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体概况
青海简介

青海省简称青,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国时期始称青海。
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意为青色的湖。
古为西戎地,汉为西羌地。
省内地势较高,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有汉、藏、回、撒拉.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传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
青海有着“世界屋脊”的美称。
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源”“三江源头”“江河源头”、“中华水塔”。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的地形大势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
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青海有太多梦中的景象,金黄的花海、耀眼的雪山、似海的碧水,恍然间,以为自己走进一场梦境。
虔诚之地——塔尔寺这是一方净土,这是一块圣地。
朝拜、旅游观光的队伍涌向这里,人们来自四面八方,来自千里之外。
信徒们几乎是用自己的身体丈量大地,虔诚地奔向他们心中的神灵;旅行家瞄准的则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青藏高原民族信仰和地域风光交织而成的神奇画卷——塔尔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省会西宁市26公里。
塔尔寺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原名塔儿寺,得名于寺中大金瓦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塔尔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
塔尔寺建于明嘉靖年间,初建时只有一座圣塔,后几塔尔寺经扩建,目前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规模宏大,宫殿、佛堂、习经堂、寝宫、喇嘛居住的扎厦以及庭院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自古以来即为黄教中心及佛教圣地。
塔尔寺不仅是中国的喇嘛教圣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识分子的高级学府之一,寺内设有显宗、密宗、天文、医学四大学院。
青海省省情简介(英译)

青海省省情介绍一、概况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青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
青海彼岸翻译工作室(Qinghai Beyond Translation Studio)mikevan@Brief Introduction of Qinghai1. Summery:Qinghai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Qinghai is named after Qinghai Lake, the largest inland salt lake in China (Short for Qing). The four fifths of area in Qinghai is plateau with its average altitude over 3,000 m above sea level so that Qinghai has its typical plateau continental climate with its strong solar radiation, longer sunshine hours, great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triking vertical changes.基本特点:一是地广人稀。
青海东西长约1200公里,在东经89°35'——103°04'之间;南北宽约800公里,在北纬31°39'——39°19'之间,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51%,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居全国第四位。
到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551.6万人。
大美青海PPT汇总

民族分布
在全省常住人口中, 少数民族人口271.45万
人,占常住人口的 46.98%。全年人口出生 率14.16‰,比上年下 降0.14个千分点;人口
死亡率6.13‰,提高 0.07个千分点。全省人 户分离的人口为73.35 万人,其中流动人口
61.30万人。
完毕 谢 谢!
日照时数在2350——。2900小时之间,日照百分
率达51——85%年末全省常住 人口577.79万人。按城乡分, 城镇280.30万人,占常住人 口的48.5%;乡村297.49万 人,占51.5%。按性别分, 男性292.65万人,占常住人 口的50.6%;女性285.14万
查里)
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玉树市(结古镇)、 杂多县(萨呼腾)、称多县(周均)、治多县( 加吉博洛格)、囊谦县(香达) 、曲麻莱县(
约改滩)
三、地形和气候
青海省全省均属青藏高原范围之内,东部 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 杂,地貌多样。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 高点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为6860米,最低点在 民和县下川口村,海拔高度为1650米。青南高 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较低,多在2000米左
右。
三、地形和气候
青海省地貌相接的四周,东北 和东部与黄土高原、秦岭山地相过 渡,北部与甘肃河西走廊相望,西 北部通过阿尔金山和新疆塔里木盆 地相隔,南与藏北高原相接,东南 部通过山地和高。原盆地与四川盆地
相连。
三、地形和气候
青海深居高原内陆,气候属高原大陆性 气候,全省平均气温0.4℃——7.4℃,1月最低 平均气温-5.0℃——10.3℃,7月最高平均气温 10.8℃——19.0℃。黄河、湟水谷地无霜期为 3—5个月,其它地区仅1个月,有的地区无绝 对无霜期。省内年总辐射量仅次于西藏高原, 平均年辐射总量可达140——177千卡/厘米,
青海省简介-1.doc

青海省简介
地理: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东经89°35′~103°03′,北纬31°4′~39°19′,面积72.4万平方公里,大多在海拔3000米以上。
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气温低,平均气温1月在-8℃以下(西南部达
-20℃)。
7月为0-20℃。
昼夜温差大,夏季气温日差达15℃左右。
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年均降水量一般在300毫米以下。
人口:518万(2000年),主要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哈萨克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39%。
行政:全省共划1地级市、1地区、6自治州、2县级市、30县、7自治县。
风味菜肴:牛羊肉杂碎、醪糟、甜醅、锅榻。
地方文艺:藏族歌舞、土族召安舞。
藏族热贡艺术。
青海省简称青。
省会西宁。
古为西羌居地,汉设郡,隋设二郡,唐、宋属吐蕃。
元多属,明为西番地,1928年置青海省。
青海省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产品以石油、天然气、原盐、盐碱化工、毛纺织品居重要地位。
青海地处高原,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湖泊沼泽星罗棋布,珍禽异兽数不胜数,黄羊、野驴、棕头鸥、斑头雁、天鹅不时出没,青海湖鸟岛尤为突出;雪山和冰川景色壮丽;古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经过青海,留下许多遗迹和传说;高原牧场绿草如茵,牛羊成群。
青海盛行喇嘛教,湟中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故多有寺庙,且规模宏伟,建筑辉煌,更形成独特的宗教艺术,驰名中外。
少数民族聚居,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俗风情,可考察和体验藏、土、撒拉等族的传统和习俗。
《青海省情教育班会》课件

特色农产品
青海省的特色农产品包括青稞、小麦 、油菜、马铃薯等,这些农产品在国 内外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 度。为了推动农业发展,青海省还积 极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等现代农 业模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
为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省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 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 体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 产业化水平。同时,加强与农业相关 企业的合作,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 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 加值。
青海省地域辽阔,面积超过72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 的省份之一。
历史沿革
青海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 发祥地之一。
青海省在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 通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古代的青海地区是羌族、藏族等少数 民族的聚居地,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 和传统。
民族文化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民族有藏族、回族、土家族、撒拉族等。
信息设施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 深度融合。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资源节约
推广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环境治理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THANKS 感谢观看
青海省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铜矿、金
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青海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0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青海省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部分矿产资
源的开采和加工已经形成了规模,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浪费
2023年青海总结报告

2023年青海总结报告
一、概况回顾
2023年是青海省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经济运行情况
2023年,青海省经济运行保持恢复态势,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新动能加快培育。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畜牧业发展良好。
工业生产保持增长,企业效益持续改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消费市场逐步恢复。
财政收支总体平稳,金融市场运行稳健。
三、基础设施建设
2023年,青海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电力、油气等能源供应能力得到提升。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水资源保障能力得到提高。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青海省省情

青海基本省情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
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青海省因此而得名。
青海东北部湟水流域是主要农业区;西部、南部均为牧业区;西北部是著名的额柴达木盆地。
青海辖6州、1地、1市、48个县(区、市、行委),总人口495.6万人。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
在全省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2.77%。
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为202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9.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2.3亿元。
『气候状况』11青海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数2300--3600小时,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地区为17.6毫米,较多地区为764.4毫米。
西宁市及海东地区东无酷寒,夏无暑,最热天气为7月,平均气温20℃。
『自然资源』青海自然资源丰富,是个资源型省份。
现已发现各种矿产123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保有储量中,有50种居全国前十位。
其中,居第一位的有锂、锶、冶金用石英岩、芒硝、电石用石灰岩、化肥用蛇纹岩、钠盐、钾盐、镁盐、石棉、玻璃用石英岩等11种;居第二位的有溴、硼矿、压电水晶、铸石用玄武岩、饰面用蛇纹岩等5种;居第三位的有铷、锢、自然硫、硅灰石、长石、石膏等7种。
青海经国家审定上储量表的矿产有65种,保有储量的额潜在总17.26万亿元,人均占有量345万元(全国人均占有量为7.52)。
水力资源:青海河流众多,落差较大,水力蕴藏量十分丰富,年平均径流总量为631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337.6万千瓦,居西北各省区第一位。
初步规划500千瓦以上水电站站172处(6处与其他省份共有),总装机容量约1800万千瓦。
黄河在青海境内从龙羊峡到寺沟276公里的河道上,落差865米,可建设6座大型水电站和7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125万瓦,年发电量360亿千瓦时,是中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带。
2021年中考地理---青海省的概述与知识点

2021年中考地理---青海省的概述与知识点青海省的概述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简称青,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
青海西北邻新疆,北和东接甘肃,东南紧靠四川,南和西南毗连西藏。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
?青海省主要地理信息:1.青海省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地貌以山地为主,兼有平地和丘陵。
2.青海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等特点。
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
3.青海省境内的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海拔3200米,是本省重要的渔业基地。
4.青海省农业作物以旱作为特色。
粮食作物主要有春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
青海省畜牧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全省牧区均以草原牧业为主。
5.青海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
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别具一格,极富情趣。
青色的海——青海湖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西宁市的西北部,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
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
青海湖水平均深约21米多,最大水深为3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
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
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
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
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
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
青海湖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也有着广阔的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的青海,可爱的家乡
——青海省总体概况
青海省位于祖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位于“地球第三极”,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部,在这片72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带,有举世闻名的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江河源头”的美誉,有“万山之祖”的昆仑山,与有千里蜿蜒祁连山,天然屏障阿尔金山、飞雪弥漫唐古拉山,嵯峨峻峭的巴颜喀拉山,雄峙独耸的日月山,云缠雾绕的阿尼玛沁山等群山,共同构筑了青海高原的奇莽和挺拔。
在群山环抱中,孕育出纵横交织的湖泊水系,400多个湖泊千姿百态,200多条江河源远流长,4256平方公里的青海湖,水天一色,万鸟竞翔,令人为之神往。
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全省总计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6个市辖区 3个县级市27个县 7个自治县3个县级行委。
省会为西宁市。
有藏、回、蒙古、撒拉等43个少数民族。
2016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93.46万人。
青海高原面积240万平方公里。
全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拔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型下降,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
各大山脉构成全省地貌的基本骨架。
海拔大多在3500米以上,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四川西部、新疆南部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
高原周围大山环绕,南有喜玛拉雅山,北有阿尔金山、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
高原内还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
这些山脉大多超过5500米,其中喜玛拉雅山有16座山峰超过8000米。
高原被山脉分隔成许多盆地、宽谷。
湖泊众多,青海湖、纳木错等都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
高原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都发源于此,水力资源丰富。
由于地势高,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高于4500
米的地方最热月份平均温度不足10℃,没有绝对的无霜期,谷物难以成熟,只宜
放牧。
牧畜以耐高寒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为主。
4200米以下的河谷可以种植作物,以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油菜等耐寒种类为主。
雅鲁藏布江河谷纬度低,冬季无严寒,小麦可安全越冬。
高原上建有不少水电站、煤矿、钢铁厂、化工厂、毛纺厂、造纸厂。
目前有川藏、青藏、滇藏、新藏等4条公路进入高原,新建成高原铁路。
民航班机通西宁、格尔木、拉萨。
青海高原拥有我国第二大湿地资源的青海省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这个高原省份境内的各类天然湿地资源由此得到有效保护。
青海省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江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
这里的高山大川间河流密布,湖泊与沼泽众多,是国内海拔最高、湿地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是仅次于西藏的国内第二大湿地资源分布区。
由于有大面积湿地,这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
据了解,公分布栖息在青海高原各类湿地中的脊椎动物就有123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物种
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
其气候特征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东部雨水较多,西部干燥多风,缺氧、寒冷。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
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在青海有着广泛的影响。
塔尔寺、东关清真大寺已成为民族宗教圣地。
长期以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发展、进步,相互学习、影响、融和、吸收,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多元化特色。
各民族在建筑、雕塑、绘画、刺绣等方面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传统。
热情豪放,能歌善舞是各民族的共同特点,高亢奔放的“花儿”,风趣盎然的“社火”,舞姿婆娑的土族“安昭”,激越真挚的撒拉族“新曲”,清脆婉转的藏族“拉伊”,喜气洋洋的回族“宴席曲”,以及悠扬的马头琴声,足以令人流连忘返。
青海自然风光原始神秘,雄浑壮美、狙犷新奇、旖旎迷人;古老文化历史悠久,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莽莽昆仑,风雪祁连、江河源头、广袤草原、盐湖奇景、
万丈盐桥、青海湖、日月山、孟达自然保护区,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独特;塔尔寺、瞿坛寺、柳湾氏族公墓、热贡艺术、玉树文成公主庙等名胜古迹众多,是中华民族古文化发源地之一,龙羊峡、李家峡水电站、青藏铁路和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
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青海已成为外来投资的热土、资源开发、城市建设、体育、文化活动交流、物资经贸洽谈等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浪。
中国青海结构调整暨投资贸易洽谈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郁金香节,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的连续成功举办,展示了青海的新形象、新发展、新姿态、新作为。
青海是新疆与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檐”的美称。
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青海地大物博、山川壮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多姿多彩,具有生态、资源、稳定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青海的美,具有原生态、多样性,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李白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正是青海山河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