高祖本纪教学案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背景。
2. 理解《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
3.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2.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描写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展示一些与刘邦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入今天的课题《高祖本纪》。
2.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背景,重点介绍他对历史的态度和写作风格。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中描写了刘邦的哪些事迹?
作者通过这些事迹想表达什么?
4. 深入研读
分析《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从他的出身、性格、才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他成为一代开国皇帝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刘邦的评价,以及这些评价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例子进行分析。
5. 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评价。
我们应该学习他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的精神。
6. 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高祖本纪》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I. 教学目标:1. 了解汉族建立封建制度的历史背景;2. 理解项羽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及其导致的战争;3. 理解刘邦在战争中的胜利及其建立的功绩;4. 理解汉族建立万世帝业的过程和意义;5. 提高学生对汉族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了解。
II. 教学内容:《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
III. 教学过程:1. 教学引导:教师通过引导,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秦朝的灭亡,进而讲解汉朝建立的背景。
2. 批判性思维:学生以小组形式结合文本,讨论以下问题:(1)古代王朝建立的过程;(2)刘邦如何成为汉朝的建立者;(3)汉朝建立的意义。
3. 议论展示:教师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订单展示。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作为发言人,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在现场提问。
4. 个性化讲解: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质疑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5. 辩证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提问,教师展示汉朝建立的辩证性,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6. 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简要复述采访过程。
并与这次学习进行比较,发现自己所需提高之处。
IV. 课堂练习:1. 请你简要介绍项羽和刘邦的前途和背景。
2. “赵高”对刘邦对抗秦朝的作用有何评价?3. 以问答的形式,描述汉族建立封建制度的历史背景。
4. 你如何评价刘邦在战争中的胜利和建立功绩?V. 课后拓展: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汉朝建立的历史文化背景,并融入中国历史文化往事的学习中。
并以此为基础,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VI. 教学反思:本次授课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且在分析历史事件中,有助于学生辩证思维、提高思维水平。
同时,增加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本次汉朝建立的历史课程中,通过小组讨论、个性化讲解和辩证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汉朝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高祖本纪》优秀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优秀教学设计《高祖本纪》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祖本纪》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解决学生的文言知识疑问,疏通文意理解的障碍。
2、通过赏析刘邦这一人物形象,感受司马迁《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教学重点:赏析刘邦这一人物形象,感受司马迁《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司马迁《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有较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与步骤】课前预习准备: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等文言知识。
2、结合文本,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
(要有观点概括,有文本分析,做到有理有据)3、你怎样看待司马迁给人物作传“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写)一、导入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其文直,其事核”,就是说文笔端正客观,叙事确凿有据。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说不虚夸其美,不隐讳其恶,对人物做到善恶必书,公正而完整。
我们的选修课本就把“不虚美,不隐恶”定位为了《史记》的史家传统,并且作为本单元板块的主题,节选了《高祖本纪》和《李将军列传》两篇文章来探讨这一主题。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篇文章《高祖本纪》,借以感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二、指导选修教材学习选修教材,目的在于拓展大家的阅读,让大家在阅读中扩展视野,在阅读中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在阅读中感受历史人物的人生与精神,从而滋养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素养。
因而,选修课本的学习,就不能像原先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一样由老师领着大家逐字逐句地精讲精析了,老师仅仅帮大家克服阅读中不理解的字词句障碍,主要是大家读,大家谈,大家讨论分析。
《高祖本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高祖本纪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高祖本纪》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和结构。
3. 掌握《高祖本纪》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
4. 提高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高祖本纪》的内容、结构和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整体理解和细节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史记》的背景和作用,解释《史记》编纂的目的和意义,为学生打下基础。
2. 展示《高祖本纪》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提起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和结构(30分钟)1. 介绍《高祖本纪》的作者司马迁,解释他为什么写《史记》。
2. 分析《高祖本纪》的整体结构,包括开篇、正文和结尾部分。
3. 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梗概,着重介绍刘邦的个人经历和他创建汉朝的过程。
步骤三:分析《高祖本纪》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40分钟)1. 教授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整体理解方法,包括了解作者的背景、时代背景等。
2. 引导学生对于《高祖本纪》中的关键事件进行细节分析,让学生能够理解事件的背景、发展和影响。
3.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步骤四:课堂活动(3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小组内分析《高祖本纪》中的一个关键事件,并通过展示向全班分享结果。
2. 分别从历史价值、文化传承等角度评价《高祖本纪》的重要性。
步骤五: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总结《高祖本纪》教学的收获和体会。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历史文献,拓展对于汉朝历史的了解和认知。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成果。
2. 学生对于《高祖本纪》内容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于历史文献阅读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案教学设计完整,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符合标题描述所需求。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结构和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文献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史记》选读教案高祖本纪

《史记》选读教案高祖本纪第一篇:《史记》选读教案高祖本纪二.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三.学习过程《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根据这个精神,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
四.《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一)实词积累 1.常用通假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2)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解”通“懈”(4)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距”通“拒”(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6)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 2.古今异义词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 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句中古义:渐渐今义:稍微(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句中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3.一词多义(1)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无如季相(名词,面相)(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3)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沛公引兵西(率领)(4)去辄烧绝栈道(就)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二)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降章邯(使……投降)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命)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2.意动用法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3.名词活用为动词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欲约分王关中(称王)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马白车)都彭城(定都)4.名词作状语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夜往见良(在夜间)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高祖竟酒,后(留到最后)吕媪怒吕公曰(对……发火)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及见怪(怪现象)大王起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此三者,皆人杰也 2.被动句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状语后置句遇彭越(于)昌邑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系颈以组 4.定语后置句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诸将过此者多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固定格式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四)虚词积累 1.则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2.因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与俱攻秦军(于是)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3.以乃以秦王属吏(把)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啖以利(用)可以有大功(凭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4.然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喟然太息曰(……的样子)(五)其他重点词语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昌邑未拔(攻下)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非有功伐(功劳)还军霸上(驻扎)去辄烧绝栈道(断)汉王复入壁(营垒)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可四千余人(大约)意豁如也(……的样子)五.情节结构《高祖本纪》是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展示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表现传记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认识。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史记》及《高祖本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2)能够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和统治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刘邦的历史地位,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高祖本纪》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 刘邦的性格特点和统治策略。
三、教学难点:1. 《高祖本纪》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 对刘邦历史评价的客观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高祖本纪》的背景、作者及文本特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提炼关键信息。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和统治策略。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事例,深入剖析刘邦的治国理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高祖本纪》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理解文本内容,提炼关键信息。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和统治策略。
4. 案例分析:选取刘邦典型事例,如“鸿门宴”、“韩信拜将”等,深入剖析刘邦的治国理念。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七、教学资源1. 《史记》原著,供学生查阅相关内容。
2.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高祖本纪》。
3. 历史纪录片或电影片段,如《大汉天子》等,增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直观感受。
4. 网络资源,如教学课件、讨论区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交流平台。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史记》及《高祖本纪》背景,学生自主学习文本。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高祖本纪》,使学生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掌握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2. 刘邦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评价。
三、教学难点:1. 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2. 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以及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和刘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以及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高祖本纪》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情况,以及写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史书关于刘邦的记载,比较不同作者的观点和叙事风格。
2. 影视作品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以刘邦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加深对刘邦形象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总结: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七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祖本纪》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认识其成为汉高祖的历史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祖本纪》。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从《高祖本纪》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
(2)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认识其成为汉高祖的历史原因。
(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刘邦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
(2)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史记》及《高祖本纪》的地位和意义。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难点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刘邦的性格特点,分析其成为汉高祖的历史原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联系历史背景。
(2)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实践演练(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高祖本纪》中的经典场景。
(2)各组展示表演,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祖本纪学习目的: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学习重点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及步骤:第一步:自读1-4段,疏通字词句:第1段:字义:大泽之陂.(水边、堤岸)已而..有身(不久)特殊句式: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判断句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省略句省略“于”第2段:字义:高祖每酤.留饮(买酒)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及见怪.(奇怪的现象,形作动)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同“债”债务)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平民百姓,古今异义)第3段:字义:高祖常繇.咸阳(同“徭”,服役)大丈夫当如.此也(像这样,古今异义)特殊句式:高祖常繇咸阳省略句省略“于”第4段:字义: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坐.之堂下(使……坐。
使动用法)无所诎.(同“屈”,理亏)公始常欲奇.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特殊句式:迎之门省略句省略“于”引入坐省略句省略“之”吕公女乃吕后也判断句第二步:小结:1、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2、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
3、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明确:出生不凡,仁而爱人,性情豁达,但又有无赖举动。
第三步:疏通5—7字词句:第5段字义:沛公引兵西.(向西进发名作动)西.过高阳(向西名作状)可.四千余人(大约)昌邑未拔.(被攻占)特殊句式:遇彭越昌邑省略句省略“于”昌邑未拔被动句与偕攻开封省略句省略“之”第6段:字义:降.章邯(使……投降,使动用法)诸所过毋得掠卤..(同“掠掳”)秦人憙.(同“喜”)秦军解.(同懈)特殊句式:代为上将军省略句省略“之”啖以利状语后置句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省略句省略主语“沛公”第7段:字义:系颈以组.(丝带)还军.霸上(驻军,名作动)先入关者王.之(使……为王)且吾所以..还军霸上(……的原因)特殊句式:系颈以组状语后置句降轵道旁省略句省略“于”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所以”固定句式第四步:小结: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明确: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
2、郦生见沛公这一情节中,体现了刘邦什么特点?明确:勇于改错,虚心听取意见。
3、“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明确: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4、对于阻止刘邦入秦宫休息,原文只有“樊哙、张良谏”,而《史记留侯世家》中有大段文字记载,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互见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
作用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5、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施仁爱于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
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三方面:第一,轻财物而重义气。
第二,保障关中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第三,减轻百姓负担。
高祖本纪第二课时学习内容及步骤:一、朗读并疏通8-14段。
字义:今则.来(如果)无内.诸侯群(同“毋纳”)沛公然.其计(认为……对)令项伯欲活.张良(使……活)沛公从.百余骑(使……从)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同“佯”)实不用.其命(服从)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区域,古今异义)不如决策东乡.(同“向”)深堑.而守之(挖壕沟,名作动)特殊句式: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省略句省略“于”欲以求封省略句省略“之”怀王者,吾家项羽所立耳判断句何以得主约宾语前置句是迁也判断句与项羽决胜垓下省略句省略“于”二、小结: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明确: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决策东进,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2、文中刘邦两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体现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第一次是为了争权天下,第二次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
性格特点:善识人用人,有胸怀,能容人,知退让。
3、垓下之战刘邦为何能取胜?明确:一、以众击寡。
二、韩信运用谋略,阵法战法奇特。
三、四面楚歌,瓦解斗志。
4、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明确: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5、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明确: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
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
三、疏通15-17段。
字义:空言虚语,非能守.也(把守、把持)臣等以死守.之(坚持)有功者害.之(嫉恨)连.百万之军(统率)高祖欲长都.洛阳(定都,名作动)高祖是日驾.(乘车出发)特殊句式:空言虚语,非能守也否定判断句高祖置酒洛阳南宫省略句省略“于”此所以失天下也判断句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判断句四、小结: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明确: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2、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说明了刘邦知人善任,虚怀若谷;项羽不善用人,刚愎自用。
五、疏通18-20段。
字义:复.其民(免除赋税徭役)道旧故..为笑乐(旧时的事情,形作名)比.沛(和……一样)特殊句式:高祖崩长乐宫省略句省略“于”六、小结:1、最后一部分写了哪些情节?明确: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2、未央宫里,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说明什么?明确:刘邦粗俗鄙陋的一面。
3、高祖帝业确定,衣锦还乡,可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落泪呢?明确:沛县是刘邦创业的起点,风风雨雨走过多年,意味着创业的艰难;虽已“威加海内”,但守业更为不易;回到故乡,触景生情,他怎么能不悲喜交集,感慨悲歌呢?“大风起兮云飞扬”,表面上写自然风云,实际上是写他的奋斗历程。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写实。
这一句,既表现了西汉政权的无比强大,又表现了汉天子的非凡威势,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着眼未来,抒发他的愿望和理想,他已敏锐地感觉到,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忧患和人才的缺乏,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的“猛士”又在哪里?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回故乡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怎不让人“泣数行下”。
高祖本纪第三课时学习内容及步骤:一、整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的种种行事。
第二部分(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第一阶段:刘邦领兵西进,队伍不断壮大,并率先入关,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
第三阶段:刘邦称帝。
第三部分(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二、探讨人物形象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请分析刘邦的形象。
刘邦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点是:其一,有远见卓识,突出表现在他入关后的所作所为,率先入关却“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消除了秦地百姓的后顾之忧,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
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
得到人民的拥护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
其二,智谋超人。
他性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宽厚、大度、狡诈甚至无赖都可以说明他有谋有略,非同一般。
在军事策略方面,措施得当。
其三,善于使用和驾驭人。
他能够正确使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这是他统一全国的成功之处。
他还善于听取意见、立刻改错。
在作者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把他描绘成“圣君”。
在作者的“实录”下,还写了刘邦性格上的缺点及流氓无赖行径。
三、体会文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叙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张,对“恶”不隐讳。
司马迁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
如本文写刘邦,他既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又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
“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
不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胆量和气魄。
四、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史记》擅长描写人物。
它能抓住史实及人物特点,把人物放在历史中,并通过人物反映历史。
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请从对比、讽刺、细节、个性化语言等方面谈谈《史记》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1. 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
在《高祖本纪》中,侧重记述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的过程,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这种作用,是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方法展现给读者的。
如写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时,对项羽军队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
”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队,除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过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惠,秦军解,因大破之”。
一下子就把“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的重要因素突显出来了。
2. 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
讽刺是用尖锐而诙谐的语言对假丑恶的东西加以揭露、嘲笑和谴责,目的是通过讽刺对假丑恶的否定,达到对真善美的褒扬。
讽刺的方法在《史记》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高祖本纪》中主要是状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加以讽刺。
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为太上皇祝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邦的揶揄举动,使太上皇尴尬难言,引起殿上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
刘邦这种自矜声色,表面上看是对自己父亲的尊重,实际上是说父亲当年说错了,以此嘲弄太上皇,从而达到了作者要暴露刘邦性格中所存在缺点的目的。
3. 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事例作精雕细刻,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高祖本纪》就写了赊酒、诈言“贺钱万”、观始皇而叹、踞见郦生等细节,以展示刘邦性格的各个侧面。
作者所写细节,总是从刻画人物或记叙历史事件的总体上加以把握,每一个细节都具有能够反映人或事物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具有典型意义。
4.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由于各人的出身、经历、教养、思想等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说话内容、特点、口气也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