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历史 傈僳族人口有多少民族有什么特色
【丽江地图·文化】路西村傈僳族的民风民俗

【丽江地图·文化】路西村傈僳族的民风民俗丽江文艺▏丽江地图 | 文化 | 傈僳族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其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施蛮”、“栗蛮”及“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
元明时多受丽江等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人在头人“阔幕毕庞”的率领下,向滇西北的怒江等地区迁徙。
在17--19世纪的清朝统治时期,傈僳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多次迁徙,大多隐居于深山峡谷之中。
在路西境内的拉课剑盘,至今还有当年傈僳族起义军与清朝官兵厮杀的战场遗址和当地傈僳族头领的坟墓“英雄坟”。
傈僳族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
路西村委会现有人口2735人,其中傈僳族就占1938人,居住在路西村的其它民族也都会说傈僳语,路西村傈僳族的傈僳语很独特,跟周边黎明乡、鲁甸乡的傈僳语发音大不相同,黎明、鲁甸、维西、怒江等地的傈僳语等于是傈僳语的“普通话”,而路西的傈僳语好像是“本地方言”。
路西的傈僳族人民善良朴实,素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誉。
民间艺术丰富多彩,能歌善舞,每到收获、结婚和盖房等时节都要尽情歌舞。
由于地势和习惯的影响,傈僳族多居于高山缓坡地带,路西无聚居几百户的村落,一般都是两三个山头住着几十户为一村,村寨之间相隔较远。
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建筑种类主要有木楞房、土墙房,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
禁忌:产妇分娩时,外人不能闯入室内,尤其忌讳持刀箭者闯入;屋内火塘上的三脚架,禁止蹬踏或移动,也不能溅上唾沫和鼻涕,不能用脚代手往三脚架下添柴;忌伤害蜘蛛;丧事期间,死者的亲友和同村人都禁止一切生产活动,否则被认为是对死者不敬。
婚礼习俗在旧社会,路西傈僳族男女青年虽然有较大的社交自由,但由于父母包办婚姻盛行,通过自由恋爱的并不多。
傈僳族

在我国西南地区,巍峨高耸的高黎贡 山,一个以歌为伴,“盐,可以一天不 吃;歌,不能一天不唱”的古老民族—— 傈僳族就主要聚居在这里。傈僳族是一 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 族,总人口约73万左右。聚居在云南省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约有三十余万人。
拥有原汁原味原始舞蹈特色
傈僳族舞蹈因地区不同而异,怒 江流域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舞蹈 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 随乐曲名称而定。傈僳族舞蹈大致 有三种类型:一是模仿动物行动的 舞蹈,二是生产生活舞;三是表现战 斗的舞。
妙不可言的葫芦笙舞乐
傈僳族葫芦笙舞蹈 音乐是傈僳族最重要 的传统器乐形式。傈僳 族葫芦笙曲调优美动听, 有为舞蹈伴奏的和独奏的。 曲调多为两个声部,第一声部为旋律, 第二声部常为五度、八度和音。旋律声部有 的轻快活跃而富有生活表现力,有的旋律清 晰而明亮。
傈僳族的“雅巴驰”
“雅巴驰”是傈傈族人最钟爱的麻布衣。傈僳 语"雅巴驰",是"麻布衣服"的意思。"雅巴驰"一般 都不染色,缝出的衣裙都带有天然的乳白色。傈僳 族分布广泛,居住于不同地区的傈僳族服饰亦各有 特点。但他们大都喜欢红、黑、白、绿等几种颜色, 并以此为基色来配色,缝制衣服。
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傈僳族的酒文化傈僳族物质文化、精 神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傈僳族热情 奔放、真诚待客的写照。傈僳族酒文化 内涵丰富,最有名的要数“同心酒”, 同心酒是傈僳族酒文化的代表。同心酒 象征着团结和友谊。在酒席宴中,如果 僳僳族同胞邀请你同杯共饮的话,那就 意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把你当成了 真正的朋友。
竹 酒 壶
“阔时”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 “阔 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 新年。各村寨过节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在农历十 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前后约有 一个月。这期间正是樱桃花开的季节,所以每年樱 桃花开时就是傈僳族过年的日子。 过“阔时节” :一是拜天拜地祈求保佑;二是 祭祖祭宗,祈求赐福;三是求达各玛(三角架)保护, 驱赶天神地鬼;四是求天地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怒江傈僳族风俗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非常美观,按照各地所穿着的服 饰颜色的差异,又分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三种。 白、黑傈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者耳 戴大铜环或银饰,长可垂肩,头上以珊瑚,珠料为饰。 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绒系辫。有些妇女还喜 欢在胸前佩一串玛瑙、海贝或银饰。泸水县一带的黑傈 僳妇女则不穿长裙,上衣右衽,腰间系一小围裙,长裤, 青布包头,耳戴小珊瑚一类的饰品。永胜、德宏一带的 花傈僳服饰更为鲜艳美观,妇女均喜欢在上衣及长裙上 镶绣许多花边,头缠花布头巾,耳附大铜环或银环,裙 长及地。行走时显得婀娜多姿,优美迷人。
同心酒——特殊的喝酒与交友 同心酒——特殊的喝酒与交友
在傈僳族的饮宴习俗中,最有趣的莫过于 饮“同心酒”了。两人共一酒具,或并立、 并坐、并跪、并蹲,或长坐幼蹲,或幼跪 长坐,两人楼肩交颈,耳磨脸贴,一个用 左手,一个用右手,同时持杯(筒或碗), 嘴凑在一起,同时饮酒,称同心酒。
酒可一饮而尽,也可轻抿一口,说唱一段,再饮 一口,如此再三,直至兴尽酒尽。使用的酒具, 有木碗、竹筒、牛角杯、羊角杯、猪蹄杯等。 饮用同心酒,一般不分男女,亲朋挚友或恋人之 间均可进行。过去常用于招待贵客、签约盟誓或 结拜兄弟等场合。同心酒象征着团结和友谊。酒 席宴中,如果傈僳族同胞邀请你同杯共饮的话, 那就意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把你当成了朋友。
傈僳族人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 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聚居在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 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等州、县和四 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傈僳族有自已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 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 为基础的新文字。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创世 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傈僳族远 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仗。在一些双关语的诗 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傈僳族诗 歌最突出的特点。
傈僳族风情漫记

二、风俗习惯
1、婚娶
傈僳族青年男女经过恋爱、问婚、定婚等 系列程序后,便开始筹备婚礼。在彩礼议定 后,由男方家择定结婚日期,婚娶中一般征 得舅舅同意,媒人一般要由舅舅充当。婚礼 形式,各地大同小异,一般由男方家请伴郎 去接亲,男方家则在门口摆酒席,待新娘接 到,双方对唱《迎亲调》,男唱:“请来吃 啊请来唱,吃不完的啊,是肉,喝不完的啊, 是酒。”女唱:“我们象燕子般飞来,把你 家的酒和肉吃个光、唱个尽。”调子唱完, 男方家把新娘迎进门,招待送亲人员和宾客 吃饭。 婚礼上,老年人围着火塘,一边唱歌,一 边摆家谱;青年男女则围成圈儿跳舞唱歌, 狂欢达旦。婚后三天,新郎新娘带上酒、肉 回门,在女方家住数日,新郎帮忙砍柴、犁 地,新娘织麻。返回时,女方父母给女儿一 只母鸡、一头猪、一口锅和一把镰刀。
“江沙埋情人” 0001.中国网络电视台[视频]傈僳族沙滩埋情人 20110518.mp4
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 县一带傈僳族青年的传统节日娱乐、 求偶活动。每年正月初四、初五左右 举行。届时,男女青年们欢聚怒江河 畔,歌舞嬉戏。还要在同伴的帮助下, 在沙滩上挖出沙坑,将意中人抬入 “埋葬”,并装出非常悲伤、痛哭流 涕的样子,唱丧歌,跳丧舞。取闹过 后,才将意中人拉出。他们认为,通 过这一活动,一来表示恋人间感情的 真挚与深厚,二来可以将附在意中人 身上的“死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 长寿
7、生产文化 傈僳族生产文化的种类比较多,主 要有:“花鸟历”、棍棒点种法、 “瓦纠”共耕、采集、狩猎习俗等。 (1)“花鸟历”是傈僳族人民按 照其居住地区的自然、气候和生产劳 动过程总结出来的一种比较科学的自 然历法,它在指导傈僳族生产劳动方 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棍棒点种法是因傈僳族地区 有些山地坡度太大,无法牛耕和锄耕 而发明并形成习俗的。耕种时,每人 执一根削尖头的竹棍或木棍,在烧过 荒的坡地上戳一个小坑、撒一至二粒 种子,并自上而下点种。这种点法虽 然原始,但仍不失为一种防止水土流 失的绝妙方法。
傈僳族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 个族源。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 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 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砻江、 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 江、永胜诸地纳西族白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 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 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 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的清代统 治时期,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 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挝、泰国等。在历 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傈僳族操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 缅语族彝语支。原有西方传教士创 制的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倒写变体作
字母的文字, 还有一种自己 创造的没有字母 的音节符号,均因 结构不完善,未通行。 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 、澜 沧江和金沙江两岸的河谷山坡地带。傈僳族的 服饰,各地大同小异,大都穿自织的麻布衣服。 男子一般着短衫,裤长及膝,有的用青布包头, 左腰佩砍刀,右腰挂箭袋。妇女上穿右衽短衣, 下着长裙,头上饰以红白色料珠,胸前有彩色 料珠串成的项圈。各地因衣服颜色的差异而被 称为“白傈僳”、“黑傈僳”或“花傈僳”。 “花傈僳”的衣着绚丽多彩,“黑傈僳”的穿 着典雅大方,各具特色。
傈僳族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远古时代,有一年天气大旱,河水干涸,庄稼枯焦,饥饿 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有一对傈僳族男女青年受米斯神的 指点,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安了家。男的撵山打猎,女 的管理家务,两人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尽管两人勤劳耕 作,但生活仍十分艰苦。男青年所穿简陋的兽皮衣服,已 无法蔽体、御寒。姑娘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于是决心要 给小伙子织做一套舒适合体的衣服。她历尽艰辛,终于找 到了荨麻,之后便不停地撕麻、煮麻、漂洗、捻线,不知 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终于织成一件横纹麻布长衫。看到心 爱的姑娘为了自己不辞辛劳,而阵阵山风袭来,她被吹散 的发丝不时挡住视线,刺得她眼睛常常流下泪水的情景。 小伙子暗想,能不能制作一顶帽子,拢住姑娘的乌发呢?
傈 僳 族

——民族概况、人口地理分布 ——族称含义、语言文字 ——民族与社会发展、经济生活 ——宗教、礼仪禁忌 ——节庆活动、饮食、婚俗、建 筑、服饰
一、民族概况,人口地理分布
傈僳族是从唐代“乌蛮”部落集团中分化出来的,与彝族、纳西族在族 源上关系密切,其先民居住在今西昌、冕宁、盐边一带。傈僳族的族称最早 见于唐人樊绰的《蛮书》记载的“栗粟两姓蛮”。8世纪时,傈僳族先民受 “勿邓”、“两林”和“丰巴”三大乌蛮部落统治。12世纪以后,傈僳族先 后受元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丽江土知府木氏的统治。16世纪中叶,由于战 争以及反对木土司的压迫,大批傈僳族人在头人括木必的率领下,渡过澜沧 江,翻越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地区。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 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 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 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 等县。此后,又有傈僳族陆续向西和向南迁移,形成今日的分布格局。 人口57.485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1954年8月23日,建立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7年1月改 为自治州。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傈僳阿米来
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二、族称含义、语言文字
傈僳族(英文:Lisu; Li-Su; Lisaw;泰文:ลีสู่)发源于青康 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西藏、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 性质的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 语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 为基础的新文字。(历史上傈僳族并没有文字,19世纪初维西 县傈僳族农民汪忍波创制了音节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亦称 竹书),这是傈僳族的第一种文字;后来又由英国人和英国传教 士创造了两种拚音文字,称为“老傈僳文”。上个世纪50年代 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基础,创制 并经国务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现在使用较多的是新、老傈 僳文两种。
旅游职业礼仪:傈僳族

傈僳族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以农业为主,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共有人口57万。
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傈僳族禁忌:傈僳族在长年的与自然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该民族所特有的禁忌。
(1)祭祀禁忌。
祭鬼神或祭龙树时,忌妇女参加。
出远门者必须于年前赶回,否则,家人过年祭祖时会将未归者也作为祭祀对象,不吉。
祭家鬼时,肉未吃完忌外人进入,否则会有疾病。
禁忌用茶叶敬猎神,据信,茶叶能遮住猎人的眼睛,使之打不到野兽,祭猎神的的祭品不能给别人吃,一定由猎人自己吃掉,否则,猎而无获。
(2)产忌。
产妇分娩,基家门口挂茅草叶或刺枝,防鬼闯入。
婴儿啼哭不止,则家门口挂毒箭1支(或非毒箭2支)。
产妇忌吃线猪肉、母牛肉、忌吃白、灰色羽毛的鸡肉。
若生男,客人不可带弓箭和长刀入门;生女,不可穿鞋进家;远道来客则禁忌入门,忌期为10至13天。
忌横抱婴孩,以为是抱死人之相。
产妇家不能烧苞谷花,不能取燃烧着的柴块,等等。
若触犯这些禁忌,婴儿有夭折、短命的危险。
(3)丧葬禁忌。
村子有人去世,全村人在葬前禁吃辣椒,只有与死者有仇的人才会故意吃辣椒。
小孩夭亡,全家忌吃羊肉、葱、蒜,否则以为会冲犯鬼神,会导致更重的灾祸。
(4)礼俗禁忌。
傈僳族忌客人从前门直走到后门,认为死人出殡才这样。
忌拄手杖进家门,因给死者致哀跳舞时才使用手杖。
家有客时,忌扫地,忌洗脸。
杀鸡待客时,忌妇女切肉。
(5)生活习俗禁忌。
黄昏时出入须随手关门以免鬼趁机而入。
家长外出时忌扫地,怕对家长不利,因死人时才去扫地。
在房前屋后忌喊"哦",只有为死人驱鬼时才这样做。
傈傈族_精品文档

傈傈族傈傈族简介傈傈族,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傈傈族也被称为傈僳族、器朱傈傈族等,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民族之一。
在傈傈语中,傈傈族自称为“五几人”,意为“真人”。
傈傈族的历史傈傈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傈傈族是古代怒江上游地区的原住民。
他们居住在山区,以农耕和狩猎为生。
在古代,傈傈族与其他民族一同生活,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傈傈族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特征。
在中国史书中,早在公元前222年,傈傈族就已经被记录在内。
傈傈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
在古代,傈傈族是有着高度组织的群体,他们信奉巫教,以巫师为首。
在傈傈族的社会中,巫教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巫师被视为傈傈族与神灵之间的桥梁。
傈傈族的文化特色傈傈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他们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与傈僳族、彝族等民族有一定的语言相似性。
傈傈族的文字传统上多采用古傣文进行书写,而后转化为拉丁字母拼音字母。
如今,傈傈族的文字是以拉丁字母为主。
傈傈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傈傈族的新年——火把节。
火把节是傈傈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月的第二天举行。
在这一天,全族男女老少都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装,手持火把,在火把的照耀下,舞动着热情奔放的舞蹈。
火把节不仅仅是庆祝新年的时刻,也是傈傈族人民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傈傈族的婚俗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傈傈族人民婚姻的形式丰富多样,婚礼程序庄重而庄重。
傈傈族的男女年龄相仿,多数是在成年之后结婚。
婚礼前的准备工作一般需要数月的时间,从彩礼准备到婚房布置,每个步骤都必须按照传统习俗来进行。
婚礼当天,傈傈族的男女穿着华丽的节日服装,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傈傈族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主。
他们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同时也养殖家禽家畜。
傈傈族的传统农业技术在农耕方面十分熟练,他们采用的农耕工具主要是锄、锄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傈僳族历史傈僳族人口有多少民族有什么特色
导语: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四川省有少量分布。
云南省傈僳族人口57.8万余人,大都居住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海拔1500一3000米的河谷山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四川省有少量分布。
云南省傈僳族人口57.8万余人,大都居住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海拔1500一3000米的河谷山坡台地上,多数以家族氏族为单位居住,结成10-50余户的小村落。
傈僳族历史悠久,从语言系属和地理分布考察,可推断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
傈僳文有两种:一种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创制的用变体拉丁大写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另一种为解放后于1957年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分别称“老傈僳文”和“新傈僳文”。
傈僳族过去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凡丧葬、节庆、疾病都要请巫师“尼扒”杀牲祭鬼,敬神卜卦。
十九世纪末,西方传教士相继进入傈僳族地区,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丽江黎明乡傈僳族中现在还有200多人信奉基督教,在七个聚会点设有简易教堂,逢礼拜天、复活节、圣诞节均以讲法、祷告等形式聚会,教育信教群众不喝酒、不抽烟、注意清洁卫生、不杀牲祭鬼、遵纪守法等等,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狩猎在傈僳族的传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傈僳族男子都在狩猎生活中练就了高超的射弩技艺,射弩比赛时,射手以能将竹箭射在刀刃上劈为两半者为胜。
傈僳族还有纪念汉族英雄的“刀杆节”。
丽江黎明乡一带还有端午“赶山节”和立夏“圣水节”。
傈僳族人待客热情,礼仪也十分特别,遇有佳宾,主人端来一大碗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