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唐风国风诗经知识讲解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国风·唐风·无衣》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燠(yù玉):暖热。
【鉴赏】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
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
古诗词诵读《无衣》ppt课件

写作背景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 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 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 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 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 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 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4.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结构相同,词语略有不同。请把各章不同的字找 出来,并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内在联系。 答案 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结句 “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第三章结句“与子偕 行”,“行”即“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要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解读标题
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累
风
民间乐歌,15国风 160篇
雅
宫廷乐歌,大雅小雅 105篇
颂
宗庙乐歌和舞歌 40篇
赋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
以彼物比此物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主旨归纳
《无衣》在重章叠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激昂慷 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 、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 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D.“王于兴师”——秦王要发兵了。为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 的国家观念强烈,为君就是为国。
《无衣》全文与注释

《无衣》全文与注释《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的情绪和同仇敌忾的精神。
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注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和你同穿一件长袍。
这里的“袍”指长袍,是当时士兵的一种常服。
“王于兴师”:君王要发兵打仗。
“王”指周天子或诸侯。
“修我戈矛”:修理好我的戈和矛。
“戈”是古代一种长柄的兵器,“矛”也是兵器。
“与子同仇”:我和你有着共同的仇敌。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和你同穿一件内衣。
“泽”指内衣。
“修我矛戟”:修理好我的矛和戟。
“戟”是一种将戈和矛合为一体的兵器。
“与子偕作”:我和你一同行动起来。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和你同穿一件下裳。
“裳”指下衣。
“修我甲兵”:修理好我的铠甲和兵器。
“甲”指铠甲。
“与子偕行”:我和你一同前行。
这首诗以反复咏唱的形式,表现了战士们在战争即将来临之际,团结一心、准备战斗的决心和勇气。
每一章的前两句都是以“岂曰无衣”开头,强调了大家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相互支持、相互依靠。
而后通过“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等表述,展现出积极备战的状态。
最后一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则进一步深化了战友之间同生共死、并肩作战的情感。
从背景上来看,这首诗可能产生于先秦时期的战争环境中。
当时,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民众需要响应君王的号召,投身战斗。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诗成为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战歌。
在文学价值方面,《无衣》语言简洁有力,节奏明快,通过反复和递进的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和感染力。
它不仅展现了古代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尚武精神和集体意识。
对于现代人来说,《无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让我们感受到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力量。
国学诗经之《国风·唐风·无衣 》译文和注释

国学诗经之《国风·唐风·无衣》译文和注释无衣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燠(yù玉):暖热。
鉴赏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个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不过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不过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
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
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
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的装备。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温暖;千里奔驰中,靠泽
来抵御渗骨的寒气;短兵相接中,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同
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让带有铠甲的战衣消减
了冰冷,融入了人性,在衣中不断加入袍泽深情,体现战士 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依。
不同二:感受场面
“泽”:同“襗”,贴身穿的衣 服。《释名》:“汗衣,近身受 汗之衣也。《诗》谓之泽。作之 用布六尺,裁足覆胸背。汗衣滋 液,故谓之泽”
“裳”:“裙,下裳”。古代男 女皆着裳。军人的战裳常常以皮 革做衣料,即所谓“甲裳”。
衣食住行中,“衣”在第一位,它向来不仅是简单的一 件衣服,更是一种生活。你从袍”“泽”“裳”中读出战 士们怎样的生活?
说说你想到哪些跟《无衣》中的主人公 很像的人或事?
• 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 年轻时留学美国,学 有所成后,不顾美国 政府的反对,执意回 国效力。他放弃了优 越的生活环境,放弃 了高额薪水,双手重 新抓住的却是中国导 弹事业,扶起的亦是 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
抗疫路上的“00后”:撑 起“青春脊梁”!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听范读,把握节奏和语调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 同仇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 偕作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 偕行 。
2、这三节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不 同?突出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 象?
诗中有哪些变化?
诗经-《唐风-无衣》精致诠释

岂曰无衣?七①兮。
不如子②之衣,安③且吉④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⑤(yù)兮。
「注释」①七:虚数,表示衣服之多。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
③安:舒适。
④吉:美,善。
⑤燠:温暖。
「赏析」回忆是美好的,但那是对美好的回忆而言。
回忆的起点或许是一个人、一件物品、一段旋律、一个微笑…有时候甚至只是一种感觉。
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细节,但有些回忆却会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让人措手不及。
《毛诗序》:“《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止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我们抛去时代的外衣,《诗经》呈现给读者们的往往是先民们最质朴的情感表达,而非那些政治或军事上的折射。
这首《无衣》正是用一种平淡的语句,将唐地先民的伤时怀旧之感传达出来了。
本篇的主旨并不是比较自己衣裳的华丽程度和与他人的相差多少,而可以看做一篇览衣服怀旧或者伤逝之作。
作者在整理衣物感伤时,睹物思人,想起了曾经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如今却阴阳两隔,当翻起衣物时,不禁遥想妻子在身边时的温暖。
“谁说我没有衣裳穿,七件还少吗?”可是没有一件像你为我做的那样舒适好看,谁说我没有衣裳穿,六件还不够吗?可是挑来减去,哪一件都不如你亲身为我做的那样舒服又暖和。
”看到这里,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手捧衣物怀念亡妻,黯然神伤的男子和一位心灵手巧却早逝的妻子,其中的真挚感情不禁让人为动容。
故人不在,睹物思人,着实让人感伤。
有时候,我们会不禁赋予事物高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也许在别人的眼中,它只是一件不值一提的“破烂儿”,但在我们眼里它却是心底无价的“宝贝儿”。
一模一样的东西之所以在不同人的眼中价值不同,是因为我们无形中把某种感情赋予给了它。
看着它,会让我们想起一个人,想起一段过往,快乐、温暖、思念瞬间蔓延。
诗的结构是《诗经》惯用的重章叠韵,变化之处并不多,“七”变“六”;“吉”变“燠”,以适应押韵的需要。
关于每节首句的句读,古今有不同的说法,旧说是为六字句,中间并无断开,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无衣》精品课件ppt完美版

1.重章叠唱(重章叠句) ·使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 了诗歌的情感。 ·每章第一、二句,反复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 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戈矛”“矛戟”“甲兵”也是一致的,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 情景。
2.诗意递进
·一章结句“与子同仇”,是 方面,指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
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兵器名。
一同起来,指共同作战。 下衣,此指战裙。
铠甲和兵器。
·1.《无衣》每章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 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2.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三句在内容上有 什么联系? ·3.“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 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而秦国的情况与此不同。由于秦国实行的是“爰田制”而不是井田制,奴隶有 一定的自由度;兼以秦地尚武之风的盛行及秦国对军功的奖励,所以秦国的奴隶也 可以当兵。但这些奴隶出身的士兵同样是没有能力置办军服的,故“无衣”(实际 是没有军衣)的问题便出现了。这也就是“无衣”之咏只见于《秦风》而不见于他 国风谣的原因。而所谓“同袍”“同泽”“同裳”,实是士兵们团结互助、共同克 服困难的誓词。后世军人间互称“袍襗”即缘于此。
初读诗歌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语气、语调
例句
句式特点 设问语气 肯定语气 肯定语气
语调 升调 降调 紧急语速
朗读诗歌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赏析(无衣)

《诗经》赏析(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①岂曰无衣:难道说没有衣裳。
岂:难道。
曰:说。
②子:你。
袍:穿在外面的长衣。
同袍是互相亲爱的表示。
③王:指秦王,一说指周王。
于:语气助词。
兴师:出兵。
④修:整治,修理。
⑤同仇:共同对敌。
一说:仇,匹;同仇即同伴。
⑥泽:通“襌”(zé),内衣,汗衣。
旧时军人以“袍泽”或“同袍”相称,言军人间的友情为“袍泽之谊”,均出自本篇。
⑦戟(jǐ):与戈、矛都是古代的长柄兵器。
戈平头横刃,矛顶端是尖锐的枪头;戟合戈、矛为一体,头尖锐而旁有月形锋刃。
⑧偕作:共同行动。
偕:一起,共。
作:起,行动。
这里指军队出发。
⑨裳:指战裙,古代上为衣,下为裳。
⑩甲:指头盔铠甲。
兵:武器。
[译文]怎么说没有衣裳?和你同披一件战袍。
君王发兵攻打仇敌,修好咱的利戈长矛,与你一道共同杀敌。
怎么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
君王发兵攻打仇敌,修好咱的长矛大戟,和你一起并肩杀敌。
怎么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战裙。
君王发兵攻打仇敌,修好咱的盔甲武器,和你同行奔向前方。
【简析]这是一首军中歌谣,选自《秦风》,表现了将士友爱团结,同仇敌忾的精神和踊跃从军的爱国主义热情。
大敌当前,国人的同袍之义,骨肉之情尤为感人。
“与子同袍”,既可以说是实写,实写战士的同甘共苦;也可以说是比喻,比喻国家与人民休戚相关,生死与共。
全诗每章五句,首二句设问自答,语气干脆;二、五两句句式相同,表示信誓旦旦;五句连续,语气层层递进,斩钉截铁,颇有往而不返的气概。
秦能兼并六国,进取天下,自然与这样的民气有关。
全诗以士兵相诱的口吻,互相关切,互相鼓舞,显得情绪激昂,声调铿锵,读起来使人感到虎虎有生气,受到很大鼓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
全诗分为两章,字句大体相同,唯两起变动一个 字:“七”易为“六”;两结也变动一字:“吉 ”易为“燠”。这主要为的是适应押韵的需要。 从全篇来说,相同的句式重复一遍,有回环往复 、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妙,我们在吟诵中自然 能体会其中的情韵。
品味
这是一首睹物思人的叙事诗,我们通过阅读可以 想像,这个人一定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人,确切 地说就是他的妻子,从我解读的第二首来看起码 是红颜知己;人生之中得一知己者,足矣!然而 这样的人已经离去,怎不叫人伤心?!作者没有 流露半点的伤心语言,这种欲哭无泪、如噎在喉 的感觉岂不是更加痛苦?!
Thanks!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赏析
对于诗中的句读,笔者的理解与旧说不同。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 句,然我觉得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前四字为一句,用以 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 了一腔哀思。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如“七”字、 “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 ,皆以七为节。子,天子也”。又云:“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 ‘六’者,谦也,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 亦幸矣。”朱熹的解释,完全服从于他对于这首诗主题的理解。这首 诗既然是述晋武公向周釐王请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 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 解释为“天子”。前二者与晋武公的诸侯身份相当,后者则与周釐王 的天子地位相称。其说固然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见,然与诗的本 意可能相去甚远。 从对此诗主题的理解出发,我们认为“七”和“六”俱为数词,也可 以看作虚数,极言衣裳之多。而“子”则为第二人称的“你”,也即 缝制衣裳的妻子。这样的理解,应该是符合诗的本意的。 Nhomakorabea赏析
此诗与下面《秦风》中的《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 格却完全两样。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 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 之使,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 ,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 ”,“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 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 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本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 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 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 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 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难道说我没有衣 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 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 ,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无衣唐风国风诗经
译文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 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 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 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 舒适又温暖。
注释
①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 服饰。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 ③安:舒适。吉:美,善。 ④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⑤燠(yù玉):暖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