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十三:社会对人的本性的约束

合集下载

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系列之四人的生存需要、本能和本性

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系列之四人的生存需要、本能和本性

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系列之四人的生存需要、本能和本性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系列之四人的生存需要、本能和本性一人体生存的基本需要人体生存的基本需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氧气、温度、食物、水、睡眠、视、听、活动、排泄、言语、思维、性交等。

人体对这些基本需要是必要的,是不可缺少的。

其中任何一项的失去都会影响个体的生存,甚至使个体丧失生命。

这些需要,利害于人类的每一个成员。

二. 人的基本本能人的基本本能是自觉获取对人体基本需要的满足。

正因为人体具有这种本能,所以人体才有可能以生命体的方式存在着。

所谓本能,就是自身具有的能力。

这种能力表现在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引导和参与就能发生。

人体获得氧气的吸收,靠向温热母体的蠕动,对奶水的允吸,自动入睡,视觉和听觉的生理反应,肢体的活动。

(包括爬行和走动,)消化系统的自动消化和排泄,思维的反应,判断,言语的哭笑呐喊,异性间性行为的自觉发生,这些全是本能的表现。

人体的这些本能是人类在进入人类之前的兽类期就有的,是和兽类完全相同的的本能行为。

本能在兽类和在人类的表现都是一样的。

这种本能是人有生以来就有的。

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这些本能行为都要发生。

这是任何社会力量和主观意志都无法遏止的。

人的本能是一种生存本能,这与普通动物的生存本能是一样的。

三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能够自觉支配本能行为的思想意识。

人的本性所体现的是人类个体所共有的基本特性。

本性在不同人身上,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在人生的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基本属性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本能是人自身能动的生理机能和低级意识相结合的结果。

而本性则是意识物的高级意识作用的结果。

本性反映本能的本质,具有长期性、定型性和无法改变性。

本性为个体创造生存需要最大满足的条件。

人体生存的基本需要是必需的,对需求的满足是无止境的。

也就是说人的本能一定得在本性起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对这种需要的最大限度的取得。

本能要起到作用,还必需得有人体生存所需物(条件)的存在。

人的12种本性

人的12种本性

人的12种本性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是与生俱来的。

人性如同人心脏和血液一样与人的生命同生共死。

只要人的生命尚存,人性便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尽管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时而强烈,时而舒缓,但它恒久地、永不消失地在人体内活动,而且总有一种淋漓尽致地展现的欲望。

一、人的12种本性1、善良善良,是人的一种同情、慈爱、友善之心以及欲对别人进行帮助、与人和睦相处的愿望。

在没有其它因素影响的条件下,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不会轻易地去伤害周围的人或物,而且会尽其所能地提供帮助和爱抚。

当我们涉足那些民风纯朴的偏远山区,这些远离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的人们,对外来陌生人的热情、好客和友善,仿佛使人感到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在大都市有时连问路都无人愿意给你指说(受外在因素影响),而这里贫困的山民却乐于免费为你提供食宿,使我们感受到人原始的、本能的善良。

人们爱兽、鸟、鱼、虫及花、木、草藤,并常自觉地予以保护和饲养,说明人们不仅对自身是善良的,而且对所有的生命体都是善良的,甚至包括无生命的物体。

人只有在自身的生存或利益受到威胁或影响时,才会伤及他人或他物。

人善良的本性表现在生命的各个方面。

比如,当遇到乞丐时,有施舍的本能;当得知他人受灾时,有无偿捐赠钱物的自愿;当看到别人遭遇不幸时,常禁不住留下同情的泪水。

正常条件下,人都愿意与别人友好相处,不愿轻易伤害别人,这是由善良的本性决定的。

现实中的冲突,一般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误会;二是善的本性与另一本性发生矛盾,且另一本性战胜了善的本性。

2、权欲权欲就是想获得权力的一种欲望;而权力是对人或事的一种支配资格,支配是主动和自主的行为,而被支配总是被动的。

在人的潜意识中,总是渴望支配别人,而不希望被人支配。

所以权欲是人的一种天性。

某些权力所能带来的名利,更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权力的贪欲。

官场的尔虞我诈、古代皇权的血雨腥风,便是权欲的生动写照。

有些人为了权力,不惜用金钱去买官,甚至失去人格与尊严去求官,并把权力作为一生的追求和精神支柱。

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系列之一:先给人的本性做个定义

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系列之一:先给人的本性做个定义

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系列之一:先给人的本性做个定义首先,我们给人的本性定义为:所有人类个体都会自觉、能动、最大限度地谋取自身需求的最大满足。

我们所说的本性是对人类个体而言的,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一种生来就有的基本属性。

这里所说的所有人类个体,是指无一例外的所有人类个体,是指无论其生活环境如何、社会地位如何、身体体质如何、性别区分如何、个体智力如何、个体能力如何、工作如何不同的所有人。

所谓自觉能动,是说个体的谋取行为是发自个体自身的,并且是有一定动能的。

本性是一种可以自我激发产生行为的内在属性。

所谓最大限度谋取,是指谋取的基础和手段。

也就是说在什么基础上去谋取和用什么手段去谋取的问题。

无论在什么样的基础上,个体都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最大追求。

谋取的手段是不择手段,就是使用一切可使用的手段去谋取。

所谓最大满足,是说满足的程度。

个体本性支配下的谋取的满足程度是上不封顶的。

这个最大满足是没有最高限定的,具有无止境性。

个体的谋取,是个体的需求对象,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

比如吃的食品,穿的保暖衣服,安全的居住房屋,出行的交通工具等等。

异性个体之间所追求的爱情,就是个体本性支配下最大限度地谋取性需求的最大满足。

人们歌颂爱情,就是歌颂人的本性的积极追求性。

我们说,人们具有的为自己的本性既不善,也不恶。

所谓的善与恶,是在不同条件下人的本性的不同表现而已。

只为自己、不为别人为自私,损人利己为恶人,舍己为人为行善,不损人利己为好人。

之后我们将对人的本性的产生、表现、作用等加以推敲和探讨,说出我们作出这个定义的理由。

希望同识者论之,异见者议之,议论纷纷最好。

什么是人类的本性?

什么是人类的本性?

什么是人类的本性?人类是智慧生命的代表,但是人类的行为却不总是符合道德规范。

这让人们不禁思考:什么是人类的本性?是仁爱和友善,还是自私和贪婪?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人类的本性。

一、物种起源角度人类的本性源自生物进化,即我们先天遗传了祖先所具备的一些基因,其中一部分是关于本能和行为的代码。

这些基因使得我们天生具备了保护自己、保护家人和族群的本能,如自我保护、决策制定、繁殖等。

这些本能是人类的生存之本,是人类独有的、基本的、先天的。

二、社会学角度人类生为社会性动物,个体总是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因此,社会环境对人类的行为和本性具有巨大的影响。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要求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而这需要大家遵循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如守信用、助他人和合群等。

但是人类社会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这决定了道德和恶劣行为的标准不同。

例如,有些文化中透彻鼓吹“以弱为尊”,而有些则大力宣扬“拼尽全力争取成功”。

这些文化观念无疑对人类的本性有着直接影响,为人们的行为态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划定了边界。

三、心理学角度人类的心理状态,包括情感和认知等方面,也对本性产生着巨大的肆意影响。

例如,人类情感的种种表现,涵盖了愉悦、悲痛、愤怒、恐惧等,这些情感状态直接影响人的思考和行为。

同时,认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的聪明才智、沟通方式和学习能力等,也影响了个人的行为和本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人类的本性是相对比较复杂的。

人不是只受先天遗传基因的影响,人类的很多行为和思维能力还需要受环境因素和个体身体状态的影响。

综合来看,人类的本性不仅仅受环境和生物基因的影响,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社会文化和人类价值观等非物质方面所决定。

当我们更多地关注人类本性,不妨从以上几个角度进行客观的研究分析,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身和社会,并不断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更理智、更文明、更仁爱的人。

人的本性、理性和德性

人的本性、理性和德性

人的本性、理性和德性
人的本性、理性和德性
人类自有文字记载几千年来什么都在变,唯独人性没有改变!人性从层次上可以分为本性、理性和德性。

1、人的本性:以小博大,不劳而获。

人的本性特点表现为趋利避害,期望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

一般而言,实现人性需要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占有他人劳动,另一种是提高自身技能。

人性的本能趋向于不劳而获,或者趋向于以不对等劳动付出多占他人劳动果实来实现目标。

而要改变人性这种不劳而获的倾向,引导人们通过增强自身技能,来达到降低劳动付出和获得更多成果,则必须借助理性和德性的干预。

2、人的理性:趋利避害,趋吉避凶。

人的理性就是通过权衡利弊得失,选择合理和正当的行为方式来实现意愿与需求,这便是理性的趋利避害和趋吉避凶。

这种理性的行为往往不伤害别人的利益。

3、人的德性:利己利人,共赢共生。

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人类逐步累积了关于如何才能有利于整体生存和发展需求的理性认识,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

这些关于行为取向的准则称之为德性。

本性在实现自身需求时不顾及他人反应和利益;理性考虑他人反应;德性遵循共赢共生原则。

因此,我们应该强调抑制本性,选择理性,鼓励德性。

有人担心人们会因为抑制本性,选择理性,鼓励德性失去自我,造成人格分裂,失去竞争力而变傻。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人的基因决定本性的争强好胜性、唯我独尊性。

这些东西不提倡都会无师自通潜意识的出现,唯有公德和利他的思想需要理性和德行干预,需要不断地培养和维护!。

人的本性和趋势

人的本性和趋势

人的本性和趋势
人的本性是指人类天生具备的基本特征和倾向。

人的趋势则是指人在生活中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思考的倾向。

人的本性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交性: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有着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天性。

人们需要彼此合作、相互支持和交流,以满足个体和群体的需求。

2. 求知欲:人类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人们渴望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积极寻求新知识和经验。

3. 自我保护:人们天生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

这包括对自身的安全和健康的关注,以及对潜在威胁的警觉性。

4. 自我实现:人类追求个人成长和实现潜能的愿望。

人们渴望发展自身的技能、才能和兴趣,并追求个人满足感和成就感。

人的趋势则是通过环境、教育和社会因素受到影响和塑造的。

以下是一些人的趋势:
1. 社交趋势:人们经常寻求社交互动和交流,尤其在现代社交媒体的普及下,
人们更加追求社交网络和社群的参与。

2. 自我发展趋势:人们追求个人成长和进步,努力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并追求职业和社会成功。

3. 变革趋势:人们对改变和创新有一种天生的渴望。

人们追求新鲜感和刺激,愿意接受新的挑战和机遇。

4. 幸福趋势:人们追求幸福和快乐。

人们通过追求个人满足和积极的人际关系,以及追求心理和身体健康,实现幸福感。

需要注意的是,人的本性和趋势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个体的差异和个人经历也会对人的本性和趋势产生影响。

对人的本性问题的哲学思考

对人的本性问题的哲学思考

对人的本性问题的哲学思考
一、人的本性概念介绍
人的本性,是指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是不受外部环境和个体意志的支配的特征。

本性是人类生命普遍存在之处,从基因层面开始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二、人的本性在不同哲学体系中的解释
1. 柏拉图哲学中的人的本性
柏拉图认为,人的本性是受外部世界限制的寻求美德的愿望。

他认为,人类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意志、欲望。

这三个部分在寻求真理和美德方面存在着内在的冲突。

2.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人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是基于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

他指出人的本性是社会性的,依靠社会生活的支撑和共同的利益来实现。

3. 康德哲学中的人的本性
康德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和理性的。

他认为人的理性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意志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和指导。

4. 尼采哲学中的人的本性
尼采认为人的本性是基于力量和欲望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固有规律和人类历史的影响。

三、人的本性对人类文化和进步的影响
人的本性是整个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人的本性直接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人的本性的相互作用和制约,正是推动人类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

四、人的本性和人类道德观的关系
人的本性与人类的道德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虽然道德观念是可以被教育和培养的,但是对人的本性的理解和考察,对于道德观的形成和运用有着深刻的影响。

五、结论
人的本性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特质,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对于人类的认知和应对,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道德和伦理的认识和弘扬,这些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
自从有了人类的存在,这个世界就不会再有安宁的日子,因为人类的本性就是禽兽,他们天生既有贪婪的习性,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他们可以从一无所有到家财万贯的进化,慢慢的吞噬这世界的一切,他们从来就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即说他们还有一句俗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所以我们不能相信人类的任何甜言蜜语,就算他们能把我们说的天翻地覆,我们也还得认清我们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实力,我们千万要记得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的本性是永远不能改变的。

贪婪是人类的万恶之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十三:社会对人的本性的约束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系列之十三:社会对人的本性的约束一社会的硬约束社会对个体的硬约束是指社会采取硬性防范措施,使得任何个体都不能轻易穿越这种约束。

比如,为了防止固定财产被盗窃,单位和家庭都装上门,安上锁,甚至是多层的防盗门,甚至装上三保险、五保险的防盗锁,使得任何想行窃的个体无法冲门而入。

汽车装上锁、装上报警器,使得行窃者一接近车身就有警报响起,以便引起车主和周围行人的警觉,使得窃贼难以得逞。

再如,银行个体存款实行实名制,再加上密码保护,使得窃贼即便行窃成功,因不知密码、没有身份证而无法取出存款。

所以盗贼一般不盗窃存折。

更进一步,即便有窃贼侥幸地盗窃领走款项,取钱现场计算机控制的电子眼已经对取款者现场实况录像,国家刑警机关可以根据取钱者的特征很快查到行窃者。

为了避免恶性杀人事件,社会采取控制枪支的办法,约束个体杀人行为的发生。

为了防止财会人员以权谋私地贪污现金,财务报销实行凭据制,购物发票作成三联单(有的是四联单、五联单),并要盖上单位公章,发票实行税务局统一编号印制的盖有税务章的统一发票,为的是防止有人使用发票时偷税漏税。

财会人员又分出纳和会计,会计管帐,出纳管钱,管帐的不拿钱,拿钱的不见帐,帐和钱要持平,这就避免了一人管钱又管帐时自行作假账贪污的可能性。

再如:发票金额栏里写上容易涂改的阿拉伯数字外,还必须写上不好涂改的汉子大写数值,这也是防止涂改帐单的硬约束措施。

汽车售票员可以收钱不给票地贪污现金,实行自动投币的无人售票机之后,就可避免了售票过程中贪污行为的发生。

社会对个体的硬制约束也是挖空心思的。

但是,人的本性又使个体采取社会尚未预防到的空当进行不正当的转移谋取。

社会采取的硬性安全防范措施是极有针对性的,即对不同的不正当转移谋取采对的针对性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说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作案者个体当然也会采取针对性的反约束措施。

比如偷盗者使用婆娑工具破门撬锁,同时破坏作案现场等。

总之,人的本性可以促使个体进行正当的创造谋取,也可以驱使个体进行不正当的转移谋取。

六社会的道德软约束社会对个体进行软约束是相对于硬约束而言的。

硬约束是对所有个体都使用的约束。

而软约束则主要指对人的思想意识上的约束。

软约束是对觉悟而言的。

软约束来自许多方面,一是来自个体一小生活的家庭教育。

家长教育孩子应该做什么样的事,不应该做什么事。

“不该作”的意识就是思想约束。

不谙事故的儿童长成大人,思想有无知到有知,家庭教育起着很大的先天作用。

二是学校教育。

儿童的社会知识很大一部分是从学校得到的。

在现代社会,儿童自从智力能够主动接受教育的年龄开始,其主要时间就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基础的基本教育,某种程度上说是定型教育。

三是社会现实影响。

这种影响是指儿童耳闻目睹社会事件所产生的思想意识,也可以说是个案例子教育法。

比如对偷盗现象的打击,如果打击有力,儿童就可能产生恐惧感,这种思想支配下,儿童便不会轻易产生偷盗的念头。

如果打击不力,或者儿童从盗贼那里得到了某些分赃的好处,一旦他自己有了难处的时候,就有可能去与窃贼为伍。

软约束主要是在思想意识上的觉悟约束。

这种约束也被称作道德约束。

宗教信仰也是一种软约束。

国教则是软加硬约束。

道德约束是指民众生活中形成的美丑、善恶、好坏标准观念。

这种观念有历史传承形成的,也有社会当权者倡导推行的。

事实上,道德观念往往带有传统性和保守性,它对社会的创造性谋取和个体利益的保护往往起阻碍作用。

信仰也是一种思想范围的软约束。

信仰的教条就是约束信仰者思想和行为的绳索。

信仰主要是约束人们的某些行为不让发生。

二社会的软加硬约束法律约束是一种软加硬约束。

法律是国家社会以明令条例的形式告诫人们不要做什么事,如果作了不该作的事,就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法律的明文告诫是软约束,违反约束之后的惩罚是硬约束。

皇帝社会之所以会制定出权法,因为当权的帝王们有特权特利要保护。

有了特权特利的保护权法,特权特利者就可以避免社会给以的惩罚。

权法是专门为特权特利者逃避社会惩罚而制定的。

一般来说,帝王只有自我道德觉悟的软约束,而不受国家法律的硬约束。

国教、家教、族规、团体纪律等也都是先软后硬的软加硬约束。

软约束具有自觉遵守性,硬约束具有强制性。

三社会约束的有效化发展社会对个体的约束问题既是个历史性的老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新问题。

说它是老问题,是指它在历朝历代的社会中都存在,说它是新问题,是指现实社会中它仍是社会十分重视的问题。

所谓社会问题无怪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财富增多的社会发展问题,二是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所有社会主宰者都不敢忽视和必须致力解决的问题。

以上两个社会问题就牵扯到对人的本性的鼓励和制约问题。

要使社会有大的发展,必须大量增加社会财富,要增多财富,就必须激励人的本性去进行创造性谋取。

要使社会安定,就必须对人的本性进行约束,使得个体不正当转移谋取事件不发生或者少发生。

只有这样民众的生活才会有安定。

如何才能作到对本性的有效约束呢?这就是下面要讨论的问题。

尽管社会对个体进行着有针对性的硬约束和软约束,但是又总是有约束不住的个体,总是有不正当谋取行为的发生。

尽管根本原因是人的本性决定的,但是约束的不全面性和失效性也是重要原因。

对个体约束失效或无约束,对社会造成的损害会是很大的。

人类社会从这些惨痛的教训中不断地进步完善约束机制。

每完善一步,社会就进步一步。

约束的完善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使硬性约束更可靠,二是使某些软约束改变为硬约束,三是加大约束范围和约束力度,四是软约束和硬约束的有效结合。

硬性约束更为可靠的例子如银行或单位财会部门用的保险柜,起初用木头做,但木头比较容易地被窃贼砸破窃走金钱。

后来就改为铁柜,但铁柜又会被盗贼连柜子盗走,到了荒野之地再强行将柜子用氧气割破而被窃走金钱。

后来的保险柜又做成钢筋水泥结构,使得窃贼又不好当场砸烂,又无法将其窃走,这样一来砸柜行窃的案件就少多了。

金库都是碉堡式的钢筋水泥结构,还有荷枪实弹的军人看守,不使用爆破技术很难破门而入。

破坏金库必然要大暴露。

所以有抢银行门市部的,很少有抢金库的。

将软约束改为硬约束的最好例子是民众对当权者个体的约束上。

历史的封建君主制社会,民众对一国之主的君主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约束可谈的,就是对封建社会官吏的约束也主要靠比其大的上级官吏来约束,民众对他们是无法约束的。

历史发展到了工业社会,开创了一种对社会当权者全体实行全约束的硬性约束机制——三权分立式国家管理模式。

不给官员全权,只给部分权力,这就使得官员很难成为拥有全权的独裁者。

发达的工业社会将原来属于君主帝王一人独掌的国家最高权力一分为三,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这三者各自独立,互相制约,相互之间平起平坐,没有相互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这就相当于剥夺了君主帝王一人的执法随意杀人权、随意司法治罪权、随意创立罪名权。

总统想对某人治罪,首先他必须得从立法文书中找到相应的可构成犯罪的罪名,即便是找到了罪名,总统却没有定罪权,又必须交到自己根本管不着的司法官那里去判定是否真的有罪。

即便是总统认为有罪,司法机关不认定有罪,仍不能治罪,更别说轻易就“抗旨不尊”地随意杀人了。

这样一来,仅靠帝王自我觉悟的自我软约束,就变成了由别人或者说是社会行驶的硬约束。

这种硬约束要比靠帝王素质的自我觉悟约束要有效得多。

滥杀无辜,残杀异己,冤假错案之类的杀人事件基本得到遏制。

软约束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改为硬约束之后解决了,这就是历史的进步。

加大约束范围和约束力度的最好例子莫过于计算机管理了。

人类进入计算机时代之后,计算机广泛地应用到了各个领城。

就拿银行系统的计算机应用来说,用计算机记账既可以避免记错帐,又可避免记假账和改帐的不正当行为发生。

就取款而言,自动柜员机远比营业员公正得多。

想多给一张或少给一张,柜员机都是不会那样作的。

为了防止偷窃别人存折取款行为的发生,取款处都设有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电子眼摄像头。

他可以准确地对取款现场录像,即便是窃取,也能准确查出其人。

在这里计算机的作用起到了电子警察的作用。

计算机确实帮了人类社会的大忙。

计算机介入社会管理,确实增加了很多人力达不到的功用。

再比如城市的地铁、出入口设置了计算机自动控制的转动“门”,无论什么人,没有票它就决不放你进去。

这就实现了计算机面前的人人平等。

计算机派.上用场之后,社会正试图最大限度地扩大其在约束领域的应用范围,并设法把过去的软监督变为“电子眼”之类的硬监督。

计算机比包拯更铁面无私。

社会约束的有效化改进也体现出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搞阴谋诡计政变成功之后称帝称王的不在少数,并没有一位是什么靠社会舆论被逼自动下台的。

总统的被约束与皇帝的无约束相比,当然是一大进步。

人类历史上对个体约束中,对民众的约束多一些,而对当权者官吏的约束就少得多,特别是对官吏以权谋私的硬约束就更少。

比如:官吏对民众有管制权,而民众则没有对官吏的约束权。

也就是说民众只能照官吏的意志行事,而官吏决不照民众意志行事。

工业社会出现的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民主自由权力的制度,就是对单纯官管民众制度的否定。

工业社会出现的对社会最高权力掌握者总统的严加限制,就是对刑不上大夫之类王法的否定。

对总统公开约束与皇帝毫无约束相比,无疑也是一大进步。

人类在自身和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完善约束机制,不断增加约束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