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的相关知识
傈僳族

在我国西南地区,巍峨高耸的高黎贡 山,一个以歌为伴,“盐,可以一天不 吃;歌,不能一天不唱”的古老民族—— 傈僳族就主要聚居在这里。傈僳族是一 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 族,总人口约73万左右。聚居在云南省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约有三十余万人。
拥有原汁原味原始舞蹈特色
傈僳族舞蹈因地区不同而异,怒 江流域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舞蹈 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 随乐曲名称而定。傈僳族舞蹈大致 有三种类型:一是模仿动物行动的 舞蹈,二是生产生活舞;三是表现战 斗的舞。
妙不可言的葫芦笙舞乐
傈僳族葫芦笙舞蹈 音乐是傈僳族最重要 的传统器乐形式。傈僳 族葫芦笙曲调优美动听, 有为舞蹈伴奏的和独奏的。 曲调多为两个声部,第一声部为旋律, 第二声部常为五度、八度和音。旋律声部有 的轻快活跃而富有生活表现力,有的旋律清 晰而明亮。
傈僳族的“雅巴驰”
“雅巴驰”是傈傈族人最钟爱的麻布衣。傈僳 语"雅巴驰",是"麻布衣服"的意思。"雅巴驰"一般 都不染色,缝出的衣裙都带有天然的乳白色。傈僳 族分布广泛,居住于不同地区的傈僳族服饰亦各有 特点。但他们大都喜欢红、黑、白、绿等几种颜色, 并以此为基色来配色,缝制衣服。
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傈僳族的酒文化傈僳族物质文化、精 神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傈僳族热情 奔放、真诚待客的写照。傈僳族酒文化 内涵丰富,最有名的要数“同心酒”, 同心酒是傈僳族酒文化的代表。同心酒 象征着团结和友谊。在酒席宴中,如果 僳僳族同胞邀请你同杯共饮的话,那就 意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把你当成了 真正的朋友。
竹 酒 壶
“阔时”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 “阔 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 新年。各村寨过节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在农历十 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前后约有 一个月。这期间正是樱桃花开的季节,所以每年樱 桃花开时就是傈僳族过年的日子。 过“阔时节” :一是拜天拜地祈求保佑;二是 祭祖祭宗,祈求赐福;三是求达各玛(三角架)保护, 驱赶天神地鬼;四是求天地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傈僳族的相关知识

傈僳族操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 缅语族彝语支。原有西方传教士创 制的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倒写变体作
字母的文字, 还有一种自己 创造的没有字母 的音节符号,均因 结构不完善,未通行。 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 为基础的新文字。
• 有许多傈僳族分布的山区,气候异常复杂。例如怒江、碧江、福 贡、贡山、泸水地区,尤其是碧罗雪山、高黎贡山,一东一西, 雄峙怒江两岸。怒江、澜沧江、独龙河谷到山巅,垂直落差4000 多米,形成了热、温、寒三种不同的气候。午时在江边挥汗如雨, 可是在山巅上,早晚仍是数九寒天,而山腰却是温和宜人。长期 以来,傈僳族人民非常熟悉地根据地形分布的海拔高度的时序, 科学地掌握生产节令和安排作物品种。他们根据山花开放、山鸟 鸣啭、大雪纷飞的这种自然现象变化规律创造了“自然历法”, 并将其作为判断生产节令的物候。多年来,傈僳族人民已习惯于 把一年四季划分为:花开月〈三月〉、鸟叫月〈四月〉、烧火山 月〈五月〉、饥饿月〈六月〉、采集月〈七、八月〉、收获月 〈九、十月〉、煮酒月〈十一月〉、狩猎月〈十二月〉、过年月 〈一月〉、盖房月〈二月〉等十个季节 据《云南备徵志》载: “耕种皆视花鸟,梅花岁一开,以纪年,竹花六十年一开,以记 甲子,杜鹃花雇〈开〉工花,雌花开宜耕种。”《云龙州志》则 说:“以冬月初一为元旦,用栗叶为年树。” 他们能从四季循 环变化中,掌握了演变过程的本质是地球的运动。并将这种认识 推广到对宇宙的认识,得出了星座每十二年变化一次、六十年为 一甲子的认识。
阔时节
• “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 族的新年。 1990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 治条例》颁布实施后,把每年的12月20日定 为傈僳族“阔时节”的法定节日。此后政府每年 都为傈僳族同胞举办庆祝活动。 • 节日前, 傈僳人家宰猪杀羊,酿制水酒,做好玉米 耙耙,互相馈赠,视求新年丰衣足食。青年人则在村 头寨场扎彩门,围起活动场。节日这天早上,各家各 户争先采来青松枝叶,铺撒屋中,插在门口,以示吉 祥。然后,人们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所属村寨公共 场所,由祭师毕扒主持,举行除旧迎新的仪式。
傈僳族

傈僳族傈僳族(英文名称Lisu Li-Su Lisaw)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
傈僳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间的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邦的葡萄县,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
节日有刀杆节文化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
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
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
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
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分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挝、泰国等。
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
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血缘。
艺术傈僳族能歌善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
主要节日有澡塘会、尝新节、阔时节、傈僳年等。
信奉原始宗教。
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怒江、德宏地区,传入基督教。
傈僳族人民勤劳勇敢。
历史上,为反抗阶级剥削、民族压迫和英、日等外国侵略者的入侵,曾揭竿而起,进行过多次可歌可泣的斗争,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西南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舞蹈因地区不同而异,怒江流域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完全以竖笛(与羌笛相似)、横笛、琵琶、二弦、西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伴奏。
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
每逢节日、播种和收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
这个舞蹈据说产生于17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蹈只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
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渐渐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的《生产舞》。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传统节日:阔时节。
阔时节,亦作“盍什节”。
“阔时”是傈僳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
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
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
风俗:
1、澡塘赛歌会:
邻近各县、区的群众身着盛装。
携带干粮、行李,甚至炊具纷至沓来。
平时寂静的温泉,此时处处帐篷林立,人头攒动,欢歌笑语,热闹非凡。
过去以洗浴治病为中心的春浴节,现在成了人们休闲度假、歌舞狂欢的节日。
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几十人一帮、数百人一伙,赛歌、对诗,寻找爱的伴侣,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2、江沙埋情人:
男女青年们欢聚怒江河畔,歌舞嬉戏。
还要在同伴的帮助下,在沙滩上挖出沙坑,将意中人抬入“埋葬”,并装出非常悲伤、痛哭流涕的样子,唱丧歌,跳丧舞。
取闹过后,才将意中人拉出。
他们认为,通过这一活动,一来表示恋人间感情的真挚与深厚,二来可以将附在意中人身上的“死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长寿。
傈 僳 族

——民族概况、人口地理分布 ——族称含义、语言文字 ——民族与社会发展、经济生活 ——宗教、礼仪禁忌 ——节庆活动、饮食、婚俗、建 筑、服饰
一、民族概况,人口地理分布
傈僳族是从唐代“乌蛮”部落集团中分化出来的,与彝族、纳西族在族 源上关系密切,其先民居住在今西昌、冕宁、盐边一带。傈僳族的族称最早 见于唐人樊绰的《蛮书》记载的“栗粟两姓蛮”。8世纪时,傈僳族先民受 “勿邓”、“两林”和“丰巴”三大乌蛮部落统治。12世纪以后,傈僳族先 后受元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丽江土知府木氏的统治。16世纪中叶,由于战 争以及反对木土司的压迫,大批傈僳族人在头人括木必的率领下,渡过澜沧 江,翻越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地区。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 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 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 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 等县。此后,又有傈僳族陆续向西和向南迁移,形成今日的分布格局。 人口57.485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1954年8月23日,建立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7年1月改 为自治州。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傈僳阿米来
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二、族称含义、语言文字
傈僳族(英文:Lisu; Li-Su; Lisaw;泰文:ลีสู่)发源于青康 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西藏、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 性质的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 语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 为基础的新文字。(历史上傈僳族并没有文字,19世纪初维西 县傈僳族农民汪忍波创制了音节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亦称 竹书),这是傈僳族的第一种文字;后来又由英国人和英国传教 士创造了两种拚音文字,称为“老傈僳文”。上个世纪50年代 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基础,创制 并经国务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现在使用较多的是新、老傈 僳文两种。
旅游职业礼仪:傈僳族

傈僳族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以农业为主,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共有人口57万。
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傈僳族禁忌:傈僳族在长年的与自然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该民族所特有的禁忌。
(1)祭祀禁忌。
祭鬼神或祭龙树时,忌妇女参加。
出远门者必须于年前赶回,否则,家人过年祭祖时会将未归者也作为祭祀对象,不吉。
祭家鬼时,肉未吃完忌外人进入,否则会有疾病。
禁忌用茶叶敬猎神,据信,茶叶能遮住猎人的眼睛,使之打不到野兽,祭猎神的的祭品不能给别人吃,一定由猎人自己吃掉,否则,猎而无获。
(2)产忌。
产妇分娩,基家门口挂茅草叶或刺枝,防鬼闯入。
婴儿啼哭不止,则家门口挂毒箭1支(或非毒箭2支)。
产妇忌吃线猪肉、母牛肉、忌吃白、灰色羽毛的鸡肉。
若生男,客人不可带弓箭和长刀入门;生女,不可穿鞋进家;远道来客则禁忌入门,忌期为10至13天。
忌横抱婴孩,以为是抱死人之相。
产妇家不能烧苞谷花,不能取燃烧着的柴块,等等。
若触犯这些禁忌,婴儿有夭折、短命的危险。
(3)丧葬禁忌。
村子有人去世,全村人在葬前禁吃辣椒,只有与死者有仇的人才会故意吃辣椒。
小孩夭亡,全家忌吃羊肉、葱、蒜,否则以为会冲犯鬼神,会导致更重的灾祸。
(4)礼俗禁忌。
傈僳族忌客人从前门直走到后门,认为死人出殡才这样。
忌拄手杖进家门,因给死者致哀跳舞时才使用手杖。
家有客时,忌扫地,忌洗脸。
杀鸡待客时,忌妇女切肉。
(5)生活习俗禁忌。
黄昏时出入须随手关门以免鬼趁机而入。
家长外出时忌扫地,怕对家长不利,因死人时才去扫地。
在房前屋后忌喊"哦",只有为死人驱鬼时才这样做。
傈僳族

香茅草烤鸡烤全猪叶枝傈僳族的食谱丰富多彩,可分为烤、蒸、炖、腌、几大类。
以猪肉为主料,采用碎片烤、肉蒸的方式方法烹制出来的菜肴,香酣鲜美、风味独特;以牛肉为主料,采用“烤干巴丝”、的方法烹制出来的菜肴别具一格;以鸡肉为主料,采用炖、蒸、碎烤的方法烹制的菜肴以及以鱼为主料,采用琵琶肉炖、木瓜炖等方法烹制的菜肴,肉质松,香味浓;;用当归、天麻、蝉虫、“色来俄”、木瓜配料炖出的菜肴,味美保健,延年益寿。
用烤的方法烹制的菜肴有香茅草烤肉、香茅草烤鱼、考竹鼠肉、烤火塘猪等十多种。
香茅草是一种草本植物,喜生长在潮湿的水沟边,用它的叶子为佐料来烤鸡、一鱼、竹鼠、全猪、菌子等具有独特的香味。
将香茅草放进鱼、羊肉里,能起到去腥味的作用.把鸡和火塘猪杀好去内脏洗净,把葱蒜、芜荽、青辣椒、盐、花椒拌合在一起装进鸡或猪胸腔内,外擦核桃油,架在火炭上方转着烘烤,到烤时去掉香茅草即可食用。
傈僳族火烧粑粑、卵石粑粑,独具特色,被美食家称为“三吹三打”。
卵石粑粑的制作很方便.先把面读成又薄又圆,将卵石取来放在火塘内烧红,把烧红的卵石包过面片里捏成一个圆面团,放进火灰里,、一翻动几次烤熟,“‘三吹三打”即可食用。
傈僳族待客习惯上用自己亲手喂起来的“火塘猪’。
火塘猪的挑选和喂养十分讲究,被选中的火塘猪,从幼猪开始就分开喂养。
喂养三个月左右,幼猪长到20至30斤,就可以享用了。
用它招待来自远方的贵客或从他乡归来的亲友。
如果这段时间既无客人又无亲友光临,这口小猪便放回猪群,另选一口幼猪当火塘猪喂养。
傈僳族是好客的民族,有朋自远方来,傈僳人定会杀火塘猪款待。
没有客人。
是禁杀“火塘猪”自家食用的。
如果自家吃火塘猪会被村人耻笑,被认为是不能诚心侍客的伪君子。
然而,如果用火塘猪作祭祀的祭物,那就无可非议了。
傈僳族用”火塘猪”迎宾客的习俗沿袭至今。
逢年过节,每当年轻夫妇带上孝敬老人的礼品,背上自己的小宝贝回娘家前去看望父母时,老人定要宰杀一头火塘猪来招待女儿女婿和小外孙。
傈傈族_精品文档

傈傈族傈傈族简介傈傈族,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傈傈族也被称为傈僳族、器朱傈傈族等,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民族之一。
在傈傈语中,傈傈族自称为“五几人”,意为“真人”。
傈傈族的历史傈傈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傈傈族是古代怒江上游地区的原住民。
他们居住在山区,以农耕和狩猎为生。
在古代,傈傈族与其他民族一同生活,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傈傈族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特征。
在中国史书中,早在公元前222年,傈傈族就已经被记录在内。
傈傈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
在古代,傈傈族是有着高度组织的群体,他们信奉巫教,以巫师为首。
在傈傈族的社会中,巫教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巫师被视为傈傈族与神灵之间的桥梁。
傈傈族的文化特色傈傈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他们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与傈僳族、彝族等民族有一定的语言相似性。
傈傈族的文字传统上多采用古傣文进行书写,而后转化为拉丁字母拼音字母。
如今,傈傈族的文字是以拉丁字母为主。
傈傈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傈傈族的新年——火把节。
火把节是傈傈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月的第二天举行。
在这一天,全族男女老少都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装,手持火把,在火把的照耀下,舞动着热情奔放的舞蹈。
火把节不仅仅是庆祝新年的时刻,也是傈傈族人民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傈傈族的婚俗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傈傈族人民婚姻的形式丰富多样,婚礼程序庄重而庄重。
傈傈族的男女年龄相仿,多数是在成年之后结婚。
婚礼前的准备工作一般需要数月的时间,从彩礼准备到婚房布置,每个步骤都必须按照传统习俗来进行。
婚礼当天,傈傈族的男女穿着华丽的节日服装,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傈傈族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主。
他们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同时也养殖家禽家畜。
傈傈族的传统农业技术在农耕方面十分熟练,他们采用的农耕工具主要是锄、锄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傈僳族建筑
? 云南傈僳族的住房主要有竹篾房(“千脚落地 屋”)、木楞房 、土木结构的瓦房等,不同地区 有不同的建筑形状。
? 怒江、盐边一带多以竹篾房和木楞房为主。 ? 而丽江、德宏、西昌则从木制结构为主。 ? 因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少数地区的傈僳族
也建筑土木、砖木的房子,如楚雄等地。
? “千脚楼”是傈僳族人的传 统房屋,它是依山坡,用 几十根木柱支撑着的木板 建成篾笆楼,楼上住人, 楼下养畜禽。古朴的居室-“千脚落地” 。建房时,要 选择没有石头滚下来的地 方,然后准备好建筑的木 料和竹片。建房时,把木 桩、木板砍好,选好日期, 备好酒和饭,请些亲友协 助帮忙。同时,要事先计 划好新房的面积。
盖房的前几天,由房主人通知众亲友。 事前就分别凑够了各种建筑材料,然 后请巫师择定吉日,届时所有被邀请 的亲友和邻居一齐动手,一日之内即 告完成。房主人视经济条件款待相帮 的亲友。
四、傈僳族的节日
? 傈僳族的节日主要有:阔时节 、 刀杆节、赶山节 、圣水节 、澡塘 会、收获节、过年节等 。
节日热闹非凡,打跳对歌,射箭比赛等丰富 多彩,风情浓郁。
? 一、分布 ? 二、服饰 ? 三、建筑 ? 四、节日 ? 五、信仰 ? 六、风俗
傈僳族
大型音乐舞蹈诗《傈僳人》
一、傈僳族的分布
?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 四川、云 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 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 居下来。傈僳族是云南特有 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 怒 江傈僳族自治州 和维西傈僳 族自治县 ,其余散居在云南 丽江、保山、 迪庆、德宏、 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 的西昌、 盐源 、木里、 德昌 等县。
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 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 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的清代统
治时期,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 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挝、泰国等。在历 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二、傈僳族服饰
傈僳族服饰典雅、美观、大方。不同地区的傈 僳族妇女因服饰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傈僳、黑 傈僳、花傈僳。白傈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 白麻布长裙,戴白色料珠;黑傈僳妇女多是右衽 上衣配长裤,腰系小围腰,缠黑布包头,戴小珊 瑚之类的耳饰;花傈僳妇女喜穿镶彩边的对襟坎 肩,搭配缀有彩色贝壳的及地长裙,缠花布头巾, 耳坠大铜环或银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男子 服饰最早模拟喜鹊的颜色与样式,称喜鹊服。上 衣是麻布短衫,下穿及膝黑裤,缠黑布包头。傈 僳族男子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羊毛彩带,肩背革 制箭包、砍刀等物。
阔时节
? “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 族的新年。 1990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 治条例》颁布实施后,把每年的12月20日定 为傈僳族“阔时节”的法定节日。此后政府每年 都为傈僳族同胞举办庆祝活动。
? 节日前, 傈僳人家宰猪杀羊 ,酿制水酒 ,做好玉米 耙耙,互相馈赠 ,视求新年丰衣足食。青年人则在村 头寨场扎彩门 ,围起活动场。节日这天早上 ,各家各 户争先采来青松枝叶 ,铺撒屋中,插在门口 ,以示吉 祥。然后 ,人们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所属村寨公共 场所,由祭师毕扒主持 ,举行除旧迎新的仪式。
?保山首位傈僳族女孩考上清华 同胞赠牌匾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 个族源。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 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 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砻江、 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 江、永胜诸地纳西族白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
? 傈僳族的这种竹楼简单、 实用,它既可以防湿、防 兽,且便于搬迁和兴建。 一座新房往往在一天之内 能建成,否则认为是不吉 利。
木楞平板房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这座身处澜沧江畔维西傈僳族
风光旖旎的傈僳族山寨
? 按照傈僳族人的传统习惯,修建房屋 必须在一日之内盖成,否则即认为不 吉利。为保证在一日之内建成房屋, 房主人必须依靠家族亲友及村邻通力 合作,即僳语称之为“瓦爪”的形式。
各种女性服饰
男服饰
“俄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贝、小铜珠编织而成 的。制作方法是:先选十几个直径约 2厘米的白色 海贝片,把它们钻出小孔,用线平穿成一个能套住 后脑的圆套。海贝圈上半部分的贝片下面系上一个 小铜珠,然后再将小铜珠横穿成串。这样便构成了 一个以脑后海贝串、额前铜珠串为上下两边,以红 白两色珊瑚、料珠串为中心的帘式、半月形珠帽, 戴在头上正好能将头颅和两侧耳鬓罩住。妇女们戴 上“俄勒”,头顶上的片片海贝如同银月高悬在上, 下面的串珠,宛如众星捧月。最下端的铜珠,嵌在 前额,金光闪闪,给人一种华美、尊贵的感觉。
?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 节日这一 天,人们要举行上刀山、下火海的活动,几名 “香通”(刀杆表演者)裸露身,光着脚板,在 火炭上来回打跳,并模仿各种禽兽的动作,直至 火堆熄灭。然后几名傈僳族男子爬上高约20米, 插有36把长刀的粗木木杆,到顶端后,将小旗 掷向四方,并点燃鞭炮。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 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 尊敬。爬杆 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 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 的烟 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
的爱慕之情。
? “江沙埋情人”
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一带 傈僳族青年的传统娱乐节日、求偶活动。 每年正月初四、初五左右举行。届时,男 女青年们欢聚怒江河畔,歌舞嬉戏。还要 在同伴的帮助下,在沙滩上挖出沙坑,将 意中人抬入“埋葬”,并装出非常悲伤、 痛哭流涕的样子,唱丧歌,跳丧舞。取闹 过后,才将意中人拉出。他们认为,通过 这一活动,一来表示恋人间感情的真挚与 深厚,二来可以将附在意中人身上的“ 死 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长寿。
五、信仰、文化
? 傈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 万物有灵,有 巫师。所有传统节日都和宗教祭礼 活动密切相关。傈僳族以观察物候变化确定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