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技法的学术性文章。
文章通过对古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文学传统、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塑造、情节构造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旨在揭示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从先秦两汉的萌芽阶段,到唐宋元明清的鼎盛时期,再到近现代的传承与创新,呈现出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
随后,文章将重点探讨古代小说在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塑造、情节构造等方面的独特技法,分析这些技法是如何在小说中得以巧妙运用,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还将关注古代小说在文学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与小说技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研究》是一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技法的文章,旨在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概述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作为中国叙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自古以来,中国的小说家们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小说技法,这些技法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叙事结构上,中国古代小说技法注重情节的铺陈与展开,讲究起承转合,使得故事线索紧凑有序。
同时,小说家们还善于运用悬念、伏笔等手法,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在人物塑造上,中国古代小说技法强调人物的性格化和个性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中国古代小说还擅长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在叙事视角上,中国古代小说技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作者们既可以从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也可以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不同层面。
《莺莺传》叙事研究

第23卷第4期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年12月Vol.23No.4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Dec.2016收稿日期:2016-09-19.作者简介:唐榕骏(1993-),女,黑龙江大庆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莺莺传》叙事研究唐榕骏(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武汉430074)摘要:元稹的唐传奇名作《莺莺传》以其极具艺术魅力的叙事手法影响深远,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放光彩。
谨从叙事学角度对《莺莺传》的创作技巧作以分析阐述,并结合《莺莺传》的文本内容提出动态流转中的叙事视角;亲则缓、疏则急的叙事时间;曲折缜密的叙事情节;可做“心媒”的叙事语言;可发展的叙事留白五个方面的观点总结。
关键词:莺莺传;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情节;叙事语言;叙事留白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唐人元稹的《莺莺传》是唐传奇中的名篇。
影响之深广在唐人小说中少有匹敌。
自产生以后,李绅《莺莺歌》等文人的唱和之作不胜枚举,宋元以降改编成民间说唱文学和戏曲的作品不下几十种,在谭正璧先生和谭寻先生的《王实甫以外二十七家〈西厢〉考》[1]中已查的其他据《莺莺传》衍生而来的作品也已达二十八种之多。
这种情况在唐传奇作品中,乃至中国小说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莺莺传》作为一篇不干志怪猎奇、不涉宏大历史事件的才子佳人题材小说,篇幅不长,内容有限,却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文学影响,与其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成熟叙事手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对《莺莺传》创作的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叙事情节和叙事语言、叙事留白五个方面分别作以分析阐述,以揭示其吸引后人不断去阅读寻味并生发新作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一、动态流转中的叙事视角《莺莺传》托名为“传”,由史传文学脱胎而出,却没有因袭单一全知视角,而是采取极富变化的流动性视角,除在聚焦下作为作者的元稹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外,还有内在聚焦下的张生、莺莺等主要人物的有限视角、更有作为小说人物的元稹及杨巨源等人的嘉宾视角,小说中的每一种叙事视角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性,下面便对小说中动态流转中的叙事视角作以简单阐述。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一讲中国古代小说概述一、小说的概念和特点1.什么是小说?小说,文学体裁之一。
它是用散文的形式来表现叙事性的内容、以人物塑造为中心,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生活场景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情绪的文学样式。
2.小说的基本特点: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细致而多方面地刻画人物性格;小说可以多方面地、细致入微地刻划人物性格,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形象之间的复杂关系。
(2)生动而完整地叙述故事情节;小说必须具有完整或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3)充分地、多方面地展现人物活动的环境。
小说可以调动各种表现手法,生动地表现人物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生活场景。
在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处于中心位置的要素。
人物的活动构成了“情节”,而人物活动的场所也就是“环境”。
与其它文学样式相比,小说具有思想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古代小说发展概况1。
“小说”名称的形成。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这里的“小说”是“小语浅说”的意思,指那些琐碎的言谈和微小的道理,并非文体概念。
东汉桓谭的《新论》中最早将“小说”作为一个文体概念加以阐述:“合丛残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
修身理家。
有可观之辞。
”这种“短书”,是一种具有一定故事性和虚构性的散文文体。
但桓谭说的“小说”,与我们今天的小说,在文体特征上是有较大区别的。
“小说”的概念,是伴随着小说创作和小说文体的发展,逐渐形成的。
2.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上古秦汉魏晋南北朝阶段从上古到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仅粗具规模,尚未成熟,但其内容和形式对后代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中,小说由口头传说到局面记载,由分散混同在子书氏逸史之中,到专书记录故事人物。
中国古代小说的先验性叙事研究

通过说书人语气传达给读者故事情节的下一 步进展 , 中国古代小说 中是最为常见 的一种方 在 式, 辐射 了绝大部分作品。话本小说 的人话 中, 很 多都存在先验性叙事的成分。话本的人话要么是
一
个小故事, 这个小故事必定是与正文有关 的, 或
中国古代的小说中往往存在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名号这些人物名号通过谐音双关等修辞方式表达出不同层面的含义使人物名号不再单纯地仅仅代表某个人物形象而是超出了人物名号的符号意好闲金瓶梅等等从这些人物的名字上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褒贬态度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情感倾向
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论坛
2 1年第3 0 1 期
中国古代小说的先验性叙事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 的元叙事成分主要体现在说书人语 气在叙事 中的出现。说书人语气尽管非常明显 , 但是不作为小说 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而存在。在 中
国古代小说 中, 作者在叙述时是不主动承认虚构
收稿 日 :2 1 5 2 期 0 卜O — 5 作者简介 :孔庆庆 (92 18一),山东曲阜人 ,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 文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 中国古代 小说 。
先验性叙事在中国古代小说 中有多种表现形 式, 作者通过说 书人语气 、 人物 的言行 、 人物的姓 名 或者别 号 、 节 的设置 、 情 以及一 些辅 助 陛道 具 的 使用来暗示给读者情节的下一步发展或者小说人
物 的某种 结局 。
不直接叙述 出未来故事情节 , 而是给读者一种 暗 示, 读者接受到这种暗示之后 , 当时并不见得就会 肯定故事会像作 品中暗示的那样 发展 , 但是也会 产生某种不 同程度 的预感 。在阅读到作品的后面 部分 , 知道 了故事 的具体结 局之后 , 方才恍然大 悟, 回想作品前面部分所给出的暗示 , 知晓果然如 此。先验性叙事之 中还存 在元叙事 的成分 , 但又 不等 同于元叙 事。元叙事也叫元 虚构 , 它是作者 自觉暴露虚构过程 的一种叙事方式。元叙事将作 者赤裸裸地暴 露于作 品中, 成为小说 中的一个人
古代小说研究

古代小说研究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们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眼球。
古代小说研究旨在深入探索这些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揭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与传统的诗歌和散文相比,小说更加注重叙事和情节的发展。
它通过构建复杂的情节和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将读者带入一个虚构的世界中。
在这个世界里,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因此,古代小说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表达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的艺术形式。
其次,古代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对作品内涵的解读。
古代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才能揭示出来。
例如,《红楼梦》这部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学术领域。
学者们通过对小说中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和意象运用的分析,试图解读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小说的内涵,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对当代社会和人性的启示。
另外,古代小说研究还涉及到作品的流传和影响。
古代小说作为文学作品,需要通过手抄、刻印和印刷等方式才能流传至今。
因此,对古代小说的研究也包括对古代书籍的文献学研究。
学者们通过对古代小说版本的比较和校勘,试图恢复原作的真实面貌。
此外,古代小说的影响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众所周知,古代小说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西游记》到《水浒传》,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古代小说的流传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最后,古代小说研究还需要关注作品的阅读和接受。
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需要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
因此,研究古代小说的阅读史和接受史,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作品的影响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代小说在不同时期的阅读和接受情况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受众群体和阅读方式的变化。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渊源论

改 善 。文字 的发 明 大大 提 高 了人 们 的叙 事 能 力 , 人 们先 是 “画Jk ̄t,,造 书 契 ”进 行 叙 事 ,后 来 又 有 甲骨 卜辞 、青 铜 铭文 等 叙 事 样 式 。不 仅 可 以叙 述 以前 发生 的事情 ,而 且还 可 以通过 占 卜、梦幻 等形 式 叙 述将来 可 能发 生 的事 。叙 事 能力 的发 展和文
限于语 言 ,也 可 以是 文 字 、绘 画 、音 乐 等 形 式 。文 学 叙 事 乃 是 诸 种 叙 事 形 式 中 比较 高 级 的 一 种 。 “所谓 文 学 叙 事 ,它 不 同 于 一 般 的 讲 述 、记 载 之 处 ,在 于它 不但 是充 满感 情色 彩 的 ,也不 但 是讲求 辞 章 藻饰 之美 的 ,关 键 是 在 于它 的叙 述 常 常 需要 突破 实事 的 限制而进 入 虚构之 境 。文学 叙 事不仅 要 求 把一桩 实 事 以生 动 凝 练 、富于 激 情 的笔 调记
却 不 是天 生 的。 因为叙 事乃是 一 种 比较 高 的思维 年 间 ,仍 然有 人 以史 学 的叙 事标 准 来 要 求 文学 叙
活动 ,“讲 述 ”是 叙 事 的核 心 行 为 。叙 事 ,最 简 单 事 。神话 历史 化 的进 程 阻 碍 了叙 事 文 学 的发 展 ,
的意 思也就 是 有次序 地讲 述事 件 。讲述 的方式不 其结 果 就 是 :“受 到 压 抑 的艺 术 想 象 力 叙 事 能 力
关键词 : 古代小说叙事;中国文学;叙事传统 ;抒情传统 ;叙事渊源
小说 是人 的叙 事思维 和叙 事能 力发展 到某 种 高度后才产生和发达起来的文体 ,也是能够最大 限度 地容 纳人 的叙 事创造 的文 体 。小说 与一般 叙 事 文学 的 区别 ,并 不 在 于它 往 往 具 有 更 完 整 的故 事情节 、更生动的人物形象 、更精巧的叙事结构和 能够对社会作更深刻的反映 ,而在于它是一种虚 构作 品,一种虽是虚构却能在真实感上达 到“第 二 自然 ”般可 以乱 真 的叙 事作 品。作 为 中国 文 学 叙 事发 展链 条最 复杂 、最成 熟 的一 环 ,这样一 种 文 体 当然 并不 可能从 人类 一进 入文 明 时代就存 在 。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一讲中国古代小说概述一、小说的概念和特点1(什么是小说,小说,文学体裁之一。
它是用散文的形式来表现叙事性的内容、以人物塑造为中心,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生活场景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情绪的文学样式。
2(小说的基本特点: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细致而多方面地刻画人物性格;小说可以多方面地、细致入微地刻划人物性格,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形象之间的复杂关系。
(2)生动而完整地叙述故事情节;小说必须具有完整或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3)充分地、多方面地展现人物活动的环境。
小说可以调动各种表现手法,生动地表现人物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生活场景。
在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处于中心位置的要素。
人物的活动构成了“情节”,而人物活动的场所也就是“环境”。
与其它文学样式相比,小说具有思想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古代小说发展概况1。
“小说”名称的形成。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这里的“小说”是“小语浅说”的意思,指那些琐碎的言谈和微小的道理,并非文体概念。
东汉桓谭的《新论》中最早将“小说”作为一个文体概念加以阐述:“合丛残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
修身理家。
有可观之辞。
”这种“短书”,是一种具有一定故事性和虚构性的散文文体。
但桓谭说的“小说”,与我们今天的小说,在文体特征上是有较大区别的。
“小说”的概念,是伴随着小说创作和小说文体的发展,逐渐形成的。
2(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上古秦汉魏晋南北朝阶段从上古到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仅粗具规模,尚未成熟,但其内容和形式对后代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中,小说由口头传说到局面记载,由分散混同在子书氏逸史之中,到专书记录故事人物。
初步形成了小说特有的文体特征,并为下一阶段的小说发展,奠定了基础。
话本小说中的婚俗叙事研究

话本小说中的婚俗叙事研究话本小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在宋元明清时期最为盛行。
它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于民间,内容主要涵盖了各类故事及传说,其中包括了关于婚俗的叙事。
婚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话本小说中常见的叙事主题之一。
本文将对话本小说中的婚俗叙事展开研究。
一、婚俗叙事的文化背景婚俗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观念,也是家族秩序及社会结构的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俗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一个人生的大事,对于家庭、男女双方及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婚俗叙事在话本小说中得以展现,既是对当时社会婚俗的描绘,也是对民间文化的呈现。
二、婚俗叙事的类型及特点在话本小说中,婚俗叙事的类型丰富多样。
一方面,有着描述贵族阶层的婚礼,如《西华山俱乐部》,其叙事主要聚焦于社会名流间的婚姻事宜及婚礼过程。
另一方面,也有着描写庶民阶层的婚俗,如《白蛇传》、《柳毅传》等,它们以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故事叙述展现了庶民社会中的婚姻现象。
无论是贵族阶层还是庶民阶层,婚俗叙事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婚姻被视为重要的社交场合,它不仅涉及到男女双方的婚配,也与家族、亲友的关系息息相关。
其次,婚俗叙事往往以婚礼为中心,通过对婚礼仪式的描写展现了古人对于仪式的重视与敬仰。
此外,婚俗叙事还常常涉及到道德观念、人际关系、财富分配等方面的描绘,以此来反映社会风气、人性的弱点等。
三、婚俗叙事的价值与意义话本小说中的婚俗叙事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它是对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及相关习俗的真实反映。
通过对各类婚姻实践的描绘,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对于婚姻的规范、选择、权力、过程等方面的安排与看法。
其次,婚俗叙事也是对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话本小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于民间,其中关于婚俗的叙事,使得人们得以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了解和感知民间文化的传承。
此外,婚俗叙事还对于研究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
由山东大学王平副教授主持的项目“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其最终成果是《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
该项目研究的目的是要运用叙述学的理论全面分析、探讨、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及其理论渊源。
在第一章“绪论”中,首先对叙述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理论主张和理论层面做了简单的辨析。
其次简述了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最后论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叙述者”按照叙述者在古代小说中的演变分为四节。
第一节“史官式叙述者”,认为早期志怪和志人小说的叙述者以“史官”的标准限定自己,遵循着历史的叙述法则,具体表现为三个特征。
第二节“传奇式叙述者”,首先论述了六朝之后文言小说作者、叙述者与小说中人物关系的两种类型。
其次分析了作者所讲述的内容多于叙述者的情形,最后分析了作者、叙述者与读者的关系。
第三节“说话式叙述者”,按照白话小说发展的进程分别论述了宋元话本、拟话本和明代四大奇书叙述者的特征。
第四节“《红楼梦》的叙述者”,认为《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叙述者与四大奇书有着明显的不同,并通过分析《红楼梦》叙述者的特点,说明了这一类型叙述者的普遍特征。
第三章“叙事角度”根据叙事学的理论和中国古代小说的实际,将叙事角度分为六种类型。
第一节“中立型全知视角”,
认为魏晋六朝时期的小说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这种叙事视角与当时的小说观念密切相关。
第二节“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指出唐传奇和《聊斋志异》中的部分篇章以及《痴婆子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第三节“戏剧式叙事视角”,论述了话本小说中的某些公案类作品在运用这种叙事视角时的特点。
第四节“编辑型全知视角”,指出这是古代白话小说最为常见的叙事视角之一,这种叙事视角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中的表现略有不同。
第五节“多重选择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虽然仍运用全知视角,但却采取不断改变的内在角度,同时叙述者的介入也大大减少,最典型的作品便是《儒林外史》。
第六节“选择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外在于故事,相对固定地以某一人物的视点作为叙事角度来进行讲述,最典型的作品是《老残游记》。
第四章“叙事时间”依据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在“时距”、“时序”及“频率”等方面的区别分为五节。
第一节“时距”,分别探讨了省略、概述、场景和停顿在中国古代小说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时序之一——插叙和倒叙”,指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倒叙较少,插叙在唐传奇中较为常见,话本小说中的公案类作品为设置悬念而经常使用插叙或倒叙。
长篇章回小说中局部的插叙较为多见。
第三节“时序之二——预叙”,指出这种时间倒错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比较
常见,其方式或是在开头便将故事的梗概和结局预告给读者,或是在情节的关键处将故事的线索透露给读者,或是用诗句或格言预示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或是以伏笔的形式出现,或是通过人物之口说出,或是运用占卜、梦境等作暗示。
第四节“时序之三——平叙”,是指在同一故事时间内讲述不同空间或不同线索的事件的叙事方式,它是解决时空关系的有效手段。
第五节“频率”,分别考察了单一性叙述、重复性叙述和综合性叙述等三种叙事频率在长篇章回小说中
的具体表现。
第五章“叙事逻辑”按照叙事的基本序列和三种复合序列分为四节。
第一节“基本序列”,认为魏晋六朝时期志怪小说的基本序列表现为复仇式、报恩式及兼容式三种。
第二节“复合序列之一——首尾接续式”,论述了该序列的基本特征是第一个序列的最后一个功能是第二个序列的第一个功能。
第三节“复合序列之二——中间包含式”,是指在一个大的叙事序列之中,往往包含着一些小的叙事序列,而且这些小的叙事序列是大的叙事序列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功能。
第四节“复合序列之三——左右并连式”,是指同一事件从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进行讲述,从而揭示出生活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变性。
第六章“角色模式”将小说中的人物区分为六种角色,即主角与对象、支使者与承受者、助手与对头。
第七章“叙事结构”从结构之道与结构之技的关系入手分为五节。
第一节“文言小说叙事结构”分别论述了六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唐传奇、《聊斋志异》的结构特征。
第二节“话本小说叙事结构”重点探讨了短篇话本小说的结构特征。
第三节“章回小说叙事结构之一——缀段式”,认为《三国演义》偏重于时间上的段落缀合;《儒林外史》偏重于空间上的缀合;《水浒传》则先是空间后是时间的缀合。
第四节“章回小说叙事结构之二——辐射式”,认为《金瓶梅》以西门庆为中心,逐层辐射到形形色色的人或事,从而组成全篇。
第五节“章回小说叙事结构之三——网络式”,认为《红楼梦》几条线索纵横交叉,齐头并进,但又有一条总纲,这就是贾宝玉的人生道路。
第八章“叙事修辞”按照辞格的类型分为五节,分别论述了“对仗”、“排比”、“谐音”、“比喻”、“反讽”等辞式在不同小说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第九章“古代评点家的叙事理论”分为四节,分别论述了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及其他评点家的叙事理论。
第十章“古代小说叙事特征的理论探析”分为五节,分别从史学、思维模式、文化心理、审美特征、时空观念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古代小说叙事特征的理论根源。
该项目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精华所在,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叙事能力的发达和叙事技巧的优长。
二是为建立我国的叙事学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纠正当代小说创作中盲目、机械地照搬西方叙事方式的弊病,有着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