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弗森美术馆
贝聿铭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生于广州。
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
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
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
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综合贝聿铭个人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
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
贝聿铭

1983
生平简介
贝聿铭(Ieoh Ming Pei)(汉语拼音: bei yu ming) 美 籍华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1917年4月26日生于 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 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 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 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 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一般认为受W.格罗皮乌斯的影响,他 掌握了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抽象几何形体的娴熟技巧,巧妙运 用石、混凝土、钢和玻璃等建筑材料。作为华人建筑师,他 主张寻求恰当的途径来表达中国建筑传统的本质。
作品简介
1974年 -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1982年 -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1982年 - 1990年 中银大厦,香港 1989年 - 法国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2002年 - 2006年,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谢谢!
伊弗森美术馆
卢浮宫院内的玻璃金字塔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 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 成。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 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换言之,支架的负 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 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建筑大师-贝聿铭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 美国国家美术馆(即西馆)的扩建部分, 1978年落成。它包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 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 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 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贝 聿铭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用一条对角线把 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伊弗森美术馆
• 位于纽约州西拉克斯(Syracuse)市中心区 的伊弗森美术馆是贝聿铭建筑生涯中的第 一件美术馆作品,其建筑物本身就是一座 巨大雕塑品,和其他的美术馆想比较,伊 弗森美术馆本身是一个地方性的小型美术 馆,不足以靠藏品来吸引人们,势必要靠 不同类别的特展和巡回展来支持演出,功 能决定结构。
日本MIHO博物馆
• 美秀美术馆是一个由日本与美国联合建筑 的工程。由美国建筑师贝聿铭联同日本纪 萌馆设计室在日本滋贺县信乐町的自然保 护区山林间进行建设。美术馆每一部分均 体现了建筑家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由外 型崭新的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 magny dori石灰石,及专门开发的染色混凝 土等暖色物料;还有展览形式及存放装置, 都充分表现出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智慧。
卢浮宫扩建工程
•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 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 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 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卢浮宫 的扩建工程入口设计为一个边长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 贝聿铭称这个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将是他最 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建筑外部在2006年 已完成)。占地4万5平方,白色石灰石几 何式的叠加成伊斯兰的风格建筑,中央的 穹顶连接起不同的空间,内部除了展示来 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伊斯兰艺术品,还包括 图书馆、餐厅等功能空间,开馆时就有马 友友的表演。
贝聿铭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美籍华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1983年普利策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70年日本世界博览会中华民国馆,近期作品有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生母姓庄,清廷国子监祭酒之后,妻子卢艾琳为中国留美学生,他们育有3儿1女,其中贝建中与贝礼中皆是美国著名建筑师。
贝聿铭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贝聿铭(Ieoh Ming Pei)(汉语拼音:bei yu ming) 美籍华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1917年4月26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
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一九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
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系。
他在上海读书时,周末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
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
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理想。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九三九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进入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世界十大知名建筑设计大师(建筑设计公司)排名

世界十大知名建筑设计大师(建筑设计公司)排名大师与普通建筑师的区别往往在于他们超前的理念和独树一帜的风格。
建筑是时代的镜子,我们在《十位世界顶尖建筑设计师》专题中选择了十位当代全球最活跃、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师,他们设计了21世纪最为震撼、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筑。
物质是易变的,只有精神才是永恒的。
通过欣赏这十位建筑师的作品,逼迫我们去回过头,去重新思考这个世界,去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建筑。
每一个建筑师都没有办法回避一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建筑?戴帆(Dai Fan)戴帆: 最前卫、当代影响力最为广泛的明星建筑师“颠覆坚固之价值的冲动点燃了建筑。
”——戴帆戴帆与DESTROY建筑事务所以设计具有深刻的哲思工程结构与震撼的建筑享誉世界,用极具独创性的建筑形态来向世人展示其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空间想像力。
戴帆目前工作于纽约和北京,致力于探求与其时代精神相呼应的建筑表达的新形式,工作领域涉及建筑设计、结构及土木工程、工程设计、城市设计和规划、景观设计、环境美术、项目管理和城市战略研究等方面。
他设计的建筑充满深奥、宏伟、怪诞、神圣、科幻的感觉,其建筑语言、构思的独创性以及特殊的建筑风格使其在瞬息万变的建筑潮流中始终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戴帆(Dai Fan)戴帆是当代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建筑师之一,曾入选美国福布斯设计榜单,荣获亚洲设计大奖、环球设计大奖等几十个国际大奖,近年担任全球设计奖评委、亚太建筑空间大奖等一系列国际大奖评委。
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与深入向前发展,“人类纪”迫切需要创建宇宙时代的建筑创作原则与建筑美学,未来以某种隐匿的方式写在现在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件之中。
把非人的因素和推理的因素混合起来。
他构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宇宙,关于一个时代的建造神话,展现了一种溢满新奇和神秘的建筑空间魅力。
戴帆的代表作品有法国巴黎FA PARIS,美国佛罗里达州Florida Art Museum ,马来西亚吉隆坡200米高的东方运营中心(East Operation Center),中国山西大同造园中国造园(Chinese Garden)。
我喜爱的设计师 贝聿铭

2002年
建筑物有中国山水画般的 寂与静。 简化了的形式语言,多用光 影线条变化 丰富室内空 间 采用现今建筑材料, 诠释江南风景园林 大量采用园林的借景 框景 庭园理水等涉及手法光, 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 来设计是建筑师贝聿铭 的名言。
日本MIHO博物馆
• 在日本京都自然保护区中琵 琶湖西侧,有一座世界闻名的 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他被秀丽的湖南峰山脉所围 绕。虽然京都到美秀美术馆有 一小时路程,但是自从竣工以 来 ,除馆休之外,每天都接 待大量参观者。到了春秋,美 秀美术馆四周有大户川及田代 川等美丽河川,在途中可享受 传入耳朵的流水声及瀑布声。 信乐这一个地方得天独厚,拥 有很多历史及文化的遗迹,因 此信乐也被称为天然美术馆。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费城莱斯 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氏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氏充 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后来,贝氏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氏从这些开 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将关切环境提升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 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 然而,苏州博物馆最大的特色体现在人与生态的和谐上: 贝氏以中国人的坚忍不拔证明了华人建筑师也能在西方创造奇迹。贝氏的中国风精神深深影响了建筑界甚至是整个世界。 今年92岁的贝聿铭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设计了大量划时代的建筑。他的一生都在创新,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始终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并 用自己独到的设计为许多国家留下了一道道风景。
美术 馆

地面层平面图
最大的展览室是两层高,50英尺见方的雕塑庭,雕塑庭 是整个美术馆的精华。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 华盛顿 1968--1974
1968年规划设计美国 1968年规划设计美国 国家美术馆增建的东馆时, 国家美术馆增建的东馆时, 正值后现代主义渐渐流行 之际, 之际,贝氏却笃信现代主 义建筑仍然是主流, 义建筑仍然是主流,仍将 继续保有主导的地位。 继续保有主导的地位。他 坚决地表示建筑不是讲究 流行的艺术, 流行的艺术,建筑物应该 以环境为思考起点, 以环境为思考起点,与毗 邻地建筑物相关, 邻地建筑物相关,与街道 相结合, 相结合,而街道应该与开 放空间相关。 放空间相关。此环保理念 在东馆中得以淋漓尽致地 发挥。 发挥。
与其他的美术馆比较,伊弗森美术馆 是一个地方性的小型美术馆,其藏品虽不 少,但尚不足以靠藏品来吸引人们,势必 得依赖不停地举办特展或巡回展来支持运 作,所以其空间必须要能适应多边的,类 型不同的展览。
另外还因为其基地位于市 中心更新区,以其规模若想成 为吸引人的场所,势必要有与 众不同之处。所以贝氏从造型 着手,为该馆设计了大小,高 度都不同的10个展览室。
贝聿铭 I.M.Pei
1983
贝聿铭已经给予了这个世纪一些 最美丽的内在空间和外形。 最美丽的内在空间和外形。但是他的 作品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这些。 作品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这些。他总是 关心他建造的房子所处的周边环境。 关心他建造的房子所处的周边环境。 他拒绝把自己限制在某种范围狭窄的 建筑问题当中。 建筑问题当中。在他过去四十多年的 工作中, 工作中,他所涉及的项目不仅仅包括 工厂, 工厂,政府和文化宫这些宏伟的建筑 物,还有为中等和低收入人们所建造 的住房。 的住房。他对材料运用的多才多艺已 经达到了诗一般的水平。 经达到了诗一般的水平。他的机智和 耐性使他能够将不同兴趣和原则的人 们聚集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环 境。
纪念性建筑

纪念性建筑为纪念有功绩的或显赫的人或重大事件以及在有历史或自然纪念性建筑特征的地方营造的建筑或建筑艺术品。
这类建筑多具有思想性、永久性和艺术性。
古代埃及的方尖碑是奉献给太阳神的,可算宗教纪念性建筑的开端之一。
金字塔是古埃及建造的世界上最巨大的纪念性陵墓建筑;中国曲阜孔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纪念性建筑群;美国华盛顿总统纪念碑是近代最高的纪念碑(碑高169.3米);南京中山陵则是中国近代优秀的纪念性陵墓建筑。
纪念性建筑现代的纪念性建筑已经开始同某些使用功能结合起来,如纪念科学家的图书馆、纪念著名运动员的体育馆、纪念画家的美术馆和纪念作家的陈列馆等。
纪念性建筑可以分为留念性的、历史性的和纪念性的。
留念性建筑是纪念性建筑指规模较小的诗碑、记事勒石等,历史性建筑包括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而作为文物加以保护的建筑,如故居、会址等。
纪念性建筑则为规模较大的或专事兴建的纪念堂馆、陵墓、碑亭、牌坊、凯旋门、纪念性雕塑和纪念苑等。
纪念性建筑有庆祝性的、表彰性的、宣传性的、祭祀性的、墓葬性的,也有装饰性的和标志性的。
这些建筑可以是单体建筑,也可以是群体建筑。
主要是:①纪念性建筑往往要求庄重的外观和气氛,比一般建筑保存更纪念性建筑长时间,因此常用石材、铸铁、铜、不锈钢等材料。
②纪念性建筑中的陵墓有供后人举行纪念活动的作用,有的还须具有保存遗体的功能,例如莫斯科的列宁墓(见彩图)、北京毛主席纪念堂(见彩图)等陵墓建筑内,设有保存遗体的冷冻空调系统。
③纪念性建筑须具有鲜明的思想内容和庄严、朴素的艺术造型,如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见彩图)用中国传统的形式反映出中国近百年的革命史和中华民族开创历史新纪元的豪迈气概。
日本人民在中国音乐家聂耳罹难地神奈川海滨,为他建造了一座形象独特的纪念碑。
纪念碑是一块平卧的碑体,酷似置于海滨的一只琴,仔细看去却是一个耳字,以巧妙的构思表达对这位音乐家的怀念。
总的建筑设计理念可以从“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环保,可持续发展”,这几个角度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弗森美术馆
位于纽约州西拉克斯(Syracuse)市中
心区的伊弗森美术馆(Dverson Museum of
Art)是贝氏建筑生涯中的第一件美术馆作
品。
伊弗森美术馆以其造型着名,其建筑物本身
就是一件巨硕的雕塑品。
与其它的美术馆比
较,伊弗森美术馆是一个地方性的小型美术
馆,其藏品虽不少,且尚不足以造藏品来吸
引人们,势必得依速不停地举办特展或巡回
展来支持运作,所以其空间必须要能适应多变的、类型不同的展览。
再则其基地位于市中心更新区,以其规模若想成为吸引人的场所,势必要有与众不同之处。
所以贝氏从造型着手,为该馆设计了大小、高度都不同的十个展览室。
最大的展览室是两层高、50英尺见方的雕塑庭,雕塑庭是整个美术馆的精华。
在雕塑庭西北角有一座螺旋楼梯,此楼梯雕塑味十足,螺旋楼梯是雕塑庭的中心。
螺旋楼梯是贝氏最爱的建筑元素之一,在他日后所设计的美术馆中屡屡被引用。
分析:
1 关于适应多样性展览:空间没有固定的分割,采用大面积展厅,使用可较为灵活
2 外形独特,四个高低不同的块体形成中心螺旋对称,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
总平面图
◆基地位在纽约州西拉克斯市中心区,是贝氏建筑生涯中的第一件美术馆作品与其它的美术馆比较,伊弗森美术馆是一个地方性的小型美术馆,其藏品虽不少,且尚不足以靠藏品来吸引人们,势必得依赖不停地举办特展或巡回展来支持运作,所以其空间必须要能适应多变的类型不同的展览。
◆整个美术馆主体平面呈中心旋转对称,从外观上限定内部空间布局,同时使各体块达到统一
建筑细部
空间大小、高低、开敞与封闭形成对比破除单调
立面虚实对比以四大方盒为造型主题
高低差异(贝聿铭从造型着手,为该馆设计了大小、高度都不同的十个展览室。
)
大块体量
榫接连接
西侧的地下礼堂在地面上凸出一个方盒,与美术馆的建筑主题形成广场,界定出入口的范围。
不同展厅高低对比,层次感很强。
内部分区明确,功能与尺度相适应
展览区与工作区分开,在人流上有很好的分流作用
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建筑融于自然,体现了贝聿铭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
内部分区明确,功能与尺度相适应
以大内庭为核心,四个展览室呈风车状环绕它布置,主体突出,主从分明。
展览室采取封闭式,人工采光为主,既可提供更多展示墙面,又使游客不受干扰
“井”字形的展览空间环绕内庭,人们在二楼只能看到中庭不能穿越,通过对空间的环绕可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美术馆的入口广场,藉着亨利摩尔的雕塑引导标示位在西侧的地下礼堂,也像东侧的会议室与交谊室,在地面凸出一个方盒,此方盒与美术馆的建筑主体形成广场,界定出入口的范围,为美术馆塑造出极佳的户外空间。
五十英尺见方的雕塑庭贝氏从造型着手,为该馆设计了大小、高度都不同的十个展览室。
最大的展览室是两层高,50英尺见方的雕塑庭,雕塑庭是整个美术馆的精华
自二楼楼梯平台处遥望馆内东南角由螺旋楼梯步上二楼,以一个大内庭为核心,展览室绕着内庭发展。
每个展览室彼此之间又有长短不同的天桥连接,展览室为了尽量提供展示的墙面,所以采封闭式、没有窗户的空间设计。
使人们在与外界隔绝的空间中,能不受干扰地欣赏艺术品。
外部:材质及墙体
内部:螺旋楼梯展厅连接长廊屋顶及天窗
伊弗森美术的混泥土墙面混入了当地花岗岩的碎石骨
材,外表经过锥击的特殊处理,斜向的凹凸纹理,让地
方特色不留痕迹的流露。
出挑的展览室,表现结构的力学美。
墙面混入了当地花
岗石的碎石骨料,外表经过锤击成均匀的斜向凸凹线条
肌理,这种特殊处理方式在呈现出粗犷的质感
在雕塑院西北部,有一个旋转的楼梯,是整个雕塑院的
中心。
伊弗森美术馆院长认为旋转楼梯是全馆最“夸张”
的地方。
螺旋楼梯也是贝氏最爱的建筑元素之一,在他
日后所设计的美术馆中屡屡被引用。
螺旋楼梯与展览室的空间关系当人们由一个展览室
移步至下一个展览室,行经有透明窗面的天桥时,才得
以短暂地接触到现实的外界环境,这种空间的转换体验
是贝氏最拿手、特殊的设计手法。
伊弗森美术造型主题是高低差异的四方大盒为主。
展览室以展画为主,所以以人工采光为主,被展览室包
围的雕塑庭,边缘有两道边窗,自然光从屋顶边缘洒入。
贝聿铭作品中喜欢将自然光引入到建筑物中,与自然融为一体,其几何形建筑在自然光线照射下,趋于变化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