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部类
诗经六种类型

诗经六种类型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开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先秦时期有六种体裁,即:风、雅、颂、赋、比、兴,其中的“风”主要是民间歌谣,“雅”主要是贵族在祭祀的典礼上演唱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汉代时《诗经》被称为“诗”或“诗三百”,魏晋以后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时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诗经》中的一部分是民歌,一部分是乐府。
其内容多是反映社会生活的。
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爱情与斗争,统治阶级的思想与生活。
这些民歌语言朴素自然,构成了不同于屈原《离骚》等楚辞的鲜明特点。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按收录作品的性质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地方乐调,“雅”是朝廷乐调,“颂”是宗庙祭祀乐调。
“风”的产生和流传,据信是因为当时各地区的方言口语发音不同,而各地的乐调也有差别,于是就出现地方乐调。
这样,在文学形式上就出现了“雅”、“颂”和“风”。
《诗经》中的诗大都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其中的贵族诗也不乏真情实感,甚至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诗经》中还有一些抒情诗,情真意切,或表现纯洁的爱情,或揭露社会矛盾,或讽刺贵族官僚,或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或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
但多数篇章思想比较浅薄,艺术技巧不高。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改称《诗经》。
它共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的诗,按其内容可分为六类:一是祭祀的乐歌,如《颂》;二是劳动歌谣,如《周南·关雎》、《周北·采绿》、《秦风·蒹葭》、《魏风·硕鼠》等;三是恋爱婚姻的诗歌,如《诗经》中的《周南·桃夭》、《邶风·静女》、《秦风·黄鸟》、《卫风·氓》等;四是讽刺统治阶级的淫秽诗歌,如《陈风·株林》;五是怨刺贵族子弟的诗歌,如《魏风·伐檀》;六是其他方面的诗歌,如《小雅·南山有台》、《大雅·公刘》、《小雅·信南山》、《小雅·鸿雁》等。
诗经内容六大类

《诗经》内容大致分为六类: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这类的作品大多保存在大雅和颂当中,大多以祭祀和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人的德业,为歌功颂德之作。
如《生民》写了始祖后稷的诞生神话和他对农业的贡献;《公刘》写了公刘率领周人迁徙,开始定居的生活。
还有记述文王、武王业绩的作品等等。
2、农事诗诗经中有很多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的诗,如《臣工》、《丰年》、《载芟》等等,其中《七月》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它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直接反映了周人的农业生产,是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3、燕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的诗。
由于周朝实行的是宗族分封制,所以统治阶级大部分都是同一氏族的人,因此周族的宴会特别的多,由此产生的诗作业大部分反映的是热闹祥和的景象。
4、怨刺诗产生于西周末期,大量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反映丧乱,针砭时弊。
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当中,如《民劳》、《荡》、《节南山》、《硕鼠》、《南山》等等,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5、战争徭役诗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等也有些写厌战思乡的诗,如《小雅·采薇》。
《唐风·鸨羽》是一首徭役诗,表现了服役者的强烈不满。
6、婚姻爱情诗诗经中写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这类题材的诗了,有写男女之间互相爱慕的诗,如《邶风·静女》,有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的,如《郑风·子衿》,有写男子对女子爱慕的,如《周南·关雎》,还有写婚姻家庭的,如《卫风·氓》。
简述《诗经》的内容分类及其代表作.

简述《诗经》的内容分类及其代表作.《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涵盖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下面将逐一介绍《诗经》的内容分类及其代表作。
一、风《风》是《诗经》的第一部分,收录了总共160篇民歌,代表了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的诗歌艺术。
《风》所反映出的主题主要涉及生活、家庭、婚姻、边塞、战争、爱情等方方面面。
其中最有名的包括《关雎》、《羔羊》、《蒹葭》、《凯风》等。
这些诗歌具有朴实、深刻的内容,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二、雅《雅》是《诗经》的第二部分,共计31篇诗歌,内容涵盖了宫廷生活、宗教仪式、贵族礼仪等方面,其风格优美高雅。
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作品包括《邶颂》、《豳风》、《秦风》等。
这些诗歌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情感。
三、颂《颂》是《诗经》的第三部分,共计40篇诗歌,是宗教仪式和宫廷庆典的诗歌。
这些诗歌通过赞颂和祝福的方式,表达对天地、周王朝以及社会大事的祝愿和敬仰。
《颂》中最有名的代表作品包括《周颂》、《商颂》、《大雅》等。
这些诗歌充满了对国家社会的热爱和对周王朝的赞美。
综上所述,《诗经》的内容分类及其代表作可以归纳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风部收录了总共160篇民歌,涵盖各个时期的诗歌艺术,代表作有《关雎》、《羔羊》等;雅部共计31篇诗歌,内容涵盖了宫廷生活、宗教仪式、贵族礼仪等,代表作有《邶颂》、《豳风》等;颂部共计40篇诗歌,赞颂和祝福的方式表达对国家社会的热爱和对周王朝的赞美,代表作有《周颂》、《商颂》等。
总的来说,不论是风、雅、颂,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真挚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古代中国精神文化和审美情趣的独特魅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

《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希望大家喜欢!《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篇1体例分类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3种,通常称为:赋、比、兴。
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称为:风雅颂,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ài〕、曹、豳〔bīn))《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
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的内容分为哪三类

诗经的内容分为哪三类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的内容主要分为风、雅、颂三类,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看诗经中的“风”类。
风,是古代楚地的音乐,也是古代楚地的歌谣。
《诗经》中的“风”是指古代楚地的歌谣,它是古代楚地的音乐和歌谣的总称。
《诗经》中的“风”包括《关雎》、《葛覃》、《湛露》等。
这些歌谣多以歌颂爱情、家国、风俗等为主题,其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富有生活气息,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我们来看看诗经中的“雅”类。
雅,是古代宫廷音乐,也是古代宫廷歌谣。
《诗经》中的“雅”是指古代宫廷音乐和歌谣的总称。
《诗经》中的“雅”包括《文王》、《小雅》、《大雅》等。
这些歌谣多以歌颂王室、宫廷、礼仪等为主题,其语言庄重典雅,意境深远,富有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我们来看看诗经中的“颂”类。
颂,是古代祭祀音乐,也是古代祭祀歌谣。
《诗经》中的“颂”是指古代祭祀音乐和歌谣的总称。
《诗经》中的“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等。
这些歌谣多以歌颂神灵、祭祀礼仪、历史功绩等为主题,其语言肃穆庄重,意蕴深厚,富有宗教色彩,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诗经的内容主要分为风、雅、颂三类。
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诗经的内容分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共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于《诗经》的三大部分

关于《诗经》的三大部分关于《诗经》的三大部分《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诗经》的三大部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风篇《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19篇、鄘(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桧即“郐”kuài)、曹风四篇、豳(bīn)风7篇。
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经篇目解析

诗经篇目解析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311篇诗歌,共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每一篇诗歌都是古代文人以文字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艺术创作。
本文将对诗经的部分篇目进行解析,分析其创作主题和文学特点。
风篇风篇是诗经中最早的篇章,共包括雅颂风、召南风、东国风、周南风等多个风格各异的子篇。
风篇的主题多以爱情、家庭、乡土和自然为中心,揭示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在"周南风"中,诗人通过描写女子的美丽和聪明才智,抒发了对美好姻缘和家庭生活的向往。
这些诗歌以其抒情浅白、真挚动人的表达方式,表现了古代社会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
雅篇雅篇是诗经的第二个部分,分为颂、豪、群、曲等多个子篇。
雅篇的主题多以颂扬君王、歌颂帝王功德和描述社会风貌为主。
这些诗歌常以叙事的方式呈现,通过比较、感叹和反思,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对君主的忠诚。
在"周颂"中,作者以赞美周天子的方式,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尊崇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这些颂诗通过描写周王的德行和功绩,将周代社会的繁荣富庶以及人民对天子的敬仰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颂篇颂篇是诗经的最后一个部分,包括大雅、小雅、文王之什等子篇。
颂篇的主题多以讴歌和赞扬古代君主贤德和政治智慧为主,是诗经中最具政治色彩的部分。
在"文王之什"中,作者以叙述商周历史的方式,篇章中充满对文王英明政策和智慧决策的赞扬。
这些篇章通过揭示文王治国之道,弘扬了当时社会对贤能君主的向往和对社会良好秩序的追求。
总结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通过它我们能够了解到先民们的情感、思想和生活。
风篇以抒情为主,雅篇以叙事为主,颂篇以政治赞美为主。
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诗经的丰富内涵和多元风貌。
诗经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我们可以从诗经中体味到古人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挖掘古代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源。
诗经》题材类型

诗经》题材类型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系列,一般分为四卷:《诗经·风》、《诗经·雅》、《诗经·颂》和《诗经·周南》。
它集中反映了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社会风貌,广泛涉及自然界、历史事件、宗教信仰、语言哲学、婚姻家庭、习俗风俗等诸多方面,风格雄健而富于变化,诗词灿烂而充满意蕴,深刻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是中国古代文献最为珍贵的宝库之一。
《诗经》的题材类型多样,主要涉及自然之风、丰收之雨、土地分割之室、政治议论之风、哲学观察之室、家庭情感之颂、礼仪服装之室等很多方面。
其中反映自然风情的之室最多,其中“大雅”“大颂”则涉及政治思想。
“天渊”为古人诉表哀思之情,“九歌”则反映古代礼节。
“九章”集九言言中之诗,其中反映了古代道德价值观念。
“商颂”则主要讲述封建社会中对尊卑有秩序之情,“小雅”则主要写出天地合一、自然和谐之情。
“小颂”叙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经》的部类
摘要:《诗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部类凡三:一曰风,一曰雅,一曰颂,其发展历程又是各不相同的。
而且后人对这三部类的解释又各有千秋,这些解释又都是具有深远影响的。
关键词:诗经部类影响深远
《诗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源头。
它共收入了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最后编订成书于大约公元前6世纪。
《诗经》的部类凡三:一曰风,一曰雅,一曰颂,“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鲁、商三颂。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知神明者也” 。
可见,“风”是带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是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
“颂”,清代学者阮元说,“颂”字就是“容”字,也就是“舞容”(舞态、舞形)的意思②。
可见“颂”是用于祭祀的歌舞曲。
那么对于《诗经》三部类的风、雅、颂,到底是由何而来,或者说是其到底具有怎样的意义了,本文试从文献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来,对其具体含义做一说明吧!
一、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
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当然这只是“风”一种解释而已。
但是“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这部分诗歌内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其语言朴素、鲜明,富于形象性,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韵,富有奏感和音乐感。
同时多处出现章节的复叠,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在傅斯年先生的《诗经讲义稿》中还总结出了这样一种说法,即“风”乃诗歌之泛称。
《诗·大雅》:“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
”③又《小雅》:“或堪乐饮酒,或惨惨畏咎。
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④郑笺以为“风犹放也”,未安,当谓出去歌诵,然后上与堪乐饮酒相配,下与靡事不为相反。
则可见,据上引《诗》之辞为风;诵之则曰讽(动词),泛指诗歌,非但谓十五国。
又以风名诗歌,西洋亦有成例如Aria,意大利语谓风,今在德语曰Arie,皆用为一种歌曲之名。
以风名诗,固人情之常也。
关于“风”还有另外一层说法,即“风”与“讽”乃是一字,此类隶书上加偏旁的字每是汉所作的,本是一件通例,“风”“讽”二字原为一字尤可证。
《毛诗·序》:“所以风。
”《经典释文》:“如字。
徐,福凤反,今不用。
”按,福凤反即讽(去声)之音。
又“风,风也。
”《左传·昭五年》注:“以此讽。
”《释文》:“本亦作风。
”又风讽读音很是相像。
所以从这些看来,这点还是可以相信的。
二、雅,“雅”是周王畿的乐调。
王畿,都城地区,就是渭水流域地区,雅诗就是这一地区的乐调,之所以如此,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雅即为夏,夏即为中国,所以雅也可称之为夏,然则《诗经》之《大雅》、《小雅》皆是周王朝及其士民,与夏何干?此情形咋看似可怪,但其实不然。
这里有两个原因可以说明之。
(1)、成周(洛邑)、宗周(镐京)本皆是夏之地,夏代区域以所谓河东者为本土,南涉河及于洛水,西涉水及于夏地,故东西对称则曰夷夏,南北对称,则曰夏楚,所以来说,两周之京邑正在其中。
(2)、周人自以为承夏之统者,在《诗》则曰:“我求懿德,肆于时夏”,⑤,“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在《书》则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鼓造我曲夏”⑥。
由此观之,雅即夏也未尝不可。
第二种是雅,正也,雅乐即正乐,当时称诸侯国的地方音乐为俗乐,周天子的都城是全国的中心,出于尊王观念,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
朱熹也说:“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⑦所以对于雅是正乐之说基本是可以肯定的。
“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
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
辞气不同,音节亦异。
”⑧在朱子的这句话中,可以得到一个信息,雅是分作大雅和小雅的,而且大、小雅的分类是按照内容来分,而非其他。
大、小雅类于后代的大小曲,大小调,其中小雅较接近于“国风”可能是未被贵族改造的王畿地方音乐。
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多数是贵族之作,少数是人民。
关于产生年代,“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三、“颂”,颂是祭祀用的宗教音乐,内容分为赞美神灵和歌颂祖先的功德,又《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颂”的最杰出代表是《周颂》,那就以《周颂》为例来探讨探讨“颂”与其他《诗》中的不同之处吧!
《周颂》有两件在《诗经》各篇中较不同的事:一、不尽用韵,二、不分章。
《周颂》最先,故少韵;《鲁颂》、《商颂》甚后,用韵一事乃普遍,便和《风》、《雅》没有分别了。
其实《周颂》并非不分章,自汉代以来所见其所以不分章者,乃是旧章乱了传经者整理不起来,所以才有现在的这一面目。
现在看《周颂》各篇文义,都像是不完全的,《闵予小子》、《访落》、《敬之》、《烈文》合起来像一事,合起来才和《顾命》所说的情节相合,此种嗣王践祚之仪,不应零碎如现在所见《周颂》本各章独立的样子。
又《载芟》、《良耜》、《丝衣》三篇也各像一事,《载芟》是耕耘,《良耜》乃收获,《丝衣》则是收获后燕享。
三篇合起有如《七月》,《丝衣》一章恰像《七月》之乱,不过《七月》是民歌,此应是稷田之舞。
又《清庙》以下数章,尤其表现出不完全的样子,只是它们应该如何凑起来,颇不易寻到端倪。
《鲁颂》、《商颂》虽然有演变,然究竟应该是继续《周颂》者,果然《鲁颂》、《商颂》无不是长者,若把他们也弄得散了,便恰是现在所见《周颂》的面目。
《周颂》不分章非原不分章,乃是“不得其所”之后零乱的不分章。
其所以在《三百篇》中独遭这个厄运者,由于这些事物的本体原是靠政府保存的,政治大变动便大受影响,只剩了些用旧名而变更成了新体的各种舞乐在民间了。
东汉末年文化远高于西周末年,然灵帝以后之大乱,弄得中原众乐沦亡,魏武平荆州,获杜夔,善八音,常为汉雅乐郎,尤悉乐事,于是以为军谋祭酒,使创定雅乐。
东汉之乱尚至如此,况与西周乎?
其实《诗经》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并不在它的躯壳体制,还在于其非常杰出的
艺术写作手法,即所谓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并称诗经“六艺”,而至于《诗经》的内容则对后世影响很大,这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被孔门和汉儒们借了它所阐发的那一系列关于诗的解释和理论。
这就是“诗言志”、“思无邪”、“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这些几乎成了诗歌创作的指导原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学达两千年之久。
汉儒们把《诗》奉为经典,同时也就把自己对《诗》的解说抬到了经典的地位。
《诗经》本身怎么样已经不重要了,而儒家的这套理论和理解却被诗歌创作的指南。
“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所谓“志”就是心中的情、意,诗是用言语来表达主观情、意的。
其实“诗言志”。
注重于表现说,这与西方的模仿说又是有所不同的,这值得注意。
“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评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⑨“无邪”就是“正”,即符合儒家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于是“思无邪”也就成了对于诗歌创作思想倾向的基本要求。
“美刺”说是汉儒就《诗经》提出来的,在《诗大序》中就已经涉及美刺的观念。
汉末的郑玄在《诗谱序》中有一段话概括了这种说法:“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正其恶”。
“美刺说”的重要性在于明确了诗歌的社会政治作用,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出一个目标。
而在用诗歌进行“美刺”特别是“刺”的时候,又要委婉含蓄,要用比兴的手法,要有分寸,这就是“温柔敦厚”。
汉儒围绕《诗经》所提出的这些概念,对后世的诗歌创作起到了规范化作用,影响十分深远。
愿我们能常怀赤子之心,去读读《诗经》的原本吧,也就是所谓“四家诗”里边的“毛诗”,其固然不是很纯正,但是绝对比那些加进个人思想的作品好,因为那时我们思考着。
注释:①《毛诗序》
②[清]阮元:《研经室集》卷一《释颂》,清道光三年文选楼刻本。
③出自《诗经大雅荡之什》,清庙之什
④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
⑤出自《诗经周颂时迈》
⑥出自《尚书康诰》
⑦出自朱熹《诗集传》
⑧出自朱熹《诗集传》
⑨出自《论语为政》
参考文献: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傅斯年《诗经讲义稿笺注》,南昌教育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