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中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以小见大(附中考真题实战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以小见大——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以小见大【知识链接思维导图】【中考真题链接㈠】那一排钻天杨肖复兴①四十多年前,我家搬到北京陶然亭南,马路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卖些油盐酱醋,同时兼管每天牛奶的发送。
②母亲那--阵子大病初愈,我给她订了牛奶。
由于每天到那里取奶,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
其中一位很年轻,刚来不久。
她面容清秀,长得纤弱,快言快语。
熟了之后,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了。
③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
她又听说我爱看书,还写点儿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
④那时候,买麻酱要证,买香油要票,带鱼则只有过春节才有。
打香油的时候,都得用一个老式的长把儿小吊勺作为量器,盛满之后,通过漏斗倒进瓶里,手稍微抖喽一下,就会使盛进瓶里的香油的分量大不相同。
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每次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一些的带鱼,从台子底下拿给我。
⑤除了书和杂志,我无以相报。
好在她爱看书,我就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
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⑥她曾经悄悄地对我说她不喜欢待在这么个小铺里卖一辈子香油麻酱和带鱼,告诉我想复读,明年重新参加高考。
⑦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她参加了高考,没考上。
第二年又去高考,结果差的分比前一年还多。
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
⑧我读大学期间,很少回家,和她见面少了,几乎断了音讯。
⑨六年过后,正是文学复兴的时期,我家有很多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正好。
⑩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
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
我这才注意,她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
⑪我把杂志给了她。
说:家里还有好多,你这样子不方便到我家去拿,待会儿我给你送来!她一摆手说:那哪儿行啊!那显得我的心多不诚呀!便跟着我回家抱回好多本杂志,我只好帮她提着一大摞,护送她回到副食店,对她说:这么沉,你怎么拿回家?她说:一会儿打电话,让孩子他爸来帮我扛回家。
作文立意——小中见大

作文立意----以小见大以小见大立意可分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两法,但都是以小见大。
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是所表现的是重大主题,所阐发的是深刻道理,这种技法叫做以小见大法。
运用此法便于选取材料,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挖掘,耳闻目睹,琐屑小事,俯拾即是,皆可作为写作的素材,运用此法便于把握材料,较之大题材容易驾驭,不至于顾此失彼,力不从心;运用此法感染力强,题材和主题之间的反差很大,足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用以小见大法立意,要努力挖掘典型材料的典型意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从一定的思想高度来审视材料,但不要脱离材料的实际情况为“大”而“大”,随意拔高主题。
一、大题小做。
大题小做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最终与“小题大做”一样,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
大题小做,有题材上的,也有立意和联想上的。
题材上的化大为小,指从写作题材纷繁复杂的结构组成中,精选出被一般人忽视、看似平凡微末的事物作为角度,通过对这些“小”的扩写,来展示整体事物的万千气象之“大”。
在这里,这些“小”要能体现原整体事物的神髓。
立意上的化大为小,指从一个大主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的“小”意思来作为切入点,表现大主题。
联想上的化大为小,指从联想中取其与此联想神晤的一端,拓展联想的空间。
这里的“小”大多指细节性的。
无论哪种类别上的化大为小都是以“小”为角度写其“大”。
大题小做的要领如下:1、聚焦凡人小事,见微知著。
如椽大笔,不一定篇篇都是庞文华章,倒是一些日常凡人小事,能让人领略生活的况味。
例: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2022中考记叙文写作范文「以小见大」_中考作文素材

2022 中考记叙文写作范文「以小见大」_中考作文素材【一】不放弃的是母亲史连永我中考的时候,正是热火朝天的夏天,隆隆的打麦机声,响遍全村的每一个角落。
中考的头一天,我家和邻居家的门口,已经堆满从地里收割的麦子,邻居家的打麦机也安置完毕,准备彻夜奋战,颗粒归仓。
母亲焦急得很,在屋子里转来转去,嘴里嘟囔着,这一夜怎么熬过?我在一旁, 深知母亲内心深处的担忧。
那时农村,把考学作为唯一的出路,也是一考定终身, 今夜,明天,决定我的命运。
我小小年纪有一个毛病,一有重大考试就失眠。
所以,如果邻居的打麦机隆隆响起,我就会彻夜不眠,第二天的考试不敢想象。
母亲来到邻居家。
我从屋里隐隐约约听到门口母亲的好言好语。
邻居似乎不买账,他用一句话回绝了母亲:你见到咱村考上学的有几个?你家儿子还能考上学吗?不要你家儿子没考上学,也耽误了我家打麦子。
邻居的话不无道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我村考上学的还真没几个。
考学简直是抓大奖。
母亲苦苦哀求,邻居还是不同意。
屋外母亲的声音大了,有点火药味儿。
父亲自感不妙,出门把母亲劝回,父亲也劝阻母亲,不要对学习成绩不太突出的我抱太大希望,何必伤了和气。
母亲瞅着我,眼里充满执着和希望。
母亲怔了半天,心结未解。
叫来父亲,把粮食囤打开,装了一口袋麦子,颤颤巍巍,扛起麦子袋,起身蹒跚出门。
我傻愣愣地望着母亲,我不知母亲这是做啥。
父亲追了出去。
过了好半天,母亲和父亲空手而归。
一会儿,邻居扛着那袋子粮食出现在我家门口。
大嫂子,你这是做什么?明天我家再打麦子,让你家孩子睡个安稳觉,考个好学校。
后来,我才知母亲为了不让邻居打麦子,送给他们一袋粮食,作为交换。
母亲的爱子之心,打动了邻居,邻居又把粮食送回来了。
那一夜,很安静,我睡得很香。
当我醒来的时候,母亲拿着扇子睡在我的旁边, 我知道母亲用扇子给我驱赶暑热,一夜未合眼,天明才小睡了一会儿。
苍天怜我,母亲盼我。
我如愿考入了理想的学校,跳出了农门,有了城镇户口。
写作指导:记叙文中如何以小见大

方法二:以小事反映时代的风貌。
宋朝时,有一位杰出的画家,主管当 时的画院。为了考察学生的缓画水平, 他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要求学 生们画一幅画。大多数学生就事论事, 画花画马画人。但是有位学生别出心 裁,他画一匹骏马缓步走来,几只蜜 蜂绕着马蹄飞舞。这画以其巧妙的构 思,理所当然的获得了第一名。
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 们的处境。
——杨绛《老王》
聚焦凡人小事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 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 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 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 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 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 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 肃然起敬! ——杏林子《生命 生命》
有一天,儿子去浴室洗澡,忽然发现自 己的父亲在给人擦背。浴室的工作人员 告诉他,这位老人非常奇怪,不知道是 哪里的,总是在浴室里午休。一瞬间, 儿子明白了一切:父亲为了减轻儿子的 经济负担,晚上替人擦背挣钱,补贴家 用。他白天需要休息,但为了不妨碍儿 子,就在浴室里午睡。儿子深深地自责, 决定为父亲擦一次背。文章的事情大吗? 不!但是它却凝聚着父亲对于儿子的深 爱。
寄 语
• 写小不写大 • 写近不写远 • 写实不写虚 多观察 勤思考 善联想
实 战 小 练 笔 自己发掘身边的凡人小事、 捕捉细小情节,以“我的 同桌”为题,写一记叙文 片段,要求做到小中见大, 并注意一定要有细节描写。
晚上交!
一花一天堂 一草一世界
——记叙文写作中如何小中见大
• 所谓“以小见大”即小处 落笔,大处着眼,从平凡小 处挖掘深刻意义,借小事 情,表现大主题。就像郁 达夫先生说的“一粒沙里 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 情”。
以小见大的优秀记叙文(6篇)

以小见大的优秀记叙文(6篇)每周都要把周笔记交给语文老师,等她复习完再还给我们。
我很关心自己在生活中留下了什么样的脚印,所以每周笔记对我来说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我总是很认真,按时完成。
但是最近一周的周记反馈不是很好,难免让我感到压抑。
在这周的日记里,我记录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比如久违的朋友来看我,在心爱的餐厅里享受美食,买期待已久的数码相机等等。
,并得出结论,这一周的生活可以说很幸福。
我老师的评价是“我没有很高的想法,不能只写鸡毛蒜皮的小事”。
一开始我觉得很愤慨,因为生活不就是平平淡淡的带着一点点快乐和悲伤吗?大多数人的生活没有汹涌的波涛,没有跌宕起伏,在小波折中成长前进。
作为一个周记,写一些生活琐事有什么不好?无意中读到一首《寒夜》诗:“寒夜,客来茶如酒,竹灶汤沸。
窗前有梅花,月前有梅花,不寻常。
”通过掩卷沉思发现,即使是写生活琐事,也有不同的层次和感受。
这首诗只有二十八个字,看起来很普通,没有什么独特的典故。
细读之下,字里行间有着深刻的含义,值得细细品味。
能用茶代替酒的朋友一定不是酒肉朋友,这代表着两个人之间真挚的友谊。
第二句勾勒出一幅意境很大的美图,明月与梅花相映成趣,诗意飞扬。
但这句话并不仅仅是形容风景,它其实在暗示,走朋友就像梅花,让生活变得特别,给寂寞寒冷的夜晚带来温暖和快乐。
借景交融,一粒沙看世界,在小事中感受深刻的意义,这是真的。
重新审视自己写的字,感觉到了肤浅,不禁赞叹古人的文笔。
短短几句话,就能写出几百字的文章无法表达的深刻内涵,含蓄而深刻,给人留下很多回味。
人生琐碎平淡,才子却能从中凝结出有意义和深刻。
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首诗,如果我意识到了什么,我就是无法用自己的笔写出如此美丽的文字。
我想,如果我多读书多思考,锤炼一下自己的文字,总有一天我会得到鲜花和精彩的钢笔。
叙事中有几种常见的体裁:(a)记住事件的类型包括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和结束。
它的名字很容易记住,但要真正了解它的内涵却不容易。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之以小见大与点面结合课件

以小见大
分析:
《芬芳在握》,诗意的题目,引人无限的遐想。幸福如花,可以传递,可以共享,赠 人以花,手有余香。材料使用上详略有别。同为送花,第一家和“我”送给亲人花详 写,第二家、第三家一笔带过,其他送花更是留下空白,激发人的想象。“幸福”, 本是个极大的命题,许多人一生都在探求、寻找、揣摩,但很多人一生都难达其理, 难称幸福。通观全文,小作者只写了“送 花”一件事,没有大的场面,只有对得到 花的各类人的细致视察和自身体验的描述,但小事件却折射出大主题,使读完本文的 我们对幸福有了清楚、深刻的认识。
的 只有熟悉了这些内容后,“点”的理解才有可能。
处
理
在阅读中的运用 03
以小见大
芬芳在握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开头简洁,
设置悬念)
漫长的两个月暑假,要是总在家里呆着就无聊透了。于是我去表姐开的花店帮
忙,主要任务是送花。(开端)
表姐的生意不错,我去帮忙第一天便有7份订单。我接过地址和包装精美的7束
点面结合 02
点
定义
面 是写作方法,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
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
结 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
全局,体现广度。
合
点 面 结
以小见大
剩下两束,我给了爸妈一束,爷爷奶奶一束。印着心形的粉红包装纸,包着鲜艳 的花儿,它们代表了我的爱,奶奶激动地搂着我落泪,爸妈则幸福得一个星期都合不 拢嘴。淡淡的花香浸满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幸福的笑容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精 细的神态描写)
高分作文必杀技巧系列——“以小见大法”写记叙文(导学案)

高考分文体写作之记叙文的“以小见大法”写作导学案(教师版)【训练目的】一、了解记叙文“以小见大法”的写作特点;二、走近高考,研读例文,学会写“以小见大法”的记叙文。
【导入学习】“以小见大法”是指从生活的一个角度、一个层面、一个点,发掘出具有深 刻社会意义的主题,揭示问题的内在本质。
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精要。
这种技法,也就是立意求深法。
“借一叶而知秋,以一目而传神”。
“小”与“大”是对立统一的,“小”是现象,“大”是本质,小是大的一部分,大是通过小来反映本质特征的。
而以小见大中的“小”,应是描述的焦点,它是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
一滴水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细心观察生活的微小,往往能悟出大道 理。
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描写的是位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保护、转交火柴的故事。
相对于长征而言,在茫茫的草地里,可谓是小事;但通过小事却看出当时红军处境的的异常艰难,反映出红军战士用生命保全火种、一心向党革 命到底的伟大精神。
这主题可谓是大主题。
【自主学习】“以小见大式”写作模板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因此,考场上运用小材料来写作往往会收到独特的效果。
这种写作模板就是,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并通过挖掘该素材的内涵,由表及里,层层论证,使文章内容不断深化。
1.着眼于“大”,挖掘要深刻。
古人一直把“意深”作为写作的首要标准,强调“意必深然后为工”“论事叙事,皆以穷尽事理为先”。
我们写作时,一定要细心观察,精于思考,对生活中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发 掘出最本质的一点,思考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无奇见有奇,就能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如范文《追求兴趣,更要尊重 兴趣》的立意就在于“尊重、包容他人的兴趣,于己,于人,于国,皆成幸事”,主旨深远。
2.大中取“小”。
选材要精心。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
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我们独具匠心的安排,是高度提炼的写作点。
小学生作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应用指导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应用指导趣味故事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
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
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妈妈刷碗,碗打了,客厅里父子在谈论)思路点拨这则小故事虽小,实则通过一个形象的故事道出了这么一个主题: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启发:“儿子”善于观察和总结经验,而这也正是他能够以小见大的明证。
训练题目以小见大训练要点一、了解“以小见大”的内涵。
二、理解怎样做到“以小见大”。
三、能够把“以小见大”的手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四、培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方程式解说这次训练的目标是在写作中学会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什么是“以小见大”呢?“小”就是小题材,“大”就是小题材背后蕴藏的“大主题”,“以小见大”手法就是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
“小题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可以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也可以是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一颗小花小草,还可以是一个平凡人物……“大主题”可以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份真挚而深刻的情感……这种手法具体说来,就是选取细微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突出地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质,给人认识、教育、启迪或趣味。
它能够把具体而微与抽象相连,从小题材中见出大主题。
“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一点观全面,从不全到全,给写作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便于提炼主题,使主题更鲜明集中,更具震撼力。
很多知名作品都运用到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例如我们学过的《游子吟》就是运用了这种手法,从母亲为临行孩子缝衣的小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伟大的母爱。
“以小见大”是一种写作手法,具体到学生,它也就是一种写作能力了,那么怎么培养“以小见大”的写作能力呢?首先,要关注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写作中如何小中见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欣赏范文,感受、学会“以小事见大”写作规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范文学习—写法探究—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意识到“以小事见大”写作手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赏析例文,掌握”以小事见大”的写作规律和方法。
教学方法:例归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展示:学生背诵“小事物体现大道理”的文章,师生评议。
(首先请xx进行课前展示,从xx选的文章来看,作者借很小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二、导入:同学们也可以仿照上面的作者进行练习,请大家看这两幅图片,任选一幅图,通过观察和联想,随意说出一句话来。
(鼓励学生举手回答,调动气氛。
示例:枫叶红了,秋天到了,又到了收获的季节。
秋叶以优美的舞姿落到地面,展示它最后的风采,诠释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古人说过“落一叶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的都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部位也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作文也是这样。
写记人记事的文章, 要从小角度发掘题材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品格。
因为普通人没有那么多英雄壮举,所以我们要学会写小事。
那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以小见大写作手法在记叙文中的应用。
三、出示学习目标四、明确概念:(1)以小见大,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它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提炼,写出它的内涵,以一目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提问学生读,师点拨:这一定义强调通过小的事和物,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2)使用“以小见大”手法,要注意两点:一是选材要严,要精选那些闪耀着光彩的琐事;二是开掘要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从琐事中提炼出生活的真相,人生的真义。
(提问学生读,师引导:接下来我们通过欣赏名家的作品来体会以小见大的运用)五、感知经典,小中见大。
首先,我们关注一下凡人小事。
聚焦凡人小事: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老王》同学们齐读这段文字,思考:这段文字大家一定很熟悉,它出自哪里?作者写了怎样的小事,反映了什么大的主题?(明确:选自杨绛的《老王》,写了老王给我松香油和鸡蛋的小事,反映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幸运者对不幸者命运的关注的主题。
)“大”: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板书:凡人小事关注社会)名家还善于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象。
看下面这段文字。
观察身边景象: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
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杏林子《生命生命》提问学生读,然后思考:作者有一粒小小的香瓜籽想到了什么?“大”: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像以上两种通过直接抒情和议论,或者人物的语言直接点名深刻主题的可以看做直接表露地运用以小见大手法。
(板书:自然景象,感悟人生)小结:“小中见大”常见方式(一)直露式:直接抒情议论,或通过文中人物的语言直接揭示。
(板书)继续往下看,名家还善于运用细节描写。
捕捉细小情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提问学生读语段,思考:大家熟悉的《背影》作者通过买橘子时的哪些动作细节,反映了怎样的深刻主题?(蹒跚地走,慢慢探身,爬上,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他的背影等)“大”:抒发人间真情--父子情深。
(板书:细小情节,诉说真情)小结:“小中见大”常见方式(二)含蓄式:寓于叙述描写之中,即通过具体事物和人物言行本身来显示。
(板书)根据以上例子,我们想想到底如何“以小见大”?明确:首先选择和处理材料时要从小处着眼,而概括主题又要从大处着眼。
(板书)“小”:聚焦凡人小事;观察自然景象;捕捉细小情节。
“大”:关注社会,感悟人生,诉说真情。
四、实例赏析:下面有两段文字是往届学生的作文和片段,我们看它是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的?(一)《关爱》片段:小时候,有一次我和母亲去浴池洗澡。
天气很冷,洗完澡之后,我站在凳子上穿衣服、穿鞋。
妈妈看到之后,皱起了眉头,然后把我抱下来,放在自己的腿上坐着,再穿衣服,并且认真而和蔼地说“孩子,你看,对面凳子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坐?就是因为有人把它踩脏了。
那你把这个椅子踩脏了,别人也就不能坐了。
一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自己,也要为其他人着想。
”感悟:妈妈一句质朴无华的话,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从此以后,妈妈这句质朴无华的话,就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和我行动的指南针,他让我明白了关爱是多么重要,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当我走在教室的过道里,看到地上掉下的一片纸屑时,我会把它默默地捡起。
因为我知道,掉了它的同学和我一样的勤奋;当我看到老师讲了一个小时的课,走下讲台时,我会走上讲台把黑板擦干净,因为我知道她比我还要辛劳;当我看到路上的行人的时候,我会默默地报以微笑,因为我知道他们和我一样的努力。
其实,我们的国家不是用一种更大的关爱去包容每一个人的幸福吗?我们看到残奥会时国家为残疾人准备的盲道,不是体现国家的一种关爱吗?当我们看到四川汶川地震后,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时,不是体现一种更大的关爱精神吗?大家速读这段文字思考:片段中选取了怎样的小事,产生怎样的联想?明确:选取妈妈教育我不要把别人坐的凳子踩脏的小事,揭示出对他人对社会关爱的重要。
由自己上升到他人(社会)和国家,立意深刻。
(二)幸福的颜色①未曾预见的幸福,犹如掌心里的纹路,谁也不知道它的另一端,会是在何处。
然而那一刻我却发现母亲的幸福,如同阳光闪着金色。
(细节体现幸福就在身边,且有着温暖的金色)②母亲生日那天,一向不解风情的父亲跑了几条街,给母亲买了件新衣服。
那是件米黄色的外套,父亲平时的衣着极不讲究,所以他挑衣服的眼光就很有限了。
在我和妹妹都在嘲笑父亲“品位高”时,母亲却欢天喜地地接了过去,脸上泛起少女般的红晕,眼底掩饰不住的是满满的笑意。
她兴奋得像个小孩子,偷偷跑进房间把衣服换上。
用得着吗?为了一件土里土气的衣服。
(写母亲接过衣服后兴奋的表情和动作,体现她内心的激动和欢喜,对衣服的珍视,幸福感油然而生,从而体现夫妻之爱。
)③母亲出来了,脸上还泛着红晕。
她在父亲面前转了几圈,窗外的阳光溜了进来,如同精灵,在空气中跳着动人的舞蹈,母亲身上那件米黄色的外套也在阳光下,闪着动人的金色光彩。
(通过环境细节,烘托母亲的幸福感之大)“好看吗?”母亲问。
父亲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说:“尺码大了。
”是的,那件宽大的外套“裹”在母亲身上,使矮小的母亲看起来更加矮小,母亲的肤色略显黝黑,米黄色如此明亮并不适合她。
(身材和衣服的反差细节,表现母亲发自内心的幸福感,进而突出父母之爱)④“哪里大了?”母亲连忙低头扯了扯衣角,“我就喜欢宽松的,无拘无束,多好啊!真喜欢!”见父亲还不放心,母亲做了个展翅高飞的动作,给父亲打了一剂定心剂,以表明这衣服虽宽松,但她也很喜欢。
“真的不大!这正合适呢!呵呵,都舍不得脱了……”空气弥漫着母亲明媚的幸福和满足,金色的阳光折射着母亲的幸福。
(母亲极度喜欢衣服,非常重视亲情的语言和动作细节,可以表现母亲的幸福感)那天晚上,一向不爱喝酒的父亲竟高兴得喝了几杯酒。
⑤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母亲站在窗边,出神地凝视着身上的米黄色外套,从衣领摸到扣子,从扣子摸到衣角,这真是舍不得脱下了?(动作细节显示母亲对衣服的珍视,对父亲的爱,对亲情的感动)反正父亲不在,我也使起了坏,“挑拨离间”一下:“妈,你衣柜里比这漂亮的衣服多的是,这衣服不适合你,相信我吧!”(气氛温馨融洽)母亲笑而不语,继续低头注视着那件衣服,我摇摇头打算走开,母亲却突然小声地说了一句:“这是你爸送的呢!”(语言和神态的细节描写包含深情,对衣服的重视,即是对丈夫不尽的爱意。
)⑥“这是你爸送的呢!”这句话道出了“玄机”,我突然明白了:即使是件再普通不过的衣服,母亲也是能穿出幸福来的。
爱如河流,愈深愈无声。
(凡人小事和多处细节描写反映出的“大”主题)⑦阳光又一次照在母亲身上,我看到她的幸福,如金色的阳光,发出金色的奇异光彩。
(首尾呼应,金色的阳光有象征意义,是身边的温暖与幸福,反复提及,烘托其乐融融的气氛和母亲的幸福感。
)让我相信,细水会长流,母亲的幸福如多彩的拼图,而父亲的爱则是其中金色的一块,拼成了完整的幸福。
(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文章的“大”主题。
)探究:速读文章后思考:1、《幸福的颜色》通过记叙父亲为母亲买衣服“小”事,从中作者含蓄地阐述了父母之爱,亲情之重,家庭之和睦温馨“大”的主题。
2、文章是怎样抓住细小情节反映深刻主题的?请举例说明。
六、实战演练1)写一写:认真观看屏幕上的图片,请选择其中一幅图片,采取直露式和含蓄式表达,运用以小见大手法,表现深刻主题。
(选择“大手拉小手”的图片可以将它放在记忆中的某个场景中来写)示例(一):小时候,每次走到路口需要横穿马路时,母亲就会突然停下来,她把手中的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小心翼翼地牵着我走到公路对面。
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有车来就别过马路”,“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寒冷的冬天里,母亲还会用她那双粗糙的手,被冻得微红的手,不断地揉搓着我戴着手套的手,生怕我冻着。
她全然忘记了,她的另一只手还裸露在寒风中。
而现在,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再次走到路口时,她牵起我的手的动作依然那么娴熟。
她吃过许多苦,受过许多罪,这些都被她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这一次,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二)每当微曦初露,在我们还在睡梦之中的时候,你们早已工作在自己的的岗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