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情

合集下载

青海省省情简介(英译)

青海省省情简介(英译)

青海省省情介绍一、概况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青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

青海彼岸翻译工作室(Qinghai Beyond Translation Studio)mikevan@Brief Introduction of Qinghai1. Summery:Qinghai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Qinghai is named after Qinghai Lake, the largest inland salt lake in China (Short for Qing). The four fifths of area in Qinghai is plateau with its average altitude over 3,000 m above sea level so that Qinghai has its typical plateau continental climate with its strong solar radiation, longer sunshine hours, great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triking vertical changes.基本特点:一是地广人稀。

青海东西长约1200公里,在东经89°35'——103°04'之间;南北宽约800公里,在北纬31°39'——39°19'之间,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51%,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居全国第四位。

到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551.6万人。

青海省情

青海省情
『基础设施』
能源
青海是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龙羊峡、李家峡两座大型水电站的建成,对改善西北地区的供电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龙羊峡的装机容量为128万千瓦,李家峡的装机容量为200千瓦(已投产120万千瓦)。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为320万千瓦。全省石油年产量为130万吨,煤炭年
公元13世纪,南宋理宗元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青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青、甘一带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西宁诸州。
明洪武六年(1371年)改西宁州为卫,下辖6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地当今海北州刚察西部至柴达木西部,南至格尔木,北达甘肃省祁连山北麓地区)。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宁卫兼辖。明初青海东部实行土汉官参设制度。在青南、川西设有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又在今青海黄南州、海南州一带设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等。
16世纪初,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清雍正初年,罗卜藏丹津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朝在青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统辖蒙古29旗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的藏族部落。青海东北部西宁卫改为西宁府,仍沿袭明朝的土司制度,属甘肃省管辖。
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统治青海近40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

《青海省情教育班会》课件

《青海省情教育班会》课件

特色农产品
青海省的特色农产品包括青稞、小麦 、油菜、马铃薯等,这些农产品在国 内外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 度。为了推动农业发展,青海省还积 极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等现代农 业模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
为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省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 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 体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 产业化水平。同时,加强与农业相关 企业的合作,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 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 加值。
青海省地域辽阔,面积超过72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 的省份之一。
历史沿革
青海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 发祥地之一。
青海省在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 通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古代的青海地区是羌族、藏族等少数 民族的聚居地,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 和传统。
民族文化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民族有藏族、回族、土家族、撒拉族等。
信息设施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 深度融合。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资源节约
推广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环境治理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THANKS 感谢观看
青海省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铜矿、金
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青海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0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青海省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部分矿产资
源的开采和加工已经形成了规模,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浪费

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

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

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
青海是中国西北的一个省份,处于青藏高原上,是中国五大民族
自治区之一。

青海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以下
是一些青海的特色。

一、藏传佛教文化
青海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中心之一,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


州寺、塔尔寺、雷波寺等众多佛教寺庙保存完好,成为了人们向往的
精神家园。

茶马古道、祁连山草原、三江源等地,也是藏传佛教文化
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

二、羌族风情
青海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羌族是青海的主要民族之一。

羌族的服饰、风俗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情。

羌族的刺绣艺术、马衔花饮
食等都是青海的民俗文化代表。

三、高原草原
青海是中国草原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崇山峻岭、广袤草原、雄
伟山水等风景令人叹为观止。

青海湖、祁连山、玉树等地的壮丽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藏文化艺术
青海也是中国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藏族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著名的唐卡画和木雕工艺,展现了
藏族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水平。

总之,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姿多彩的地方,其风土人
情和特色非常丰富。

青海省省情

青海省省情

青海基本省情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

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青海省因此而得名。

青海东北部湟水流域是主要农业区;西部、南部均为牧业区;西北部是著名的额柴达木盆地。

青海辖6州、1地、1市、48个县(区、市、行委),总人口495.6万人。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

在全省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2.77%。

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为202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9.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2.3亿元。

『气候状况』11青海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数2300--3600小时,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地区为17.6毫米,较多地区为764.4毫米。

西宁市及海东地区东无酷寒,夏无暑,最热天气为7月,平均气温20℃。

『自然资源』青海自然资源丰富,是个资源型省份。

现已发现各种矿产123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保有储量中,有50种居全国前十位。

其中,居第一位的有锂、锶、冶金用石英岩、芒硝、电石用石灰岩、化肥用蛇纹岩、钠盐、钾盐、镁盐、石棉、玻璃用石英岩等11种;居第二位的有溴、硼矿、压电水晶、铸石用玄武岩、饰面用蛇纹岩等5种;居第三位的有铷、锢、自然硫、硅灰石、长石、石膏等7种。

青海经国家审定上储量表的矿产有65种,保有储量的额潜在总17.26万亿元,人均占有量345万元(全国人均占有量为7.52)。

水力资源:青海河流众多,落差较大,水力蕴藏量十分丰富,年平均径流总量为631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337.6万千瓦,居西北各省区第一位。

初步规划500千瓦以上水电站站172处(6处与其他省份共有),总装机容量约1800万千瓦。

黄河在青海境内从龙羊峡到寺沟276公里的河道上,落差865米,可建设6座大型水电站和7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125万瓦,年发电量360亿千瓦时,是中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带。

青海省情

青海省情

青海省情青海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湟水河谷已发现距今4000多年前的氏族公社文化遗址。

羌族于公元前2世纪移居青海。

公元前121年,汉代霍去病进军湟水沿岸,在西宁市以西置临羌县。

西汉时设护羌校尉。

公元4年,设西海郡。

397~414年,鲜卑族在青海省东部建立南凉国。

隋设西海、河源二郡。

唐、宋为吐蕃属地。

元代东北部为贵德州,属甘肃行中书省,其余属吐蕃、朵甘思等处宣抚使司。

明属西蕃地。

清时东北部设西宁府,北属青海蒙古额鲁特部,南为玉树等土司属地。

1928年设青海省,以其境内有青海湖而得名。

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政府驻西宁市。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东经89°35’—103°04’,北纬31°39’一39°19’。

全省东西长1200 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万多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第四位。

与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四省区毗邻。

青海辖6州、l地、l市、48 个县(区、市、行委),总人口495.6万人。

矿藏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钾盐、食盐、硼砂、重晶石、石棉、石膏、云母、硫、铁、铅、锌等。

祁连山、青南山区有少量木材外运。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撤拉族、蒙古族。

在全省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2.77%。

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为202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9.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2.3亿元。

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6.28亿元,国民收入49.35亿元。

人均国民收入1107元。

农业是青海省的支柱产业,1990年全省农业总产值12.11亿元(1980年不变价),比1985年增长17.1%。

林业、渔业也发展较快,1990年,造林3.62万公顷,水产品产量达3356吨。

发展农业的同时,乡镇企业也获得发展,到1990年末,全省乡镇企业已有4.14万个,从业人员14.68万,占农村劳动力的10.8%。

青海省省情省貌介绍

青海省省情省貌介绍

青海省省情省貌介绍青海省简称青,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国时期始称青海。

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意为青色的湖。

古为西戎地,汉为西羌地。

1928年设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七十二万平方公里,人口四百八十一万。

省内地势较高,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有汉、藏、回、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传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

青海属大陆性高原气候,温差大、日照长、降水少。

农业以小麦、青稞、蚕豆、马铃薯、油菜为主。

日月山以西为牧业区,属高原牧区,牡区内草原广袤,牧草丰美,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区之一。

本省还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25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盘羊、白唇鹿、雪豹、黑颈鹤、苏门羚、黑鹳等10种,有牦牛500多万头。

远看是高山,近看似平川——游客如此勾勒青藏地貌,这是从飞机上鸟瞰所得印象。

飞机飞近横亘于甘肃与青海间的祁连山时,看到这千尺绝壁的高山会感到惊呀;飞机越过界山后的起伏山地,却见大片的青海湖,以及辽阔的柴达木盆地(面积大约二十七万平方公里),使人难于置信这是高原上的平川。

再往南飞,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自西逶迤,看似高出地面不过五百至一千公尺之间的缓坡,起伏于高原之上。

山脚谷地是一片草原景色,要不是高达雪线(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像大海上的白头浪花漫卷在高原之上,也许会把那片草原当作沿海平原上的低矮丘陵地。

高原上的山岭虽然不见高耸千仞,却是雪线以上的冰川雪峰,冰雪融化成的雪水,长年渗进草甸下漫流,聚成沼泽,汇成溪流,再汇百川而成黄河、长江。

黄河水像摇篮似的抚育中华民族;长江水则滋润中原大地。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

《青海省情教育班会》课件

《青海省情教育班会》课件

青海省民俗文化
青海省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藏族的藏戏、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这些 都是青海省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青海省重点发展项目
青海省着力发展一系列重点项目,包括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现代农业和基 础设施建设等,为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青海省特色产业
青海省具有独特的特色产业,如青稞酒、藏药和藏毯等手工艺品,它们代表着青海省的独特文化和工艺传统。
青海省地理特点
青海省地理特点包括高原地形、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壮丽的青海湖等,为 该地区带来了独特的风景和气候条件。
青海省历史文化
青海回族 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众多的历史遗迹。
青海省经济发展
青海省经济以农牧业、能源资源开发和旅游业为主导,同时也积极发展新兴 产业,如新能源、数字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
青海省教育事业
青海省注重教育事业发展,致力于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改善教育条件,为青 海省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机会。
青海省旅游资源
青海省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包括壮丽的自然风光、古老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了众多国内 外游客的目光。
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
青海省致力于保护珍稀的生物多样性和脆弱的生态系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青海湖、三江源等重要生态 区域。
青海省国际交流合作
青海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合作,推动青海省在全球舞台上发出更加响亮的声 音。
青海省文化创意产业
青海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孕育出众多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为青海省的文化产业注入新动力。
青海省数字经济发展
青海省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经济创新和社会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概况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是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她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

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

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

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

无论是前往新疆还是西藏、敦煌还是拉萨,青海是人们去往西部旅游时的必经之地,那里大部分土地都是戈壁和雪山,不适合于人居住。

但是青海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都十分的丰富,至今仍是登山者的乐园,勇敢者的天堂。

青海是新疆与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檐”的美称。

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

青海省一大半的工业产值和人口居住在首府西宁,西宁成为青海省的地理中心。

青海的地形大势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

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称为青南高原。

长江源长江全长6380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河,它的源头就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大冰峰。

1979年发现长江的正源是沱沱河。

长江源头的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从青藏公路入藏,会经过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长江源”碑刻。

该石碑离开公路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车开过去相当方便。

石碑附近还有一座大桥,因为它是长江从上游算起的第一座桥,因而被称为“长江第一桥”。

黄河源黄河源位于青海的腹地。

在腹地上有昆仑山,颜喀拉山,布尔汉布山;山下有盆地,大片沼泽,是高山雪水形成的花海子,称为星宿海。

但它还不是河源。

后再经深入的查勘,又发现了三源:一是扎曲,二是约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

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而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黄河的正源。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上,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湖水冰冷且盐份很高。

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

在青海高原东北部,日月山,大通山和起伏连绵的青海南山环抱着一个高原湖泊——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海拔3260多米比古城西宁还高出1000多米,这里气候凉爽。

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的盛夏,日平均温度一般都在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蓝色的海”,是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后,幸存下来的。

地理气候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省均属高原范围之内。

地形复杂,地貌多样。

全省平均海拔3000多米,最高点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为6860米,最低点在民和下川口村,海拔为1650米。

青南高原超过4000米,面积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较低,多在2000米左右。

在总面积中,平地占30.1%,丘陵占18.7%,山地占51.2%,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下的面积占26.3%,3000米—5000米的面积占67%,5000米以上占5%,水域面积占1.7%。

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脉和谷地大都终年积雪,广布冰川。

山脉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和谷地。

西部极为高峻,自西向东倾斜降低,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组山系构成了青海地貌的骨架。

其地形可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三个自然区域。

全省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有以下特点:(1)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

年日照时数在2500小时以上,是中国日照时数多、总辐射量大的省份。

(2)平均气温低,境内年平均气温在零下5.7℃~8.5℃之间,全省各地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在5.3℃~20℃之间;最冷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17℃~5℃之间。

(3)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

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

(4)雨热同期,青海属季风气候区,大部分地区5月中旬以后进入雨季,至9月中旬前后雨季结束,这期间正是月平均气温≥5℃的持续时期。

(5)气象灾害多,危害较大。

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雪灾和大风。

全省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总的地域分布趋势是西北部大,东南部小,即柴达木盆地中、西部,青南高原西部及祁连山地中、西段年平均风速均在4米/秒以上。

其中:茫崖达5.1米/秒,是全省年平均风速最大的地方。

青南高原东南部的河谷地带及东部河湟谷地,年平均风速大多在2米/秒以下。

青南高原中、西部,柴达木盆地以及青海湖周围和海南台地南部地区,全年风能可用时间在5000小时以上。

其中察尔汗风能可用时间达6131小时,是全省风能可用时间最多的地区。

气候独特:冬寒夏凉春秋相连日温差大气候特征:青海省的气候以高寒干旱为总特征,是典型的大陆性高原气候。

1.冬寒夏凉,春秋相连。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8℃之间,比同纬度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低8℃~12℃,1月份平均气温为一8℃~一18℃,冬季虽然不太寒冷,但与同纬度东部平原相比,仍比较寒冷(华北平原1月平均气温高于一8℃),而且持续时间长,青海省日平均气温≤0℃的日数在海拔2000~4000米的地区为4-6个月,4000米以上的地区则要超过6个月。

7月份平均气温为6℃~20℃,显得比较温凉,是个良好的避暑胜地。

2.日温差大而年温差小青海省地面植被稀少,岩石裸露,增温散热都快,因此青海省成为全国日气温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

全年气温日较差为12℃~16℃,比东部沿海平原地区高出一倍以上。

年气温日较差1月份为14℃~22℃,7月份为10℃~16℃,冬季大于夏季。

最大日较差可达25℃~34℃,海晏县三角城在1955年3月16日这一天,气温日较差竟达36.6℃,实为罕见。

青海省不少地方一日之内,要经历“早春、午夏、晚秋、夜冬”四个季节。

青海省气温的年较差为20℃~30℃,大致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相近,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小4℃~6℃,其原因是夏季地面温度低,冬季又较少受冬季寒潮的侵袭。

3.干旱少雨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又受地形影响,大部分地区属非季风区,降水量较同纬度的东部地区稀少,年降水量在50毫米一450毫米,冷湖镇仅为15毫米。

全省降水量最多的是久治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74毫米,1981年曾达到1030.8毫米。

年降水量集中于5~9月份,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降水多夜雨。

夏季多雷暴和冰雹。

地势起伏大、降水较多的祁连山东段和玉树州南部,雷暴和冰雹日数最多,分别达到60天和80天(囊谦)、15天和25天(清水河地方)以上。

全省每年有几万公顷的农田受冰雹灾害减产或绝收。

冬季青南地区常发生雪灾。

4.大风和沙暴青海省除西宁及其以东的湟水谷地盛行偏东风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盛行高原偏西风。

年平均风速西北大于东南,最大风速出现在柴达木盆地西北角的茫崖镇和阿拉尔地区。

青海省是全国大风(指8级以上的风)较多的地区之一。

年平均大风日数以青南高原西部为最多,达100天以上,柴达木和东部河湟谷地最少,25天左右。

每年冬春季节,风多势强,开春以后,高原气温回升,但空气湿度低,降水少,地表干燥,加之境内及邻省植被稀少,多荒漠,每当出现大风天气,瞬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群众称为“黄风”。

青海省常受大风沙暴侵袭,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危害。

影响青海省气候的主要因素:影响青海省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地理位置和地形。

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造成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

青海省虽地处中纬度,但地势高,空气稀薄,干燥少云,太阳辐射被大气层反射和吸收的较少,因此日射强烈,阳光灿烂,日照充足。

青海省年太阳辐射量高达5.88X10 ~7.56X10千焦/㎡,比同纬度的东部季风区高出1/3左右,仅低于西藏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

全年日照时数长决定了太阳总辐射量高。

平均每天日照时数为6小时~10小时,夏季长于冬季,西北多于东南。

冷湖镇全年日照时数3553.9小时,比有名的“日光城”拉萨还要高,居全国各城镇之首。

2.地理位置青海省全境位于中纬度,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应属于温带气候,因此太阳辐射量较高,在地势相对低洼的地方,热量条件较好。

但由于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少,晴日多,蒸发强,大气中水分稀少,决定了气候具有干旱的特性。

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其次是太平洋,因而出现降水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

3.地势较高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青海省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左右,高峻的地势极大地改变了受地理位置所制约的气候特性,在温带干旱气候的背景上,又重重地抹上了一层鲜明的高原气候色彩。

例如全省年平均气温比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低8℃~12℃,同内蒙古及东北三省差不多,气温在水平分布上向北推移了10个纬度,这正是高原地势影响的结果。

从青海省气温分布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气温随高度递减的趋势,无论1月还是7月,青海省最低气温均出现在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区等地势较高的地区,最高气温则出现在地势较低的柴达木盆地和河湟谷地。

等温线总体呈封闭环状结构,大致与等高线相一致;气温的垂直变化明显。

青海省幅员辽阔,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因此形成了“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的地方气候和小气候。

气温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它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每当百花吐艳、风和日丽的春夏季节,人们踏青郊游观赏高原风光,觅寻胜地美景时,放眼远望:低处炊烟缕缕,麦苗儿青菜花儿黄,山坡芳草如茵,牛奔羊咩;山顶却是白雪皑皑,冰峰峻峭。

这种郊游常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在辽阔的牧区,则形成了“马放滩,羊放湾,牦牛上高山”的适应当地气候的放牧习惯。

气候与农牧业: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最密切,农业生产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光、热和水分等气候资源。

①充足的太阳辐射和较长的日照,是青海省农牧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有利条件。

充足的太阳辐射和较长的日照,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的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积累,因而青海省种植的春小麦普遍颗粒饱满,产量高,洋芋茎块肥大,牧草长得虽低,但富含营养。

②低温是限制青海省农牧业生产发展的一个不利条件。

青海省农作物生长期普遍较短,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最长也只有5-7个月。

除河湟谷地少数川水低地能栽种玉米、西红柿、辣椒等喜温作物和蔬菜外,其他大部分农业区只能种植耐低温、生长期较短的春小麦、青稞,洋芋、蚕豆、油菜等对热量条件要求较低的作物,全省大多是:一年一熟。

由于低温,造成了全省可耕地面积小,仅占全省总面积的1%。

低温造成了青海省可利用草场面积减少,可利用的有效草场不到全省总草场面积的一半。

但是,气温低,日较差大却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

气温的日较差大,有利于作物有机物的积累,相对地提高了温度的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