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思考(精)
青海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济发 展 。
1 2 发展 生态 旅游 调整 青海 省旅游产 业 结构 . 随着 旅 游大 众 化 过程 的加 快 , 游 需 求 1趋 旅 3 多样 化 , 客对旅 游地 的兴趣 相应 发生 了转变 , 游 转 向探寻 地域 文化个 性 , 体验不 同 的民俗风 情 , 近 走 自然 , 回归 自然 等 方面 。 而开 展生 态旅 游却 引发 然 了一系列 景观 生态 问题 。 同于传统 旅游 方式 , 不 开 展生 态旅 游可 以最大 限度地 减少 旅游 活 动对生态 环境 的破坏 , 实现 旅游 与环境 的 良性平 衡 。 一点 这 对 于 青海省 有着 十分重 要 的意义 。
高原 村 落 民居 , 老 的 宗教 文 化 遗 址 , 蜒 的 河 古 蜿
流, 构成 了高原 特色 的 田园情 调 。 充分 利用 东部 河 谷 两侧 20 0m 以上地 段 和祁 连 山地 28 0m 以 0 0
8 5 ] 99年 ,O . % 。19 7 %以上 的旅 游者将 生态 环境
富, 交通便 利 , 应作 为 省 内生 态旅 游 的重点 区 。此
区域 山川相 同 , 物群 落 及 生态 景 观 的垂 直差 异 植
明显 , 可建立 立体 生态 旅游模 式 。
在 海拔 较 低 的 河谷 区发 展农 田乡村 生 态 游 。
年 , 国国 内游客对 自然景 观感 兴趣 的为5 . , 我 31 休 阿 度 假 2 . %, 文 景 观 8 1 , 俗 民 情 O3 人 . 风
2 生态 旅 游发 展 构 想
2 1 突出地域 生态 旅游 特色 . 青 海东 部 祁连 山—— 河 湟谷 地 , 游 资 源 丰 旅
青海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建高档 宾馆饭 店、 养所 、 培训 中心” , 疗 “ 等 形 成 一批 高 污 染 、 消耗 、 效 益 的 企 业 , 坏 高 低 破
了旅 游 资 源 , 实 质 上 危 害 了 当 地 经 济 的 可 这 持 续发 展 。 二、 引发 的简单 的旅 游接 待设
例如 各 个互 助 民俗 风 情 村 进 行 旅 游 接 待 已经 没有区别 了, 待人 员明显在 表演 , 俗 套 、 接 很 做 作 。这 样 民 俗 旅 游逐 渐 失 去 个 性 化 、 特 独 的一面。面对这 种情 况 , 资 商 已经收 回 了 投 成本 , 取 了 高 额 利 润 , 于 以 后 如 何 发 展 , 赚 致
境友好型社会 , 实现 速 度 和 结 构 质 量 效 益 相
破 坏。
3 政 府 的主 导作 用 与 各 民 族 群 众 的 主 体 .
作用没 有很好 地 结合起 来。实践 告诉 我们 ,
人 类 不 断 地 从 大 自然 中 索 取 , 终 要 付 出百 最 倍 的代 价 偿 还 的 。我 们 发 展 旅 游 业 既 要 防 止
施 . 加 限 制 地 大规 模 进 行 旅 游 接 待 , 了节 不 为 约成 本 , 待 实 行 规 范 化 、 体 化 和 程 序 化 。 接 一
、
青 海省旅 游业 的发展 现状 及存在 的
问题 尽 管 许 多独特 的 生 态旅 游 景 点 和 民 族 文
每 当看 到 旅 游 获 得 重 大 发 展 , 人 们 带 给 来 一 系 列 好 处 的 同 时 , 隐 藏 着 旅 游 资 源 正 也 在逐 渐 地 消 失 或 者 正 在 被 开 发 者 恣 意 地 破 坏 , 一切 都 会 引发 许 多思 考 。 这 思 考 一 : 游 的 开 展 是 否 必 须 以 坚厚 的 旅
对青海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矛盾 日益 突 出 , 济 持续 稳 定 发 展 的 约束 性 逐 渐 加 经 大 。从可 持续 发展 的角 度看 , 在欠 发达 地 区 , 寻求 经 济社 会健 康协 调发 展 、 生态环 境友 好 、 人与 自然 和谐 相处 的发 展路 径 十分 重要 。从 青 海 省 情 看 , 特 的 独
“ 碳 经 济 ” 国 际社 会 应 对 人 类 过 度 消 耗 化 低 是 石 能源 、 大量 排放 二 氧 化碳 引起 全 球 气 候 灾 害 性 变
续性 很 强 的 经 济 。 的基 本 要 求 是 : 会 经 济 发 ¨它 社 展 由高 度依 赖能 源 消费 向低 能耗 、 持续 发 展 方 式 可
第2 9卷 21 00年第 4期 2 1 00年 8月出版
攀 登( 月刊) 双 N w Heg t( i nhy e ihs Bmo tl)
VO . 9 I2
No. 2 0 4. 01
Au u t2 0 g s . 01
对 青 海 发 展 低 碳 经济 的思 考
李 慧
( 青海省 交通 职 业技 术 学院 , 海 青
技 术创新 、 业结 构 和 制度 创 新 以及 人 类 生存 发展 产 观 念 的根 本性 转变 。
一
、
青海 发展 低碳 经济 的必 要性 和独 特优 势
青海 是一 个生 态 地 位 极 其 重 要 、 态环 境 又 十 生
分脆 弱 的西部 省份 , 济 总量 小 、 业 层 次 低 、 济 经 产 经 发 展方式 粗放 , 统 资 源 高消 耗 的发 展模 式 弊端 日 传
化 而提 出 的能源结 构转 换新 概念 , 以低 能耗 、 污 是 低
的转 变 , 以及 能源 消 费结 构 由高 度 依赖 化 石 燃 料 向
西部发展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学思考

生态 旅 游 ,最早 于 1 8 9 3年 由 H t e a o _ c r n首 先 提 出… ,是 指 人 们 为 了 了 解 eo C bl sI sua r l a i
观赏 自然风景 ,野生动植物及栖息环境 、该区的文化风貌 以及娱乐休养 、探 险 、科 研等 目 的 ,而 到 具 有 较 完 整 生 态 系 统 或 未 被 干 扰 污 染 的 自然 区域 的 旅 行 引。 2 儿
西 部 地 区是 指 包 括 内蒙 古 、陕 西 、甘 肃 、宁 夏 、青 海 、新 疆 、四川 、重 庆 、贵 州 、 云 南 、西 藏 等 1 个 省 、市 、 区 , 国 土 面 积 50多 万 平 方 公 里 , 占 全 国 国 土 总 面 积 的 5 % , 1 4 6
维普资讯
20 0 2年 1 0月
地 质 技 术 经 济 管 理
G o o ia e h o c n mi n g me t e lg c l c n e o o c Ma a e n T
Oc . 2 2 t . 0D Vo . 2 1 4 No. 5
第 2 4卷
第 5期
西部 发展 生 态旅 游 的 生态 经 济 学 思考 *
杨 桂 芳 ,姚 长 宏
( 中国地 质大学 ,湖北 武 汉 4 07 ) 30 4
[ 摘
要 ]西部地 区经济 落后 ,发 展 生 态旅 游对 西部 地 区发 展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意 义 。作 者 从 生
态经济 学的 角度 分析 了西部 地 区生 态旅 游 的现 实意 义 和 可行 性 ,提 出 了西部 生 态旅 游 的 持 续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2.20•【字号】青政〔2021〕80号•【施行日期】2021.1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循环经济发展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青政〔2021〕80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加快建立健全我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目标,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进一步凝聚绿色发展的共识和力量,结合我省优势和资源,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
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
对玉树灾后重建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业的思考

二、 玉树灾后重建发展高原 特色旅游 业的战略环境分析
( ) 一 发展 优势 分析 玉树 具有发 展 高原特 色旅游 业 的独特 区位 、 文化优 势 。玉树 藏族 自治州 地处 青 海省 “ 江 源 ” 三 地 区, 有着雄 奇美 丽 的 自然风 光和 以藏传 佛教 为代表 的灿烂 丰 富 的民族文 化 , 游资 源极其 丰 富 , 旅 例如 , 结古 镇 的结 古寺 、 文成 公 主庙 、 寨玛尼 石堆 ; 新 称多 县 的竹 节寺 、 当卡 寺 、 干寺 ; 谦 县 的尕 尔 寺等 , 多 囊 各 自具 有独 特 的魅 力 。这些旅 游 资源保 持 了 自然资 源 的原 始 风貌 和人 文 资 源 的原 生 态 , 合 现代 旅 符 游 推崇 自然 、 生态 的趋势 。
( ) 三 发展 机 遇分 析
第 一 , 后重 建 机遇 。玉树 地震 后 , 中央 、 灾 党 国务 院和 全 国各族 人 民 高度 重 视 玉 树 的抗 震 救 灾 和 灾后 重建 工作 。2 1 0 0年 5月 2 日颁 布 的 《 4 国务 院关 于 做好 玉树 地 震灾 后恢 复 重建 工 作 的指 导 意见 》 ( 国发 [00 1 ) 2 1 ]4号 中指 出 , 要在 严 格保 护 生 态 的前 提 下 , 快 修 复 旅 游 景 区景 点 和 旅 游 基 础设 施 , 加 提升 旅游 服务 质 量 和水 平 。这 为玉 树发 展 高原 特 色旅 游业 提 供 了难得 的机遇 。 第二 , 国家支 持 青海 藏 区发 展 的机 遇 。20 0 8年 l 0月 1 日, 5 国务 院总 理 温 家 宝 主 持 召 开 国务 院 常务 会议 , 署支 持 青海 等 省藏 区经 济 社会 发展 工 作 , 议 提 出要 重 点 抓 好 青海 三江 源 地 区 、 海 湖 部 会 青 流域 等重 要 生态 功 能 区的保 护 和建设 、 加强 基础 设 施建 设 、 发展 特 色旅 游业 和 商 贸服务 业 等工 作 。 国 务 院《 于支 持青 海 等省 藏 区经 济 社会 发 展 的若 干意 见 》 出 台对 加 快 青 海 等省 藏 区发 展 产 生 了 巨 关 的 大 的推 动作 用 , 为青 海省 委 、 政府 落 实 中央政 策 指 明 了方 向 、 省 明确 了 目标 、 清 了思 路 , 理 为玉 树 发 展
试论环青海湖旅游圈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共享机制

试论环青海湖旅游圈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共享机制赵丽华(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西宁810003)摘要:本文就环青海湖旅游圈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促使环湖旅游圈合作发展拥有强大的动力,从而实现环青海湖旅游圈旅游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发展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青海湖;旅游圈利益;补偿;机制利益共享,说到底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
建立这样一个机制,能够克服原有利益分配机制中忽视资源所在地政府和资源所在地居民利益的弊病,形成各方利益主体在合作发展中共生共赢的分配模式。
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的稳定程度。
环湖旅游圈合作各方是平等的利益主体。
因此无论利益分享还是利益补偿,都应当是在承认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在各方利益的均衡点上所做出的安排。
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才能使环湖旅游圈合作发展拥有强大的动力。
这是环湖旅游圈旅游合作的制度保障,在此.提出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的三点建议。
1营造公开平等的市场环境一个统一协调的、有效的竞争机制,对建立环湖旅游圈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机制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它的支撑。
就无法在环湖旅游圈大市场范围内协调各地区政府的行为,就无法使区域内的市场主体进行充分的、有效的、公平的市场竞争,就无法防止市场竞争被各地区行政权力和垄断势力扭曲,难以实现大市场内的资源有效配置,这也是难以实现环青海湖旅游网协调发展格局的根本原因。
打造环青海湖旅游圈强势旅游品牌,统一的、共享的区域市场是核心,区域市场的公平、公正运行势必需要合理有效的市场竞争规则。
2完善区域旅游合作的政策法规纵观中外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通过建立健全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区域发展政策的法律化,以法规保障资源开发的利益共享。
目前。
环青海湖旅游圈制定实施的与旅游相关的法规有《青海湖旅游区管理暂行规定》、《海北州农、(牧)家乐旅游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海北州账房宾馆管理办法》等。
因此.为加快推进环湖旅游圈各州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进程,提供法律保障,建议制定地方性区域经济合作的专门法规。
青海与北京生态旅游比较探究

青海与北京生态旅游比较探究【关键词】生态旅游;北京与青海;比较0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高速发展,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服务型产业比重不断增大,旅游行业规模不断地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地增加,经营体制不断创新,经营环境不断改善,旅游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渠道的重要的服务产业之一。
而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享受美好风光和增长见识的工具,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开眼看大千世界的重要途径。
作为历史产物的旅游逐渐衍化为物质的资本,正如人所追求的精神财富般,每旅游一个地方就给人更多的阅历和愉悦。
旅游带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大发展,但导致污染日趋严重,天然景观遭到破坏,传统旅游所表现出种种问题促使人们对其进行更深一层的反思,是坚持还是摒弃?缘于希望回归自然并到大自然中去享受自然赋予的愉悦、清新和静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生态旅游应运而生。
1 生态旅游发展历程及其理解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这个说法,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
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即为自然保护地,也就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海洋公园、自然遗产地等。
以及未被人类活动侵扰的或很少侵扰的自然实体,诸如高山、山地、林地、荒原、荒山、荒漠、孤岛、海洋等也都是重要的生态旅游的目的地[1]。
生态旅游是引导人类在旅游目的地中去感受和了解其自身与栖息地的过程,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享受浑然天成的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因其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加快发展青海生态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而且对于提高青海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海;生态旅游;思考 一、生态旅游及其特征 “生态旅游”一词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环境研讨会上得到正式承认。按照生态旅游学会1992年对生态旅游所作的定义,该术语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动;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局限于区域的景观、景物(如山、水、生物资源等) ,也包括区域的人类遗产、人文景观等(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 ;三是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重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可以说生态旅游是人类先进的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1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 41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以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51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人文知识; 61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 /4左右。
二、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与问题 青海作为以地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景观旅游资源集合区和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的文化旅游资源集合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省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先导,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着力培育了一批旅游精品 一是打造观光旅游精品。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经典巨作———环青海湖风光和体育旅游圈;以清凉、健康、生态、人文、旅游为丰富内涵的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以青藏铁路为纽带,以大旅游的思路开发青藏高原独特的历史文化、雄浑的山河湖泊、丰富的高原生态、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等旅游精品———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以贵德为核心,以“清清黄河”为主线,加快开发了黄河沿岸的自然风光、撒拉族风情、温泉疗养、宗教文化等旅游产品,形成了黄河文化旅游带;同时,开发连接龙羊峡、拉西瓦、尼那、李家峡、公伯峡等梯级电站的黄河上游水电明珠工业旅游带。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积极推进了玉树嘛呢文化景观和“三江源”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二是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独特的高原风光、优良的植被、水和空气,突出生态特色和少数民族民居的优雅舒适风格,建立了以青海湖、贵德、金银滩、互助、循化、海西等为重点的一批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实现了由过去传统的“点”向片区发展转变,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会议、度假、休闲游相结合转变。
三是打造城市旅游精品。按照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三者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要求,精心组织城市建设,实施了格尔木、西宁等城市总体风貌改造、绿色通道和节点建设工程,配套城市服务功能,增点留客,使之成为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是打造运动休闲旅游精品。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运动型、体验型旅游转变,高起点策划、高质量推出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旅游项目,增加了参与性、娱乐性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精品内容。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强化 近五年来,青海省投入巨资,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715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513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发展到215公里,“两横三纵三条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建成。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兰青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即将竣工,柴木铁路、西格段复线及电气化工程和玉树三江源机场开工建设,西宁和格尔木机场改造工程完成。公伯峡、尼那、拉西瓦、积石峡等大中型水电站、大通华电火电、格尔木燃气电站和官亭至兰州750千伏、乌兰至格尔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和玉树州电源电网建设等重点电力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基本实现大电网覆盖下的户户通电。建成黑泉水库和盘道水库,开工建设“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固定电话突破100万户、移动通信用户突破200万户,实现了乡镇和行政村全部通电话。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一批道路、防洪、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煤改气等城镇设施建成使用,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旅游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 成立了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执法、统一营销,在景区制定并严格执行了旅游经营资格准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同时,按照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的思路,于2007年对老爷山风景区实施了旅游开发权转让。并着手制定州县乡镇的旅游发展规划,精心对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着力探索旅游开发“国有民营”的新路子。
(四)旅游业与农业实现了合理“嫁接” 坚持旅游业与农业的合理“嫁接”,以发展农家生态休闲旅游、无公害农产品、旅游商品等为重点,实施了海东农业生态示范观光带,不断规范临近旅游景区的农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接待点。开发了以冬虫夏草、大黄茶为主的中药材,以沙棘、高原猕猴桃为代表的优质水果,以郁金香等优质花卉苗木等为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西宁生物园区的投资建设。
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作为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也亟待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对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认识问题。“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当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2、系统的生态旅游专业规划问题。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是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础。然而,在开发中,许多地方重视旅游本身及相关产业的布局规划,而忽视生态建设规划。在景观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以致许多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气氛不协调
3、科学的管理机制问题。目前,许多景区所有权、规划权、开发权、经营权集于一体,其对资源保护与开发仅仅依靠财政的投入和经营收入,无法对资源实施最有效的保护和长远的开发,旅游经营管理主体缺乏活力与生机,出现了有的资源因无序开发而耗费巨资进行整治、有的资源则长期闲置等诸多问题。4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投入作保证,但由于资金短缺,导致旅游景点景观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特别是交通、排污等设施较为落后,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51生态旅游专业人才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涉及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技术较为复杂。但目前既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三、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建议 (一)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的互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统一。
在具体项目上,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各景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于景区内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务设施的规划,要纵览全局,取舍得当。对一些生活设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桥、公厕之外,则尽量减少人工构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在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创新上,要抓住青海省旅游资源中特殊的自然属性,找准旅游资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包装渲染其稀奇独特的品质,使旅游产品既美丽多姿又富有神韵,既统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气质。在艺术形式和手法上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旅游规划建设上的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及建造艺术,以规划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以青海湖、鸟岛、塔尔寺、江河源、昆仑山、宝隆滩、可可西里、原子城、柴达木万丈盐桥、巴隆国际狩猎场等优势资源为基础,发挥资源的垄断性作用,突出一个“特”字,挖掘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