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复习学科导学案读

合集下载

声现象复习学案

声现象复习学案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学生版)一【导学目标】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计算题二、【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三、【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四、【导学过程】【自主学习,明确目标】_____,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_______,但声音可继续传播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______声音。

传播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______的形式传播。

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______,真空____传播声音。

声音的感知过程:声源的振动-----〉人耳鼓膜的振动-----〉人听到声音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有关响度:响度跟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如二胡、小提琴,无论在白天、黑夜、人们都能区分:①物理定义: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②环保角度上的概念:影响人们学习、休息、工作、谈话的声音防治和减弱的途径: 噪声减弱的途径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声传递信息:实例①_______②________.声传递能量: 实例①_______②________.【合作学习,组内交流】1、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______可以传播声音。

2小提琴发出的悠扬的琴声是靠 振动产生的。

演奏前,演员们常常要调节一下琴弦(拧紧或放松),这主要是为了调节琴声的 。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单元系统复习,培养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教学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会解决和利用生活中有关声现象的知识。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知识探究法。

【教学用具】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巩固】一、知道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发声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传声途径:声靠_______传播。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_,在液体中比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

_______不能传声。

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二、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1、乐音三要素:其三要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有关系,男低音、女高音,高音、低音是指音调。

响度:是人感觉到的声音的_______,它跟发声体的_______有关系。

音色:是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品质,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_______。

2、乐音具有三要素,反映声音高低特性的是________,反映声音大小特性的是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人们能把不同的乐音区分开,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________,人们通常说女子的声音比较尖,是指声音的________高。

三、知道声的利用1、回声定位:蝙蝠靠超声波探索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利用声呐探测海深或鱼群。

2、声波能传递_______:如B超(声音诊病)。

声现象复习学科导学案读中学学案

声现象复习学科导学案读中学学案

声现象复习学科导学案读中学学案一、学习目标:1.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及其应用等基本知识。

2. 了解乐音与噪声的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噪声的来源及危害。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及其应用。

2. 难点: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方法。

三、复习内容: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4. 乐音与噪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

噪声是指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声音。

5. 噪声的危害:影响听力、引起心血管疾病、影响心理健康等。

6. 噪声的控制方法:从声源、传播途径、接收处进行控制。

四、课堂活动:1. 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噪声来源?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 实验:观察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特点,学会辨别音色。

3. 思考:如何从源头减少噪声污染?有哪些实际应用可以降低噪声?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习题,巩固声音相关知识。

2. 调查生活中噪声的来源,提出控制噪声的建议。

六、学习评价:1.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及其应用的基本知识。

2. 能分析生活中噪声的来源及危害。

3. 能提出减少噪声的方法和实际应用。

七、拓展阅读:1. 声音与信息传递:如电话、广播、网络语音等。

2. 声音与能量转换:如声能发电、超声波清洗等。

八、教学反思: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对声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1. 基本概念回顾1.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需要声源、传播介质和接收器。

•声源是产生声音的物体。

•传播介质是声音传播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接收器是接收声音的物体。

1.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分子间的碰撞传播。

•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2. 声音的特性2.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声音的强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2.2 音调与频率•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密切相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单位是赫兹(Hz)。

2.3 声音的音量•声音的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

•音量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2.4 回声•回声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回声的产生需要有声源、障碍物和接收器。

3. 声音的利用与保护3.1 声音的利用•声音的利用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广泛,如广播、电话、音乐等。

•声音还可以用于声纳、超声波等技术。

3.2 噪声与对策•噪声是指给人们带来不适的声音。

•噪声对人体健康有害,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护听力。

4. 思考题1.请列举声音的三要素是什么?2.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大小顺序是怎样的?3.音调与频率有什么关系?声音频率越高或越低对应的音调是高音还是低音?4.什么是回声?回声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5.声音的利用有哪些方面?你还能举例说明声音的利用吗?6.噪声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如何保护听力?5. 作业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2章的课后习题,巩固对声音和声现象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声现象》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声现象》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声现象》复习一、知识概述声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感知方式,能够传递信息,引起人们的共鸣。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与声音相关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声现象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次复习中,我们将重点复习以下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二、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会随之振动,形成声波传播出去。

我们通常所说的声源就是振动的物体。

2.1 声音的振动要素声音的振动要素主要包括频率、振幅和波长。

•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音调;频率越低,声音就越低音调。

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为20 Hz至20000 Hz。

•振幅:声音的振幅是指声音的响度大小,通常用dB(分贝)来表示。

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大。

•波长:声音的波长是指声波中相邻两个峰(或谷)之间的距离。

波长与频率之间有直接关系,频率越高,波长越短。

2.2 声音的产生过程声音的产生经历了多个步骤,其中最主要的要素是振动和传播。

1.振动:物体通过振动产生声音,它可以是实体物体的振动,如弦乐器的琴弦振动,也可以是空气柱的振动,如乐器的吹奏或声带的震动。

2.传播:声音的传播是指声波通过介质传输的过程。

在空气中,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传播的。

当声音传播到人的耳朵,人的耳朵中的听觉器官才能感受到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声音以机械波的形式传播,主要通过介质传递,常见的介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

3.1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因为固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较近,分子振动传递的速度也较快。

3.2 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固体中的传播速度稍慢一些,这是因为液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较固体中的分子之间距离较远。

3.3 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是最慢的,因为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较远,分子振动传递的速度也较慢。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 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 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导学案设计一、导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传播特点;2.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3.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导学内容本次复习导学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声音的定义和传播特点;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3.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导学步骤1. 声音的定义和传播特点•声音是一种机械波,由物体振动产生,并通过介质传播的能量;•声音是一种可以被人耳感知的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产生声波;•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声波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3. 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公共广播系统:通过扩音器将声音传播到远处;•电话系统:通过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传达信息;•音乐系统:通过扬声器放大声音,提供良好的音质。

四、导学要点整理•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的振动;•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公共广播系统、电话系统和音乐系统。

五、课堂练习1.主观题:声音是一种什么波?2.客观题:声音在哪种介质中传播最快?a)固体b)液体c)气体d)都一样速度六、课后作业1.思考并写出你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声音现象,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阅读课本第二章内容,做好笔记和思考题。

七、复习要点总结•声音是一种振动,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的振动;•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实际应用。

以上是《声现象》单元的复习导学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后,同学们应该对声音的定义、传播特点,以及声音的产生和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掌握基础知识。

2、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

3、会知识的应用。

知识回顾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的条件(1)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2) “放大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许多发声体振动不明显,不易观察或找到,必须借助轻小的物体将这样的发声体的振动进行“放大”,才容易找到声源。

如图所示,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中或者发声的鼓面上振动。

2.声源(1)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2)发生的物体①固体可以发声:用手刮梳子齿时,梳齿振动发声;人在讲话或唱歌时,用手指摸颈前喉头部分,会感到声带在振动,说明人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发声;心脏的跳动声是心脏振动而发出的;用小槌敲击音叉时,用手接触音叉能感觉到音叉在振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水花四溅,再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②液体可以发声:溪水哗啦啦地响,说明水振动发声。

③气体可以发声: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该声音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而产生的;喇叭能发出声音是由于喇叭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的方式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种物质叫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最快,气体中最慢。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4.声速(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s计算公式是V -;声音在15 ℃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 m/s。

t(2)回声产生: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

利用回声测距。

①回声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4 t:。

.当△ t>0.1 s时,能区分回声与原声,即能听到回声。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在设计本节课——第一章声现象的复习导学案时,我的设计意图是以学生已有的声学知识为基础,通过复习和巩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声音相关概念的理解,提升他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基本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我还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以及声音与生活、科技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声音的特征判断物体的材料等。

而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和传播原理。

为了顺利进行本节课,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具,如PPT和实验器材,以及学习资料,如教材和相关的声学知识卡片。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于重难点内容,如声音的传播原理和实际应用,我会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

总的来说,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导学案设计,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声学的理解,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并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是一个基础但关键的知识点。

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复习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振动。

这个实验能够直观地展示声音的来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然后,我会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包括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

通过实际例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 声音的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基本特征,它们影响着我们对声音的感知。

在这个环节,我会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的影响因素。

例如,我会播放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样本,让学生分辨和描述它们的差异。

这样的实践情景引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3. 声音与生活、科技等方面的联系:声学知识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这个环节,我会分享一些与声音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如噪声控制、回声定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文教育学科导学案教师:学生:日期: 星期:时段:课题声现象复习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与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声音的三要素以及噪声的控制声音的应用考点分析学习重点声音的三要素以及噪声的控制学习方法讲解练习相结合学习内容与过程题 1 除夕夜,热闹的春节文娱晚会进行到午夜时,大家都会等待新年的第一声钟响,在人们敲响大钟后,有同学发现,虽然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A. 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 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 是人的听觉“延长”了时间D. 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题 2 如图1所示,两个中学生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对该实验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 用“土电话”通话,表明固体能够传声B. 用金属丝代替棉线听到的声音就大些,是因为金属丝振动得快C. 听到声音就能分辨出是谁,是根据音色不同D. 实验时若不张紧棉线,对方就听不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题3 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从《星光大道》走出来的农民歌手阿宝,以其金属般的嗓音、极其罕见的高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位专家在评价阿宝的演唱时说:“你的歌曲唱得很有味道,能唱到两个high C,比世界著名的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还高出整整八度.”其中“金属般”和“两个high C”描述的是声音的______和______.题 4 我们看到闪电之后5s,听到了雷声,请问发生雷电的区域大约离我们有多远?题 6 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广泛的应用. 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A. 验钞机B. 微波炉C. 电视遥控器D. 潜艇上的声呐系统创新例题1.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为0.1m/s”,小华看到前方小李正在步行前进,于是一边奔跑一边对着小李大声喊道:“小——李——,快——停——下. ”此时发生的情况是().A. 和正常时一样B. 小李什么也听不到C. 小华先追上小李,然后听到“小——李——,快——停——下”D. 小华先追上小李,然后听到“下——停——快,——李——小”3、如图l所示.为了使道路交通更加通畅,厦门市几条主干道架设了高架道路,高架道路的路面铺设“海绵”沥青,部分路段两侧设有高3 m左右的透明板墙,铺设“海绵”沥青和安装这些板墙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 B.减小车辆噪声污染C.增加高架道路美观 D.阻止车辆废气外泄1、在如图所示的图文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2、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C.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3、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是( )A 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造成人员内脏破裂、骨折或皮肉撕裂B 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C 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质进行钻孔核切削加工D 电视机的遥控器遥控电视5、如图6所示,甲图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乙图中的游泳者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音乐声,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 中传播;丙图中小白兔能分辨出叫门的不是外婆,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的.7、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

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C.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8、在坟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B 、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C 、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D 、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9、如图3是一种凹下道路设计,它能起到控制行驶汽车产生的噪声对环境影响的作用.这种设计是采用了下列哪种途径来减弱噪声的( )A .在声源处减弱B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C .在人耳处减弱D .以上选项都不正确图7甲 丙 乙图6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案教师:学生: 日期: 星期: 时段:课题年级教学过程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声波到达人耳,引起,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交谈,因为,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③我们通常听到别人说话是靠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合,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练习:①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早、晚)②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

超声波:高于20000Hz 的声音。

(蝙蝠、海豚可发出)次声波:低于20Hz 的声音。

(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①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 。

②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

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 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dB )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声与信息:声能传递信息。

(雷声、B 超、敲击铁轨、声呐等)回声定位:声波发出遇障碍反射,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声呐:根据回声定位。

声与能量:声能传递能量。

(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碎石等)练习:下列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C .回声定位D .超声波探查 B .敲瓶底火焰摇动 橡皮膜 A .探测海深本次课后作业:教学反思: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差学生签字:教师评定: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非常好○好○一般○需要优化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非常好○好○一般○需要优化教师签字:教务主任签字:___________龙文教育教务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