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设计之重庆
重庆城市介绍PPT

第三章 特色美食
三 特色美食
重庆小面
重庆小面是重庆四大特色之一,发源于重庆 的特色传统小吃。重庆小面是重庆面食中最 简单的一种,也是重庆人对小面优劣的评价 的标准之一。重庆小面的佐料是其灵魂所在, 而小面的品种丰富,富于变化,形成了个人 定制口味。重庆小面的特点在于臊子的区别, 通过精致的调味料来提味,汤料鲜美醇厚, 麻辣鲜香。
朝天门
朝天门是重庆最大的水路客运码头,也是重庆十 大文化符号之一。它位于嘉陵江和长江交汇处, 是两江枢纽,也是重庆最大的水路客运码头。码 头周围有不少游轮项目,大概半小时的行程会带 你从江上转一圈。除了朝天门,重庆还有其他的 特色景点,如解放碑、洪崖洞等。在夏天的时候, 朝天门也是重庆最繁忙的码头之一,可以乘船夜 游,欣赏美丽的景色。
第四章 当地习俗
四 当地习俗
礼让草把龙
流传于梁平县礼让镇及周边乡镇的舞龙习俗, 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草把龙全部由稻草捆 扎而成。龙身呈圆柱形,有9节、11节、13 节、15节不等,龙身每一节像一个个草把。 表演上,有“顺盘龙”“反盘龙”“龙咬 尾”“八字形”“排山倒海”等套路。
四 当地习俗
重 庆 印 象
旅游 胜地
轻也要是化治西长环大重
的是的西的,南江境西庆
直我交南中经地上很南位
辖国通地心济区游好,于
市最枢区城,的乃,地我
。年纽重市文政至是理国
,故景美习 事点食俗
重庆位于我国大西南,地理环境很好,是长江上游乃至西南地区的 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 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
三 特色美食
毛血旺
毛血旺是川渝菜江湖菜的鼻祖之一,也是重庆的特色菜。它以鸭血为制作主料,以煮为主, 里面可以煮各种荤菜和素菜,是好吃又便宜的一道美味。毛血旺额汤汁红亮,麻辣鲜香,味 道浓厚,吃毛血旺是打开味蕾的最好的方式了。毛血旺还有猫王这个创始人,以鸭血为主料, 烹饪各种荤菜素菜,好吃又便宜。整道菜色泽红亮,口感麻辣鲜香,是一道重口味的下饭菜。
1.4重庆城市地位、形象与标志

一、城市地位
2007年9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பைடு நூலகம்0
年)》中,明确指出:
① 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②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③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 ④ 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⑤ 西南地区交通枢纽
一、城市地位
2010年,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
二、城市形象
山城、雾都、桥都、温泉之都
三、城市标志
• 市花 • 市树 • 城市形象标志
年)》中: 重庆是我国五大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
一、城市地位
• 2010年8月15日出版的《外交政策》: •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城市”,“重庆是中国的明日乐园,是中国的芝加
哥,也代表了世界的未来”。 一。
• 2012年,国际著名旅行指南Frommer’s:重庆是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之
• “一座相貌很有特色的城市。”
重庆商业景观案例

重庆商业景观案例:解放碑商圈的发展与变迁案例背景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商业核心城市,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中,解放碑商圈作为重庆市中心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区之一,承载着重庆商业发展的历史与未来。
本案例将以解放碑商圈为例,探讨其发展与变迁过程,并分析结果对于城市商业景观的启示。
过程背景介绍解放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是该市最著名、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
其得名于1945年8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此举行了“解放大会”,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新时代。
自此之后,解放碑成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交汇点。
早期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的推动,解放碑开始逐渐形成商业街区。
当时主要以传统的商铺、百货公司和小型市场为主,商业发展相对有限。
政策开放与改革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解放碑商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外资进入和国内市场的开放使得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
解放碑商圈也开始引入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如麦当劳、肯德基等。
此时解放碑商圈的建筑风格以欧式建筑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大规模改造与升级19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迅猛,解放碑商圈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与升级。
重庆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街道拓宽、地下空间开发等工程,提升了商圈整体形象和功能。
同时,引入更多国际品牌和高端购物中心,增加了商圈的吸引力。
建立新标志性建筑2005年,解放碑广场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改造,并修建了高达30米的巨型解放碑标志性建筑。
这一建筑成为了商圈的新地标,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消费者。
融入时尚与文化元素近年来,解放碑商圈进一步融入时尚与文化元素,强调个性、创意和艺术氛围。
引入了更多具有特色的小店、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使得商圈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结果商业繁荣通过不断的发展与改革,解放碑商圈已经成为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
商圈内汇聚了众多知名品牌、高端购物中心和餐饮娱乐场所,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消费者。
重庆饮食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基于“巴渝文化”视角

重庆饮食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基于“巴渝文化”视角万媛媛【摘要】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饮食文化作为一种人文遗产对于重庆城市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认为应通过挖掘“巴渝饮食文化”的底蕴来塑造重庆城市形象,并从“巴渝文化”与“巴渝饮食文化”,重庆饮食文化与城市形象,以及重庆饮食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形象塑造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4页(P91-93,103)【关键词】“巴渝文化”;“巴渝饮食文化”;城市形象;重庆【作者】万媛媛【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243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一)“巴渝”与“巴渝文化”“巴渝”又通“巴俞”。
关于“巴俞”的记载古已有之,如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就有“巴俞宋蔡,淮南于遮”之说。
关于“巴”的所在地与历史,徐中舒在《论巴蜀文化》一书中已有提及,他认为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有关楚国的记载中就有附带。
《左传》对“巴”的记录有:“武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周)南土也”“(楚)文王即位,与巴人伐申而惊其师,巴人叛楚,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楚子御之,大败于津”[1]18等。
关于“巴”的指称和范围,学界虽说法不一,但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巴”的地域范围大体为北起汉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东至宜昌,西达川东地区[2]33。
这样的划分与《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的巴国疆域变迁的范围相一致。
而“巴渝”中的“渝”则源自于古代俞水(渝水)的简称。
俞水一名宕渠水,即现今四川南江及其下游的渠江。
重庆在秦代被称为“江州”,隋朝时因嘉陵江水而成为“渝水”,故简称“渝”。
三国时期,刘璋据蜀,分“巴渝”之地为巴郡(今重庆市渝中区)、巴东郡(今奉节)、巴西郡(今阆中),因此“巴渝”之地又称“三巴之地”。
由此推断,“巴渝”之地并非仅指重庆地区,因而“巴渝文化”不单是指重庆文化,重庆文化只是“巴渝文化”的一部分。
重庆ip文化

重庆IP文化引言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其中,重庆的IP文化是其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
本文将介绍重庆IP文化的发展背景、特点以及影响,并总结其对于重庆本土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背景IP,即知识产权标识,是指根据一定的概念和形象标识,将某一特定主题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并延伸出多个衍生品或联动内容。
重庆的IP文化起源于整个中国乃至全球对于重庆这座城市的独特认知和情感连接。
随着重庆的经济快速崛起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这种特殊的IP文化也逐渐形成。
特点1.独特的山城风光:重庆作为一座直辖市,地处长江上游,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
其独特的山城地理特点成为了重庆IP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一系列以山城风光为主题的IP形象,例如重庆的山城娃娃。
2.辣味文化:重庆菜的麻辣特色也成为重庆IP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重庆的辣味文化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和热情奔放的性格形成了许多有代表性的IP形象,例如火锅大王,辣妹子等。
3.文化遗产:重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长江三峡、武隆天生三桥、白帝城等。
这些历史文化元素成为了重庆IP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了IP形象更多的内涵和深度。
影响1.旅游经济:重庆的IP文化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
游客可以通过与重庆的IP形象互动,更深入地了解重庆的历史文化,并将其作为旅游纪念品购买,推动了重庆的旅游经济发展。
2.本土文化传承:重庆的IP文化以本土文化为基础,通过对重庆特色元素的挖掘和开发,推动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这种文化传承不仅有助于重庆人民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也为后代提供了更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3.品牌建设:重庆的IP形象通过延伸和衍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形象。
这些品牌形象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升了重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结论重庆IP文化作为重庆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在推动重庆旅游经济发展、本土文化传承以及品牌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万象城平面图与景观方案图

空间尺度与比例的合理性
分析平面图与景观方案图中各空间尺度和比例的 合理性,确保整体空间的舒适度和美观度。
3
人流、物流组织的顺畅性
评估空间布局对人流、物流组织的影响,确保平 面图与景观方案图在功能上的互补和协调。
视觉效果优化建议
理化建议和措施。
关键节点详细解读
3
入口广场设计亮点
独特的景观装置
设置具有艺术感和标识性 的景观装置,提升入口广 场的吸引力。
人车分流设计
合理规划人车流线,确保 行人安全,同时提高车辆 通行效率。
丰富的绿化配置
采用多层次、多色彩的绿 化植物,营造生态自然的 入口环境。
中庭空间利用策略
灵活的空间布局
绿化植被选择与配置
选用适应重庆气候和土壤条件 的本地植物,确保绿化效果持 久。
配置多层次、多色彩的植物群 落,营造丰富的视觉体验。
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打造四 季有景的景观效果。
水景元素融入方式
结合地形设计跌水、溪流等动态 水景,增加景观的灵动性。
设置静态水面,如湖泊、水池等 ,营造宁静、优雅的景观氛围。
挑战与解决方案
3
现有条件限制及挑战
地形地貌复杂
重庆地形高低起伏,给平面布局和景观设计带来 挑战。
气候多变
重庆气候湿润多雨,需考虑排水、防滑等安全措 施。
环保要求严格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注重环保,减少对环境的 影响。
创新性设计思路展示
因地制宜
根据地形地貌特点,设计独特的景观和空间布局,打造特 色商业氛围。
绿色环保理念融入
环保意识的提高将促使项目在后续运营中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理念的 融入,打造绿色商业空间。
重庆朝天门地区近代银行建筑形象研究

重庆朝天门地区近代银行建筑形象研究重庆朝天门地区是重庆市核心商业区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近代以来,该地区的银行建筑一直是其独特的城市形象代表之一。
本文将围绕重庆朝天门地区近代银行建筑的形象进行研究,探讨其建筑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对当代城市形象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重庆朝天门地区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重庆市的商业和金融中心。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重庆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朝天门地区逐渐成为了重庆商业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许多外资银行相继进入朝天门地区,兴建了许多风格各异的银行建筑,成为了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二、建筑特点1. 民族特色与西方风情融合在朝天门地区的近代银行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建筑都采用了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如科林斯柱式、拱形窗户、尖顶屋顶等,展现了浓厚的西方文化氛围。
建筑中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斗拱、满堂、飞檐等,将东西方的建筑文化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国际化特征,也表达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追忆。
2. 雄伟壮丽的建筑气势朝天门地区的近代银行建筑在规模和气势上都非常雄伟壮丽。
建筑的立面常常采用了大理石、花岗石等高档装饰材料,外墙经过精心的装饰和雕刻,显得非常豪华壮丽。
建筑的立面常常高耸入云,呈现出令人咋舌的气势,给人一种崇高、雄浑的感觉。
这与当时的银行业地位相称,同时也展现了当地城市发展的雄心壮志。
3. 充满现代感的内部设计虽然外部展现出古典风情,但朝天门地区的近代银行建筑内部却充满了现代感。
宽敞明亮的大厅、精美高雅的装修、先进的结构设计和设备设施都展现出其时代的先进性和现代化。
三、历史影响1. 城市形象的代表朝天门地区的近代银行建筑成为了该地区的城市形象代表,它们不仅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城市历史的见证。
通过这些建筑,人们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也成为了重庆市民的自豪和骄傲之一。
重庆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规划控制

重庆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规划控制管理规定(2003年7月4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第十次常务会议审议同意)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总体控制要求第三章形象要素控制要求第四章重点地块控制要求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重庆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的实施,保护和改善渝中半岛江城、山城风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及《重庆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文本》(以下简称文本)的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渝中区西起佛图关、鹅岭,东至朝天门,北到嘉陵江,南界长江,总面积9.47平方公里范围内,从事与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有关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渝中半岛规划控制遵循减量、增绿、留白、整容和优化城市功能、控制建筑容量、疏解居住人口、增加开敞空间的原则。
第四条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文本确定的指导原则和控制要求,不得擅自更改。
确需变更的,必须按规定程序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五条渝中区人民政府和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渝中半岛规划控制管理工作。
第二章总体控制要求第六条加强商贸、文化、自然与人文景观及其与之配套的大中型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弱化居住和工业功能。
第七条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住宅总量,减少渝中半岛的常住人口。
禁止将经批准的规划所确定的非居住建筑更改为居住建筑。
第八条严格保护和适度扩大现有的公园绿地和开敞空间,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各类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其他公共绿地。
对佛图关公园、鹅岭公园和枇杷山公园的边界和周边环境应按控制范围和规划设计要求进行保护。
第九条规划控制应结合渝中半岛天际轮廓线和自然地形,分段体现以下特点:1.朝天门至解放碑地区,按形象设计要求控制建筑天际轮廓线,强化商贸功能;2.七星岗至两路口地区,和谐处理建筑轮廓线与山脊轮廓线的关系,强化文化功能;3.鹅岭至佛图关地区,突出山脊轮廓线和绿色景观,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与体量,强化游憩和公共活动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形象设计之重庆摘要:中国城市发展到今天,每个地方统统高楼林立,钢筋水泥随处可见,千城一面已经让人视觉疲劳。
如何才能在众多的城市中脱颖而出,关于城市形象的设计已是大势所趋,甚至是当务之急。
现我以重庆的城市形象为例说明,城市设计的问题,如何设计一个城市的形象。
关键词:重庆昆明城市形象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城市形象定位作为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体现,是城市总体特征和风格的反映。
城市形象设计要求突出城市独特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塑造城市有个性特色的文化内涵,以形成城市凝聚力,提高城市知名度,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城市形象设计,是指从城市整体社会氛围、文化氛围角度,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城市布局、文化传统、地方特色等方面对城市的物质形体空间以及形成和运作的全方位的设计。
城市形象设计,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一门很受关注的学科,但是在中国来说还比较陌生,即使有一些了解,大多也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上;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形象竞争已开始,例如旅游,如何确定自身在未来的定位,以及凸显自己的个性,从而在竞争中胜出,也成了各地政府开始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在这个大背景下,城市形象设计作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1]1.城市形象的相关信息1.1城市构成的两大体系:城市形象设计和城市空间设计。
这两体系分别强调了,文化空间和物质服务空间(非物质空间和物质空间),物质服务空间是城市形象的基础;1.2城市形象:①地理环境②文化传统③地方特色④城市布局1.3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城市形象途径):①路径②边界③节点④区域⑤标志1.4公共空间要素:①城市形象定位②城市标志③城市色彩④标志性建筑⑤城市街具2.以城市形象途径和公共空间要素来分析重庆的城市形象2.1观看重庆的形象宣传片:作为一名重庆人,我对重庆形象宣传片,其实并不熟悉。
但是在网上看了重庆近几年的形象宣传片,从中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城市形象,①地理环境,在宣传片中时时提到的是长江上游,重庆又名为山城,雾都。
②文化传统,从宣传片中可以看出重庆的文化传统是坚韧、赤诚、和合、开放。
③地方特色,重庆在饮食方面最出名的是麻,辣,最具有代表性的食物是火锅。
④城市布局,山水相依,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健康重庆”,“平安重庆”。
2.2对重庆的城市形象途径分析2.21路径1.路径的定义:路径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6]2.重庆的路径:我对重庆和昆明两个城市的道路进行对比吧,重庆和昆明都是山城,但是由于山的大小和海拔不同,重庆的道路大都是含有较多台阶和上坡,从一部电视剧《山城棒棒军》中,就可以看出重庆的道路,而昆明的道路大都平缓。
但是从城市道路的规划来看,重庆依据地势划分道路,道路清晰,而我曾看到昆明呈贡这边的县城,小道太多,道路交杂。
2.22边界1.边界的定义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城市边界不仅在某些时候形“心理界标”,而且有时还会使人形成良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7]2.重庆的边界重庆必与山水有关,重庆城区由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很自然地被分成了若干个城市分中心(解放碑、观音桥、沙坪坝、南坪、杨家坪等);重庆周边区县因为山的阻隔,更是自然形成了组团式的城市布局,东有万州、黔江,西有永川、大足,北有北碚、合川,南有南川、万盛,这些不同区域因为早已是独立的城市分中心,具备相对完善的工业、商业、交通体系,较好地避免了像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城市病。
[2]3.重庆边界形成的文化重庆的城市精神必与山水有关,这既是自然环境对重庆人潜移默化的结果,更是因为山水的自然分隔,可将城市精神提炼为“重山重水,重情重义”,“仁山智水,登高涉远”,“山水之间,人人重庆”。
以我生活的小县城开县为例,因为三峡工程也因为原本的地势环境,造成了我们县的山水相依,山水环绕,所以我们县的形象是宜居开县(宣传片已在中央卫视播放),我们县也是联合国评选出的宜居城市。
“山水之间,人人重庆”2.23节点1.城市节点的定义城市节点是城市结构空间及主要要素的联结点,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人们城市意象的汇聚点、浓缩点,有的节点更有可能是城市与区域的中心及意义上的核心。
节点往往成为城市占主导地位的特征,林奇把节点视为不同结构的连接处于转换处,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的连接点和某些特征的集中点。
比较其他城市意象要素而言,城市节点是一个相对较广泛的概念,节点可能是一个广场,也可能是一个城市中心区,城市节点是作为城市结构与功能的转换处。
[8]2.重庆的城市节点重庆的城市节点之一为沙坪坝,沙坪坝区自周朝巴国属地起,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
沙坪坝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西部,东滨嘉陵江,西抵缙云山,是重庆市科教文化区,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于一炉,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
[3]主城六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
2.24区域1.区域的定义区域是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具有一些普遍意义的特征。
在人们的经验中经常会获得这样的感知:你生活在城市的哪个区?城市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必然要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正因为有不同的功能,区域性的存在一项就是人们对城市感知的重要源泉。
当人们走进某一区域时,会感受到强烈的“场域效应”,形成不同的城市意象。
[9]2.重庆市的区域重庆市的区域划分有生活区,工业区,学习区等;这和其他城市的划分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生活区大都比较安静,方便。
工业区就是有很多工厂基地。
学习区就是像我们现在所在的大学城一样,重庆也有很多的大学城。
2.25标志1.城市标志物的定义城市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照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无知元素”。
它作为一种地标,在人们对城市意象的形成经常用作确定身份和结构的线索,当一个城市的某一人工物体被公认为城市标志性建筑时,这个标志就已成为一个空间结构系统,它与其他要素“在有规律的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中构成一个集合体”。
另外城市标志物最重要的特点是“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
[10]2.重庆的城市标志重庆的城市标志必为解放碑,从众多的重庆歌曲中,都可以听到解放碑这个词。
曾经的重庆形象定位中也有解放碑,这是为什么呢?3.精神这是由重庆的历史决定的1940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定重庆为陪都,更在重庆树立起一座代表民族抗战必胜的纪念性建筑--"精神堡垒"。
抗战胜利后,改"精神堡垒"为抗战胜利纪功碑,从此便形成了碑的雏形。
解放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位于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交汇处,它是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的历史见证。
碑体绝大部分呈白色,有些地方是肉色,上端有几架大钟,朝着四面八方,每到整点时,便会响起声音。
塔是八角形的,最顶端有几根天线。
[4]4.物质解放碑现在已不仅仅是一座纪念碑,现在也是一个经济文化中心,其所在的地区被称为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并有“西部第一街”美誉,有望跻身中国第三大商圈。
到重庆不游解放碑就犹如到北京不游故宫。
3.重庆的城市定位在论文最开始我们已经提出过,中国于城市形象的设计已是大势所趋,甚至是当务之急,重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遭遇着这个问题。
重庆的城市定位,就显得十分困难,现在我在外省读书,有同学问起我是哪里的人,我回答重庆,他会回答一句:“哦,四川嘛”。
我已经不知道解释了多少次了。
在市内,我们知道,重庆又名山城,雾都。
先不说,名为山城的城市,还有昆明,贵州。
山城,只突出了重庆的地理方面,对于投资者来说,听到这个名字能想到的只是闭塞、拥堵和落后;“雾都”,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美,但谁也不想整日生活在阴沉的天气中,走在街上都看不清对面的人,还有诸如“解放碑”、“陪都”等等。
这就是重庆的城市形象所面临的其中一步,城市定位。
大家都在为重庆寻找它的城市定位。
有学者说:“卫星之城”。
“卫星之城”的形成,可将每一个重庆人吸收进城市发展的中心,市民的观念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城市前行的推动力。
可将重庆道德观和价值观概括为“坚韧、赤诚、和合、开放”。
其中,“坚韧”取“山之坚毅、水之柔韧”之意,表明重庆人愿意冲破狭隘地域观念,开山涉水、冲出夔门的大度豁达胸怀;“赤诚”取自“赤胆忠心、诚实守信”之意,显示重庆人民的耿直敦厚之风;“和合”取自“和谐、融合”之意,既概括人的和气,也包含社会的和谐;“开放”是现代城市的本质,没有开放就不可能孕育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机遇稍纵即逝,重庆要抢抓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的机遇,以包容接纳的心态,着眼未来、面向全球,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胆开拓。
重庆城市口号可设计为“让重庆的每一个地方都成为重庆的代表”,有两重意义:第一,随着“卫星之城”的建设,重庆各地都得到发展,城市印象在全市各地都能得到体现;第二,城市是人的城市,在全城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重庆人身上都能了解重庆。
[5]结语:希望在重庆在发展中,能尽快的找到自己的城市定位,做好城市形象设计。
参考文献:/s/blog_668cdaac0100igvn.html关于重庆城市形象设计刘峰到处溜达[1] [2] [5]城市形象设计钱智出版日期:2002-10-1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6][7] [8][9][10]百度百科[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