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诗经之国风
对诗经国风的认识

对诗经国风的认识《国风》是收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对诗经国风的认识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对诗经国风的认识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诗的内容包括:风:《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有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间诗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风》在此可以指民间诗歌。
雅:《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
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小雅》为宴请宾客之音乐。
《大雅》则是国君接受臣下朝拜,陈述劝戒的音乐。
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於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诗经·国风》概述

《诗经·国风》概述《诗经·国风》概述众所周知,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就是指《国风》,它是地方乐调的意思。
《诗经·国风》总共收录了160篇诗歌,它主要讲述了哪些地方的事情,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诗经·国风》概述,希望大家喜欢!《诗经·国风》《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
“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国风》《诗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国风》概述国风的“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
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静女《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
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
诗经国风体式的文化内涵

诗经国风体式的文化内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部分更是以其独特的体式展现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国风的体式首先体现在其质朴的语言风格上。
这些诗歌多采用百姓日常所用的语言,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生动地描绘出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情感。
比如《卫风·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简单几句就将男子憨厚的形象和前来求婚的目的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质朴的语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风貌,让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古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国风的体式还体现在其多样化的句式上。
有四言为主的整齐句式,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节奏明快,韵律和谐;也有长短不一的杂言句式,如《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句式灵活多变,更富有表现力。
这种多样化的句式,适应了不同主题和情感的表达需求,使诗歌更加生动活泼。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国风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有的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反复咏唱,强化情感。
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通过重复“蒹葭”“白露”等词句,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执着追求。
有的则是一咏三叹,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在简单的重复中,展现出劳动的欢快场景。
国风的内容题材广泛,涵盖了爱情、婚姻、劳动、战争、祭祀等诸多方面,这也是其体式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
爱情诗如《郑风·子衿》,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婚姻诗像《卫风·硕人》,细致地描写了贵族女子出嫁时的盛大场面;劳动诗《周南·芣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欢乐;战争诗《秦风·无衣》则表现了战士们同仇敌忾的精神。
略说《诗经·国风》之美

略说《诗经·国风》之美作者:魏岱华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5期【摘要】《诗经》是整个周代时期礼乐文明的花朵,是华夏先民真纯而清亮的第一声歌唱。
无诗不美,无情不歌,《诗经·国风》篇以其独有的美濡养了历代读者的心灵,美是它的另一个名字。
本文将从原初、自然及文辞三个方面对《诗经·国风》之美略说一二。
【关键词】原初;自然;文辞【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整个周代时期礼乐文明的花朵,是华夏先民真纯而清亮的第一声歌唱。
它集歌乐、舞蹈、燕飧、祭典于一体,其表达的风情蕴藉,即是华夏先民在精神创生期的所感所思、对自己生存世界的理解、意义宣誓及善恶美丑的现实反映。
无诗不美,无情不歌,《诗经·国风》篇以其独有的美濡养了历代读者的心灵,美是它的另一个名字。
本文将从原初、自然及文辞三个方面对《诗经·国风》之美略说一二。
一、原初之美《诗经》中的“诗篇”,最初不是以现代人所谓的“诗篇”形式问世的,而是以“唱词”形式出现。
傅斯年先生在其《诗经讲义稿》中指出,《诗三百》“是自山谣野歌以至朝廷会享用的乐章集,本是些为歌而作、为乐而设的。
”而《诗经》中的《国风》篇乃是以采诗或献诗为主要方式集四方之音的集子,多数为地方民歌。
歌者中,劳者叙其事,寒者叹其衣,征者伤别离,爱者抒其情,皆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之于这些诗篇,若不回至原初视觉赏之,定不会全然且真切地感受原汁原味,美感亦将失去大半。
譬如《周南·芣苢》篇。
此篇与后人诗词之细密不可等日而语。
但若我们在品读中借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跨越千年至那一国度,那一山川风土之中,当是这样一种景与味:“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即便有学人解读此篇为祈子仪式上所唱之乐歌,同样以联想与想象还原祈子场景,亦可感受古风古俗之美。
诗经国风十五篇

诗经国风十五篇
《诗经》中的《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合称十五
国风。
这些诗歌是西周时期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带
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歌谣。
这些诗歌广泛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爱情、婚姻、战争、压迫和反抗等主题的感受和思考。
诗经的国风是西周民歌的代表,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语言精练优美,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诗经》原文或相关文献,也可以咨询研究《诗经》的学者。
《诗经·国风》情感隐喻和英译策略分析

《诗经·国风》情感隐喻和英译策略分析古代汉语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十分复杂。
特别是诗歌作品,既蕴涵着深奥的文学语言,又充满了情感表达。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经》可谓是百家文学的典范,也是表达当时文化时尚的精神。
《诗经国风》尤为突出,凝练的语言,精妙的意象隐喻,抒发出诗人对时代的观感,为后世延续了深邃的文学精神感染力。
《诗经国风》以抒情的语言描绘形象,表达诗人沉思的感受,运用极其丰富的情感隐喻和象征寓意,深刻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生活真谛的感受和思考,给人们留下无数想像空间,从而达到影响民心的目的。
比如,《燕北文》中有“燕兮燕兮何翼翼,不知可迩之地?”,这里的“燕”可指离家在外的人,“可迩之地”暗指家乡,反映出乡土般的温暖,也传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巧言令》中的“卯(早晨4-6点)辰无惊人,(中午11点左右)至而未和”,蕴含着早晨莺歌燕语、炎热夏日清凉宜人之意,借此反映出诗人用以表达让人欢喜的大自然之美。
此外,《诗经国风》也有它独特的英译策略,如采用自由诗体翻译。
此种英译策略,不但保留了原文中隐喻的含义,也与原文风格相吻合,所以从英译者的可见度角度而言,采用自由诗体翻译也是更有效的翻译方法。
例如,“弥月暗阑鸟声断,空断虚谷人归去”(《伐木》)的英译为:“The pale moon fades away, hearing bird cries die out, hollow echoes people’s return.”,英译者通过对月亮褪色,虚空回响,鸟叫阑珊,以及人们归家的情景描写,还原出诗人传达出来的真切情感,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此场景的神秘感和强烈的抒情气息。
总之,《诗经国风》用精妙的文学语言、蕴藏深邃的情感隐喻表达出来的直接感受和抒情,极富感染力,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借助其独特的英译策略,不仅可以完美的传达诗人的情感,而且也可以让更多的英语读者深刻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从而达到更好的文学传播效果。
《诗经》国风博喻析

《诗经》国风博喻析摘要:在《诗经》国风中博喻见于邶风和卫风,基本上都是助益于人物塑造,通过系列形象化的比喻增强了艺术形象的鲜明生动。
就诗人而言,博喻使之把事情说得更全面更清楚;就读者而言,在更具体更形象地得知诗人欲表达之意的同时,审美愉悦感油然而生。
博喻造就了诗篇特殊的审美效果,在塑造形象和传达感情方面都显得卓然不凡。
关键词:《诗经》博喻邶风卫风比是《诗经》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在这一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上,相比较其他国风而言,邶风和卫风的突出特点是博喻的运用。
“博喻”二字并现,初见于《礼记?学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孔颖达《疏》:“博喻,广晓也。
”①初时,博喻指的是一个人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后来作为修辞用语的博喻虽然亦能起到广晓的作用,但基本是被固用为一个修辞用语了。
博喻是一种表现力非常强的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修辞方式,宋陈对比喻的种种情形予以详细考察,在他划分比喻的十种变格中,有一种他称之为博喻:“取以为喻,不一而足。
”②也就是申明博喻是连续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比喻句来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从而达到非常之效的比喻方式。
博喻多见于我国古典文献,陈选取了《尚书》和《荀子》中的语句示例:“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③“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壶也。
”④先秦文献中的博喻甚繁,仅举《庄子》一例,《齐物论》解释风的成因时,用系列比喻描述百围巨木窍穴的形状和风的不同声响:“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⑤。
这样一比,使得窍穴具体可想,风声生动易晓。
在《诗经》十五国风中,只有邶风和卫风运用了博喻,并且不止一处,它们分别是《邶风?柏舟》中:“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国风 论文

试论《诗经·国风》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学误读现象摘要:文学接受中的误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学界对于“误读”的解释有多种,但多数学者赞同乐黛云/勒·比松在主编《独角兽与龙》中关于误读的定义,在该书中作者说“误读是指人们与他种文化接触时,很难摆脱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往往只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来理解别人。
人在理解他种文化时,首先自然按照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来对之加以选择、切割,然后是解读,这就产生了难以避免的文化之间的误读。
”本文主要是在此条对误读的定义上,论述《诗经·国风》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学误读现象,及这种文学误读现象所产生的美学意义这两部分内容。
关键字:文学接受文学误读《诗经·国风》美学意义正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因取其整数,故《诗经》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
从用途和音乐上来分,《诗经》可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指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指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国风》中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周南、召南是地名。
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且《诗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一、《诗经·国风》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学误读现象从中学起,我们就比较多的接触《诗经》,比如我们熟知的“窈窕淑女,君子好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等,这些美丽的句子都源自《诗经》,那在我们熟知的这些优美句子中,我们真懂了它的含义吗?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那些被我们误读了的《诗经·国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诗经》之“国风”
论文关键字:诗歌国风爱情爱国价值
论文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土之间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
“风”,也称“国风”是各国的土风歌谣,大多为民歌,是三百多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是《诗经》精华所在。
本文主要写《诗经》中的“风”,对其产生的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和价值进行论述。
一、“风”产生的背景
“风”,调也,也称“国风”,是各地流行的地方调。
根据“国风”的名称以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的产生地相当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地区,地域相当辽阔。
周代时设有专门采诗的官员,他们到各地搜集歌谣献给朝廷,供君王了解民间的情况,以此来体察民情、改进政治。
“古者天子命史采诗谣,以观民风”(《孔丛子·巡狩篇》)。
所以“风”大都是地方的歌谣,反应各地的社会风貌,大多是劳动人民阶层在劳作或生活当中口头创作,以朴实真切的语言和由心而发的咏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处境和喜好厌恶等,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风”的思想内容
《诗经》中的“风”共有15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卫风、鄘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
曹风、豳风,160篇。
诗所描写的内容广泛、情感丰富真诚,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达爱情和婚姻的情爱诗
在“风”中有大半部分都是写关于爱情的诗,其诗往往坦率真诚直抒情意。
特别是写对美人的追求,更是洋溢着浪漫自由,青春活泼的气息。
如:《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写的是一位君子对于美丽贤淑姑娘的追求和思念,其情感毫无掩饰、热情大胆。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更是形象生动的描绘出君子在思念自己心上人那种焦虑难耐的心情,使得因昼夜相思而辗转难眠的情景。
因此,孔子评价《关雎》这首诗“乐而不淫,衰而不伤”,写的极尽完美,将情思表达的淋漓尽致。
(二)、反映阶级关系和劳动人民抗争精神
《诗经》里描写的主要是对民间各种形态的反映,大胆写实,揭露现实。
“风”里不泛有这样的佳作,如《卫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风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汝,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这篇通过写对贪食的大老鼠厌恶来暗喻百姓对贪婪凶残的暴政的无法忍耐和
强烈抨击,因此借言大老鼠的祸害已经走了来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待。
(三)、记叙西周农民生产情况
“风”中也有许多描写农夫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优美之歌,以此来赞美农民的辛勤,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百姓安居乐业、热爱劳作的小农生活。
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裸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首诗语言简单,讲得是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事情,全诗只有六个动作:采、有、掇、捋、袺、襭,就将妇女们结伴同游,在田野中边采边唱,将热情饱满的神采和满载而归的喜悦表现的自然传神。
方玉润在《原始诗经》里评价说: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
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
(四)、表达忧国伤时的爱国情怀
如《鄜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候。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此诗为西周时许国许穆夫人所作,因哀怜自己祖国卫国被狄所灭,伤心不已,又因自己无力挽求相救而深感悲痛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国破家亡忧伤和决心复国的情感。
三、“风”的艺术特点
(一)、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赋”就是直接抒写和叙述。
是“国风”最常用的手法,以正面客观的角度描写人物场景,不过分夸张渲染,而情感却自然深刻。
如
《邶风·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虽只是寥寥之笔,却字字叩人心弦,展现出了战士为报效国家而立下的豪心壮志。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使事物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比喻也有很多种类,有明喻、隐喻、借喻、比拟等。
如《卫风·硕人》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即明喻,用硕鼠比喻贪婪的剥削者即隐喻,《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桃花取喻女子是借喻。
通过这些贴切的比喻,使现实主义的诗歌更加优美,更富有文学韵味。
“兴”也就是开端,也称起兴,一般用于诗的开头,起兴的句子可以与诗歌内容有关也可无关。
如《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是起兴句,通过描写浓密的芦苇和深秋的白霜来映衬诗人所想却又难寻的相思之人。
(二)、诗歌语言特点和形式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加强了诗的音乐感、节奏,而且重复的吟唱使诗人的思想感情得到充分的抒发。
如《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季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此诗通过重复“一日不见”,继而“月”、“季”、“岁”层层递进表达对情人的无限思念。
双声、叠字、叠韵的修辞手法,也增加了诗的美感和感染力,使诗歌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
如《卫风·硕人》中的“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
诗歌大部分为四言诗,简洁明了、清新自然,创造了很多传流千古的佳句。
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等等。
也有二、三、五字或六、七、八字的为句的,根据内容的需要,句式灵活多变,使诗歌更加色彩纷呈,打动人心,让人对诗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风”的历史价值
(一)、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写作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对后来的诗歌创作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使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诗歌内容丰富,反映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等,对于研究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三)、诗歌里所表达的对爱情和希望的大胆追求、对现实中丑陋和黑暗的勇敢批判、对国家和家乡真诚热爱都对当代的主题思想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值得我们发扬和传承。
综上所述,“国风”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带给我们的思想价值是无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