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傈僳族风俗共53页

合集下载

傈僳族民俗[1]

傈僳族民俗[1]

傈僳族民俗傈僳族是一个信仰多神教的民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不论是人、动物、植物都有灵魂。

他们还把纷繁大千世界之中能够主宰一切天然现象的精灵统称作“尼”。

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造成的自然灾害,生老病死却是由不同的“尼’9起的,这要通过“尼扒”(主持宗教的人)通过各种宗教仪式后推算出来的,他们头脑灵活,反应敏捷、能说会道、兼通吉凶占卜,能做宗教祭祖活动。

他们还有神奇的功夫,这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和舔犁头。

上刀山在耸起直立的木杆上绑上36把锋利的砍刀,形成刀山,尼执跳足在刀梯上一级一级地攀登上去,一直爬到顶端。

然后又一级级地下来。

神奇的是尽管刀刃锋利无比,但尼扒的双脚却丝毫无损。

下火海用若干柴垒成一堆,然后人火点燃。

木柴燃完后;剩下一堆红红的火炭O尼扒能在赤足火炭中跳跃,甚至把火.堆踏平。

然而,不管火炭如炽烈,尼扒们的脚却没有一点烧伤的痕迹。

捞油锅先在锅中煮沸一锅油,然后在油中放人一个小石子。

尼执们却能在沸油中将烧得很烫的石子捞出来。

油锅和石子的温度最少也有100度,但尼扒的手却完好如初。

舔犁尖将犁田用的犁头烧得通红,尼扒便用舌头舔犁尖,功夫好的尼扒,甚至能将通红的犁头衔起。

尽管温度极高,但尼扒的舌头连一点轻伤却没有。

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

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物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

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习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都有春浴之习,届时大部分青年男女,都自带行李、食品和餐具到温泉处沐浴。

丽江地区的秀兰河在立夏前三天或后三天,水将变浑,据说含有大量的矿物质,饮用有治胃病的功能,用秀兰河的水做饭,饭呈红色,清香可口。

云南傈僳族的风俗民情

云南傈僳族的风俗民情

云南傈僳族的风俗民情傈僳族,现有人口57。

4万。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部分分布在云南丽江、迪庆、大理、楚雄及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地。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过去傈僳族信奉多神,崇拜自然,还有图腾崇拜的残余。

19世纪中叶后,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傈僳族地区。

傈僳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自然历,他们把一年分成开花月、鸟叫月、烧山火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十个季月。

傈僳族称最早见于唐代,唐朝时被认为是“蛮”的一部分。

傈僳族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

8世纪时他们的先民居住于金沙江畔。

傈僳族住房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木结构,用长约一二丈的木料垒成,上覆木板,形似木匣,内地傈僳族大都居住这种房屋;另一种为竹木结构,先在斜坡上竖立二三十根木桩,顶盖茅草或木板,屋中央置一大火塘,因这种房子下面有很多木桩,故被称为“千脚落地屋”,流行于怒江傈僳族地区。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美丽大方,上穿短衣,下着长裙,头饰红白料珠,胸前配彩色料珠项圈。

傈僳族妇女的裙子是用上百片的各色布料经过精心剪裁缝制而成的,因此被称作“百花裙”。

男子一般穿短衫,裤长过膝,有的以青布包头,左腰配砍刀,右腰挂箭袋。

傈僳族的主食是玉米、荞麦。

傈僳族人认为动物苦胆是一种良药,也是一种调味品,因此总把胆汁掺入酒中饮用,在煮肉时则把苦胆放入锅中一块煮,用来去腥味开胃。

傈僳族少女到了十三四岁,家人要为她举行穿裙礼的仪式,以此承认其已步入成年期,获得了社交权。

仪式要选择吉日举行,由家中辈分最高的老妇人主持,女孩首先向家中长辈行礼,然后母亲将自己亲手纺织的麻布长裙为女儿穿上,同时高声吟唱:“女儿啊,今天是你自由的日子,你长大了,你像一只小鸟可以飞了。

”举行穿裙礼仪后的姑娘,可以佩戴头饰、耳环,享有较大的社交自由。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

傈僳族风情漫记

傈僳族风情漫记

二、风俗习惯
1、婚娶
傈僳族青年男女经过恋爱、问婚、定婚等 系列程序后,便开始筹备婚礼。在彩礼议定 后,由男方家择定结婚日期,婚娶中一般征 得舅舅同意,媒人一般要由舅舅充当。婚礼 形式,各地大同小异,一般由男方家请伴郎 去接亲,男方家则在门口摆酒席,待新娘接 到,双方对唱《迎亲调》,男唱:“请来吃 啊请来唱,吃不完的啊,是肉,喝不完的啊, 是酒。”女唱:“我们象燕子般飞来,把你 家的酒和肉吃个光、唱个尽。”调子唱完, 男方家把新娘迎进门,招待送亲人员和宾客 吃饭。 婚礼上,老年人围着火塘,一边唱歌,一 边摆家谱;青年男女则围成圈儿跳舞唱歌, 狂欢达旦。婚后三天,新郎新娘带上酒、肉 回门,在女方家住数日,新郎帮忙砍柴、犁 地,新娘织麻。返回时,女方父母给女儿一 只母鸡、一头猪、一口锅和一把镰刀。



“江沙埋情人” 0001.中国网络电视台[视频]傈僳族沙滩埋情人 20110518.mp4
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 县一带傈僳族青年的传统节日娱乐、 求偶活动。每年正月初四、初五左右 举行。届时,男女青年们欢聚怒江河 畔,歌舞嬉戏。还要在同伴的帮助下, 在沙滩上挖出沙坑,将意中人抬入 “埋葬”,并装出非常悲伤、痛哭流 涕的样子,唱丧歌,跳丧舞。取闹过 后,才将意中人拉出。他们认为,通 过这一活动,一来表示恋人间感情的 真挚与深厚,二来可以将附在意中人 身上的“死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 长寿


7、生产文化 傈僳族生产文化的种类比较多,主 要有:“花鸟历”、棍棒点种法、 “瓦纠”共耕、采集、狩猎习俗等。 (1)“花鸟历”是傈僳族人民按 照其居住地区的自然、气候和生产劳 动过程总结出来的一种比较科学的自 然历法,它在指导傈僳族生产劳动方 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棍棒点种法是因傈僳族地区 有些山地坡度太大,无法牛耕和锄耕 而发明并形成习俗的。耕种时,每人 执一根削尖头的竹棍或木棍,在烧过 荒的坡地上戳一个小坑、撒一至二粒 种子,并自上而下点种。这种点法虽 然原始,但仍不失为一种防止水土流 失的绝妙方法。

怒族风土人情礼仪

怒族风土人情礼仪

怒族风土人情礼仪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有着区域差异较大的本民族语言。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怒族风土人情,希望对您有所关怀,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风土人情怒族的风俗与婚俗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贡山独龙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等地。

怒族热情好客,客人来访时,全寨都要献出最好的野味。

只要客人进屋,主妇将以最快的速度为客人烹制佳肴,并同时送上两块石块粑粑,中间得夹一块煎鸡蛋或烤猪肉。

两块粑象征夫妻二人,中间夹鸡蛋或肉象征有兴盛的后代,最终主人还要与客人共同饮同心酒。

怒族特殊讲究礼貌,团结互相。

在路上无论遇到熟人或生人,都会主动让路并致问候。

有客人来访,全家起立鞠躬相迎,临别要一再挽留后送到寨边的大路上。

一家碰到因难则全寨相帮。

怒族主食为玉米等。

贡山北部怒族还从藏族那里学到种植青稞、燕麦,食青稞面。

少数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响,有时也吃酥油糌粑。

副食除鸡、鱼、猪、羊、牛肉外,还有猎获的野味。

怒族普遍宠爱吃饭菜合煮的较稠的饭粥,将野味一起煮在里面,鲜美可口。

怒族男女均喜饮酒,并宠爱豪饮。

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两种,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竹篾席建成。

一般都为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烧饭之用。

内间为主人卧房及贮存粮食,不许外人进入。

唱歌对调也是怒族人民生活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民间社会活动,它既是怒族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是思想情怒族礼节怒族人家做客应带些烟、酒之类作礼物。

主人把客人支配到客座上落座后,会端出一杯杯烧酒递给客人,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给客人吃,以示敬重。

偶尔,男主人还会拿出达比亚为客人弹上几曲迎宾曲。

情至欢处,男主人还会拿着酒杯与客人一起,互相搂着脖子,双方将一杯酒同饮而尽。

这就是怒族的同心酒。

喝同心酒是怒族对客人表示信任的最高礼节,喝了同心酒就成了好伴侣。

能与怒族同胞喝同心酒,应是客人的荣幸,所以客人应当快乐地接受。

傈僳族民风民俗

傈僳族民风民俗

傈僳族民风民俗傈僳族民风民俗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

《创世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傈僳族远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对仗。

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傈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

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

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可分为生产调、逃婚调、打猎调、盖房调、打官司调等10多种,多以叙事诗的形式即兴演唱。

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作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

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傈僳族人民使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等,把一年分成花开月、鸟叫月、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10个季节月。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美丽大方,上穿右衽短衣,下着衣裙,头上戴用红色料珠和贝壳穿成的饰物,颈上佩戴由彩色料珠穿成的项圈;男子一般无领对襟短衫,裤长至膝,外出时,一般佩砍刀,挂箭袋。

但是现在大多的传统的失传了,后人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

傈僳族人主食为玉米、荞麦。

无论男女均善饮酒。

僳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多源于生产和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娱乐与健身于一体。

较为流行的有顶杠、荡秋千、爬刀杆、摔跤、砍竹杆、溜索竞渡、拿石头等。

而我们家乡最常见的就是荡秋千。

荡秋千是僳僳族最普及、参与者最多的体育与娱乐活动。

僳僳族的秋千又分“荡秋”、“车秋”和“磨秋”三种。

“荡秋”是以绳子或藤条为荡索,将其悬挂于高大树木的横枝或特设的秋千架上即可。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傈僳族一年之中有很多传统节日,这些傈僳族节日中有的与汉族的节日相同,很明显是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有许多则是傈僳族本民族自己的节日,这些傈僳族节日大多与他们生活的环境、风俗习惯有直接的联系。

傈僳族澡堂赛歌会又称温泉赛歌会或汤泉赛歌会云南省怒江一带傈傈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后择日举行。

赛歌会一般要进行十多天。

赛歌时傈僳族男女双方分为两伙然后围成一圆圈女的手拉手男的手搭肩双脚按节拍有规律移动并不断交换位置。

每一圆圈都由对赛的男女歌手领唱其他人和声。

歌词大多是即兴而作内容丰富多彩。

在六库一带傈僳族歌会以《汤泉恋歌》为主题这是一部抒情长诗叙述了一对男女青年在温泉边三度相会的恋爱故事。

夜幕降临人们便燃起堆堆篝火边赛歌边品尝各自带来的美酒佳肴兴致颇浓。

澡堂赛歌会据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相传很久以前登梗一带有两位美丽的傈僳族姑娘引来许多男女青年纵情歌唱其歌声优美连仙女听到都不愿离去。

然而一个恶魔却去察告天神说歌声搅乱天地的安宁于是天神就把她俩分别化为金山和银山但两位姑娘毫不屈服长出无数挺拔的青松翠柏大有刺破天穹之气势。

天神为之大怒就在两座大山上钉七颗大铁钉罩七口大铁锅。

不久两座山脚下流出两股热血后又变成了热气腾腾的温泉水。

为纪念这两位美丽姑娘的反抗精神人们每年都来到温泉边用美好的歌声赞美她俩。

这样渐渐地演变为一年一度的温泉歌会。

节日期间也是傈僳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极好时机。

傈僳族拉歌节云南省陇川、盈江等地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到初六日举行。

内容主要是唱歌、跳嘎舞。

节日前夕傈僳族要修整跳嘎场。

青翠的松枝和彩纸把跳嘎场装扮得五彩缤纷。

节日一到傈僳族人满怀喜悦身穿漂亮的节日服装从四面八方聚拢在一起跳舞对歌。

每逢拉歌节当地的汉族、景颇族、拉祜族等民族也前来参加助兴。

白天人们兴高采烈地举行射弩爬杆打秋千高跷竞走等娱乐活动。

晚上便欢聚在跳嘎场上尽情地欢歌跳嘎舞往往通宵达旦。

傈僳族刀杆节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福贡、沪水一带傈僳族的传统节日。

傈僳族的习俗有什么

傈僳族的习俗有什么

傈僳族的习俗有什么傈僳族的习俗有什么傈僳族以从事农业为主,种植玉米、水稻、荞麦等。

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

有的也基督教、天主教。

那么,傈僳族的习俗有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傈僳族的历史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

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

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

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

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分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挝、泰国等。

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

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傈僳族的节庆傈僳族人使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等,把一年分成花开月、鸟叫月、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10个季节月。

传统节日主要有年节、收获节、火把节、中秋节和刀竿节。

阔什节(年节)民间最大的节日,为一年一度。

过年节也为过年日,年食和酿制水酒,为祈求五谷丰一,每家都要将第一次舂出的籼米粑或糯玉米粑拿出一部分悬于树上做祭供,还分出一小碗喂狗,因民间传说是狗把五谷带到了人间;有的地方还要把第一次舂出的粑粑喂牛,以感谢牛帮助人类耕地。

年节的第一天,全家聚餐,并同饮同心酒。

收获节收获节大都在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

收获节最大的活动是家家都酿酒和尝新,有的人家甚至直接到地里一边收获一边煮酒,并伴以歌舞,常常通宵达旦,尽兴方散。

刀竿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据说上刀竿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傈僳族有自己的历法,公历一月是他们的过年月,由于各地的习惯和历称的方法不同,过年的时间也就前后不一。

以怒江地区傈僳族来看,大约夏历十二月五日至第二年正月十日左右为过年时间。

傈僳族民俗

傈僳族民俗
建筑时先在地基上打入数十棵木桩为基柱木桩打好后除选用几棵高大的作为整个房间的柱外其它的则在上面铺以楼板屋顶上用茅草履盖或用一尺见方的木片作瓦片一样铺设房屋以上篱笆作墙壁由于这种小楼是以数十棵木桩为基脚所以人们把它称竹楼上住人一般用竹篱笆隔为两格两间屋中央都设一火塘备三角脚架作为煮饭烤火之用
傈僳族的宗教信仰
澡 塘 赛 歌 会 盛 况
“嚼烟与“贴面酒” 傈僳族男女都有嚼烟与饮酒的习俗。客人来了,要敬送烟丝;男女寻求伴侣要丢烟丝 盒为信物。可见烟丝在傈僳族人生活中的位置。 嚼烟时,先将烟丝放入口中,然后放点由槟榔根、李子树皮,栗树叶一起熬成的黑色 胶状物质和熟石灰慢慢咀嚼。不久,口唇就象抹了椰子红。如今,一些妇女认为,嚼烟有 失大雅,戒烟逐渐成了她们的自觉行为。 “贴面酒”,也叫双杯酒和同心酒,是傈僳族男女社交场面的一种嬉戏趣闹的方式。 他们常把自己酿的浓度高的酒藏与家中,留作款待客人。至于宴会歌舞较大的场合,则往 往饮临时酿制的水酒,以免喝醉。傈僳族饮酒时所的盛器,较原始的是竹筒,现在有时用 陶瓷器皿。饮酒时,主人取一竹筒酒,与客人脸贴脸地一同喝光,不得有酒溢流滴地,否 则就要从头来过。饮“贴面酒”是绝对不避男女之嫌的,夫妻同宴,丈夫与其她女子贴面 而饮,妻子也与其他男子来个“双杯尽”,这都是正常的现象。 初来乍到的外界人,往往被当地人灌得脸热腹胀,而主人却若无其事。原来,主客双 方喝“贴面酒”时,主人怕酒溢出,筒口稍向客人方向偏斜,客人怕酒溢出,自然“咕嘟 咕嘟”的张嘴迎酒,主人却少饮了酒量。不过,这种喝酒场面确实奇特碗,把鬼“送”到海里去。“祭 梦鬼”时用猪一头、鸡一只,要求一公一母,相对应。把这个鬼 “送”往太阳升起的东方。“水鬼”的祭礼用牛或猪一头,祭 “触犯鬼”时用鸡或猪一只、一碗酒。祭祀“水鬼”时大呼此鬼 的名字,祭物用鸡、猪各一只,用绳子串鸡鼻孔和猪的耳朵,牵 到野外去祭。傈僳族部分地区还有信奉叫“摆依鬼”的。这种鬼 往往是某个女人带有,所以把这个女人就叫“摆依婆”。据说 “摆依婆”能吃人。害人的主要手段是吸人血。一个人若是被它 害上了就会生病,时间长了全身的血被“摆依鬼”吸干而致死。 “摆依鬼”附在哪个妇女身上,就会处处维护这个妇人的家,谁 要是侵犯了这个家的利益,它就加害于谁,谁很快就会染上重病。 有的地区用水牛的油脂抹在嘴和肚脐上防“摆依鬼”,也有在门 头上挂水牛角和桃柳枝,据说“摆依鬼”惧怕这几样东西。 从前,傈僳族的每个部落、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怒江 地区过去有虎、羊、蜂、鼠、猴、熊、雀、竹、荠菜、谷子等十 几个氏族,以他们的图腾为他们的氏族名称。而且在这方面有很 历史的传说故事。他们中自称的“括扒”人,即荞麦人;自称是 “拉扒”,即虎人,等等。傈僳人认为上述的动植物是他们自己 的始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