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4-3的实验报告

实验4-3的实验报告
实验4-3的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主楼A2-413-1 实验时间:

一、实验室名称:主楼A2-413-1

二、实验项目名称:木马技术初级实验1

三、实验学时:1 学时

四、实验原理:

木马进行网络入侵,从过程上看大致可分为六步:

(1)木马配置

一般来说,一个成熟的木马都有木马配置程序,从具体的配置内容看,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的功能:第一让木马程序更加隐蔽,比如隐蔽的文件名,文件图标,文件属性。第二就是设置信息反馈的方式,比如在窃取信息后,发送邮件到攻击者,或者上传至某处等等。第三就是如果是反向连接的木马,需要配置获得攻击者的IP并连接的具体方式。

(2)传播木马

根据配置生产木马后,需要将木马传播出去,比如通过邮件诱骗,漏洞攻击等。

(3)运行木马

在用户机器上木马程序一旦被运行后,木马便会安装并驻留在用户系统中。木马通过各种手段防止不被用户发现,并且随系统启动而启动,以求获得最长的生命期。并在这一期间会通过各种手段向攻击者发出反馈信息,表示木马已经获得运行。

(4)建立连接

无论是正向连接还是反向连接的木马,都会在入侵用户机器成功运行伺机与攻击者获得联系,正向连接的木马往往是开发一个特定的端口,然后由攻击者扫描到被攻击机器建立连接。如果是反向连接的木马,则是木马本身在一定的情况下获得攻击者的IP地址,并主动建立连接。

(5)远程控制

攻击者一端与被控端建立连接后,它们之间便架起了一条网络通讯的通道,攻击者通过向被控端发出各种请求操作实现远程控制。现在的木马程序功能都做的非常完善,操作远端机器就如同本地操作一样简单容易。

4.木马/后门的特点与技术

(1)木马隐蔽技术

木马的隐藏主要分为文件隐藏、进线程隐藏、端口隐藏、注册表隐藏等等。隐藏的手段也多种多样。并且这项技术是关乎木马本身生命周期的关键因素。通过编写驱动程序隐藏木马的方法已非常多见,用户在未使用一些更高级的工具之前是无法发现木马的存在的,对于防病毒软件来说清除难度也较大。

(2)传播

木马这种恶意代码本身并无传播能力,随着恶意代码各个种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木马也会具备一些传播的能力。

(3)自启动

自启动功能是木马的标准功能,因为需要在系统每次关机重启后都能再次获得系统的控制权。自启动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五、实验目的:

1.实践木马配置、木马控制的方法、并体会木马控制连接的实质。

2.学习和发现木马,研究检测木马的方法。

六、实验内容:

1.木马配置

2.木马应用

七、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PC微机一台、SimpleNAD网络实验教学系统

八、实验步骤:

1.IP交换地址配置原理

现在普遍被采用的是反向连接的木马,即:被控端系统启动后主动获取主控端的IP地址并向主控端发起连接请求,当主控端相应请求建立连接后,再控制被控端做出操作。

被控端获取主控端的IP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这里讲述2种:

一种是建立一个静态IP的FTP的服务器,建立账户并上传一个填有主控端IP地址的文件。被控端的木马程序会主动连接这个静态FTP服务器并获取填有IP地址的文件,解析后即可向主控端发起连接建立通信。而作为主控端需要在上线后实时更新FTP服务器上的IP地址的文件以方便连接。当然这种方法也可以转化为在某个网站的某个页面上填好IP地址。只要被控端程序能够解析IP地址成功即可。

另一种方法就是采用动态域名解析的方法。动态域名解析服务一种根据域名解析成动态IP的服务。一个动态IP地址上搭建起来的网站,可以通过动态域名解析同样可以正常提供服务,用户在访问特定域名时,服务器方就会反馈实时的IP地址,同样主控端也需要实时更新自己的IP地址。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方法一中提到的方案,即采用主控端主动更新自己的IP地址到静态FTP服务器上,同时被控端主动连接FTP服务器获取IP地址并请求连接的方法。

2.木马相关配置

(1)运行主程序如图8- 1:

图8- 1

主程序界面如上图,主程序主要实现了IP地址更新、木马程序定制、控制远端主机等功能。

(2)主控端配置

通过点击文件->自动上线配置主控端程序。

获取FTP服务器,并拥有一个可以写入的FTP服务账号。填入静态FTP服务器地址,用户名和密码。

存放IP的文件是指,主控端是希望把IP地址信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到什么文件里。图例中指出主控端的IP地址是192.168.1.100,监听的端口是8000。如

图8- 2

图8- 2

(3)定制木马程序,如图8- 3

图8- 3

通过点击文件->配置服务程序填入配置信息定制木马程序

上线地址是指FTP服务器的地址,其他的选项是一些功能选项,如果勾选或者填写就表明定制好的木马就具备相应的功能。当木马程序在被控端运行后,就会去访问填写的FTP获取主控端IP地址进而建立连接。

点击生成服务端程序,拷贝至被控端虚拟机运行。

九、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十、实验结论:

防范木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检测网络连接

2、禁用不明服务

3、检查账户

4、对比系统服务项

十一、总结及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了木马配置、木马控制的方法、并体会木马控制连接的实质,并通过实际的实验过程,了解了木马控制的效果,同时学习和发现木马,研究检测木马的方法。

十二、对本实验过程及方法、手段的改进建议:提高实验设备,两同学互相攻防

报告评分:

指导教师签字:

戴维南定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戴维南定理 班级:17信息姓名:张晨瑞学号:20 一、实验目的 1.深刻理解和掌握戴维南定理。 2.掌握测量等效电路参数的方法。 3.初步掌握用Multisim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的方法。 4.初步掌握Multisim软件中的Multimeter、Voltmeter、Ammeter等仪表的使用方法以及DC Operating Point、Parameter Sweep等SPICE仿真分析方法。 5.掌握电路板的焊接技术以及直流电源、万用表等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6.初步掌握Origin绘图软件的应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个含独立源、线性电阻的受控源的一端口网络,对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个电压源和电子的床帘组合来等效置换,去等效电压源的电压等于该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压,其等效电阻等于该一端口网络中所有独立源都置为零后的输入电阻。这一定理成为戴维南定理。 三、实验方法 1.比较测量法 戴维南定理是一个等效定理,因此应想办法验证等效前后对其他电路的影响是否一致,即等效前后的外特性是否一致。 实验中首先测量原电路的外特性,在测量等效电路的外特性,最后比较两者是否一致,等效电路中的等效参数的获取,可通过测量得到,并同根据电路结构所推到计算出的结果相比较。 实验中期间的参数应使用实际测量值。实际值和期间的标称值是有差别的,所有的理论计算应基于器件的实际值。 2.等效参数的获取

等效电压Uoc:直接测量被测电路的开路电压,该电压就是等效电压。 等效电阻Ro:将电路中所有电压源短路,所有电流源开路,使用万用表阻挡测量。 3.测量点个数以及间距的选取 测试过程中测量的点个数以及间距的选取与测量特性和形状有关。对于直线特性,应使测量间距尽量平均,对于非线性特性应在变化陡峭处多测些点。测量的目的是为了用有限的点描述曲线的整体形状和细节特征。因此应注意测试过程中测量的点个数以及间距的选取。 为了比较完整地反映特性和形状,一般选取10个以上的测量点。 本实验中由于特性曲线是直线形状,因此测量点应均匀选取。为了办政策亮点分布合理,迎新测量特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再根据点数合理选择测量间距。 4.电路的外特性测量方法 在输出端口上接可变负载(如电位器),改变负载(调节电位器)测量端口的电压和电流。 四、实验仪器与器件 1.计算机一台 2.通用电路板一块 3.万用表两只 4.直流稳压电源一台 5.电阻若干 五、实验内容 1.测量电阻的实际值,填表,并计算等效电源电压和等效电阻 2.Multisim仿真 (1)创建电路; (2)用万用表测量端口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并计算等效电阻; (3)用万用表的Ω挡测量等效电阻,与(2)比较,将测量结果 填入表1中;

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生物学实验报告 报告题目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 姓名刘伟 学号 专业生物科学 批次/层次 指导教师 学习中心

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方法。 2. 通过叶绿体色素提取、分离方法的学习了解叶绿体色素的相关理化性质。 3. 为进一步研究各叶绿体色素性质、功能等奠定基础。 二、原理 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黄色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它们与类囊体膜蛋白相结合成为色素蛋白复合体。它们的化学结构不同,所以它们的物化性质(如极性、吸收光谱)和在光合作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这两类色素是酯类化合物,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提取液可用色谱分析的原理加以分离。因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当用适当的溶剂推动时,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所以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将各种色素分开。 三、材料、仪器设备和试剂 1. 绿色植物如菠菜等的叶片。 2. 研钵、漏斗、三角瓶、剪刀、滴管、康维皿、圆形滤纸(直径11cm)。 3. 试剂:95%乙醇,石英砂,碳酸钙粉,推动剂:按石油醚:丙酮:苯=10:2:1比例配制(v/v) 四、试验步骤 1.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菠菜或其他植物新鲜叶片4-5片(4g左右),洗净,擦干,去掉中脉剪碎,放入研钵中。 (2)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及碳酸钙粉,加2-3ml 95%乙醇,研磨至糊状,再加10ml 95%乙醇,然后以漏斗过滤之,残渣用10ml 95%乙醇冲洗,一同过滤于三角瓶中。 2. 叶绿体色素的分离 (1)将11cm的滤纸的一端剪去二侧,中间留一长约1.5cm、宽约0.5cm窄条。 (2)用毛细管取叶绿体色素浓溶液点于窄条上端,用电吹风吹干,如一次点样量不足可反复在色点处点样数次,使色点上有较多的叶绿体色素。 (3)在大试管中加入四氯化碳3-5ml及少许无水硫酸钠。然后将滤纸条固定于软木塞上,插入试管内,使窄端浸入溶剂中,而色点略高于液面,滤纸条边缘不可碰到试管壁,软木塞盖紧,直立于阴暗处层析。 0.5-1小时后,观察色素带分布:最上端橙黄色(胡萝卜素),其次黄色(叶黄素),再崐次 蓝绿素(叶绿素a),最后是黄绿色(叶绿素b)。(4)当展层剂前沿接近滤纸边缘时便可结束实 验,此时可看到不同色素的同心圆环,各色素由内往外的顺序为:叶绿素b(黄绿色)、叶 绿素a(蓝绿色)、叶黄素(鲜黄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再用铅笔标出各种色素的位置 和名称。

IEEE802标准和以太网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中心(室):计算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分室:计算机网络基础 实验课程: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实验项目名称:IEEE802标准和以太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年级:2014级 姓名:刘成学号:20140657031105 日期:2016年11月3日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以太网的报文格式 2. 掌握MAC 地址的作用 3. 掌握MAC 广播地址的作用 4. 掌握LLC 帧报文格式 5. 掌握协议编辑器和协议分析器的使用方法 6. 掌握协议栈发送和接收以太网数据帧的过程 二.实验环境 三.实验内容 练习 1 领略真实的MAC 帧 各主机打开工具区的“拓扑验证工具”,选择相应的网络结构,配置网卡后,进行拓扑验证,如果通过拓扑验证,关闭工具继续进行实验,如果没有通过,请检查网络连接。本练习将主机 A 和 B 作为一组,主机 C 和 D 作为一组,主机 E 和 F 作为一组。现仅以主机A、B 所在组为例,其它组的操作参考主机A、B 所在组的操作。 1. 主机B 启动协议分析器,新建捕获窗口进行数据捕获并设置过滤条件(提取ICMP 协议)。 2. 主机A ping 主机B,察看主机B 协议分析器捕获的数据包,分析MAC 帧格式。 3. 将主机B 的过滤器恢复为默认状态。练习 2 理解MAC 地址的作用 本练习将主机 A 和 B 作为一组,主机 C 和 D 作为一组,主机 E 和 F 作为一组。现仅以主机A、B 为例,其它组的操作参考主机A、B 的操作。 1. 主机B 启动协议分析器,打开捕获窗口进行数据捕获并设置过滤条件(源MAC 地址为主机A 的MAC 地址)。 2.主机A ping 主机B。 3.主机B 停止捕获数据,在捕获的数据中查找主机A 所发送的ICMP 数据帧,并分析该帧内容 练习 3 编辑并发送MAC 广播帧 本练习将主机A、B、C、D、E、F 作为一组进行实验。1. 主机 E 启动协议编辑器。2. 主机 E 编辑一个MAC 帧:目的MAC 地址:FFFFFF-FFFFFF 源MAC 地址:主机 E 的MAC 地址协议类型或数据长度:大于0x0600 数据字段:编辑长度在46—1500 字节之间的数据 3. 主机A、B、C、D、F 启动协议分析器,打开捕获窗口进行数据捕获并设置过滤条件(源MAC 地址为主机 E 的MAC 地址)。4. 主机E 发送已编辑好的数据帧。5. 主机A、B、C、D、F 停止捕获数据,察看捕获到的数据中是否含有主机E 所发送的数据帧。●结合练习三的实验结果,简述FFFFFF-FFFFFF 作为目的MAC 地址的作用。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还需回答思考问题) 本机IP :169.254.112.31 本机MAC :7427EA-F01A1B 目标IP:169.254.62.201 目标MAC:7427EA-F0FA9D 练习1.2结果截图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一次试验报告 习题1.3 1建立数据集,定义变量并输入数据并保存。 2数据的描述,包括求均值、方差、中位数等统计量。 分析—描述统计—频率,选择如下: 输出: 统计量 全国居民 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 N 有效 22 22 22 缺失 均值 1116.82 747.86 2336.41 中值 727.50 530.50 1499.50 方差 1031026.918 399673.838 4536136.444 百分位数 25 304.25 239.75 596.25 50 727.50 530.50 1499.50 75 1893.50 1197.00 4136.75 3画直方图,茎叶图,QQ 图。(全国居民) 分析—描述统计—探索,选择如下: 输出: 全国居民 Stem-and-Leaf Plot Frequency Stem & Leaf 5.00 0 . 56788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2.00 1 . 03 1.00 1 . 7 1.00 2 . 3 3.00 2 . 689 1.00 3 . 1 Stem width: 1000 Each leaf: 1 case(s) 分析—描述统计—QQ图,选择如下: 输出: 习题1.1 4数据正态性的检验:K—S检验,W检验数据: 取显着性水平为0.05 分析—描述统计—探索,选择如下:(1)K—S检验

结果:p=0.735 大于0.05 接受原假设,即数据来自正太总体。 (2 )W 检验 结果:在Shapiro-Wilk 检验结果972.00 w ,p=0.174大于0.05 接受原假设,即数据来自正太总体。 习题1.5 5 多维正态数据的统计量 数据:

戴维南定理实验报告

戴维南定理实验报告

戴维南定理 班级:14电信学号:1428403003 姓名:王舒成绩:一实验原理及思路 一个含独立源,线性电阻和受控源的二端网络,其对外作用可以用一个电压源串联电阻的. 等效电源代替,其等效电压源的电压等于该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其等效内阻是将该二端网络中所有的独立源都置为零后从从外端口看进去的等效电阻。这一定理称为戴维南定理。 本实验采用如下所示的实验电路图a: 等效后的电路图如下b: 测它们等效前后的外特性,然后验证等效前后对电路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及结果

⒈计算等效电压和电阻 计算等效电压:电桥平衡。∴=,33 1131R R R R Θ Uoc=3 11 R R R +=2.609V 。 计算等效电阻:R= ??? ??? ? ?+++ ??? ??? ??++3311111221 3111121 R R R R R R =250.355 ⒉用Multisim 软件测量等效电压和等效电阻 测量等效电阻是将V1短路,开关断开如下图所示: -+ Ro=250.335O Ω 测量等效电压是将滑动变阻器短路如下图 V120 V R11.8kΩ R2220Ω R112.2kΩ R22270Ω R33330ΩR3270Ω 50% 2 4 J1Key = A XMM1 6 a 1 7 Uo=2.609V ⒊用Multisim 仿真验证戴维南定理 仿真数据

等效电压Uoc=2.609V 等效电阻Ro=250.355Ω 电压/V 2.6 09 2.4 08 2.3 87 2.3 62 2.3 31 2.2 9 2.2 36 2.1 58 2.0 41 1.8 41 1.4 22 电流/mA 0 0.8 03 0.8 85 0.9 84 1.1 1 1.2 72 1.4 9 1.7 99 2.2 68 3.0 68 4.7 4 电压/V 2.6 09 2.4 08 2.3 87 2.3 63 2.3 3 2.2 91 2.2 36 2.1 58 2.0 41 1.8 41 1.4 22 电流/mA 0 0.8 03 0.8 85 0.9 85 1.1 1 1.2 72 1.4 9 1.7 99 2.2 68 3.0 68 4.7 5

普通高中叶绿素提取和分离实验

植物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报告 用具:剪刀一把、干燥的定性滤纸、50ml的烧杯及100ml的烧杯各3个、白纸3张、试管架一个、研钵一个、玻璃漏斗一个、尼龙布或纱布、毛细血管一只、药勺一个、10ml 量筒一只,天平一只,试管3支、纸板一块、棉塞3个、培养皿3个、刻度尺、注射器一只、盖玻片 试剂:丙酮、无水乙醇、层吸液(20份石油醚、2份丙酮、1份苯配置而成)、白沙(二氧化硅)、碳酸钙、碳酸钠 材料:新鲜的紫茎泽兰叶、其他野生植物叶片 背景资料: 1、叶绿素等是脂溶性的有机分子,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叶绿素等色素分子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有极性的水。故在研磨和收集叶绿色素时要用丙酮或乙醇等有机溶剂而不用水。 2、叶绿素分布于基粒的片层薄膜上,加入少许二氧化硅是为了磨碎细胞壁、质膜、叶绿体被膜和光合片成,使色素溶解于丙酮中。 3、破碎的细胞中含有草酸等有机酸,叶绿素分子中含有的Mg元素处于不稳定化合太,镁离子与有机酸结合将导致色素分子破坏。加入少许碳酸钙使得钙离子与有机酸结合,减少镁离子的转移,防止研磨时叶绿体色素的破坏。所以在研磨时加入适量的碳酸钙,同时加入碳酸钠的道理亦如此。 4、在过滤时选用脱脂棉或纱布,而不用滤纸。原因主要有下:(1)色素分子比较大,不容易透过滤纸;(2)滤纸有较强的吸附性而使色素吸附在滤纸上,从而降低色素浓度,影响实验效果;(3)叶绿素是脂溶性,根据相似相容的原理,脱脂棉可以减少实验过程中色素的流失,增强实验效果。 5、根据物理学中的毛细现象,画滤纸细线前滤纸必须经过干燥处理,是为了阻止水分子堵塞滤纸中的毛细管而影响层析液的扩散。但如果用火烤的话,会使滤纸纤维变形同时破坏啦毛细管,而影响层析液的扩散。 6、由于液面的不同位置表面张力不同,纸条接近液面时,其边缘的表面的张力较大,层析液沿滤纸边缘扩散过快,而导致色素带分离不整齐的现象。故而,在插入层析液的滤纸条一端剪去两个角。 7、为了防止滤纸条倒入层析液中而使层析实验失败。同时,防止因液体表面张力引起层析液沿滤纸条向上的“壁流”而导致色素溶解。 8、色素分离的原理:纸层析是用滤纸作为载体的一种色层分析法,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的分配比(溶解度)的不同而使之分离。滤纸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滤纸纤维常能吸20%左右的水),有机溶剂如乙醇等为流动相,色素提取液为层析试样。把试样点在滤纸的滤液细线位置上,当流动相溶剂在滤纸的毛细管的作用下,连续不断地沿着滤纸前进通过滤液细线时,试样中各组份便随着流动相溶剂向前移动,并在流动相和固定相溶剂之间连续一次有一次的分配。结果分配比比较大的物质移动速度较快,移动距离较远;分配比较小的物质移动较慢,移动距离较近,试样中各组分分别聚集在滤纸的不同的位置上,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符合我国的资源友好型社会。 操作步骤 1.称取新鲜叶子2g,放入研钵中加丙酮5ml,少许碳酸钙(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和石英砂(帮助研磨),研磨成匀浆,再加丙酮5ml,然后以漏斗过滤之,即为色素提取液。

计算机网络与通讯实验报告记录

计算机网络与通讯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实验名称:RJ-45接口与网卡设置 一.题目 二.实验设备仪器(软件环境) ⒈RJ-45压线钳 ⒉双绞线剥线器 ⒊ RJ-45接头 ⒋双绞线 ⒌网线测试仪 ⒍网卡 三.试验目的 1.掌握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的网络连接方法,学会制作RJ45接头。 2.学会测线器的使用方法。 3.学会网卡的安装与设置。 四.试验内容及步骤 1.网线制作 (1)按以下步骤制作网线(直通线): ●抽出一小段线,然后先把外皮剥除一段; ●将双绞线反向缠绕开; ●根据标准排线(注意这里非常重要); ●铰齐线头(注意线头长度); ●插入插头; ●用打线钳夹紧; ●用同样方法制作另一端。 (2)网线的检查、测试 可以使用网线测试仪或万用表测试网线连接逻辑是否正确。网线制作好后,将其两端分别插入网卡和交换机的插口内,开机后对应的指示灯应闪亮。 2.网卡的安装与设置 (1)安装网卡驱动程序 一.将网卡插入计算机主板的插槽内,启动计算机; 二.单击【开始】|【设置】|【控制面板】命令,打开【控制面板】窗口,双击【添加硬件】 图标; 三.弹出【添加硬件向导】,在设备列表中选择所用的网卡设备,插入带有网卡驱动程序的 光盘(或磁盘),按向导提示逐步安装驱动程序; 四.若安装成功,向导会给出正确的提示。

(2)网络协议的添加(此步可略) 一般情况下,安装好网卡的驱动程序以后,最基本的TCP/IP网络协议会自动被添加到系统中。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我们手动添加/删除网络协议: ●单击【开始】|【设置】|【控制面板】命令,打开【控制面板】窗口,双击【网 络连接】图标; ●打开【网络连接】窗口,选中【本地连接】图标,点击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 【属性】; ●进入【属性】对话框,选【常规】项,单击【安装】按钮; ●弹出【选择网络组件类型】对话框,在【单击要安装的网络组件类型】列表中 选【协议】,单击【安装】; ●弹出【选择网络协议】对话框,在【网络协议】列表中选择所要的协议,单击 【确定】按钮。 (3)网卡的设置 网卡安装成功后,必须对其进行配置,配置前,必须到网络中心申请到合法的IP地址,并得到网络中心提供的域名及其IP地址、网关的IP地址。 (1)打开【网络连接】中“本地连接”的【属性】窗口; (2)选中【Internet协议(TCP/IP)】,单击【属性】按钮; (3)打开【Internet协议(TCP/IP)属性】窗口,分别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 网关”、“DNS服务器”等项。 3.网络连通的测试 常用ping命令来测试网络连接,格式: ping [-t] [-a] [-n count] [-l length] [-f] [-i ttl] [-v tos] [-r count] [-s count] [[-j computer-list] | [-k computer-list]] [-w timeout] destination-list 参数含义 -t 校验与指定计算机的连接,直到用户中断。 -a 将地址解析为计算机名。 -n count 发送由count指定数量的ECHO 报文,默认值为 4。 -l length 发送包含由length 指定数据长度的ECHO报文。 默认值为64字节,最大值为8192 字节。 -f 在包中发送“不分段”标志,该包将不被路由上的 网关分段。 -I ttl 将“生存时间”字段设置为ttl指定的数值。 -v tos 将“服务类型”字段设置为tos指定的数值。 -r count 在“记录路由”字段中记录发出报文和返回报文的 路由。指定的Count值最小可以是1,最大可以是 9 。 -s count 指定由count指定的转发次数的时间邮票。 -j computer-list 经过由computer-list指定的计算机列表的路由报 文。中间网关可能分隔连续的计算机(松散的源路 由)。允许的最大IP地址数目是9。 -k computer-list 经过由computer-list指定的计算机列表的路由报

戴维南定理实验报告

戴维南定理 学号:1128403019 姓名:魏海龙班级:传感网技术 一、实验目的: 1、深刻理解和掌握戴维南定理。 2、掌握测量等效电路参数的方法。 3、初步掌握用multisim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 4、初步掌握multisim软件中的multimeter、voltmeter、ammeter 等仪表的使用以及DC operating point、paramrter sweep等 SPICE仿真分析方法。 5、掌握电路板的焊接技术以及直流电源、万用表等仪器仪表的使 用。 6、初步掌握Origin绘图软件的应用。 二、实验器材: 计算机一台、通用电路板一块、万用表两只、直流稳压电源一台、电阻若干。 三、实验原理:一个含独立源、线性电阻和受控源的一端口网络,对 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个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组合来等效置 换,其等效电压源的电压等于该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压,其等 效电阻等于该一端口网络中所有独立源都置为零后的数日电 阻。 四、实验内容: 1、电路图:

2、元器件列表: 2、实验步骤: (1)理论分析: 计 算等效电压: 电桥平衡。∴=,331131R R R R Uoc=3 11 R R R +=2.6087V 。 计算等效电阻:R= ??? ??? ? ?+++ ??? ??? ? ?++3311111221 3111121 R R R R R R =250.355

(2)测量如下表中所列各电阻的实际值,并填入表格: 然后根据理论分析结果和表中世纪测量阻值计算出等效电源电压和等效电阻,如下所示: Uc=2.6087V R=250.355Ω (3)multisim仿真: a、按照下图所示在multisim软件中创建电路 b、用万用表测量端口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并计算等 效电阻,结果如下:Us= 2.609V I= 10.42mA R=250.38Ω

叶绿素a测定实验报告

叶绿素a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及意义 水体富营养化可以通过跟踪监测水中叶绿素的含量来实现,其中叶绿素a是所有叶绿素中含量最高的,因此叶绿素a的测定能示踪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二)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1.确定具体采样点的位置 2.在采样点将采样瓶及瓶盖用待测水体的水冲洗3-5遍 3.将采样瓶下放到距水面0.5-1m处采集水样2.5L 4.在采样瓶中加保存试剂,每升水样中加1%碳酸镁悬浊液1mL 5.将采样瓶拧上并编号 6.用GPS同步定位采样点的位置 (三)仪器及试剂 仪器: 1.分光光度计 2.比色池:10mm 3.过滤装置:过滤器、微孔滤膜(孔径0.45μm,直径60mm) 4.研钵 5.常用实验设备 试剂: 1.碳酸镁悬浮液:1%。称取1.0g细粉末碳酸镁悬浮于100mL蒸馏水中。每次使用时要充分摇匀 2.乙醇溶液 (四)实验原理 将一定量的试样用微孔滤膜过滤,叶绿素会留在滤膜上,可用乙醇溶液提取。 将提取液离心分离后,测定750、663、645、630mm的吸光度,计算叶绿素的浓度。 (五)实验步骤 1.浓缩:在一定量的试样中添加0.2mL碳酸镁悬浮液,充分搅匀后,用直径60mm 的微孔滤膜吸滤.过滤器内无水分后,还要继续抽吸几分钟.如果要延时提取,可把载有浓缩样品的滤膜放在干燥器里冷冻避光贮存。 2. 提取:将载有浓缩样品的滤膜放入研钵中,加入7mL乙醇溶液至滤纸浸湿的程度,把滤膜研碎,再少量地加乙醇溶液,把滤膜完全研碎,然后用乙醇溶液将已磨碎的滤膜和乙醇溶液洗入带刻度的带塞离心管中,使离心管内提取液的总体积不超过10mL,盖上管塞,置于的暗处浸泡24h。 3.离心:将离心管放入离心机中,以4000r/min速度离心分离20min。将上清液移入标定过的10mL具塞刻度管中,加少量乙醇于原提取液的离心管中,再次悬浮沉淀物并离心,合并上清液。此操作重复2-3次,直至沉淀不含色素为止,最后将上清液定容至10mL。 4.测定:取上清液于10mm的比色池中,以乙醇溶液为对照溶液,读取波长750,663,645和630mm的吸光度。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班级:07信计0班学号:姓名:实验日期2010-3-11 实验地点:实验楼505 实验名称:样本数据的特征分析使用软件名称:MATLAB 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均值、方差、协方差、相关系数、标准差与变异系数、偏度与峰度,中位数、分位数、三均值、四分位极差与极差; 2.熟练掌握jbtest与lillietest关于一元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3.掌握统计作图方法; 4.掌握多元数据的数字特征与相关矩阵的处理方法; 实验内容安徽省1990-2004年万元工业GDP废气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固体废物排放量以及用于污染治理的投入经费比重见表6.1.1,解决以下问题:表6.1.1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排放量及污染治理的投入经费占GDP比重 年份 万元工业GDP 废气排放量 万元工业GDP 固体物排放量 万元工业GDP废 水排放量 环境污染治理投 资占GDP比重 (立方米)(千克)(吨)(%)1990 104254.40 519.48 441.65 0.18 1991 94415.00 476.97 398.19 0.26 1992 89317.41 119.45 332.14 0.23 1993 63012.42 67.93 203.91 0.20 1994 45435.04 7.86 128.20 0.17 1995 46383.42 12.45 113.39 0.22 1996 39874.19 13.24 87.12 0.15 1997 38412.85 37.97 76.98 0.21 1998 35270.79 45.36 59.68 0.11 1999 35200.76 34.93 60.82 0.15 2000 35848.97 1.82 57.35 0.19 2001 40348.43 1.17 53.06 0.11 2002 40392.96 0.16 50.96 0.12 2003 37237.13 0.05 43.94 0.15 2004 34176.27 0.06 36.90 0.13 1.计算各指标的均值、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相关系数矩阵; 2.计算各指标的偏度、峰度、三均值以及极差; 3.做出各指标数据直方图并检验该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若不服从正态分布,利用boxcox变换以后给出该数据的密度函数; 4.上网查找1990-2004江苏省万元工业GDP废气排放量,安徽省与江苏省是 否服从同样的分布?

戴维南定理实验报告

实验四戴维南定理 一、实验目的 1、验证戴维南定理 2、测定线性有源一端口网络的外特性和戴维南等效电路的外特性。 二、实验原理 戴维南定理指出:任何一个线性有源一端口网络,对于外电路而言,总可以用一个理想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形式来代替,理想电压源的电玉等于原一端口的开路电压Uoc,其电阻(又称等效内阻)等于网络中所有独立源置零时的入端等效电阻Req,见图4-1。 图4- 1 图4- 2 1、开路电压的测量方法 方法一:直接测量法。当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内阻Req与电压表的内阻Rv 略不计时,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开路电压。 方法二:补偿法。其测量电路如图4-2所示,E为高精度的标准电压源,R为标准分压电阻箱,G为高灵敏度的检流计。调节电阻箱的分压比,c、d两端的电压随之改变,当Ucd=Uab 时,流过检流计G的电流为零,因此

Uab=Ucd =[R2/(R1+ R2)]E=KE 式中 K= R2/(R1+ R2)为电阻箱的分压比。根据标准电压E 和分压比Κ就可求得开路电压Uab,因为电路平衡时I G= 0,不消耗电能,所以此法测量精度较高。 2、等效电阻Req的测量方法 对于已知的线性有源一端口网络,其入端等效电Req可以从原网络计算得出,也可以通过实验测出,下面介绍几种测量方法: 方法一:将有源二端网络中的独立源都去掉,在ab端外加一已知电压U, 测量一端口的总电流I总则等效电阻 Req= U/I总 实际的电压源和电流源具有一定的内阻,它并不能与电源本身分开,因此在去掉电源的同时,也把电源的内阻去掉了,无法将电源内阻保留下来,这将影响测量精度,因而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电压源内阻较小和电流源内阻较大的情况。 方法二:测量ab端的开路电压Uoc及短路电流Isc则等效电阻 Req= Uoc/Isc 这种方法适用于ab端等效电阻Req较大,而短路电流不超过额定值的情形,否则有损坏电源的危险。 图4 – 3 图 4-4 方法三:两次电压测量法 测量电路如图4-3所示,第一次测量ab端的开路Uoc,第二次在ab端接一已知电阻RL (负载电阻),测量此时a、b端的负载电压U,则a、b端的等效电阻Req为:

以太网交换配置实验报告

以太网交配置实验报告 郴州师范学校王资生 2012-11-14 任务要求: 1、掌握以太网交换原理; 2、掌握Vlan配置方法; 3、掌握三层交换原理; 4、掌握链路聚合的配置方法 实验一用trunck口实现Vlan跨交换机扩展要求:PC0、PC2属于vlan10,PC1、PC3属于vlan20,在SW0上进行正确的配置,要求实现PC0和PC1之间不能通信,PC2和PC3之间不能通信,PC0和PC2之间可以通信,PC1和PC3之间可以通信。 IP设置: 实验步骤: 一、建立好数据连接。如上图 二、设置好各IP,具体如下: PC0:192.168.1.1 255.255.255.0 PC1:192.168.1.2 255.255.255.0 PC3:192.168.1.3 255.255.255.0 PC4:192.168.1.4 255.255.255.0 三、配置交换s1

代码如下: 1、在交换机上创建两个vlan,分别是Vlan 10 和Vlan 20 Switch>en Switch#config t 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Switch(config)#vlan 10 Switch(config-vlan)#vlan 20 2、指定两个端口fa0/1 和fa0/2 Switch(config)#interface fa0/1 Switch(config-if)#switch mode access Switch(config-if)#switch access vlan 10 Switch(config-if)#interface fa0/2 Switch(config-if)#switch mode access Switch(config-if)#switch access vlan 20 3、设置交换机S1与S2连接端口类型,端口fa0/3允许fa0/1和fa0/2通过Switch(config-if)#switch moder trunk Switch(config-if)#switch trunk all Switch(config-if)#switch trunk allowed vlan 10,20 5、查看配置情况,是否成功。 Switch#show run Building configuration... Current configuration : 1133 bytes ! version 12.1 no service timestamps log datetime msec no service timestamps debug datetime msec no service password-encryption ! hostname Switch ! ! spanning-tree mode pvst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 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 switchport mode access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 switchport access vlan 20 switchport mode access

戴维南定理实验报告

戴维南定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深刻理解和掌握戴维南定理。 2.掌握和测量等效电路参数的方法。 3.初步掌握用Multisim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 4.初步掌握Multisim软件中的Multmeter,Voltmeter,Ammeter等仪表的使用以及DC Operating Point,Parameter等SPICE仿真分析方法。 5.掌握电路板的焊接技术以及直流电源、万用表等仪器仪表的使用。 6.初步掌握Origin绘图软件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三、一个含独立源,线性电阻和受控源的 一端口网络,对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个 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组合等效置换、其等 效电压源的电压等于该一端口网络的开路 电压,其等效电阻等于将该一端口网络中 所有独立源都置为零后的的输入电阻,这 一定理称为戴维南定理。如图实验方法 1.比较测量法 2.戴维南定理是一个等效定理,因此想办法验证等效前后对其他电路的影响是否一致,即等效前后的外特性是否一致。 3.整个实验过程首先测量原电路的外特性,再测量等效电路的外特性。最后进行比较两者是否一致。等效电路中等效参数的获取,可通过测量得到,并同根据 电路结构所推导计算出的结果想比较。 实验中期间的参数应使用实际测量值,实际值和器件的标称值是有差别的。 所有的理论计算应基于器件的实际值。 4.等效参数的获取 5.等效电压Uoc:直接测量被测电路的 开路电压,该电压就是等效电压。 6.等效电阻Ro:将电路中所有电压源 短路,所有电流源开路,使用万用 表电阻档测量。本实验采用下图的 实验电路。 7.电路的外特性测量方法8.在输出端口上接可变负载(如电位器),改变负载(调节电位器)测量端口的电压和电流。 9.测量点个数以及间距的选取 10.测试过程中测量点个数以及间距的选取,与测量特性和形状有关。对于直线特性,应使测量点间隔尽量平均,对于非线性特性应在变化陡峭处多测些点。测量的目 的是为了用有限的点描述曲线的整体形状和细节特征。因此应注意测试过程中测 量点个数及间距的选取。 四、实验注意事项 1.电流表的使用。由于电流表内阻很小,放置电流过大毁坏电流表,先使用大量程(A) 粗侧,再使用常规量程(mA)。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及实验(甲)实验类型:课程 名称:实验名称: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 绿素含量的测定姓名:专业:学 号:指导老师:同组学生姓名: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一、实验目的和要求装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三、主要仪器设备订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讨论、心得一、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植物中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和 性质鉴定、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1 和b的方法及其计算。a2、熟悉在 未经分离的叶绿体色素溶液中测定叶绿素二、实验内容和原理以青菜为 材料,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并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和叶绿素含量分析。 原理如下:80%的乙醇或95%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1、常用的丙酮提取。、皂化反应。叶绿素是二羧酸酯,与强碱反应, 形成绿色的可溶性叶绿素2. 盐,就可与有机溶剂中的类胡萝卜素分开。- COOCHCOO3 Mg + 2KOH C32H30ON4Mg + 2KOH +CH3OH

HONC43230+C20H39OH 、3H+可依次被在酸性或加温条件下,叶-COOCOOCH39 20 绿素卟啉环中的Mg++取代反应。Mg2+, Cu2+ 取代Cu++取代形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和绿色的铜代叶绿素。(H+和H+ ) 取代(Zn2+) 绿色褐色 、叶绿素受光激发,可发出红色荧光,反射光下可见红色荧光。4645其中叶绿素吸收红光和兰紫光,红光区可用于定量分析,5、定量分析。 652可直接用于总量分析。663用于定量叶绿素a,b及总量,而和C最大吸收光谱不同的两个组分的混合液,它们的浓度根据朗伯-比尔定律, *k+C*kOD=Ca*k与吸光值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OD=Ca*k+C b2 1g/L和b的80查阅文献得,2b1 b1a1a2b时,比吸收系%丙酮溶液,当浓度为 叶绿素a 值如下。数k k 比吸收系数波长/nm b 叶绿素a 叶绿素 9.27 82.04 663 45.60 645 16.75

宽带通信网综合实验报告.doc

《宽带通信网综合实验报告》 组员:XX 组员:XX 学院:通信工程学院

FTTx实验 【实验步骤和结果】 1、根据图13所示,搭建系统,其中三台ONU接计算机终端,还有一台ONU 接IPTV机顶盒。用ping命令检查接入系统是否可以连通?如果不能连通,请分析原因。如果可以连通,使用tracert命令检查路由,并给出HTTx的路由信息。 图1(ping) 图2(tracert) 2、用ipconfig检查接入终端的IP地址和网关,记录下来,并与LAN接入的地 址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经比较发现,两个地址的网段不同。

图3为ipconfig命令 图4为LAN接入地址 3、用telnet远程登录R4101路由器,记录有关光接口的配置信息。 ESR实验 【实验步骤和结果】 1、搭建系统,将三台S2016交换机组成一个ESR环,确定主节点为S2016(1),从节点 为S2016(2)和S2016(3)。 S2016(1)系统地址S2016(2)系统地址S2016(3)系统地址 192.168.6.249 192.168.6.250 192.168.6.251

(1)先配置主交换机: (2)进入ESR配置模式,并将该交换机配置成主站: (3)置ESR环所用接口和VLAN,并使能该ESR: (4)配置从交换机: 先对S2016(2)进行配置:

步骤同上,对S2016(3)进行相同配置。 (5)使用ping 192.168.6.254命令查看网络,网络连通成功。 3、人为切断ESR环路,由于前面对主、从交换机的成功配置,使得ESR域的master node 控制其第二接口的阻塞实现了保护倒换功能。系统正常运行。 S2016(1) S2016(2) S2016(3) 端口连接和用途端口用途端口用途 16 连接S2016(1) 15 连接S2016(1) 15 与S2016(2)连接, 用作组建ESR环 15 连接S2016(3) 16 连接S2016(2) 16 与S2016(3)连接, 用作组建ESR环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第一次试验报告 习题1.3 1建立数据集,定义变量并输入数据并保存。 2数据的描述,包括求均值、方差、中位数等统计量。 分析—描述统计—频率,选择如下: 输出:

方差1031026.918399673.8384536136.444百分位数25304.25239.75596.25 50727.50530.501499.50 751893.501197.004136.75 3画直方图,茎叶图,QQ图。(全国居民) 分析—描述统计—探索,选择如下: 输出: 全国居民Stem-and-Leaf Plot Frequency Stem & Leaf 9.00 0 . 122223344 5.00 0 . 56788 2.00 1 . 03 1.00 1 . 7 1.00 2 . 3 3.00 2 . 689

1.00 3 . 1 Stem width: 1000 Each leaf: 1 case(s) 分析—描述统计—QQ图,选择如下: 输出: 习题1.1 4数据正态性的检验:K—S检验,W检验数据: 取显着性水平为0.05 分析—描述统计—探索,选择如下:(1)K—S检验 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 检验 身高N60正态参数a,,b均值139.00

标准差7.064 最极端差别绝对值.089 正.045 负-.089 Kolmogorov-Smirnov Z.686 渐近显着性(双侧).735 a. 检验分布为正态分布。 b. 根据数据计算得到。 结果:p=0.735 大于0.05 接受原假设,即数据来自正太总体。(2)W检验

叶绿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植物组织中叶绿素分布及性质。 2、掌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紫外分光光度计的用法。 4、了解一阶导数的含义。 5、了解如何如何排除互相干扰。 二、实验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都能够溶解于有机溶剂丙酮中,所以,可以用丙酮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根据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来进行分离,溶解度高的在滤纸上扩散的快,溶解度低的扩散地慢。溶解度最高的是胡萝卜素,它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最快,叶黄素和叶绿素a的溶解度次之;叶绿素b的溶解度最低,扩散速度最慢。这样,四种色素就在扩散过程中分离开来。 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分子结构相似,它们的吸收光谱、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重叠,用常规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方法难以实现其同时测定。但利用一阶导数光谱技术和同步荧光技术,消除了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光谱干扰,可以同时测定它们的含量。 在600~700之间胡萝卜素一阶导数为零,没有吸收,在某个特定波长下,叶绿素a有一定的导数值,而叶绿素b的导数为零;同理,在另一个特定波长下,叶绿素b有一定的导数值,而叶绿素a的导数值为零。这样可以实现叶绿素b和叶绿素b的同时测定,又不受胡萝卜素的干扰。 三、实验材料: 1、仪器 干燥的定性滤纸、烧杯(100ml)、研钵、玻璃漏斗、分液漏斗、剪刀、小试管、试剂瓶、药勺、量筒(10ml)、天平、试管架、载玻片、铅笔、 直尺、棉花、移液管、洗耳球、毛细吸管、铁架台、胶头滴管、紫外分光 光度计。 2、药品 新鲜的菠菜叶、石英砂、碱式碳酸镁、90%丙酮、层析液(石油醚:丙酮:苯=20:2:1)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提取叶绿素中的色素 (1)取几片绿叶,去掉主脉,用天平称取20g叶片,剪碎,放入研钵。 (2)向研钵中加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进行充分的研磨。用量筒量取15ml丙酮。倒入研钵中,迅速充分研磨。 (3)将研磨液迅速倒入小玻璃漏斗中进行过滤。将滤液收集到一个小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塞紧。 2.制备过滤纸 取一块预先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将滤纸剪成长6cm,宽1cm的滤纸条,

网络交换技术实验报告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网络交换技术 实验报告 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51) 学生 学号 提交报告日期2013年10月27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

网络交换技术课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数据通信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它通过通信线路将信息发生源(数据终端)与计算机连结起来,从而可使不同地点的数据终端直接利用计算机来实现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机和路由器在数据通信中起着核心作用,用来完成组网和数据交换的功能。 本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交换机和路由器基本知识和原理的了解,熟悉相关配置,强化对数据通信的认识。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使用中兴公司生产的3900系列交换机和1800系列路由器,分别进行VLAN和QoS的配置实验。 1,中兴3900系列交换机的VLAN和QoS配置实验 1.1 ZXR103900交换机简介 ZXR103900/3200是中兴通讯自主研发的智能快速以太网交换机,本实验中使用的3928属于3900系列,3900系列可作为大型企业网、园区网的汇聚三层交换机,支持多种单播和组播路由协议。ZXR103906/3952/3928实现了全线速的二三层交换功能,广泛支持多种协议,提供各种功能。 1.2 VLAN简介 VLAN(VitualLocalAreaNetwork)是一种将物理网络划分成多个逻辑(虚拟)局域网(LAN)的技术。 每个VLAN都有一个VLAN标识(VID)。利用VLAN技术,网络管理者能够根据实际应用需要,把同一物理局域网中的用户逻辑的划分成不同的广播域(每个广播域即一个VLAN),使具有相同需求的用户处于同一个广播域,不同需求的用户处于不同的广播域。每个VLAN在逻辑上就像一个独立的局域网,与物理上形成的LAN具有相同的属性。同一个VLAN中的所有广播和单播流量都被限制在该VLAN中,不会转发到其它VLAN中。当不同VLAN的设备要进行通信时,必须经过三层的路由转发。 VLAN的优点主要有: 1.减少网络上的广播流量; 2.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3.简化网络的管理控制。 1.3 VLAN配置 (1)一般配置 如图1所示,交换机A的端口fei_3/1、fei_3/2和交换机B的端口fei_3/1、fei_3/2属于VLAN10;交换机A的端口fei_3/4、fei_3/5和交换机B的端口fei_3/4、fei_3/5属于VLAN20,均为Access端口。两台交换机通过端口gei_7/1以Trunk方式连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