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削运动、加工表面和切削用量三要素
切削运动及切削用量三要素

目的: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同时考虑刀具耐用度和生产率 选择:根据表面粗糙度的要求选择较小进给量;切削速度要避免产生积屑 瘤,硬质合金刀具采用较高的切削速度,高速钢刀具采用较低的切削速度
综上所述,在保证加工质量的条件下,首先选尽可能大的吃刀量, 其次选用尽可能大的进给量,最后选尽可能高的切削速度。
切削运动及切削用量三要素
一、切削加工运动分析
2.切削运动分类
(2)进给运动:使金属不断投入切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加工出完整表面的运动。速度较低、 消耗功率较少,即可连续,也可间歇,可以没有,有一个或多个。 进给运动方向:是指切削刃选定点相对于工件的瞬时进给运动方向。
切削运动及切削用量三要素
一、切削加工运动分析
2.切削运动分类
影响刀具强度的最大因素是背吃刀量,其次是进给量,最小的 是切削速度;
影响表面质量的最大因素是进给量,其次是切削速度,最小的 是背吃刀量。
切削运动及切削用量三要素
2、切削用量的合理选择
(1) 粗加工
目的:提高生产率,尽快切去全部加工余量,并保证规定的刀具耐用度。 选择:应选取较大的背吃刀量,较大进给量,使余量尽量一次切完,选择 较低或中等切削速度。
切削运动及切削用量三要素
二、切削要素
3、切削层尺寸要素
(1)切削层公称厚度hD mm
hD=f*sinkr
(2)切削层公称宽度bDmm
bD=ap/sinkr
(3)切削层公称横截面积ADmm2
√材料切除率Q mm3/s
切削运动及切削用量三要素
三、车削加工工艺特点及应用
• (1)易保证工件各加工面的位置精度 • (2)加工范围广 • (3)生产率高
切削用量三要素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

切削用量三要素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
切削用量是切削加工中的重要参数,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分别是切
削速度、进给量和切削深度。
这三个要素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是我们进行切
削加工时必须了解和掌握的。
切削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切削刀具与工件表面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
切削速度的加快会导致切削力的增加。
当切削速度较低时,切削力主要由切
削刀具切削工件的材料引起的,逐渐过渡到切削速度较高时,切削力主要由
刀具与工件之间的摩擦引起的。
因此,提高切削速度会增加摩擦力,导致切
削力的增加。
进给量是指切削刀具在单位时间内对工件的移动距离。
增加进给量会导
致切削力的增加。
当进给量较小时,切削力主要由切削刃进给到工件产生的,逐渐过渡到进给量较大时,摩擦力对切削力的贡献逐渐增大。
因此,增加进
给量会增加摩擦力和切削刃的接触力,进而导致切削力的增加。
切削深度是指切削刀具每次进给时切削的工件材料厚度。
增加切削深度
会导致切削力的增加。
当切削深度较浅时,切削力主要由切削刃与工件之间
的摩擦引起的,随着切削深度的增加,刀具切削工件的材料引起的切削力逐
渐增加。
因此,增加切削深度会增加切削力。
切削用量三要素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是:提高切削速度、增加进给量和
增加切削深度都会导致切削力的增加。
在切削加工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
况合理调整切削用量,以降低切削力,提高切削效率和加工质量。
第一章刀具的几何角度及切削要素(+考试要点)

通过切削刃 上选定点, 上选定点,垂直 于基面并与主切 削刃相切的平面。 削刃相切的平面。
丽水学院机械系
2.刀具的标注角度
(1)基面中测量的刀具角度
1)主偏角κr 主偏角κ 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 方向之间的夹角。 运动速度vf 方向之间的夹角。 2)副偏角κr′ 副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 副偏角κ 反方向之间的夹角。 运动速度vf反方向之间的夹角。
丽水学院机械系
丽水学院机械系
2.刀刃
(1)主切削刃 前刀面与主后刀面在空间的交线。 前刀面与主后刀面在空间的交线。
(2)副切削刃 前刀面与副后刀面在空间的交线。 前刀面与副后刀面在空间的交线。
3.刀尖
三个刀面在空间的交点,也可理解为主、 三个刀面在空间的交点,也可理解为主、副切削刃 二条刀刃汇交的一小段切削刃。 二条刀刃汇交的一小段切削刃。 在实际应用中,为增加刀尖的强度与耐磨性, 在实际应用中,为增加刀尖的强度与耐磨性, 一般在刀尖处磨出直线或圆弧形的过渡刃。 一般在刀尖处磨出直线或圆弧形的过渡刃。
丽水学院机械系
丽水学院机械系
§1.2.3切削用量三要素 1.2.3
在切削加工中切削速度、进给量和背吃刀 量(切削深度)总称为切削用量。它表示主 运动和进给运动量。 1.切削速度 切削速度 刀具切削刃上选定点相对工件主运动的 瞬时线速度称为切削速度,用vc表示,单位 为m/s或m/min。
dn vc = = 1000 318
π dn
切削速度
丽水学院机械系
2.进给量 进给量
工件或刀具每转一周,刀具在进给方向上相 对工件的位移量,称为每转进给量,简称进给量, 用f表示,单位为mm/r。 单位时间内刀具在进给运动方向上相对工件 的位移量,称为进给速度,用vf表示,单位为 mm/s或m/min。 当主运动为旋转运动时,进给量f与进给速度 vf之间的关系为: vf =fn
车工切削三要素

主运动 进给运动
3. 切削用量
切削用量(又叫切削三要素)是衡量车削运动大小的参数。 它包括背吃刀量、进给量、切削速度。
(1) 背吃刀量ap
对于外圆车削,背吃刀量为工件上已加工表面 和待加工表面间的垂直距离,单位为mm。即: ap=(dw-dm)/2 其中: dw—工件待加工表面的直径,(mm);
解:根据公式V=πdn/1000 得:n=1000V/ πd
=1000 ×60/3.14 ×300 =63.69r/min
注意:在实际生产中,理论上计算出的主轴转 数应从车床转速表中最接近的一档选取。
作业:
一、现有直径为45mm的棒料,要求加工成直径为 40mm的光轴。 问:如果一次完成外圆加工,则背吃刀量的大小 是多少?
与车身导轨方 向垂直
3、切削速度V
主运动的线速度叫切削速度,单位为m/min。 车削外圆时的切削速度计算公式为:
V=πdwn/1000
其中: dw—工件待加工表面的直径,(mm);
n—工件的转速,(r/min); V —切削速度,( m/带轮外圆, 若切削速度为60m/ min,试求车床主轴转速。
(2)试车后背吃刀量ap=(dw - dm)/2 =(28.4 -24) /2 =2.2mm
手柄应转的格数为:2.2/0.05=44格
(2).进给量f
工件每转一转时,车刀在进给运动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叫进给量,用(f)表示,单位是mm/r(也叫每转进给量) 。
纵向进给量 进给量
横向进给量
沿床身导轨方向
车工切削三要素
(2)进给运动 使工件多余材料不断被车去的运动叫进给运动。车外圆
是纵向进给运动,车端面、切断、车槽是横向进给运动。
2、车削时工件上形成的表面
机械加工基础知识

第一章
机械加工基础知识
1.3 切削过程及控制
一 、切屑的形成及其类型 2.切屑的种类
带状切屑
挤裂切屑
崩碎切屑
第一章
机械加工基础知识
1.3 切削过程及控制
二、积屑瘤 在一定范围的切削速度下切削塑性金属形成带状切屑时 ,常发现在刀具前刀面靠近切削刃的部位粘附着一小块很硬 的金属楔块,这就是积屑瘤(the built-up edge),或称刀瘤 1.积屑瘤的形成
车刀安装偏斜对主偏角和副偏角的影响
第一章
机械加工基础知识
1.2 切削刀具及其材料
一、切削刀具 3.刀具结构 车刀在结构上可分为整体式车刀、焊接式车刀、机夹重 磨式车刀和机夹可转位式车刀
机 夹 重 磨 式 车 刀
机夹重磨式车刀
第一章
一、切削刀具 4.多齿刀具
机械加工基础知识
1.2 切削刀具及其材料
第一章
机械加工基础知识
1.3 切削过程及控制
三、切削力和切削功率 1.切削力的构成与分解 总切削力F一般常分解为3个互 相垂直的分力 切削力Fc 总切削力F在主运动方向 上的分力 进给力Ff 总切削F在进给运动方向 上的分力 背向力Fp 总切削力F在垂直于工作 平面方向上的分力 3个切削分力与总切削力F有如下关 系: 2 2 2
三、切削层参数 切削层的尺寸和形状,通常在切削层尺寸平面中测量。
第一章
三、切削层参数
1.切削层公称横截面积AD
机械加工基础知识
1.1 切削运动及切削要素
给定瞬间,切削层在切削层尺寸 平面里的实际横截面积,单位为mm2。 2.切削层公称宽度bD 给定瞬间,作用于主切削刃截形 上两个极限点间的距离,在切削层尺 寸平面中测量,单位为mm。 3.切削层公称厚度hD 同一瞬间切削层公称横截面积与 其公称宽度之比,单位为mm。
刀具复习思考题答案

目录复习思考题 (2)复习思考题 (10)复习思考题 (18)复习思考题 (29)复习思考题 (34)复习思考题 (45)复习思考题 (54)复习思考题 (63)(二)复习思考题1、切削加工由哪些运动组成?它们是如何定义的?各起什么作用? (1)切削运动(表面成形运动)刀具与工件间的相对运动。
分为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2)定义:①主运动:是使刀具和工件产生相对运动以进行切削的运动。
特点:速度最高,消耗机床功率最大,且仅有一个。
图2-2 车削外圆的切削运动与加工表面形式:⎩⎨⎧直线运动旋转运动(执行件)主体:⎩⎨⎧刀具转(铣削)工件转(车削)②进给运动:不断地把切削层(切削余量)投入切削的运动。
2、车削外圆柱表面时,工件上有哪些表面?如何定义这些表面? 切削过程中,工件上有三个变化的表面。
(1)待加工表面:工件上即将被切除的表面(切削余量)。
(2)已加工表面:切削后形成的新表面(符合尺寸精度,表面质量要求)。
(3))下的金属。
被从工件上切削(剥离(切屑) 削的表面。
过渡表面:正被刀具切 (余量) ⇒⇑⇓3、切削用量三要素是指什么?它们是如何定义的? (1)切削速度V C :是指刀刃上选定点相对于工件的主运动线速度:)(=Sm1000n d V w C π 式中: )sr ()m i n s 60()min r n(n = d w =d max (mm) 2、进给量f (进给速度f V )(1)f :刀具在进给方向上相对于工件的位移量。
(车、钻、磨)r mm ⇒(2)f V (进给速度):切削刃上,选定点相对于工件的进给运动的线速度(smm )。
(3)每齿进给量)z mm (f zZ :多齿刀具的齿数 三者相互关系)rmm )(s r ( )s mm (nZf nf V z f ==3、背吃刀量q a (切削深度)p a :是工件上已加工表面(m d )与待加工表面(w d )间的垂直距离。
车外圆时:2d d a mw p -= (mm ) 钻孔时: 2da w p = (mm )4、切削层参数是指什么?它们是如何定义的?图2-5 切削层参数(1)切削厚度:切削层两相邻过渡表面间的垂直距离。
机械制造基础第三版电子课件模块八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

2.进给速度vf 进给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刀具在进给运动方向上相对于工件的位移量。
3.背吃刀量ap 背吃刀量一般指工件上待加工表面和已加工表面间的垂直距离。
二、知识链接 (一)金属切削加工 金属切削加工就是利用金属切削机床,使用金属切削刀具对金属材料进行切削
加工,切除工件上的多余金属,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几何精 度和表面质量的工件。
一、任务实施 (一)任务引入
已知工件材料为调质45 钢,Rm=0.735 GPa,如图8-19
所示为工件加工尺寸(其中Δ、y 分别为入切、超切长度)。
要求加工后达到h11 级精度,表面粗糙度Ra 值为3.2 μm。
半精车直径余量为1.5 mm,使用CA6140 型普通车床,请 选择粗车与半精车的刀具几何参数。
尺寸,也称切削宽度,单位为mm。
(4)切削层公称横截面积AD:简称切削面积,其单位为mm2。
课题二 刀具切削部分的几何参数 任务 标注刀具切削部分的几何角度
任务说明 ◎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标注正交平面参考系中刀具的角度。 技能点 ◎ 能够正确标注正交平面参考系中刀具的角度。 知识点 ◎ 刀具切削部分的组成。 ◎ 刀具的标注角度。 ◎ 刀具参考坐标系。
刀尖角εr ——主切削刃与副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间的夹角。 楔角βo ——在正交平面中测量的前面与后面的夹角。
(四)刀具的工作角度
如图8-11 所示为刀具工作参考系与基准平面, 工作参考系为在考虑进给运动所生成的合成运动速
度方向情况下的参考系。其中vc 为主切削速度,ve 为合成切削速度,pre 为工作参考系基面,poe 为工 作参考系正交平面,pse 为工作参考系切削平面。
(二)分析及解决问题 1.确定刀具类型与材料 粗车、半精车车刀材料选用YT15。刀具寿命为T=60 min。选择刀杆材料为 45 钢,刀杆尺寸为16 mm×25 mm(按机床中心高选取),刀片厚度为6 mm。
金属切削原理【详解】

金属切削原理解析本文档由深圳机械展SIMM整理,详细介绍金属切削原理。
金属切削原理并不是一两句话可以精炼概括的,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也是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庞丽君写的《金属切削原理》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类及有关专业本科、专科的教材,也可供机械类和相近专业的其他类型学校的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透彻理解金属切削原理需要了解切削运动、加工表面和切削用量三要素,刀具几何角度及其选择,刀具工作角度,切削层参数,切削方式,还包括金属切削过程,切削力,切削热与切削温度,刀具磨损和使用寿命,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已加工表面质量,刀具合理几何角度和切削用量的选择,磨削,以及刀具材料的分析及选择、车刀的结构分析与应用、孔加工过程分析、刀具的结构分析与应用、拉刀的结构特点与使用、铣削过程分析与铣刀的选择和其他刀具的结构与应用。
以下为一些重要知识的整理:基面:切削刃上任意一点的基面是通过这一点并与这一点的切削速度相垂直的平面。
切削原理:金属切削必须具备两种运动,车削时的切削运动是工件的旋转运动;进给运动,使新的金属不断的投入切削的运动。
也就是使切削过程在所需要的方向继续下去的运动,进给运动可能有一个以上,车削时的进给运动是刀具的连续移动。
1、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粗加工时,一般以提高生产率为主,但也应考虑经济性和加工成本;半精加工和精加工时,应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兼顾切削效率、经济性和加工成本。
具体数值应根据机床说明书、切削用量手册,并结合经验而定。
从刀具的耐用度出发,切削用量的选择顺序是:先确定背吃刀量,其次确定进给量,最后确定切削速度。
2、背吃刀量的确定背吃刀量由机床、工件和刀具的刚度来决定,在刚度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使背吃刀量等于工件的加工余量,这样可以减少走刀次数,提高生产效率。
确定背吃刀量的原则:(1)在工件表面粗糙度值要求为Ra12.5μm~25μm时,如果数控加工的加工余量小于5mm~6mm,粗加工一次进给就可以达到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3)、加工表面:加工时由切削刃在工件上正在形成 的那部分表面;是过渡表面。
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二、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1、主运动: 由机床或手动提供的刀具与工件之间主要的相对运 动,使刀具切削刃切入工件材料,使被切削层转变为切屑, 从而形成工件新表面。 如上图,在车床上,工件的回转运动是主运动。 2、进给运动: 由机床或手动传给刀具或工件的运动,它配合主运 动依次地完成或连续地切除切屑,同时形成具有所需几何 特性的已加工表面。 如上图,车刀的运动是进给运动。 三、切削用量三要素:
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自学街】国内软件自学平台,更多教程 资料免费下载!(/)
切削运动、加工表面和切削用量三要素 一、车削运动和工件上的加工表面: 普通外圆车削加工中的切削运动由两种运动单元组 合而成的: 其一是工件的回转运动;是切除多余金属以成工件 新表面的基本运动。 其二是车刀的纵向(或横向)进给运动:保证切削 工作的连续进行。 在新表面的形成过程中,工件上有三个依次变化着 的表面: 待加工表面、加工表面和已加工表面。 (1)、待加工表面:加工时即将切除的工件表面。 (2)、已加工表面:已被切去多余金属而形成符合 要求的工件新表面。
3)、毛坯的制造
(铸造、锻造、焊接等) 4)、零件的机械加工与热处理 5)、产品的装配、检验、油漆等 概括:生产过程是指产品由原材料到成品之间的各 个相互联系的劳动过程的总和。
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2、工艺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由毛坯变成成品直接有关的过程, 称为工艺过程。 不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的运输和保管、生产技 术准备工作这两项。 成品(如果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 即由毛坯 称为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一)、工序: 1、概念: 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台机床(或其它设备及 工作地)上,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 那部分工艺过程,称为一个工序。
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上两式中:dm:已加工表面直径(mm) dw:待加工表面直径(mm) §1-1、概述 一、机器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 1、生产过程:
原材料
加工与装配
成品
生产过程
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包括:
1)、原材料的运输和保管 2)、生产的技术准备工作
(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工艺设计、专用工艺装配的设 计和制造)
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当n一定时,切削刃上各点的切削速度是不同的,考 虑到刀具的磨损和已加工表面等因素,在计算时,应取最 大的切削速度。
如外圆车削时应计算待加工表面上的速度;内孔车削 时应计算已加工表面上的速度。 2、进给速度、进给量和每齿进给量: 进给速度vf是单位时间的进给量(mm/s); 进给量是工件或刀具每回转一周时两者沿进给运动方 向的相对位移。(mm/r) 对于主运动为往复直线运动的加工(刨削),需要规 定间歇进给的进给量,单位为mm/d.str(毫米/双行程)。
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对于多刃切削工具(铣刀、铰刀、拉刀、齿 轮滚刀),应规定每一刀齿的进给量af,即后一个 刀齿相对前一个刀齿的进给量。单位为mm/z。
vf=f*n=af*z*n 3、切削深度ap :为工件上已加工表面和待加 工表面间的垂直距离,单位为mm。
外圆柱面车削的切削深度可用下式计算: ap=(dw-dm)/2(mm) 对于钻孔工作: ap= dm/2(mm)
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3、划分工序的依据: 1)、工作地点是否变化
2)、工作是否连续
如:在下表1-1的工序1中,先车一个工件的 一端,然后调头装夹,再车另一端。如果先车好 一批工件的一端,然后再车这批工件的另一端, 这时对每个工件来说,两端的加工已不连续,所 以即使在同一台车床上加工也应算作两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