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通用8篇)

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通用8篇)《国风》是收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下面小编收集了两篇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篇1作品原文青青子衿⑴,悠悠我心⑵。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⑶?青青子佩⑷,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⑸,在城阙兮⑹。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词句注释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
衿,即襟,衣领。
⑵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⑶宁(nìng):岂,难道。
嗣(yí)音:寄传音讯。
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⑷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⑸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挑,也作“佻”。
⑹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白话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2][3]创作背景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曰:“《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
”孔颖达疏:“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
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
”朱熹《诗集传》云:“此亦淫奔之诗。
”这些观点今人多不从。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
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2]整体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注释译文赏析

作品鉴介绍
本篇由于只是表现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
体内容,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 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 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说 “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2
采葛
诗词原文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释
①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②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③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 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④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 题解:情人相思之词。一说朋友相念。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赏析
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
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 日则如三月之久”;牟庭《诗切》又说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 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 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 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经原始》)近人则多主恋 歌说。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 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译文取闻说作男词。
诗经-风-国风·唐风12篇(原文译文)

诗经-风-国风·唐风12篇(原文译文)蟋蟀所属分类:国风·唐风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
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
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
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以大康。
职思其忧。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注释】聿〔yù〕:语气助词,无实义,后同。
莫〔mù〕:古同“暮”,傍晚,引申为迟、晚、将尽。
除:流逝,过去。
已:甚,很,后同。
大〔tài〕康:安泰康乐。
职:专主,专门,后同。
一说得、要。
居:处所,引申为本职、本分。
无荒:此指不荒废本职之事,后同。
瞿瞿〔jù jù〕:勤勉谨慎貌,一说惊视瞻顾貌。
迈:时光流逝。
蹶蹶〔jué jué〕:勤勉貌。
役车:古代平民所乘的服役出行之车。
慆〔tāo〕:消逝。
【翻译】蟋蟀在厅堂上,一年即将度过。
如今我不快乐,日月不停流逝。
不要过于安泰,得要专想本分。
喜乐不误职事,贤士勤勉谨慎。
蟋蟀在厅堂上,一年即将完结。
如今我不快乐,日月不停迁变。
不要过于安泰,得要专想外事。
喜乐不误职事,贤士勤勤恳恳。
蟋蟀在厅堂上,一年即将终尽。
如今我不快乐,日月不停褪去。
不要过于安泰,得要专想忧患。
喜乐不误职事,贤士安然和乐。
【解读】《蟋蟀》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判为对晋僖公的讽刺,认为他“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乐也”。
宋人王质《诗总闻》则提出“此大夫之相警戒者也”,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亦言:“盖士大夫忧思深远,相乐相警,勉为良士之诗”,这一观点较为公允。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八句,采用复沓结构,各章仅动五字。
各章皆以“蟋蟀在堂”起兴,实际上已经暗示了一岁将尽的时节背景。
此后诗人数言自己“不乐”,自然引出日月流转、岁月易逝的慨叹,以及贤良之士要居安思危、谨慎勤勉的主题。
本诗多用连绵词,且交错押韵,极具韵律之美。
诗经:《国风·邶风·北风》译文和注释

【导语】此诗是在卫君暴虐,祸乱将⾄,诗⼈偕友⼈急于逃难时所作。
《⽑诗序》说:“《北风》,刺虐也。
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去焉。
”从诗中“同车”来看,百姓是泛指当时⼀般贵族。
⽅⽟润认为是贤⼈预见危机⽽作(《诗经原始》),王先谦认为是“贤者相约避地之词”。
北风 先秦:佚名 北风其凉,⾬雪其雱。
惠⽽好我,携⼿同⾏。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雪其霏。
惠⽽好我,携⼿同归。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莫*狐,莫⿊匪乌。
惠⽽好我,携⼿同车。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译⽂ 北风刮来冰样凉,⼤雪漫天⽩茫茫。
你和我是好朋友,携起⼿来快逃亡。
岂能犹豫慢慢⾛?事情紧急祸将降。
北风刮来透⾻凉,⼤雪纷飞漫天扬。
你和我是好朋友,携起⼿来归他邦。
岂能犹豫慢慢⾛?事情紧急快逃亡! 没有红的不是狐,没有⿊的不是乌。
你和我是好朋友,携⼿乘车同离去。
岂能犹豫慢慢⾛?事情紧急快逃出。
注释 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其凉:即“凉凉”,形容风寒冷。
⾬(yù)雪:下雪。
⾬,作动词。
其雱(páng):即“雱雱”,雪盛貌。
惠⽽:即惠然,顺从、赞成之意。
好我:同我友好。
其:同“岂”,语⽓词。
虚邪:宽貌。
⼀说徐缓。
邪,⼀本作“徐”。
既:已经。
亟(jí):急。
只且(jū):作语助。
喈(jiē):疾貌。
⼀说寒凉。
霏:⾬雪纷飞。
同归:⼀起到较好的他国去。
莫*狐:没有不红的狐狸。
莫,⽆,没有。
匪,⾮。
狐狸⽐喻坏⼈。
⼀说古⼈将狐狸⽐喻为男*。
莫⿊匪乌:乌鸦没有不是⿊⾊的。
乌鸦⽐喻坏⼈。
⼀说古⼈将乌鸦视为吉祥鸟。
鉴赏 此诗开篇即⼤肆渲染背景:吹的是凉飕飕的北风,飘的是纷纷扬扬的雪。
这既是实时描述,也是国家危乱之象。
众⼈为了逃难,呼朋引伴,携⼿同⾏。
诗中展现了⼀幅急惶惶四处奔逃的惨景。
全诗共三章,前两章内容基本相同,只改了三个字。
把“北风其凉”改为“北风其喈”,意在反覆强调北风的寒凉。
诗经《国风·鄘风·蝃蝀》原文译文鉴赏

诗经《国风·鄘风·蝃蝀》原文译文鉴赏《国风·鄘风·蝃蝀》先秦:佚名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
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
大无信也,不知命也!【译文】一条彩虹出东方,没人胆敢将它指。
一个女子出嫁了,远离父母和兄弟。
朝虹出现在西方,整早都是濛濛雨。
一个女子出嫁了,远离兄弟和父母。
这样一个恶女子啊,破坏婚姻好礼仪啊!太没贞信太无理啊!父母之命不知依啊!【注释】蝃蝀(dìdōng):彩虹,爱情与婚姻的象征。
在东:彩虹出现在东方。
有行:指出嫁。
隮(jī):一说升云,一说虹。
崇朝(zhāo):终朝,整个早晨,指从日出到吃早餐的时候。
乃如之人:像这样的人。
怀:古与“坏”通用,败坏,破坏。
昏姻:婚姻。
大:太。
信:贞信,贞节。
命:父母之命。
鄘(yōng),音“庸”,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
【鉴赏】此诗开端“蝃蝀在东,莫之敢指”是起兴,写彩虹出现在东方。
古人因缺乏自然知识,以为虹的产生是由于阴阳不和,婚姻错乱,因而将它视作淫邪之气,如刘熙云:“淫风流行,男美于女,女美于男,互相奔随之时,则此气盛。
”(《释名》)彩虹在东边出现,自然是一件令人忌讳的事,所以大家都“莫之敢指”。
接下去引出正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单这两句似乎看不出诗人的褒贬之意,然联系前面的起兴,诗人无疑是将淫邪的美人虹来象征这个出嫁的女子。
所以前两句虽是兴,但兴中兼比,比兴合一,诗的讽意在不言中也就显露了出来。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二句亦见于《诗经》的《邶风·泉水》和《卫风·竹竿》,很可能是当时陈语,因而多引用之。
次章是首章的复叠。
隮,亦指虹。
所以“朝隮于西”接下便有“崇朝其雨”之句。
说了暮虹,又说朝虹,这样反反复复,诗人就是旨在强调这个出嫁女子婚姻的错乱。
第三章点明题目。
“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意思就是说:“像这样的女人啊,破坏婚姻礼仪啊。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原文译文赏析《国风·郑风·风雨》先秦:佚名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译文】风凄凄呀雨凄凄,窗外鸡鸣声声急。
风雨之时见到你,怎不心旷又神怡。
风潇潇呀雨潇潇,窗外鸡鸣声声绕。
风雨之时见到你,心病怎会不全消。
风雨交加昏天地,窗外鸡鸣声不息。
风雨之时见到你,心里怎能不欢喜。
【赏析】蕴涵性的顷刻,包前启后。
在情境的选择上,诗篇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而这一顷刻,正是最富于蕴涵性的顷刻。
读者透过这位女子难以形容的望外之喜,既能想见她在“既见”之前,白日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和夜间的“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情;也能想见在“既见”之后,夫妇间的“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的融融之乐。
以少许胜多许,以顷刻蕴过程,这是构思的巧妙。
哀景写乐,倍增其情。
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
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
赋景之句,也确成写情之语。
风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无聊;群鸡阵啼和怀人动荡之思;鸡守时而鸣与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可谓契合无间,层层映衬。
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怀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见”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自可想见。
而此时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也似成了煦风春雨时的群鸡欢唱了。
这种情景反衬之法,恰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董斋诗话》)。
这一手法,确实不唯见诸《小雅·采薇》,而是《诗经》中诗人的常用之法。
炼词申意,循序有进。
诗篇的结构是单纯的,三章叠咏;诗人的易词写景却是讲究的,它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
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
诗经《国风·邶风·简兮》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邶风·简兮》原文译文赏析《国风·邶风·简兮》先秦:佚名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
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译文】鼓声擂得震天响,盛大万舞要开场,正是红日当空照,舞蹈领队站前方。
舞师健壮又英武,公庭上面演万舞。
动作有力如猛虎,手握缰绳似丝足。
左手拿着龠管吹,右手野鸡翎毛挥。
红光满面像赭涂,公侯连说快赐酒。
高高山上有榛树,低田苍耳绿油油。
心里思念是谁人?四方舞师真英武。
那英俊的男子啊,那是从西方来呀!【赏析】《简兮》一诗的主题,旧说是讽刺卫君不能任贤授能、使贤者居于伶官的诗,如《毛诗序》、朱熹《诗集传》、方玉润《诗经原始》、吴闿生《诗义会通》等均持此说。
而今人多以为《毛诗序》不足征,纷出新解。
邓荃《诗经国风译注》认为是描写舞女辛酸的诗歌,翟相君《诗经新解》却考定诗中舞者为庄姜,此篇是讽谕卫庄公沉湎声色的作品。
案据诗中所用“山有榛,隰有苓”这一隐语,可知有关男女情思,所以余冠英《诗经选》、高亨《诗经今注》、袁梅《诗经译注》等认为是卫国宫廷女子(贵族妇女或一般侍女)赞美、爱慕舞师的诗歌,此说可从。
最后一章的低回缠绵之气与前三章所描写的豪迈壮阔气象反差极大,疑为错简。
然古代一直这么错下来,以误区当真境,亦无不可。
全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第四章,吴闿生《诗义会通》曾引旧评说“末章词微意远,缥缈无端”,这一章用朦胧的意象和晦涩的隐语将这位女性绵邈低徊的相思展示无遗。
诗歌用“山有榛,隰有苓”托兴,根据《诗经》中其他七处“山有……”“隰有……”对举句式的理解,此处是以树隐喻男子,以草隐喻女子,托兴男女情思,引出下文“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西方美人”,旧说多附和曲解,诗意因此玄之又玄。
在诗中,“西方美人”乃是指舞师,其例一同于屈原用美人代指楚王。
诗经全文及译文(国风3)

诗经全文及译文(国风3)《诗经》全文 (带注释和译文)春秋·孔丘《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孔子加以了整理。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诗”为经典,定名为《诗经》。
《诗经》现存诗歌 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章。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大部分为东周时期的作品,小部分作于西周后期,以民歌为主。
(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
鄘:后来并入卫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汲县东北。
卫: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一带。
王:周平王东迁后的国都地区,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郑: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
齐: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
魏:古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
唐:晋的前身,在今山西省。
秦:在今陕西省境内。
陈:在今河南省淮阳、柘城以及安徽省毫县一带。
桧:桧国后为郑国所灭,二国领土相当于今河南省郑州、新镇、荥阳、密县一带。
曹:在今山东省曹县、荷泽、定陶一带。
豳:也作邠,在今陕西郴县、旬邑县一带。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王畿地区的作品,均为周代朝廷乐歌,多歌颂朝廷官吏。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 40 篇。
其中周颂为西周王朝前期的作品,均为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歌颂周代贵族统治者及先公先王,共 31 篇;鲁颂为公元前 7 世纪鲁国的作品,歌颂鲁国国君鲁僖公,共 4 篇;商颂是公元前 8 世纪到公元前 7 世纪宋国的作品,共 5 篇。
《诗经》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由于《诗经》的年代离我们太过久远了,很多当时的用字措词,我们今天未必能准确理解。
因此所有诗歌均有详细注解(个别还配有译文),这些注解除了参照一些比较流行的版本以外,也加入了一些个人观点,希望对各位阅读带来一些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国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诗经国风》概述?作者小传:《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
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目录1 概述2 地区年代3 主要内容4 徭役诗5 婚姻爱情6 艺术特色7地位影响《诗经国风》《诗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国风《诗经国风》-概述国风的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160 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
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静女《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
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
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
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
《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
而《柏舟》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抗意识。
基调健康、乐观的恋歌(如《静女》、《木瓜》等),更给爱情诗增添了一种和谐、喜悦的情愫。
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
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予以有力的讽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这方面的名篇。
《诗经国风》-地区年代《诗经国风》分布的地区,周南是周公所治的南国,召南是召公所治的南国,以陕地(今河南陕县)为分界线,其东为周南,大体上是从洛阳向南抵湖北北部江、汉一带;其西为召南,大体上是今陕西南部到湖北西北部地区。
其他13 国风,邶、卫、王、郑、桧、陈为今河南北部、西部、中部及东南地区,秦、豳为今陕西中部及西北部地区,齐、曹为今山东东北部及西部地区,魏唐为今山西南部及中部地区。
可以看出,《国风》产生的地区很广阔,包括今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湖北,而多集中于河南,各地的风俗习尚,在诗里多有反映。
如郑、卫两国地处中原,商旅丛集,男女相接,约束较少,多桑间濮上之音,投桃报李之作。
郑诗共21 篇,情歌就占了大半。
卫诗10 首,涉及爱情、婚姻问题的也不少。
又如秦国地接戎狄,常相争斗,《驷》、《小戎》等篇描述车马田狩之盛,《无衣》叙写战士的同仇敌忾,反映了秦国的尚武之风。
又如陈国巫风盛行,迎神祭祀,载歌载舞,在《宛丘》、《东门之行》等篇里有生动的描绘。
所以《汉书地理志》也多引《诗经》以说明各地的风尚。
秦风蒹葭《诗经国风》产生的时间,考之于《诗经》各篇《小序》所说美刺某王、某公的本事,多数不足信,但也有一部分材料比较可靠,能够据以确定《风》诗大体为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作品。
西周初的作品有《豳风破斧》。
《小序》说: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
诗中三章都写及周公东征事,时在周成王初年(公元前1140 左右)。
此诗当是《国风》中最早的作品。
东周初的作品有《召南何彼》诗中有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句。
朱熹《诗集传》引或说,认为平王即平王宜臼,齐侯即襄公诸儿,可见此诗作年。
此外,《卫风硕人》也是东周初期作品。
《小序》说:闵庄姜也。
《左传隐公三年》载: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
诗中有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句,可证《小序》之说是可信的。
春秋中期作品有《秦风黄鸟》《小序》说:哀三良也。
《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为殉,皆秦之良也。
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这些记载与诗篇内容相合,则此诗为秦穆公死(公元前621)后,秦人为哀悼三良所作,当无疑义。
此外,《陈风株林》也是春秋中期作品。
《小序》说:刺灵公也。
陈灵公因淫乱被杀,事见《左传》宣公九年、十年记载,《史记陈世家》也载及。
此诗当作于宣公十年(公元前599)以前,为《诗经国风》诗中年代最晚的一首。
《诗经国风》-主要内容《诗经国风》大部分作品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
其主要内容:① 表达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愿望和对劳役、兵役的痛苦与反感。
例如《豳风七月》描述了农奴被剥削、压榨,终年辛勤劳动和痛苦和生活。
《魏风伐檀》揭示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对不劳而食者提出了质问和抗议。
《魏风硕鼠》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唐风鸨羽》写出了久困王事,在沉重的徭役压榨下人民痛苦的呼号。
《豳风东山》描述战后农村的破败景象,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痛苦,表达了人民对和平与劳动生活的渴望。
而《王风君子于役》则从征夫家属的角度,表示了对兵役、徭役的愤怒与不满。
诗经书法② 对劳动的讴歌。
女《周南芣苢》是妇女们三三两两去米集车前子时边米边唱的歌,表达了妇女劳动时欢快之情。
《魏风十亩之间》唱出了采桑姑娘在劳动中的欢乐和劳动后愉悦的心情。
③表现爱国主义情操和对统治阶级丑恶行径的揭露。
如《秦风无衣》反映战士们在国难当头为保卫家园,慷慨从军,团结御侮,同仇敌忾的豪情。
《载驰》表达了许穆夫人为拯救祖国于危亡之中而奔走的崇高爱国精神。
《陈风株林》还揭露了陈灵公的荒淫无耻,《相鼠》则对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④表达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婚姻与命运的诗篇。
如《周南关雎》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大胆、率真地表露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相思之情。
《召南標有梅》写一个女子惟恐青春易逝而急于求偶的热切心情,大胆泼辣,真挚动人。
《邶风静女》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富于生活情趣。
《诗经国风》-徭役诗如果说《诗经》的战争诗中,除了厌战思乡之情外,还有少数激奋昂扬之作的话,《诗经国风》中的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了。
无论是大夫为天子、诸侯服役,还是下层人民为国君服役,都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
《唐风鸨羽》第一章:国风东山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由于王事靡盬,致使田园荒芜,人民不得耕作以奉养父母,怨恨之极而呼苍天,揭示出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诗经国风》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
如《卫风伯兮》,即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戌的丈夫而痛苦不堪,其第二章云: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女为悦己者容,所爱的人不在面前,梳妆打扮还有什么意义呢?率真质朴地写出了思妇内心的相思哀痛。
《王风君子于役》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役政的不满。
黄昏时候,牛羊等禽畜都按时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却不能回来,即景生情,因情寓意,在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小景中,渗透了思妇的无尽相思和悲哀。
《诗经》战争徭役诗有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无论是颂记战功,叙写军威,还是征夫厌战,思妇闺怨,在后代诗歌史上都不乏回响。
《诗经国风》-婚姻爱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国风》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
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诗经国风在河之洲《诗经国风》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
《周南关睢》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幕之情,前三章表现了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的追求,和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
末二章,想象若能和她在一起,将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这种表现男女相互爱慕的诗,《诗经国风》中还有不少。
这种爱慕发展为两情相悦,便有了幽期密约,如《邺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W®o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烽女美。
自牧归箕,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
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箕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郑风子衿》则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这个女子在城阙等待情人,终未见来,便独自踟躇徘徊,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咏叹,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
这种对爱情的执著专一,在《郑风出其东门》中,贝y由男子直接说出: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尽管在东门之外,有众多的美女,诗人却并不动心,想到的仍是自己所爱的那个素衣女子。
正是由于《诗经国风》中抒情主人公对爱情如此热烈执著,因而一旦爱情遇到挫折,就感到特别痛苦。
在《诗经》时代,男女爱情虽还不像后代那样深受封建礼教的压制束缚,但已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了。
有时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也会受到父母的干涉。
如《鄘风柏舟》即是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辞: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
《诗经国风》《诗经》中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虽不如情诗丰富,但也很有特色,如《周南桃夭》,诗人由柔嫩的桃枝、鲜艳耀眼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祝愿她出嫁后要善于处理与家人的关系。
而《郑风女曰鸡鸣》则写了一对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
诗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互相警戒,互相尊重,互相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
但并不是所有的夫妻都这样温情缱绻。
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婚姻的幸福对妇女来说,常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诗经》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为数不少。
《邺风绿衣》中那位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的妇女,因妾得宠而失位,无可告诉,只能在痛苦中煎熬。
这类诗反映的是还维持着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义,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
另一类则表现婚姻破裂后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惨结局,抒发弃妇的愤懑不平。
《卫风氓》和《邺风谷风》,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