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工业革命比较
三次工业革命

东方从属于西方
东西方联系更加密 切,但差距进一步 拉大;资本主义国 家力量对比发生变 化
进一步拉大了发 达国家与不少发 展中国家的经济 差距
3、三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先进 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 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了瓜分中国 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第三次科 技革命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 科技领域硕果累累。
德国鲁尔工业、英国 美国西部、南部电子工业, 中部工业区、美国东 宇航等智力密集型工业, 北部工业区、原苏联 如硅谷。日本九州岛、英 的欧洲部分工业区域 国苏格兰、德国慕尼黑的
电子宇航工业
单项选择题
B 1、读图判断,与第 A
一次工业革命无关
的是:( C )
C
D
2、人类社会发展 不同阶段按照生产力状况来划分,可分为:(D )
社会 关系
国际 格局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大机器生产出现, 高度发展,进入 极大发展,进入
进入“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太空时代”和
英国成为“世界工 厂”
“信息时代”
近代两大对立阶级 形成,资本主义制 度在世界范围内确 立
产生垄断和垄断 第三产业比重上 组织,资本主义 升,国家垄断资 进入帝国主义阶 本主义迅速发展 段
3、三次工业革命分 别给中国带来了哪 些影响?
回忆三次工业革命的工业 的影响表可得出:
三次工业革命及影响

时 间 背景 条件 主要 成就 特点
影响
知 识 结 构 : 三 次 工 业 革 命 简 表
次第 项目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2先决条件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3必要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 和技术基础;4推动力-社会需要(二战中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争和发 展经济的要求)
迁移和运用:
前两次工业革命有何联系与区别?
重点!
联系:前一次为后一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许多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区 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 工业革命
工 人 、 技 工 劳 动 经 验 完全以科技为基础 总结,发明工具 源于英国,各国多引 进英国设备 各国都有发明创造、美、 德居多
以 棉 纺 织 等 轻 工 业 为 以重工业、电力、通讯 主 等领域为主
法拉第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航天技术
电子计算机
核 能
生 物 工 程 技 术 多利(克隆羊)
迁移和运用:三次工业革命背景条件比较
次 第 项目 时 间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开始
第二次 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开始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 1政治保障-资本主 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2先决条件-科学理 论的重大突破,; 3必要手段-科学技 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 物质和技术基础; 4推动力-社会需要 (二战中的军事需求、 战后军备竞争和发展经 济的要求)
经济是社会活动的驱动力,经济的繁
荣能为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奠定物质基 础。教育是基础,它以发展能促进进 步,也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第一生 产力,教育和科技的发展能促进经济 的飞速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图

2、社会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帝国主义阶段;
3、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改变。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原子能
航天技术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特点
1首先发生在英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机器生产机器;
2开始于轻工业(棉纺织)部门,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1科学与与技术结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再许多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1、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一些国家的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侧重于重工业部门。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部门
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造船业等
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对中国
的影响
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近代工业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精华版

三次科技革命的后果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反咬树立科教兴过的战略思想。
美、德崛起,英丧失玲珑段地位。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美处于霸主地位——美、日、西欧呈现三足鼎立形势——多极化趋势。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
政治领域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运动初步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完善,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
资本主义各国政局稳定,社会主义运动有挫折也有成功。
对中国的影响
(1)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近代工业产生(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3)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技
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
多源地,范围更广
美国起主导地位
美国为起源国
突破口
轻工业为突破口
重工业为突破口
军事工业为突破口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尚未真正结合,发明成果来源于工匠的生产经验
开始紧密结合,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时代来临
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科技国范围
英、法、美等主要强国
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活动空间突破陆地和海洋,冲上天空。
使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活动空间进入太空。
与资本注意列强对外侵略的关系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新工业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强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各国通过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它们政府世界提供了物质基础,造成东方从属与西方的局面。
经
济
领
域
生产力
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社会关系
(1)两大对立阶级形成(2)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

业为主。
工业为主。
生产方式自动化、信 息化、智能化;从垄 断公司到跨国公司;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阶级关 系巨变
两大对立阶级形成。 两大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中产阶级大量出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主要成就
世界市 场形成
蒸汽机、火车、汽船 等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电灯、电话、电车、电 影、电报、汽车、飞机
等。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电子计算机、人造地 球卫星、现代生物工
程技术等。
经济全球化。
影响
国际关 系变化
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
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 出现世界大战。
国际格局多极化。
人类生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存环境
但科技的发展又为污染的治理创造了条件。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主要成就
生产力 飞跃
蒸汽机、火车、汽船 等。
电灯、电话、电车、电 影、电报、汽车、飞机
等。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电子计算机、人造地 球卫星、现代生物工
程技术等。
网络信息械化;从 生产方式电气化;从工
工场到工厂;轻纺工 厂到垄断公司;以重化
三次工业革命

4.特点:1).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多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出现2种趋势:①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②学科间的联系日益加深,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在综合性方向发展。
7).对全球问题的影响:
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24]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

特别提醒:20世纪70年代以前,三次工业革命均未对中国的经济现代化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原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时,中国处于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后,洋务派虽然学习西方科技,创办近代企业,但没有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政局动荡不定,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但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第三次科技革命时,国内长期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和“左”倾错误不断发展;国际长期受到资本主义阵营的孤立、封锁、包围。
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表

二、重难点透析:1、每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带来了哪些重要影响?第一次:(1)(生产力方面的)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2)(生产关系方面的)工业革命的完成使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3)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使一些欧美国家成为力量强大的工业国。
它们以武力打开许多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大门,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残酷的剥削。
第二次:(1)(生产力方面的)人类从此由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2)(生产关系方面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第三次:(生产力方面的)新的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它使生产工具更新------自动化、智能化;劳动对象发生深刻的变革;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提高。
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
2、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第一次:主要是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第三次: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欧共体和日本,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①第一次科技革命火车机车、汽船等发明的出现,使运输及出行都较为快捷方便。
②第二次科技革命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给人类带来光明,大大延长了工作、娱乐时间。
有线电报、有线电话和无线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通讯的麻烦和时间的浪费。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的出现为人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生物工程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4、历史上中国曾错过三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请说出中国错过了哪三次战略机遇期?及为什么错过了?(或者问我们在三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中国是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与世隔绝,使我们错失了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18世纪下半叶)
19世纪70年代(19世纪下半叶)
20世纪四十年代
完成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20世纪初
仍在进行
主要标志
联动式蒸汽机的发明
电机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
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法拉第的电磁学
电车、汽车、飞机
宇宙飞船
产生的新兴
产业部门
棉纺织业、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工业,
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信息产业等
动力能源
改良的蒸汽机(煤炭)
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
原子能
影
响
总的
影响
发源于英国而后波及欧美主要国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深刻、巨大的影响。它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它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利用工业化先发的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同时也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
英国确立了其“世界工厂”的地位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积极迅速发展,特别是欧盟和日本,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我国的对策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国家主权独立是发展经济、科技的必要前提;认清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经济、科技的保证;要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新中国的科技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没有
把握科技革命大好机遇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具有本能的排斥性,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为人类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面貌的极大改观,人类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
①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②新型工业产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③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④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竞争和挑战。⑤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初现。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第二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①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②资本主义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③清政府政治腐败,不重视近代科学技术和教育;④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是为了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①二战结束后,中国处于内战时期;②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③新中国建立之初,党的工作重心是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④50年代后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形势估计错误,导致“左”倾错误在六七十年代进一步发展。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领先Fra bibliotek家英国
美国和德国
美国
主要成就
珍妮机、改良蒸汽机、汽船、火车
发电机、电动机、电灯泡、电话、电报、内燃机、汽车、飞机等
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
发明家
瓦特、斯蒂芬森、科尔特
本茨、戴姆勒、爱迪生、莱特兄弟
——
进入的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电子时代、信息时代
交通工具
汽船(轮船)、火车(蒸汽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