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筝的演奏风格及特点(精)

合集下载

秦朝的音乐艺术与器乐传统

秦朝的音乐艺术与器乐传统

秦朝的音乐艺术与器乐传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个朝代。

在秦朝的时期,音乐艺术和器乐传统也有着独特的发展与特点。

本文将从音乐艺术、器乐传统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秦朝的音乐文化。

一、音乐艺术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讲究纪律和法度的朝代,在音乐艺术方面,有着严格的规范和标准。

宫廷音乐成为了该朝代的代表,它在乐器演奏、歌唱以及舞蹈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格。

1. 宫廷乐器演奏秦朝的宫廷乐器演奏以弦乐为主,代表乐器包括琴、箫、瑟等。

秦人重视乐器的制作工艺,注重琴瑟的音质和品质。

他们改革了乐器的制作工艺,提高了音乐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2. 音乐歌唱秦代的音乐歌唱以《九歌》为代表,它是古代音乐文献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

《九歌》有着高亢激越的音乐风格,富有豪放、激昂的气势,表达了秦朝时期的大气和壮丽。

3. 舞蹈艺术秦朝的舞蹈艺术多以宫廷宴会为主要表演场合。

皇帝和贵族们会邀请舞者表演舞蹈,以增强气氛和娱乐。

秦人注重舞蹈的整齐划一和规范动作的表达,力求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二、器乐传统在秦朝的音乐艺术中,器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秦时的器乐传统较为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琴、箫、钟磬等。

1. 琴琴在秦朝被广泛使用,并且经历了改革和创新。

秦人在琴的制作和演奏技巧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形成了独特的秦琴艺术风格。

秦朝的琴乐传统对后世的琴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箫箫是古代的吹奏乐器,在秦朝也备受重视。

秦代的箫演奏强调技巧的熟练、音乐的表情和节奏的掌握,使箫成为了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钟磬钟磬是秦朝宫廷音乐中的主要打击乐器。

它们在宴会和祭祀等场合中被广泛使用,发出悦耳的声音。

钟磬的使用不仅增添了音乐的节奏感,还起到了调节场合氛围的作用。

三、对后世的影响秦朝的音乐艺术和器乐传统对后世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音乐理论秦朝时期形成的音乐理论和创作方法,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影响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史,并延续至今。

浅谈古筝的演奏技巧和陕西筝及其音乐特点

浅谈古筝的演奏技巧和陕西筝及其音乐特点

浅谈古筝的演奏技巧和陕西筝及其音乐特点张璇【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3(000)010【总页数】2页(P57-58)【作者】张璇【作者单位】河南博物院【正文语种】中文筝是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它以优美细腻的音色、别具一格的韵味、丰富多变的演奏技法在民族器乐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逐渐成为我国最受欢迎且普及最广的民族器乐之一。

陕西地区是中国筝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故筝又有“秦筝”之称。

但由于种种原因,后来“真秦之声”的筝乐几近绝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古筝热。

经过30年的努力,陕西“真秦之声”已经渐渐恢复。

秦派筝曲具有地域性、方言性、旷爽性的特征。

风格细腻委婉并多带悲怨,慷慨激昂中带有抒情。

其中微升4和微降7两个音的是陕西筝派特有的。

当今的陕西筝乐,吸收当地独特的人文情怀,不断发扬光大,正向着多层面、多内涵、多元文化的方向发展。

一、古筝及其类型(一)古筝简介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结构由面板、琴弦、雁柱、前后岳山、调音盒、琴足、出音口、底板等部分组成。

筝的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按五声音阶排列,一弦一音,唐宋时有十三弦筝,后增至十六、十八、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古筝为二十一弦。

通常古筝的使用型号用“S163-21”标注,其中“S”代表岳山,皆因其形似字母“S”,是王巽之老先生与缪金林老师共同讨论拟定的。

“163”则代表古筝实际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为21根。

(二)古筝类型古筝因历史、民族、地域不同,种类名称较多,如“蒙古族的“(雅托葛)”、朝鲜族的“伽琴”等。

其中“伽琴”深受中华文明影响,与中原传统古筝的渊源颇深。

朝鲜族的伽琴相传是由伽国国王嘉悉王仿照中原传统古筝的形状及音色等制做而成,同为一弦一柱一音。

现使用的伽琴有12弦、13弦、25弦等多种,传统伽琴为12弦、13弦,音阶排列为五声。

各派筝曲的特色

各派筝曲的特色
在“秦筝归秦”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多年来陕西的专业古筝人员根据地方戏曲秦腔、碗碗腔及大型器乐演奏形式,挖掘整理、改编创作了大量陕西筝曲。在这些陕西筝曲中,保存着古老燕乐艺术传统,运用“欢音”、“苦间”丰富其旋律。用调式、音阶、音律来形成陕西筝曲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而陕西筝曲的技法是通过长期对外派筝曲的学习、继承、借鉴,并根据陕西地方音乐风格表现的特点,采用了各流派古筝技法的长处,形成了左手大指压按弦,右手大指压按弦,右手大指大关节长摇等陕西筝曲独特的演奏技法。
在大调曲子的合奏、伴奏中,艺人们创造性地发挥了各自乐器的特点。比如三弦,作为主奏乐器,高音比较明亮、清晰,常以随腔弹奏的手法进行衬托。筝作为特色乐器,它的按、颤、揉、滑最能表现其特点,在中音区色彩效果尤佳,所以多在中音区垫空、润色。流传下来的板头曲,依然保留着这一特征。
演奏中,艺术处理手法在世代艺人的艺术实践中渐趋定型,在旋律上便有了各自乐器的特点和一定的独立性,使之既可独奏,又能合奏。适合于筝演奏手法的分离为筝独奏曲。如在五十多首板头曲中,根据旋律特点,而形成各自乐器的独奏曲,适合筝演奏的就有二十多首。分离为纯器乐曲的筝曲,它在内容和曲体上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凡属板头曲的筝独奏曲,保留原合奏曲中筝的基本面貌; 而在牌子曲中,以同名变体的形式居多。
民间乐器独奏曲,或者是有唱词的民间曲调的重复,或是前奏曲、合奏谱的单独演奏。也有和形成为纯器乐曲。在陕西眉户中,筝也曾经是伴奏乐器之一,眉户曲谱也即为秦筝演奏谱和陕西流派筝曲。
总之,秦筝陕西流派是在弹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地方戏曲的唱腔便是筝曲发展的风格和感情的灵魂所在。
四、蒙古筝派
蒙古筝属于纳西族的弹拨乐器,又称雅托噶筝,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吉林、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六史· 礼乐志》曾载:“宴乐之器,筝,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南宋孟珙《蒙达备录》云:“国王出师,亦以女乐随行,多以十四弦筝弹。”说明当时蒙古民间和蒙古军中就已经有了十三弦筝和十四弦筝。蒙古筝有它独特的定弦法,虽然也是五声音阶定弦范畴,但是琴码是由长短不同的两行排列而成的,形成蒙古筝四种不同的调: 查干调、哈格斯调、黑勒调、递格力木调。演奏时,蒙古筝也和其他流派的方式不同,蒙古筝弹奏者席地盘腿,琴体平置于奏者腿前,或将琴首端置于奏者右腿右上部,尾端触地弹琴。右手所戴的指甲也和其他流派不同,不用玳瑁而是用骨指甲拨子弹琴。弹筝时的指法大致和汉族其他流派相同,但是还增用大指和食指同时向同方向托、挑的技巧奏出八度五度和音,用以表现加强力度,变换情绪来突出风格特点。

古筝九大流派的演变及其风格特点

古筝九大流派的演变及其风格特点
“中州古调”(或称“郑卫之音”)的河南古筝
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
不刻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
《高山流水》《剪剪花》、《满舟》、《叠落》
“齐鲁大板”的山东古筝
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
纯朴古雅
《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凤翔歌》、《叠断桥》
“韩江丝竹”的潮州古筝
左手按滑音的变化,右手的流畅华丽、左手按滑音的独物加花奏法
主要曲调有《重六》《轻六》《活五》《反线》等。其中《重六》调乐曲比较委婉;《轻六》调乐曲清新明快;《活五》调乐曲哀伤悲切,律调很有特点。
活泼明快、流畅秀丽
《高山流水》《云庆》、《四合如意》《月儿高》、《将军令》、《海青拿天鹅》
内蒙草原“雅托葛“(蒙语)——蒙古古筝
雅托葛主要是用右手的大指托、劈和食指勾、挑等技巧来演奏单声部乐曲。左手的指法大致和汉族筝的指法相同:主要是以按、揉、滑、颤弦为主
高昂、开阔、奔放
情绪欢快、节奏明朗
多用于蒙古民歌伴奏或自弹自唱
《柳青娘》《寒鸦戏水》、《月儿高》、《锦上添花》
“汉皋古韵”的客家古筝
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即首调56123 56123 56123)三个八度音域,多用G调或F调;D调或C调很少使用
悠扬深长,古朴典雅
《出水莲》
“武林逸韵”的杭州古筝(即浙江筝)
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56123 56123 56123;放在桌上坐势(或立势)弹奏。演奏时右手大指、食指、中指各戴牛角(或玳瑁)制成的甲片

古筝(乐器简介)

古筝(乐器简介)

谢谢观赏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发明人: 蒙恬 出现时间: 战国时 期的秦国 出现地区: 陕西地 区 弦 数 : 十六根、十 八弦、二十一弦等 筝传到高丽、日本 和越南以后,又演变 成高丽的伽椰琴、日 本的筝道和越南的十 六弦琴,在音乐上各 具特色。
风东︾流︽ ︾海︽水渔 渔汉︾舟 歌宫︽唱 ︾秋林晚 ︽月冲︾ 香︾夜︽ 山 ︽ 奔︾ 出 射寒︽水 鼓鸦侗莲 ︾戏族︾ ︽水舞︽ 战︾曲高 台︽ 山
音乐之声(二)
古筝
古筝又名"秦筝"。弦乐器, 木制长形。唐宋时有弦十三根, 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 弦,二十五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 格为21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 S163-21 ,S代表S形岳山,是筝 父徐振高发明,163代表古筝长 度是163厘米,21代表古筝弦数 21根.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 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逐 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 流派。山东筝、河南筝、潮州 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 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 的伽揶琴(即延边筝)和被称 为真秦之声的陕西筝九个流派。

古筝简介

古筝简介

简介古筝是古老的汉民族弦乐,属弹拨乐器。

在汉族传统乐器中,古筝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片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历史起源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

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演奏技法古筝(Chinese zither)传统的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无名四指拨弦,演奏出旋律、掌握节奏,左手演奏法还有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调整音高,完善旋律。

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勾、托、劈、挑、抹、剔、打、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

古筝的传统演奏手法到了近代有了新的突破,1953年赵玉斋先生创作了《庆丰年》,解放了左手,曲调上运用复调的手法,采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声部演奏手法,大大丰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筝的演奏技术得到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出水莲》音乐含蓄柔美,清新舒展,韵味无穷。

《林冲夜奔》表现《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在遭受官府迫害之后于风雪之夜投奔梁山的故事,乐曲犹如琵琶传统曲目中的“武曲”,气势壮烈,情绪激昂。

《侗族舞曲》此曲表现了侗寨风情,抒发了侗家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欢乐情绪。

《汉宫秋月》全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对月惆怅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雪山春晓》此曲描绘了西藏高原美丽的春天景色,表达了西藏人民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寒鸦戏水》充分展现了潮乐的旋律色彩和调性变化特点,在重按滑音的润饰下,显得柔媚动人,别有韵味。

《东海渔歌》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欢乐而又紧张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香山射鼓》作者在乐曲的演奏上借鉴了陕西秦筝的技巧并吸收了陕西地方戏曲的韵味使该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味。

乐曲表现了空山梵音、虚无缥缈的空灵意境以及人们在山中举行香会时的热闹场面。

古代乐器古筝

古代乐器古筝

古代乐器古筝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

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古代乐器古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筝的历史渊源起源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

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中国民族乐器,一共10级。

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敌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

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

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0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汉代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5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

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

或曰蒙恬所造。

”从应邵的《风俗通》2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4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0“筝,秦声也。

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

今观其器,上崇似7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9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

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6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

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

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应邵《风俗通》说,筝乃“五弦、筑身”。

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

陕西秦筝《秦桑曲》音乐风格特点

陕西秦筝《秦桑曲》音乐风格特点

陕西秦筝《秦桑曲》音乐风格特点古筝最早兴起在战国时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近代以来,古筝吸取了一些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现代音乐元素等让古筝乐曲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方式。

其质朴的音色,宽广的音域,深沉的情感使得其在众多的民族乐器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陕西秦筝在近代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使得其民族地域特色更加明显,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了秦筝的博大精深[1]。

同时,在国家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支持下,陕西秦筝涌现了一大批秦筝艺术家,其中周延甲就是最为著名的一位,其代表作《秦桑曲》以华丽的旋律,扣人心弦的情感表达让陕西秦筝大放异彩。

一、陕西筝曲音乐风格特点(一)《秦桑曲》乐段分析1.引子《秦桑曲》引子部分运用多变的节奏转换将妇人凄婉哀怨的情感激发了出来。

节奏紧凑而富有弹性,犹如潮水时不时的拍打着海岸,时而哀怨,时而激愤,连绵不绝(见谱例2.1)。

谱例 2.1引子的后半部分开始慢慢的由激动转为平静,将妇人失落的情绪,忧郁落寞的深情刻画了出来,平静的节奏中是妇人压抑的情绪表达,采用同一组音更显得妇人的迷茫不知所措[4](见谱例 2.2)。

谱例 2.2引子部分已经开始巧妙的借鉴碗碗腔,音律上也采用了徵调式,整个调性紧凑平稳,直接引入悲凉凄婉的基调,呼应主题。

2.慢板第二部分采用的是慢拍,进一步激发凄凉哀怨的情感,乐声如泣如诉,犹如一个妇人在漫长的黑夜中孤枕难眠,无尽的苦涩,呜咽在黑暗的夜中更显得寂寥和无奈。

这种压抑的情感使得乐声犹如女子压抑的哭泣,游移的秦音是妇人低沉思念的诉说。

继续借鉴碗碗腔中经典的七度大跳,让情感抒发的更加热烈,更富韵味[5]。

同时左手颤音的运用,让苦音更加凄苦,绵长。

在无尽的痛苦中慢慢释放着压抑的情感(见谱例 2.3)。

谱例 2.3在下面这段(谱例2.4)中,慢拍将低沉压抑的主题重复了三遍,这种重复运用使得整段的旋律更加复杂错落,同时也给人犹如进入压抑的漩涡中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筝曲是依附于陕西地方戏曲“秦腔”、“郿户”、
“碗碗腔”及大型器乐演奏形式“西安鼓乐”、“榆林小曲” 等民间音乐整理、编订、创作而成。 秦筝的代表曲目有《秦桑曲》、《香山射鼓》等,现代筝曲 《云裳诉》、《秦土情》等也是运用陕西音乐风格创作的乐曲。 比较有影响的秦筝代表人物有周延甲、曲云等。
1
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资源库
Min Zu Yin Yue Chuan Cheng Yu Chuang Xin Zi Yuan Ku
古筝课程
2
项目十二 古筝按音与“4”、“7”变化音演奏技能
第一 理论知识讲授:秦筝的演奏风格及特点
第二 单项技能训练:古筝按音与“4”、“7”变化音演奏技能训练
第三 综合技能训练:古筝合奏曲《蝴蝶泉边》的讲解与训练
— *—
3
第一节 理论知识讲授:秦筝的演奏风格及特点
筝在秦地历代相传,但随着政治的变迁,文化中心的迁移, 至近代以来,筝在秦地已基本失传。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
“秦筝归秦”的学术思想下,先后由高自成、周延甲等筝家培
养了许多秦筝艺术的后起之秀,筝在陕西才不断地振兴、发展 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