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提纲
高祖本纪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学
[知识卡片]
1.“本纪”是《史记》中给帝王作传,共有12篇“本纪”。
《高祖本纪》中是司马迁给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写的传记,不仅收录刘邦起事以来的所有征战、封赏、诏诰等朝政大事,而且把刘邦的生活琐事,起沛以来的谈论、谋略等细节叙写出来令人如观一幅丹青长卷,在这篇洋洋万余字的鸿篇巨制中,形象地记录秦汉之际的战争风云,生动再现我国古代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刘邦的真实形象,深刻揭示了刘邦灭楚兴汉的成功奥秘。
[语言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媪()陂()贳酒()酤酒()酒雠()繇()
单父()()绐()相人()郦食其()()玺符节()
轵道()属吏()跂()东乡()阳夏()垓下()
氾水()给馈饷()
(答案见课本注解)
2.解释1-4节重点字词
陂(水边)隆准而龙颜(鼻子)大度(远大的抱负)家人生产作业(平民百姓)狎侮(戏弄耍笑)贳酒(赊欠)酒雠数倍(售,卖出)岁竟(末,终)折券弃责(毁掉契据)繇(同“徭”服役)素易诸吏(看不起)乃绐为谒(欺骗)无所诎(不安)酒阑(将尽)后(留下不走)臣有息女(生)公始常欲奇此女(异,使与一般人不同)卒与刘季(最嫁给)
《高祖本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巩固文言语法知识,加强文言语感,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与高祖刘邦相关的史实,认识高祖刘邦的性格为人,理解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了解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写史风格。
【重点难点】
1.根据选修课的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吕父将女儿吕雉嫁给刘邦。角度:眼光的敏锐和独到来自对世界的准确的认知与把握。
山西省高平市特立中学高中语文高祖本纪导学提纲(第二课时)导学案苏教版

高祖本纪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5-7段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体会高祖虚心听取意见,勇于改错和“仁爱”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5—7段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难点:体会高祖虚心听取意见,勇于改错和“仁爱”的精神品质。
导学流程
二、深入学习。
1、积累下列文言知识。
第五段
引.兵西.:_______ 因.与俱攻:拔.:大人
..说.:_______ 使.使者:徇.:_____
第六段
北.救赵:_______ 代.为:____ 降.章邯:
附.:____ 王.关中:啖以利
...:
因袭
..:___________
..:掠卤
..:益张
第七段
3、探究未知
(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2)“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
(3)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施仁爱于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
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请同学们翻译下面句子
1)、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2)、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熹,秦军解,因破之。
3)、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世。
导学案-高祖本纪(教师版)

《高祖本纪》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因文悟言,积累常见文言现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课时安排】四课时【学法指导】:圈点标注法、归纳法、诵读法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课前预习检查与反馈三、熟读全文四、用简练短语概括文章情节:教师明确:刘邦出生:蛟龙俯身而出世,写出了刘邦的不凡。
平民刘邦:好酒及色、不事生产、壮志初现、诈称“贺千万”的无赖之举。
将帅刘邦: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
帝王刘邦:氾水称帝、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五、人物形象探讨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本文中作者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加以塑造的?1.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
如在“将帅刘邦”中,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各自采取的措施,突出刘邦的宽厚仁慈,从而赢得民心,奠定以后胜利的基础。
2.用讽刺的手法臧否历史人物。
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一节,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的描摹。
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如赊酒、诈言“贺千万”、观始皇而叹等细节,展示刘邦的性格的各个侧面。
第二课时一、检查文言常识1.大泽之陂.(水边、堤岸)2.已而..有身(不久)3.高祖每酤.留饮(买酒)4.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5.及见怪.(奇怪的现象,形作动)6.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同“债”债务)7.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平民百姓,古今异义) 8.高祖常繇.咸阳(同“徭”,服役) 9.大丈夫当如此..也(像这样,古今异义) 10.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11.坐.之堂下(使……坐。
使动用法) 12.无所诎.(同“屈”,理亏) 13.公始常欲奇.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1.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判断句2.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省略句13.高祖常繇咸阳省略句4.迎之门省略句5.引入坐省略句6.吕公女乃吕后也判断句二、整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高祖本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高祖本纪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高祖本纪》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和结构。
3. 掌握《高祖本纪》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
4. 提高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高祖本纪》的内容、结构和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整体理解和细节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史记》的背景和作用,解释《史记》编纂的目的和意义,为学生打下基础。
2. 展示《高祖本纪》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提起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和结构(30分钟)1. 介绍《高祖本纪》的作者司马迁,解释他为什么写《史记》。
2. 分析《高祖本纪》的整体结构,包括开篇、正文和结尾部分。
3. 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梗概,着重介绍刘邦的个人经历和他创建汉朝的过程。
步骤三:分析《高祖本纪》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40分钟)1. 教授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整体理解方法,包括了解作者的背景、时代背景等。
2. 引导学生对于《高祖本纪》中的关键事件进行细节分析,让学生能够理解事件的背景、发展和影响。
3.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步骤四:课堂活动(3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小组内分析《高祖本纪》中的一个关键事件,并通过展示向全班分享结果。
2. 分别从历史价值、文化传承等角度评价《高祖本纪》的重要性。
步骤五: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总结《高祖本纪》教学的收获和体会。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历史文献,拓展对于汉朝历史的了解和认知。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成果。
2. 学生对于《高祖本纪》内容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于历史文献阅读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案教学设计完整,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符合标题描述所需求。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结构和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文献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策略反思
思考教学策略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否 需要优化或调整。
自身素质反思
反思自身的教学态度、语言表达、课 堂管理等方面,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 方。
05
教学资源与拓展
推荐阅读
《史记》其他篇章
如《项羽本纪》、《汉武帝本纪》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汉朝历 史背景和刘邦的生平事迹。
《史记》作者司马迁的传记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高祖本纪 》的写作意图和风格。
汉朝历史相关书籍
如《汉书》、《资治通鉴》等,以获取更详细、更全面的汉朝历史 资料。
相关网站链接
史记研究网
提供《史记》全文阅读、研究论文、 学术交流等内容,方便学者和爱好者 学习和交流。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物方面的艺术成就。
难点
理解《高祖本纪》中的历史观
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表达的历史观,以及这种历史观对后世的影响。
比较阅读《高祖本纪》与其他相关篇章
通过比较阅读《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等篇章,深入理解刘邦、项 羽、韩信等历史人物的形象特点和历史地位。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高祖本纪》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高祖本纪 》中的人物性格和历史事 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
《高祖本纪》的作者、成书背景 和历史地位。
刘邦的生平和政治生涯,包括起 义、楚汉战争和建立汉朝等。
《高祖本纪》中的重要事件和人 物关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高祖本纪》 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以及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堂小测验
通过课堂小测验了解学生对课 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是否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高二语文高祖本纪教案 苏教版 教案

高二语文高祖本纪教案学习目的:体会《史记》“实录”之精神。
了解作者运用对比刻画人物的手法。
熟知《史记》首创的“互见法”。
学习重点:体会《史记》“实录”之精神。
学习方法:研习,讨论。
学习时间安排:3课时课前准备:复习《鸿门宴》,说说在此文中高祖给你留下的印象。
预习本文,写一篇介绍汉高祖的短文。
能流利朗读本文,划出不懂或者认为重要的字词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的“楚汉之争”。
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
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熟悉课文。
(一)熟悉情节,疏通课文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
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
第一小节叙高祖出生时候赋予传奇色彩,极言刘邦的出生不同凡响。
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分组概括,同时点击重要字词和句式)自己概括,小组讨论。
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
(泛读):1——4节:好酒色,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却大言“贺钱万”,貌相奇贵得取吕氏。
5——17节:见郦生,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赴鸿门谢罪,被封汉王,明烧绝栈道示无意东归,暗决策东进试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垓下打败项羽,氾水称帝。
18——20节:雒阳南宫论成败,入都关中,未央宫举杯戏父,高祖还乡,崩于长乐宫。
请同学介绍刘邦,要求把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都介绍进去。
总结三个部分的内容。
《高祖本纪》导学提纲(教师)

《高祖本纪》导学提纲一、概括文章情节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的种种行事。
刘邦出生:蛟龙俯身而出世,写出了刘邦的不凡。
平民刘邦:好酒及色、不事生产、壮志初现、诈称“贺千万”的无赖之举。
第二部分:(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第一阶段:刘邦领兵西进,队伍不断壮大,并率先入关,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
第三阶段:刘邦称帝。
将帅刘邦: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
第三部分:(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帝王刘邦:氾水称帝、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二、能力检测(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昌邑未拔(攻下)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非有功伐(功劳)还军霸上(驻扎)去辄烧绝栈道(断)汉王复入壁(营垒)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乃即皇帝位泛水之阳(水的北面)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可四千余人(大约)意豁如也(……的样子)(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大度:古义“远大的抱负”今义“气量宽宏能容人”家人: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作业:古义“劳苦的工作”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诽谤:古义“非议国政”今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约束: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渐:古义“渐渐”今义“稍微”5、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山东:古义“崤山、函谷关以东”今义“山东省,省份名”6、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无赖:古义“没有赖以谋生的手段,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三)翻译下列句子。
1、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史记高祖本纪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高祖本纪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课题:《高祖本纪》(三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因”的用法等文言基础知识,并能翻译重要的句子。
2、熟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体会文中洋溢着的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和评价汉高祖这个人物。
2、比较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
【自主学习】模块一、情境引读(一)文学常识(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回顾以前所学,向大家介绍)本纪:(二)基础知识(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译文以及课文下的注释,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1、给下列重点字词注音大泽之陂()高祖常繇()咸阳乃以秦王属()史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日夜跂()而望归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高祖奉玉卮()2、文言基础知识(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此两家常折券弃责②遂坐上坐,无所诎③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熹,秦军解④无内诸侯军……距之⑤乃详尊怀王为义帝⑥不如决策东乡(2)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①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古义今义作业:古义今义②诽谤者族古义诽谤:古义今义③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约束:古义今义④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无赖:古义今义⑤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微细:古义今义⑥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山东:古义今义3、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思①都彭城②还军霸上③诽谤者族④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⑤会项伯欲活张良⑥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⑦父老苦秦苛法久矣⑧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⑨沛公然其计⑩单父人吕公善沛令4、解释虚词“因”①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②高祖因狎侮诸客③因张良遂略韩地轩辕④蒙故业,因遗策⑤我欲因之梦吴越⑥因人之力而避之5、翻译下列句子①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②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③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学
[语言积累]
1.解释5-14节重点字词
乃求见说沛公(劝说)摄衣谢之(整理)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啖以利(引诱)掠卤(同“掠掳”,抢人抢物)秦军解(同“懈”)系颈以组(宽而薄的丝带)属吏(交付,委托)止宫休舍(居住)诽谤者族(灭族)偶语者弃市(相对,相聚)案堵如故(同“安堵”,不迁动,不变更)定约束(规约)今则来(若)内(同“纳”)距之(抵抗)然其计(认为对)欲以求封(求取封爵)旦日合战(明日)因以文谕项羽(道理明告)见谢项羽(道歉)得解归(解脱,逃脱)非有功伐(功劳)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同“佯”)实不用其命(服从)兵罢戏下(同“麾下”)诸侯各就国(到,去)东乡(同“向”)期会(约期会师)复入壁(军垒,营垒)堑(壕沟)自当之(抵挡)淮阴候先合(会战)纵(出兵攻击)复乘之(再乘势发动总攻)
[诵读感知]
1-4节写了刘邦的那些事情?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主要情节。
[悟读质疑]你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
二、课堂导学
[自主学习]
1、明代董份说:“意豁如也四字,最善状高祖。”你如何理解?
用性情阔达简易来描述,最适合形容高祖刘邦。
2.伯、仲、季:古代兄弟按照长幼序列的排序。
3.汉族之名:源于刘邦的汉朝。
在刘邦创立汉朝之前,没有“汉人”、“汉族”之说。而在汉朝创立之后,西方、北方等汉边界之外的民族,便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至于“汉族”一名起于何时,有些争论。
现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史》中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另一个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吕振羽在《中国民族简史》中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之后,便开始叫汉族。”他说的华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以上两说虽有些时间差异,但他们都是说,汉族之名,源于刘邦创立的汉朝。
2、翻译下列句子
(1)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在这种情况下,沛公起身,整理衣服向他道歉,延请坐上座。
(2)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增加设置疑兵旗帜,那些经过的地方不得抢人抢物。秦人很高兴,秦军松懈。
(3)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
恰逢项伯想要救活张良,在夜里前去求见张良,(项伯会见张良后返回楚营)用不能攻杀刘邦的道理劝告项羽。
这一部分,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项羽入关时率军四十万,刘邦兵十万,双方兵力悬殊很大;刘邦自知不敌,到鸿门谢罪得以解脱。项羽入宫后,屠民烧宫,假尊义帝;与刘邦先前入关的安抚吏民,宽容秦王形成鲜明对比。
推翻秦朝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刘邦为汉王。可见项羽的强势与霸气,刘邦的弱小与屈从。诸侯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国后,刘邦烧绝栈道,以示无意东归;暗中却听从韩信的劝说,“决策东乡,争权天下”。“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的时候,双方的兵力在相持中发生了变化,由于刘邦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防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欲引”,又用“留侯、陈平计”,其决策和行动的变化说明刘邦的实力与先前已大不一样。“决胜垓下”充分说明楚汉相持三年后,形势大变,汉军扭转败局,已经强大起来。垓下之战,韩信受命以三十万大军围困项羽十万之众,第一次以众击寡。韩信仍然运用谋略,尽量用极小的代价取得胜利。他以孔将军、费将军为两翼,亲自居中正面诱敌,佯败,拉长楚军战线,然后两翼合拢,分割包围,打败楚军,把项羽逼上死路。到了夜里,汉军又唱起楚歌迷惑楚军,这就彻底瓦解了项羽斗志,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边上。(答题时可以概要地说)
《高祖本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巩固文言语法知识,加强文言语感,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与高祖刘邦相关的史实,认识高祖刘邦的性格为人,理解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了解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写史风格。
【重点难点】
1.根据选修课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项羽王诸侯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项羽给有功劳的将领们封王,大王你却独自占据南郑,这是流放呀。
[诵读感知]
第5-14节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这一部分主要写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和楚汉相争等情节。
[悟读质疑]你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
二、课堂导学
[自主学习]
1、这一部分从哪些方面对比刘邦和项羽?
[合作探究]
1、根据前四节,试分析探究高祖的性格特点。你如何评价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传统?
突出高祖的不凡;也写出了高祖当年的(平凡)无赖。不虚美,不隐恶。拂去神圣灵异的光环,还之以普通人的本来面目。
2、问题释疑
[读写结合]
写作素材
1、刘邦的:“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
角度:人要有锐气、豪气和自信;人要有远大的志向。
2.全面认识评价高祖刘邦。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学
[知识卡片]
1.“本纪”是《史记》中给帝王作传,共有12篇“本纪”。
《高祖本纪》中是司马迁给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写的传记,不仅收录刘邦起事以来的所有征战、封赏、诏诰等朝政大事,而且把刘邦的生活琐事,起沛以来的谈论、谋略等细节叙写出来令人如观一幅丹青长卷,在这篇洋洋万余字的鸿篇巨制中,形象地记录秦汉之际的战争风云,生动再现我国古代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刘邦的真实形象,深刻揭示了刘邦灭楚兴汉的成功奥秘。
2、观看秦始皇时情不自禁地发出“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慨叹,体现了高祖怎样的内心世界?
表层含义:人生在世,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显赫富贵,出人头地。深层含义:一言道出对自己境况不满,对始皇仰慕,对权力渴求的复杂心迹。抒发了他自命不凡、想有所作为、渴望占有最高权力、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欲望,评价:此志不小,这是布衣登基的起点宣言。(要答出三层意思)
[语言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媪()陂()贳酒()酤酒()酒雠()繇()
单父()()绐()相人()郦食其()()玺符节()
轵道()属吏()跂()东乡()阳夏()垓下()
氾水()给馈饷()
(答案见课本注解)
2.解释1-4节重点字词
陂(水边)隆准而龙颜(鼻子)大度(远大的抱负)家人生产作业(平民百姓)狎侮(戏弄耍笑)贳酒(赊欠)酒雠数倍(售,卖出)岁竟(末,终)折券弃责(毁掉契据)繇(同“徭”服役)素易诸吏(看不起)乃绐为谒(欺骗)无所诎(不安)酒阑(将尽)后(留下不走)臣有息女(生)公始常欲奇此女(异,使与一般人不同)卒与刘季(最嫁给)
3、翻译下列句子: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平时有远大的抱负,不从事一般百姓从事的谋生职业。
2、高祖常繇咸阳,纵观。高祖经常到咸阳服役,自由观看。
3、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公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刘季?
你平时想使女儿与一般人不同,许配给富贵的人,沛县县令与你交好,要求结为婚姻,你却不同意,为什么虚妄地许配给刘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