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中国宗教的作用及世界意义

儒家思想对中国宗教的作用及世界意义
儒家思想对中国宗教的作用及世界意义

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的作用及其世界意義

李蘭芬?

二十世紀的後半葉,基督教神學家漢斯?昆(Hans Kung)發起了倡導全球倫理的運動。這場聲勢浩大的運動,導致宗教與倫理的關係,再又一次成為學界及思想界關注的焦點。美國學者賓克萊(Luther J. Binkley)分析當代西方社會變化中的價值觀時曾指出,宗教要「繼續成為改造人生的一種力量」,就要「能夠證明宗教和人類本身的存在有關,和人類企圖消滅種族的和社會的不公平的努力有關」換言之,「如果宗教想要對現代人有任何價值,它就必須適合他們生活環境的需要」。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宗教思想家們必須「按照流行的哲學和倫理思潮給予宗教意義以新的解釋。」1毫無疑問,宗教對人類在未來發展的作用體現,其中一個重要途徑便是繼續發揮宗教在人類倫理、道德事務上的作用。為了承擔這一重要的歷史使命,宗教在某種意義上,與倫理的結合是必要的途徑。

但是,儘管宗教與倫理有著密切的關係,二者畢竟是兩個不同領域的事情。即使是面對同樣的人類問題,兩者關懷的角度與方式也不完全相同。因而,宗教與倫理可能在那種意義上相互結合,對宗教而言,可能在什麼意義上從倫理那裏吸取承擔自己使命的源泉,是當代宗教發展必須正視的問題。

在這篇論文中,我試圖對儒家倫理思想與中國宗教加以界定,進而對二者之間的關係進行一般性分析,並通過具體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思想與宗教的關係問題,特別是分析儒家思想如何通過玄學體現其作用中國宗教的可能和方式等,探討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的作用問題,對世紀之交的世界宗教與倫理關係解決的出路問題的意義。

一、狹義界定下的中國宗教與倫理

狹義界定的宗教,與從文化或文明的廣泛視野中,對宗教的一般性定義有所不同。也就是說,在狹義的宗教界定中,除將宗教一般地看成對人類文化、文明發展具有核心作用的人類精神、意識形式外,還相對地規定這種特別的精神、意識形式,在體現其作用時,主要地通過這樣幾種相互關聯的途徑:宗教情感、宗教觀念和理論、宗教行為、宗教組織和制度。按與漢斯?昆合作倡導全球倫理的美國學者斯威特勒(Leonard Swidler)的話來說:

傳統上所稱的宗教,即「對生活的終極意義和相應地該如何生活的一種解釋。」通常,所有的宗教都包含四個C——信綱、規範、崇拜、社團結構(Creed, Code, Cult, Community Structure),並以關於超越者的概念為其基礎。

「信綱」指的是宗教的認識方面,即進入了對生活的終極意義之“解釋”的每一種東西。「規範」即行為或倫理規範,包括或多或少是隨信綱之某一方面而來的一切行動規則和慣例。

「崇拜」意指所有這樣的禮儀活動,這些活動直接或間接地使信徒同超越者之某一?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講師。

1L. J. 賓克萊著,馬元德、陳白澄、王太慶、吳永泉等譯:《理想的衝突:西方社會中變化著的價值觀念》(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頁287。

方面相關聯,祈禱是直接關聯的例證,而面對神職人員之類超越者代表的某種正式行為則是間接關聯的例證。

「社團結構」指的是信徒之間的種種關係;它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互不相同,從平等主義的關係(如貴格派教徒之間的關係),到「共和式」的結構(如長老派教徒所有者),直到君主式的結構(如某些哈西德派猶太教徒與其「列比」)皆有。

「超越者」正如其詞根所表明的,意指「超出了」對實在之日常的、普通的、表面的經驗之外的東西。它可以指精靈、神祗、有人格的上帝、無人格的上帝、空無等等。2

狹義的倫理,或說與宗教相對區別開來的倫理,不僅關注「建立一個普遍化的道德原則和規範體系」,而且關注「建立一種適度有效的社會義務和正義體系」。3嚴格來說,它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個是它的行為規範的層面,應用的範圍主要是社會制度和作為社會成員、人類一員的人,具體表現為社會正義和人的義務或者說基本約束的問題;另一個層面則涉及到價值、理想以及終極關切的層面,應用的範圍主要是個人的生活、私人關係,同時也反映出民族、文明的自身的特異之點。」4

這種狹義界定下的宗教與倫理的區別主要在於:宗教將自己作為精神、意識形式的知、行表現方式與其對超越、神聖物件的信仰相聯在一起;而倫理則將自己作為精神、意識形式的知、行表現方式與其對現實人際關係的價值觀念理解相聯在一起。但是,在對二者所作的這種相對區分中,已充分顯示二者之間實際上有著相關聯的方面。無論宗教也好,倫理也好,其知、行兩個方面的體現,都必定與價值觀念相連在一起。只是宗教相聯的是關於超越、神聖物件的價值觀念,而倫理相聯的則是關於實際生活的價值觀念。一旦宗教的超越、神聖觀念與人在現實中的行為標準聯繫起來,其內在包含的倫理、道德意味就會呈現出來;而倫理關於現實人生的價值觀念中,仔細追究其中蘊含的理想、終極關懷層面,其宗教的超越、神聖意味也會呈現出來。職是之故,從狹義的宗教來說,要發揮其對現實人生和社會的應有作用,就必須面對倫理中關於實際生活之人性善惡、人的義務、道德原則、道德評價和道德行為等的思考。5我們接下來就拿這樣一種狹義的宗教與倫理的理解,看看中國儒家思想與中國宗教的相對區別。

首先,從這種對宗教與倫理的狹義界定下,我們將作為中國文化主幹的儒家思想闡釋為一種與倫理相關的思想。儒家思想是宗教或是倫理思想,一直在學界有不同的看法,著名的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歷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Toynbee)將儒家思想視為宗教的做法很具有代表性。但必須注意的是,韋伯和湯因比都是站在廣義的宗教的立場上,將儒家思想理解為宗教。也就是說,他們都是在人類生活信念與實踐行為相一致的意義上理解宗教,在這裏,二者都不約而同地,僅僅將對宗教的看待,與人類一般地解決如何實際生活的問題相關連;而沒有特別地將對宗教的看待,與人類在特定情形下(尤其是在超越、神聖信念激勵下),解決如何實際生活的問題相關聯。這樣一種廣義解釋下的宗教,必然主要地具有倫理的意味。

當代法國社會學家雷蒙?阿隆(Raymond Aron)分析韋伯的社會學說時,指出韋伯用他的理解社會學理論來解釋宗教與社會的關係時,他僅僅是將宗教世界觀,視為影響人類

2列奧納德?斯威特勒,何光滬譯:〈走向全球倫理的宣言〉,《東方》第2期(1995年),頁35-40。

3何懷宏:《良心論》(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頁53。

4參見何懷宏在1997年北京召開的「中國傳統倫理與世界倫理」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提綱:〈忠恕之道與世界倫理〉,刊於: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編:《基督教文化學刊》1999年第1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5弗蘭克.梯利(Frank Thilly)著,何意譯、苗力田校:《倫理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頁8。

在各種不同的社會裡的行為,是人類對生存的總觀念的組成部分,6或視為「人類按照自己的信仰解釋自己處境對生存所采取的態度」。7而湯因比則這樣界說宗教:「我這裏所說的宗教,指的是對人生的態度,在這種意義上鼓舞人們戰勝人生中各種艱難的信念。這也就是宗教對於有關宇宙的神秘性和人在中間發揮作用的艱難性這一根本問題上,為我們提供的精神上的滿意答案;並在人類生存中給予實際的教訓規戒,由此鼓舞人們去戰勝人生征途上的困難。」「所謂正確的宗教,就是教導我們對人和包括人以外的整個自然,抱有崇敬心情的宗教。相反,錯誤的宗教,就是允許犧牲人以外的自然,滿足人本身欲望的宗教。」8

所以,一旦借用這種廣義界定下的宗教來考量中國的儒家思想,特別是探討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對中國社會生活及人倫關係的實際作用,其所突出的只能是儒家思想具有宗教情懷的倫理特徵。

關於這一點,韋伯有這樣的說法:「儒教,就像佛教一樣,只不過是一種倫理,即道(Tao),相當於印度的『法』(Dhamma,又譯達摩)。不過,與佛教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儒教純粹是俗世內部的(innerweltlich)一種俗人道德(Laiensittlichkeit)。與佛教形式更加顯明對比的是,儒教所要求的是對俗世及其秩序與習俗的適應,歸根到底,它只不過是為受過教育的世人確立政治準則與社會禮儀的一部大法典。」9湯因比則肯定,由於「儒家哲學家為自己設立了一個成為孝子和賢臣的傳統日常道德目標,樂於直面痛苦和失敗」,「儒家哲學並沒有使它的門徒同人性的內在社會性相衝突」,「還沒有高傲到在傳統的人類社會美德中找不到目標的地步」,所以,「儒家在實踐中獲得了穩固的成功決不是偶然的」。10

回過頭來,我們嘗試從這種狹義界定下的宗教與倫理的理解,來觀察何謂中國宗教。中國宗教顧名思義,指的是在中國文化和地域中存在的各種宗教形態,包括本土的道教、各種民間宗教,外來的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其他的宗教。與倫理不同的是,各種中國宗教都以對不同的超越性、神聖性物件的信仰為基礎。但是,任何面對中國宗教的學者都看到:中國宗教,無論本土自生和發展的宗教形態,還是外來的先與中國文化衝突、後又逐漸融合的宗教形態,有著與別的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國家宗教不一樣的特點。

韋伯曾這樣概述中國宗教的特點:「中國的宗教意識把用以制服鬼神的巫術性宗教儀式和為農耕民族制定的曆法結合起來,並賦予它們以同等的地位和神聖不可侵犯的性質,換言之,它把自然法則和儀式法則合二為一,融於『道』的統一性中,把超時間的和不容變更的東西提高到宗教上至高權力的地位。作為終極的、至高無上的道,不再是一個超世俗的創世主,而是一種超神的、非人格的、始終可與自己同一的、時間上永恒的存在,這種存在同時是永恒的秩序的超時間的表現。非人格的天威,並不向人類『說話』。它是透過地上的統治方式、自然與習俗的穩固秩序——也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以及所有發生於人身上的事故(世界各地皆然),來啟示人類的。」11湯因比則認為中國宗教的特色體現於「儒教世界觀中存在的人道主義」;「儒教和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義」;及「道教帶來的最寶貴的」、並且是佛教、中國哲學所有流派共同具有的「人的目的不是狂妄地支配自己

6〔法〕雷蒙.阿隆著,葛智強、胡秉誠、王滬寧譯:《社會學主要思潮》(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頁560。

7同上書,頁572-573。

8〔英〕A. J. 湯因比、〔日〕池田大作著,荀春生、朱繼征、陳國梁譯:《展望二十一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頁363,381。

9馬克斯?韋伯著,洪天富譯:《儒教與道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頁178。

10湯因比著,晏可佳、張龍華譯,劉建榮校:《一個歷史學家的宗教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頁81-82。

11韋伯:《儒教與道教》,頁35-36。

以外的自然,而是一種必須和自然保持協調而生存的信念」等。12他們都指出,關注包括佛教、道教等在內的中國宗教體現其超越性、神聖性一面時,必須注意中國宗教受儒家思想影響,而具有的濃厚的倫理色彩。

中國學者陳來認為中國由古代奠定的宗教傳統是「倫理宗教」,並進一步斷定,這種傳統的發揚,主要與對中國古代宗教中倫理思想直接繼承、但對中國宗教發展產生作用的儒家思想有關。在他的《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一書中,他以對周人宗教中的核心概念「天」的解讀為例,分析中國宗教信仰和實踐的特點:

天與帝的不同在於,它既可以是超越的神格,又總是同時代表一種無所不在的自然存在和覆蓋萬物的宇宙秩序,隨著神格信仰的淡化,天的理解就有可能向自然和秩序方面偏移。由於這樣一種觀念的出現,對於人類的社會性生活而言,人不再需要盲目地向上天頂禮膜拜或祭祀諂媚以求好運。既然天是有倫理理性的可知存在,人所要作的,就是集中在自己的道德行為上,人必須自己為自己負責,自己負責自己行為的後果,也即自己負責自己的命運。13

簡而言之,中國宗教以其信仰的超越性、神聖性與實踐的倫理性、入世性二者的完整結合,而顯示自己的特性。並且,這種特性在後來中國宗教的發展中一直保持下來,研究中國宗教的學者都認為,這與儒家思想的影響和作用有關。14

基於以上對儒家思想品格及中國宗教特色的分析,我們很容易看清作為倫理思想的儒家理論,之所以能對中國宗教發生作用的可能。從理論上說,這種可能性,或者更加極端來說,這種必然性,首先根源於儒家思想本身具有的宗教性,及宗教必須具有的普世關懷和實踐品格。儘管從狹義理解的角度,我們不把儒家思想作為一種宗教型態來看待,但是,從儒家思想與中國古代宗教的淵源關係來看,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儒家思想有其鮮明的宗教性。對此,近年來,劉述先先生、杜維明先生及黃俊傑先生都有專著或專文討論,許多研究中國儒家思想的學者也一直對此問題有不同的探討。15

上述學者對儒家思想宗教性的種種分析,使我們看到,儒家思想本身就包含著不容忽略的宗教情懷。這樣一種情懷使儒家面對人性的善惡,參與制定人的行為規則,評價和反思實際的道德體系等的時候,不致因其倫理思想所具的現實性而顯得偏狹。借梁漱溟先生的話來說,儒家思想包含的宗教性意義在於:由於儒家思想「要人認清人生相關係之理,而於彼此相關係中,互以對方為重。」因而,「它融合人我泯忘軀殼,雖不離現實而拓遠一步,使人從較深大處尋取人生意義。」從這種角度看儒家的倫理思想,無疑,它同樣包含著和宗教終極關懷一樣的「超越現實,超越軀殼,不使人生局於淺近狹小而止」的「穩定人生之偉大作用」。16正是由於儒家思想本身所包含的這種宗教性,構成了它能與中國宗教相互契合及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重要機緣。

12湯因比、池田大作著:《展望21世紀》,頁287。

13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頁197。

14參看余英時、杜維明、劉述先、湯一介、黃俊傑、李明輝、鄭家棟等人的專著。

15近期杜維明先生的討論可參看他的:《十年機緣待儒學:東亞價值再評價》(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及《論儒學的宗教性》(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劉述先先生的討論可參看他近期的兩篇論文:〈論宗教的超越和內在〉,《21世紀》,1998年12月號,〈關於終極關懷與儒家宗教性問題的回應〉,《21世紀》2000年6月號,及陳建洪先生與劉先生討論的文章:〈終極關懷與儒家宗教性:與劉述先商榷〉,《21世紀》2000年4月號;黃俊傑先生的討論可參看他的近期論文:〈試論儒學的宗教性內涵〉(陳明、朱漢民主編:《原道》第六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除此之外,他們還一直分別撰寫專著及專文,從不同角度討論對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問題的理解。其他對問題討論積極參與的學者,包括有:湯一介、鄭家棟、郭齊勇和李明輝等。

16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頁89,87。

談倫理與宗教的關係,應是兩方面兼顧的。同樣,談到儒家思想與中國宗教的關係時,也應該從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兩方面來談。但在本文中,我將討論的重點放在:主要體現為倫理思想的儒家理論對於以超越性、神聖性物件的信仰為基礎的中國宗教如何作用的問題,並具體地通過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者關係的分析,提出我對這一問題的主要看法。

二、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釋道的關係看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的作用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思想及宗教發展的一個非常時期,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中國思想家(包括宗教思想家)開始對宗教與中國文化主幹——以倫理為特色的儒家思想及中國哲學相互關係進行自覺的探討。

這樣一個問題之所以成為當時不同的中國思想家們共同關注的問題,不純粹是因為各種不同學理自然發展所使然,它更與現實密切關聯,是迫在眉睫、急需解決的實際社會歷史問題。漢代儒學政治化、神學化(宗教化),使原本儒家思想所具有的道德理想意味,與事物無常變異及人心隨意猜測、人情變幻的喜好等偶然跡象糾纏一起,成為對統治者意願變相迎合、任意解釋的附庸。後人指責這不僅有違孔孟儒學,而且使儒學變為迷信:「漢儒專以災異、讖緯、與夫風角、鳥占之類為內學。如徐儒之徒多能此,反以義理之學為外學。且如《鍾離意傳》所載修孔子廟事,說夫子若會射覆然,甚怪。」17

以批判和改造漢儒政治理論為己任的魏晉玄士,對問題的癥結作出裁定,開玄學之風的王弼有這樣的看法:孔子以後的儒士,不懂「夫立言垂教,將以通性」,「寄旨傳辭,將以正邪」,反而在闡釋上「弊至於湮」,「勢至於繁」;18又因與陰陽五行、人事災異等具體形跡糾纏,不免「偽說滋漫,難可紀矣。互體不足,遂及卦變;變又不足,推至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彌甚。」19那種沈迷於這種繁偽之說的儒士,「夫素樸之道不著,而好欲之美不隱,雖極聖明以察之,竭智慮以攻之,巧愈思精,偽愈多變,攻之彌甚,避之彌勤。則乃智愚相欺,六親相疑,樸散真離,事有其奸。蓋舍本而攻末,雖極聖智,愈致斯災。」20

孔子、孟子創建的儒家思想,此時的表現並未能盡如人意。同時期的一般民間宗教之情況又如何呢?漢末出現的道教,因其粗陋、不完善而與迷信習俗沒有多大分別;大概在此時同時傳入的佛教,在道教的影響下也不得不淡化其艱深的學理,以「道術」作為自己傳播、教化、宣傳的手段。21湯用彤、任繼愈根據《後漢書》的記載,對早期傳入中國的佛教有所研究,湯用彤先生指出:「最初佛教勢力之推廣,不能不謂其為一種祭祀方術,而恰投一時風尚也」,「蓋在當時國中人士,對於釋教無甚深之瞭解,而羼以神仙道術之言。」22任繼愈先生也在其主編的《中國佛教史》(第一卷)中說:「佛教傳入中國的初期,為了在中國站住腳,先要與中國本土的宗教迷信特別是道教相融合,中國人也用看待道教的眼光來看待佛教」。「佛教傳入中國所以能被接受,首先不一定是他們那一套『安般守意』的禪法及般若學,看來他們的方術更能吸引一部份群眾。」23

17〔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卷135,頁3230。

18〔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論語釋疑?陽貨〉,《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頁633。19王弼著:〈周易略例?明象〉,《王弼集校釋》,頁609。

20王弼著:〈老子指略〉,《王弼集校釋》,頁198。

21道教早期歷史材料可參看:(日)福井康順、山崎宏、木村英一、酒井忠夫監修,朱越利、徐遠和、馮佐哲等譯:《道教(1、2、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李養正著:《道教概說》(中華書局,1989);卿希泰著:《中國道教思想史綱(1、2卷)》(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等。22湯用彤:《魏晉南北朝佛教史(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39-40。

23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1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頁7。

凡此種種,一方面將中國的思想和宗教如何進一步發展的難題,呈現在自覺肩負道德、宗教使命的中國知識份子以及一些宗教信徒面前,另一方面迫使他們不僅要在實踐上為解決這一難題身體力行地嘗試,而且需要從學理上創造更深刻、更有效地解決這一難題的思想資源。此時玄學的興起,及伴之而來並日益發展的佛學,都可以看作是知識份子及宗教內部人士從學理上對這一難題解決而作的自覺努力。

這個時代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已傳入中國的佛教以及在本土出現不久的道教,都必須正視由於漢儒的實際努力,儒家思想在中國政治及民間的意識形態中占主導地位的客觀事實上。由於儒家思想從本質上說仍是有關道德、倫理的一套理論,因而它在塑造中國文化及政治,乃至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時,所主要發揮的是道德、倫理說教,和制定一系列道德、倫理規範等的作用。同樣,也是這樣一種作用及事實,使佛教和早期道教最先碰到自己所主張的、有道德意味的宗教戒律與建立在儒家日常倫理上的道德規範的矛盾和衝突問題。

在三教之間所展開的一場爭論,可看作是從總體上對這種矛盾和衝突事實的概括,及企圖從根本上對矛盾解決的自覺努力。這場爭論雖然是學理上的辯論,但所圍繞的四個問題都與中國宗教和中國倫理之間的矛盾事實有關。如夷夏之辯(其餘的三個問題分別是:白黑論、神滅論、危國論)就是從儒家禮儀和佛教宗教行為各自差異、互不相容的矛盾(沙門是否該跪拜王者等)開始的,這個爭論還波及到佛教與中國民情國情是否相容的辯論。其他的爭論,起因都與佛教和道教從信仰、行為上與儒家思想塑造的中國政治及民間信仰與習俗在一定程度上不相容的事實有關(白黑論涉及倫理、道德的期盼,如福樂、因果報應等等,是實在的抑或玄虛的;神滅論則關涉形神不滅是否有可能實際證實的問題;危國論則關心佛教的實際存在是否有助王化、勸佐禮教)。24

中國宗教與中國儒家思想這種通過事實表現出來的衝突和矛盾,首先迫使外來的佛教面臨能否在中國繼續生存下去的問題,迫使道教面臨如何在中國社會生活、文化和政治中發揮更為深遠的作用問題。在反覆較量和學理辯論的過程中,中國宗教內部的思想家都一致認為三教共融是解決矛盾和衝突的最好出路。繼三教爭論而來的關於三教關係的本末內外論;均善均聖論及殊途同歸論,便是中國宗教與儒家思想互為融通的結果。關於這三論的主要思想,精研宗教理論的呂大吉先生作了這樣的概括描述:

北周道安皆以佛為內,儒為外,「內外之道可合而明」(慧遠語)周武帝闢佛「以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北周書?武帝紀》)葛洪以道為本,儒為末。三教都在以「我」為主前提下,承認他教的地位。均善論則進一步將三教並揚。

慧琳主張「六度與五教並行,信順與慈悲齊立」(《白黑論》)。謝靈運著《辯宗論》折中佛儒。沈約著《均聖論》說「內聖外聖,義均理一」。殊途同歸論是承認三教形式方法上的差別,而肯定其宗旨與終極目標的一致。如宗炳《明佛論》說:「孔老如來雖三訓殊路,而習善共轍也」。張融《門論》說:「道也與佛逗極無二」,「致本相同」…。25

可見,在中國宗教與儒家思想的相互辯論中,從宗教方面而言,除認定儒家思想在實際人倫、社會政治中的規範作用外;還認定這種規範雖不同於宗教對超越性、神聖性的信仰追求,但規範的「宗旨與終極目標」與宗教一致;也肯定了儒家這種以教化為手段的實際作用發揮,對於各種宗教要更有效地體現自己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的作用,有著不容忽視的啟

24參看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下卷)》(中華書局,1983年);任繼愈:《中國佛教史(第2、3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等書中的有關介紹。

25呂大吉主編:《宗教學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頁580。

示意義。這樣一種認識無疑為中國宗教自覺從儒家思想中吸取發展自己的資源,並對儒家能對中國宗教產生所作用,廓清了從事實到思想的障礙。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有關二者是衝突還是融合的爭論中,代表道教的並不純粹是當時與迷信、習俗仍未完全分得清的早期道教,而是成為這一時期學術主流的魏晉玄學。同時,無論是傳入的佛教還是早期道教,從認識上改變對儒家思想的看法,也與玄學從道家思想角度重新定義儒家思想有關。從學理上看,至少可以這樣斷定:儒家思想之能對中國宗教的發展發生影響和作用,與玄學有關。

魏晉玄學既不是純粹的倫理思想和政治思想,也不是純粹的宗教理論,只能說魏晉玄學是一種介乎政治、倫理與宗教之間的哲學。對這種學術思想有獨到研究的湯用彤先生,曾這樣裁定魏晉玄學的特質:「玄學家主張儒經聖人,所體者虛無;道家之書,所談象外。聖人體無,故儒經不言性命與天道;至道超象,故老莊高唱玄之又玄。儒聖所體本即道家所唱,玄儒之間,原無差別。」26他進一步肯定:「魏晉名士談理,雖互有差別,但其宗旨固未嘗致力於無用之言,而與人生了無關係。清談向非空論,玄學亦有其受用。彼神明之貴尚,象外之追求,固可有流弊遺害國家,然玄理與其行事仍求能一貫,非空疏不適實用之哲理也。大凡瞭解中國一派之學說,必先知其立身行己之旨趣。漢晉中學術之大變遷亦當於士大夫之行事求之。」27如果撇開玄學對道家思想的發展不說,而專注玄學家們如何通過道家思想改造儒學,便可窺見玄學的盛行對於儒家思想能影響中國宗教發展具有何種啟發作用。

漢儒所闡發的儒家思想由於與枝末糾纏,而被認為有損原儒對人生社會的超然、高遠的道德理想。中國受儒家文化熏陶長大的知識份子是不會輕言放棄對於國家、社會的使命,魏晉名士亦同。重振儒家的道德理想,在他們看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高唱孔子所體、但並不輕言的道德理想的玄理。這種做法的目的,無非是使道德理想的神聖性及超越性,能在抖落現實人事、物事的過份纏繞中,充分呈現出來。由於儒家思想本就是與實際踐行、人事不可分割的倫理、道德理論,所以完全撇開枝未而純談玄理,不可能是玄學改造儒學所期盼的結果。實際上,玄學的言說,既必須將包含在道德理想中的玄理與體現在道德實踐中的枝未相對區分,二者不致因模糊不清而喪失各自對現實及人生的意義;又必須澄清玄理與踐行(體用)之間的相互關聯,使儒道互補的完整人格,能在體與用的相互映照、相互貫通的理解中,得以圓融。這種工作,儘管因為魏晉名士對漢儒太重枝末的風氣,在學理上、實踐上作了矯枉過正的努力,使得與實際是非判斷密不可分的倫理色彩變得過淡,而招致時人及後人的諸多非議。

但是,魏晉玄士的努力畢竟首先使儒家思想有了從抽象學理上與宗教信仰之根本精神溝通的言路,也使儒士第一次有了從相互融通的角度體現其理想及實踐的方式、方法。這些不僅有助於中國宗教在面對儒家思想時,不致因其對世間人生、社會的使命的執著,因其對實際社會生活和文化的作為,而將其理想及使命的深遠、遼闊與對眼前利益、是非計較的狹隘、淺近混為一談;而且有助於中國宗教從這種對儒家思想的認識中,正視超越、神聖的信念應該並且可以與其實際的入世實踐結合在一起。28

26湯用彤:《湯用彤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223。

27同上書,頁226。

28關於玄學與儒家思想的關係,陳寅恪先生、唐長孺先生、湯用彤先生、余英時先生等都有專文討論過。大陸學者高晨陽著有:《儒道會通與正始玄學》(山東:齊魯書社,2000年);臺灣學者蔡忠道著有:《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公司,2000年);臺灣學者林登順著有:《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臺北:文津出版社公司,1996年)等,對魏晉玄學與儒家思想關係問題的討論,別有創見。我也曾寫作論文:〈歸本崇無--析王弼對漢儒政治思想的繼承和批判〉(收入:陳少明主編:《經典與解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探討二者的關係。

換言之,經過魏晉玄學重建後的儒家思想,被認爲其所包含的超越性的世界觀、人生觀理論是極為現實可感的,與現實的人倫關係、實踐操作息息相關(儒家稱之為日用倫理)的倫理理論。這樣一種別具特色的理論,對中國宗教的影響體現在兩方面:(1)理論上的,它能使中國宗教中對超越性、神聖性的理解,落實在實際人性表現上,不致流為抽象、空洞的追求;(2)實踐上的,它使宗教使命在實際貫徹時,能針對不同種類的人開出不同的方便法門。

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的這兩方面作用,最顯著的表現便是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僧人進行佛教中國化的自覺努力。同時的三教爭論乃至三教融合論,連同佛教自身的學理化的工作(如譯經、注疏、論著等),使佛教僧人在對本身教理深刻、全面認識的前提下,同樣站在學理層面上注意、重視其他理論的價值(如儒家理論、道家理論,及玄學理論等。魏晉極多僧人同時注疏、解釋儒家和道家的經典)。而真正從學理上使得佛教中國化(或首先是佛學中國化)的,是僧人對佛理開始進入中國化的解釋。

受玄學的影響,魏晉南北朝的佛學發展,大概歷經四個階段,它既與玄學的發展有同步的一面,又有自己甚為獨特的一面。湯用彤先生有這樣的分殊和比較:

「詳魏晉僧俗之著述,其最重要之派別有四。」「其一,為王輔嗣之學,釋氏有所謂本無義。……王氏形上之學在以無為本,人生之學所反本為鵠。西晉釋氏所謂本無宗者,義當相似,而不免失之太偏。本無宗人,有釋道安、竺道潛、竺法汰。道安弟子慧遠,法汰弟子道生之學亦可謂其枝葉。」(道生象外之談,並重反本,與王弼同,茲不贅。但生公之學精深,非其前輩所及。)

「其二,為向秀、郭象之學,在釋氏則有支道林之即色義。其主要著作為向、郭之《莊子注》。其形上之學主獨化,其人生之學主安分。……支道林與向、郭同主萬象紛紜,無本無體。……實就二家之說,去其有待而存其無待。」

「其三,為心無義。……心無義雖不行南朝,然頗行於晉代,而為新穎可注意之說。

蓋玄學家詮無釋有,多偏於空形色,而不空心神。六家七宗,識含宗以三界為孟,而神們登十地。幻化宗謂世諦諸法皆空,而心神猶真。緣會亦主色相滅壞。至若即色,則就色談空。凡此『無義』雖殊,而均在色,故悉可稱為『色無義』也。獨有支湣度乃立『無心義』,空心而不空色,與流行學相徑庭,故甚可異也。……晉末劉遺民者,亦心無義家。」

「其四,為僧肇之不真空義。夫玄學者,乃本體之學,為本末有無之辨。有無之辨,群義互殊。學如崇有,則沈淪於耳目聲色之萬象,而所明者常在有物之流動。學如貴無,則流連於玄冥超絕之境,而所見者偏於本真之靜一。於是一多殊途,動靜分說,於真各有所見,而未嘗見於全真。故僧肇論學,以為宜契神於有無之間,游心於動靜之極,不談真而逆俗,不順俗而違真,知體用之一如,動靜之不二,則能窮神知化,而見全牛矣。…肇公繼承魏晉玄談極盛之後,契神於有無之間,對於本無論之著無,而示以萬法非無。對於向、郭、支遁之著有,而詔之以萬法非有。深識諸法非有非無,乃順第一真諦,而游於中道矣。」29

如果說湯先生所劃的魏晉學術第三、第四期只是佛學的發展的話,那麼,此時的佛學,或說已經中國化的佛學,已肯定作為於現世的社會和人生,也是佛教義不容辭的神聖使命。顯然,這與佛學在第一、二期與玄學的互通、交流中,深受玄學化後的儒家思想及其入世情懷的影響有關。這種影響隨著隋唐佛學的充分完善化和佛教在中國社會的日益深入人心,佛教愈加在理論上、實踐上強調佛性在於「明心見性」,強調「眾生悉有佛性」的平等理論,強調修行方法的簡便易行,注重對佛理的意會頓悟,注重現實,淡薄世間與出

29湯用彤:〈魏晉玄學流別略論〉,收入:《湯用彤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世間的界限,並把出世之佛教變成世俗化的宗教。30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思想由於其自身所包含的宗教性,導致受它影響和作用的中國宗教,並沒有因其對入世的重視,而放棄其本有的對超越性、神聖性的信仰,只是通過融會、比照經玄學化後重建的儒家思想理論,中國宗教自身發展出一套有關出世之信仰與入世之實踐之間相互圓融的理論。也就是說,受儒家思想影響和作用的中國宗教,一方面堅持從超越性、神聖性的維度體現宗教對現實人生和社會的意義;另一方面又堅持只有通過具體的道德踐行,其意義才不會被擱置成無關痛癢的神聖符號。31

三、結語:開發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作用的世界意義

事實上,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的作用,或說儒家思想開啟中國宗教一種特別的入世情懷,並不是在所有的中國宗教形態中都普遍有效,或更準確地說,都如同對佛教的影響和作用那麼大。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以儒家思想為文化主幹的中國土地上生存和發展的每一種宗教形態,都多少受到儒家思想關於道德理想與道德踐行關係問題思考的影響,而導致對宗教與世俗關係的嚴肅思考,導致其將眼光投向現實社會和人生,而真誠地關注現世的苦難、快樂、幸福,並努力為為消除苦難和帶來快樂、幸福而有所作為。

我們在世界範圍內反思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的作用,對於又將邁向另一個千禧年的人類發展,會有什麼意義呢?

在已經充分現代化的當今世界,宗教由於與政治、經濟等實際左右人類生活的機制日漸分離,其對人類生活的意義何在及如何體現,又不斷地成為思想家們企圖解答的嚴峻問題。

反觀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的作用,我們看到:

(1)從儒家思想與中國宗教的關聯上看,我們肯定:任何宗教都不應放棄或迴避參與實現人的道德理想、社會理想的歷史使命。因為宗教對人生意義提出的超越性、神聖性維度,本就不是在完全地與現實人生、與任何具體的人生追求相分離的意義上說的。

(2)從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發生作用的可能上看,我們肯定:任何宗教要體現其對超越性、神聖性的信仰在現實人生和社會中的作用,首先必須重視塑造這些實在人生和具體社會形態的倫理、道德資源。只有重視和認清這種資源,宗教才可以真正辨明自己面對的人和社會,真正辨明自己對這個社會及這些人作為的可能。

(3)從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發生作用的結果上看,我們肯定:儘管宗教像倫理思想一般,要自覺承擔和體現從實際上塑造人生和社會的重任,但宗教畢竟不是倫理思想,所以任何宗教都需要既從學理上、又從實踐上,建立一套關於宗教信仰與踐行關係的理論和方案。

(4)我認為當今不同形態的宗教並不缺乏實際的道德踐行,但是這種宗教的道德踐行實際蘊藏的宗教意義何在,及這種道德踐行本身是否成為宗教生活的全部等等,都有待進一步深究和思考。

30參看賴永海:《中國佛性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頁305-314。

31關於儒家思想與佛學(佛教)的關係問題,近來又成中國學界討論的熱門話題。北京的《中國哲學史》雜誌,2000年第2期,闢有專欄「儒佛關係研究」。其中,方立天先生撰文:〈儒、佛以心性論為中心的互動互補〉;張立文先生撰文:〈儒佛之辯與宋明理學〉;向世陵先生撰文:〈見理見性與窮理盡性——傳統儒學、佛學(華嚴禪)與理學〉等。另外,賴永海先生也在南京《江蘇社會科學》雜誌2000年第3期,撰文:〈近現代「人生佛教」與儒家的「人本」哲學〉,對此問題進一步討論。

魏晉時期的佛學中國化過程,佛教僧人在這方面作出了非常有意味的嘗試。他們在學理上的自我澄清,使我們看到,宗教並不僅僅體現為道德使命和道德踐行。「心無義」和「不真空義」的闡發,廓清了偏執於宗教超越性、神聖性信仰的虛無,也廓清了偏執於道德踐行、現實人生的狹隘。32

當代西方學者中,如盧曼(Niklas Luhmann)就強調過:宗教信仰「回到個體的切身處所,不再是道德的工具,而是轉化個體的偶在性和脆弱的意義力量。」33也就是說,宗教信仰對人生基本問題的解決,能夠提供這樣一種獨到的途徑:個體的人能依賴其對超越、神聖的信仰,獲得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力量(這不是純粹道德意味上的。按宗教信仰所追求的目標看,道德仍具有有限性、具體性的局限,宗教信仰不純粹是教人、要求人做一般的「好」人。佛教說要人成覺悟者,基督教說要人得救,伊斯蘭教、儒家要人成聖人……)。34

另一位西方學者,也是新政治神學的主要倡導人之一――默茨( Johann Baptist Metz )更表示,宗教對社會、人生責任的執著和反思,為進行「一種具有神秘性和政治性雙重機制的信仰實踐:抵制一切力圖對宗教進行徹底的社會限制或者對之進行抽象的理論描述的嘗試。」35

當今的宗教研究,如果要繼續探究宗教在未來對社會、人生的責任這個話題,能適當地注意中國宗教與儒家思想的關係,應該是有啟發性的。

32方立天先生在他的:《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一書中,進一步認為,宗教的入世實踐、宗教的修行與儒家不同。魏晉南北朝中佛學二期、四期竺道生「頓悟說」的倡導及僧肇「不真空義」的提出,都是其時佛教對自己與儒家思想作用區別的自覺。

33轉引自劉小楓:《個體信仰與文化理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頁241。

34關於宗教信仰的意義問題,可參看盧曼著、劉小楓選編、劉鋒和李秋零譯:《宗教教義與社會演化》(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8年);盧克曼(Thomas Luckmann)著、覃方明譯:《無形的宗教》(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西美爾(G.Simmel)著、曹衛東等譯:《現代人與宗教》(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年)。

35〔德〕J. B. 默茨著,朱雁冰譯:《歷史與社會中的信仰》(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頁11。

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二)

《宗教倫理與儒學傳統》

儒家思想地价值和对后世地影响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但也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善恶、诚信、良知、民本等价值观念。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 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主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

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张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学具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 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 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家的“礼治”主义折叠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

谈谈儒家思想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

谈谈儒家思想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 赵涛 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作用下,世界文化也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逐渐走向国际,为波动无常的世界经济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在无形之中推动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儒家文化蕴含的经济思想出发,论述了其在各国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一、儒家文化中蕴含的经济思想 1、逐利而不纵欲的义利和谐观 儒家文化以孔孟思想为精华,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可见,儒家思想对人的逐利思想持赞成和肯定的态度,这在重农轻商的时代可谓是非常先进的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重利思想是有前提的,即追求义利和谐,不过分纵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在两千年后的经济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抨击了过分追求利润而损害公众利益的企业,也向世界传递出以君子之道获取财富的信号。 2、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观 在21世纪之前,人类因征服自然而自豪,也因此加快了对自然索取和改造的速度。然而随之而来的生态、能源危机终于让我们开始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殊不知,“天人合一”的思想自古已有,孔子在《论语》提出了“则天”即效法自然的主张,在经济发展中也

同样要尊重自然规律,持续性的发展才有其意义。 孟子说:“仁民而爱物”。现在我们可以给“民”一个更加宽泛的定义:人类、企业以及一切能对自然做出反应的群体。山水土木、虫鱼鸟兽都是我们需要保护的“物”,保护而后取,取之有度,才能可持续发展,实现万物昌盛。 3、以和为贵的人本观 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而个人的行为又为企业制定的条条框框所限,其目的就是为自身所在企业创造最大效益。在这种理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会变味,甚至走上歧路。 儒家思想中宣扬的“以和为贵”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但深究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其根本不也是人的交往吗?“和”字打头,才能保证经济社会中的较量能为道德所限,“和而不同”,各方共创经济社会的多元化。 4、“自强必寿”的进取观 “自强不息,大德必寿”原本是孔子的养生之道,但又何尝不是人与企业的发展之道呢?自古以来,自强进取者方能取得成功。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经济社会而言,只满足于眼前利益,而不懂得开拓创新的企业最终必将被淘汰。在竞争如此残酷的经济斗争中,唯有不断向前迈进、勇于开拓进取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保持领先地位。 二、儒家文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 1、对亚洲国家经济的贡献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一、儒家文化的地位 儒家文化从古至今在中国一直占据很强的地位。在中国古代甚至占了统治地位。比如说,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儒家文化虽然在古代占据统治的地位,但这并不是说它的统治地位是一成不变的。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统治地位被取消。五四运动虽然取消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但是在今天儒家文化仍然在我过占据重要的地位,原因是因为儒家文化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在这一方面,儒家思想诚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义。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感性的需求,但就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为重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与标志。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以其与现实的结合,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追求中日渐接近,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 二、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很深,涉及范围也非常广,涉及到我国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所涉及。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的进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的进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我将主要谈谈儒家文化对于离中国最近的一些东亚国家的影响。 首先必须要谈到的就是做为亚洲经济实力最强的日本了,一般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于公元五世纪前通过新罗传入日本的,这与孔子最初创立儒家文化相差了上百年,但我们现在也从国家的发展和运作可以看出来,日本的儒学渗透到了日本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从历史的进程中也能够发现,日本在与中国交往过程中,长期引入儒学经典。我们都知道,一个思想的运用,其核心目的就在于如何能够使自身的统治更加长久,更加稳固,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众多革新,基本上都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发生的。日本大化改新后,首领中大兄皇子以及中臣镰足在中国留学生的协助之下制定了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并在其中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召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是必修科目;后来,江户幕府为了稳定社会巩固自身统治,将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作为宣传手段,并达到了相应的效果;即便是到了促使日本迈入近代的明治维新过程中,明治天皇也将儒学作为倒幕的理论依据,最终完成了革新,带领日本迈入帝国主义的大门。由此可见,对于日本人而言,儒学的作用是不可言喻的,可以说,没有儒学,就没有日本历史年轮的转动。 但是,日本的儒学和中国的儒学相差还是比较大的。在儒家思想中,历代的学者都提倡的价值观就是仁义礼智信还有孝和勇,其中,仁和孝的地位远高于其他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的事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此我就不需要过多的举例子了。而在日本人看来,他们最最重视的,是“忠”,著名的武士道精神就是建立在忠的基础上的,而且,在日本社会中,有一种特别的制度——养子制度,正是由于这个制度,造成了日本儒家对“忠”字的推崇,无论是日本人的气节、还是刻板、谨慎,归根到底,就是在他们的心里,早已深深地烙下了“忠”字。反而是中国所推崇的“孝”他们并不怎么在意,比方说又一次我看了一个视频,主要画面就是日本拥挤的地铁,有很多老人的脸都贴在了玻璃上,都不会有人愿意为他们让座,这和中国的道德原则完全相悖。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日本继承了儒学的起源,但后期的发展,完全决定于自身,最终迈向了与中国相离的道路。可无论它如何变化,都离不开中国儒学的本源。 接下来需要探讨的是我们的邻国韩国——或者具体应该探讨的是朝鲜。中国儒学合适传入朝鲜,其确切时间无法详尽考证,多数学者认为,儒学的传入期应以文字记载为准。公元372年以后,三国相继建立,设太学,教授儒学并派遣留学生,这才算是儒学在朝鲜的传播之初。 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得到国家承认并广泛传播最初,由于各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的原因,最先接受儒学的是高句丽,其次是百济,最后是新罗。自李朝建立直至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儒学主要是朱子学的传播,确立了它在朝鲜官方哲学以及正统学术思想的地位。 由于儒学符合朝鲜三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又适合于朝鲜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古代朝鲜封建统治阶级就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吸收儒学。在政治方面,提出了德治思想,自此以后,高句丽历代王都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并努力加以实施。除此以外,朝鲜和中国一样,都将“仁”也就是“爱民”视作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强调将其体现于政治之中。另外,统一三国的新罗封建统治阶层为了维护封建身份等级制,,就把儒学的“正名”思想绊倒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并以此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 在对于文化层面的影响,古朝鲜照搬照抄儒学伦理思想,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

孔子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与其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对大家来说,我相信都不会陌生。简单地说,他是教师的鼻祖,我老师的老师吧!我对孔子很正式的认识是从高中开始的,有一次我的语文老师以膜拜的口吻提起他,引起了我对他的浓厚兴趣。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城)人,汉族。他的英文名叫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孔子的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在教学方面,他强调“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 孔子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 孔子的“以和为贵、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诸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本主义思想、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格、舍身取义的节操等,成为中华民族奋进不止的精神动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治国主张,则成为历代领袖治国的方略。远的不必说,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便足可见基于孔子学说。 公元一到二世纪,孔子思想传到朝鲜。三世纪,朝鲜学者王仁带着一本《论语》到了日本。从此,“孔子”便在日本落下了根。日本的儒学受孔子的思想影响很大,在明治维新时,发挥了巨大作用,使明治维新取得巨大的成功。现代的日本人民仍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气息。比如有部电视短剧《医龙》同样有孔夫子的思想呢,“以德报怨”。 由于受到中国的影响,不仅日本、朝鲜,就连越南、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将孔子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并相继建起了祭祀孔子的庙宇。十六世纪以来,孔子思想又陆续传入西方国家,他的理想主义、道德思想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宗教迷信的武器,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可见孔子学说已遍及世界各地,对全人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儒家思想虽然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但是直到今天,它的思想仍然是活跃的!孔子所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09自动化 姓名: 学号: 2011 6 25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儒家的内涵更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标准,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和谐的一大道德基准。对于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儒家大同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儒家思想作用现代社会价值 【正文】 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 文/郜良 儒家学派由孔子所创。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其间受到外来佛教文化的冲击,在近代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五四运动”中受到“打倒孔家店”的否定,“文革”中受到“批林批孔”运动的批判,儒家思想文化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作为传统的力量,顽强地积淀在当代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体系之中,以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渗透到我们的骨髓和血液,发挥着积极或消极作用。起积极作用的为精华,起消极作用的为糟粕。我们今天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必须用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先进文化引领时代潮流,在大胆吸收西方符合现代化规律的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儒家思想文化的“扬弃”。因此,必须对儒家思想文化的现实利弊影响有清醒的认识。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传承中经过磨练、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类共性的永久价值。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儒家文化属人伦文化,它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等,蕴含量十分丰富,每个字都能写一篇大文章。如果抽象出它们的一般意义,加以选择、加工、发挥,就能成为精华。如“仁”,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仁者仁也”,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本质;“仁者爱人”,反映了利他精神;“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应该有道德自律意识;“杀身成仁”,彰显了坚守信念、不怕牺牲的决心。又如“忠”,抛开它的忠君和愚忠的具体含义之外,可贵之处在于忠于职守、勇于负责,完全可以把它用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方面上。又如“孝”,是任何人、任何社会都应具有的美德,封建社会过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而忽视父母对子女的“慈”;现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家体现的是过度的“慈”,很容易丢掉传统的“孝”,所以,当今更需要强调“孝”。此外,“义”即正直、正义,“礼”即礼貌、礼仪,“信”即诚信、信誉,“温”即和蔼、平易,“恭”即谦虚、敬人,“俭”即勤俭节约,“让”即宽容忍让,“廉”即清正廉洁,“节”即骨气、气节,“耻”即自尊自爱等,它们的一般意义都可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为我们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服务。 2.冲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儒家思想对鬼神问题持谨慎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具有无神论倾向,否定超自然救世主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同时,引导人们注重“现世”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孔子的学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体现出对务实和理性精神的崇尚。虽然中国有土生的和外来的宗教流传,但都没有形成全民族的宗教狂热,真正推行的是“政德合一”,宗教在中国从来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不像西方搞的是“政教合一”,有时教权比王权还要大。在中国正是由于信奉儒家思想,抑制了宗教的作用。直到现在,全世界有60多亿人,信教的有48亿人,不信教的绝大多数在中国,这和受儒家思想文化的长期熏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xx古代服饰的影响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服饰艺术追求礼制秩序xx 中国伦理道德对中国审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数千年的服饰艺术发展中,儒家的礼教思想成了其核心理念。只有遵从了伦理道德规范的服饰才为美,只有充分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等级秩序的服饰才为美。周代制定的冠服制度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 什么样的帽子配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不同等级的人必须穿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服饰,这些服饰在颜色、材质、尺寸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周代的冠服制度规定极严,同为裘服,也要根据皮质、颜色来划分等级。天子穿白狐裘,诸侯及大夫、士穿青狐裘、黄狐裘,庶民则穿犬羊裘。 自周以后,冠服形制被历代传承相袭,虽按各代统治者之意略有改动,但其基本形制却大同小异,尤其是显示阶级差别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二、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质”与“文”二字在中国哲学中释义相当宽泛。质指一个人的资质美,《论语·卫灵公》中记载: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这里所说的“质”,是指人内在所具有的伦理品质。文指一个人服饰的美,《论语·泰伯》记述: “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在这里,孔子所谓的“文章”是指礼服上的纹饰、丹车白马、雕琢刻镂之类的文饰或文采。可见,孔子是极其重视服饰之美的。但是,孔子在认定服饰要讲形式美的同时,又对君子的个人修养提出形式与内在的关系。《论语·雍也》中言: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没有合乎礼仪的服饰,就像没有文化修养的凡夫野人。然而,只有合乎礼的服饰与动作姿态,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这些虚饰只能使人感觉像浮夸的史官。儒家在服饰上文质统一的审美观,是与等级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上层社会尤甚。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礼”的重要成分,已经渗透到穿衣戴帽的许多细节中。无论是“君子”还是贵妇的服饰,无一不受这种观念的支配,而忠孝思想对服饰的影响几乎波及了社会各阶层。以上这些正是形成中国古代服饰独特风貌的原因之一。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例如,西汉建立以后,新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服饰礼制方面规定得十分用心,不仅对百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定。在当时,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除此,还对生活用品进行详细完备的规定,诸如相关的生活基本需求,如衣帽鞋袜、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在汉朝,不论花色、品种、质料,还是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用法制、礼教、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在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在《旧唐书·舆服志》中有一段关于中国官服补子起源的记载: “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八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由此可见,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

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备课讲稿

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

思想作用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这种伦理思想上升到中华民族精神意志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掌握及创造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应用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功。当前苏联的解体给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震惊,当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面临危机和矛盾让世人困惑迷茫时,智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代表---胡锦涛已经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及全世界社会发展在理论上指明了理论创新的方向---和谐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伦理观的创建和社会实践在构键和谐社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科学社会主义伦理观是儒家思想精髓的发展是适合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意识。它是东西方人类最进步思想意识的结晶。它的诞生和实践应用不仅仅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健康快速发展保证,也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上的革命,更是全世界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引。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性---社会意识能动性在社会实践上的成功应用

儒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西方的文化启蒙当西方被基督教神学黑暗的中世纪统治接近窒息的时候,一些知识分子精英在反思在思考,是为启蒙时期,恰在这时,来华的传教士带回了中国文化,当然包括儒家思想。 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着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传入是对西方文化一次巨大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被发现,对西方思想家们来说,是与达.伽马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新发现,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他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他说,当中国已经成为广大繁庶而且具有完善而明智的制度治理国家的时侯,“我们(欧洲各国)还是一小撮在阿尔登森林中流浪的野人哩”!他认为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首先从中国那里开始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遥遥领先。 伏尔泰指出,“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是他大声疾呼;法国要“全盘华化”!他主张,每个法国人都应该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其它启蒙运动人物如霍尔把赫、狄德罗、爱尔维修,以及更早的莱布尼兹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指出:“众所周知,哲学的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而在此进程中他们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响。法国和英国的实情是,中国,在儒学的推动之下,早就彻底废除了世袭贵族政治,现在儒学又成为攻击这两个国家的世袭特权的武器。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 间接的儒家思想影响-科举制度:自古以来,欧洲的官爵都是世袭的,除非有战功受到国王的封赏,一般人想进入权力阶层是不可能的。当科举制度被引进的时候,在教育领域和人才选拔录用模式上可以说革命性的颠覆了以前落后的模式,这种凭借学问和才干、"学而优则仕"的制度与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一拍即合,它们终于找到了实现其启蒙思想的手段,英国由此造就了排出世袭制的具有英国特色的科举制度——文官制度,一举成为日不落;后来美国拿去搞有美国特色的科举制度--公务员制度,成为又一个超级大国......

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

诸子百家简介------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2007-03-26 20:36:32)转载▼标签:文化国学哲学诸子百家儒家分类:中国文化相关 儒家在诸子百家中无疑是最有影响的学派。而且现在来说,儒家已经不单单只是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了,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中国固有价值系统的表现。而在先秦时代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和其它诸子本来地位是一样的,并无所谓主从关系。 关于儒家的起源,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在《国故论衡·原儒》中说:“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由此可知,儒者本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主要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 在《说文解字》中对“儒”的解释:儒,柔也,术士之称。“儒”这个字本来是一种其它学派(主要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鄙称。 在《庄子·渔父》中有一段道家对儒家的评论:“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 关于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孔子无疑是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由孔子提出了“仁、义、礼”做为儒家思想的基础。进一步通过“义”的观念,推导出了“无所为而为”的观念。即认为: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这与道家的“无为”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后世普遍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在《庄子》中也可以看到道家的人常常嘲笑孔子,说他把自己局限于仁义道德之中,只知道道德价值,不知道超道德价值,这就是对孔子思想的误解了。孔子在谈到自己精神修养发展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从中可见,孔子到五、六十岁的时候就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换句话说,他到这时候也认识到超道德价值。因此孔子的思想绝不仅仅只是“忠恕而已”,也绝不仅仅限于“仁、义、礼”,当然也有超道德价值的“性与天道之学”(简单的可以理解为:修身养性之道),孔子的“性与天道之学”主要集中在《中庸》和《易传》中,属于儒家思想中比较深层次的内容,将在下面“儒家的特征”那一段中简单介绍一下。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的评价极高,“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之后儒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要说孟子了,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到了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之中。 到了魏晋,出现了以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玄学,他们试图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并将《周易》、《老子》、《庄子》并称为“道家三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所包含的积极因素,可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推动作用;而其中存有的封建内容则会严重制约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只有加强对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正确引导,做好保留精华,剔除糟粕的工作,才能使儒家思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未曾止息的发展使它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它沉淀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处事,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复兴的深层次精神支柱。同时,它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系统。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更被作为世界文化名人载入史册,其思想甚至为一些西方国家所借鉴,而多不胜数的孔子学院也纷纷在不同国家建立起来,可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依然很深远。 一.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其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教育在儒学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孔子被奉为“至圣先师”,孔子以后的历代儒家,他们也大多数既是思想家、政治家,而同时又都是杰出的教育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上就是尊孔读经的入学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的许多积极因素,多来源于儒家人物直接的教育实践。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

论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院系:师范教育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班级:13级小学教育专升本(1)班学号:133160139 姓名:牛若南

论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作为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古代产生深远影响更对现代社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是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的传统思想对历代执政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文化的精神已渗透在中华民族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儒家思想也和世界多元价值相互接轨和碰撞,它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所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对它所做的要求,而成为中华民族及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方面浅析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 儒家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继承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深刻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文明。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的影响

1、在国际方面,当今世界政治、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等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21世纪将是一个多元化并存的世纪,不同文明之间会出现新的繁荣。但是当今世界仍不太平,局部地区仍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将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并存、避免战争、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做出贡献,也将成为世界各国认同的思想观念,还将是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准则。儒家文化提倡的这些为人处世的原则,就是世界各国调整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应遵循的原则。 2、在国内方面,儒家思想的“民为邦本”培养了当代社会人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儒家思想历来十分重视老百姓的作用,认为百姓是国家安宁的根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儒家思想历来强调君子要有“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情怀。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有重要指导作用。也正是儒家思想中重视人民的作用,才促使我们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中之重。 二、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从孔子时的春秋战国起它支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意识形态。儒家思想在中国引起了持续不断的争论,有人说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国民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教人以知书达理之道,有人说儒家思想毒害中国国民,使得知识分子沉迷于

关于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现代意义的探析

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onfucianismand its modern significance of —On the cultivation and enterprise positive role Spring Pan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550004 Guizhou Guiya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Man agement Email: 807349548@https://www.360docs.net/doc/487679858.html,, panchuntian@https://www.360docs.net/doc/487679858.html,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people of the increasingly fast pac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 and enterprise is more and more intense. Based on such a cruel reality, in order to make every people have higher self-cultivation,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order to make the enterprise in the competition in an advantageous position, so that the company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ake our society more harmonious. We need to learn about our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lassical Confucianism culture. We need to lear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its present significanc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Confucian thought, so that we become a higher accomplishment person; make enterprises obtain more profits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fucianism; cultivation; development; basic connotation 关于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现代意义的探析 —对人的修养和企业积极作用 潘春天 贵州财经学院教育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Email:807349548@https://www.360docs.net/doc/487679858.html,,panchuntian@https://www.360docs.net/doc/487679858.html,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人们的步伐越来越快,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基于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问题,为了促使每个人有较高的修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为了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使企业长久的持续的发展;为了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和谐。我们需要学习一下我国优良而又经典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文化。我们需要学习儒家思想精髓及其现在的现实意义。深刻的了解儒家的思想,使我们成为一个有较高修养的人;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及长久的发展下去。 关键词:儒家思想精髓;现实意义;修养;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为了能够适应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不断的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核心的竞争力。然而儒家思想武器对现在的我们有重要的作业;儒家思想不仅促进个人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已经社会的和谐。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