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建模综述

三位建模综述
三位建模综述

三维几何造型技术研究

周航

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部机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32;

摘要:本文综述三维几何造型的理论与技术在CAD/CAM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概况:同时介绍了

三维几何造型的理论与技术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一一线框造型、曲面造型和实体造型:并且讨论了线

框建模、表面建模和实体建模等三种三维几何建模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阐述了物体生成原理。

描述了真实感投影技术。并简要论述了用布尔运算技术问题。

关键词:三维几何造型;实体几何法;参数法设计;变量化技术;布尔运算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3-D Geometric Modeling Techniques

zhouhang

(1. The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China;2. School of Inform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061, China;3. The Key Laboratory of Contemporary Design and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71007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3D geometric model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in CAD / CAM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introduces the 3D geometric model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milepost-- a wire frame modeling, solid modeling and surface modeling: and discussed the wireframe modeling, surface modeling and solid modeling of three dimensional geometry modeling methods an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describing objects generated principle. Describing the true sense projection technology. And briefly analyzes the technical problems with Boolean operation. Keyword: Three dimensional geometric modeling; Solid geometry method; Parameter design method;

V ariable technology; Boolean operation.

1前言

由于飞机、船舶、汽车外形复杂含有大量的自由面,所以CAD/CAM技术从一开始就与三维实体

造型紧密联系一起。三维几何造型是60年代末以来研究发展起来的用计算机系统来表示、分析和输

出三维形体技术。1972年日本北海道大学的冲也野教郎等建成了TIPS-1系统;1973年在英国剑桥

大学由I.C.Braid等建成了BUILD系统。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对三维形体进行几

何造型理论方法和系统。

2正文

三维几何造型技术是指用计算机系统来表示控制分析和输出三维形体,计算机中所存储和处理的

模型是对原物体确切的数学描述或是对原物体某种状态真是模拟。这个模型可为计算机辅助分析与

制造(CAE CAD)提供信息,如有三维模型产生有限元计算网络,编制数控加工刀具轨迹,甚至可进

行虚拟加工与虚拟实验。

线框模型是最早被发展应用的(70年代初),然后是表面模型(70年代后期),实体模型自80年

代以来逐渐得到发展和广泛应用,现在已经成为三维模型的主要形式。进入90年代世界各地区有了

数以百计的商品实体造型系统,技术日益完善,功能越来越强。我国市场上及有引进的国外系统,也有自己研发的系统。

2.1线框模型(Wire Frame Model )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究用线框和多边形构造三维实体,这样地模型被称为线框模型。三维物体是由它的全部顶点及边的集合来描述,用顶点和基本线素的有限集合来表示和建立物体计算机模型。线框模型在计算机内存储的数据结构原理由两张表构成。一为顶点表,记录坐标值。二为棱线表,记录每条棱线所连接的两顶点。

线框图形表示方法

表面表

优点:有了物体的三维数据,可以产生任意视图,视图间能保持正确的投影关系,这为生产工程图带来了方便。此外还能生成透视图和轴侧图,这在二维系统中是做不到的;构造模型的数据结构简单,所占存储空间小;学习简单,尤其在描述二维目标方面十分理想,如工程图(三视图、轴测图、透视图等)的绘制,平板零件NC数据的生成,面积、周长、直径及其他简单几何参数三位计算等用线框模型都很方便。

缺点:因为所以棱线全部显示,物体的真实感可出现二义解释;缺少曲线棱廓,若要表现圆柱、球体等曲面比较困难;由于数据结构中缺少边与面、面与面之间的关系的信息,因此不能构成实体,无法识别面与体,不能区别体内与体外,不能进行剖切,不能进行两个面求交,不能自动划分有限元网络等等。

2.2曲面模型

是在线框模型的数据结构基础上,增加可形成立体面的各相关数据后构成的。此时法国人贝赛尔提出了Bezier算法,使得人们在用计算机处理曲面及曲线问题时变得可以操作。法国达索(Dssault)飞机制造公司开发了三维曲面造型系统CA TIA带来了第一次CAD技术革命。与线框模型相比,曲

面模型多了一个面表,记录了边与面之间的拓扑关系。优点:能实现面与面相交、着色、表面积计算、消隐等功能,此外还擅长于构造复杂的曲面物体,如模具、汽车、飞机等表面。

缺点:只能表示物体的表面及边界,不能进行剖切,不能对模型进行质量、质心、惯性矩等物性计算。

常见曲面生成手段、延伸、回转、蒙皮(放样)、指定边界(cover)、扫描曲面、过渡等距。

2.3实体模型的两种表示方法

实体模型表示方法

边界表示法(Boundry Representation)简称B-Reps

边界表示按照体-面-环-边-点的层次,详细记录了构成形体的所有几何元素的几何信息及其相互连接的拓扑关系。在进行各种运算和操作中,就可以直接取得这些信息B-Reps法的优点表示形体的点、边、面等几何元素是显式表示的,使得绘制Brep表示的形体的速度较快,而且比较容易确定几何元素间的连接关系;容易支持对物体的各种局部操作,比如进行倒角,我们不必修改形体的整体数据结构,而只需提取被倒角的边和与它相邻两面的有关信息,然后,施加倒角运算就可以了;便于在数据结构上附加各种非几何信息,如精度、表面粗糙度等。由于Brep表示覆盖域大,原则上能表示所有的形体,而且易于支持形体的特征表示等,Brep表示已成为当前CAD/CAM系统的主要表示方法。B-Reps法的缺点数据结构复杂,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维护内部数据结构的程序比较复杂;B-Reps表示不一定对应一个有效形体,通常运用欧拉操作来保证B-Reps表示形体的有效性、正则性等。

建构实体几何法(Constructive Solid Geometry)简称CSG 。

构造实体几何(CSG)表示是通过对体素定义运算而得到新的形体的一种表示方法,体素可以是立方体、圆柱、圆锥等,其运算为变换或正则集合运算并、交、差。 CSG表示可以看成是一棵有序的二叉树。机械零件和机械产品的几何形状多数是由立方体和圆柱体等简单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所谓CSG法,就是将一些基本的立体组成图形,例如,立方体、锥体、圆柱、球体等,互相重叠放置在一起;然后,剪去或拟和重复的部分即可。CSG表示的优点数据结构比较简单,数据量比较小,内部数据的管理比较容易;CSG表示可方便地转换成边界(Brep)表示;CSG方法表示的形体的形状,比较容易修改。CSG表示的缺点:对形体的表示受体素的种类和对体素操作的种类的限制,也就是说,CSG方法表示形体的覆盖域有较大的局限性;对形体的局部操作不易实现,例如,不能对基本体素的交线倒圆角;由于形体的边界几何元素(点、边、面)是隐含地表示在CSG中,故显示与绘制CSG表示的形体需要较长的时间。

2.4参数化设计

参数化设计是CAD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提出的课题,它不仅可使CAD系统具有交互式绘图功能,还具有自动绘图的功能。目前参数化技术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方法:(1)基于几何约束的数学方法;(2)基于几何原理的人工智能方法;(3)基于特征模型的造型方法(特征工具库,包括标准件库均可采用该项技术)。其中数学方法又分为初等方法(Primary Approach)和代数方法(Algebraic Approach)。

初等方法利用预先设定的算法,求解一些特定的几何约束。这种方法简单、易于实现,但仅适用于只有水平和垂直方向约束的场合;代数法则将几何约束转换成代数方程,形成一个非线性方程组。该方程组求解较困难,因此实际应用受到限制;人工智能方法是利用专家系统,对图形中的几何关系和约束进行理解,运用几何原理推导出新的约束,这种方法的速度较慢,交互性不好。参数化系统的指导思想是:你只要按照系统规定的方式去操作,系统保证你生成的设计的正确性及效率性,否则拒绝操作。参数化技术要求全尺寸约束,即设计者在设计初期及全过程中,必须将形状

和尺寸联合起来考虑,并且通过尺寸约束来控制形状,通过尺寸改变来驱动形状改变,一切以尺寸(即参数)为出发点,干扰和制约者设计者创造力的及想象力的发挥。

2.5变量化技术

我们在进行机械设计和工艺设计时,总是希望零部件能够让我们随心所欲地构建,可以随意拆卸,能够让我们在平面的显示器上,构造出三维立体的设计作品,而且希望保留每一个中间结果,以备反复设计和优化设计时使用。VGX(V ariational Geometry Extended――超变量化几何,SDRC公司推出)实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

变量化技术将参数化技术中所需定义的尺寸“参数”进一步区分为形状约束和尺寸约束,而不是象参数化技术那样只用尺寸来约束全部几何。采用这种技术的理由在于:在大量的新产品开发的概念设计阶段,设计者首先考虑的是设计思想及概念,并将其体现于某些几何形状之中。这些几何形状的准确尺寸和各形状之间的严格的尺寸定位关系在设计的初始阶段还很难完全确定,所以自然希望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允许欠尺寸约束的存在。

2.6真实感投影技术

真实感投影技术综合利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知识和技术,在计算机屏幕上生成像彩色照片那样真实的图形。要生成真是感图形,首先要用数学方法建立所需三维场景的几何描述,输入计算机;接着要将三维模型转换为二维透视图并消除隐藏线、隐藏面;最后计算场景中可见面的颜色,也就是根据光照模型计算可见面投影射到观察者眼中的光亮度大小和彩色分量,并转换为图形显示设备的颜色值,从而确定每一像素的颜色。

光照模型是根据光学物理有关定律,计算画图面上景物表面各点投影射到观察者眼中的光线强度和色彩组成。据此可以使我们对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有一个定量的估计,和一个比较真实的反映。

2.6.1 Phong模型

该模型认为物体表面的反射光和透射光决定物体呈现的颜色。通过CAD系统的真实感显示认为物体表面不透明,所以透射光分量为零,反射光由环境反射、漫反射和镜面Whitted反射组成。

2.6.2 Whitted模型

前面介绍的Phong模型仅考虑了光源直接照射在景物表面上产生的反射光能,是一种局部光照模型。Whitted在Phong模型中增加了环境镜面强度和环境规则透射光亮度,以模拟周围环境的光投射在景物表面上产生的理想镜面反射和规则投射现象。

3应用

三维几何造型技术现已开始被广泛地应用在工业生产及艺术造型的各个领域。仅以机械行业为例:在设计方面,三维几何造型可以逼真地反应物体的外观,检查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高效、准确地

生产工程图纸;在分析计算方面,他可以精确地计算出零件的质量、质心、转动惯量、表面积等悟性参量;在进行计算机辅助制造时,可以引用三维几何造型的结果,直接规划数控加工的刀具轨迹;在运动分析方面,三维几何造型技术在计算机艺术、动画片制作、模拟仿真、计算机视觉、机器人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为使设计人员修改尺寸方便,提供了十分先进的工具,首先,尺寸与图面是相关的,也就是说,设计人员可以在图面上选取尺寸,输入新的数值,即完成图面修改的操作,这就解决了传统的尺寸与图面无关,需分别修改,甚至造成图面和尺寸不符的错误。但是,如图6所示,仅仅只有尺寸相关也是不可靠的,当AB 边尺寸变化后,AB边和BC边垂直相交的关系可能无法保持,这就需要使用几何约束(Con-straint),我们要指定AB与BC保持正交,然后,就可以随意修正尺寸而不必担心影响图面的正确性。

图1几何约束对草图的影响

在几何造型方法中,人们从早期的线框造型开始,逐渐发展了实体造型、曲面造型、特征造型几种有效的造型方法。在以前的表面模型中,人们引用了代数拓扑中流形的概念。近几年,非流形几何造型(Non一manifoldGeometrieModeling)和偏微分造型成为CAD几何造型方法的热点。非流形几何模型的描述采用了代数拓扑中复形的概念,可以将线框模型,曲面模型,实体模型统一在一个单一模型中,因此在“体”的描述中,允许弧立点、悬边和悬面的存在,此模型描述方法与过程设计相适应,是未来智能以D系统的支持几何模型。偏微分几何模型则是偏微分方程来描述边、面。这种模型描述方法与物体计算机模型的工程应用相适应,很适合于进行工程分析。

在曲面实体模型中,虽然参数曲面片对构造自由曲面能力很强,但在曲面片之间的求交计算过于复杂,造成拼合算法有很大难度。虽然布尔运算为正则集合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算法,但是布尔

运算的可靠性间题仍在研究之中,在实践中布尔运算会遇到很多间题,在较为复杂的情况常常是偏差太大而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甚至计算失败。这在一些造型系统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布尔运算产生偏差甚至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数值计算的误差,其中包括误差的传递。如何提高布尔运算的可靠性是当前实体造型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学者对该间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合理分配误差;造型是分类进行时,把集中统一的精度要求考虑各步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另外从整体相关的角度出发利用形体整体一致性信息,采用推理判断来保证结果的正确性,在布尔运算之前用推理的方法保证形体的一致性,从而确定那些用数值计算方法确定的集合成员分类。布尔运算的另一间题就是如何提高效率,一般的时间复杂度与其所含边数成平方关系,人们研究了相交的局部性与空间连续性,把集合运算限制在较小的计算空间,但效果不太理想,同时如何扩大布尔运算的覆盖域也是目前的研究方向。它的主要工作及难点是运算结果的拓扑信息的重构。浮点数运算误差是造成三维布尔运算困难的另一个问题。

4结论

三维几何造型的理论与技术尚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其应用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线框遣塑、曲面造型、实体造型是三维几何造型的理论与技术发展的三个里程碑:而模糊宴体造型则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应用天地.在CAD/CAM系统中,为了满足多种不同的应用需求,总的趋势是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有机地融为一体,以收取长补短之效.三维几何造型的下一个里程碑将是形素【特征)遣塑,它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描述产品的外形和制造信息.形素不是完整意义的实体或表面,它是产品加工部位的成形信息,非加工部位一般无形素.例如对于孔的描述,有通孔和非通孔的不同;而对于通孔又有加油孔.销钉孔、透气孔、减重孔等区别,其加工要求.工序和检验标准是不一样的.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利用形素的固有属性自动推理和决策,针对产品的外形和功用以及总体结构直接完成形素组装。

参考文献

[1]莫容吴英常智勇.计算机辅助几何造型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

[2]王明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迟疑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基础.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8.

[4]王文海.三维几何造型的理论与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1994:23-26.

[5]张玉莲谈国华.三维实体造型概论.电子机械工程,2001:14-20.

[6]陈辉.多面体布尔运算算法改进及误差处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44-45.

基于现象的复杂系统建模方法

第31卷第1期重庆大学学报 Vol .31 No .1 2008年1月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Jan .2008  文章编号:10002582X (2008)0120061206 基于现象的复杂系统建模方法 马 旭,杨 晨,张雨英 (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重庆400030) 摘 要:提出了基于现象的复杂系统建模方法,给出了不同尺度间的耦合方案。将单体管式固 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 OFC )划分成流动现象、传热现象以及反应扩散现象。对流动、传热现象采用CF D 模型,对反应扩散现象采用格子波尔兹曼(LBM )模型。并且采用全局型的数据库对流动、传热以及反应扩散现象进行耦合。 关键词:复杂系统;多尺度;基于现象的建模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志码:A Phenomena 2Based ModelingMethodol ogy Research of Complex System MA X u ,YAN G Chen,ZHAN G Yu 2Ying (School of Power Engineering,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0,P .R.China ) Abstract:A phenomena 2based modeling methodol ogy was p r oposed and the coup ling sche me of different scales was given .Mono mer t o the s olid oxide fuel cell (S OFC )was divided int o fl ow,heat transter and reacti on 2diffusi on phenomena .The f ol w and heat transter phenomena were si m ulated with CF D methodol ogy and the reacti on 2diffusi on phenomena was si m ulated with Lattice Boltz mann methodol ogy .The fl ow,heat transfer and reacti on 2diffusi on phenomena were coup led by a database . Key words:co mp lex syste m;multi 2scale;phenomena -based modeling methodol ogy 目前,过程工业中复杂系统的工艺和设备的量化设计和放大仍难以实现,新系统的开发也只能靠经验,常常带有缺陷,工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系统大多都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所谓的复杂系统是指具有大量交互成分,其内部关联复杂、不确定、总体行为具有时空多尺度特性,即不能通过系统的局部特性,抽象地描述整个系统特性的系统。由于复杂系统是一个无法重现,不可计算的系统,对这样不可计算系统的研究,系统仿真是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研究手段。而建模理论与仿真方法是核心问题,即如何对目标系统建立仿真模型。国内外研究表明,传统的建模方法(诸如还原论方法、归纳推理方法等)已经不能很好地刻画复杂系统,需要采用新的建模理论与仿真方法[1] 。 事实上,很多复杂现象的根源在于无数个微小尺度单元的相互作用,如能描述这些微小尺度单元及其相互作用则可复现全部过程。这是实现过程工业量化设计和放大的根本途径,而多尺度分析方法则正是抓住多尺度效应这一重要特征进行简化分析,尽管还未深入到微观过程的所有细节,但却涉及到了过程的内在机制,是一种有效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唯一的途径。针对复杂系统的多尺度效应,笔者提出了一种基于现象的建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模拟客观对象,将复杂系统划分为与之相应的现象,以自底向上的方式,从研究个体微观行为着 手,进而获得系统宏观行为[2] 。

数学建模中数学模型方法的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建模中数学模型方法的研究 一、前言部分 数学建模[]1是将实际问题抽象、简化,明确变量和参数,然后根据某种“规律”建立变量和参数间的数学关系,再解析地或近似地求解并加以解释和验证这样一个多次迭代的过程。但要进行真正好的数学建模必须要有有关领域的专家、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也就是说数学建模的过程往往是一个跨学科的合作过程。 应用某种“规律”建立变量、参数间的明确数学关系,这里的“规律”可以是人们熟知的物理学或其他学科的定律,例如牛顿第二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也可以是实验规律。数学关系可以是等式、不等式及其组合的形式,甚至可以是一个明确的算法:能用数学语言把实际问题的诸多方面(关系)“翻译”成数学问题是极为重要的。 不同的建模者由于看问题角度不同所建立的模型往往是不同,我们通过介绍数学建模的几类方法和几个典型的数学模型,来让大家对数学模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二、主题部分 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我们把数学知识的这一应用过程称为数学建模。简而言之,数学建模是利用各种数学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数学建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0世纪70年代初诞生于英美等现代化工业国家。由于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的发展,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用计算机来解决,而计算机与实际问题之间需要数学模型来沟通,所以这门学科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迅速辐射至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参见文献[2][3]) 纵观数学的发展历史,数千年来人类对于数学的研究一直是沿着纵横两个方向进行的。在纵向上,探讨客观世界在量的方面的本质和规律,发现并积累数学知识,然后运用公理化等方法建构数学的理论体系,这是对数学科学自身的研究。在横向上,则运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各门科学和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里首先要运用数学模型方法构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导出其结果,再返回原问题实现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是对数学科学应用的研究,由此可见,数学建模既是各门科学研究的经常性活动,具有方法论的重要价值,又是数学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的中介和桥梁,对于发挥数学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数学建模算法--复杂系统决策模型与层次分析法

数学建模算法--复杂系统决策模型与层次分析法 §3.4 复杂系统决策模型与层次分析法 Analitic Hierachy Process (AHP) T.L.Saaty 1970’ 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一. 问题举例 1. 在海尔、新飞、容声和雪花四个牌号的电冰箱中选购一种。要考虑品牌的信誉、冰箱的功能、价格和耗电量。 2. 在泰山、杭州和承德三处选择一个旅游点。要考虑景点的景色、居住的环境、饮食的特色、交通便利和旅游的费用。 3. 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数学教育中选择一个领域申报科研课题。要考虑成果的贡献(实用价值、科学意义),可行性(难度、周期和经费)和人才培养。 二. 模型和方法 1. 层次结构模型的构造 步骤一:确定层次结构,将决策的目标、考虑的因素(决策准则)和决策对象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绘出层次结构图。 最高层:决策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 最低层:决策时的备选方案。 中间层:考虑的因素、决策的准则。 对于相邻的两层,称高层为目标层,低层为因素层。 例 1. 选购冰箱 例2. 旅游景点 例3. 选购冰箱 品牌 功能 价格 耗电 海尔 新飞 容声 雪花 旅游景点 居住 景色 费用 饮食 交通 泰山 杭州 承德 科研课题 贡献 可行性 实 用 价 值 学 术 意 义 人 才 培 养 难 度 周 期 经 费 基础 应用 教育

步骤二: 通过相互比较,确定下一层各因素对上一层目标的影响的权重,将定性的判断定量化,即构造因素判断矩阵。 步骤三:由矩阵的特征值确定判别的一致性;由相应的特征向量表示各因素的影响权重,计算权向量。 步骤四: 通过综合计算给出最底层(各方案)对最高层(总目标)影响的权重,权重最大的方案即为实现目标的最由选择。 2. 因素判断矩阵 比较n 个因素y=(y 1,y 2,…,y n )对目标 z 的影响. 采用两两成对比较,用a ij 表示因素 y i 与因素y j 对目标z 的影响程度之比。 通常用数字 1~ 9及其倒数作为程度比较的标度, 即九级标度法 x i /x j 相当 较重要 重要 很重要 绝对重要 a ij 1 3 5 7 9 2, 4, 6, 8 居于上述两个相邻判断之间。 当a ij > 1时,对目标 Z 来说 x i 比 x j 重要, 其数值大小表示重要的程度。 同时必有 a ji = 1/ a ij ≤1,对目标 Z 来说 x j 比 x i 不重要,其数值大小表示不重要的程度。 称矩阵 A = ( a ij )为因素判断矩阵。 因为 a ij >0 且 a ji =1/ a ij 故称A = (a ij )为正互反矩阵。 例. 选择旅游景点 Z :目标,选择景点 y :因素,决策准则 y 1 费用,y 2 景色,y 3 居住,y 4 饮食,y 5 交通 3. 一致性与权向量 如果 a ij a jk =a ik i, j, k=1,2,…,n, 则称正互反矩阵A 具有一致性. 这表明对各个因素所作的两两比较是可传递的。 一致性互正反矩阵A=( a ij )具有性质: A 的每一行(列)均为任意指定行(列)的正数倍数,因此 rank(A)=1. A 有特征值λ=n, 其余特征值均为零. 记A 的对应特征值λ=n 的特征向量为w=(w 1 w 2 ,…, w n ) 则 a ij =w i w j -1 如果在目标z 中n 个因素y=(y 1,y 2,…,y n )所占比重分别为w=(w 1 w 2 ,…, w n ), 则 ∑i w i =1, 且因素判断矩阵为 A=(w i w j -1) 。 因此,称一致性正互反矩阵A 相应于特征值n 的归一化特征向量为因素y=(y 1,y 2,…,y n )对目标z 的权向量 4. 一致性检验与因素排序 定理1: n 阶正互反矩阵A 是一致性的当且仅当其最大特征值为 n. 定理2: 正互反矩阵具有模最大的正实数特征值λ1, 其重数为1, 且相应特征向量为正向量. 为刻画n 阶正互反矩阵A=( a ij )与一致性接近的程度, 定义一致性指标(Consensus index) : CI=(λ1-n)/(n-1) CI = 0, A 有完全的一致性。CI 接近于 0, A 有满意的一致性 。 Saaty 又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T n 1 2 3 4 5 6 7 8 9 RI 0 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当CR = CI / RI < 0.1 时, 认为A 有满意的一致性。 ????????????????=1133/15/11123 /15/13/12/114/17/133412/155 721A

概念建模研究综述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2年第1期 JISUANJI YU XIANDAIHUA 总第197期 文章编号:1006- 2475(2012)01-0044-05收稿日期:2011-07-27作者简介:杨斌(1980-),男,山东烟台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系讲师,研究方向:语义网,软件工程,概念建模;齐玉东(1974-),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义网,知识管理,软件工程,描述逻辑。 概念建模研究综述 杨 斌1,齐玉东1,孟凡磊 2(1.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系,山东烟台264001;2.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飞行器工程系,山东烟台264001)摘要:概念建模是指创建概念模型的行为,这些模型用来描述问题,与具体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和策略独立无关。在过去数十年中,大量概念建模方法和工具纷纷涌现,许多理论如本体论、语言学和认知学的引入,增强了概念建模的理论基础。基于本体的概念建模研究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本文对概念建模的发展、概念建模语言、基于本体的概念建模以及概念模型的质量评估进行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概念建模;概念建模语言;本体;模型转换;质量评估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6-2475.2012.01.012 Overview of Conceptual Modeling YANG Bin 1,QI Yu-dong 1,MENG Fan-lei 2 (1.Department of Ordna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University ,Yantai 264001,China ;2.Department of Airborne Vehicle Engineering ,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University ,Yantai 264001,China )Abstract :Conceptual modeling is the activity of creating models.Models that describe problems are independently from the tech-nology and strategy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In the past few decades ,a large number of conceptual modeling methods and tools have emerged.Many theories such as ontology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science enhance the concept modeling theoretical basis.Ontology based conceptual modeling got full attention.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ual modeling ,conceptual model language ,on-tology-based conceptual modeling and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conceptual model have been studied.Key words :conceptual modeling ;CML ;ontology ;model transform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0引言 Mylopoulos [1]将概念建模(Conceptual Modeling ,CM )定义为形式化地描述我们周围的客观和社会世界的某些方面的活动,其目的是提供领域的理解和交流。概念建模在信息系统设计、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达、组织环境建模、业务处理、软件开发过程、软件需求等计算机科学的不同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概念建模研究的意义愈显重要。 1概念建模发展历程 在形成领域中的概念时,人们并不考虑模型在计算机内部是如何表达的。概念建模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久负盛名。本节探讨概念建模 在不同阶段, 不同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另外,构成某一应用域的模型不仅有静态对象也有动态的事件 和行为。因此,在探讨概念建模技术的同时也会涉及这些方面。 概念建模的产生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数据库领域之外技术的发展为概念建模奠定了夯实的 基础。首先, 抽象化被用于软件开发。Parnas 的研究[2] 对数据抽象提供十分准确和完善的说明,使得 软件片段能够相互作用;提出数据抽象的概念, 并将实现细节从用户角度隐藏。编程语言Simula 是建模领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标记。Simula 提出了一组新的概念,如对象、类、方法,特别是子类支持一般化抽 象的概念[3] 。Simula 被认为是第一个面向对象程序 设计语言,是面向对象技术的基石。AI 方面, Quillian 在文献[4] 中提出了语义网络,使用图形知识表示语言,用节点表示概念,用边表示关系,将继承作为推理的机制,这成为以后的概念建模技术的一个特点。Ross 在70年代中期所提出的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技

最新复杂系统决策模型与层次分析法

复杂系统决策模型与层次分析法

§3.4 复杂系统决策模型与层次分析法 Analitic Hierachy Process (AHP) T.L.Saaty 1970’ 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一. 问题举例 1. 在海尔、新飞、容声和雪花四个牌号的电冰箱中选购一种。要考虑品牌的信誉、冰箱的功能、价格和耗电量。 2. 在泰山、杭州和承德三处选择一个旅游点。要考虑景点的景色、居住的环境、饮食的特色、交通便利和旅游的费用。 3. 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数学教育中选择一个领域申报科研课题。要考虑成果的贡献(实用价值、科学意义),可行性(难度、周期和经费)和人才培养。 二. 模型和方法 1. 层次结构模型的构造 步骤一:确定层次结构,将决策的目标、考虑的因素(决策准则)和决策对象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绘出层次结构图。 最高层:决策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 最低层:决策时的备选方案。 中间层:考虑的因素、决策的准则。 对于相邻的两层,称高层为目标层,低层为因素层。 例 例3.

步骤二: 通过相互比较,确定下一层各因素对上一层目标的影响的权重,将定性的判断定量化,即构造因素判断矩阵。 步骤三:由矩阵的特征值确定判别的一致性;由相应的特征向量表示各因素的影响权重,计算权向量。 步骤四: 通过综合计算给出最底层(各方案)对最高层(总目标)影响的权重,权重最大的方案即为实现目标的最由选择。 2. 因素判断矩阵 比较n 个因素y=(y 1,y 2,…,y n )对目标 z 的影响. 采用两两成对比较,用a ij 表示因素 y i 与因素y j 对目标z 的影响程度之比。 通常用数字 1~ 9及其倒数作为程度比较的标度, 即九级标度法 x i /x j 相当 较重要 重要 很重要 绝对重要 a ij 1 3 5 7 9 2, 4, 6, 8 居于上述两个相邻判断之间。 当a ij > 1时,对目标 Z 来说 x i 比 x j 重要, 其数值大小表示重要的程度。 同时必有 a ji = 1/ a ij ≤1,对目标 Z 来说 x j 比 x i 不重要,其数值大小表示不重要的程度。 称矩阵 A = ( a ij )为因素判断矩阵。 因为 a ij >0 且 a ji =1/ a ij 故称A = (a ij )为正互反矩阵。 例. 选择旅游景点 Z :目标,选择景点 y :因素,决策准则 y 1 费用,y 2 景色,y 3 居住,y 4 饮食,y 5 交通 3. 一致性与权向量 如果 a ij a jk =a ik i, j, k=1,2,…,n , 则称正互反矩阵A 具有一致性. 这表明对各个因素所作的两两比较是可传递的。 一致性互正反矩阵A=( a ij )具有性质: A 的每一行(列)均为任意指定行(列)的正数倍数,因此 rank(A)=1. A 有特征值λ=n, 其余特征值均为零. 记A 的对应特征值λ=n 的特征向量为w=(w 1 w 2 ,…, w n ) 则 a ij =w i w j -1 ??? ? ??????? ?? ???=113 3 /15/11123/15/13/12/114 /17/1334 12/155 721 A

Ontology理论研究和应用建模

Ontology理论研究和应用建模——《Ontology研究综述》、w3c Ontology研究组文档以及Jena编程应用总结1 关于Ontology 1.1Ontology的定义 Ontology最早是一个哲学的范畴,后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被人工智能界给予了新的定义。然后最初人们对Ontology的理解并不完善,这些定义也出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列表如下: 关于最后一个定义的说明体现了Ontology的四层含义: ●概念模型(cerptualization) 通过抽象出客观世界中一些现象(Phenomenon)的相关概念而得到的模型,其表示的含义独立于具体的环境状态 ●明确(explicit) 所使用的概念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有明确的定义 ●形式化(formal) Ontology是计算机可读的。 ●共享(share) Ontology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它所针对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体。 Ontology的目标是捕获相关的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术语)和词汇之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1.2Ontology的建模元语 Perez等人用分类法组织了Ontology,归纳出5个基本的建模元语(Modeling Primitives):●类(classes)或概念(concepts) 指任何事务,如工作描述、功能、行为、策略和推理过程。从语义上讲,它表示的是对象的集合,其定义一般采用框架(frame)结构,包括概念的名称,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的集合,以及用自然语言对概念的描述。 ●关系(relations) 在领域中概念之间的交互作用,形式上定义为n维笛卡儿积的子集:R:C1×C2×…× C n。如子类关系(subclass-of)。在语义上关系对应于对象元组的集合。 ●函数(functions) 一类特殊的关系。该关系的前n-1个元素可以唯一决定第n个元素。形式化的定义为F:C1×C2×…×C n-1→C n。如Mother-of就是一个函数,mother-of(x,y)表示y是x的母亲。 ●公理(axioms) 代表永真断言,如概念乙属于概念甲的范围。 ●实例(instances) 代表元素。从语义上讲实例表示的就是对象。 在实际建模过程中,概念之间的关系不限于上面列出的4种基本关系,可以根据领域的具体情况定义相应的关系。 1.3Ontology和语义网络

复杂系统建模与分析

复杂系统建模与分析 课程内容 1.绪论:系统与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复杂系统、应用示例。 2.概念建模方法:现状、概念建模过程、概念建模方法、概念建模语言。 3.系统的数学描述:系统的抽象化与形式化、确定性数学模型、随机性数学模型。 4.连续系统建模方法:微分方程、状态空间、变分原理。 5.离散事件系统的建模方法:随机数产生与性能检测、实体流图法、活动周期法、Petri网法。。 6.随机变量模型的建模方法:分布类型假设、分布参数估计、分布假设检验。 7.基于系统辨识的建模方法:概述、模型参数的辨识方法、模型阶次的辨识方法。 8.复杂系统的建模方法:神经网络的建模方法、灰色系统的建模方法、基于Agent的行为建模方法。 9.复杂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建模方法:概述、基本概念、一般步骤与仿真钟推进、仿真语言介绍(Witness、E-Mplant)、复杂物流系统仿真应用。 参考教材: [1] 系统建模. 郭齐胜等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 复杂系统的分析与建模. 王安麟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 复杂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 陈森发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离散事件动态系统. 郑大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1.绪论 1.1 系统与模型 1.1.1 系统 系统:按照某些规律结合起来,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所有实体的集合或总体。 可以将港口码头定义为一个系统。该系统中的实体有船舶和码头装卸设备。船舶按某种规律到达,装卸设备按一定的程序为其服务,装卸完后船舶离去。船舶到达模式影响着装卸设备的工作忙闲状态和港口的排队状态,而装卸设备的多少和工作效率也影响着船舶接受服务的质量。 系统有三个要素,即实体、属性、活动。实体确定了系统的构成,也就确定了系统的边界,属性也称为描述变量,描述每一实体的特征。活动定义了系统内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反映了系统内部发生变化的过程。 状态:在任意时刻,系统中实体、属性、活动的信息总和。

复杂系统分析与设计

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面向对象技术基本概念 面向对象技术的设计思想模拟自然界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将数据和对数据的操作方法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对象(Object),对同类型对象抽象出共性,形成类(Class).任何一个类中的数据都只能用本类自有的方法进行处理,并通过简单的接口与外部联系.对象之间通过消息(Message)进行通信. 对象和实例(object&instance) 类(class) 封装(encapsulation) 继承(inheritance) 多态(polymorphism) 消息(message 对象模型基本元素的标识: 1)类、属性、方法 类是具有相同属性和操作的对象集合的总称。它是面向对象的一个基本概念,类封装了客观世界中对象实体的特征与行为,即属性与方法。其表示法是一个矩形,由带有类名、属性和方法(操作)的分格框组成。如下图所示。 属性是指类的特性,它描述类所具有的一系列特性值。一个类可以有多个属性,也可以没有属性。在类图中属性只要写上名字就可以了。如左图. 也可以在属性名后跟上类型甚至缺省取值,如右图: 方法是指类所能提供的服务或可执行的操作。它表现类的动态特征。 继承,也称泛化,它是面向对象描述类之间相似性的一个重要机制。面向对象利用继承来表达这种相似性,这使得可以利用继承来管理类,同时也使得在定义一个相似类时能简化类的定义工作。 继承(泛化)关系 3)超类、父类、子类

一个类可以继承其他类的属性和方法。继承了其它类属性和方法的类称为子类,被继承的类称为父类或超类。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子类复用父类属性和方法的过程,称为继承或泛化。 没有父类的类被称为基类或根类;没有子类的类被称为叶类。如果一个类恰好只有一个父类,这样的继承关系叫单继承。如果一个类有多个父类,这样的继承就是多继承。 4)抽象类抽象类(Abstract Class)是一种不能直接产生实例的类,它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其他的非抽象类继承和重用上图表示了抽象类的应用。其中文本编辑器独立于平台,为此定义了一个独立于平台的窗口对象类“Window”,它是一个抽象类,在类名“Window”下标有约束{abstract}。类“Window”包含有两个方法的名称“toFront()”和“toBack()”,但是没有方法实现。类“Window”本身不能有实例,但它有两个特化的子类“Windows Window”和“Mac Window”,它们包含了方法“ toFront()”和“toBack()”在不同平台上的实现。在本例中,类“ Window”的作用是作为文本编辑器类“ Text Editor”的一个接口。(如上右图) 5)多态多态是指在不同类中具有相同名称的方法(操作)。 6)依赖(dependency) 依赖是指一个类中的元素使用了另一个类。依赖关系描述类之间的使用关系。(如上右 图) 7)关联关联(Association)是指对象类之间具有的语义联系。其基本表示如下。(如下左图) 应用于关联的4种修饰:关联名角色名多重性限定符与约束符 8)聚合与组合聚合(Aggregation)是一种描述类之间的整体与部分的组成关系。(如上右图)组合(Composition)是一种特殊的聚合,它的每个部分体都是必须的。如下图所示。

工业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期末复习

工业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系统是指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者的对象的 有机组合。系统包括工程系统和非工程系 统,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也可分为复杂系 统和简单系统、中小系统和大系统。 2、系统具给定的边界、输入和输出,其三要素 为:实体、属性、活动。 3、模型是实际系统本质的抽象和简化。分为: 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4、建模:为了达到系统研究的目的,用于收集 和描述系统有关信息的实体。 5、仿真的意义:系统是研究对象,建模是系统 特性的描述,仿真则包含建立模型及对模型 进行实验两个。 6、根据模型类型,系统仿真分为物理仿真、数 学~和物理—数学~。 7、系统仿真的步骤及基本功能:1)调研系统, 明确问题;2)设立目标,制定计划;3)建 立系统数学模型;4)模型校核、验证及确 认;5)数据采集;6)数学模型与仿真模型 的转换;7)仿真实验设计;8)编制程序, 仿真实验,运行模型,计算结果;9)数据

处理,统计分析;10)优化与决策。 8、仿真技术的分类。按什么分,按什么分…… 9、仿真技术不足:建模方法尚不完善,须通过 建模和仿真人员分析。 10、发展趋势:一体化建模与仿真环境。 11、研究热点:面向对象仿真、定性仿真、智能 仿真、分布交互仿真、可视化仿真、多媒体 仿真、虚拟现实仿真、internet网上仿真。 12、系统辨识:在对被识系统进行输入和输出观 测的基础上,从设定的一类系统中确定出一 个与被识系统等价的系统。(两种方式:在 线辨识和离线辨识) 13、系统辨识过程要解决:模型框架、模型结构、 模型参数。系 14、互逆的技术手段:系统辨识与系统分析。 15、系统分析:通过一系列步骤,帮助决策者选 择决策方案的一种系统方法。(五大要素: 目标、替代方案、费用、模型和准则) 第二章 1、系统模型分类:1)按照变量情况:确定型模型、随机型模型;2)按数学方法:初等模型、微分方程模型、优化模型、控制模型;3)按实

三位建模综述

三维几何造型技术研究 周航 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部机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32; 摘要:本文综述三维几何造型的理论与技术在CAD/CAM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概况:同时介绍了 三维几何造型的理论与技术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一一线框造型、曲面造型和实体造型:并且讨论了线 框建模、表面建模和实体建模等三种三维几何建模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阐述了物体生成原理。 描述了真实感投影技术。并简要论述了用布尔运算技术问题。 关键词:三维几何造型;实体几何法;参数法设计;变量化技术;布尔运算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3-D Geometric Modeling Techniques zhouhang (1. The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China;2. School of Inform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061, China;3. The Key Laboratory of Contemporary Design and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71007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3D geometric model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in CAD / CAM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introduces the 3D geometric model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milepost-- a wire frame modeling, solid modeling and surface modeling: and discussed the wireframe modeling, surface modeling and solid modeling of three dimensional geometry modeling methods an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describing objects generated principle. Describing the true sense projection technology. And briefly analyzes the technical problems with Boolean operation. Keyword: Three dimensional geometric modeling; Solid geometry method; Parameter design method; V ariable technology; Boolean operation. 1前言 由于飞机、船舶、汽车外形复杂含有大量的自由面,所以CAD/CAM技术从一开始就与三维实体 造型紧密联系一起。三维几何造型是60年代末以来研究发展起来的用计算机系统来表示、分析和输 出三维形体技术。1972年日本北海道大学的冲也野教郎等建成了TIPS-1系统;1973年在英国剑桥 大学由I.C.Braid等建成了BUILD系统。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对三维形体进行几 何造型理论方法和系统。 2正文 三维几何造型技术是指用计算机系统来表示控制分析和输出三维形体,计算机中所存储和处理的 模型是对原物体确切的数学描述或是对原物体某种状态真是模拟。这个模型可为计算机辅助分析与 制造(CAE CAD)提供信息,如有三维模型产生有限元计算网络,编制数控加工刀具轨迹,甚至可进 行虚拟加工与虚拟实验。 线框模型是最早被发展应用的(70年代初),然后是表面模型(70年代后期),实体模型自80年 代以来逐渐得到发展和广泛应用,现在已经成为三维模型的主要形式。进入90年代世界各地区有了

图像数据挖掘相关研究综述_概念和应用

Research on Image Mining-Concepts and Application Ding Chong Fan Jun Luan Tian Abstract:Image mining is an emergng field in data mining.Along with the wild use of large scale digital photo tech -nology,it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devise powerful tools for analyzing tremendous image data and grasping the contents inside.But there is a large gap between traditional data mining and image mining in data formation and content,and the methods and algorithms are also different.In this paper,we focus on illustrating basic concepts and re -cent applications issues on image mining and the frameworks are reviewed,and then related technologies such as pat -tern recognition and image processing are discussed.At last,applications of such techniques as satellite photo,medical X-rays,and bio-photomicrography are introduced. Key words:data mining;pattern recognition;image processing 作者简介:丁冲,1983年生,吉林长春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数据挖掘。范钧,1983年生,河北保定人,西南财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栾添,1983年生,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动物学。 图像数据挖掘相关研究综述—概念和应用 丁冲范钧栾添 摘要:图像挖掘是数据挖掘领域中新兴的领域。随着数字照相技术的发展和在多学科中的广泛应用,对大量图像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越来越重要。由于图像挖掘的对象、内容不同于传统数据,方法上也不同于传统技术。本文旨在介绍图像挖掘的基本概念和体系以及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回顾了图像挖掘的相关问题及建模框架,并与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等相关领域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还介绍了近年来图像挖掘领域在卫星遥感、医学影像和生物显微照片研究的相关应用。关键词: 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图像处理1引言 图像获取和存贮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大规模精细 图像数据库的产生。通过诸如卫星照片、医学照片和数字照相机等设备,获得了大量的图像数据。图像挖掘由于它潜在的巨大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对于那些能够自动提取语义信息(知识)的图像挖掘系统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时至今日,人们所掌握的技术还很难对这过于巨大的数据加以利用。 Hsu,Lee 和Zhang [1]的一篇综述性文章指出,这一领域中最基本的问题在于,需要对原始的象素图像和图像序列分析到何种精确程度,才能有效的获取复杂 的空间目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图像挖掘(Image mining ,简称IM )研究的对象是隐含的知识,图像数据的间接关系,或者其他那些没有被明确地存贮于图像数据中的模式,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取舍。 2相关概念和问题 2.1数据挖掘与图像挖掘 由于图像数据库和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存在巨 大差异,导致了很多现有的数据挖掘(Data Mining )技术无法应用在IM 领域。 第一,在关系数据库中,数据值在语义上是有意 第12期(总第111期)2008年12月 No.12(Series No.111)Dec2008 统计教育Statistical Thinktank

储层建模文献综述

精品文档 。 1欢迎下载 摘要 针对我国以河流~三角洲相砂体为主的储层特点,本文提出了利用随机建模技术建立预测模型的方法,即综合各种途径取得的信息,对储层内井点之间、之外砂体的形态及其参数作出一定精度的预测估值。另外,本文还对储层随机建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各种模拟方法在储层表征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和讨论,重点介绍了模拟退火方法,并且总结出随机建模的一般方法。 引言 随着技术的发展,地质科学正经历着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建模、由观察 向预测的方向发展。储层表征技术(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正是顺应这一潮流而生,储层表征的最终结果是建立储层三维定量地质模型,而储层随机建模技术(Stochastic Reservoir modeling )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它的目标是将各种资料通过某种手段统一在一个定量模型中,这个定量模型不但与所有资料相一致,而且也包含所有资料所反映出的储层分布的空间结构信息,最终结果以易于展示、更改和运用数字化的方式保存在计算机中,这是目前储层建模的趋势。 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可以综合利用岩心、钻井、测井、试井、地震、地 质等各种资料。它不仅可以解决沉积相空间分布和物性参数的空间分布问题,而且可以解决裂缝和断层的空间分布和方位问题。 目前,储层建模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确定型建模,即根 据各井的测井资料进行多井解释,井间则主要依靠地震信息来描述,这样井间的每一个点都有确定的数值,用这样的方法建立的模型即为确定型模型。由于地震分辨率所限,该方法只能用于勘探早期。另一类是随机建模,建立预测模型,即综合各种方法取得的信息,主要依靠沉积学的方法加上地质统计学的方法,对井点之间、之外参数作出一定精度的细致的预测估计,故称为预测模型。随机建模的具体方法有较传统的克立金法、蒙特卡洛法以及现在流行的分形法、神经网络法、遗传法、模拟退火法等几十种算法。 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具有三大优点:一是可以实现油气储层的精细描述 和建模,定量表征和刻画储层各种尺度的非均质性;二是可以定量研究储层的不确定性(虽然储层在本质上是确定的,客观上是唯一的,但由于储层的复杂性和信息的有限性,因而造成描述上的不确定性。);三是便于把各种来源的信息和资料综合到一个统一的定量模型之中。 第一章 储层随机建模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自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的https://www.360docs.net/doc/487684829.html,ke 教授和挪威Nosc Hydro 石 油公司的H.Haldoren 博士于1984年联名发表了储层随机建模的第一篇论

复杂系统建模论文

复杂系统建模简述 目前,我们面临的社会正迅速从制度经济转入知识经济,其中所涉及的各种研究系统越来越复杂,人在之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不可忽略。而网络化的加速发展,更是极大地加剧了各类系统的复杂性程度。因此现有的系统分析方法已远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复杂系统所面临的许多关键性问题,我们需要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有针对性的进行复杂系统建模,所以复杂系统建模的知识就越来越重要。下面就我所学到的复杂系统建模做一个简述。 一、系统理论概述 平常说的系统是具有一定功能,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由许多要素或构成部分组成的整体。可以将港口码头定义为一个系统。该系统中的实体有船舶和码头装卸设备。船舶按某种规律到达,装卸设备按一定的程序为其服务,装卸完后船舶离去。船舶到达模式影响着装卸设备的工作忙闲状态和港口的排队状态,而装卸设备的多少和工作效率也影响着船舶接受服务的质量。 系统一般有三个要素,即实体、属性、活动。实体确定了系统的构成,也就确定了系统的边界,属性也称为描述变量,描述每一实体的特征。活动定义了系统内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反映了系统内部发生变化的过程。 系统建模则是建立一个新系统,用来模拟或仿真原有系统。模型是对实际系统的简化表示,它提取和反映了所研究系统的基本性质。模型的表现形式有直觉模型、实物模型、模拟模型、图表模型、数学模型。其中数学模型的种类包括参数模型、非参数模型、模糊及神经元模型、区域规划模型、网络模型、黑箱模型、黑板模型、遗传算法模型等。 二、复杂系统理论概述 典型的复杂系统有工程技术大系统,社会经济大系统,生态环境大系统. 复杂系统则是能够被解耦或者分解成若干个互连子系统,从而进行有效计算或者满足实际需要的系统,或传统的建模、系统分析、控制器设计及优化技术不能处理的、具有多个互连子系统的系统。

我国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摘要]自2003年起,我国便有学者对胜任力模型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8年内480篇研究胜任力模型的文献,对我国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数量、内容及趋势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胜任力模型研究的走势和趋向。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一、引言 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首次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他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够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这些个人特征包括:(1)知识,指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务型与经验型信息,如对某类产品营销策略的了解等;(2)技能,指个体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如商业策划能力等;(3)社会角色,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如以企业领导、主人翁的形象展现自己等;(4)自我认知,即个体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如将自己视为权威、教练、参与者或执行者等;(5)特质,指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对环境与各种信息所表现的一贯反应,如善于倾听、处事谨慎、做事持之以恒等;(6)动机,指推动个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如希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希望控制别人,希望让别人理解和接纳自己等。 人们常用水中漂浮的冰山来描述胜任力特征,知识、技能属于胜任力的表层特征,漂浮在水上,容易发现;而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等则属于深层特征,隐藏在水下,且越往下越难发现。研究表明,深层特征才是决定人们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 胜任力模型是指为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力要素的组合,它是胜任力的结构形式。根据胜任力的定义,胜任力模型也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可见的、外显的特征,比如技能和知识,这些特征容易了解和测量,也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但是不能预测或者决定是否有卓越的表现。二是深层次特征如社会角色、自我认知、动机等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和表现。1993年,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首次针对胜任力模型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即胜任力模型是指和参照效标(优秀的绩效或合格的绩效)有因果关系的个体深层次特征。 二、胜任力模型文献的研究现状 1.胜任力模型文献的数量情况 笔者以胜任力模型为题名在中国期刊网上对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间的全部文献进行搜索,剔除非学术性论文,共搜索到文献480篇。其中2003年4篇,2004年10篇,2005年19篇,2006年51篇,2007年82篇,2008年110篇,2009年119篇,2010年85篇。 随着胜任力模型在我国的出现,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关注和研究逐年增加,更有很多企业管理者将其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使其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工具。从统计到的每年文献数量可以看出,胜任力模型文献数量正逐年增长,发展相当迅速。 2.胜任力模型文献的研究方法 从搜集到的文献看,采用个案研究法的文献有17篇,约占总文献数的3.5﹪。其中2003年1篇,2005年2篇,2006年4篇,2007年1篇,2008年5篇,2009年2篇,2010年2篇。这些文献均以实际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中某一管理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 采用非实证研究法的文献有190篇,约占文献综述的39.6﹪。其中2003年2篇,2004年5篇,2005年12篇,2006年26篇,2007年34篇,2008年40篇,2009年43篇,2010年28篇。这些文献或系统介绍胜任力模型的概念与构建方法,或理论探讨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中的实践及作用。 采用实证研究法的文献有273篇,约占总文献数的56.9﹪。其中2003年1篇,2004年5篇,2005年4篇,2006年20篇,2007年46篇,2008年64篇,2009年78篇,2010年55篇。这些文献,一部分利用实证探讨将胜任力模型运用到企业的某管理模块中,并论证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