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3)低、低、低阶段(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由 于各种原因,欧美发达国家中人 口的自然增长率呈现了下降的趋 势,有些国家出现了人口零增长 甚至负增长现象,但发展中国家 的人口依然继续增长从全球来看 ,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但全 世界每年仍能增加近1亿人。
3、人口的环境容量
人口环境容量:也称为地球环境对人口 的承载能力,指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 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 。
二、人口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 、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 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 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 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发展作为社会过程与环境
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的,它们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保持适度人口(数量适度、素质 较高)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 护生态环境。然而,若人口增长失 控,作为社会消费主体、人口过多 ,对环境构成巨大压力,将会造成 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合上述各个专题研究成果得出一个结论 ,百年后我国理想的人口数量应在6.5-7 亿之间。
我国人口数量大,这是一个 既成的事实,现实的问题就 是,在人口多的基础上如何 发展经济。
人口数量过大对环境是一种压力,不利
于经济的发展,但人口数量大不是环境问题 的唯一根源。如日本可算是人口众多,人口 密度高的国家,且境内多山地,但日本的自然 保护相当好。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的生产力发 展水平高,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人口的环境素质高。
我国人口与环境的矛盾相当尖锐。
国家把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作为两项基
本国策。许多专家学者也作了大量系统
研究。以我国生态系统稳定的支付能力 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容量进 行测算:从淡水供应看,我国不宜超过4.5 亿;从土地资源看,不宜超过10亿,从粮食 产量看,不宜超过12.6亿;从蛋白质供应 看,我国人口不宜超过6.8亿。等等。综

第04章大气污染扩散模型环境保护概论ppt课件

第04章大气污染扩散模型环境保护概论ppt课件
平衡浓度为:
第六节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模型
多源大气环境质量模型 区域内大气中某一点的污染物浓度等于背景浓度和各
污染源对该点浓度的贡献值之和: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中排放总量 限值的计算方法
第七节 厂址的选择和烟囱的设计
如果用y0表示烟流半宽度,z0表 示烟流半高度,则有:
封闭型扩散模式
计算简化:
熏烟型扩散模式
假设: D 换成hf(垂向均匀分布);q只包括进入混合层部分,
则仍可用上面公式
熏烟型扩散模式
第五节 城市及山区扩散模式
城市大气扩散模式
1.线源扩散模式
风向与线源垂直时
边缘效应
城市大气扩散模式
2.面源扩散模式
城市大气扩散模式
2. 面源扩散模式(续)
简化为点源的面源扩散模式(续) 形心上风向距x0处有一虚拟点源,其烟流在形心处宽度正好
与正方形宽度相等
烟流宽度:中心线到浓度为中心处距离的两倍
(正态分布:

确定 、 之后即可按点源计算面源浓度
城市大气扩散模式
2. 面源扩散模式(续)
窄烟流模式
某点的污染物浓度主要取决于上风向面单元的源强,上风向 两侧单元对其影响很小
定状态,σ较大,即σ与稳定度密切相关。
扩散参数的确定
P-G曲线法
P-G曲线:Pasquill常规气象资料估算;Gifford制成图表
方法要点
将大气稳定度分为6个等级: A — 极不稳定,B —不稳定,C — 弱不稳定, D — 中性,E — 弱稳定,F —稳定。
太阳辐射
稳定级别 下风距离
P-G曲线图 P-G 表
Eutrophication)
Acid Rain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2024)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2024)

生态系统破坏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影响 人类福祉。
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的入侵对原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威胁 本地物种的生存。
2024/1/30
27
固体废弃物处理问题透视
垃圾围城
城市化进程中,固体废 弃物产生量迅速增长, 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垃圾 围城现象。
2024/1/30
土壤和水体污染
固体废弃物的不当处理 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 重污染。
8
水圈层结构与功能
水圈层结构
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 水等。
人类活动对水圈层的影响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水位下降、排放 污染物导致水体污染等。
水圈层功能
调节地球气候、提供水资源、维持生 态系统平衡等。
2024/1/30
9
岩石圈层结构与功能
2024/1/30
岩石圈层结构
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
4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 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
反作用。
2024/1/30
研究任务
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提出 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依据和技术途 径,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
包括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 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工程学等 多个分支领域。
2024/1/30
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培养
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培养环保 行为习惯。
29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30
30
2024/1/30
14
土壤污染现状及危害分析
土壤污染现状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的不当处理,导致 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环境保护概论第十章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和利用ppt课件

环境保护概论第十章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和利用ppt课件
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在 人为控制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的厌氧环境中 经多种微生物的作用生成可燃气体的过程。 适用于城市污泥、农业固体废物、粪便处理。 对固体废物起到稳定无害的作用,且可以生产 一种便于贮存和有效利用的能源——沼气。
3、生物处理
(3)废纤维素糖化技术 废纤维素糖化是利用酶水解技术使之转化成单体
在高温(800一1000℃)下,通过燃烧,使固体废物 中的可燃成分转化成惰性残渣,同时回收热能;
通过燃烧,可使固体废物进一步减容, 城市垃圾 经燃烧后可减小体积80%-90%,重量将降低75%一 80%,同时可以较彻底的消灭各种病源体,消除腐化 源。
优点:①焚烧占地小;②焚烧对垃圾处理彻底, 残渣二次污染危险较小;②焚烧操作是全天侯的不受 天气影响:④焚烧可安装在 接近垃圾源的地方,节 约运输费用;⑥焚烧的适用面广,除城市垃圾以外的 许多城市废物 也可以采用焚烧方法进行净化;
(三)严重的危害性 其危险性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易燃性:易引起火灾和有毒烟雾。 2、腐蚀性:不仅对人体有害,也会给其它生
物造成伤害,还会腐蚀容器。 3、反应性:这些废物能发生聚合和分解反应,
或与空气、水等发生强力反应、以及因受热、 冲击而发生爆炸所释放出有毒烟雾和能量, 给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或伤害。 4、毒性:能使人畜中毒或造成死亡。 5、感染性:如其中有一些病原菌或寄生虫, 使人或动物染病或致死。
(三)固体废物的处置方法
固体废物处置方法包括海洋处置和陆地 处置两大类。
1、海洋处置:海洋处置主要分为海洋 倾倒与远洋焚烧两种方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生态 重要 性认识的加深和总体环境意识的提高, 海洋处置己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论PPT课件第2讲 生态思想与生态学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论PPT课件第2讲 生态思想与生态学
1.概念借用
● 城市生态系统 ● 城市群落 ● 大学群落 ● 生态位
a
2.4.4 生态学的应(借)用方法论
2.关系与系统分析
● 食物链(产业链、职业链) ● 竞争关系分析:如高斯假设--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 城市系统的生态化分析 ● 产业结构的生态化分析
a
2.5 环境
环境的定义 环境概念的泛函 环境的分类 人与环境的关系
a
2.1 生态思想-“自然的经济体系”
“生态学”这个词直到1866年才出现,而且几乎在 100年后才被广泛运用。然而,生态学的思想形成于它 有名字之前。它的近代历史始于18世纪,当时它是以一 种更为复杂的观察地球的生命结构的方式出现的:是探 求一种把所有地球上活着的有机体描述为一个有着内在 联系的整体的观点,这个观点通常被归类于“自然的经 济体系”。这个短语产生了一整套思想,尔后又形成了 今天这门学科。
生态学关系图
生命系统
生态学
环境系统
社会系统
a
应用生态学
a
应用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产业生态学 管理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与清洁生产
旅游生态学
养殖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有害动物管理生态学 恢复生态学与生态工程 资源生态学 灾害生态学 自然保护生态学 全球变化生态学 景观生态设计
世界系统的演变过程
物环
(a) 古代文明时代






(b)
(c)
(d)
农业文明时代



(e) 工业文明时代
a.物质生产由环境生产完成 b.人口生产未体现出来 c.人口生产体现,但仍作为物质生产上的一部分 d.人口生产发展成独立的系统而独立出来 e.环境、物质、人口成为独立的系统

环境保护概论第7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ppt课件

环境保护概论第7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ppt课件

第二节 土壤环境污染
一、土壤污染
1. 概念: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 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 象。
2. 土壤污染的特点 ① 土壤污染物主要通过农作物和食品间接进入
人体 ② 土壤污染的判定比较复杂 ③ 土壤污染造成的危害不易及时发觉
第二节 土壤环境污染
二、土壤净化
1. 概念:分解、转移、转化,使土壤 污染物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1939年,瑞士科学家Paul Müller发明了DDT
第四节 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除虫菊
第四节 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鱼藤
第四节 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3. 有机合合成了一种有机 氯化合物——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
2 Cl 蔡德勒
Cl
+ Cl3CCH(OH)2
• 原因: • 危害: • 防治
☺ 水土保持
Diversion ditch effective for draining steep slopes
Forest terrace suitable for reforestation in degraded mountain zones
Algerian terrace
☺ 水土保持
•等 高 种 植
☺ 水土保持
•沿 等 高 线 营 造 防 护 林
☺ 水土保持
•陡 坡 地 退 耕 还 林
☺ 水土保持
•沿 沟 建 淤 地 坝
☺ 水土保持
•修 水 窖 雨 季 蓄 水
☺ 水土保持
•工 程 措 施 与 生 物 措 施 结 合
☺ 水土保持
•修 建 梯 田
☺ 水土保持
2. 净化作用的原因 ① 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分解转化; ② 有机无机胶体吸附、解吸、代换,

《环境保护概论》课件

《环境保护概论》课件

垃圾焚烧
通过高温焚烧垃圾,将其中的有害物 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同时产生电能 或热能。
垃圾填埋
将无法处理或无法资源化的垃圾进行 安全填埋,需要注意防止对环境和地 下水资源的污染。
生态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
水体修复
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对受到污 染或破坏的土壤进行修复和改良。
通过生态工程、生物技术等手段,对受到 污染或破坏的水体进行修复和净化。
通过风力发电,降低对环境的 破坏和污染。
核能利用
核能发电是一种高效、清洁的 能源,但需要注意核废料的处 理和安全问题。
地热能利用
利用地热能进行供暖、发电等 ,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污水处理技术
活性污泥法
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 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
无害的物质。
生物膜法
利用生物膜的吸附作用 ,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
02
环境污染及其影响
大气污染
总结词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 物,导致大气质量恶化,对人类健康、动植物生长和环境造 成危害的现象。
详细描述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生产和 消费等。污染物主要包括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 氢化合物等,这些污染物会对人体健康、气候变化和生态环 境造成严重影响。
总结词
土壤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向土壤中排放的污染物,导致土壤质量恶 化,对植物生长、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详细描述
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弃物、农业化学品、城市垃圾等。污染物主要包 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这些污染物会对植物生长、生态系统和 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噪音污染
“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2、环境质量
• 水环境质量 • 大气环境质量 • 土壤环境质量 • 城市环境质量 • 生产环境质量 • 文化环境质量
第二节 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
• 环境问题就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 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
(一)环境破坏
• 是指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环境 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占中国总 数(百分
比)
6042 3685 626 347 1384 29734
3% 14.2%
中国占世界 伤残调整的 生命年的比
例a
9.6%
4.3%
34.7%
14.2%
35.2%

1432
16.0%
17810
8.5%
58.6%
467 8885
5.2%
11924 208407
5.7%
9.0% 15.1%
1.环境要素 • 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
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 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
阳光、岩石等。 • 人工环境要素包括: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
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 信仰等。
环境要素 •水 • 大气 • 生物体
环境结构 单元 水体
第一章 绪论
2.环境与中心事物的关系:环境对立 统一
中心事物
(二)环境组成
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
• 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 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
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大气环 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概论
1、什么是环境? 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 人类的生存环境。 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问题
1、什么是环境问题?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 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2、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从人类诞生开始就存在着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就出现了环 境问题。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也在发展变 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4、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A.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 B.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污染、土壤污染 C. 大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 D.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白色污染、土壤 污染
.
第一章 绪论
5、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什么? A. 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5、判断生态平衡失调有两个标志: 第一,结构标志。生态平衡失调首先表现在结构上,一方面是结构
缺损,即生态系统的某一个组分成分消失;另一方面是结构变化,即 生态系统的组成组分内部发生了变化。
第二,功能标志。生态平衡失调表现在功能上,一方面是生态系统 中能量流动受阻;另一方面是物质循环中断。
(1930)
第一章 绪论
塞维索化学 污染事件
二恶英 (1976)
三里岛核电 站泄露事故
放射性 物质 (1979)
切尔诺贝利核 电站泄露事故
放射性 物质 (1986)
莱茵河 污染事件
硫、磷、 汞(1986)
墨西哥 液化气爆炸
博帕尔农药 泄露事件
(1984)
甲基异 氰酸酯 (1984)
巴西放射性 污染事件
.
第一章 绪论
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以后至20世纪50年代前) 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前) 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以后)
.
第一章 绪论
3、环境问题的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也叫第一环境 问题。比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区域自然环境质量恶劣 所引起的地方病等都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 生物成分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指各种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 气 候、各种矿物质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
3、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4、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 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 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 生态平衡。
米糠油 事件
镉(19311975)
多氯联 苯
(1968)
伦敦烟雾 事件
烟尘及 SO2
(1952)
多诺拉 烟雾事件
烟尘及 SO2
(1948)
四日事件 (哮喘病)
SO2,粉尘, 重金属 (1955)
洛杉矶光化 学烟雾事件
光化学烟 雾(1943)
.
水俣事件
甲基汞 (19531961)
马斯河谷 烟雾事件
烟尘及 SO2
.
第一章 绪论
5、环境污染的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海洋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 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
第一章 绪论
富山事件 (骨痛病)
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等次生环 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比如: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 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等 都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
第一章 绪论
4、环境污染: 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新的生存环境的同时, 又将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排入环境,使得环境质 量下降和恶化,当这些污染物数量骤增到一定程度,超过了 环境的净化能力,就会使环境的结构或状态发生变化,危害 人体健康,影响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现象称环境污染。
放射性物
放射性 物质 (1991)
第一章 绪论
环境公害事件的主要特征: 1、影响范围变大 2、危害后果加重 3、污染来源变得复杂 4、突发性事件增多
.
第一章 绪论
习题: 1、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A.人口激增 B.城市化进程 C.工业发展 D.资源消耗
6、环境公害事件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 。
A. 影响范围大
B.有公害疾病出现
C.大量人员伤亡 D.形成时间较长 E.影响时间长
.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 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 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 的动态平衡。
L/O/G/O
环境保护概论
2013年8月
.
环境保护概论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四章 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 第五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第八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第九章 环境噪声及其控制 第十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第十一章 其他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第十二章 环境质量评价 第十三章 环境管理 第十四章 环境经济 第十五章 环境法 第十六章 环境标准 第十七章 环境监测
2、造成次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 。 A.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B.对自然环境过度排放污染物 C.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D.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
.
第一章 绪论
3、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哪几类? A.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 B.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C.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 D.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