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环境分析第1章概论

合集下载

沉积环境分析概论

沉积环境分析概论

沉积环境分析概论概述沉积环境分析是地质学和沉积学领域的重要分支,通过对地球表层沉积岩石的特征和沉积过程的认识,揭示了地球表层演化的历史。

该分析手段包括对沉积岩石组成、结构和沉积相等方面的研究,从而推断出岩石的沉积环境条件,如水深、氧化还原环境、海岸线位置等。

这些信息对于矿产勘探、油气勘探、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沉积环境的分类根据沉淀物形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以及环境条件,沉积环境可以被分为陆相环境、浅海环境、深海环境等多种类型。

每种沉积环境都具有特定的沉积特征和岩石组成,在地球历史的不同阶段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沉积地层。

陆相环境陆相沉积环境是在陆地上形成的沉积环境,包括各种平原、湖泊、河流和冰川等。

在这些环境下,沉积物的特征受到地形、水文条件的控制,常见的沉积物有砂砾岩、泥岩和煤等。

浅海环境浅海沉积环境包括近海陆架、潮间带和浅海海底等,受到海浪、潮汐和海浪等波浪作用的影响。

在这些环境下,常见的沉积物是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等,生物作用也对沉积物的特征产生重要影响。

深海环境深海沉积环境是指海洋深部水域,受到水深、海底地形和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这些环境下,沉积物往往由有机质和钙质残壳组成,形成了深海泥、深海泥质岩等类型的岩石。

沉积相分析方法沉积环境分析的核心是对沉积相的研究,通过对沉积相的认识可以揭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古环境条件。

常用的沉积相分析方法包括岩石薄片镜检、地层剖面观察、岩石化学成分分析等,这些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全面地解读沉积环境的特征。

岩石薄片镜检岩石薄片镜检是沉积相分析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岩石薄片的矿物组成、结构和生物成分等信息,可以揭示岩石的成因以及沉积相特征。

在镜下观察岩石薄片的颗粒大小、角质度、有无变色作用等特征,可以推断出沉积物的输运路径和沉积环境条件。

地层剖面观察地层剖面观察是通过对地层岩石的沉积序列、结构和岩相等方面的研究,来揭示地层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条件。

通过对地层剖面不同地层的比较分析,可以推断出地层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和古环境条件。

沉积学概要

沉积学概要

一.概念1.风化作用:地壳表层岩石的一种破坏作用;定义:因温度的变化、水以及各种酸的溶蚀作用,生物的作用以及各种地质营力的剥蚀作用等破坏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处于不稳定状态,逐渐遭受破坏,转变为风化产物的过程。

类型:物理、化学、生物2、风化壳母岩风化形成的碎屑残余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残余物质残留在原来岩石的表层,组成了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3.沉积分异作用概念母岩风化产物以及其他来源的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会按颗粒大小、形状、比重、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的现象,也叫地表沉积分异作用。

机械分异作用:主要受物理原理支配,见于碎屑岩中;化学分异作用:主要受化学原理支配,见于溶解物质沉积过程。

4.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将按粒度、密度、形状、成分等差异发生有序沉积的现象5.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溶解物质由于化学活泼性或溶解度的差异,以及受所处环境pH和Eh的影响,将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从溶液中沉淀出来的现象。

6.碎屑岩主要由母岩风化作用所形成的碎屑物质经过机械搬运、沉积作用、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7.重矿物:比重>2.86,含量一般不超过为1%,粒级小(多为0.25-0.05mm)8.杂基分布于碎屑颗粒之间的,与颗粒同时沉积的,粒径一般小于0.03mm的,细碎屑沉积物。

9.原杂基:代表原始沉积状态的杂基,泥质结构,未重结晶,与颗粒界线清楚。

10.正杂基:经明显重结晶作用后的原杂基。

11.假杂基:软碎屑经压实碎裂形成的类似杂基的填隙物。

常能同时看到局部被压碎的软颗粒。

12.胶结物:碎屑岩在沉积、成岩阶段,以化学沉淀方式从胶体或真溶液中沉淀出来,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各种自生矿物13.原生孔隙:主要是粒间孔隙,即碎屑颗粒原始格架间的孔隙。

14.次生孔隙:大多数形成于成岩中期之后及后生期,一般都是岩石组分发生溶解作用的结果。

15.成分(结构)成熟度:碎屑颗粒在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的改造下成分(结构)上接近终极产物的程度。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环境科学概论第⼀章绪论1 环境:环境是以⼈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与⼈类发⽣相互作⽤的⾃然要素及其总体。

2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指构成⼈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相对独⽴的、性质不同⽽⼜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也称环境基质。

3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是⽤定性和定量的⽅法对具体的环境要素所处的状态的描述。

4 环境容量:是在⼈类⽣存和⾃然⽣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负荷量。

5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类活动产⽣的有害物质或因⼦进⼊环境,引起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变化,危害⼈体健康和⽣物的⽣命活动的现象。

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污染物含量的复杂性污染因素作⽤的综合性⼆环境的组成⾃然环境⾮⽣物环境物质:空⽓、⽔、⼟壤、能量:阳光、引⼒、地磁⼒、地热⽓候:光照、温度、降⽔、风等物质代谢的原料:氧⽓、⼆氧化碳、有机质等⽣物环境⼈⼯环境⼯程环境交通社会环境经济关系道德观念⽂化风俗意识形态⼯业农业建筑通讯⼯程三、环境的特性1.环境的整体性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局部环境与整体环境相互影响、依存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跨界(省市、地区、国家)环境的影响2.环境的区域性纬度地带性⼲湿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3.环境的综合性环境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的结果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综合4.环境的有限性资源的有限性环境容量的有限性5.环境的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具有⼀定的抗⼲扰⾃我调节能⼒,在⼀定的⼲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6.环境变化的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变化的时间要滞后于外界⼲扰的时间。

例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第⼆节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及其分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类活动或⾃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态系统失调,对⼈类的⽣活和⽣产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对⼈体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法中的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原因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

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

空气中水的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的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的污染源。

地质大沉积学课件01现代沉积学进展概述

地质大沉积学课件01现代沉积学进展概述

古海洋学和大洋沉积学
• DSDP(1968-1983)和ODP(19852002)、IODP(2003-至今)对大洋沉积 学的贡献。
• 大洋深部温、盐环流的发现。 • 等深流和等深积岩。 • 上升流。泥质浊积岩。 • OCD和CCD界面 • 陆地上的古海洋学
盐度-密度环流
大 西 洋 温 度
密 度 环 流
-
事件沉积学和事件地层学
• 陆地上的重力流沉积-泥石流。 • 水下重力流-碎屑流、浊流、颗粒流、液化流。 • 地震沉积与海啸沉积-震积岩、海啸岩。 • 风暴沉积-风暴岩。 • 火山事件。 • 外星撞击事件-星际物质沉积层。 • 缺氧事件-缺氧沉积。 • 冰川事件-冰川沉积。
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
• 米兰科维奇旋回—偏心率(地球公转的 赤道半径与极半径之差与赤道半径之比) 周期:0.1Ma;斜度(黄、赤道交角) 周期:0.04Ma; 岁差(回归年短于恒星 年的现象)周期:0.02Ma
造山带沉积地质学和动力沉积学
• 非史密斯地层学 • 造山带沉积学 • 造山带古地理和古海洋学 • 造山带层序地层学 • 非威尔逊旋回的思想
沉积盆地分析
• 《盆地与古流分析》(Potter & Pittijohn, 1963,1967),《沉积盆地分析原理》(Miall , 1984,1990)、李思田等(1983, 1988, 1989).
• 沉积盆地分析的指导思想:整体分析、综合分析、 背景分析、演化分析
• 沉积盆地分析的主要内容:构造格局、地层格架、 沉积构型、充填序列、热演化史、盆地动力学等
沉积学阶段
• 沉积学的若干革命
• 1966年的等深积岩革命.Hezen等(1966)
• 1975年的风暴岩革命.G. Kelling和 P R. Mullin (1975)和 T. Aigner(1979)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概述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概述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概述一、引言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是地质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可以反映地球表面物质的沉积历史,还可以为矿物资源勘探和地质工程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针对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做一综述性的介绍。

二、沉积环境的定义和分类1. 沉积环境的定义沉积环境是指沉积岩层形成时所处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的总和,是一种具有特定空间和时间属性的地球体系。

根据不同的载体,沉积环境可以分为陆相环境和水相环境两大类。

2. 沉积环境的分类•陆相环境:包括三角洲、河流、湖泊、冲积扇等。

•水相环境:包括海洋、浅海、深海、海岸线等。

三、沉积相的定义和类型1. 沉积相的定义沉积相是指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的岩相单位。

它包括颗粒度、结构、矿物成分等方面的信息。

2. 沉积相的类型•冲积相:由流水冲积物质形成,具有横向变化和纵向层次性。

•湖相:在湖泊中沉积形成的相,受湖泊环境控制。

•海相:在海洋中沉积形成的相,受海洋环境控制。

•陆相:在陆地上沉积形成的相,受陆地环境控制。

•湿地相:在湿地环境中沉积形成的相,受湿地特有环境控制。

四、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关系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之间密切相关,沉积环境中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会导致不同的沉积相的形成。

沉积相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环境条件,为地质学家研究地质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结论通过对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概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演变过程和岩石的形成机理。

研究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不仅可以为我们认识地球历史提供重要线索,还可以为勘探矿产资源和指导地质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就是对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概述,希望能带给读者一定的启发和收获。

沉积环境分析第1章概论.ppt

沉积环境分析第1章概论.ppt
➢70年代后期-80年代,层序地层学(P.Vail,1978)、缺氧事件(S.Schlanger,1978)、旋回 地层学(米兰科维奇旋回的研究)等的提出,为进行全球性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方法。
第一章 概论
沉积环境分析的研究内容、意义、方法
理论意义:推断古地理面貌(古地理图)及演化,
预测全球环境变化。
第一章 概论
基本概念
• 沉积体系是指与作用相关的沉积相的集合体(Scott 和Fisher,1969)。可以理解为有成因联系的相构 成的三维地层单位。
• 通常以其形成的环境命名。如河流沉积体系、三 角洲沉积体 体系域。
第一章 概论
基本概念
•相分析-可以利用相标志及其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重塑古代的沉积环境。这种根据相标志恢复古环境的方法称 为相分析或环境分析。 •瓦尔特相律-1874年瓦尔特提出在没有沉积间断的地层剖面 里,垂向上彼此邻接的沉积层在横向上也一定彼此邻接。 •相模式-根据对现代沉积和古代岩石的大量研究,并与某些 模拟实验的比较对沉积环境和作用过程进行理论概括。这种 对特定沉积环境和某种沉积作用的全面概括,成为相模式。
Walker(1979)认为,一个相模式除了本身是一个环境的概括之 外,还必须起到以下作用:
(1)可以作为对比的标准; (2)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提纲和指南; (3)可以对新区进行预测; (4)可以作为环境或体系水动力条件解释的基础.
第一章 概论
沉积环境分析的研究内容、意义、方法
➢ 1830年莱伊尔出版了他的划时代著作《地质学原理》,所确立的现实主义原则是岩相、 古地理最重要的基础。L.Agassiz(1840)、瓦尔特、达尔文(1837-1842)、 C.O.Chsenius(1877)、Murray and Renard(1981)通过研究现代沉积环境解释古代沉积。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19
第二节 三角洲的分类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20
第二节 三角洲的分类
三、Coleman 和Wright的分类 强调综合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单个因素,
划分出六种三角洲类型,每个类型都有 其独特的砂体形态和分布特征。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5
第一节 影响三角洲发育的主要因素
(7)潮汐作用:改造砂体形态。 (8)风暴:风暴波浪的原动力、改造砂体形
态。 (9)近岸流(海流):对沉积物进行不同程
度的改造和再分配。 (10)陆架坡度:对三角洲形态和形成影响
大,低坡度陆架形成大的三角洲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1)高密度入流:注入水体密度大于蓄水水 体密度时形成沿盆地底部的面状流动,两种 水体仅在底部两度空间混合,混合速度慢, 注入水体速度的降低也较慢。如:冰水注入 温暖的湖水、深湖和深海中的浊流等。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11
第一节 影响三角洲发育的主要因素
(2)低密度入流:注入水体密度小于 蓄水水体密度时形成。注入水就漂浮在 蓄水体的表层流动。
3.远沙坝(相) 在河口坝向海侧的坝前地带,沉积物主要为
粉沙和少量黏土,含生物化石及潜穴遗迹, 生物扰动等。 4.前缘席状沙(相) 河口沙坝、远沙坝受到波浪、潮汐和沿岸流 的改造和再分布形成的席状沙层。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32
第三节 河控三角洲沉积环境及相特点
(三)前三角洲(亚环境、相) 在前缘的更向海地带,在正常天气波基面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概论
课程体系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沉积环境分析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大陆沉积环境 第四章 海、陆过渡沉积环境 第五章 海洋沉积环境 第六章 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
第一章 概论
概论目录
➢ 沉积环境、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基本概 念
➢ 沉积环境分析的研究内容、意义、方法 ➢ 沉积环境的分类 ➢ 大陆环境沉积物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 (一)大陆环境 • (二)过渡环境 • (三)海洋环境
第一章 概论
沉积环境的分类
基本分类:按照大的自然地理景观,人们通常把沉积环境分为大陆环境、过 渡环境和海洋环境三大类。过渡环境是兼受大陆和海洋两种营力作用的地带。而 次一级的环境划分则可因分类标准的不同而有某些差异。
地质工作者是研究古环境的,为了便于研究,在次一级的环境划分中,除了
➢ 吉尔伯特发表了享利山(1877年)和邦涅维尔湖(1890年) 对大陆沉积作用研究的文章。 ➢ 1902年H.H.Thomas开始利用重矿分析的结果来判断物源区。
➢ 20世纪初,出现了一些总结性著作,W.H.Twenhofel的《沉积作用原理》 (1939年)、 Trask(1939年)的《现代海洋沉积》,论述了现代沉积环境的特点,提供了解释古代地质 历史的工具。
第一章 概论
沉积环境分析的研究内容、意义、方法
➢ 1830年莱伊尔出版了他的划时代著作《地质学原理》,所确立的现实主义原则是岩相、 古地理最重要的基础。L.Agassiz(1840)、瓦尔特、达尔文(1837-1842)、 C.O.Chsenius(1877)、Murray and Renard(1981)通过研究现代沉积环境解释古代沉积。
第一章 概论
基本概念
•以沉积作用为主的地区是接受沉积物,发生 沉积作用的地区,为沉积环境。
第一章 概论
基本概念
第一章 概论
基本概念
瑞士学者Gressly在1938年首次引入地质文献,他用相表示 同一地层单位的各种性质不同的沉积物,并认为相的差异反映其 形成环境的不同。
(1)相是具有一定特征的岩性单位。如红色砂岩相、黑色页岩相 等—岩相 (2)相是某种沉积作用产物。如冲积相—沉积作用相 (3)相是沉积条件或沉积环境的综合物质表现。如河流相—环境相 (4)相是指某种大地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沉积产物。复理石相—构造 相 (5)相是指某种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如笔石相—生物相或生 态相。
沉积环境分析
第一章 概论
引言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是沉积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主要是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
古环境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研究者具有比 较广泛的地质学基础,而且还要有活跃的学术思想。
主要任务: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环境,是沉积学研究的高 度概括和最后总结。
第一章 概论
沉积环境分析的研究内容、意义、方法
➢ 20世纪60年代以后,岩相古地理的分析研究有了飞跃发展。Simons and Richardson(1962)将水槽实验中水流动态的概念予以公式化,并用来解释沉积构造的层序, 岩相古地理研究从此有了沉积动力学基础。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为理解沉积相和生物组合的大范围展布,以及地球外壳物质的迁移 提供个基础。促使沉积学家和古地理研究者考虑构造作用和板块运动对沉积作用和古地理 变迁的影响,,发展了一个新兴的学科-盆地分析。
➢70年代后期-80年代,层序地层学(P.Vail,1978)、缺氧事件(S.Schlanger,1978)、旋回 地层学(米兰科维奇旋回的研究)等的提出,为进行全球性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方法。
第一章 概论
沉积环境分析的研分析的研究内容、意义、方法
四、沉积环境和相的分类
第一章 概论
基本概念
• 沉积体系是指与作用相关的沉积相的集合体(Scott 和Fisher,1969)。可以理解为有成因联系的相构 成的三维地层单位。
• 通常以其形成的环境命名。如河流沉积体系、三 角洲沉积体系等。
• 同期沉积体系联接而成的等时地层体被称为沉积 体系域。
第一章 概论
基本概念
•相分析-可以利用相标志及其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变化规律重 塑古代的沉积环境。这种根据相标志恢复古环境的方法称为相 分析或环境分析。 •瓦尔特相律-1874年瓦尔特提出在没有沉积间断的地层剖面 里,垂向上彼此邻接的沉积层在横向上也一定彼此邻接。 •相模式-根据对现代沉积和古代岩石的大量研究,并与某些模 拟实验的比较对沉积环境和作用过程进行理论概括。这种对特 定沉积环境和某种沉积作用的全面概括,成为相模式。
第一章 概论
沉积环境的分类
三、海相组
一、大陆环境
1.海岸 (1)海滩和障壁岛
1.冲积扇
(2)泻湖
2.河流:(1)辫状河
(3)潮坪
(2)曲流河 2.浅海陆棚:
第一章 概论
沉积环境分析的研究内容、意义、方法
➢ J.A.Udden、C.K.Wentworth等人提出碎屑颗粒的粒度分级,符合流体力学规律和颗粒 的正态分布规律。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被引入,裴蒂庄在1949年出版了《沉积岩》, 研究了沉积岩分类,对地层与大地构造环境进行了论述。
考虑地貌因素外,对于岩相、气候和大地构造条件也往往给予适当的强调。
注意:环境的分类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即使严格遵守环境的地貌定义, 在分类中也会出现重叠现象。
例如河流和湖泊在分类中本来和三角洲是同等级的地貌单元,可是在三角洲 环境中,它们却又成了次一级的亚环境,这样就引起了混乱。类似的现象在环境 的分类中还有不少,目前还没有找到—个妥善的解决办法。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对 沉积矿产的认识。
➢1950年以后,对岩相古地理学进入了现代研究阶段,P.H.Kuenen提出了浊流理论。其后 A.H.Bouma提出了“鲍玛层序”模式。这一阶段大量高水平的总结性专著出版。 D.J.Deoglas的《沉积岩石学到沉积学》、特拉霍夫的《沉积成因理论基础》、裴蒂庄和波 特的《古水流和盆地分析》、H.Blatt et al的《沉积岩的成因》、里丁的《沉积相与沉积环 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