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与声乐艺术

合集下载

试析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发展的意义

试析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发展的意义

试析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发展的意义美声唱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复杂的声乐技巧,可追溯到17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出现时期。

它是一种高难度的歌唱方法,需要歌手通过准确的音高、强大的音量和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情感。

美声唱法在西方音乐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被认为是完美的声乐艺术。

然而,美声唱法在中国民族声乐方面的应用还相对较少,而且由于其与西方文化的紧密联系,经常被视为不太适合用于中国传统声乐形式。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探究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发展的意义,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美声唱法可以提高民族声乐的技术水平和艺术表现力。

美声唱法注重练习和掌握各种技术细节,如呼吸、音准、发声和音乐表达等方面。

它们的严谨性和细致性可使歌者的声音更为完美和优美。

在民族声乐方面,这种精细的技术细节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歌手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并在演唱民族曲目时体现出更为细腻的情感和更强的表现力。

这样,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可以起到提升整个领域的作用。

其次,美声唱法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美声唱法和中国传统声乐技巧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调式、音乐形式和表达技巧等方面。

正因为这些相似之处,美声唱法可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声乐的补充和延伸。

通过学习美声唱法,中国歌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西方音乐文化,同时也可以向西方观众展示中国传统声乐的魅力和独特性。

在这种交流和理解的过程中,美声唱法可以成为一种桥梁,将不同文化的音乐艺术家和歌手联系在一起。

最后,美声唱法可以丰富民族声乐的艺术表现形式。

虽然民族声乐有其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它们与美声唱法一样,都是一种表达情感和传达信息的方式。

通过融合美声唱法和民族声乐技巧,歌手可以创造出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音乐表现形式。

这样,民族声乐可以向更广泛的听众展示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并为音乐界注入新的能量和创新。

总之,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发展的意义可以在多个方面体现出来。

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艺术表现力、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以及丰富艺术表现形式,美声唱法可以成为民族声乐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声唱法分析

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声唱法分析

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声唱法分析随着中国音乐的不断发展,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声唱法也逐渐成为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声唱法是指以发声技巧和音乐表现为核心的一种声乐表演方式,其主要特点在于发音纯净、富有表现力与个性化,这同时也是中国艺术歌曲追求的旨意。

下文将浅析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声唱法。

一、律动感强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声唱法中,律动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也是华夏民族音乐的特点所在。

律动感是通过在演唱中追求节奏明确、韵律流畅,使歌曲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也让人们在歌曲中感受到明显的情绪波动。

在歌曲演唱中,律动感强者,往往能够让观众们沉醉于音乐氛围之中,而在歌曲风格多变,曲风极为互异的中国艺术歌曲中,则显得更加重要。

二、明察秋毫古人云:“明察秋毫是于事无补,明察固然重要,但需要有一个度”。

在中国艺术歌曲中,明察秋毫则是指歌唱表现得非常细腻,同时也表达了情感中的细节之处,这是一种高超的歌唱技巧,并需要唱者有良好的声控力。

在演唱过程中,唱者应将音乐的细节发挥到极致,这也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体现之一。

三、音乐个性在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声唱法中,音乐个性亦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表现方式,它可以反映唱者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具有很高的人为色彩。

针对不同的类型,唱者的音乐个性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在表现个人特点的同时,也应该懂得合理利用音乐语言来把握曲子的整体风格。

四、技巧独特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声唱法亦需要使用一定的技巧,在演唱中展现出独特与创意。

唱者可以运用各种特殊的发声技巧来创造独具特色的音乐表现,如闭喉音、颤声、空气吹声、鼻音等,这些技巧在唱者自己的操练中需要不断积累和总结。

总之,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声唱法是一门高超技艺,唱者需要不断创新并根据曲风不同而有所变化。

其核心在于,将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完美结合,使得观众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共鸣。

只有在种种条件下的默契配合下,唱者的歌喉,才能在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中发挥最大的声音和表现力。

论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论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论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区别与联系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是两种不同的歌唱风格,它们之间有着一些不同之处和联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两种唱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基本区别美声唱法是一种将声乐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唱法,主要用于演唱古典歌剧、宗教音乐、艺术歌曲等,它强调清晰纯净的音质、完美的音调、声音的高亢和长久的持续力。

在美声唱法中,歌手要注意呼吸的控制、发声的放松以及音调的准确掌握。

流行唱法则是一种更为自由和灵活的唱法,主要用于演唱流行歌曲、民歌等,它强调的是歌手对歌曲情感的表达和传达。

在流行唱法中,歌手要注意情感的抒发、技巧的运用和舞台表现的综合搭配。

2.音乐特点美声唱法以高质量的声音和高度技术的表现为主要特点,通常运用头音、胸音和混声三种声部,声音呈锋利而稳定的状态,有较强的穿透力和持续性,能够完成复杂的音乐技巧和高难度的音乐控制。

流行唱法则以情感的抒发和多样化的唱法为主要特点,它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元素,如音高、节奏、旋律和歌词等,来表现情感的变化和丰富性。

在流行唱法中,歌手可以在不同的音域中自由穿梭,使用各种不同的音乐技巧和唱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风格。

3.技术需求美声唱法的技术越高级,发声的稳定性和音质的纯净度越高,但它也需要对于声音的控制和技术细节有更高的要求,如呼吸控制、声音放松、音高准确等。

流行唱法的技术要求相对更为灵活,更注重歌曲的情感表达和音乐风格的塑造。

歌手可以通过音高变化、旋律变化、唱法等多种方式来表达情感和丰富性,但也需要在技术上掌握音乐元素和唱法。

4.训练方法美声唱法的训练方法主要集中在声音控制、技术细节和音乐表现方面。

歌手需要通过强化耳朵和头腔的联系,改进呼吸和肌肉使用的技术,提高声音的力度、音调准确度和稳定性。

流行唱法的训练方法主要强调音乐表现和舞台形象的掌握。

歌手需要通过运用不同的唱法和音乐元素来表达情感和音乐风格,通过形象与表演传达歌曲的情感和形式。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是两种不同的歌唱风格,它们在音乐特点、技术需求和训练方法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美声唱法演唱的艺术特点

美声唱法演唱的艺术特点

美声唱法演唱的艺术特点美声唱法是一种以声乐技巧为基础的唱法,其艺术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声音高亢明亮:美声唱法注重声音的高亢明亮,通过正确的呼吸控制和共鸣的运用,使声音充满力量和韵律感。

美声唱法要求歌手具备良好的发声技巧和音准感,使声音能够在高音强有力地表达,给人以震撼力和感染力。

2. 音域广阔:美声唱法要求歌手具备广阔的音域,能够自如地在不同音区进行转换和运用。

传统的美声唱法要求有较高的上音域,并且能够进行高音切割和高音滑音等技巧的运用,使音域更加丰富多彩。

3. 声音细腻柔和:虽然美声唱法注重声音的高亢明亮,但其也要求歌手在表达情感时能够灵活运用声音的细腻和柔和。

通过适当地使用声音的变化和调节,歌手可以表达出深情厚意的感觉,给人以温暖和柔情的印象。

而且,美声唱法还要求歌手能够自如地进行音色的调整和转换,使声音具备更多样的表现力。

4. 技巧性强:美声唱法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唱法,它要求歌手具备良好的声乐技巧,如呼吸控制、共鸣的运用、音准的掌握、音色的调整等等。

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的技巧,歌手才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给人以更深的艺术享受。

5. 音乐性强:美声唱法是一种以声乐技巧为基础,注重音乐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它要求歌手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声乐技巧,还要能够理解和体验音乐的内涵和情感,将情感通过声音传达给听众。

美声唱法中有很多的技巧和细节需要歌手去领会和运用,只有通过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和感悟,歌手才能够演绎出更具艺术性的作品。

美声唱法以其高亢明亮的声音、广阔的音域、细腻柔和的表达、技巧性强的唱法、音乐性强的特点,使其成为声乐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通过对声音的掌控和技巧的运用,美声唱法能够给人以震撼力和感染力,使听众在欣赏中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和感动。

无论是在古典音乐领域还是流行音乐领域,美声唱法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声乐分几种唱法声乐唱法类型

声乐分几种唱法声乐唱法类型

声乐分几种唱法声乐唱法类型目前在声乐演唱方法上一般常用四种演唱方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原生态唱法。

那么这些唱法分别有哪些不同呢?下面一起看看吧!美声唱法(Bel canto )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

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

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

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歌剧,美声唱法也逐渐完善。

佩里根写出意大利最早的歌剧《达芙妮》,1600年又写出了歌剧《犹丽狄茜》。

作曲家的创作,使歌剧突破了以往的唱法。

歌剧中要求咏叹调和宣叙调相结合;要求合唱和重唱相结合;宣叙调需要足够的气息支持,要求明亮优美的声音能穿透交响乐送到观众耳边。

歌剧的出现,使美声唱法趋于完善。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并逐步在我国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

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无疑是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国年青选手纷纷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更进一步说明运用美声唱法来解释和表达外国声乐作品的艺术水准已达到相当水平。

但如何使中国声乐走向世界?如何把美声唱法的优点不断的与我国声乐艺术、语言特点相结合而形成中国声乐学派,这还有大量艰苦细致斩工作,需要广大的专业和业余的声乐爱好者去不懈的努力。

意大利文中称美声唱法为Bel canto。

我国在开始引进这种唱法时,把Bel canto翻译为“美声唱法”,并把学习这种唱法的人统称为“美声学派”。

民族唱法(folk style singing )广义地讲可以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带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唱法。

这里所指的民族唱法则是作为狭义地来理解,主要是指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所用的技术方法及一些规律。

它们既是从戏曲、曲艺、民歌这些民族传统唱法中提炼和继承下来的,同时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优秀的结果。

声乐的含义名词解释

声乐的含义名词解释

声乐的含义名词解释声乐是指演唱歌曲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是用人的声带作为乐器,来发出声音,传递情感,是一门既古老又新颖的艺术。

音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通过各种物质传播到人耳中引起听觉,这种引起听觉的过程叫做声音的传导。

声乐就是指人们以发出美妙歌声为目的而进行的音乐活动。

在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优美悦耳的歌声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鼓励,更是展现个人风采的重要手段。

声乐主要包括: 1、从演唱方法上来划分:一般分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

按照音色来划分声乐类型,还有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等。

2、从演唱特点上来划分:可分为戏剧性强的与抒情性强的两大类。

1)戏剧性强的:其特点是:音域宽广、曲调华丽、表现力丰富、演唱速度较快。

代表人物有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柴科夫斯基等; 2)抒情性强的:其特点是:音域较窄、曲调流畅、表现力较弱、演唱速度较慢。

代表人物有德沃夏克、门德尔松、肖邦、舒曼等。

3)戏剧性与抒情性相结合:这类演唱兼有二者的特点,音域适中、曲调较优美、节奏也较平稳。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贝里尼、拉.沃尔夫、莱奥.梅第诺、詹.契诃夫等。

3、从表现特点上看,声乐可以分为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种。

民族唱法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字音、字腹、咬字、气息等技巧。

这些都是建立在声乐理论的基础上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需要多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技巧水平。

我们国家不乏这样的歌唱家,他们演唱的《黄水谣》《唱脸谱》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获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所以说民族唱法并不容易掌握。

而美声唱法就不同于民族唱法,他要求声音集中、声音的位置靠前、声音的连贯性强。

从本质上讲,美声唱法是通俗唱法。

因为它强调字正腔圆,字头字腹咬字,注重语言的连贯性,以及轻声、叹气等共鸣运用。

4、从地区上来划分:声乐艺术可分为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两大分支。

民族声乐则有各地的方言来划分。

例如:在福建、广东一带,有福州话、闽南话;在山西、陕西一带,有山西话、陕西话;在四川、湖北、云南一带,有四川话、云南话……这就说明,民族唱法的确是非常丰富的。

论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作品的有效结合

论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作品的有效结合

论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作品的有效结合美声唱法是指一种高度技术性的声乐表演方式,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得到广泛应用。

而中国声乐作品则是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的声乐界,美声唱法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美声唱法无法与中国声乐作品完美结合,而另一些人则持相反的观点。

本文将探讨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作品的有效结合。

美声唱法在技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美声唱法注重声音的准确和技巧的运用。

高亢激昂的高音、柔美动人的中音、深情沉稳的低音,都需要通过准确的发声技巧才能实现。

美声唱法讲究声音的清晰、纯净,并能够迅速切换不同的音域和音色。

这使得美声唱法能够更好地展现中国声乐作品中的音乐要求和情感表达。

美声唱法在演唱表现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美声唱法强调的是声音的精准和力度的掌握,而中国声乐作品则注重情感的细腻和内心的表露。

通过美声唱法的训练,歌手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声音和身体,使演唱更加自如和出色。

在演唱中国声乐作品时,美声唱法能够更好地展现歌曲的独特情感和音乐特色,使演唱更加动人和感人。

美声唱法还可以提高歌手的音乐素养。

美声唱法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感悟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

通过学习美声唱法,歌手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和作品,提高自己的音乐领悟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在演唱中国声乐作品时,歌曲的复调和和声结构就需要歌手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而美声唱法的学习可以帮助歌手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要实现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作品的有效结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美声唱法和中国声乐作品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现要求。

美声唱法追求的是声音的华丽和技巧的突出,而中国声乐作品注重的是情感的表达和文化内涵的呈现。

在进行结合时需要歌手具备较高的演唱技巧和音乐素养,同时要保持对中国声乐作品的理解和尊重。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唱歌气息及发声的基本知识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唱歌气息及发声的基本知识

就中国目前声乐发展的形式和情况,早在86年左右就已经形成了三种唱法: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下面我们就来介绍这三种唱法气息运用以及发声方法的基本知识。

1、美声唱法:它是国外的声乐艺术,17世纪由意大利歌剧逐渐形成的。

它可以在很大的剧场演唱,而且不用电声的麦克,直接穿透乐队来演歌剧。

这就要求在唱法上要非常的科学。

世界各国都在学美声唱法,而且公认这种唱法非常的科学。

三十年代和我国解放后,高等院校的声乐教育主要是美声。

(合唱主要运用美声唱法)2、民族唱法:(一)来源:它是由传统艺术逐渐发展演变过来的。

(1)是来源于中国戏曲和曲艺( 戏曲有三四百种,以唱、念、坐、打为特点。

曲艺又叫说唱,是以说和唱结合的叙述性的形式和特点。

(2)是来源于民歌(它分为山歌、小调、号子。

直接来自于民间,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

) (二)定义:在继承和吸收传统的戏曲、曲艺、民歌这三种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性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混声唱法,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声音更圆润、亲切。

3、通俗唱法:又叫流行音乐、流行唱法,是指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曲所运用的表演手段。

演唱是主要使用中、低声区,凭借麦克风演唱。

一、唱歌姿势、面部唱相、放松问题(一) 姿势:头正,眼睛平视,面部和颈部肌肉放松,下巴内收。

挺胸,略向前倾。

两肩、双臂、手自然下垂,放松。

肩膀向下、向后展开,这样有利于胸部的扩展。

背部的脊椎骨始终要有向上、下两端延伸的感觉,即脊椎要立起来,但注意整个后背不要像铁板一样,那样整个脊椎会僵硬,把用力点放在腰椎上,即把力气用在腰椎上。

两脚自然分开,或一前一后站稳,脚底要有向上充实的感觉。

整个人处在即积极又放松的状态。

(二) 面部唱相:眼睛有神,不要皱眉,脸是打开的,面带微笑,脖子到头顶都是自然兴奋的。

双唇自然放松,嘴型是在自己的基础上以自然的微笑状态打开就够了。

(三) 放松: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就是说在歌唱状态下放松(简单的说,该放松的放松,不该放松的不要放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声唱法与声乐艺术---面罩共鸣与头腔共鸣1、歌剧演唱需要强大的音量,但为了减轻声带的负担,就需要加强共鸣。

19世纪末,把鼻腔共鸣作为“面罩”唱法理论化了的是法国歌唱家雷斯克(Jeamde Reszke ,1850-1925)。

他指出:“前额和鼻梁有振动是发声方法和位置良好歌者的一种感觉和现象。

”2、面罩共鸣是现代美声学派的主要特征,追求在中声区就能形成高位置的面部共鸣,也是通常所说的把字声送到前面颧骨部位或眉心部位的唱法,也就是母音和字声结合点在面罩形成。

面罩学派认为:以眉心或面罩为中心辐射出的共鸣才是高位置的头腔共鸣。

3、法国人发明了面罩唱法,但却一度不为听众所接受,这是因为他们天生带有鼻音的语言。

可是这方法一经被意大利人尝试,则立刻受到美声界的极大赞赏,这是因为意大利人得益于天生元音后置的语言,使他们的喉咙和咽腔都始终处于良好的打开状态,所以同样应用面罩唱法,其声音效果与法国人相比就明显不同了。

4、在有关美声的著述中都讲“面罩”,讲它的重要性,讲它听起来的感觉,甚至讲它的生理结构,但却很少对怎样能获得好的面罩进行论述。

5、所谓面罩是指想象中假面舞会上所戴的面罩,用其罩住前额、鼻梁、眉心这个区域,实际上就是充分的鼻腔共鸣。

6、鼻腔共鸣是人声的高音喇叭,要吹响这个喇叭,也就是要“吹响鼻子”。

这是高位的共鸣通道,它能使上升的音束得到集中,过滤声音杂质,使字声变得纯净、高亢、明亮、富有金属感和穿透力。

7、由于鼻腔邻近的颅骨也连带参与了共鸣,所以也有专家称“鼻腔共鸣”为“头腔共鸣”。

美声界更习惯称“面罩共鸣”。

8、面罩共鸣最易使学唱者发觉并体会共鸣。

运用时,先将下腭放松,用规则的呼吸将气息运送至面部前,随时用“M”音哼出,不可使鼻腔肌肉紧张,鼻孔要充分打开通畅,小舌上提,下腭自然向下。

9、高位置的面罩共鸣就是在喉咙打开,咽腔扩张的基础上努力用气息扩充鼻咽腔,在那里产生通畅的字声共鸣,再使其进一步振动扩展到头腔。

一旦获得这种共鸣,声带负担就会减轻,发声就会省力,音束就会集中,音色就会变得纯净、华丽。

10、面罩共鸣要求在高、中、低三个声区唱任何一个字声时,都要把字声按放并集中在面罩共鸣腔里。

这种高位置的声音具有凝聚力、致远力和穿透力。

通过面罩高位置送出来的声音是圆的、亮的、灵活的、辉煌而生动的。

11、“面罩”应是一个面,不应是一个点,但可通过点的寻找训练扩大成面。

所以有专家把“面罩”称之为“共鸣场”,其意在于不要一说“罩”就引发思维的形象偏离,产生被“罩住”的状态感觉。

12、具有高位置和高泛音的声音才是最美的。

小声练习有利于体会和寻找这种优美音色的面罩共鸣,一旦掌握,声音就可收放自如,高位置与高泛音的声音就自然会出来。

13、正确的面罩感觉是以喉咙完全打开为前提,以横膈膜深呼吸支持为基础的,这声音听起来松弛、宽厚、通畅、明亮、圆润、不费力。

充分利用面罩共鸣,就是充分利用共鸣“利息”,可节省嗓子“本钱”,是低消耗,高效能,真保健。

14、同一个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学习阶段的效果往往不同。

以“面罩”安放为例,对于喉咙基本上“打开”的学生来说,在“面罩”上集中声音,可以取得积极效果,反之就会造成鼻音。

15、尽管由低音向高音的转移会给共鸣带来一些变化,但如果横膈膜以下有坚实的支持,声音就能很好地安放在面罩中,也可较容易地把它移到头腔去,那么声音和共鸣都会是匀称的。

16、如果感觉声音是在面罩里震动,这说明喉咙是放松的,气息平静地通过了声带。

当歌者获得充分的面罩共鸣后,就会感到声音在面罩外面响。

17、声音的振动受到鼻腔共鸣的加强后会使声音得到放松、自由,听起来不费劲。

运用面罩时,要特别注意下巴的放松。

18、面罩共鸣使字声的着力点安放在眉心,有意识地振动面骨往外送,从眉心到下巴都有振感,这样既能增加声音的强度,又能增加声音的穿透力。

19、帕瓦罗蒂在同王信纳先生交流时曾说过:“声音若往前送,高过眼睛是很危险的,这会失去力度。

鼻子前好像有个共鸣盒子“,这只是面罩共鸣感觉的一种。

尽管比较而言帕氏声音的震撼力不够,但穿透力还是极强的。

20、把字声引向鼻上眼下的地方,在那里感到振动,这种向前的鸣响赋予声音坚实的特征。

对面罩唱法而言,以牙龈与硬腭为字声结合点发出的声音是低位置的,以眉心为中心辐射出的声音是高位置的。

21、优美的声音不是刻意制作出来的,而是自然放射出来的。

面罩的声音一定要进入双颊,一定要用鼻子去唱,但不是在鼻子里唱,高音应是无拘束,无阻碍,轻松自然,抛洒奔放出去的。

22、往前唱法要求在最低的音高上,也能够把字声放在鼻根(面罩)上。

23、为什么往前唱或面罩唱法的歌者大多不能把声音推送出来,那是因为后面的喉咙和咽腔没充分打开,缺乏后坐力,自然前冲力就会不足。

24、想获得好的面罩声音,开始训练时一定不要先往面罩里唱,要让声音先在咽腔和胸腔里出现。

没有足够的下面和后面声音的训练基础,没有饱满的全腔体共鸣,就把声音往面罩里唱,其声音一定是苍白、单薄、无力和危险的。

25、后面和下面的状态对了,再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往前、往上去找声音的方向,这时后面和下面的声音更会得到加强,前后和上下有相辅相成的效果。

26、若共鸣不是充分地放在面罩或咽腔而是放在口腔里,那么辅音在口腔里的任何咬字动作都会影响共鸣,声音里出外进,咬字与共鸣相互干扰,吐字就会不清,声音就会混浊,歌唱状态就会受到破坏。

27、把字声共鸣安放在面罩里,咬字和吐字与共鸣的矛盾就不那么明显了。

因为问题多发于辅音与共鸣之间,辅音都是在前面形成的,特别是唇齿音。

把找共鸣的方法前移,将会大大缓解这个矛盾。

28、有人称面罩共鸣是声音的灵魂,是一种寻找高位置的唱法,更多的人称其为头腔共鸣或头声。

但二者的前后或上下位置和声音效果还是明显不同的。

29、“前面唱法”(面罩唱法或现代唱法)应是对“后面唱法”(传统唱法)的一种教学补充,或者说是在“后面唱法”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或升华,这样定位才有积极和现实意义。

好的方法其结果一定是前后都有,一定会有面罩,一定要比面罩更丰富。

30、不要用某些发音器官的紧张、用力来得到面罩。

凡是人为的、用力的、憋的、挤的,都不是好的。

好的面罩共鸣,声音轮廓清晰,既明亮又圆润,声柱从集中上升到打开开放,犹如礼炮烟花腾空绽放,自然舒展,酣畅淋漓。

31、传统美声的倡导者沈湘大师不提面罩,他认为这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会使某些肌肉紧张,而代替了应该以放松得到的共鸣。

因此,倡导面罩唱法不能顾此失彼。

32、好的传统美声应把横膈膜以下基础打好,声音混着气灌满整个歌唱腔体,从咽腔反射到头顶,再从头顶辐射到面罩。

33、好的声音都有面罩的共鸣,无论男女,无论高、中、低不同的声部,面罩既可以是结果,也可以是手段, 但只有面罩共鸣还远远不够, 中声区以上、以下、头后、头顶都要有共鸣。

34、字声往面罩送时,要很专一地只想在前面把声音送出去。

这时,要抬起上颚,上唇内并,打开鼻咽腔,放松下巴和喉咙,避免声音挂嗓,出杂音和破音。

切不可前面“踩油门”(往前推送),后面还“踩刹车”(嗓子用力或声音挂嗓)。

35、当代美声大师贾科米尼61岁在北京独唱音乐会上所展示的声音威力,令人难以想象。

他是当今世界传统美声唱法的典范,其声音前后都有,辉煌的共鸣音响几乎是当时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和。

当他与王信纳先生谈到当今流行的面罩唱法时,曾坚定地说:“不能那么来,那会使声音受到局限。

首先要使呼吸通畅,让声音在后面的咽腔形成共鸣,前面自然会有相应的震动,而绝不仅仅是那一点地方,而是整个面部。

”随之,他用手指从眼眉到下巴画了一圈。

36、贝吉大师十分注重面罩共鸣,他在中国讲学时曾这样说过:“我很不愿意跟你们说这句话,其实声音就是要感觉从鼻子里出来。

”要注意的是意大利人可以不注重喉咙和咽腔的打开,因为他们天生就有,但中国人和亚洲人却千万不可以直接往面罩上唱。

37、元音在面罩集中,用面罩(鼻腔为中心)为掩盖的方法,是现代美声唱法训练中的普遍模式,但普遍欠缺的是后面腔体的扩张,缺少通、圆、活、松,声音不辉煌。

这主要不是唱法本身的问题,而是训练方法和老师的声音概念问题。

38、获得良好基音的必备要素之一就是打造良好的共鸣空间,面罩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是打开鼻咽腔的产物。

鼻咽腔也要体会上下、左右和前后的打开,以建造更宽敞的修饰空间,为咬字和关闭创造条件。

39、在高声区,歌者应把可以共鸣的腔体全部灌满,头顶要像一个圆拱,或像一个大蘑菇,用气息冲击拱顶向上及向两边扩张,要扩张到极点。

通常男高音到升fa时,拱顶会突然向两边裂开,集中的声音会破顶而出。

歌者自己听着声音可能不大,听者听到的却很穿透、很明亮。

相比只向上找共鸣焦点的单一面罩共鸣,感觉和声音效果会完全不同。

40、有关面罩(mask),贝吉大师要求“在颧骨和鼻子处把声音往宽里唱”。

大歌唱家盖达(Gedda)要求“把声音送到面罩外1.8尺的地方”。

素有小莫纳考之称的韩国男高音尹锡贞,在被问及高音究竟应开到多大时,他思索了一会回答,“从南极到北极”。

有意识地振动面骨,增加声音的强度,声音才能更好更多地送出去并令人震撼。

送不出去或不能充分地送出去,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美声歌者的通病。

41、在腔体灌满的基础上,出现在硬口盖以上位置的共鸣音色,是鼻腔与头腔混合共鸣的产物。

打开鼻咽腔所产生的共鸣,只是头腔共鸣的一部分。

42、进入面罩的声音会产生一种丰富的泛音,用这样的方法感觉唱高音,会使人感到金色阳光般的灿烂,用这种方法轻声低吟时,能强能弱,会给人以银色月光般的温柔。

43、要唱好面罩,起声前就要先把颧骨上抬,或把上颚上抬及嘴唇内收的状态做出来。

在面罩上也要找空、松、通的感觉,不论是传统美声,还是现代美声,亮音都不应是挤出来的,而是膨胀出来的。

44、是否有面罩的感觉,仅应看作是检验发声方法是否正确的手段之一,不可当作追求的惟一目标,否则会造成声音过于“靠前”、“单薄”或鼻音。

45、追求面罩共鸣一定要在喉咙、咽腔、鼻腔、胸腔和腹腔乃至后背都充分打开的基础上进行。

要尽可能地在高位置上把声音放出来,这时良好的面罩共鸣就会产生并伴随部分头腔共鸣。

因此有专家说,面罩共鸣就是头腔共鸣。

实际应是头腔共鸣的一部分。

46、头腔共鸣和面罩共鸣并不是男高音的专利,没有头腔共鸣的男中音是没有价值可言的。

好的男中音可以唱到降B,听了卡普契里这样的男中音,再听一般的男高音,会觉得没什么味道了。

47、在面罩共鸣的基础上,把声音位置有意识地再往后、往上移动一下,会得到良好的头腔共鸣。

而传统美声唱法是直接让声音贴后咽壁反射向上,直接在脑后及头顶得到共鸣。

这是不同的高音技法和感觉,没有很好的嗓音条件是很难做到的,应用不当会损害嗓子。

48、头腔共鸣的获得可以有多种方法,如:咽腔反射法,脑后翻扣法,面罩推送法,直送头腔法,集中打开法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