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诗经》的认识

合集下载

浅谈《诗经》之美

浅谈《诗经》之美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五、《诗经》的爱情之美
1、永恒之美 2、专一之美 3、离情之美
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二、《诗经》的音乐之美
1、四言诗和隔句用韵 2、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
三、《诗经》的朴实之美
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四、《诗经》的意境之美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之美
一、《诗经》的表现之美 二、《诗经》的音乐之美 三、《诗经》的朴实之美 四、《诗经》的意境之美 五、《诗经》的爱情之美
一、 《诗经》的表现之美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卫风•硕人》中对庄姜之美的描写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
《周南•关雎》 “关关睢鸠,•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 ⑴苕(tiáo):植物名,又叫凌霄,夏季开花。 • ⑵芸(yún)其:芸然,一片黄色的样子。 • ⑶维其:何其。 • 白话译文 • 凌霄开了花,花儿黄又黄。内心真忧愁,痛苦又悲伤! • 凌霄开了花,叶子青又青。知道我这样,不如不降生!

浅谈《 诗经》与文化传播

浅谈《 诗经》与文化传播

浅谈《诗经》与文化传播《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更是传承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

通过《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

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将《诗经》这一中国古代经典进行文化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并重视这部文化瑰宝,正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诗经》的文化内涵出发,去传播和推广它。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描写生活、感慨人生为主题,内容涵盖了社会、风俗、民情、人生观等各个方面,既有浪漫清新的诗篇,也有饱含哀思的赋曲。

在今天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将《诗经》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和解读,将其与当代社会相结合,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从中体会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以将《诗经》中的内容和当今社会的生活进行对照,通过展览、讲座、出版等形式,向公众传播《诗经》的文化内涵,引导大众关注并重视这部古代经典,从而使其在当代社会中产生更加深远的意义。

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将《诗经》进行文化传播。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平台,比如网络、电视、广播等,将《诗经》进行文化传播。

可以开设《诗经》的专题网站,专门介绍《诗经》的相关内容,向用户提供相关的文学资料和研究成果;又如,可以利用电视和广播平台,开设《诗经》的专题节目或栏目,向公众介绍《诗经》的内容和研究成果。

通过这些媒体平台的传播,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诗经》,从而使它成为当代社会的文化热点,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还可以通过文化艺术表演的形式,将《诗经》进行文化传播。

可以将《诗经》中的诗篇或赋曲进行音乐演奏或舞蹈表演,将其通过音乐、歌舞等形式进行传播。

通过艺术表演,可以将《诗经》中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再现和演绎,使其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从而使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诗经》这部文化瑰宝。

浅谈《 诗经》与文化传播

浅谈《 诗经》与文化传播

浅谈《诗经》与文化传播《诗经》是一部古代中国文化的珍宝,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诗经》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诗经》对文化传播的意义、《诗经》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及《诗经》在当代文化传播中的价值等方面进行浅谈。

我们要了解《诗经》对文化传播的意义。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集,它记载了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和思想风貌,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集。

《诗经》以其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诗经》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顶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们要探讨《诗经》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诗经》不仅在中国古代起到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更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一部分。

《诗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中国文化符号,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

通过《诗经》,世界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和哲学,更可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正是因为《诗经》的存在,中国文化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瞩目。

我们要思考《诗经》在当代文化传播中的价值。

在当代社会,随着文化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当代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诗经》,我们可以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和认识中国。

《诗经》也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保护和传承《诗经》,让其在当代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诗经》读后感范文

《诗经》读后感范文

《诗经》读后感范文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宝,它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读完《诗经》,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诗经》中的诗歌多以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歌中的意境深远,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让人感受到了古代诗人的深情和豁达。

读着这些古老的诗歌,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田园风光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经》中的诗歌多以人民的生活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思考。

诗歌中描绘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诗歌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让人感受到了古代诗人对人民的深情和对社会的思考。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读完《诗经》,我对古代诗人的创作和对生活的热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有了更深的认识。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精神,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浅谈《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浅谈《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浅谈《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关键词:《诗经》;影响;艺术成就《诗经》的艺术成就首先在于它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由于一些诗的作者,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对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因而能真实地、具体地反映出阶级对立的某些现实情景,表达出广大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

《伐檀》《硕鼠》《七月》诸篇,反映了人民遭受剥削压迫的现实,表达出他们的不满情绪和反抗精神。

《七月》铺开劳作不息而一无所获的画卷,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刻地揭示了残酷剥削的现实:一方面是“无衣无褐”,一方面是“为公子裳”“为公子裘”,一方面“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一方面是“获稻”以酿“春酒”。

两种生活的对比,深刻地揭露出生产者与占有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以及剥削阶级贪婪的本质。

《伐檀》提出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狙兮?”诗人以敏锐的目光揭示了剥削的实质。

《硕鼠》愤怒地喊出:“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不仅表达了农奴以逃亡来反抗剥削压迫的精神,而且表达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理想,使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理想结合起来。

《茉苜》具体地写出了妇女的劳动场面,用“采”“有”“掇”“捋”“祜”描绘劳动时的动作和程序,从而反映出妇女在劳动中欢快之情。

《式薇》《鸨羽》诸作则由于不堪残酷的劳役,人民发出了“式微”之叹,面对“王事靡监”提出“其有极”的质问。

诗中用“中露”,“泥中”极尽劳作之苦的渲染,用“父母何德”为不堪劳作的情景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

同样是劳动,在现实主义精神的指导下,却写出劳动的颂歌和被压迫者的痛苦这两个不同方面。

在大量的爱情诗篇中,既写出了纯洁爱情在男女青年心灵中的价值,不惜以死殉情,也写出了爱情被伤害和毁灭的社会原因,对剥削制度提出控诉。

众多诗篇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古代社会青年男女在爱情问题上的斗争、痛苦、幸福和悲伤,向人们证明它们是不合理的社会的产物。

浅谈诗经的现实精神

浅谈诗经的现实精神

浅谈《诗经》的现实精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很多诗歌都体现了现实精神。

有研究者认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这里我就浅谈一下《诗经》的现实精神。

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所写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风俗,人民生活的形象画卷。

诗经的现实精神可谓处处皆有,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的尤其突出。

《诗经》富有现实主义精神,首推《国风》中的两周民歌,其次是《小雅》、《大雅》中的文人讽喻诗。

它们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等。

《诗经》在内容和艺术上的主要特征,也就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继《诗经》之后,两汉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诗歌,唐、宋、元、明、清文学,都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作品。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千载辗转,脍灸人口之风情歌语仍散发出一股幽情馥郁的芳香。

千古绝唱《诗经》首篇《关睢》章就渗透着人性最本真的渴望,以睢鸠和鸣比兴,引出一位温文尔雅的姑娘正是青年梦寐以求的佳偶。

尔后,诗人反复以荇菜为喻,弹奏出一首君子朝思暮恋淑女的浪漫痴情曲。

全诗以一种唯美的艺术情调渗透于朴实的现实主义诗风,这也是《诗经》的总体风格。

《芣苢·周南》以重章叠句,反复吟唱写出了妇女采摘芣苢的情状,反映她们在劳动中的欢愉之情。

两首周南民歌都以最本真朴实的手笔再现了两种不同场景,反映了不同的现实,然而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所包含的现实精神。

所谓现实精神是以现实主义手法所写的作品中所反映的精神,而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浅谈中国古典爱情诗词

浅谈中国古典爱情诗词

浅谈中国古典爱情诗词《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其中的爱情诗篇所涉及的内容已经十分广泛,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也已十分姻熟。

这些对后代诗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从内容看,游子思妇相思,青年男女热恋,婚姻破裂,妇女被弃等,都有真实精彩的描写,活跃在诗中的男女各色人物的形象也极为鲜活而生动。

《关唯》、《君子于役》、《氓》三篇诗作可以说是《诗经》爱情诗歌的代表。

“关关唯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这”这四句诗的意义非同凡响,它第一次在诗歌中描写了“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从比翼双飞的乌儿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人间的男女婚配,这显然源于人的生命本能的天性――因此它只是生理性的联想,这里还无爱情可言。

但“窈窕淑女” 这一句对女性体态风度的赞叹和爱慕,却是男子对女子“审美”的结果。

原始的情欲的冲动升华为物质精神合一的爱情活动。

这首诗沤歌了爱情的美,艺术地再现和提高了男女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之具有了审美价值。

《君子于役》是写思妇思念征夫的。

“鸡栖于树,日之夕矣,羊牛下。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寥寥几笔描绘出一幅日落黄昏牛羊归来的牧歌式的场景,又借以传达了夫妻生活中最隐秘的心理体验。

所谓“天人共感”的效应,所谓“生命本体的躁动”,竟然表达得如此朴素、朦胧而又富有诗情画意。

综上所述,可以说《关唯》、《君子于役》和《氓》集中体现了《诗经》中爱情诗的成就。

就内容而言,男女热恋,夫妇相思,妇女被弃,就已涵盖了全部爱情诗的题材。

诗中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和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构成方式则哺育了后继的中国诗人,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深、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了重大作用。

从汉末到南朝的爱情诗越来越注重比兴手法的运用而不大喜欢“直陈其事”了,他们特别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尤其是女性)体态服饰的刻划,使用谐音、双关、暗示、象征的手法,这既与当时社会风气日渐侈靡、审美趣味日渐细腻有关,也与南方的地域文化有关。

这种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改变最终导致了这个时代爱情诗风格的变化汉魏六朝爱情民歌的一个现象就是,南方人和北方人总是非常不一样,其实南北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唐代主要的诗人几乎都是北方人,而宋代的词人,除了辛弃疾,除了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还有贺铸是河南人,其它的都是南方人,文化已经南迁了,所以宋词的婉转、巧丽、细腻、婉约,跟南方的文化是大有关系的。

论《诗经》的当代价值

论《诗经》的当代价值

论《诗经》的当代价值论《诗经》的当代价值《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元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诗经》的当代价值,欢迎大家阅读!论《诗经》的当代价值如今,《诗经》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被翻译、研究和学习。

在许多的国家的世界文学史教科书上都有评价它的章节,“诗经学”是世界汉学的热点,几乎每个国家的孔子学院里都开设了专门的《诗经》课程。

这更加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那么《诗经》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它又对当代社会有什么意义呢?一、文学价值《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在《诗经》之前,诗歌虽说已诞生,但尚无自己固定的体式,且还流于口头形式,一般以二言为主。

到《诗经》时,诗歌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式,即四言体。

所谓”四言体”并不是绝对的,间或杂有一言直至八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

也就是说,中国真正意义上诗歌发轫于《诗经》。

后代的五、七言诗等正是在《诗经》四言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另外《诗经》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也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

其在声调方面有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复句,有顶真、排比之变化。

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同时能体现《诗经》文学价值的,是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

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其中最典型、运用最广泛的是比兴手法,这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作者们对诗歌艺术的一种艺术创造。

从此,比兴这种艺术手法开始流行与后世诗歌创作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诗经》的认识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诗的内容包括:风:《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有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间诗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风》在此可以指民间诗歌。

雅:《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

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小雅》为宴请宾客之音乐。

《大雅》则是国君接受臣下朝拜,陈述劝戒的音乐。

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於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

「雅」在此可以指贵族官吏诗歌。

颂:《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其中《周颂》31篇,一般认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时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5篇,自古以来一直相传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所作,不过,目前学界则倾向於认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诗歌。

「颂」在此可以指宗庙祭祀诗歌。

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

只是《小雅》的一部分,与《国风》类似。

但必须指出:我们在这里说的“民歌”,只是一种泛指;其特点恰与上述《雅》、《颂》的特点相反,是由无名作者创作、在社会中流传的普通抒情歌曲。

大多数民歌作者的身份不易探究清楚。

假如以诗中自述者的身份作为作者的身份,则既包括劳动者、士兵,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属于“士”和“君子”阶层的人物。

“士”在当时属于贵族最低的一级,“君子”则是对贵族的泛称。

此外仍有许多无法确定身份的人物。

所以只能大致地说,这种民歌是社会性的群众性的作品。

由于诗歌的性质不同,其描述的内容也相应有所不同。

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
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

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

②孔子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8 岁。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③献诗说。

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

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

《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这主要是为了反映民情,考察政治得失,最终用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这也正是《汉书·文艺志》里说:“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还有朱熹在《诗集传》也说过:“诗”是“诸侯采之贡于天子”。

而且在《汉书·食货志》、《礼记·王制》、《晋语六》也有类似的记载。

体例分类《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③颂。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艺术成就及其影响《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

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例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

又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

另如《周南·关雎》、《魏风·伐檀》都是兴体:
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

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

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

另如《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这显然又是“赋而比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

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

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