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与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临终关怀哀伤五阶段

社会工作——临终关怀哀伤五阶段专注于临终与死亡领域的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博士提出了“哀伤五阶段”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濒临死亡或亲人死亡时,通常要经历五个阶段的心理过程:否认-愤怒-协商-抑郁-接受。
1.否认我们否认或拒绝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试图告诉自己生活和以前一样,没有改变。
我们的第一感觉是“这不可能!”“这怎么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显得震惊、目瞪口呆、难以置信。
会流泪或沉默,内心痛苦、诧异、怀疑的感觉反复翻腾。
这一阶段通常时间较短,当现实改变不了时,我们会很快从否认中清醒。
2.愤怒我们会变得愤怒,抱怨,对自己、他人或上天充满责怪,情绪容易变得悲愤和激动。
我们可能会对医生发火,认为他们医术不行;会怨恨老天爷,无情夺走生命;会认为“这一切不公平!”。
亲人可能还会怨恨病人或死者,但自己往往感觉不到,而是以直接表达的方体现,例如对着死者的照片咒骂,埋怨他(她)的离开是对我们的抛弃。
这一阶段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容易显得歇斯底里和充满破坏性和毁灭性。
3.协商我们会试图与现实讨价还价,抱着推翻事实的希望,好让自己得到些安慰。
协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行为变化或许以承诺,想以此来延长生命。
例如“如果我真切地恳求上天,或许他会怜悯,再给几年活着的时间。
”这一阶段是心理的调整期,停留过长容易产生严重内耗,让自己不断地在事实与幻想之间摇摆。
4. 抑郁人们失去了希望,无法改变现实,产生沮丧、悲伤、无力、无价值感。
我们会因为产生强烈的无助感而放声大哭或只是默默伤心,显得无精打彩对生活不再提起兴趣,也有恐惧感和内疚感,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会觉得“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这一阶段是五个阶段中最难渡过的,会有较长的沉浸期和消化期。
5.接受我们意识到生活必须继续,承认事实并开始新的生活。
我们恢复了往常状态,但偶而还是会感到痛苦、孤独与绝望。
濒临死亡的人常常会感到疲劳与虚弱,会想““好吧!既然我已经没法改变事实了,就好好准备后事吧!”而亲人则对逝者有着思念,甚至梦到死者又回到身边,但也接受了现实,意识到逝者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
临终关怀与医务社会工作

中国民康 医学
Me i a o r a fC i e e P o l , at dc lJ u lo h n s e p e f He l n l h
Oc . O O t2 1 Vo . 2 S 12 HM No 2 .0
【 热点 问题研究 】
临 终 关 怀 与 医 务 社 会 工 作
罗 灵 , 伟 爱 仲
苏州 2 50 ) 10 8 (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 , 江苏
【 要】 摘 描述了临 终关怀与医 务社会工作在实务运用 及价 值体现方面的 紧密联系, 介绍运用个案工作、 小组工 社区工作等医 作、 务社会
与灵性层 面的痛苦 为重 点 ; 强调通过为 患者提供保守 性的治 疗和支持性 的照顾 , 尽可能使患者有尊 严地 、 安详地死 亡 , 与
此 同时, 向患者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 拉 。 医务社会 工作 是指 综合 医 院和诊所 、 童医 院和诊 所 、 儿 慢性病 医疗 院及 医学康 复机构 中社 会工作 的实 施 ] 。主要
p i h fe h c ,i e s a d s i s Gi e t e s g e t n f s i r o p o t e d v l p n f h s ie c r r i e i o p c h l s p y,ta l to t i s d a k l . v u g si s o  ̄ a wo k t r mo e t e eo me t o o p c 且 e s vc n h s i e p i o h g n l h o l h e o e m
b i i g a d o h r is e . u l n n t e su s d
浅析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浅析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必要性体现在对死亡和临终关怀的认知和处理方式的转变。
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中,死亡常被视为一个禁忌话题,人们往往回避和逃避谈论和面对死亡。
现代社会面临着逐渐变老的人口结构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导致终末期患者的增加。
正视死亡和临终关怀的重要性,为终末期患者提供全面的身心关怀和支持,成为了社会工作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
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必要性体现在对患者和家属的综合支持和辅助。
对于终末期患者和他们的家属来说,面对死亡和临终是一种身心的挑战和困扰。
社会工作师作为专业人士,通过提供情感支持、信息咨询、决策协助、调解问题等服务,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和家属减轻困扰和焦虑,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必要性体现在对终末期患者权益保护和照顾的重要性。
终末期患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得到合法权益和尊严的保护。
社会工作师作为终末期患者的代言人和倡导者,可以协助患者和家属了解和行使自己的权益,参与医疗决策和规划,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满足。
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可行性体现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势。
社会工作专业不仅包括人际关系建立、谈判和协商等技巧,还包括人类发展、社会制度、社会政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这使得社会工作师能够在临终关怀中提供专业和全面的支持和服务,帮助患者和家属面对死亡和临终的挑战。
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仅体现在对死亡和临终关怀认知的转变,还体现在对患者和家属的支持与辅助、权益保护和照顾的需求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势。
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终末期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可以得到更好的关怀和支持,达到尊严、舒适和有意义的临终体验。
临终关怀获奖的社会工作案例

临终关怀获奖的社会工作案例临终关怀是社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为了提高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减轻其痛苦,许多社会工作项目在临终关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获得了奖项的认可。
下面是一些获奖的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案例:1. “和煦之家”临终关怀项目:该项目由一家社会工作组织发起,旨在为临终病人提供家庭式的关怀环境。
项目成立了一支由专业社工、医护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团队,通过提供身心关怀、疼痛缓解、心理支持等多方面的服务,帮助病人在家庭的温暖中度过最后的日子。
该项目通过其独特的服务模式和卓越的效果,获得了社会工作领域的创新奖。
2. “阳光寿终”社区临终关怀项目:该社区社工团队针对社区内的临终病人,开展了一系列的临终关怀服务。
团队成员通过定期探访、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家属解决困难等方式,为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关怀。
该项目凭借其在社区内的广泛影响和良好口碑,获得了社会工作卓越奖。
3. “生命之音”临终关怀音乐疗法项目:该项目由一家医疗机构的社工团队发起,通过音乐疗法来缓解临终病人的身心痛苦。
社工团队与专业音乐治疗师合作,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音乐治疗方案,通过音乐的力量帮助病人舒缓压力、缓解疼痛,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该项目赢得了临终关怀创新奖。
4. “爱在身边”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项目:该项目由一家社会工作机构组织,通过培养一支专业的临终关怀志愿者队伍,为临终病人提供陪伴、照料和心理支持等服务。
志愿者团队定期探访病人,为其提供温暖和关怀,并协助病人和家属处理各种问题。
该项目因其志愿者服务的专业性和社区影响力,获得了临终关怀志愿者奉献奖。
5. “无畏关怀”医院临终关怀项目:该项目由医院的社工团队发起,旨在为临终病人提供全方位的关怀。
团队成员与医护人员合作,通过提供疼痛缓解、心理咨询、丧葬安排等服务,为病人和家属提供了全程的支持。
该项目获得了医院质量奖,成为医院临终关怀工作的典范。
6. “生命之花”临终关怀院校社工项目:该项目由一所大学的社会工作学院发起,旨在培养高校社工专业学生在临终关怀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是针对临终病患和其家庭提供的综合性服务,旨在为患者和家属提供物质、精神和社会支持,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体疼痛控制
临终病患常常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影响其身体和心理的舒适度。
社工可以通过协调医疗资源,提供病患合适的药物治疗和疼痛管理方案,以减轻病患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心理关怀
临终病患和家属往往面临心理负担和困扰,包括焦虑、抑郁、绝望等。
社工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支持组织和心理干预等方式,为病患和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压力,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三、社会支持
临终病患和家属常面临着社会孤立和不适应等问题,社工可以通过协调社会资源,提供家庭照料、亲友支持、义工服务、临终关怀课程等社会支持,为病患和家属提供社会支持和帮助。
四、宗教/文化关怀
临终病患和家属往往有宗教或文化信仰,社工可以根据其宗教文化背景,提供宗教/文化关怀服务,为病患和家属提供精神安慰和支持。
五、临终关怀计划制定
社工可以通过与病患和家属沟通,了解其医疗状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临终关怀计划,为病患和家属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支持。
六、末期医疗决策
临终病患常常需要面对末期医疗决策,包括放弃治疗、维持治疗等选择。
社工可以通过与医护人员、病患和家属的沟通,协助病患和家属作出合理的医疗决策,为其提供指导和支持。
以上是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社工在服务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协调,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临终病患和家属的需求。
临终关怀的范围

临终关怀是指由社会各方面组成的机构,包括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及慈善团体人事等,为临终病人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支持与照护,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心理得到安慰,生命质量得到提高。
临终关怀是全面适应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生理方面:了解和帮助病人解决各种生理需求,消除病人躯体疼痛等症状的困扰,尽可能使病人处于舒适状态。
(2)心理方面:了解和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并给予心理支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使病人正视现实,缓解对死亡的恐惧,勇敢地面对死亡。
(3)社会方面:指导临终病人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弥留之际生存的社会意义,使病人致死保持人的尊严。
总之,临终关怀的目的不在于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而在于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维护病人的尊严,帮助病人度过生命的最后一程。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计划书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计划书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而以“临终关怀”为主题的社会工作也应运而生。
临终关怀是指为临终人员的健康、家庭和心理需求提供支持的社会工作,重点关注他们特殊的关怀和特殊的需要。
临终时的人们多处于精神和身体上的孤独,因此,为他们提供有温暖且有意义的关怀是十分必要的。
临终关怀工作事关人们的精神安全和生活质量,也是社会公德的体现。
在目前形势下,家庭关怀工作是临终关怀工作的主要形式,但是,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应担起重任,起到支持作用,准备全面打造一套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机制。
第一,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工作机制,以确保临终关怀工作的落实。
应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制定多样化的服务政策,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医护人员及家庭成员等参与者的作用,并确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机制,以确保每一项服务活动的质量。
第二,大力推广临终关怀的文化。
应该把临终关怀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地传播给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它的重要性,通过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影视传播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临终关怀的价值和意义,唤醒更多的关注和参与。
第三,新建并完善临终关怀服务中心。
可以新建临终关怀服务中心,由各类专业人士组成,专职于临终关怀工作。
服务中心应根据本地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构建一个全流程的关怀链条,做到有效和无遗漏地对患者进行临终关怀,建立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有效地补充家庭关怀服务中的不足。
第四,完善人权立法。
应进一步加强临终关怀保护的法律法规,以确保患者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妥善保障,给患者的家人可遵行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建立一套临终关怀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贫困病患的特殊关怀,确保其权利得到妥善保障。
以上就是《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计划书》提出的社会工作方案,希望通过全面的落实,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更多的社会关爱和支持,营造一个更加关爱人性的社会环境。
儿童临终关怀与社会工作_徐华

儿童临终关怀与社会工作_徐华儿童临终关怀与社会工作儿童临终关怀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旨在为患有严重疾病或面临生命垂危的儿童提供身心支持和照顾。
这个领域的社会工作者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既是儿童和他们家庭的支持者,也是协调者和倡导者。
本文将探讨儿童临终关怀中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和挑战。
一、儿童临终关怀的重要性儿童临终关怀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领域,对孩子和他们家庭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受重病折磨的儿童来说,他们需要得到身心方面的支持和照顾,以减轻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家庭也需要得到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困惑、焦虑和失去的痛苦。
儿童临终关怀旨在创造一个温暖、宽慰和尊重的环境,让儿童在最后的阶段感到尊重、被接纳和照顾。
社会工作者在儿童临终关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可以为儿童和家庭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他们应对情绪困扰和抉择。
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协调各种资源,包括医疗、教育和社区服务,以满足儿童和家庭的需求。
他们还可以与各方面的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合作,确保儿童得到全面而综合的关怀。
二、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在儿童临终关怀中,社会工作者承担着多项职责。
首先,他们要与儿童和他们的家庭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
社会工作者应该倾听他们的故事,并对他们的感受和需求给予关注和理解。
其次,社会工作者要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儿童和家庭面对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和挑战。
他们可以组织心理支持小组,提供互助和交流的平台,让儿童和家庭感受到关怀和支持的力量。
除了个人支持,社会工作者还要协调各种资源,以满足儿童和家庭的需求。
他们可以联系医疗机构,确保儿童得到适当的医疗护理和疼痛管理。
他们还可以与学校和老师合作,确保儿童在教育方面得到支持和帮助。
此外,他们还可以与社区组织合作,为儿童和家庭提供社会服务和福利。
社会工作者在协调资源方面的工作,有助于为儿童和家庭创造一个完善的支持体系。
三、社会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尽管社会工作者在儿童临终关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他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udy[J】.JAMA,1999;282(23):2215-9.
船WHO报告.Lessons
for
Long-Term Care Policy:2n
Claudia Cooper,Cornelius Katona,Martin Ondl,et a1.Coping and
araiety in earegivem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慢性病人数的增多,人们对生活 质量的追求以及对有尊严死亡的愿望越加强烈,社会对临终关 怀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那么,何为l临终关怀呢?简言之,它 是对濒死病人的照顾。历史上,临终关怀源自西方带有宗教烙 印的实践,早先有“收容院”、“救济院”、为僧侣所设的“招待 所”、“安息所”等之称…,它们是僧侣阶层为朝圣者准备休息 用的场所,当然这些场所也提供给病人和f}缶终者使用。伴随着 宗教的世俗化和现代性的持续扩张,20世纪后半叶。人们开始 有意识地将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与各种基于信仰、情感或心 理机制的精神呵护相配合时,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与实践,使得 “临终关怀”具有了现代意涵。英国人桑德思幢o(Dame
www_ak.otg/we_eml_help_loeal_chapterB_wch.asp.
16孟庆慧,陈玉芳,张梅.居家痴呆患者照顾者的健康状况分析 [J].中国全科学,2007;10(1):47-8.
17 Schulz R.Beach SIL Caregiving
ag a
WHO报告.A Long-Term Care Futures
Study[J],Int JGeriatr Psych,2006;21(1):
FⅢnd“∞0f America(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基金会网
org.
35
Alma Au,Sapphire Li,Kristy Group
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hap://www.alddm
23 Family
CaregivinglOl(家庭照顾101组织)h却:∥m
1999;174(1):51-5. ∞张少茹,李宁,张银萍.老年痴呆照顾者的困扰与生活质量的相 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7):58-9.
21 Thomas P,La]]Otle F,Preux quality el"life:The PIXEL 50石. 22 Alzheimer’s
Alzheimer’8
disease:The LA・
SER・AD
study[J].J Affect Disorders,2009;90(1):15-20.
the United Kingdom Cost 0f
patients
抄Soa囟xe E。Thwait∞RM,Yeard]ey HL Econom/c/mpact ofA/zheimer’s
givingl01.org. 24 Alzheimer’8
(20114)4-26收稿2011-07・12修回】
Association(美国阿尔茨海默病联盟网站).hap://
(编辑曹梦园)
wlww.air.org/card'mder/index.asp.
临终关怀与社会工作
蔡萍(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PM,d
32王冲.李志新.老年痴呆照顾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及干预[C].中 华护理学会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
2009:268-70. caregivem’
aL
Dementia
patients
∞魏秀红,李秀艳,战同霞.护理队伍对老年痴呆病人居家照顾者情 绪的影响[J].临床心理卫生,2007;21(8):556. 34香港老年痴呆症协会.http://www.hkad&org.hL
National Family Caregivens
Tool-Kit:30.
Association(美国家庭照顾者联盟).ht.
risk lector for mortality:the Care-
tp://www.thefamilycaregiver.ocg.
giv口Health
15
Effects
Cicely
Saunders,1918—2005)于1967年在伦敦创建了第一个现代临 终关怀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St.Christopher
Hos-
第一作者:蔡萍(19"/5一),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社会福利、应用社 会学研究。
命只有6个月或不足6个月的病人。临终关怀的目的既不是 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旨在通过提供缓
万方数据
苤汪蜂终差坯与蕉金王往筮!!魍 解性照料、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来改善个人剩余生命的质量。 临终关怀的照顾。强调耍满足患者生理、心理、情感、社会等方 面需求,具体内容则包括对症治疗、缓解症状、控制疼痛、保证 营养、家庭护理、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以及 家属关怀照顾等多个方面。面对这些复杂的工作,单单传统意 义上的医护人员无法完成,而是需要一个团队来承担。 2临终关怀与社会工作 实践中,提供给临终病人服务的团队一般由医护人员、营 养学者、心理学者、社会工作者以及相关的法律顾问等组成,需 要时,照料服务也提供助手、药剂师、身体治疗、语言治疗和培 训过的志愿者。其中,缓解和控制病人的疼痛是医护人员的工 作;保证基本生理需要和心灵的抚慰分别是营养学者、心理学 者的工作;与病人家庭相关的涉及法律的是法律顾问的工作; 临终关怀工作中的其他工作被认为是社会工作者的事。 在提供临终关怀照顾的团队中,医护人员、心理学者等的 工作都很容易界定+而社会工作者所做的工作通常被认为是剩 下的工作。目前的状况是,即使是在临终关怀已经制度化的西 方发达国家中,社会工作在该团队中的角色和作用也没有清晰 的界定,这使得社会工作者质疑他们能否有为临终病人及其家 属提供专业照顾的能力和合适性,同时也使得团队中其他专业 人员责难社会工作的合法性。 上述状况是不是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服务团队 中可有可无?事实上,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团队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在I临终关怀实践中,给予濒危病人的医学治疗并不是 关键,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社会层面才是照顾的关键内容。 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工作,可以凭借自身特有 的专业价值以及专业技巧去运用可用的资源和服务,去缓解与 病人及家属照顾相关的潜在隐忧和负担。实践中,社会工作者 在这个团队中所做的工作有患者的精神关怀和照顾、情绪疏导 以及家属和朋友的关怀和悲伤辅导服务等,当然这些工作还不 是全部。 4与临终关怀相关的理论和文化 临终关怀团队中,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上述提到 的技能,还需要学习与临终关怀相关的理论和文化,一方面,这 对于上述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有帮助,另一方面,它有助于社会 工作者在了解I临终关怀的目标、理念和运作逻辑的基础上,结 合本土的传统文化开展具体工作,为提高服务的专业质量奠定
determi. work
eIl—
of
vironment),⑤自我、团队和他者合作的精神(spirituality
team and
of self,
others),⑥向别人提供建议和治疗计划的能力(coon.
planning)。
seling and treatment
上述能力贯穿于临终关怀的整个活动中。比如关于健康 和社会系统、个人和家庭运行动力、文化多样性、悲伤和损失、 沟通、提倡以及跨学科实践的知识。这些涉及了许多具体而微 的照顾,但总的来说,与医学提供病人技术治疗的硬知识对从 业者的技能较容易衡量和评定不同,它们(社会工作者)提供的 是软知识,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很长时间以来,对于临终关怀中 的社会工作的角色和作用没有清晰的界定。 上述研究对于与临终关怀相关的社会工作实务和教学都 有很大的意义。对从事这方面的教育者来说,这些能力可用来 指导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和教育的内容;对于这方面的实务从 业者来说,该研究能帮助他们如何理清他们在团队中的角色和 行为,以提供更好的照顾服务。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提到的临终关怀工作中社会工 作者的核心技能并非是一块与知识、价值观、技能相关的统一 的模板。最好的实务是能够灵活地回应不同的服务项目和关 怀机构(场所)而为合适的照顾提供清晰的指导。
基础。
一些专家和学者(没有在全部专家和学者中达成共识)认 为临终关怀中社会工作需要的重要技能为:①文化的能力(cul.
tural
ture nants
competency),②健康的多维度本质(multi-dimensional
of
ila=
health/weUness),③健康的社会决定论(social health),④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adaptability to
(关键词】 I临终关怀;社会工作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加12110-2206-04;doi:l札39曲/¥issn.10惦.9加2.2012.10.111
【中圈分类号】呦2
1临终关怀
pice),之后传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法国、荷兰、挪威 等西方国家和地区,并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传人我国。与最 初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特性不同,现代意义的临终关怀提倡在 人们的疾病已经无法治愈的情况下,放弃积极治疗,注重病人 尊严和身体心灵各方面的需要,减轻病人痛苦,提升病人的生 命品质,并延伸到给病人家属以哀伤辅导及支持”’。这样看 来,l临终关怀是建立在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基础上的,在以治愈 为导向的治疗不再有效时,更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是关于人 们如何面对死亡的知识和实践。 源于并发展于西方社会的l临终关怀是现代医疗体系的一 部分,照顾机构多样,如家庭、医院、私立的疗养院、成人日托 所,以及非医疗保健地!IHJL童和家庭服务机构等。各个国家临 终关怀机构设置不同,不过大多因为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照 顾——日益提高的病痛评价和管理;提高的丧失亲人之痛的照 顾;较好的整体满意;更低的死亡率而获得较高的满意度。具 体来说,临终关怀的对象是那些濒临死亡的人,即通过诊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