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实验报告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答案

实验名称:机械原理实验实验日期:2021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机械原理实验室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3. 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运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本实验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 力的合成与分解2.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3. 机械效率实验仪器与材料:1. 机械原理实验台2. 力传感器3. 秒表4. 计算器5. 记录本实验步骤:1.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1)将力传感器固定在实验台上,调整传感器水平。
(2)用测力计分别测量两个力的作用点,并记录数据。
(3)利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计算出合力的作用点及合力大小。
(4)将合力作用点与测力计连接,调整测力计使合力与传感器受力方向一致。
(5)观察传感器受力情况,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实验(1)将实验台上的机构调整至初始位置。
(2)利用秒表测量机构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运动次数。
(3)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机构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
(4)分析机构运动规律,了解平面机构的运动特性。
3. 机械效率实验(1)将实验台上的机构调整至初始位置。
(2)利用测力计分别测量输入力和输出力。
(3)根据机械效率公式,计算出机构的机械效率。
(4)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提高机构设计水平。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实验结果:合力的作用点与两个力的作用点连线的中点重合,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矢量和。
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桥梁设计、机械结构设计等。
2.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实验实验结果:机构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运动次数为n次,运动速度为v=(n/t)m/s,加速度为a=(dv/dt)m/s²。
分析: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是研究机构运动规律的基础,对于提高机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3. 机械效率实验实验结果:机构的机械效率为η=(输出力/输入力)×100%。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大全

机械原理实验项目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一)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一、实验目的(1) 通过测试常见机械传动装置(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在传递运动与动力过程中的速度、转矩、传动比、功率及机械效率等,加深对常见机械传动性能的认识与理解。
(2) 通过测试由常见机械传动组成的不同传动系统的机械参数,掌握机械传动合理布置的基本要求。
(3) 通过实验认识机械传动性能综合实验台的工作原理、提高计算机辅助实验能力。
二、实验设备机械传动性能测试综合实验台。
三、实验内容机械传动性能测试是一项基于基本传动单元自由组装、利用传感器获取相关信息、采用工控机控制实验对象的综合性实验。
它可以测量用户自行组装的机械传动装置中的速度、转矩、传动比、功率与机械效率,具有数据采集与处理、输出结果数据与曲线等功能。
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台的逻辑框图变频 电机ZJ 扭矩 传感器ZJ 扭矩 传感器工作载荷扭矩测量卡转速调节机械传动装置负载调节工控机扭矩测量卡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二)慧鱼机器人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慧鱼机器人、机电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组装设计,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
2)利用“慧鱼模型”组装机器人模型,探索机器人各个功能的实现方法,进行机电一体化方面的训练。
二、实验设备1)慧鱼创意组合模型包; 2)计算机一台;3)可编程控制器、智能接口板; 4)控制软件。
三、实验内容“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是工程技术型模型,能够实现对工程技术以及机器人技术等的模拟仿真。
模型是由各种可以相互拼接的零件所组成,由于模型充分体现了各种结构、动力、控制的组成因素,并设计了相应的模块,因此,可以拼装成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模型,可以用于检验学生的机械结构和机械创新设计与控制的合理可行性。
慧鱼机器人实验二室自动步行车 学生创新实验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三)PLC控制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全自动加工中心、自动化立体仓库、焊接站等工业模型的组装设计,控制原理及PLC在工业中的应用;2)了解和熟悉PLC的结构和外部接线方法,掌握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3)掌握顺序功能图的绘制,掌握以顺序控制梯形图的设计方法与调试。
大学机械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机械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3. 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原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理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系统的运动、受力、强度、稳定性和优化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本实验主要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即在没有非保守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动能+势能)保持不变。
三、实验器材1. 打点计时器;2. 自由落体实验装置;3. 纸带;4. 尺子;5. 秒表;6. 计算器。
四、实验步骤1. 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实验架上,调整好计时器的高度;2. 将自由落体实验装置固定在打点计时器下方;3. 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轮,并将纸带固定在实验装置上;4. 将自由落体实验装置释放,让纸带随实验装置一起下落;5. 观察纸带在打点计时器上打点的痕迹,记录下落高度和打点时间;6. 根据纸带上的打点痕迹,计算出物体的瞬时速度;7. 利用计算器,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五、实验数据及分析1. 实验数据:下落高度(m):h = 2.0打点时间(s):t = 0.5瞬时速度(m/s):v = 3.02.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如下:重力势能(J):E_p = mgh = 1.0 × 9.8 × 2.0 = 19.6 J动能(J):E_k = 1/2 × mv^2 = 1/2 × 1.0 × 3.0^2 = 4.5 J由于实验过程中存在空气阻力等非保守力的影响,实际测量结果与理论值存在一定误差。
但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可以认为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即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加深了对机械原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2. 操作打点计时器时,要确保纸带平稳下落,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3. 记录实验数据时,要准确无误,以便后续分析;4. 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器材进行整理,保持实验室整洁。
机械原理课实验报告

机械原理课实验报告标题:摆线齿轮副的运动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对摆线齿轮副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了解其运动规律和力学性能,掌握机械原理中摆线齿轮的使用及设计方法。
二、实验原理摆线齿轮副是由摆线齿轮与摆线架构成的齿轮副。
摆线齿轮由一对圆弧法线生成,具有平稳传动、无滑动的特点,因此在某些场合得到广泛应用。
1. 摆线齿轮副的运动规律摆线齿轮副的运动规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分别是直线传动和曲线传动。
直线传动时,摆线齿轮的齿线是直线,从而使得摆线齿轮与摆线架之间的滚子运动成为直线运动。
曲线传动时,摆线齿轮的齿线是曲线,从而使得摆线齿轮与摆线架之间的滚子运动成为曲线运动。
2. 摆线齿轮副的力学性能在传动中,摆线齿轮副的力学性能表现为传动效率、干扰等。
传动效率是指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之比,其数值一般在95%以上。
干扰是指摆线齿轮与摆线架之间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接触失配,一般不应产生变位。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1. 实验内容通过摆线齿轮副装置的调整和测量,得到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
2. 实验步骤(1)调整摆线齿轮副装置,使之工作平稳、不卡滞。
(2)测量输入齿轮(摆线齿轮)和输出齿轮(摆线架)的齿数。
(3)使用光电测速仪测量输入齿轮转速,使用电磁测力仪测量输出齿轮所承受的力。
(4)记录测量数据,计算传动效率和干扰。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摆线齿轮副的直线传动情况进行研究。
测得输入齿轮的齿数为20,输出齿轮的齿数为30。
通过测量输入齿轮的转速为300rpm,输出齿轮所承受的力为6N。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求解出传动效率和干扰:传动效率=(输出功率/输入功率)×100%=(输出力×输出转速/输入力×输入转速)×100%=(6N×300rpm)/(20N×300rpm)×100%=90%干扰=(输出齿数-输入齿数)/输入齿数×100%=(30-20)/20×100%=50%通过计算可知,本次实验得到的摆线齿轮副的传动效率为90%,干扰为50%。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答案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答案实验一,杠杆原理。
本实验旨在验证杠杆原理,通过测量不同力臂和力的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计算力矩的大小来验证杠杆原理。
首先,我们准备了一个木制的杠杆,上面有两个固定的滑块,分别位于杠杆的两端。
我们在滑块上分别挂上不同质量的砝码,并通过移动滑块的位置来调整力臂的长度。
然后,我们使用一个测力计来测量施加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力臂较长时,需要施加较小的力才能使杠杆达到平衡。
而当力臂较短时,则需要施加较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平衡。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力矩的计算公式,M = F d,其中M表示力矩,F表示施加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d表示力臂的长度。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杠杆原理,即力矩的大小与力臂的长度成反比。
这也为我们理解和应用杠杆原理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实验二,轮轴原理。
本实验旨在验证轮轴原理,通过测量不同半径的轮轴上所施加的力和输出力的大小,以及计算力矩的大小来验证轮轴原理。
我们准备了两个不同半径的轮轴,分别在轴上施加相同大小的力,并测量输出的力的大小。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轮轴原理的计算公式,F1 d1 = F2 d2,其中F1和F2分别表示施加在轮轴上的力和输出的力的大小,d1和d2分别表示轮轴的半径。
实验结果表明,当轮轴半径较大时,输出的力较小;而当轮轴半径较小时,输出的力较大。
这与轮轴原理的预期结果一致,即输出力与轮轴半径成反比。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轮轴原理,为我们理解和应用轮轴原理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结论。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验证了杠杆原理和轮轴原理,并得出了它们的计算公式。
这些实验结果为我们理解和应用机械原理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也为我们今后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机械原理的实验报告到此结束。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机械原理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验证机械原理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定律。
通过设计和搭建不同的实验装置,我们能够观察和测量力的大小、方向以及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掌握实验操作的技巧。
引言:机械原理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学科,是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验证和应用机械原理中的一些基本定律和原理,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一:力的平衡和合成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平衡力实验装置,通过调整不同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使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通过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和方向,并应用力的平衡条件,我们可以验证力的平衡定律。
实验结果表明,当所有力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实验二: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机械原理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杠杆装置,通过改变力臂和力的大小,观察物体的平衡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当力臂和力的乘积相等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这个实验不仅验证了杠杆原理,还帮助我们理解杠杆的应用和工作原理。
实验三:摩擦力的测量摩擦力是机械原理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一个摩擦力实验装置,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和施加的力的大小,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结果表明,摩擦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施加的力的大小成正比。
这个实验不仅验证了摩擦力的存在,还帮助我们理解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
实验四: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是机械原理中的重要定律之一。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碰撞实验装置,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结果表明,在碰撞过程中,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个实验不仅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还帮助我们理解碰撞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结论:通过这些实验,我们验证了机械原理中的一些基本定律和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掌握了实验操作的技巧。
这些实验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原理参观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分析技巧。
为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我们组织了一次机械原理参观实验,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操作,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机械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目的1. 增强对机械原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
2. 了解不同类型机械系统的结构、原理和应用。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本次参观实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机械传动系统参观- 观察并了解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等机械传动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
- 分析传动比、效率等参数对机械传动系统性能的影响。
2. 机械运动机构参观- 观察并了解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棘轮机构等机械运动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
- 分析机构的运动规律、受力情况及运动副的约束条件。
3. 机械设计参观- 观察并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强度校核等。
- 分析机械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
4. 机械加工参观- 观察并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工艺过程,包括车削、铣削、磨削等。
- 分析不同加工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加工精度。
四、实验过程1. 机械传动系统参观- 参观了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等机械传动系统,了解了它们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
-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认识到传动比、效率等参数对机械传动系统性能的影响。
2. 机械运动机构参观- 参观了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棘轮机构等机械运动机构,了解了它们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
-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掌握了机构的运动规律、受力情况及运动副的约束条件。
3. 机械设计参观- 参观了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了解了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强度校核等环节。
-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认识到机械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
4. 机械加工参观- 参观了机械加工的基本工艺过程,了解了车削、铣削、磨削等加工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加工精度。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心得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心得引言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学习机械原理可以了解机械结构与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的机械设计与研发奠定基础。
在本次机械原理实验中,我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进一步加深了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并且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各种机械传动装置的拆装与观察,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熟悉并掌握机械传动的运动规律。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拆装常见的机械传动装置,如齿轮、链条、皮带等;2. 观察各种机械传动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际操作,分析机械传动的运动规律。
实验步骤与观察结果实验一:拆装齿轮传动步骤:1. 拆卸齿轮传动结构,观察齿轮的型号和齿数;2. 测量齿轮的模数、分度圆直径等参数。
观察结果:通过拆装齿轮传动结构,我发现齿轮的组成主要包括齿轮和齿轮轴。
齿轮的齿数和型号会直接影响到机械传动的速比和传动比,齿轮的模数和分度圆直径则是齿轮设计和制造的重要参数。
实验二:拆装链条传动步骤:1. 拆卸链条传动结构,观察链条的组成和结构形式;2. 测量链节的长度、链条的宽度和厚度。
观察结果:在拆装链条传动结构的过程中,我发现链条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链节和链板。
链节的长度和链条的宽度决定了链条的承载能力,而链条的厚度则影响着传动的效率和耐久性。
实验三:拆装皮带传动步骤:1. 拆卸皮带传动结构,观察皮带的结构特点;2. 测量皮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观察结果:通过对皮带传动结构的拆装,我发现皮带主要由橡胶和纤维材料组成。
皮带的长度与传动两端的距离相关,而皮带的宽度和厚度则会影响到传动的可靠性和传动能力。
实验心得通过本次机械原理实验,我对机械传动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际操作中,我深刻体会到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和制造中的各种参数对传动性能的重要影响,例如齿轮的齿数和模数、链条的长度和宽度、皮带的厚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体会与建议(或实验曲线)
答:当齿条刀具的分度线(中线)与齿轮毛坯的分度圆相切做纯滚动时,刀具的线速度v等于轮坯分度圆的线速度wr,即v=wr。
3、用同一把齿条刀加工标准齿轮和正变位齿轮,定性分析以下参数 , , , , , , , , , 的异同,试解释原因。
答:m=m’s=s‘=πm/2
α=α‘sa=da(s/mz + invα-invαa)
齿轮传动类型为:
其主要特征:实际中心距 标准中心距
啮合角 标准压力角
四、问答题
1、在测量齿轮公法线长度时,为什么要对跨测齿数 提出要求?
答:在测量公法线时,必须首先确定跨齿数K,当齿数Z一定时,如果跨齿数太多,卡尺的卡爪就可能与齿轮顶部的棱角接触,如果跨齿数太少,卡爪就可能与齿根部的非渐开线接触,其测量的结果都不是真正的公法线,为了使卡尺的卡爪与分度圆的渐开线齿廓接触。
2、齿轮公法线长度公式 是根据渐开线的什么性质推导得到的?
答:法线切于基圆,基圆切线必为两侧齿廓的法线。
3、在测量齿根圆直径 时,对奇数齿和偶数齿的齿轮在测量方法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当被测齿轮齿数为偶数时,可用卡尺直接测得齿顶圆直径da及齿根圆直径df;
如果为奇数时,则应先测量出轮轴孔直径d,然后再测量孔到齿顶的距离ha和轴孔到齿根的距离hf。
2)局部自由度:计算机构自由度是局部自由度应当合并不计,可减少高副元素接触处的磨损。
3)虚约束:预先将生产虚约束的构件个运动副去掉,然后进行自由度计算,可改善构件的受力,增加机构的刚度。
五、体会与建议
体会:在进行试验时,深刻体会到理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是从人们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要得到真知就必须进行实物上的操作,这点特别是在绘制“创新机构”的简图中体现出来,有些部件的运动状态并非靠个人的想法便能描绘出来,各个构件间的关系也要在相当谨慎的态度下才能确定,否则之后的自由度计算便会出现差池。
机构分析
机构杆组简图
3、利用你所拆分的杆组,按不同的顺序排列杆组,可能组合的机构运动方案有哪一些?要求用机构运动简图表示出来,就运动传递情况作方案比较,并简要说明。
机构运动简图
说明
四、创新机构运动方案
利用不同的杆组进行机构拼接,你得到了哪一些有创意的机构运动方案?用机构示意图表示创新机构运动方案。
简述
低副数
高副数
机构自由度数
原动件数
活动构件数
低副数
高副数
机构自由度数
原动件数
活动构件数
低副数
高副数
机构自由度数
原动件数
四、
1、一个正确的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应能说明哪些内容?
答:它能准确的表达机构运动特征以及机构中的活动构件,运动低副,高副的个数,还能以此计算出机构的自由度并判断机构是否具有确定运动。
2、机构自由度大于或小于原动件数时,各会产生什么结果?
3.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提出一种可以完成某些功能的机械结构,并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二、实验设备及用具
实验设备:
多功能护理床、球杆系统、机加设备、缝纫机、内燃机等机器和机构的实物或模型
实验用具:
草稿纸、铅笔、橡皮、直尺、圆规、游标卡尺等用品
三、实验结果
机构名称
机构运动简图
比例尺
自由度计算
运动是否确定
活动构件数
实验用具:
三、
1、按拟定的功能要求自主拼装能够满足要求的机构,并按规范绘制实际拼装机构的运动简图。分别标出活动构件、原动件、移动副、转动副、低副、高副、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等的位置和个数,以及机构的运动学尺寸。计算自由度。
机构名称
机构运动简图
计算机构的自由度:
2、进行机构分析:高副低代、杆组划分,简要说明机构杆组的拆组过程,并画出所拆机构的杆组简图。
报告人
杨龙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应用游标卡尺测定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的方法;
2.通过测量和计算,熟练掌握齿轮几何尺寸的计算方法,明确各参数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渐开线的性质。
3.熟练掌握测量工具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用具
实验设备:
被测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
实验用具:
游标卡尺和公法线千分尺计算器及笔、纸等文具
六、体会与建议
体会:此次实验使我们对齿轮齿廓的形成有了形象的认识,也了解了产生根切的原因及避免根切的方法,对我来说结合《机械原理》教材中的知识点对齿轮这一章有了感性的认识。
附图:范成齿形图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工业中心C楼206室
实验日期
2013年3月10日
指导教师
赵爽邓亚
班级
BJ0907
小组成员
崔亚飞杨龙陈欢欢
3.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二、实验设备及用具
实验设备:
齿轮范成仪、渐开线齿轮、模型、挂图
实验用具:
圆规、绘图纸(或200×200白纸)、三角尺、游标卡尺、剪刀、铅笔
三、
齿条刀
模数
压力角
齿顶高系数
顶隙系数
被加工齿轮
模数
压力角
齿顶高系数
顶隙系数
齿数
分度圆直径 (mm)
四、实验结果
尺寸名称
符号
2.避免方法
1)选用Z>Zmin的齿数2)采用X>Xmin的变位齿轮
3)改变齿形参数,如减少ha*或加大a均可使Zmin减小以避免根切,由于又可以提高齿轮承载能力当Z<Zmin时为避免根切,须采用变位根切,即X>0:;而当Z>Zmin时,也许一定的负变位(X<0)也不至于产生根切。
2、在用齿条刀具加工齿轮过程中,刀具与轮坯之间的相对运动有哪些要求?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工业中心C楼206室
实验日期
2013年3月10日
指导教师
赵爽邓亚
班级
BJ0907
小组成员
崔亚飞杨龙陈欢欢
报告人
杨龙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根据实际的机械或机械模型测绘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学会用机构运动简图来表达机械系统设计方案。
2.验证和巩固机构自由度计算方法和机构运动是否确定的判定方法。
p=p‘=πm
4、若加工负变位齿轮,其齿廓形状是否会发生变化?如何发生变化?为什么?
答:不会发生变化
对于负变位齿轮;X<0其分度圆齿厚比标准齿轮小,变位齿轮的齿形随变位系数的改变而变化较大,实际上其分度圆压力角仍等于刀具节线压力角,即等于刀具的齿形角α,其基圆半径不变,因此变位齿轮与标准齿轮的齿廓曲线,均应为同一基圆所产生的同一条渐开线,只是它们分别应用同一渐开线的不同段而已。
计算公式
计算结果(精度0.01mm)
标准齿轮
变位齿轮( =)
分度圆半径(mm)
最小变位系数
最小变位量(mm)
基圆半径(mm)
齿顶圆半径(mm)
齿根圆半径(mm)
五、问答题
1、齿轮切齿时,什么条件下产生根切?如何避免?
答:1.根切现象是因为刀具齿顶线(齿条形刀具,不包括圆角部分)或齿顶圆(齿轮插刀)超过了极限啮合点(啮合线于被切齿轮基圆的切点)而产生的。
r=r‘=mz /2sa’=da’(s/mz + invα-invαa)
rb-rb’=mzcosα/2da=d+2hada’=d+2ha’
ha=ha*m ha’=m(ha*+x)∴ha≠ha‘∴sa≠sa’
hf=m(ha*+c*) hf’=m(ha*+c*-x)∴hf≠hf’
h=m(ha*+c*) h’=ha’+hf’∴h≠h‘
五、体会与建议
体会:再次使用游标卡尺,加强了使用卡尺的熟练度,对一对啮合齿轮的各项基本尺寸也加深了印象。熟悉了计算公式,对今后的课程设计也打好了基础。
建议:个人认为本实验应该穿插在其他实验中进行,无需单独进行。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
班级
小组成员
报告人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及用具
实验设备:
建议:希望可以多几次这样的实验安排,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结合理论。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工业中心C楼206室
实验日期
2013年3月10日
指导教师
赵爽邓亚
班级
BJ0907
小组成员
崔亚飞杨龙陈欢欢
报告人
杨龙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渐开线齿廓的形成过程,掌握用范成法制造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
2.观察渐开线齿轮加工时的根切现象,了解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的方法。
三、测试和计算结果
测量数据
齿轮编号
齿数
跨齿数
测量次数
1
2
3
平均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2
3
平均值
齿公法线长
齿公法线长
齿顶圆直径
齿根圆直径
距离
孔径
尺寸 (两轮孔壁距)
计算数据
项目
计算公式
结果
基圆齿距
模数 ;
压力角
基圆齿厚
公法线长度
变位系数
或
该齿轮为:
该齿轮为:
齿根高
计算数据
齿顶高系数 ;
顶隙系数
标准中心距
实际中心距
啮合角
答:1)若F>0,而F>原动件数,则机构可以运动,但构件间的运动不确定。
2)若F<0,而F<原动件数,则构件间不能实现确定的相对运动或产生破坏。
3、在本次实验中是否遇到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或虚约束等情况。在机构自由度计算中你是如何处理的?说明它们在实际机构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