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信息系统安全模型与框架
CISP知识体系大纲2.0正式版

注册信息安全专业人员(CISP)知识体系大纲版本:2.0正式版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目录前言 (3)第1 章注册信息安全专业人员(CISP)知识体系概述 (4)1.1 CISP资质认定类别 (4)1.2 大纲范围 (4)1.3 CISP知识体系框架结构 (5)1.4 CISP(CISE/CISO)考试试题结构 (7)第2 章知识类:信息安全保障概述 (9)2.1 知识体:信息安全保障基本知识 (9)2.1.1 知识域:信息安全保障背景 (9)2.1.2 知识域:信息安全保障原理 (10)2.1.3 知识域:典型信息系统安全模型与框架 (10)2.2 知识体:信息安全保障基本实践 (11)2.2.1 知识域: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概况 (11)2.2.2 知识域: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基本内容 (11)第3 章知识类:信息安全技术 (13)3.1 知识体:密码技术 (13)3.1.1 知识域:密码学基础 (14)3.1.2 知识域:密码学应用 (14)3.2 知识体:访问控制与审计监控 (15)3.2.1 知识域:访问控制模型 (16)3.2.2 知识域:访问控制技术 (16)3.2.3 知识域:审计和监控技术 (17)3.3 知识体:网络安全 (17)3.3.1 知识域:网络协议安全 (17)3.3.2 知识域:网络安全设备 (18)3.3.3 知识域:网络架构安全 (18)3.4 知识体:系统安全 (19)3.4.1 知识域:操作系统安全 (19)3.4.2 知识域:数据库安全 (20)3.5 知识体:应用安全 (21)3.5.1 知识域:网络服务安全 (21)3.5.2 知识域:个人用户安全 (22)3.5.3 知识域:恶意代码 (22)3.6 知识体:安全攻防 (23)3.6.1 知识域:信息安全漏洞 (23)3.6.2 知识域:安全攻防基础 (24)3.6.3 知识域:安全攻防实践 (24)3.7 知识体:软件安全开发 (25)3.7.1 知识域:软件安全开发概况 (25)3.7.2 知识域:软件安全开发的关键阶段 (25)第4 章知识类:信息安全管理 (27)4.1 知识体: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27)4.1.1 知识域:信息安全管理基本概念 (27)4.1.2 知识域: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28)4.2 知识体: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29)4.2.1 知识域:风险管理工作内容 (29)4.2.2 知识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践 (30)4.3 知识体:安全管理措施 (31)4.3.1 知识域:基本安全管理措施 (31)4.3.2 知识域:重要安全管理过程 (33)第5 章知识类:信息安全工程 (35)5.1 知识体:信息安全工程原理 (35)5.1.1 知识域:安全工程理论背景 (35)5.1.2 知识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 (36)5.2 知识体:信息安全工程实践 (37)5.2.1 知识域:安全工程实施实践 (37)5.2.2 知识域:信息安全工程监理 (38)第6 章知识类:信息安全标准法规 (39)6.1 知识体:信息安全法规与政策 (39)6.1.1 知识域:信息安全相关法律 (39)6.1.2 知识域:信息安全国家政策 (40)6.2 知识体:信息安全标准 (41)6.2.1 知识域:安全标准化概述 (41)6.2.2 知识域:信息安全评估标准 (41)6.2.3 知识域:信息安全管理标准 (42)6.2.4 知识域:等级保护标准 (42)6.3 知识体:道德规范 (43)6.3.1 知识域:信息安全从业人员道德规范 (43)6.3.2 知识域:通行道德规范 (44)前言信息安全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关系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社会等国家战略举措的实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系统安全需求、安全策略及安全模型的内涵及关系。

信息系统安全需求、安全策略及安全模型的内涵及关系。
1.引言1.1 概述概述信息系统安全需求、安全策略及安全模型是构建和维护一个安全的信息系统的核心概念。
在当前数字化时代,信息系统面临着各种威胁和风险,因此,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围绕信息系统安全需求、安全策略及安全模型展开探讨,为读者提供对这些概念的深入理解。
首先,我们将对这些概念进行定义和解释,明确它们的内涵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分别介绍信息系统安全需求、安全策略和安全模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信息系统安全需求是指信息系统所需要满足的基本安全性要求。
这些需求包括但不限于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
保密性要求确保信息只能被授权的人员访问和使用,防止信息泄露;完整性要求保证信息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不被篡改或损坏;可用性要求确保信息系统能够始终处于可用状态,不受故障或攻击影响;可靠性要求保证信息系统的工作效果和性能稳定可靠。
安全策略是指为了实现信息系统安全需求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计划。
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旨在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
安全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必须基于对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和安全需求的了解。
常见的安全策略包括网络安全措施、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和备份等。
安全模型是指用于描述和分析信息系统安全的理论模型。
它提供了一种形式化的描述方式,帮助我们理解信息系统的安全机制和漏洞。
安全模型主要包括访问控制模型、机密性模型和完整性模型等。
通过建立安全模型,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评估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升其安全性。
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信息系统安全需求、安全策略及安全模型的内涵和关系。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各种威胁和风险对信息系统的侵害。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信息系统安全需求、安全策略及安全模型的具体内容和应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本篇文章中,将对信息系统安全需求、安全策略及安全模型的内涵及关系进行探讨和分析。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与总体框架

安全目标: 安全目标:安全属性和安全管理属性
7个信息安全属性 个信息安全属性
保密性Confidentiality 保密性 完整性Integrity 完整性 可用性Availability 可用性 真实性Authenticity 真实性 不可否认性Non不可否认性 Reputation 可追究性 Accountability 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可控性
主讲内容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与总体框架
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与应用分析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策略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与 总体框架
主讲内容
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及严峻性 信息安全保证技术框架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模型 人民银行信息安全总体技术架构
1、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及严峻性
信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国际上围绕信息的获取、 信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国际上围绕信息的获取、使用和控制 的斗争愈演愈烈,信息安全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 的斗争愈演愈烈,信息安全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 各国都给以极大的关注与投入。 各国都给以极大的关注与投入。 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急待解决、 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急待解决、影响国家大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关键问 它不但是发挥信息革命带来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有力保证, 题,它不但是发挥信息革命带来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有力保证,而且是 对抗霸权主义、抵御信息侵略的重要屏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是21世纪 对抗霸权主义、抵御信息侵略的重要屏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是21世纪 21 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纪之交世界 各国在奋力攀登的制高点。 各国在奋力攀登的制高点。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全方位地危及我国的政治、军事、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全方位地危及我国的政治、军事、经 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国家处于信息战和高度经济金融风 险的威胁之中。 险的威胁之中。
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大全

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大全1. 介绍信息安全管理框架是一个基于风险管理的方法,旨在保护组织的信息资产和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帮助组织选择适合其需求的框架。
2. ISOISO 是一种国际标准,提供了一个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的框架。
该框架基于风险管理方法,指导组织制定、实施、监控和改进信息安全控制。
ISO 提供了一套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组织的最佳实践。
3. NIST 800-53NIST 800-53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开发的一套安全控制目录。
该框架旨在帮助联邦机构满足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规(FISMA)的要求。
NIST 800-53提供了一系列安全控制,覆盖了各个方面的信息安全。
4. COBITCOBIT是一种广泛使用的IT治理和管理框架。
尽管COBIT的主要关注点是管理IT资源,但其框架也包含了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指导。
COBIT提供了一套综合的控制目标和最佳实践,协助组织实现信息安全目标。
5. CSA CCM云安全联盟(CSA)的云控制矩阵(CCM)是一种专门针对云计算环境的信息安全控制框架。
CCM提供了一套云计算相关的安全要求和控制,帮助组织在云环境中维护信息安全。
6. PCI DSSPCI DSS(Payment Card Industry Data Security Standard)是一个旨在保护支付卡数据安全的行业标准。
该框架规定了组织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以保护存储、处理和传输支付卡数据。
7. CIS ControlsCIS Controls是由Center for Internet Security(CIS)制定的一套信息安全控制框架。
这些控制措施旨在帮助组织防御常见的网络攻击,并提供保护信息资产所需的最佳实践指导。
8. ITIL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是一套管理IT服务的最佳实践框架。
CISP & CISSP 知识点对比

4.7. 数字签名
4.8. 使用加密技术的电子邮件安全
4.9. 使用加密技术的互联网安全
4.10. 密码管理
4.11. PKI
4.12. 密码分析和攻击
4.13. 输出问题
2.2. 访问控制与审计监控
1. 访问控制
2.2.1. 访问控制模型
1.1. 授权和认证
2.2.2. 访问控制技术
CISP & CISSP 知识点对比
CISP 知识点
CISSP 知识点
1. 信息安全保障概述
9. 安全体系结构和设计
1.1. 信息安全保障基本知识
9.1. 计算机科学及体系
1.1.1. 信息安全保障背景
9.2. 安全和控制的概念
1.1.2. 信息安全保障原理
9.3. 安全模型
1.1.3. 典型信息系统安全模型与框架
9.4. 评估标准
1.2. 信息安全保障基本实践
1.2.1. 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概况
1.2.2. 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基本内容
2. 信息安全技术
4. 密码学
2.1. 密码技术
4.1. 定义
2.1.1. 密码学基础
4.2. 加密的应用和用途
2.1.2. 密码学应用
4.3. 协议及标准
4.4. 基本技术
4.5. 加密系统
3.3.1. 基本安全管理措施
3.8. 预防措施
3.3.2. 重要安全管理过程
5.信息安全治理和风险管理
5.2风险管理工具和实
5.3规划和组织
4. 信息安全工程
4.1. 信息安全工程原理
4.1.1. 安全工程理论背景
4.1.2. 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国际标准与框架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国际标准与框架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是企业和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目标,旨在保护组织的敏感信息和重要资源。
为了实现有效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国际标准与框架被广泛采用。
本文将介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国际标准和框架,包括ISO 2700x系列标准、COBIT框架以及NIST Cybersecurity Framework。
ISO 2700x系列标准是最常用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国际标准之一。
它涵盖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的建立、实施、监督、评审和持续改进的要求。
ISO 2700x系列标准的核心是ISO 27001,它描述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及其实施方法。
该标准帮助组织建立风险管理框架,确定信息安全政策和目标,并指导实施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措施。
此外,ISO 27002提供了一系列信息安全管理的最佳实践和控制措施,供组织参考和采用。
COBIT框架是一种用于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和控制的框架,它提供了一套综合性的管理指南。
COBIT框架关注于业务和技术之间的对应关系,帮助组织建立合理的信息系统控制和安全管理机制。
COBIT框架的核心包括五个目标域:评估与管理IT控制的框架和过程、建立和维护信息系统控制的框架和过程、建立和维护信息安全的框架和过程、确保组织信息系统运行的框架和过程、确保合规性的框架和过程。
这些目标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信息系统管理框架,并指导组织在信息系统安全方面的实践。
NIST Cybersecurity Framework是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开发的一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框架。
该框架旨在帮助组织评估和改进其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并提供灵活性以适应不同行业和组织的需求。
NIST Cybersecurity Framework包括五个核心功能域:识别、保护、检测、响应和恢复。
这些功能域提供了一个综合的方法来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从而帮助组织及时识别和应对安全威胁。
CISP课程安排时间课程名称课程内容第一天信息安全保障

信息安全管理基础
信息安全管理基本概念;风险管理的概念和作用;安全管理控制措施的概念和作用; 信息安全管理方法
第七天
信息安全管理措施
安全基本管理措施
重要安全管理过程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第八天
串讲
CISP考试
100道单项选择题,两小时
附件
CISP
时间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第天
信息安全保障基础与实践
信息安全保障基本知识;信息安全保障原理;典型信息系统安全模型与框架; 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概况;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基本内容。
信息安全工程原理与实践
信息安全工程理论背景;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安全工程实施实践; 信息安全工程监理
第二天
密码学基础
信息安全法制研究与标准
信息安全法规与政策概况;重点信息安全法规和政策文件解读;信息安全 道德规范;安全标准化概述;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MS/信息安全评估标准
CC;等级保护标准
第六天
访问控制与审计监控、软件
安全开发
访问控制模型;访问控制技术;审计和监控技术;软件安全开发概况;软 件安全开发的关键阶段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安全攻防
目标信息收集/密码破解与实例;网页脚本漏洞原理与实例;计算 机取证
第五天
操作系统及应用安全
操作系统基础/安全机制;Unix安全头践;Windows安全头践;数据库基础 知识及安全机制/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管理/中间件安全;web服务基础、web浏览器与服务安全、电子邮件安全/FTP安全、常用软件安全
密码学基础概念;密码学算法(对称、非对称、哈希函数)
密码学应用
VPN技术;PKI/CA系统
网络信息安全知识

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网络信息安全一般包括网络系统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
那么你对网络信息安全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一、什么是网络信息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它主要是指网络系统的软硬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二、网络信息安全的特征网络信息安全特征保证信息安全,最根本的就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基本特征发挥作用。
因此,下面先介绍信息安全的5 大特征。
1、完整性指信息在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过程保持非修改、非破坏和非丢失的特性,即保持信息原样性,使信息能正确生成、存储、传输,这是最基本的安全特征。
2、保密性指信息按给定要求不泄漏给非授权的个人、实体或过程,或提供其利用的特性,即杜绝有用信息泄漏给非授权个人或实体,强调有用信息只被授权对象使用的特征。
3、可用性指网络信息可被授权实体正确访问,并按要求能正常使用或在非正常情况下能恢复使用的特征,即在系统运行时能正确存取所需信息,当系统遭受攻击或破坏时,能迅速恢复并能投入使用。
可用性是衡量网络信息系统面向用户的一种安全性能。
4、不可否认性指通信双方在信息交互过程中,确信参与者本身,以及参与者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实同一性,即所有参与者都不可能否认或抵赖本人的真实身份,以及提供信息的原样性和完成的操作与承诺。
5、可控性指对流通在网络系统中的信息传播及具体内容能够实现有效控制的特性,即网络系统中的任何信息要在一定传输范围和存放空间内可控。
除了采用常规的传播站点和传播内容监控这种形式外,最典型的如密码的托管政策,当加密算法交由第三方管理时,必须严格按规定可控执行。
三、网络信息安全的模型框架1、网络安全模型通信双方在网络上传输信息,需要先在发收之间建立一条逻辑通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制定的,为保护美国 政府和工业界的信息与信息技术设施提供技术 指南。
▪ IATF的代表理论为“深度防御(Defense-inDepth)”。
▪ 在关于实现信息保障目标的过程和方法上, IATF论述了系统工程、系统采购、风险管理、 认证和鉴定以及生命周期支持等过程,指出了 一条较为清晰的建设信息保障体系的路子。
典型信息系统安全模型与框架
知识域:典型信息系统安全模型与框架
❖ 知识子域:P2DR模型
▪ 理解P2DR模型的基本原理:策略、防护、检测、响应 ▪ 理解P2DR数学公式所表达的安全目标
❖ 知识子域:信息保障技术框架
▪ 理解IATF深度防御思想 ▪ 理解IATF对信息技术系统四个方面的安全需求划分及基本
物理安全
protection
系 统 备 份 安 全 措 施
漏洞分析
检测
5
漏洞修补
Detection
P2DR模型-分布式动态主动模型
❖ PDR模型强调落实反应 ❖ P2DR模型则更强调控制和对抗,即强调系统安
全的动态性 ❖ 以安全检测、漏洞监测和自适应填充“安全间隙
”为循环来提高网络安全 ❖ 特别考虑人为的管理因素
• 意识培训、组织管理、技术管理、操作管理 • ……
❖ 技术(Technology): ▪ 技术是实现信息保障的重要手段。 ▪ 动态的技术体系:
• 防护、检测、响应、恢复
❖ 操作(Operation): ▪ 也叫运行,构成安全保障的主动防御体系。 ▪ 是将各方面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动的过程, 包括
▪ 使安全防护从被动防护演进到主动防御 ,是整个模型动态性的体现。
▪ 主要方法包括:
• 实时监控 • 检测 • 报警
9
P2DR的理解
R ❖P2D : Response 反应
▪ 在检测到安全漏洞和安全事件时,通过及 时的响应措施将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调整到
风险最低的状态。
▪ 评估系统受到的危害与损失,恢复系统功
15
IATF框架
成功的组织功能
信息安全保障(IA)
深度防御战略
操作
人
人
技术 通过 技术
进行 操作
计算环境 区域边界
网络 基础设施
支撑性基础设施
密钥管理 检测响应
16
IATF的三要素
❖ 人(People): ▪ 信息保障体系的核心,是第一位的要素,同时也 是最脆弱的。 ▪ 基于这样的认识,安全管理在安全保障体系中愈 显重要,包括:
态, ▪ 通过及时的响应措施将网络系统调整到风
险最低的安全状态
12
再看P2DR
❖ 安全管理的持续性、安全策略的动态性:
▪ 以实时监视网络活动、发现威胁和弱点来调整和填 补网络漏洞。
❖ 可测即可控
▪ 通过经常对网络系统的评估把握系统风险点,及时 弱化甚至堵塞系统的安全漏洞。
13
IATF-深度防御保障模型
▪ 通过传统的静态安全技术和方法提高 网络的防护能力,主要包括:
• 访问控制技术
– ACL – Firewall
• 信息加密技术 • 身份认证技术
–一次性口令 –X.509
• ……
8
P2DR的理解
D ❖P2 R: Detection 检测
▪ 利用检测工具,监视、分析、审计网络 活动,了解判断网络系统的安全状态。
❖ 缺点:难于适应网络安全环境的快速变化
4
基于PDR的安全架构
Reaction
系统审计、分析 – 入侵检测 – 定时响应(警告、拒绝服务)
攻击者
系统 的第 一道 防线
防止 远程 攻击
文件、数据安全 应用服务层安全 系统服务层安全 系统内核安全
物理安全
系统 的第 二道 防线
防止 内部 权限 提升
文件、数据安全 应用服务层安全 系统服务层安全 系统内核安全
则该系统防护、检测和反应的时间关系如下:
▪ 如果Pt>Dt+Rt,那么S是安全的; ▪ 如果Pt<Dt+Rt,那么Et=(Dt+Rt)-Pt。
11
P2DR模型的安全目标
❖依据P2DR 模型构筑的网络安全体系,
▪ 在统一安全策略的控制下, ▪ 在综合运用防护工具基础上, ▪ 利用检测工具检测评估网络系统的安全状
▪ 能提高对成功实现关键安全需求的理解层次。 ▪ 从中开发出一套安全性评估准则,和关键的描述变量源自3基于时间的PDR模型
❖ 思想:承认漏洞,正视威胁,适度防护,加强检测, 落实反应,建立威慑
❖ 出发点:任何防护措施都是基于时间的,是可以被攻 破的
❖ 核心与本质:给出攻防时间表
▪ 固定防守、测试攻击时间; ▪ 固定攻击手法,测试防守时间
实现方法:本地计算环境、区域边界、网络及基础设施、支 撑性基础设施
2
安全模型的概念
❖ 什么是信息安全模型
▪ 通过建模的思想来解决网络安全管理问题,有效 抵御外部攻击,保障网络安全
▪ 安全模型用于精确和形式地描述信息系统的安全 特征,解释系统安全相关行为。
❖ 为什么需要安全模型
▪ 能准确地描述安全的重要方面与系统行为的关系 。
6
P2DR的基本原理
❖P2DR:Policy 策略
▪ 模型的核心,所有的防护、检测、响应都是依据安 全策略实施的。
▪ 策略体系的建立包括安全策略的制定、评估与执行 等。
▪ 策略包括:
• 访问控制策略 • 加密通信策略 • 身份认证策略 • 备份恢复策略 • ……
7
P2DR的理解
2 ❖P DR: Protection 防护
14
何谓“深度防御”?
❖ IATF强调人、技术、操作这三个核心要素,从多种 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系统进行防护。
❖ IATF关注四个信息安全保障领域(三保护一支撑)
▪ 本地计算环境 ▪ 区域边界 ▪ 网络和基础设施 ▪ 支撑性基础设施
❖ 在此基础上,对信息信息系统就可以做到多层防护 ,实现组织的任务/业务运作。这样的防护被称为 “深度防护战略(Defense-in-Depth Strategy) ”。
能和数据,启动备份系统等。 ▪ 主要方法包括:
• 关闭服务 • 跟踪 • 反击 • 消除影响
10
P2DR模型中的数学法则
❖ 假设S系统的防护、检测和反应的时间关系 如下:
• Pt=防护时间(有效防御攻击的时间), • Dt=检测时间(发起攻击到检测到的时间), • Rt=反应时间(检测到攻击到处理完成时间), • Et=暴露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