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知识点复习之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合集下载

考研政 治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 治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是自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段历史。

这段历史充满了屈辱、抗争、探索与变革,对于考研政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以下是对考研政治近代史相关知识点的总结。

一、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 年,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的原因,从英国方面来看,主要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而中国当时的闭关锁国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及腐朽的封建统治,使得英国的商品难以在中国畅销。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以及协定关税等。

鸦片战争的影响极其深远。

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思想上,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二、列强的侵略与不平等条约继鸦片战争之后,列强相继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1856 年至 1860 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给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进一步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1894 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

2017考研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时期土地政策

2017考研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时期土地政策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时期土地政策考研政治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史纲和毛中特重合的内容,在考试中考选择题也可以考材料分析题。

本文就来盘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这一时期有两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的内容不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其做法是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

《兴国土地法》做了修改,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这是个临时的土地政策,为了团结抗日的人群,为了扩大抗日的力量。

这种土地政策依然存在剥削。

(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①1946年《五四指示》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2)原因: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各位考研er 要重点把握土地政策的内容和原因。

其中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最容易在2017考研政治考试中出现可能性很大。

我们一定要结合中国革命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来好好理解土地政策。

考研政治复习指导——考研政治辅导《考研政治复习指导》讲义02

考研政治复习指导——考研政治辅导《考研政治复习指导》讲义02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考研教育网考研人的网上家园
考研政治辅导《考研政治复习指导》讲义02
考研政治复习指导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98年有命题)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2009、2011年有命题)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1921.7.23.李大钊。

陈独秀)
(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1991、1998、2009年有命题)
(一)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
(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1999、2008年有命题)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标志:国民党一大 1924.1.)
(二)大革命的兴起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
四、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1995、2000年有命题)
1.大革命的失败
2.大革命失败原因
3.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4.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1993、1997、2007年有命题)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2016考研政治考点: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2016考研政治考点: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2016考研政治考点: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考研政治土地问题历来是中国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土地决定了能否兴邦安民的大问题。

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很大影响,密不可分。

在2016考研政治的备考中,各位研苞应高度重视,不漏过一个细节。

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土地的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的到解放和发展。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将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力。

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评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党内开始滋长一种“左”的急躁情绪。

从1927年11月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是1930年6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这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土地革命战争的曲折_毙考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土地革命战争的曲折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土地革命战争的曲折中国近代史纲要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小编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帮助大家梳理本科目重点,把握知识框架。

下面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之土地革命战争的曲折部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土地革命战争的曲折1.三次左倾错误: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左倾教条主义。

2.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①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②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③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

④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⑤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

3. 左倾错误的出现原因:第一,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第三,主要的原因在于,全党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4.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瓦窑堡会议解决了政治问题;延安整风解决了思想问题。

5.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会师。

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考点:第五章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考点:第五章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考点:第五章一、章节特点史纲第五章是革命史部分,讲述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这一章节在史纲中的地位是重点章节,从命题的角度来分析,一般情况下,这一章节的考点容易考查选择题和分析题。

二、复习重点史纲第五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1.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2.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这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八七会议的会议内容及其意义,“一条道路”的探索,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

(二)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起及其挫折2. 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3. 红军长征的胜利这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曲折,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

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稳定的心态:在考研的复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自己总是看着别人的复习进度,这样往往自己的复习计划被打乱。

看着别人复习的进度比自己快了,心里就会很焦急,进而产生烦躁的情绪。

对于这种情况。

凯程老师建议考生按照自己事先制定的计划来,按部就班的复习。

对于别人的复习进度,可以参考和借鉴,但是千万不能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原则。

如果考生在复习中出现一段时间看不进去书的状态,拿起书来就感到非常烦躁。

出现这样的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在感到烦躁时,可以由这门课换为另一门。

如果还是不管用,干脆,合起书本,找到要好的知心的朋友,一起到校园里走一走,聊一些大家都开心的事,看看校园中匆忙的身影,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

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缓解这种状况。

其实只要做到全力以赴,然后中间不徘徊、不彷徨,认定目标,心态基本上都是稳定的,成功的学生,除了刚开始纠结于考不考得上这个问题紧张心绪不稳定之外,后来都挺稳定的,至少从表面上看上去是这样的,或许内心深处还是不太稳定的,而且偶尔还是会出现抓狂的情况,不过很快就好了。

2017考研政治考点预测: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2017考研政治考点预测: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考点预测: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命题角度1: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的?(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1)1946 年5 月4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1947 年7 月至9 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3)1947 年下半年和1948 年初,土地改革运动在各解放区广泛发动。

这期间一度发生过侵犯部分中农利益、侵犯某些民族工商业;许多地方斗争地主、富农的方法不适当等“左”的错误。

中共中央一经发现,便立即采取坚决的措施加以纠正。

1948 年4 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总结了土地改革的经验,系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毛泽东还强调土改中必须注意两项原则: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不能损害中农的利益。

命题角度2:解放区土地改革胜利完成的意义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胜利进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在政治上,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巩固了解放区的后方,巩固了工农联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2)在经济上,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农业生产,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3)在人力资源上,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人力资源。

2017考研政治备考关于“土地问题”的考点深入解读

2017考研政治备考关于“土地问题”的考点深入解读

2017考研政治备考关于“土地问题”的考点深入解读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1926,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毛泽东曾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这里所谓的农村变动,主要指的就是农村的土地革命。

下面整理总结了史纲中出现的土地问题,帮助大家理解。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意义:近代中国第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但未能付诸实施。

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平均地权内容:核定地价,增价归公。

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

局限性:“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平均地权,后来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意义:结合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有助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

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八七会议: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反动统治的重要基础,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始终是革命的根本问题。

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缺陷: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年,《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阶级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意义:至此,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知识点复习之土地革命战
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土地问题历来是中国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土地决定了能否兴邦安民的大问题。

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很大影响,密不可分。

在2017考研政治的备考中,各位研苞应高度重视,不漏过一个细节。

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土地的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的到解放和发展。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将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力。

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评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党内开始滋长一种“左”的急躁情绪。

从1927年11月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是1930年6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这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

希望各位2017考研人对于历史上的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能够烂熟于心,在考场上游刃有余的应答。

黄金提分期,全方位无死角的备考走起来!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取得理想佳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