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民俗[1]
傈僳族传统节日是什么

傈僳族传统节日是什么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会经历不同的事情,因为经历的事情,也会有不同的信仰。
而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就是根据这个民族所经历过的事情,所信仰的宗教而成立的,所以不同的民族会有不一样的传统节日。
傈僳族传统节日有哪些?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傈僳族传统节日,希望大家喜欢!傈僳族的传统节日1.刀竿节刀竿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沪水一带傈僳族人民的传统节目,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一天。
刀等节由来已久,相传明朝外敌入侵云南边界,当时的兵部尚书王骥奉命率兵前往,在滇西北战场上,依靠当地傈僳族人民团结战斗,一很快取得了胜利。
不料班师回朝途中,于二月初八日被奸佞所害。
为了纪念反侵略的英烈,当地人民以上刀竿来表示保卫祖国疆土、反对入侵者的决心,定此日为刀等节。
爬刀竿前一天晚上,在广场中央燃起四准通红的炭火。
五个保悍而又灵巧的中年男子赤脚在火堆中间跳跃,时而腾空,时而落下,时而扑向火海,时而翻滚前进,无数金光灿烂的火星,在他们的身边脚下飞舞。
他们用双手捧起通红的火球;先6快地在脸上“擦洗”一下,然后在手上飞快地把功揉搓。
周围的观众在欢呼声中欣赏院火的绝技。
节日里,妇女们穿着镶花边的黑色上衣和点缀着各种银饰物的花裙,佩戴耳环、项链等首饰,风采过人。
男人穿着麻布短衣裤,腰系红黄长带,)小腿系吊简,腰佩长刀,肩挎箭包,英姿勃勃。
节目的广场上,坚趄两根二十米高的树干,四周用藤蔓拉紧固定,树杆上厂插有三十六把明晃晃的长刀,作为向上攀登的横档,刀刃向上,寒光逼人,谓之“刀竿午间。
鞭炮齐鸣,锣鼓震天”。
身穿大红抱、头缠红布包头、赤脚的五名“玩火者”,齐涌至等下,围绕刀竿唱歌跳舞,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飞上刀竿。
双手紧提刀面,运足气的脚掌斜置在锋利的刀刃上,勇敢、灵巧地向上攀登。
全场鸦雀无声,大家屏住。
呼吸仰面观看。
对他们的气功绝技赞叹不已。
僻僻叭叭的鞭炮声来自竿项优胜者,响彻云霄。
全场欢呼跳跃,争相向爬杆者敬献美酒。
傈僳族阔时节

傈僳族节日民俗活动傈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新米节”、“刀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射弩会”等。
“阔时节”,亦作“盍什节”。
“阔时”是傈僳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
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
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
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傈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
盍什节,也作“阔时节”。
“盍”是年,“什”是“新”的意思,即是新年。
过去,傈僳族在习惯上以十二属相推算日子,一个月份作三二,没有闰月,也不像夏历那样分大小月。
“盍什节”是傈僳族最主要的节日,所以人们从很早就开始进行筹备。
首先准备过年用柴禾,进入十二月中旬,要用十多天砍过年用的柴,最起码也要够十三天所用的。
在二十六、二十七两天(傈僳历时猪日和鼠日)舂醮,准备好13天吃的粮食。
二十八日〈兔日〉杀猪宰羊煮酒,清扫房间。
二十九日〈龙日〉,蒸天雄米饼,这是为死去的祖父母、父母和兄弟等近亲上供用,同时也是过年期间家人食用的糕点。
这种糕饼不同于其他食物,除去婚丧事外,一年就做这一次。
这一天还要采折松树枝,松枝数目要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他们以为松树四季常青,枝上出油,能去疾病。
三十日(蛇日)是除夕,晚上全家人无论有什么事都要回到自己家里。
从除夕开始,禁止到别人家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家也不能来往,直到初三后才解除限制。
一、二、三、五、七、九、十三,全家必须吃干饭,认为只有这样才不生病。
十三日结束。
“澡塘赛歌会”,又称“春浴节”,也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盛会。
现多于傈僳新年的正月举行。
地点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库市以北10余公里处的登埂、马掌河等温泉。
届时,邻近各县、区的群众身着盛装。
携带干粮、行李,甚至炊具纷至沓来。
平时寂静的温泉,此时处处帐篷林立,人头攒动,欢歌笑语,热闹非凡。
傈僳族节日

图片来源: /blog/static/1671875052010112711150604/
澡堂会
时间:每年年初二起后的三五天(有200多年历史) 地点: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库市以北10余公里处的登埂、马掌河等温泉 活动:洗浴、赛歌、对诗等
资料来源:民族渊源网 /Content.Asp?Id=1814
刀杆节
时间:二月初八 主要活动:上刀山、下火海
火把节
时间: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 活动:杀猪宰羊、谈天说地、论古道今、美美喝着水酒,唱歌跳舞,人人讲团结、家家 户户互相祝福
拉歌节
拉歌节云南省陇川、盈江等地傈僳族民间节日, 拉歌节云南省陇川、盈江等地傈僳族民间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 到初六日举行。内容主要是唱歌、跳嘎舞。节日前夕, 要修整跳嘎场。 到初六日举行。内容主要是唱歌、跳嘎舞。节日前夕, 要修整跳嘎场。 青翠的松枝和彩纸, 把跳嘎场装扮得五彩缤纷。节日一到, 青翠的松枝和彩纸, 把跳嘎场装扮得五彩缤纷。节日一到, 人们满怀喜 身穿漂亮的节日服装, 从四面八方聚拢在一起, 跳舞对歌。 悦, 身穿漂亮的节日服装, 从四面八方聚拢在一起, 跳舞对歌。每逢拉 歌节,当地的汉、景颇、拉祜等民族也前来参加助兴。白天, 歌节,当地的汉、景颇、拉祜等民族也前来参加助兴。白天, 人们兴高采 烈地举行射弩, 爬杆, 打秋千, 高跷竞走等娱乐活动。晚上, 烈地举行射弩, 爬杆, 打秋千, 高跷竞走等娱乐活动。晚上, 便欢聚在 跳嘎场上, 尽情地欢歌跳嘎舞, 往往通宵达旦。 跳嘎场上, 尽情地欢歌跳嘎舞, 往往通宵达旦。
节日
阔时节 新米节 刀秆节 火把节 ub830233
阔时节
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时间:每年的12月20日
傈傈族风俗文化礼仪

傈傈族风俗文化礼仪僳僳族主要分布怒江、恩梅开(伊洛瓦底支流)流域地区,也就是中国云南、西藏与缅甸克钦交界地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傈傈族风俗文化,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禁忌傈僳族忌客人从前门直走到后门,认为死人出殡才这样;忌拄手杖进家门,因给死者致哀跳舞时才使用手杖;家有客时,忌扫地,忌洗脸洗脚等;杀鸡待客时,忌妇女切肉;不能触摸长者的头。
农事禁忌下地生产时忌将锄头等掘土农具找在肩上,尤忌在荷锄进屋,因葬死者时才如此;稻谷开花时,忌在稻田边洗衣裳、剥麻,否则以为会使花受惊而减产;玉米扬花时若遇大风,忌妇女织麻布,忌男子砍竹伐木等;不能损害蜘蛛,据说是蜘蛛教会人织布。
月圆时不能下种,否则虫会吃庄稼;不能在抽穗的稻田边洗麻、剥麻;不能砍泉边、井旁的树;男人的猎具如弩弓、箭包、长刀女人不得摸弄;供奉猎神的篱笆上,挂满各种兽骨,插满各种鸟羽,平常任何人不得挪动,妇女甚至不行接近,否则猎神就会作祟,人的手会患无名肿毒,或者眼睛红肿,牙齿痛苦。
生活禁忌黄昏时出入须顺手关门以免鬼趁机而入;家长外出时忌扫地,怕对家长不利,因死人时才去扫地;不能拄着拐杖进屋;在房前屋后忌喊哦,只有为死人驱鬼时才这样做;忌在他人家中吹口哨、乐器声能唤鬼入室。
屋内火塘上的三脚架,禁止蹬踏或移动,也不能溅上唾沫和鼻涕,不能用脚代手往三脚架下添柴。
平常切菜板不能刮洗,否则就认为是把福气刮走了,来年就没有油、肉吃,锅盖也不能洗,不然也认为把福气洗掉,其次年粮食就会无收成,大家就遭到饥饿。
禁背朝火塘吃饭;忌食狗肉;忌食水牛肉;忌食青蛙肉。
不能烧对头柴,否则有碍家庭和谐。
不能打死在路上爬行的蛇。
成年男子忌留胡须;禁忌夜间梳理头发;寡妇出嫁,一般只在晚上送亲、接亲。
生产禁忌产妇分娩,基家门口挂茅草叶或刺枝,防鬼闯入;婴儿啼哭不止,则家门口挂毒箭1支(或非毒箭2支);产妇忌吃线猪肉、母牛肉、忌吃白、灰色羽毛的鸡肉;若生男,客人不行带弓箭和长刀入门;生女,不行穿鞋进家;远道来客则禁忌入门,忌期为10至13天;忌横抱婴孩,以为是抱死人之相;产妇家不能烧苞谷花,不能取燃烧着的柴块等等;若触犯这些禁忌,婴儿有夭折、短命的危急。
傈僳族民风民俗

傈僳族民风民俗傈僳族民风民俗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 9 5 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
《创世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傈僳族远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对仗。
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傈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
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
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可分为生产调、逃婚调、打猎调、盖房调、打官司调等10多种,多以叙事诗的形式即兴演唱。
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作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
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傈僳族人民使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等,把一年分成花开月、鸟叫月、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 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10个季节月。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美丽大方,上穿右衽短衣,下着衣裙,头 上戴用红色料珠和贝壳穿成的饰物,颈上佩戴由彩色料珠穿 成的项圈;男子一般无领对襟短衫,裤长至膝,外出时, 般佩砍刀,挂箭袋。
但是现在大多的传统的失传了,后人只 知道一些皮毛而已。
傈僳族人主食为玉米、荞麦。
无论男女 均善饮酒。
僳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多源于生产和生活,内容丰富,形式 多样,融娱乐与健身于一体。
较为流行的有顶杠、荡秋千、 爬刀杆、摔跤、砍竹杆、溜索竞渡、拿石头等。
而我们家乡 最常见的就是荡秋千。
荡秋千是僳僳族最普及、参与者最多的体育与娱乐活动。
僳子或藤条为荡索,将其悬挂于高大树木的横枝或特设的秋千 架上即可。
荡法有单人、双人两种。
云南傈僳族的风俗民情

云南傈僳族的风俗民情木板,屋中央置一大火塘,因这种房子下面有很多木桩,故被称为“千脚落地屋”,流行于怒江傈僳族地区。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美丽大方,上穿短衣,下着长裙,头饰红白料珠,胸前配彩色料珠项圈。
傈僳族妇女的裙子是用上百片的各色布料经过精心剪裁缝制而成的,因此被称作“百花裙”。
男子一般穿短衫,裤长过膝,有的以青布包头,左腰配砍刀,右腰挂箭袋。
傈僳族的主食是玉米、荞麦。
傈僳族人认为动物苦胆是一种良药,也是一种调味品,因此总把胆汁掺入酒中饮用,在煮肉时则把苦胆放入锅中一块煮,用来去腥味开胃。
傈僳族少女到了十三四岁,家人要为她举行穿裙礼的仪式,以此承认其已步入成年期,获得了社交权。
仪式要选择吉日举行,由家中辈分最高的老妇人主持,女孩首先向家中长辈行礼,然后母亲将自己亲手纺织的麻布长裙为女儿穿上,同时高声吟唱:“女儿啊,今天是你自由的日子,你长大了,你像一只小鸟可以飞了。
”举行穿裙礼仪后的姑娘,可以佩戴头饰、耳环,享有较大的社交自由。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
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
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过去,傈僳族地区与外界被峡谷和江河阻隔,溜索成了江河峡谷间主要的交通工具。
如今,怒江上已有了永久性大桥。
傈僳族节日大全与习俗(华坪傈僳族神秘的阔时节仪式)

傈僳族节日大全与习俗(华坪傈僳族神秘的阔时节仪式)对于少数民族,小时候总觉得他们很神秘,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化,有跟我们不一样的习俗,甚至五官也比我们汉族更立体。
今天,专业人士将带领大家了解一下傈僳族的“新年”——阔时节。
“阔时节”是傈僳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傈僳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吉祥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新年。
砍来一棵松树栽在寨子的草坪中央,树枝上挂上弩箭、挎包、火铳、刺绣品、新衣服等。
树下放一个装满五谷杂粮的大谷箩,谷箩旁置一个羊或猪的头,象征六畜兴旺。
以此为中心,四周围放十二小箩粮食或十二个粑粑,十二碗新酒,每个小箩中插一节松枝,取意象征一年有十二个月。
泥扒站在中间,吟唱迎新词,迎新词的内容是叙述祖先们怎样战胜自然。
大意是:今天“阔时”到来了,你们的子孙理当杀猪宰羊孝敬你们,唤来你们的灵魂和我们一起共庆这欢乐的“阔时”,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吉祥如意”……。
十二个男青年和十二个女青年四周应合。
当唱到辞旧迎新一节时,泥扒带着二十四个男女青年吹起葫芦笙,唱起欢乐的山歌,到山林里抬来十二棵小松树,栽在十二个小谷箩的旁边,意为接回了吉祥的新年。
新年接回来后,泥扒高喊着告诉大家,吉祥的新年接来啰。
在场的众人齐答:新年好、吉祥如意!丰收的新年接来啰。
众人齐答:六畜兴旺了,天天有肉吃啰!此时,此起彼伏的应合声,热闹非凡,气氛祥和,使整个节日达到了高潮,这时酿制了一年的十二坛粮食酒打开了。
十二对男女青年把坛中的新酒分斟给大家喝。
此时泥扒高举碗中酒,吟唱到:愿大家在这新的一年里,万事顺利,有吃的、有喝的,有花不完的钱,有穿不完的衣。
喝了这碗“阔时”酒,你将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吉祥如意,百病不生。
在场的众人端着碗中的酒,随着泥扒的祝词,齐声应合:哆(喝)。
愿我们万事如意,吉祥幸福。
最能代表这一古老仪式的是:华坪县通达乡白姑河石对窝等地。
他们从正月初二到初七,以自然村寨为单位,按照安排程序,每个寨每年每户承办一次,轮流转。
傈僳族民俗

傈僳族的宗教信仰
澡 塘 赛 歌 会 盛 况
“嚼烟与“贴面酒” 傈僳族男女都有嚼烟与饮酒的习俗。客人来了,要敬送烟丝;男女寻求伴侣要丢烟丝 盒为信物。可见烟丝在傈僳族人生活中的位置。 嚼烟时,先将烟丝放入口中,然后放点由槟榔根、李子树皮,栗树叶一起熬成的黑色 胶状物质和熟石灰慢慢咀嚼。不久,口唇就象抹了椰子红。如今,一些妇女认为,嚼烟有 失大雅,戒烟逐渐成了她们的自觉行为。 “贴面酒”,也叫双杯酒和同心酒,是傈僳族男女社交场面的一种嬉戏趣闹的方式。 他们常把自己酿的浓度高的酒藏与家中,留作款待客人。至于宴会歌舞较大的场合,则往 往饮临时酿制的水酒,以免喝醉。傈僳族饮酒时所的盛器,较原始的是竹筒,现在有时用 陶瓷器皿。饮酒时,主人取一竹筒酒,与客人脸贴脸地一同喝光,不得有酒溢流滴地,否 则就要从头来过。饮“贴面酒”是绝对不避男女之嫌的,夫妻同宴,丈夫与其她女子贴面 而饮,妻子也与其他男子来个“双杯尽”,这都是正常的现象。 初来乍到的外界人,往往被当地人灌得脸热腹胀,而主人却若无其事。原来,主客双 方喝“贴面酒”时,主人怕酒溢出,筒口稍向客人方向偏斜,客人怕酒溢出,自然“咕嘟 咕嘟”的张嘴迎酒,主人却少饮了酒量。不过,这种喝酒场面确实奇特碗,把鬼“送”到海里去。“祭 梦鬼”时用猪一头、鸡一只,要求一公一母,相对应。把这个鬼 “送”往太阳升起的东方。“水鬼”的祭礼用牛或猪一头,祭 “触犯鬼”时用鸡或猪一只、一碗酒。祭祀“水鬼”时大呼此鬼 的名字,祭物用鸡、猪各一只,用绳子串鸡鼻孔和猪的耳朵,牵 到野外去祭。傈僳族部分地区还有信奉叫“摆依鬼”的。这种鬼 往往是某个女人带有,所以把这个女人就叫“摆依婆”。据说 “摆依婆”能吃人。害人的主要手段是吸人血。一个人若是被它 害上了就会生病,时间长了全身的血被“摆依鬼”吸干而致死。 “摆依鬼”附在哪个妇女身上,就会处处维护这个妇人的家,谁 要是侵犯了这个家的利益,它就加害于谁,谁很快就会染上重病。 有的地区用水牛的油脂抹在嘴和肚脐上防“摆依鬼”,也有在门 头上挂水牛角和桃柳枝,据说“摆依鬼”惧怕这几样东西。 从前,傈僳族的每个部落、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怒江 地区过去有虎、羊、蜂、鼠、猴、熊、雀、竹、荠菜、谷子等十 几个氏族,以他们的图腾为他们的氏族名称。而且在这方面有很 历史的传说故事。他们中自称的“括扒”人,即荞麦人;自称是 “拉扒”,即虎人,等等。傈僳人认为上述的动植物是他们自己 的始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傈僳族民俗
傈僳族是一个信仰多神教的民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不论是人、动物、植物都有灵魂。
他们还把纷繁大千世界之中能够主宰一切天然现象的精灵统称作“尼”。
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造成的自然灾害,生老病死却是由不同的“尼’9起的,这要通过“尼扒”(主持宗教的人)通过各种宗教仪式后推算出来的,他们头脑灵活,反应敏捷、能说会道、兼通吉凶占卜,能做宗教祭祖活动。
他们还有神奇的功夫,这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和舔犁头。
上刀山在耸起直立的木杆上绑上36把锋利的砍刀,形成刀山,尼执跳足在刀梯上一级一级地攀登上去,一直爬到顶端。
然后又一级级地下来。
神奇的是尽管刀刃锋利无比,但尼扒的双脚却丝毫无损。
下火海用若干柴垒成一堆,然后人火点燃。
木柴燃完后;剩下一堆红红的火炭O尼扒能在赤足火炭中跳跃,甚至把火.堆踏平。
然而,不管火炭如炽烈,尼扒们的脚却没有一点烧伤的痕迹。
捞油锅先在锅中煮沸一锅油,然后在油中放人一个小石子。
尼执们却能在沸油中将烧得很烫的石子捞出来。
油锅和石子的温度最少也有100度,但尼扒的手却完好如初。
舔犁尖将犁田用的犁头烧得通红,尼扒便用舌头舔犁尖,功夫好的尼扒,甚至能将通红的犁头衔起。
尽管温度极高,但尼扒的舌头连一点轻伤却没有。
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
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物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
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习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都有春浴之习,届时大部分青年男女,都自带行李、食品和餐具到温泉处沐浴。
丽江地区的秀兰河在立夏前三天或后三天,水将变浑,据说含有大量的矿物质,饮用有治胃病的功能,用秀兰河的水做饭,饭呈红色,清香可口。
届时还要进行蒸汽浴,沐浴后可治风湿病。
沐浴期间,大家一同野餐,是傈僳族民间规模较大的郊猎野餐活动。
禁忌:产妇分娩时,外人不能闯入室内,尤其忌讳持刀箭者闯入;屋内火塘上的三脚架,禁止蹬踏或移动,也不能溅上唾沫和鼻涕,不能用脚代手往三脚架下添柴;忌伤害蜘蛛;丧事期间,死者的亲友和同村人都禁止吃辣椒,否则被认为是对死者不敬。
婚俗男女青年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都要设宴置办酒席。
在女方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还要在门口摆一桌酒席,请陪同的客人喝喝酒。
婚礼之后,新郎、新娘要互换碗筷,表示今后要互敬互爱。
食俗主食玉米、荞子。
居住在丽江的傈僳族喜食阴玉米饭,所谓阴玉米是指秋天刚熟的玉米包,去包叶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然后阴干储存。
食用时将玉米粒搓下,用木难舂去表皮,加上四季豆、猪头或猪排微火煮食,作为佳馔。
大部分傈僳族都喜食玉米爆成的玉米花。
由于狩猎,肉食丰富。
无论男女均善饮酒。
甜白酒是将玉米或小米等蒸熟加酒曲发酵后,贮藏于坛或罐中,饮用时,将酒和糟一起取出,加糖煮吃或在罐中加水而饮其汁。
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芋头和各种瓜菜、薯类,辅以橘子、桃、花红、梨、季等多种水果。
因当地盛产漆油,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制。
如漆油炒鸡、漆油炖鸡、漆油煮甜酒蛋等。
漆油煮甜酒被认为是产妇补虚的上等食品。
典型食品:有漆油酒、清水煮小猪、猪蹄珍珠粥等。
丧葬行土葬。
如死者为男子,埋葬时须将其生前所用的砍刀、弩弓、箭袋等悬挂于墓旁;如为妇女,则将其生前所用的织麻工具、麻布挂袋等悬挂墓旁。
节庆傈僳族人使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等,把一年分成花开月、鸟叫月、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10个季节月。
传统节日主要有年节、收获节、火把节、中秋节和刀竿节。
阔什节(年节)民间最大的节日,为一年一度。
过年节也为过年日,年食和酿制水酒,为祈求五谷丰一,每家都要将第一次舂出的籼米粑或糯玉米粑拿出一部分悬于树上做祭供,还分出一小碗喂狗,因民间传说是狗把五谷带到了人间;有的地方还要把第一次舂出的粑粑喂牛,以感谢牛帮助人类耕地。
年节的第一天,全家聚餐,并同饮同心酒。
收获节大都在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
收获节最大的活动是家家都酿酒和尝新,有的人家甚至直接到地里一边收获一边煮酒,并伴以歌舞,常常通宵达旦,尽兴方散。
刀竿节牋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据说上刀竿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
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在大峡谷,傈僳族妇女用来打扮装饰自己的
竟是一串串最古老的货币——贝币。
她们在头上、胸前戴着白如玉、灿如雪的
贝币,把自己打扮得似花蝶,像孔雀。
据考古学家证明,云南最古老的货币是海
贝,它在云南流通最长,大部分地区从战国到
明代都是一直在流通。
由于怒江大峡谷是云南
最偏僻、最封闭的地区,海贝便一直使用到解放前。
五分镍币左右大的五十枚贝币可换一头猪,八十枚可换一头牛,十枚可换一升粮。
二分镍币左右大的一枚可换一碗凉粉,十枚可换一只鸡。
五公分左右大的最值钱,一串可换一头牛。
贝币多少也是傈僳族人家贫富的象征。
在怒江大峡谷,贝币开始是没有串在一起的。
由于在那黑暗野蛮的年代,外敌入侵和民族氏族间的械斗不断,还要遭受强盗的抢劫,自然灾害引起的迁徙,贝币保管十分不方便,聪明的傈僳族妇女便把它钻个孔串起来,戴在头上,挎在身上,防止丢失。
斗转星移,贝币便成了点缀傈僳族妇女的装饰品,成了傈僳族妇女爱美的象征。
傈僳族妇女把贝币视为传家之宝,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当姑娘长到十六、七岁,做父母的就会精心为女儿准备一串海螺贝。
不管家境如何困难,这串贝币是非给不可的。
母亲不幸去世,她们留给女儿最珍贵的东西也是贝币。
男子外出时,一般左肩佩砍刀,右肩挂箭袋,刀箭既是生产狩错的工具,又是防身武器。
住房有木结构和竹木结构两种,前者四周用长约一两丈的木料垒成,上覆木板,形状类似一个木匣;后者在房上竖立二三十根木桩,上铺木板,四周围以竹篾篱笆,顶盖茅草或木板。
由于房基上竖立二三十根木桩,故有“千脚落地”之称。
禁忌:家里来客人,不能扫地;产妇分娩时,外人不能闯入,尤其忌讳持刀箭闯入;屋内火塘上的三脚架。
禁人蹬踏或移动,也不能溅上唾沫和鼻涕,不能用脚代手往三脚架下添柴;出远门的人,必须在年前赶回家里;不能伤害蜘蛛,据说是蜘蛛教会人们织布;丧事期间,死者的亲友和同村人都禁止吃辣椒,否则认为对死者不敬。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有56个民族,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还聚居着25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是: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
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1/3。
早在氏族社会时期,云南就生活着“羌、濮、越”三大族群,他们是云南最早的先民,秦汉时期总称为“西南夷”。
后经历代的不断迁徙、分化、演变、融合,到了明、清中期的分布和特点才趋于稳定。
云南旅游特色图片欣赏
云南少数民族
早在氏族社会时期,云南就生活着“羌、濮、越”三大族群,他们是云南最早的先民,秦汉暑期总称为“西南夷”。
后经历代的不断迁徒、分化、演变、融合,到了明、清两代,各族的分布和特点才趋于稳定。
现在,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还主要聚居着25个民族……
傣族苗族藏族在云南,还有独有的15个少数民族……
独龙族拉祜族哈尼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