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节日文化
傈僳族传统节日是什么

傈僳族传统节日是什么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会经历不同的事情,因为经历的事情,也会有不同的信仰。
而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就是根据这个民族所经历过的事情,所信仰的宗教而成立的,所以不同的民族会有不一样的传统节日。
傈僳族传统节日有哪些?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傈僳族传统节日,希望大家喜欢!傈僳族的传统节日1.刀竿节刀竿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沪水一带傈僳族人民的传统节目,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一天。
刀等节由来已久,相传明朝外敌入侵云南边界,当时的兵部尚书王骥奉命率兵前往,在滇西北战场上,依靠当地傈僳族人民团结战斗,一很快取得了胜利。
不料班师回朝途中,于二月初八日被奸佞所害。
为了纪念反侵略的英烈,当地人民以上刀竿来表示保卫祖国疆土、反对入侵者的决心,定此日为刀等节。
爬刀竿前一天晚上,在广场中央燃起四准通红的炭火。
五个保悍而又灵巧的中年男子赤脚在火堆中间跳跃,时而腾空,时而落下,时而扑向火海,时而翻滚前进,无数金光灿烂的火星,在他们的身边脚下飞舞。
他们用双手捧起通红的火球;先6快地在脸上“擦洗”一下,然后在手上飞快地把功揉搓。
周围的观众在欢呼声中欣赏院火的绝技。
节日里,妇女们穿着镶花边的黑色上衣和点缀着各种银饰物的花裙,佩戴耳环、项链等首饰,风采过人。
男人穿着麻布短衣裤,腰系红黄长带,)小腿系吊简,腰佩长刀,肩挎箭包,英姿勃勃。
节目的广场上,坚趄两根二十米高的树干,四周用藤蔓拉紧固定,树杆上厂插有三十六把明晃晃的长刀,作为向上攀登的横档,刀刃向上,寒光逼人,谓之“刀竿午间。
鞭炮齐鸣,锣鼓震天”。
身穿大红抱、头缠红布包头、赤脚的五名“玩火者”,齐涌至等下,围绕刀竿唱歌跳舞,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飞上刀竿。
双手紧提刀面,运足气的脚掌斜置在锋利的刀刃上,勇敢、灵巧地向上攀登。
全场鸦雀无声,大家屏住。
呼吸仰面观看。
对他们的气功绝技赞叹不已。
僻僻叭叭的鞭炮声来自竿项优胜者,响彻云霄。
全场欢呼跳跃,争相向爬杆者敬献美酒。
泼水节的简介泼水节的简介

泼水节的简介泼水节的简介
《泼水节》简介
泼水节,又称为傣族、傈僳族、水族、布朗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泼水节在中国西南地区广泛流行,尤其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更为盛大。
泼水节通常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至十六之间举行。
泼水节是为了庆祝新年到来,民族传统信仰和纪念先祖而举行的节日。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节日盛装,到庙宇中祭神、拜祖。
然后,人们会举行水上灯会、赛龙舟及各种民俗表演,还会举行特色活动如泼水、起舞等等。
其中,泼水是泼水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人们手持水槽或者水壶,到处向行人泼水,以示尊敬和祝福。
泼水节不仅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也是一次愉快的娱乐活动。
在节日期间,人们可以抛开一切烦恼,放松心情,欢度这个充满活力和快乐的节日。
泼水节的举办,不仅能够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也能够增强族群凝聚力,加深和维护社会和谐。
因此,泼水节已逐渐演变为一个集传统文化、娱乐活动、民族交流于一体的盛大节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与和感受。
傈僳族的节日:傈僳族火把节文化

傈僳族的节日:傈僳族火把节文化在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是傈僳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
在火把节这一天当地人民聚在一起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等活动来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想更了解傈僳族的火把节吗?那就关注本期的傈僳族文化吧。
火把节是德宏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
傈僳族过火把节别有一番情趣,节日这天,寨子里热热闹闹,人们喜笑颜开穿上节日盛装,全家团圆,杀猪宰羊,谈天说地,论古道今,美美地喝着水酒,唱歌跳舞,人人讲团结、家家户户互相祝福。
这天,待到倦鸟归林、夕阳衔山时,人们点起火把从屋里到屋外,从院内到院外熏烧灾虫。
火把左右摆动,上下舞动。
老年人边舞动火把边念叨:“烧死跳蚤、烧死老鼠、烧死魔鬼、烧死一切害人虫!……”然后,老人又拿着火把去照果树,念道:“开花吧!结果吧!让人们收获吧!”众人同呼:“开花吧!结果吧!花果满山,粮食满仓!”入夜,火塘通明,人们欢欢乐乐跳起芦笙舞、三弦舞。
亲亲热热手拉手举行跳戛、唱民间叙事长诗《火把节调》。
这个调子也称“半年生产调”,其内容是总结半年生产经验的。
这时春播夏收的作物,如荞子、洋芋等等已成熟收进了家。
人们唱丰收鼓干劲,翩翩起舞,通宵达旦。
傈僳族火把节的传说。
很古很古的时候,云南维西地区有三多:石头多,树多,野兽多。
还有三少:人少,地少,粮食少。
在这里住的人主要靠打猎捕鱼为生。
另外也种一些火烧地,在乱草棵子里点起一把火,烧出一片空地,不耕也不锄,用梭镖拨弄拨弄就下种。
种玉米,也种麻,就是不会开水田,种水稻。
后来他们怎么又开水田、种水稻了呢?这有一段故事:有一年天大早,太阳象一团大火,把山上石头都烤红了,天热得连野兽都躲在岩洞里不出来,打猎也打不着;种下的玉米刚长到齐腰那么高,就全枯死了。
人民饿得前胸贴后胸,家家户户都牵着饿得精瘦的小猪到森林里去找野菜;因为小猪知道野菜当中哪种有毒哪种。
傈僳族节日:刀杆节(中国传统节日)

傈僳族节日:刀杆节(中国传统节日)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节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
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
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蹦跳翻滚,表演各种绝技。
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杆上,成一刀梯。
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
如今,这顶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傈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起源】"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杆节中主要的习俗表演活动,它再现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岭的生活经历及攀藤负葛的艰苦卓绝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民间传统习俗活动。
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傈僳族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明代兵部尚书王骥受朝廷派遣,率兵马到云南边陲傈僳族居住地区部署军民联防,平息叛逆,收复被侵占的土地,在当地百姓的配合下,赶走了入侵的敌人。
为了使边境民富兵强,他带领傈僳青年习武练勇。
后来皇帝听信谗言,毒死王骥。
傈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刀杆节,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
【主要活动】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来到"刀杆节"会场,观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动。
"上刀山,下火海"包括点花、点刀、耍刀、迎花、设坛、祭刀杆、竖杆、祭龙、上刀、折刀、下火海等步骤,其间有一套严格的仪式。
上刀山和下火海是仪式中最为惊心动魄的环节。
1、下火海刀杆节前夕,熊熊烈火映红天际,声声芒锣在山谷回荡。
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火堆,参加刀杆节的开幕式──"跳火海"。
在阵阵鞭炮和锣鼓声中,首先七八名"香通"(上刀杆表演者)为众人表演"跳火舞"。
刀杆节是哪个民族的

刀杆节是哪个民族的?
1、刀杆节是傈僳族的节日,是云南境内的轮马山一带的傈僳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古代一位对傈僳族有着重恩的英雄,在最初是一种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现已经演变为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2、节日由来
刀杆节的节日由来是为了纪念一位古代英雄,在明朝时,兵部尚书王骥体察当地疾苦,帮助傈僳族发展,但后来王骥在2月初8这一天遭到奸臣毒害,傈僳族为纪念他,将次日定为刀杆节。
3、节日风俗
刀杆节的这一天,会场上有专业人员的表演跳火舞,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当地人民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一同来到刀杆节的会场观看节目,希望通过火的洗礼,消除新的一年的灾难。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傈僳族是当地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
傈僳族婚礼风俗作为该族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意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傈僳族婚礼风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丧失的危险。
对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傈僳族婚礼风俗的特点傈僳族婚礼被视为家族的盛大节日,傈僳族的传统婚礼有许多特点,如礼节繁复、传统习俗深厚、娘家迎亲等等。
在傈僳族婚礼中,舞蹈、歌唱和祭祀等傈僳族民族文化元素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元素穿插在整个婚礼活动中,体现了傈僳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在傈僳族的婚礼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踩拉彩和拉丝的仪式。
踩拉彩是在新娘家举行的喜宴上,由家人和亲友以及那些有心追求新娘的人都可以随意参与。
新娘穿着华丽的傈僳族服饰,手持鲜花,与参与者一同跳舞,这样的参与者都会投入一定的金钱或礼物作为彩钱。
拉丝则是在新娘嫁到新郎家之后的第二年由新郎家举行。
拉丝的同时要进行丰富、热烈的娱乐活动,以示对新娘的尊重和喜爱。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傈僳族婚礼风俗的历史、形式、仪式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该文化遗产。
首先要通过田野调查和采访等方式,了解该族群的婚礼风俗活动的传统和演变历程,重点分析其仪式形式、参与者角色、礼仪内容等方面的特点,这对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具有重要意义。
在挖掘傈僳族婚礼风俗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相关文化图籍、史料的研究和整理。
通过查阅古籍典籍、民间传说故事和历史资料等,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傈僳族婚礼风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加丰富和具体的资料依据。
还需要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影视记录、网络传播等方式,将傈僳族婚礼风俗进行多维度的展示和呈现。
通过摄影、录像等手段记录下真实的傈僳族婚礼风俗活动,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该族群的婚庆活动,为其挖掘工作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传统节日:阔时节。
阔时节,亦作“盍什节”。
“阔时”是傈僳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
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
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
风俗:
1、澡塘赛歌会:
邻近各县、区的群众身着盛装。
携带干粮、行李,甚至炊具纷至沓来。
平时寂静的温泉,此时处处帐篷林立,人头攒动,欢歌笑语,热闹非凡。
过去以洗浴治病为中心的春浴节,现在成了人们休闲度假、歌舞狂欢的节日。
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几十人一帮、数百人一伙,赛歌、对诗,寻找爱的伴侣,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2、江沙埋情人:
男女青年们欢聚怒江河畔,歌舞嬉戏。
还要在同伴的帮助下,在沙滩上挖出沙坑,将意中人抬入“埋葬”,并装出非常悲伤、痛哭流涕的样子,唱丧歌,跳丧舞。
取闹过后,才将意中人拉出。
他们认为,通过这一活动,一来表示恋人间感情的真挚与深厚,二来可以将附在意中人身上的“死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长寿。
傈僳族传统节日阔时节习俗,传统习俗,民间节日习俗资料大全

傈僳族传统节日阔时节习俗,传统习俗,民间节日习俗资料大全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
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
“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新年。
以前,傈僳族过节的日子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各村寨过节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前后约有一个月。
这期间正是樱桃花开的季节,所以每年樱桃花开时就是傈僳族过年的日子。
节日意义过“阔时节”目的概括起来有四:一是拜天拜地祈求保佑;二是祭祖祭宗,祈求赐福;三是求达各玛(三角架)保护,驱赶天神地鬼;四是求天地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就是阔时节的来历。
节日前,傈僳人家宰猪杀羊,酿制水酒,做好玉米耙耙,互相馈赠,视求新年丰衣足食。
青年人则在村头寨场扎彩门,围起活动场。
节日这天早上,各家各户争先采来青松枝叶,铺撒屋中,插在门口,以示吉祥。
然后,人们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所属村寨公共场所,由祭师毕扒主持,举行除旧迎新的仪式。
仪式开始,将一棵松树栽在草坪中央,树枝上挂弩箭和姑娘们精心绣织的飘带衣物。
树下放一个装满荞麦的大箩,周围摆上12小箩荞麦、12坛新酒,以象征一年十二月。
毕扒站在中间,念诵民族历史,祝福新年吉祥如意。
接着,毕扒带着12对男女青年吹起葫芦笙,唱起欢乐的山歌,到山林里抬来12棵小松树,栽在12个小谷箩的旁边,意为接回了吉祥的新年。
继而将12坛荞麦酒分斟给大家喝,并开始射弩、跳舞、对歌和荡秋千活动。
全村男女老少均陶醉在节日欢乐的气氛中。
阔时节射弩比赛无须报名或交费,人们把自愿带来的油煎粗粗、肉成当箭靶,射手们按先后顺序进行比赛,谁射中了,粗粗和肉片就归谁。
射得粗粗和肉片最多的人,就是最优秀的射手。
相关习俗傈僳族在云南省怒江流域分布最为集中,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中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
当地的傈僳族群众过春节,家家都要舂籼米粑和糯玉米粑,酿制香醇的水酒。
为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每家都要把第一舂的籼米粑放一点在桃树、梨树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 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来有 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 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能歌善舞,每到收获、结婚、出猎 和盖房等时节,他们都要尽情地歌舞。傈 僳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傈僳族非 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 不唱不得”之说。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 富,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的, 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传统乐器有琵琶、 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刀杆节
刀杆节是傈僳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怒 江福贡、碧江、泸水一带。每年农历二月 初八举行,为期一天。过节时,会场中央 竖二三根20米长的粗大木竿,竿上插30多 把长刀,刀刃向上,称“刀竿”。爬竿的 人多为壮年人,身穿红布衣裳,头缠红包 头号,光足。在绕竿歌舞后,跃上刀竿, 踩着刀刃向上攀登。至顶时,掏出鞭炮鸣 放,观众报以掌声和欢呼,并敬献美酒。 节日里,还举行对歌、荡秋千、丢烟包等 活动。
节日
傈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 时节”、“春浴节”、“刀杆节”、 “尝新节”、“拉歌节”、“射弩会” 等。
阔时节
“阔时节”,亦作“盍什节”。“阔时” 是傈僳语音译,为“岁首”、“新年”之 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过去 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 有统一、确定的节期。一般多在公历12月 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1993年12月,云南 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 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傈僳 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
春浴节
怒江地区的傈僳族同胞有的还要前往泸水 县登埂澡塘参加“澡塘赛歌会”活动。 “澡塘赛歌会”即“春浴节”,是傈僳族 的传统节日盛会。现多于傈僳新年的正月 举行。地点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库 市以北10余公里处的登埂、马掌河等温泉。
届时,邻近各县、区的群众身着盛装。携 带干粮、行李,甚至炊具纷至沓来。平时 寂静的温泉,此时处处帐篷林立,人头攒 动,欢歌笑语,热闹非凡。过去以洗浴治 病为中心的春浴节,现在成了人们休闲度 假、歌舞狂欢的节日。尤其是风华正茂的 年轻人,几十人一帮、数百人一伙,赛歌、 对诗,寻找爱的伴侣,通宵达旦,乐此不 疲。
傈僳族人民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 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 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 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 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 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 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有趣的是,过阔时节时,傈僳族同胞谁家舂出的 第一块粑粑都会先拿给狗吃。据说,这是为了感 谢狗“给人间带来粮种”。傈僳族民间流传着不 少狗与粮种的传说,如其中一则说,古代人类浪 费粮食惊人,天神知道后大怒,下令将所有粮食 收回天庭。人类面临灭顶之灾。在此危难时刻, 一只狗奋不顾身,顺杆爬上天宫偷来粮种,拯救 了人类。
傈僳族
傈僳族发源于青藏高原北部,是中国、 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 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 西藏之间的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 的坎名称最早 见于唐朝时期的著述。时人樊绰在《蛮书》 中称之为“栗粟”,认为是当时“乌蛮” 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彝族、纳西族在族 源上关系密切。到明代仍把傈僳看作是 “罗罗”(彝族)的一个分支,明《景泰 云南图经志书》说:“栗粟者,亦罗罗之 别种也。”傈僳这一名称,除有关史籍用 字稍有不同外,1000多年来沿用至今。
傈僳族的饮宴习俗中最有趣的莫过于饮 “同心酒”了。“同心酒”亦称“合杯 酒”、“双边酒”等,是指两人同捧一筒 或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脖子和肩膀, 仰面同饮,使酒同时流进主客双方嘴里的 饮酒习俗。饮用同心酒,一般不分男女, 亲朋挚友或恋人之间均可。过去常用于招 待贵客、签约盟誓或结拜兄弟等场合。同 心酒象征着团结和友谊。酒席宴中,如果 傈僳族同胞邀请你同杯共饮的话,那就意 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把你当成了朋友。
相传刀杆节是纪念一位对傈僳族施以重恩 的古代汉族英雄。傈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 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 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 汤蹈火相报的感情。
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 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 里,表演各种绝技。
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 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 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 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 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 ,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 作。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 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傈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 体育活动。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 金沙江流域一带,后来逐步迁到滇西 怒江地区定居。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 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 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 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 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 源、木里、德昌等县。
傈僳族现今可分为南、北两群,南、 北傈僳语也有些差异,但其沟通时没 有任何障碍。在中国境内约有73万人 口,北群为白傈僳和黑傈僳;南群主 要为花傈僳。信仰为基督教和传统的 万物有灵信仰,少数信天主教和藏传 佛教。
傈僳族男子着短衫, 以青布包头,身上 佩戴砍刀、箭袋等 狩猎的工具,傈僳 族根据服饰颜色差 别可分为白傈僳、 黑傈僳和花傈僳。
傈僳族酒文化
同许多民族一样,傈僳族同胞也喜欢饮 酒。他们的酒有水酒和烧酒两种,过去多 自行酿制。水酒是一种发酵酒,饮用时兑 水、过滤即可。这种酒酒汁微浊,呈乳白 色,酒精含量不高,醇香微甜,有健脾开 胃,提神解乏之功效。一直深受傈僳族人 民的喜爱。
“江沙埋情人”
“江沙埋情人”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福贡县一带傈僳族青年的传统节日娱 乐、求偶活动。每年正月初四、初五 左右举行。
届时,男女青年们欢聚怒江河畔,歌舞嬉 戏。还要在同伴的帮助下,在沙滩上挖出 沙坑,将意中人抬入“埋葬”,并装出非 常悲伤、痛哭流涕的样子,唱丧歌,跳丧 舞。取闹过后,才将意中人拉出。他们认 为,通过这一活动,一来表示恋人间感情 的真挚与深厚,二来可以将附在意中人身 上的“死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长寿。
尝新节(收获节)
农历九、十月间,当新谷、玉米成熟收获 时,傈僳族便赢来了一个传统节日:尝新 节,也叫收获节。节日期间,傈僳族人民 最大的活动是家家都酿造新酒,有的人家 甚至直接在田地里,边收割边煮酒,常常 通宵达旦,尽兴方散。
品尝新酿的酒还不够,男女老少们还 会聚集在村寨草坪上,燃起篝火。老人们 围着篝火谈天说地,年轻人们则在火堆旁 唱歌跳舞。 傈僳人民崇尚万物有灵,传统节日打 斗和宗教祭祀活动有关。他们在收获节酿 新酒,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烧酒,傈僳语称“力基”,是把发酵 后的糟水放入锅中蒸馏而得的蒸馏酒。 此酒清澈透明,度数较高,较水酒辛 辣爽口。
傈僳人认为,“无酒不成礼”,酒是他们 宴宾待客必不可少的饮料。按传统习俗, 饮宴伊始,主人要先将自己的竹筒杯斟满, 并往地上洒倒少许,表示祭祖先。接着自 己先举杯略饮,表示酒是好的,然后才将 客人的酒杯一一斟满,双手捧献给客人饮 用。
宗教信仰
傈僳族人以前为信仰万物有灵,后来在西 方人的影响下逐渐皈依基督教。现在基督 教为傈僳族的主要宗教。 传教士富能仁20世纪初期帮助傈僳族人创 造的傈僳文至今仍然广泛使用。同时帮助 傈僳族人创建教会,至今傈僳族宣教士众 多,并广泛向周边民族宣教。
傈僳族服饰
传统傈僳族女子头戴红色和白色料珠的头 饰,胸前佩戴彩色料珠的项圈和项链。女 子的裙子是用上百片的各色布料缝制而成 的,称作“百花裙”。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酿制水酒、杀鸡宰猪、舂粑 粑,准备各种丰盛的食品。还要采摘与全家男人 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寓寄祛疾除病,幸 福吉祥。同汉族的习俗一样,除夕之夜要吃团圆 饭。即使有人身在他乡,家人也要为他留出席位、 摆设碗筷。有的地方,从除夕开始,禁止到别人 家里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也不能往来。 直到初三后才解除限制,多数地方从初一开始, 人们便聚集在晒场或开阔地,开展对歌、跳舞、 荡秋千、射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