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草原文化之内涵与特征
草原文化---文化知识

草原文化---文化知识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特有的豪迈刚健的气质和品格、丰富的内涵、独有的精神特质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草原民族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培育了草原民族的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创造出了粗犷豪放而不失深沉细腻、雄浑有力而不泛悠扬委婉的文学艺术。
在与先进民族、先进文化的交流中,草原民族产生了追赶先进的强烈愿望,并付诸奋发图强、百折不挠的行动。
这种不甘落后、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草原文化精神,支持草原文化保持自身特色并延续不辍、世代相传。
改革开放以来,草原文化在与各种人类文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交流与整合中,愈加凸显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
张家口坝上草原辽阔,是北方草原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地方。
在全市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今天,弘扬草原文化,对于传承历史,光大民族文化,增强全市人民建设家乡的凝聚力意义深远而重大。
美丽草原一曲和谐大歌本报记者谢岩蓝天白云,碧浪荡漾,骏马奔驰,歌声悠扬。
广袤的草原,令人心驰神往。
在许多人的心中,那是生长爱情和诗意的地方,就像歌中唱的那样:“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但辽阔草原不仅仅为我们的诗意烘托背景,她也是培育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草原文化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古老的文化传统,豪放壮美、雄浑飘逸、丰富多彩,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从历史上看,坝上草原是人类先祖的栖息地,她连接着东方人类的起源地——泥河湾;她是汉民族少数民族的融合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她连接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涿鹿。
从精神层面上看,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宇宙观、与大自然谦和相处的自然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的生态观和描摹自然歌颂自然的文化观为草原民族所尊崇。
文化力量是精神力量。
发展繁荣草原文化,发掘草原文化的内涵,可以带动我市文化大市的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草原文化的概念

一、草原文化的概念(一)草原文化内涵的界定文化,国家的根脉,民族的灵魂。
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流,三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吸收、融合共同造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其中,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的草原文化即使中华文化的主要源流之一,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
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内在动力之一。
迄今为止,国内专家学者关于“草原文化”内涵的理解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根据学术界对草原文化的普遍理解,草原文化可以界定为: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内蒙古族为主要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与草原生态环境和谐依存,通过草原生态系统与其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信仰、心理特征的融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发展的,并不断以异质文化的精粹为养料的动态文化。
(二)草原文化的主体及区域分布构成中华文明的草原文化,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包括亚洲杯芳草苑、西域地区、青藏高原三大板块。
从狭义的角度分析,则专指亚洲北方草原。
就关于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草原文化研究员吴团英在《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草原文化分部的地域范围,主要是在中国的北方草原地区,历史上包括整个蒙古高原。
”具体地区,有匈奴、丁零、突厥、回纥、东胡、鲜卑、乌桓、柔然、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历史上这些游牧民族共同构成草原文化的主体。
(三) 草原文化的特征1崇尚自然的生态特征草原文化是古老的生态文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让人类妥协于自然力量,顺应自然选择。
蒙古民族作为北方草原文化的承诺,在其身上凝聚着古代游牧民族生态观。
游牧生产方式将自然当做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
牧人们不会因为个人利益或生活方便而破坏自然,从生态角度看,蒙古包是人类长久性居住建筑中用材最少,建筑方式对自然破坏最小的建筑;牧人取暖用的材料,是牛羊粪和枯树枝,禁止砍伐树林;严禁在河水、湖水中洗涤污物。
论草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论草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作者:辛飞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0期摘要:“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及鲜明的文化特征,草原文化的地域性;草原文化的民族性;草原文化的开放性;草原文化的多样性,凭借着这些特征,草原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显示了草原民族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关键词:草原文化;内涵;特征1 关于草原文化的内涵“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主城部分,它不同于一般学科概念的综合性人文学概念,草原文化是居住在草原上的人们——草原民族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留下来,并经过岁月长期洗礼的物质与精神世界财富的总和。
草原文化是以游牧狩猎为主的广泛流动性的生态型文化。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构成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在推动中华民族的历史向前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草原就是保持着草本植被或灌木植被的半干旱地区。
”[1]例如蒙古草原,这里地处内陆,季节变化不明显,无霜期短,气候寒冷,每年五六月份长草到七八月份有枯萎。
草原文化是一种生存意识很强的斗争性文化。
历代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有突厥、鞑靼、女真、匈奴、鲜卑、契丹、蒙古族等等,面对严寒和干旱,这些民族为了求得生存,无数次的风餐露宿,不停歇的颠沛奔波,造就了游牧人硬汉的性格。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从事农业、工业、商业几乎是不可能,他们采取猎牧或牧业为主以农耕为辅的复合型生产生活方式。
因此,草原文化就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过程中孕育、发展起来。
作为草原文化主角的草原民族前仆后继,世代相传。
创造了风格粗犷,魅力无穷的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一种活性的动态文化,蒙古有句谚语‘被牲畜采食过的土丘还会绿起来,牲畜的白骨不久被扔到那里’。
这句谚语表达了草原游牧民族对牧草枯荣,牲畜的生死等自然循环、物种再生的原理以深刻诠释,道出‘凡有生之物皆无常也’的万物无常并时刻处于变化、运动之中的道理。
游牧文明中这种活性因素始终以旺盛的生命力发展着,并与尊崇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相结合,成为草原文化典型的审美内涵。
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及其特点

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及其特点草原是构成地球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自然形态之一,广阔的亚欧草原、非洲草原、北美洲草原、南美洲草原、澳洲草原孕育了人类的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与组成部分之一。
构成中华文明的草原文化,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包括亚洲北方草原、西域地区、青藏高原三大版块。
从狭义的角度分析,则专指亚洲北方草原,本文的分析以亚洲北方草原的内蒙古地区为研究对象。
依据自然地理特点、历史特点、民族文化特点三条基本标准,可以将内蒙古划分为三个各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区域,即:东部的大兴安岭文化圈,中部的阴山文化圈,西部的阿拉善文化圈。
大兴安岭文化圈大兴安岭文化圈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
大兴安岭文化圈的自然地理特点是:以大兴安岭为南—北中轴线,北起黑龙江右岸漠河,南抵西拉木伦河谷地及燕山山脉东段北部,全长约1400公里;大兴安岭主脉西侧为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呼伦贝尔草原,东侧为嫩江平原;中部、南部为大兴安岭山地、丘陵地区与西辽河平原,以及燕山山脉东北部山地、丘陵地区。
受草原退化、沙化的影响,近年来形成了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
这一地区北部冬季严寒、漫长,冬季气温可达-50?C,南部较为温暖;大兴安岭东部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降雨量较多,气候较为湿润,西部由于受大兴安岭阻隔,气候较为干燥。
自古以来,大兴安岭及其周边地区孕育了古代的森林民族、草原民族、农耕民族,在这片广袤、富饶的大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呼伦贝尔草原是亚洲北方草原古人类的摇篮。
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在扎赉诺尔露天煤矿相继发现16个个体的人头骨化石标本,为考古界所罕见,被命名为“扎赉诺尔人”,古人类学专家认为其具有蒙古人种的原始特征。
在满洲里、海拉尔、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旗、额尔古纳市等地,也发现了多处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遗址。
因而这一地区被国外考古学家认为“是北方远古民族的摇篮之一”。
考古发现证明,距今8000~4000年前,赤峰地区就有中华民族的祖先辟草莱、植稼樯,过着以农耕为主、兼营渔猎和畜牧的生活。
浅析草原文化之内涵与特征

浅析草原文化之内涵与特征内蒙古文化主要来源于草原,属于草原文化,与农耕为基础的文化有鲜明的差异。
草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博大与包容性,与游牧生活息息相关。
了解草原文化对于绘画创作和理论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
民族地区的文化和理论的积淀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有了这种文化素质的积淀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艺术创作。
因此我们需要特别重视文化底蕴的重要性,尤其是我们的草原文化。
标签:草原文化地域蒙古族游牧文明农耕文明草原文化到底是什么?在内蒙古地区,许多画家,艺术家,设计人经常把草原文化,蒙元文化等挂在嘴边,所以现在听起来似乎人人都是草原文化的研究者,那么真实的情况如何;草原文化的现状又是如何值得我们去深思。
从地域文化发生学角度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草原文化这个概念的来源是地域角度的分析。
就如艺术理论所分析的一样,民族,地域,时间是影响艺术之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国的地形地貌大略可以分为三大类别;西藏是高原,内蒙古是草原(也有高原),南方是山。
比较它们的文化各有其地方特点,从而在艺术传统中留下自己特有的密码。
内蒙古歌曲内容几乎都是以苍天,大地,母亲为主题。
少有歌颂爱情,有的也是体现一种执着的态度,却不是生离死别撕心裂肺的爱情故事。
例如经典歌曲:敖包相会等,苦苦的等着,唱蓝天大地。
蒙古歌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南方却几乎正好相反,人口密集,地域环境不同,歌颂的内容也是不一样。
这是环境条件造就的,因此地域环境和艺术是有直接联系的。
内蒙古没有规定本土的画家们必须要以草原为题。
但是大部分画家却都是不约而同的以草原为主要表现的题材。
地域文化的影响非常广泛深远,不仅仅是在艺术领域。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
它也是影响艺术的重要因素。
我们经常谈草原文化,但并不代表表现一个辽阔的草原就是草原文化,而是草原人的内心跟草原一样包容,包容着所有的喜怒哀乐。
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

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
草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也是草原文化的根基所在。
草原文化源
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生活特点,深深地影响着草原地区的人们。
首先,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之一是以牧畜为主要生活方式。
草原地区的人们依
靠牧业生活,他们骑着骏马,驱着牛羊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享受着自然的恩赐。
他们的生活方式简朴而自由,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牧民们在草原上搭起蒙古包,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其次,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
草原地区的人们
有着独特的服饰、美食、音乐和舞蹈,这些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充满了浓厚的草原风情。
在草原上,可以欣赏到激情澎湃的马术表演,感受到悠扬动人的蒙古族长调,品尝到美味可口的奶酪和烤羊肉,这些都是草原文化生活特点的具体体现。
此外,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还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中。
草原地区
的人们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家园,他们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保护自然。
他们相信自然是神圣的,是生命的源泉,是他们生活的根基。
因此,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贯穿于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了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是多样而丰富的,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草原地区的人们以牧畜为生,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为乐,以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为荣,这些都是草原文化生活特点的具体体现。
希望草原文化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草原生态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草原生态文化的概念与特征作者:王关区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3年第4期草原生态文化是崇尚自然的文化,是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师法自然、顺应自然、维护自然的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其他生物及人与人共存共荣,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相得益彰,草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文化。
研究草原生态文化的概念和特征,弘扬草原生态文化的品格与精神,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草原生态文化的内涵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与草原生态文化相关的研究开始多了起来,众多专家就生态文化、游牧文化、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蒙古族传统生态保护法等等,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
有专家提出:蒙古族生态文化是由牧民、家畜、自然三要素构成的生产方式及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生态化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
从物质层面来看,蒙古族生态文化是以游牧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作为客观前提的;从精神层面上看,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是古代蒙古人创造精神层面生态文化(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从制度层面看,历经数千年形成的游牧人的生态观念已经被加以制度化并形成特定的价值取向,从而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监督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制度,如法律制度、分封制度、军事制度等。
近年来,有多篇学术论文如《论草原生态文化》对草原生态文化的概念、类型和价值等进行了探究;《论蒙古族的传统生态文化》论述了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主要特征、来源和组成等;《诚信伦理与生态伦理》分析了生态伦理是草原文化的思想精髓;《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则提出了“崇尚自然”是草原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草原生态文化的重要研究内容;《论草原文化的价值系统》提出了草原民族“天人相偕的自然观”;《论草原文化的基本价值体系》提出了“以自然为主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草原地区人与自然关系上体现的价值观。
还有学者在专著《草原文化的生态魂》中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方式是以蒙古族为主的中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几千年来遵守的生存、生产、发展的方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生态文化对草原地区少数民族来说并不是新的生存方式;蒙古族生态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体现,主要是指在与环境相互适应的物质生产、生活技能与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生命的认识、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等;可以概括为:敬畏生命,尊重自然,感念自然,知恩图报。
草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草原文化之内涵与特征
内蒙古文化主要来源于草原,属于草原文化,与农耕为基础的文化有鲜明的差异。
草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博大与包容性,与游牧生活息息相关。
了解草原文化对于绘画创作和理论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
民族地区的文化和理论的积淀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有了这种文化素质的积淀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艺术创作。
因此我们需要特别重视文化底蕴的重要性,尤其是我们的草原文化。
标签:草原文化地域蒙古族游牧文明农耕文明
草原文化到底是什么?在内蒙古地区,许多画家,艺术家,设计人经常把草原文化,蒙元文化等挂在嘴边,所以现在听起来似乎人人都是草原文化的研究者,那么真实的情况如何;草原文化的现状又是如何值得我们去深思。
从地域文化发生学角度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草原文化这个概念的来源是地域角度的分析。
就如艺术理论所分析的一样,民族,地域,时间是影响艺术之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国的地形地貌大略可以分为三大类别;西藏是高原,内蒙古是草原(也有高原),南方是山。
比较它们的文化各有其地方特点,从而在艺术传统中留下自己特有的密码。
内蒙古歌曲内容几乎都是以苍天,大地,母亲为主题。
少有歌颂爱情,有的也是体现一种执着的态度,却不是生离死别撕心裂肺的爱情故事。
例如经典歌曲:敖包相会等,苦苦的等着,唱蓝天大地。
蒙古歌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南方却几乎正好相反,人口密集,地域环境不同,歌颂的内容也是不一样。
这是环境条件造就的,因此地域环境和艺术是有直接联系的。
内蒙古没有规定本土的画家们必须要以草原为题。
但是大部分画家却都是不约而同的以草原为主要表现的题材。
地域文化的影响非常广泛深远,不仅仅是在艺术领域。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
它也是影响艺术的重要因素。
我们经常谈草原文化,但并不代表表现一个辽阔的草原就是草原文化,而是草原人的内心跟草原一样包容,包容着所有的喜怒哀乐。
不管发生多的事情草原人的内心都可以将它包容。
因此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在绘画表现里会有所体现。
著名画家朝戈先生的画,没有华丽的服饰着装,但是他所描绘的人物神态和眼神把蒙古人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张能够打动人心的画必定是画家注入了真实感情的作品。
这也就是为什么朝戈先生的画几乎很少画蒙古服饰,而是用最简单朴实的画风描绘出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妥木斯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几乎就以三块颜色为主,没有多余的装饰,所描绘的草原通过风景和人物将欣赏者带到悠远苍凉的意境。
这就是草原文化的真实写照。
如马头琴声一般,苍凉孤独的意境不言而喻。
再返回到蒙古族歌里面,除了辽阔以外,如果细细品味便会感受到那种淡淡的苍凉和孤独,孤独但不伤感。
对于许多民族而言,白色是丧葬颜色。
但是蒙古族却正好相反,古时候,蒙古族在盛大节日会用白色着装。
白色是蒙古人最崇尚的颜色,用白色来形容美好崇高的事物。
从蒙古语的字母开始“chagantolgai”(蒙古语音节首字母),“chaganyide”(白色食品,好的食品)“chagansetgil”(形容一个人心地善良,直译:洁白的心)。
除白色以外草原上还习惯用纯颜色。
从服饰方面还有红色和黄色。
与草原人民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联。
蒙古包是白色,从制作材料分析:驼毛即是白色(茫茫草原牧民赶着羊,傍晚回来看到远处白点,就像路标一样)。
在此处,颜色具有辨别功能。
从服饰方面分析,茫茫草原无边无际,穿着一身鲜艳的红色有助于牧民找到自己的亲人,所以颜色需要与绿色对比鲜明。
草原的蓝天白云没有雾霾,因此纯颜色的使用跟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总把蒙古族与酒联系在一起,普遍认为蒙古族爱喝酒且能喝酒,还有酒鬼等等绰号。
追溯本源,草原冬天零下20度左右,牧人放羊跟着羊群。
寒冷的天气需要暖身前行,所以经常是身上带着酒(且度数不能低)冷了就喝几口暖身子。
就像四川和湖南喜辣一样,潮湿的气候使得他们需要吃辣来保持身体平衡。
蒙古人性格慢,不着急,在辽阔无际的草原上,就算是生了病方圆百里没有医院要去很远的地方,所以急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蒙古人孤独,孤独的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他们需要自娱自乐为生活增添色彩。
农耕文明是以家为单位的。
家就是周围的地盘,周圍就是我的地盘,是静态文明。
草原文化是以天下为家。
到哪儿那各地方就是我的中心,是动态文明。
农耕文明中房子,汉字,庄稼地,院墙,都是方形。
从符号的角度来说,方形代表着稳定。
那么草原正好相反。
房子蒙古包是圆形,地貌,草原的路是弧线。
所以草原文化最大特点是动态性。
从一个地方不停的移动,因此叫游牧文明。
从语言文字分析,蒙文书写方式是相连性圆弧式移动。
蒙语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它的流畅性,不间断。
汉字讲究字正腔圆,字字拼接不相连。
因此当蒙文歌被翻唱成汉文版往往会失去本来的意味也正是因为失去了流畅性。
虽然这两种文化对比鲜明,但是它们都崇敬天地,因为它们需要天下雨来收获粮食,以保生存。
现在的草原文化在很多人心中的定义似乎就是一碗酒,一个哈达,一首歌,一匹马这一种模式。
我们往往很难给某种文化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就像我们置身于艺术当中,却很难给艺术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艺术这个名称用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
内蒙古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他们的祖先曾在这里声息繁衍,创造了优秀的草原文化。
动态性和包容性是草原文化的主要特征,而这种独特性使内蒙古的美术创作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
我们了解和分析内蒙古美术不能不谈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它是内蒙古美术家艺术创作的源泉。
参考文献
[1]乌力吉:视觉草原[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
[2]张碧波,董国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