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干涉教学设计说明

光的干涉教学设计说明
光的干涉教学设计说明

广东省第五届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物理教学技能参赛教案

光的干涉

《光的干涉》教学设计

?教材选用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第十三章第三节。

?教学容分析

(一)作用与地位

本节是在《机械波》的基础上展开的,上承几何光学,也是后面学习《光的衍射》等知识的基础,本节揭示了光的波动性,促使人类对光的本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与选修3-5《光电效应》共同构成光的波粒二象性,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课程标准

1、观察光的干涉现象;

2、知道产生干涉现象的条件。

(三)课程特点

课程标准是课程的宏观结构,教材是课程的微观结构。从教材特点看,本节通过提出猜想:如果光真的是一种波;随后进行氏双缝实验,通过得到干涉图样,进而证明光是一种波;最后讨论路程差与半波长的关系,得出明暗条纹出现的条件。

但教材中并没有突出“空间”干涉;双缝干涉实验的示意图并没有采用形象化的展示,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光的干涉机理的理解;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所以我对教材做了以下的处理:

1.增加创新演示实验,利用丁达尔效应展示干涉通路,有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

2. 通过演示光波直观图示,形象的展示光波的干涉机理,化抽象的光波为直观;

3.增强教学中的逻辑性,注重知识的构建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

(一)思维特点

按皮亚杰的理论,高二学生正处在形式运算的思维阶段, 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常常会需要具体的表象或类比于相似的具体经验来支持思维过程。

(二)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波的容,对机械波的干涉和波的叠加原理有一定认识。

(三)认知困难

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相对薄弱,且光的干涉机理比较抽象,加之对光干涉无本质的认识。

?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产生干涉的条件,知道光是一种波;

(2)知道光的干涉现象和干涉条纹的分布特点;

(3)知道路程差与明暗条纹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光的干涉与机械波干涉的类比,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实事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氏双缝干涉实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史情怀,增加对物理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的干涉特点和产生条件

重点:明暗条纹产生的原因

?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实验法、讲授法、并辅以提问法等教法,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吹肥皂泡实验为切入点,以观察实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为什么肥皂泡表面的条纹始怎么形成的?”等问题为主线的师生对话活动,(1)实验法

通过探究氏双缝实验,观察光干涉的特点,得出光是一种波;通过创新演示实验,利用丁达尔效应显现干涉通路,展示光干涉的空间性,进一步理解光的波动性;通过演示直观图示模拟波在空间P点的三种叠加情况(峰峰、谷谷、峰谷),理解光的干涉机理。

(2)讲授法

通过已熟悉的机械波干涉,迁移到光干涉问题的新情境中来,加强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学法指导

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合作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多自主讨论,重视分析归纳,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提高合作意识,独立思考,易迁移,领会物理学的思想。

?教学准备

教具:肥皂水、激光笔、双缝、支架、水槽、清水、牛奶、自制教具等。

多媒体:PPT、图片、图示模型、动画、视频等

创新之处

●实验创新

本节课除去导入新课使用的趣味实验和双缝实验外,设计了两个实验。

实验1 传统的双缝干涉实验不能明显的展示干涉具有空间性,但通过往清水中加入牛奶,利用丁达尔效应显示干涉通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波动性的认识。

实验2 课本中光干涉的插图并没有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干涉的机理,通过利用演示实验,制作两列波在空间某点P的三种叠加情况(波峰与波峰叠加、波谷与波谷叠加、波峰与波谷叠加),直观展示光波叠加的实际过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明暗条纹产生的原因。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教学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介绍器材:肥皂水、塑料圈

演示实验:吹泡泡

二、创新演示实验展示空间干涉

1.学习物理学史,增强对物理学的热爱

介绍以牛顿为代表的物理学家认

为光是粒子性的,以惠更斯为代表的物

理家提出了波动性及托马斯实验。

2.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器材:绿色激光、双缝片、光

介绍实验装置,进行双缝干涉实验。

提问:你在泡泡的表面

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泡泡表面的条纹

是如何形成的?

进入新课学习

一起简单回顾人类

对光的认识过程。

引导学生探究托氏

双缝干涉实验。

实验前提问①:你支持

谁的观点?

提问②:你在实验中观

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

提问○3:能不能尝试着

去解释你所观察到的实

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实验后提问○1:为什么

回答问题

回答两道光

以情激学、以

趣导学,激发

学生探究光干

涉的欲望。

通过物理学史

教育,增强学

生对物理学发

展的认识和加

强对物理学的

热爱。

观察实验,总结现象:中间是明条纹,并且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

光干涉条件:频率、相位差、振动方向相同。

实验结论:光是一种波。

干涉图样特点:出现中央亮纹,亮度往两边变暗;明(暗)条纹的宽度相同。

3.演示创新实验,展示空间干涉

前后移动激光笔,引导学生观察干涉图样。

实验器材:单色激光、双缝、牛奶、水槽、水。

利用丁达尔现象演示光干涉通路。

更进一步地认识光的波动性。

得出结论:光在整个叠加空间区域都发生干涉。会出现那么多道光,而

且是明暗明暗相间?

○2假设光是粒子或者是

波,那么光是不是就会

有粒子或者波的特有现

象?

○3波特有的现象是什

么?两列波发生干涉的

条件是什么?

○4教室的两盏灯,用双

缝能否观察到干涉图

样?

提问○1:干涉图样就像

凸透镜成像一样,只在

光屏处成一个最清晰的

像吗?

○2那光在空间中的干

涉情况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现象

提问○1:为什么会

出现一会为明条纹,一

会为暗条纹,他们又是

回答问题:不是

思考讨论

回答问题:干涉

和衍射

回答问题:频

率、相位、振动

方向都相同;

回答问题○1:有

回答是,有回答

不是;

回答问题○2:有

回答能,有回答

不能;

回答问题○3:也

能,是,想;

回答提问○1:首

先要知道干涉

是如何产生的。

回答提问○2:波

峰与波峰叠加,

波谷与波谷叠

加,波峰与波谷

叠加三种;

回答提问○1:相

干加强,明条

纹;

突破学生固有

的思维,让学

生在空间观察

到明暗相见的

条纹,化抽象

为直观,凸显

光干涉的空间

特点,更进一

步地认识光的

波动性。

三、演示形象图示,理解干涉原理

通过演示直观的光波叠加图示:通过类比机械波的叠加图示,在空间某点P,恰好两列相干波波峰与波峰叠加,由于波峰的振幅最大,且振动方向相同,叠加时振幅更大,则相干加强,以此迁移到抽象的光波,在光屏该处则为明条纹,同理波谷与波谷在此处叠加也为明条纹,波峰与波谷则为暗条纹。

(同理谷谷叠加也为明条纹,没有展示叠加图示)如何形成的呢?

提问○1:波源1它

的传播方向是这样的,

到达空间P点时是波峰,

波源2传播的方向是这

样的,同时到达空间P

点时也是波峰,则在此

处就?假设这里有一束

激光经过一个双缝,再

在这里加一道光屏,那P

点出现的就是?

提问○2:如果这里

是波谷与波谷呢?

提问○3:那波源1是波

峰在P点,而波源2是

波谷在P点,那叠加后

就?在光屏处就出现?

回答提问○2:也

是出现明条纹;

回答问题○3:相

干相消,出现暗

条纹;遵循学生

从直观到抽象

的认知规律和

注重学生知识

的迁移,从直

观的光波叠加

图示入手,一

步步引导学生

从旧知识迁移

到新问题的情

境中来,培养

学生的迁移能

力。

做到首尾呼

应,拓展知识

机械波波峰与波峰叠加,相干加强

光波波峰与波峰叠加相干加强,为明条纹

面。

提高学生实验

动手能力、合

作意识,同时

为下一节《实

验:用双缝干

涉测量光的波

长》做铺垫。

光波峰谷叠加相消为暗条纹

回顾课前设疑:肥皂泡表面的条纹

是如何形成的?

由于气泡上下表面对光产生了反射

和折射,从而形成了干涉,而且白光是

由多种颜色复合而成的,不同波长的折

射情况不同,所以就形成多种颜色的条

纹,我们也通常把这种干涉称之为薄膜

干涉。

板书设计

§13.1 光的干涉

1. 光干涉的条件:频率、相位差、振动方向相同

2.干涉图样的特点:明(暗)条纹的宽度相同

3.产生原因:明条纹:峰峰、谷谷叠加

暗条纹:峰谷叠加

4.实例:薄膜干涉

光的干涉 说课稿 教案

光的干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干涉现象,知道从光的干涉现象说明光是一种波。2.掌握光的双缝干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何处出现亮条纹,何处出现暗条纹。 过程与方法:1.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体会把一个点光源发出的一束光分成两束,得到相干光源的设计思想。2.通过根据波动理论分析单色光双缝干涉,培养学生比较推理,探究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光的本性的初步认识,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双缝干涉图象的形成实验及分析。 难点:亮纹(或暗纹)位置的确定。 【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实验探究,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JGQ型氦氖激光器一台,双缝干涉仪,多媒体电脑及投影装置,多媒体课件(相关静态图片及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机械波的干涉、提问,诱导猜想,多媒体投影静态图片。 教师:大家对这幅图还有印象吗? 学生:有,波的干涉示意图。 教师:请大家回忆思考下面的问题:图中,S1、S2是两个振动情况 总是相同的波源,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a、b、c、d、e中哪 些点振动加强?哪些点振动减弱? 学生回答结果不出所料,大部分同学能答出a、c两点振动加强,d、e两点振动减弱,而对于b点则出现了争议。一种认为b点是振动加强点,另一种则认为b点是由加强到减弱的过渡状态。 教师:b点振动加强和减弱由什么来决定呢?只有弄清这一点才能解决两派

同学的争端。 有学生低语:“路程差” 教师:好!刚才这位同学说到了关键,那么就请你来分析一下b点与S1、S2两点的路程差。 学生:由图可以看出OO′是S1、S2连线的中垂线,所以b到S1、S2的路程差为零。 教师:那么b点应为振动—(学生一起回答):加强点。 (教师总结机械波干涉的规律,突出强调两列波的振动情况总是完全相同。)教师:光的波动理论认为,光具有波动性。那么如果两列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光叠加,也应该出现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并且出现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的现象。那么这种干涉是一个什么图样呢?大家猜猜。 学生:应是明暗相间的图样。 教师:猜想合理。那么有同学看到过这一现象吗? (学生一片沉默,表示没有人看到过) 教师:看来大家没有见过。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1:可能是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两个振动情况总相同的光源。 学生2:可能是我们看见了但不知道是光的干涉现象。 教师:两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也许是没有干涉的条件,也许是相逢未必曾相识。大家看他们俩谁分析得对呢? 学生:我觉得生1说的不成立,这样的光源很多,像我们教室里的日光灯,我觉得它们完全相同。 教师:好。我们可以现场来试试。 (先打开一盏日光灯,再打开另一盏对称位置的日光灯) 教师:请大家认真找一找,墙上、地上、天花板上,有没有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现象? (大家积极寻找,没有发现,思维活跃,议论纷纷) 教师:看来两个看似相同的日光灯或白炽灯光源并不是“振动情况总相同的光源”。 教师: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把一个

高三物理:光的干涉(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标准教材 高三物理:光的干涉(教案设 计) Learning physics well can also cultivate your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learning physics well can make you live a better life.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三物理:光的干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现象,了解相干条件,知道光的双缝干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产生明暗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 2、知道薄膜干涉是如何产生的,了解薄膜干涉的现象及技术上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与以前学过的机械波的干涉进行类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建议 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讲解前先引导学生回忆机械波的有关内容.

在的教学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相干条件的讲述(有关内容可以参见扩展资料).相对于机械波--比较容易的获得连续振动的波源、满足相干波的条件,两个独立光源发出的光,即使是"频率相同的单色光"(实际上严格的单色光并不存在),也不能保持恒定的相差.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水平,讲解中可以不提出相干光的概念,只强调利用"单孔双缝"使得一束光"成了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这同机械波中提到的振源的"振动步调相同"的要求是一致的. 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白光的双缝干涉和单色光的双缝干涉加深知识的理解. 双缝干涉的教学虽不要求定量讨论,但是在讲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知道公式中每一项的意义,配合彩图让学生将白光、单色图样的特点记住.并要知道不同色光具有不同的频率,光的频率只由光源决定而与介质无关.在狭缝间的距离和狭缝与屏间的距离不变的条件下,单色光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跟光的波长成正比,这个关系是应该让学生知道的.知道了这一点,学生才能理

【人教版】高中选修34物理:13.3光的干涉精品教案含答案

课时13.3光的干涉 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干涉现象。理解光是一种波,干涉是波特有的性质。 2.明确光产生干涉的条件以及相干光源的概念。 3.理解干涉的原理、干涉条纹形成的原因及特点,能够利用明暗条纹产生的条件解决相应的问题。 重点难点:光的干涉产生的条件,形成明暗条纹的条件,以及双缝干涉中明暗条纹的有关计算。 教学建议:本节主要讲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和决定条纹间距的条件。教学中要注意回顾和应用机械波干涉的相关知识,分析光屏上明暗条纹的分布规律,这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的波动性的认识。本节做好光的干涉的演示实验是使学生正确理解本节知识的关键。 导入新课:在托马斯·杨之前,不少人都曾进行过光学实验,试图找到证明光的波动性的有力证据: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但这些实验都失败了,原因是他们不能找到相干光源。直到1801年托马斯·杨做了著名的干涉实验,为光的波动说奠定了基础。杨氏干涉实验巧妙地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它的巧妙之处在哪? 1.杨氏干涉实验 (1)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①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证明光的确是一种②波。 (2)双缝干涉实验:让一束③单色光投射到一个有两条狭缝的挡板上,狭缝相距很近,就形成了两个波源,它们的④频率、⑤相位和⑥振动方向总是相同。这两

个波源发出的光在挡板后互相叠加,挡板后面的屏上就可以得到⑦明暗相间的条纹。 2.决定条纹间距的条件 (1)出现亮条纹的条件:当两个光源与屏上某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半波长的⑧偶数倍时(即恰好等于波长的⑨整数倍时),两列光在这点相互⑩加强,这里出现亮条纹。 (2)出现暗条纹的条件:当两个光源与屏上某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半波长的 奇数倍时,两列光在这点相互削弱,这里出现暗条纹。 1.杨氏实验观察到的是什么现象?为什么说它证明了光是一种波? 解答:干涉现象,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2.双缝干涉实验中为什么用激光做光源? 解答:激光亮度高、相干性好。 3.光的干涉能用叠加原理解释吗? 解答:能。 主题1:光的干涉 问题:(1)光是一种波,跟波有相似的特性。上一章我们学了波的干涉,什么是光的干涉呢? (2)光的干涉条件是什么? (3)如何获得相干光源? (4)思考后讨论,为什么生活中很少见到光的干涉现象呢? 解答:(1)在两列光波的叠加区域,某些区域相互加强,出现亮纹,某些区域相互减弱,出现暗纹,且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相互间隔,即亮纹和暗纹相互间隔,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

光的干涉和衍射的区别与联系

光的干涉和衍射的区别与联系 光学是物理学中较古老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基础性学 科,其中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是光学课程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 也是现代光学的基础。如傅立叶光学,全息学,光传输和光波导等理论基础。 干涉和衍射现象是一切波动所特有的,也是用于判断某 种物质是否有波动性的判据。从理论上分析,干涉和衍射都是 光波发生相干叠加的结果。光波叠加的原理表述为对于真空中传播的光或在媒质中传播的不太强的光,当几列光波相遇时,其合成光波的光矢量E等于各分光波的光矢量E1,E2,E3, 的矢量和,即 E=E1+E2+E3 ....... =E Ei 而在相遇区外各列光波仍保持各自原有的特性频率 波长振动方向等和传播方向继续传播就好像在各自的路径上没有遇到其他的波一样。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不少的干涉现象,例如,水面 上的油膜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美丽图像。 儿童吹起的肥皂泡在阳光下也显出五光十色的彩纹,这些都是光在薄膜上干涉所产生的图样。

光的干涉现象的广义定义为“两束(或多束)频率相同振动偏振方向一致振动位相差恒定的光在一定的空间 范围内叠加其光强度分布与原来两束或多束光的强度之和不同的现象。”为了突出“相干叠加”与“非相干叠加”在空间强度分布的明显的差别又有了狭义的定义 “满足一定条件的两束或多束光在空间叠加后其合振动有些地方固定的加强有些地方固定的减弱强度在 空间在有一种周期性的变化的稳定分布” 。 根据光源分成两束时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干涉分为两种: (1)由波阵面造成的干涉将点光源发出的波阵面分割为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 使它们通过不同的光路后交叠起来。 (2)由振幅分割造成的干涉用半透膜等波阵面上同一点处的振幅分成两个或更多个部分然后使这些波相遇而叠加起来。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来观察光的衍射现象伸出你的手 把两个指头并拢靠近眼睛通过指缝观看电灯灯丝使缝与灯丝平行可以看到灯丝两旁有明暗相间的并带有彩色 的平行条纹这就是光通过指缝产生的衍射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和衍射现象是有内在联系的衍射现象是光的波动特性的最基本的表现光的直线传播不过是光 的衍射现象的极限而已。惠更斯菲涅尔原理指出。在同一

光的干涉教案

光的干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学生已有几何光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发展过程(2)在复习机械波干涉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产生光的干涉的条件和杨氏实验的设计原理。 (3)使学生掌握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产生亮条纹和暗条纹的原因及条件,并了解其有关计算,明确可以利用双缝干涉的关系测定光波的波长。 (4)通过干涉实验使学生对光的干涉现象加深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的主要设置了两个探究的问题 (1)在机械波产生干涉现象的知识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光的干涉条件,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产生亮条纹和暗条纹的原因及条件。 (2)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相邻两条亮条纹(或暗条纹)的间距与什么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培养学生循着科学家足迹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双缝干涉产生的条件,掌握干涉图样的特征。 (2)理解双缝干涉实验中产生亮条纹和暗条纹的条件 (3)理解相邻的亮条纹(或暗条纹)的间距,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对双缝干涉图样中亮条纹和暗条纹产生原因的正确理解 (2)理解影响双缝干涉图样中相邻亮条纹(或暗条纹)间距的因素 【教学方法】 类比、实验、分组探究 【教学工具】 PPT课件、玩具激光光源、光栅(双缝)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问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许多光学的现象,这些自然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图片展示:如光的直线传播、彩虹、“海市蜃楼” 引入:自然界中的光现象如此丰富多彩,人们不禁要问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新课教学:

教案2光的等厚干涉与应用

教案 光的等厚干涉与应用 林一仙 一 目的 1、 观察光的等厚干涉现象,加深理解干涉原理 2、 学习牛顿环干涉现象测定该装置中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3、 掌握读数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4、 掌握逐差法处理数据的方法 二 仪器 读数显微镜,钠光灯,牛顿环装置 三 原理 牛顿环装置是一个曲率半径相当大的平凸透镜放在一平板玻璃上,这样两玻璃间形成空气薄层厚度e 与薄层位置到中央接触点的距离r ,凸透镜曲率半径R 的关系为: R r e 22 (a) (b) 图20—1 根据干涉相消条件易得第K 级暗纹的半径与波长λ及牛顿环装置中平凸透镜的凸面曲率半径R 存在下述关系:

λ λ K K R d r K K 422= = 根据d K 2与K 成正比的性质采取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 )(42 2n m R d d n m -=-λ 四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牛顿环装置的调整,相应的提出问题,怎样将干涉图样调到装 置的中心? 2、 显微镜的调节,焦距怎么调?叉丝怎样调节?干涉图样不清晰 怎么办?反光镜怎么用?刻度尺怎么读? 3、 读数方法,要防止螺距差。读完一组之后要把牛顿环转90度再 重新读一组。 4、 用逐差法处理数据,忽略仪器误差。 五 注意事项 1、 仪器轻拿轻放,避免碰撞。 2、 镜头不可用手触摸,有灰尘时用擦镜纸轻轻拂去不能用力擦拭。 调焦及调鼓轮时不可超出可调范围。为防止产生螺距误差,测量过程中鼓轮只能往一个方向转动,不许中途回倒鼓轮。 六 主要考核内容 1、 预习报告内容是否完整,原理图、公式、表格等是否无误。 2、 看是否将干涉图样调出来,数据是否有误等。 七 参考数据

光的干涉和衍射及其异同分析

1引言 光学是物理学中较古老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基础学科, 又是当前物理学领域最活跃前沿之一, 然而光学的发展也是经过一场场磨难和斗争, 其历史被当作自然科学发展史的典范。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是光学课程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也是现代光学的基础, 如傅里叶光学, 全息学, 光传输与光波导等的理论基础。在大学本科层次的光学学习中, 光的反射, 折射现象和成像规律我们学生已比较熟悉, 较容易接受。但对光的波动性, 干涉和衍射现象, 我们还是比较生疏, 理论解释也比较困难。本文将通过对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更加深入的比较和分析, 阐明干涉与衍射现象的意义, 系统归纳总结出了两者的异同,以促进相关概念的学习。 2光的干涉现象 “两束(或多束)频率相同, 振动方向一致, 振动位相差恒定的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叠加后, 其强度分布与原来两束(或多束)光的强度之和不同的现象称为光的干涉”, 该定义范围广泛, 是光的干涉的广义定义[1]。为突出“ 相干叠加” 与“ 非相干叠加” 在空间强度分布的明显差别, 很多教科书给出了光的干涉的狭义定义“ 满足一定条件的两束(或多束)光在空间叠加后, 其合振动有些地方固定的加强, 有些地方固定的减弱, 强度在空间有一种周期性变化的稳定分布, 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 。此时, 在叠加区内的屏上一般会形成固定的干涉图样, 其图象不随时间改变。这种狭义的干涉是我们以下讨论的重点, 也是中学物理所涉及的内容。 波动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因此, 光波的叠加问题可以归结为讨论空间任一点电磁振动的叠加。设两波源为1S 和2S , 它们是电矢量振动方向相同, 各自发出频率相同, 初相 位不同的光波, 当这两列光波在介质中任一点P 相遇时, 可证明, 它们在该点引起的平均强度为 12I I I δ- =++ 式中, 1I 和2I 分别是发自1S 和2S 的两列光波到达P 点的各自的平均强度,δ为两列光波到达P 点时的 相位差, 上式右边的第三项称为两列光波的干涉 项。又因为振动的强度正比于振幅的平方,设1A ,

13.4 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教案

13.4 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明条纹(或暗条纹)间距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2.观察双缝干涉图样,掌握实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故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用宏观量测量微观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物理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x ?、L 、d 、λ的准确测量。 【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理论推导,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 双缝干涉仪、光具座、光源、学生电源、导线、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毛玻璃屏、测量头、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在双缝干涉现象中,明暗条纹出现的位置有何规律? 生:当屏上某点到两个狭缝的路程差Δ=2n ·2 λ ,n =0、1、2…时,出现明纹;当Δ=(2n +1) 2 λ,n =0、1、2…时,出现暗纹。 师:那么条纹间距与波长之间有没有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推导一下。 (二)进行新课 1.实验原理 师:[投影下图及下列说明]

设两缝S 1、S 2间距离为d ,它们所在平面到屏面的距离为l ,且l >>d ,O 是S 1S 2的中垂线与屏的交点,O 到S 1、S 2距离相等。 推导:(教师板演,学生表达) 由图可知S 1P =r 1 师:r 1与x 间关系如何? 生:r 12=l 2+(x - 2d )2 师:r 2呢? 生:r 22=l 2+(x +2 d )2 师:路程差|r 1-r 2|呢?(大部分学生沉默,因为两根式之差不能进行深入运算) 师:我们可不可以试试平方差? r 22-r 12=(r 2-r 1)(r 2+r 1)=2dx 由于l >>d ,且l >>x ,所以r 1+r 2≈2l ,这样就好办了,r 2-r 1=Δr =l d x 师:请大家别忘了我们的任务是寻找Δx 与λ的关系。Δr 与波长有联系吗? 生:有。 师:好,当Δr =2n ·2λ,n =0、1、2…时,出现亮纹。 即l d ·x =2n ·2 λ时出现亮纹,或写成x =d l n λ 第n 条和第(n -1)条(相邻)亮纹间距离Δx 为多少呢? 生:Δx =x n -x n -1 =[n -(n -1)] d l λ 师:也就是Δx =d l ·λ 我们成功了!大家能用语言表述一下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吗? 生:成正比。 师:对,不过大家别忘了这里l 、d 要一定。暗纹间距大家说怎么算? 生:一样。 师:结果如何? 生:一样。 师:有了相邻两个亮条纹间距公式Δx = d l ·λ,我们就可以用双缝干涉实验来测量光的波长了。 2.观察双缝干涉图样 (教师指导学生按步骤进行观察,也可引导学生先设计好步骤,分析研究后再进行,教师可将实验步骤投影)

《光的干涉》教学设计

《光的干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的教学属于现象教学,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波的干涉的条件以及现象,然后让学生去观察光的干涉的现象,并从现象去分析本质。本节从回顾波的特有现象干涉入手,让学生猜想光是不是波,并设计实验来说明。介绍光的干涉现象,利用双缝干涉现象,介绍光的干涉的特征,然后将光的干涉与机械波的干涉进行类比,介绍光产生干涉的条件和光产生干涉明条纹与暗条纹的公式,并将此公式应用于双缝干涉,得出双缝干涉现象中相邻明(或暗)条纹之间的距离公式。 二、前期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选修3-4》中第十三章第三节,内容主要涉及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以及光干涉现象中条纹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教材中首先通过介绍杨氏干涉实验,分析实验装置的特点,明确光的干涉需满足的条件:相干光源。然后通过观察光干涉的实验现象是明暗相间的条纹,根据波的加强减弱现象,明暗相间条纹的原因是由于光叠加的结果。 本节课授课的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在前几章中已经学习了波的干涉、衍射等有关内容。对于光到底是不是波这个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知识作为铺垫从而进行设想,若光是波,波具有干涉和衍射两大特征,则光也应该具备这两个特征,引出用干涉实验去验证。对于光的干涉明暗相间条纹的解释,在波的干涉中学生已经了解波的加强区域与减弱区域的形成原因,这为解释光干涉现象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 光的干涉条件; 2. 形成明暗条纹现象的原因分析; 3. 明暗条纹间距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明暗条纹间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杨氏双缝干涉; 2.理解相干光源和产生干涉现象的条件; 3.了解双缝干涉条纹的特点; 4.了解明暗条纹的成因以及明暗条纹的条件; 5.知道明暗条纹直接的间距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波的干涉知识点的回顾对光的本质进行猜想,并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2.通过学生活动——自制双缝,加深学生对光的干涉现象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炼、总结知识的过程,提高问题分析、总结能力。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教具(刀片、激光笔、交卷若干,自制3D全息投影装置)

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第十三章光第3节光的干涉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3节光_的_干_涉 1.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于1801年成功地观察到 了光的干涉现象。 2.双缝干涉图样:单色光——明暗相间的条纹。 3.干涉条件:两列光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 相位差恒定。 4.出现明纹与暗纹的条件:两光源到屏上某点的距 离之差等于半波长的偶数倍时出现亮条纹,奇数倍时 出现暗条纹。 一、杨氏干涉实验 1.物理史实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开始让人们认识到光的波动性。 2.双缝干涉实验 (1)实验过程:让一束平行的完全相同的单色光投射到一个有两条狭缝的挡板上,两狭缝相距很近,两狭缝就成了两个波源,它们的频率、相位和振动方向总是相同的,两个光源发出的光在挡板后面的空间互相叠加发生干涉。 (2)实验现象:在屏上得到明暗相间的条纹。 (3)实验结论:证明光是一种波。 二、光发生干涉的条件 1.干涉条件 两列光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 2.相干光源 发出的光能够产生干涉的两个光源。 3.一般情况下很难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的原因 由于不同光源发出的光的频率一般不同,即使是同一光源,它的不同部位发出的光也不一定有相同的频率和恒定的相位差,故一般情况下不易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1.自主思考——判一判 (1)直接用强光照射双缝,发生干涉。(×) (2)若用白光作光源,干涉条纹是明暗相间的条纹。(×) (3)若用单色光作光源,干涉条纹是明暗相间的条纹。(√) (4)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单缝屏的作用是为了获得一个线光源。(√) (5)双缝干涉实验证明光是一种波。(√) 2.合作探究——议一议 (1)两只手电筒射出的光束在空间相遇,能否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提示:不能。两只手电筒射出的光束在空间相遇,不满足光发生干涉的条件,不能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入射光用白光,在两条狭缝上,一个用红色滤光片(只允许通过红光)遮挡,一个用绿色滤光片(只允许通过绿光)遮挡。试想:屏上还有干涉条纹吗? 提示:屏上不会出现干涉条纹,因为双缝用红、绿滤光片遮挡后,透过的两束光频率不相等,就不是相干光源了,不会再发生干涉。 对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理解 1.双缝干涉的装置示意图 实验装置如图13-3-1所示,有光源、单缝、双缝和光屏。 图13-3-1 2.单缝屏的作用 获得一个线光源,使光源有唯一的频率和振动情况。 3.双缝屏的作用 平行光照射到单缝S上,又照到双缝S1、S2上,这样一束光被分成两束频率相同和振动情况完全一致的相干光。

衍射和干涉

衍射和干涉 1801年,英国医生杨氏所做的有名的双孔实验对于确认光的波动特征有过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同一双孔实验有时被称为双孔衍射,有时则又被称之为双孔干涉;什么时候只出现“纯干涉”,什么情况又属“纯衍射”呢?究竟干涉与衍射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本篇短文拟就此做一简要定性的讨论. 一、光波的传播与迭加 光的干涉与光的衍射现象都是从光源发出的光波在波场中传播所产生的物理现象.运用1678年惠更斯提出的原理,引用“次波”概念,通过作图即可由已知时刻的波面S1决定其后任一时刻的波面S2,它虽然可以成功地解释许多光波传播的问题,例如,光波在透明介质表面上发生的反射,折射现象;晶体中的双折射现象;光通过开有小孔屏以后,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等等,如图1 所示.但是惠更斯原理未能说明作图中为什么不存在“倒退波”的问题,也没有能定量给出次波面在波场中各点振幅贡献的大小. 经验告诉我们,两列光波在空间交会时,它们的传播互不干扰,即每列光波的传播就好象另一列光波完全不存在一样,各自独立地进行.而当两列光波在同一空间传播时,那么在它们交迭区内每点的总振动将是各列光波单独在该点产生电磁场振动的合成.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迭加原理.由于迭加的结果,在迭加区域内,光强的分布因迭加光波的相互作用而出现重新分布的现象,即空间每一点的强度并不一定等于参与迭加的各列光波单独强度之和,有的地方互相加强,有的地方互相削弱,这种出现明暗光强分布的现象.就在历史上就叫做“干涉”.不过能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的各光波波列必须是相干波列,而相干波列必须满足特定的相干条件.这种相干波列的迭加称为相干迭加.相干迭加时,迭加场内各点的强度分布应先由各波列的振幅迭加求得合振幅,而后再由合振幅的平方表示该点的相对强度.如果迭加点的强度等于分单独光波波列的强度之和,则属于非相干迭加.

选修光的干涉教案

光的干涉 陈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复习机械波干涉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产生光的干涉的条件和杨氏实验的设计原理。 (2)通过干涉实验使学生认识光的干涉现象和干涉条纹的特征 (3)使学生掌握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产生亮条纹和暗条纹的原因及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在机械波产生干涉现象的知识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掌握光的干涉条件,推理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形成亮条纹和暗条纹的原因及产生亮暗条纹的条件。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表述、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学习,渗透科学家认识事物的物理思维方法. (2) 培养学生循着科学家足迹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双缝干涉产生的条件,认识干涉图样的特征。 (2)理解双缝干涉实验中产生亮条纹和暗条纹的条件 【教学难点】 对双缝干涉图样中亮条纹和暗条纹产生原因的正确理解,如何用波动说来说明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在时间上是稳定的,空间上存在着加强区和减弱区并且互相间隔,如何理解“加强”和“减弱”. 【教学方法】 类比、实验、分组探究 【教学工具】 PPT课件、激光光源、双缝、红、绿、蓝、紫滤色片;激光干涉演示仪.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许多光学的现象。 图片展示:如光的直线传播、彩虹、“海市蜃楼” 引入:自然界中的光现象如此丰富多彩,人们不禁要问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新课教学: 一、两大学说之争: 在17世纪以牛顿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光是一种物质微粒,在均匀的介质中以一定的速度传播” 以惠更斯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 二、光的干涉: (一)假设:光是一种波,则必然会观察到波的特有现象。 波的特有现象有哪些?学生答:波的干涉和衍射

高中物理光的干涉教案

13.2----13.3光的干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光的干涉现象及产生光干涉的条件. (2)理解光的干涉条纹形成原理,认识干涉条纹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表述、概括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表述物理现象,概括其规律特征的能力,学生亲自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波的干涉条件,相干光源. (2)如何用波动说来说明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怎么会出现时间上是稳定的,空间上存在着 (3)加强区和减弱区并且互相间隔,如何理解“加强”和“减弱”. 三、教学过程: 1、从红光到紫光频率是如何变化的?频率由谁决定? (1)从红光到紫光的频率关系为:υ紫>………> υ红 (2)频率由光源决定与传播介质无关。(由光源的发光方式决定) 2、在真空中,从红光到紫光波长是如何变化的? 3、任一单色光从真空进入某一介质时,波长、光速、频率各如何变化? (1)当光从真空进入介质或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频率不发生变化。即光的的颜色不发生改变。(2)当光从真空进入介质后,传播速度将变小 (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后,又如何判断传播速度的变化?) (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后,又如何判断波长的变化?) 例1、已知介质对某单色光的临界角为θ,则() A.该介质对此单色光的折射率等于1/sinθ B.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等于csinθ倍(c是真空中的光速) C.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的波长是在真空中的波长的sinθ倍 D.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的频率是在真空中频率的1/sinθ倍 4、在同一介质中,从红光到紫光波长、速度大小间的关系如何? (1)在同一种介质中,频率小的传播速度大 (2)在同一种介质中,频率小的波长大(这一点与真空中的规律一样) 5、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是什么?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差保持恒定。 6、日常生活中为何不易看到光的干涉现象?对机械波来说容易满足相干条件,对光来讲就困难的多。这与光源的发光机理有关。利用普通光源获得相关光的方法是把一列光波设法分成两部分进行叠加发生干涉。 7、杨氏双缝干涉图样的特点有那些?(1)单色光为等间隔明暗相间的条纹。(明暗条纹的宽度相同)(2)相同双缝时,频率越大纹越窄。(3)白光干涉图样为彩色,中央亮纹为白色。注意;与单缝衍射图样进行对比。 8、如何解释白光杨氏双缝干涉图样是彩色的这一现象?(如何解释紫光的杨氏双缝干涉条纹比红光窄这一现象? 例1、用红光做双缝干涉实验,在屏上观察到干涉条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用紫光做实验,则干涉条纹间距将变_____,如果改用白光做实验,在屏上将出现_____色条纹.例2、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邻干涉条纹之间的距离相等

《光的干涉》教学设计

选修3-4 第5-1节《光的干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杨氏双缝干涉原理和相干光源的概念。重点是双缝干涉中波的叠加形成的明暗条纹的条件及判断方法。要把光波的干涉和机械波的干涉联系起来,引用路程差的概念,应用学生已有的波的叠加的知识,分析光屏上明暗条纹的分布规律,即与两个狭缝的路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处出现亮条纹,与两个狭缝的路程差是半个波长的奇数倍处出现暗条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观察与描述光的双缝干涉现象,认识单色光双缝干涉条纹的特征。 ◆知道单色光双缝干涉亮、暗条纹形成的原理。 ◆知道产生光的干涉现象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观察分析,认识干涉条纹的特征,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 ▲尝试运用波动理论解释光的干涉现象。 ▲体验观察到光的双缝干涉以支持光的波动说的假说上升为理论的方法。 ▲通过机械波的干涉向光的干涉迁移,经历知识同化、抽象建模的物理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欣赏光现象的奇妙和谐。 ●了解光干涉现象的发现对推动光学发展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 重点:1.观察与描述光的双缝干涉现象。 2.双缝干涉中波的叠加形成的明暗条纹的条件及判断方法。 难点:用波动理论解释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四、教具准备: ⑴实验装置:激光器,双缝干涉演示仪 ⑵多媒体课件:水波干涉的视频,托马斯·杨双缝干涉实验原理示意图, PPT 课件、多媒体动画等。 五、教学过程 在光的折射一课中,从实验中得出的折射定律1 212sin sin n θθ=与从惠更斯原理得出的结论形式一致,是否可 以推测光可能是一种波? 学生思考与交流后得到:如果光是一种波,则要有波的特征现象作实验支持。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因此可以用光是否具有干涉现象来判断光是不是一种波。 复习提问:(课件展示下列问题及右图) 右图是两列水波某时刻干涉的示意图,S 1、S 2是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实线代表波峰,虚线代表波谷,直线OO '是S 1S 2的中垂线,在此时刻介质中a 点为两波谷叠加,b 点为波峰与波谷叠加,c 点为两波峰叠加,d 点是处于某种中间状态的叠加。问:a b c d 、、、中哪些是出现振动加强的地方,哪些是出现振动减弱d 地方,哪些是出现振动加强和减弱的中间过渡状态?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考纲解读 1.理解光的干涉现象,掌握双缝干涉中出现明暗条纹的条件. 2.理解光的衍射现象,知道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3.知道光的偏振现象,了解偏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光的干涉现象的理解]一束白光在真空中通过双缝后在屏上观察到的干涉条纹,除中央白色亮纹外,两侧还有彩色条纹,其原因是() A.各色光的波长不同,因而各色光分别产生的干涉条纹的间距不同 B.各色光的速度不同,因而各色光分别产生的干涉条纹的间距不同 C.各色光的强度不同,因而各色光分别产生的干涉条纹的间距不同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2.[光的衍射现象的理解]对于光的衍射的定性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只有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光波波长相比甚至比光的波长还要小的时候,才能明显地产生光的衍射现象 B.光的衍射现象是光波相互叠加的结果 C.光的衍射现象否定了光的直线传播的结论 D.光的衍射现象说明了光具有波动性 3.[光的偏振现象的理解]如图1所示,偏振片P的透振方向(用带有箭头的实线表示)为竖直方向.下列四种入射光束中,能在P的另一侧观察到透射光是() A.太阳光 B.沿竖直方向振动的光 C.沿水平方向振动的光 D.沿与竖直方向成45°角振动的光

考点梳理 1.光的干涉 (1)定义: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情况相同的光波相叠加,某些区域出现振动加强,某些区域出现振动减弱,并且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总是相互间隔的现象叫光的干涉现象. (2)相干条件 只有相干光源发出的光叠加,才会发生干涉现象.相干光源是指频率相同、相位相同(振动情况相同)的两列光波. 2.双缝干涉:由同一光源发出的光经双缝后,在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白光的双缝干涉的条纹是中央为白色条纹,两边为彩色条纹,单色光的双缝干涉中相邻亮条纹间距离 为Δx=l d λ. 3.薄膜干涉:利用薄膜(如肥皂液薄膜)前后两面反射的光相遇而形成的.图样中同一条亮(或暗)条纹上所对应的薄膜厚度相同. 4.光的衍射

高中物理选修3-4教学设计4:13.3 光的干涉教案

13.3光的干涉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国内以往教材对光的教学都是按光学的两大分支——利用几何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光的传播规律的几何光学和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的物理光学而分两章进行,两部分教学内容的处理相对独立.新课标下的光学教材,突出“光的本性”这条主线,将两部分内容整合为一,全章教材内容编排灵动活跃,贴近光学研究高新理念与成果,具有时代气息. 2.教材将《光的干涉》安排在学生可感知的光折射现象研究(第1 节)之后,意在建立有层次的光本性认知平台.在光折射现象研究中得到折射定律后,教材及时引导学生作深层思考:从实验中得出的折射定律1 212sin sin n θθ=与从惠更斯原理得出的结论形式一致,是否可以 推测光可能是一种波?“光线”是否应该是光波的波线?为将对光的认知同化至波的图式中去作了自然的铺垫,这样的编排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也顺乎人类对光本性认识的进程. 3.本节围绕波的特征现象之一 ——光的干涉的研究展开,以完成“光是一种波”的推理与同化.教材着力于展示典型的光干涉实验及光干涉现象,分析光干涉图样的规律及发生光干涉的条件.教材贯穿了如下的科学方法: 不完整的事实(折射定律1 212sin sin n θθ=与从惠更斯原理得出的结论形式一致) ↓ 假说(光是一种波) ↓ 可检验的依据(是波就会干涉) ↓ 新事实的检验(双缝干涉图样)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大多在生活中没有光的干涉现象的体验,但通过高中物理学习,已有水波、声波等机械波干涉的经验与理论,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构建新知识框架的能力,可以从已感知的机械波干涉现象与规律延伸至待认定的光是波的推想.

光的干涉教案知识讲解

光的干涉教案

光的干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学生已有几何光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发展过程 (2)在复习机械波干涉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产生光的干涉的条件和杨氏实验的设计原理。 (3)使学生掌握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产生亮条纹和暗条纹的原因及条件,并了解其有关计算,明确可以利用双缝干涉的关系测定光波的波长。 (4)通过干涉实验使学生对光的干涉现象加深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的主要设置了两个探究的问题 (1)在机械波产生干涉现象的知识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光的干涉条件,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产生亮条纹和暗条纹的原因及条件。 (2)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相邻两条亮条纹(或暗条纹)的间距与什么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培养学生循着科学家足迹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双缝干涉产生的条件,掌握干涉图样的特征。 (2)理解双缝干涉实验中产生亮条纹和暗条纹的条件 (3)理解相邻的亮条纹(或暗条纹)的间距,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对双缝干涉图样中亮条纹和暗条纹产生原因的正确理解 (2)理解影响双缝干涉图样中相邻亮条纹(或暗条纹)间距的因素 【教学方法】 类比、实验、分组探究 【教学工具】 PPT课件、玩具激光光源、光栅(双缝)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问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许多光学的现象,这些自然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图片展示:如光的直线传播、彩虹、“海市蜃楼” 引入:自然界中的光现象如此丰富多彩,人们不禁要问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新课教学: 一、两大学说之争: 在17世纪以牛顿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光是一种物质微粒,在均匀的介质中以一定的速度传播” 以惠更斯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 学生讨论:你赞同谁的观点?并说一说赞同的原因。 二、光的干涉: (一)假设:光是一种波,则必然会观察到波的特有现象。 学生回顾:机械波的特有现象——干涉 引导:只要能看到光的干涉现象,就能说明光具有波性 (二)实验探究: 1、我们怎样才能使两列光相遇时发生干涉现象? 演示:两个单独的激光光源相遇 设问:为什么看不到干涉现象?产生干涉现象必须有什么条件? 学史介绍:实际上很难找到两个能相互干涉的光源,一直到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在实验室里成功的观察到了光的干涉。 2、托马斯·杨双缝干涉实验介绍: 介绍实验装置,在挡板上开两条很窄的狭缝,当一束单色光投射到挡板时,两条狭缝相当于两个完全相同的光源——相干光源。 光的干涉条件:相干光源 3、演示实验:双缝干涉实验 思考:光通过双缝后墙上出现了什么现象?这又说明了什么? 师生小结:光具有波动性 引导学生参阅课本彩图中的双缝干涉图样 小组讨论:光的干涉图样有什么特征? 得出实验现象:中央亮条纹、明暗相间、间距相等的条纹 设问(现象解释):你该如何解释光屏上出现的亮条纹(暗条纹)? 光屏上何处出现亮条纹,何处出现暗条纹?即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小组讨论:形成共识,派代表阐述原因。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干涉与衍射的区别与联系

干涉与衍射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干涉和衍射现象是一切波动所特有的,也是用于判断某种物质是否有波动性的判据。光的干涉与衍射都可以得到明暗相间的色纹,都有力地证明了光的波动性。由于叠加,两列具有相同频率、固定相位差的同类波在空间共存时,会形成振幅相互加强或相互减弱的现象,称为干涉。相互加强时称为相长干涉,相互减弱时称为相消干涉。波在传播中遇到有很大障碍物或遇到大障碍物中的孔隙时,会绕过障碍物的边缘或孔隙的边缘,呈现路径弯曲,在障碍物或孔隙边缘的背后展衍,这种现象称为波的衍射。波的衍射现象有不见其人,只闻其声。 关键词:干涉;衍射;联系;区别 Interference with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diffraction Abstract:Interference and diffraction phenomenon is all special fluctuations, is also used to judge whether a substance of the criterion of volatility. Light interference and diffraction can get light and shade and white color lines, powerful proved the volatility of the light. Due to the superposition of two columns with the same frequency, fixed phase difference of the same kind waves in space: when, can form the amplitude of each other mutually reinforcing or weakened phenomenon, is called interference. When the mutually reinforcing called phase long interfere with each other, they are called destructively interfere with weakened. Wave propagation in met in the great obstacles or meet a big obstacle, the pore, will be around obstructions edge or the edge of the pore, present paths crooked, in the edge of the pore obstacles or behind exhibition yan, this phenomenon is called the diffraction wave. Wave diffraction phenomenon has not see the person, only hear its voice. Key Words:Interference; Diffraction; Contact; Difference between

光的干涉教学设计说明

广东省第五届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物理教学技能参赛教案 光的干涉

《光的干涉》教学设计 ?教材选用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第十三章第三节。 ?教学容分析 (一)作用与地位 本节是在《机械波》的基础上展开的,上承几何光学,也是后面学习《光的衍射》等知识的基础,本节揭示了光的波动性,促使人类对光的本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与选修3-5《光电效应》共同构成光的波粒二象性,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课程标准 1、观察光的干涉现象; 2、知道产生干涉现象的条件。 (三)课程特点 课程标准是课程的宏观结构,教材是课程的微观结构。从教材特点看,本节通过提出猜想:如果光真的是一种波;随后进行氏双缝实验,通过得到干涉图样,进而证明光是一种波;最后讨论路程差与半波长的关系,得出明暗条纹出现的条件。 但教材中并没有突出“空间”干涉;双缝干涉实验的示意图并没有采用形象化的展示,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光的干涉机理的理解;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所以我对教材做了以下的处理: 1.增加创新演示实验,利用丁达尔效应展示干涉通路,有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 2. 通过演示光波直观图示,形象的展示光波的干涉机理,化抽象的光波为直观; 3.增强教学中的逻辑性,注重知识的构建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 (一)思维特点 按皮亚杰的理论,高二学生正处在形式运算的思维阶段, 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常常会需要具体的表象或类比于相似的具体经验来支持思维过程。 (二)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波的容,对机械波的干涉和波的叠加原理有一定认识。 (三)认知困难 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相对薄弱,且光的干涉机理比较抽象,加之对光干涉无本质的认识。 ?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产生干涉的条件,知道光是一种波; (2)知道光的干涉现象和干涉条纹的分布特点; (3)知道路程差与明暗条纹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光的干涉与机械波干涉的类比,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实事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氏双缝干涉实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史情怀,增加对物理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的干涉特点和产生条件 重点:明暗条纹产生的原因 ?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实验法、讲授法、并辅以提问法等教法,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吹肥皂泡实验为切入点,以观察实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为什么肥皂泡表面的条纹始怎么形成的?”等问题为主线的师生对话活动,(1)实验法 通过探究氏双缝实验,观察光干涉的特点,得出光是一种波;通过创新演示实验,利用丁达尔效应显现干涉通路,展示光干涉的空间性,进一步理解光的波动性;通过演示直观图示模拟波在空间P点的三种叠加情况(峰峰、谷谷、峰谷),理解光的干涉机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