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女性的思考

合集下载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透析安娜悲剧及对现代女性启示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透析安娜悲剧及对现代女性启示

2008.01(上旬刊)文化研究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透析安娜悲剧及对现代女性启示——□郭和英(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622)摘要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

本文从女性意识角度深度透析安娜婚姻爱情的悲剧意蕴,使婚姻中困惑的现代女性得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女性意识安娜觉醒启示中图分类号:I14文献标识码:A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于1877年。

俄国正出于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道德观念急剧变化、追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成为了青年人向往的新风尚。

作品中的主人公安娜为争取个性解放、爱情自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她的思想正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潮流,反映着社会所赋予她的新思想、新意识。

托尔斯泰超越了传统文化对两性特征的僵化表述,叙述了女性的压抑、呐喊和追求,以现实主义的敏锐眼光,写出了被男性社会传统所埋没的女性的声音,写出了从“第二性”的屈辱地位中挣扎而出的脆弱的女性意识,以及这种女性意识的最终毁灭。

它是一部多方位展示女性生活、思考女性身份、生命价值及男女之间关系问题的家庭伦理小说。

一、女性意识与女性角色的断裂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

女性意识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

女性意识将“人”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

在男权制社会中,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事是只有男人才能做的,而女人,被禁锢在家庭中,除了做一个“贤妻良母”,她无处施展自己的才能。

我们把女性的这种定位称之为“女性角色”。

女性角色先于女性意识存在,在女性未建立起女性意识之前,就习惯性地以社会赋予她的女性社会角色出现了。

女性的独立思考

女性的独立思考

女性的独立思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女性的地位和权利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然而,要真正实现平等的社会,女性的独立思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女性的独立思考意味着她们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做决策,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

本文将探讨女性的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和支持女性在这方面的发展。

一、女性的独立思考的重要性1. 解放思想:女性的独立思考可以帮助她们解放思想,抛开旧有的观念和刻板印象。

过去,女性往往被认为只是男性的附属品,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然而,现代社会需要女性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挑战。

2. 自信和自尊:女性的独立思考有助于培养她们的自信和自尊。

通过独立思考,女性能够发现自己的长处、优势和潜力,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3. 推动社会进步:女性的独立思考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至关重要。

女性能够带来独特的观点和想法,对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创新。

女性的独立思考还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权主义的进程,促使社会更加公正和包容。

二、促进和支持女性独立思考的方法1. 提供教育机会:教育是培养女性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女性教育的投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该鼓励女性学生发展独立思考能力,给予她们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度。

2. 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独立思考的核心能力。

女性应该通过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对信息进行思考和分析,发现其中的逻辑漏洞和偏见。

通过批判性思维,女性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3. 提供榜样和角色模型:身边的榜样和角色模型对女性的独立思考能力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成功女性的榜样,让女性看到她们的努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能够取得成功的。

同时,女性也应该成为自己身边的榜样,鼓励其他女性发展独立思考能力。

4. 建立支持网络:建立支持网络是促进女性独立思考的重要方式之一。

你将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新时代女性作文

你将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新时代女性作文

你将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新时代女性作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女性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现代女性不再仅仅是家庭中的默默无闻的陪衬,她们有着自己的梦想、追求和价值观。

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女性,我也开始思考自己将来想要成为怎样的新时代女性。

在我心中,新时代女性应该是独立自信、勇敢坚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她们应该在自己的事业、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能够自如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和实力。

首先,作为新时代女性,我希望自己能够拥有独立自主的经济能力。

在当今社会,女性不再仅仅是家庭中的经济依赖者,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独立经营事业或者拥有自己的事业。

我希望未来能够拥有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我希望可以有一份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的工作,可以让我在工作中得到快乐和满足感,同时也为自己的独立和自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作为新时代女性,我希望能够有着坚强的内心和勇敢的精神。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有拥有坚强和勇敢的内心,才能够勇敢面对这些挑战并且积极地解决问题。

我希望能够在生活中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够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另外,作为新时代女性,我也希望能够有着广阔的视野和胸怀。

在这个多元化、开放的时代,我们需要有着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胸怀,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我希望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拓展自己的视野,了解和接触不同的事物和人群,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这个多元化的社会。

此外,作为新时代女性,我还希望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些积极的贡献。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尽一份力量。

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影响和改变一些社会现象和规则,让社会更加和谐、公正和进步。

最后,作为新时代女性,我也希望能够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

家庭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和情感支柱。

我希望能够有一个爱护和支持自己的伴侣,一起走过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

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

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认为性别关系是一种权力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建立在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和控制上的。

这种关系通过符号、语言、社会结构等方式被巩固和传递,导致了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地位被削弱和压制。

后现代女性主义倡导重新审视性别关系、解构现有的权力结构和认知框架,以达到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的目的。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成为了必要的议题。

中国女性主义实践在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刻,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中国女性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中国女性主义来说,后现代女性主义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同时也为其敞开了拓展视野和深化实践的可能性。

中国女性主义者需要在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框架下,审视和反思自身的实践,以及在新的语境下如何持续推进女性解放和性别平等。

中国女性主义需要关注后现代语境下的女性主体性问题。

后现代女性主义强调女性主体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认为女性并不是一个统一、静态的群体,而是由多重身份、经验和文化背景构成的。

这一理论观点为中国女性主义者提供了启示,即在实践中需要尊重并关注不同女性群体的声音和诉求,避免一刀切的做法,注重多元性和包容性。

中国女性主义者需要在实践中充分重视妇女、性少数群体、农村妇女、残障妇女等特殊群体的权益,关注她们的生存现状和发展需求,使女性主义实践更具包容性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女性主义需要关注后现代语境下的语言与符号问题。

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语言和符号是性别权力关系得以建构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解构语言和符号可以揭示和挑战性别歧视和文化偏见。

中国女性主义者需要关注当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语言和符号,针对性地开展批判与反思,以引起社会对性别歧视问题的重视。

中国女性主义者还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新的语言与符号来表达女性主义理念,推动社会舆论对性别平等的认知和支持,引导社会舆论对性别平等的认知和支持。

探讨女性话题

探讨女性话题

探讨女性话题在当今社会,与女性相关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

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各个层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女性话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女性在职场中的挑战、女性权利与平等、女性健康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女性在职场中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在事业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然而,女性在职场中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性别歧视问题仍然存在。

有些雇主对女性的能力和业务能力持怀疑态度,这使得女性在晋升和职业发展方面面临着障碍。

其次,女性的家庭责任也成为她们事业发展的障碍。

许多女性需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这往往给她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二、女性权利与平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女性权利和平等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呼吁。

女性权利是每个女性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教育、就业和自由表达等。

然而,在某些地区和文化中,女性仍然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政府和社会应该制定并执行各种法律和政策来保障女性的权利,同时加强对性别歧视行为的打击,实现真正的平等。

三、女性健康女性健康是一个关乎社会和个体的重要议题。

健康对于女性的幸福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生理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原因,女性的健康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挑战。

例如,月经周期、妊娠和更年期等问题会对女性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社会应该重视女性健康问题,加强相关的科研和宣传教育,为女性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

综上所述,探讨女性话题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着挑战,需要实现权利与平等,并注重女性健康问题。

只有在这些方面取得进步,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期待女性地位和权益能够在不断的努力下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关注。

新时期我国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困境研究

新时期我国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困境研究

新时期我国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困境研究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女性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我国女性依然面临着许多生存和发展的困境,这些困境不仅限于在家庭中的处境,也包括在职场中的处境。

本文将从女性的教育、就业、家庭等方面来探讨我国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困境。

一、教育教育是影响女性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我国,女性在受教育方面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

现在,在我国,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所有成年人都应该有中等或更高的学历。

但是,在农村或贫困地区,女性仍然存在基础教育缺乏的问题。

女性是否能够获得好的教育,会直接影响到她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

相对于男性,由于家庭的压力以及社会的歧视,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二、就业在就业方面,女性也面临许多困境。

首先,女性在就业市场上往往受到歧视,她们常常被聘用为只能执行某些特定任务的员工。

其次,女性在就业市场上很少有机会与男性拥有相同的机会,给她们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女性也很难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女性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待遇。

三、家庭在家庭中,女性因为生育和家务分工问题也面临很多困境。

在一些传统的家庭中,女性承担着很多家务的责任,这使得她们难以获得自己的时间去学习或工作。

并且,由于生育和照顾家庭的任务较重,许多女性会因此放弃工作机会,或失去个人收入来源。

更严重的是,在一些家庭中,女性甚至受到家庭暴力和性别歧视的侵害。

总结:我国女性在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上,仍然受到许多的困境。

这些困境的根源是传统性别观念,教育资源不均等,职场性别歧视以及家庭中分工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为了实现性别平等和发展,政府和社会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争取打破性别歧视和传统社会观念的束缚,推动女性在教育、工作和家庭领域获得更多机会和发展。

四、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是我国女性生存和发展的一大困境。

性别歧视是指因为性别而对某些人进行不正当或不公平的区别对待。

关于提高职业女性素质的思考

关于提高职业女性素质的思考

到两全其美是很难 的。因此,在 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超负额的工作
状况 下 ,往往 因为家 庭 、事业 无法顾 及 周全 导致 女 性在事 业 上失 落 ,在 家庭 上分心 。这种状 况 不可 避免 地会 造成 家 庭纠 纷 ,使得 女 性面 对难 以处 理 的家 庭矛盾 ,更会 因 为家庭 矛盾 而 影响 工作 。
在 这样 的状 况下 ,许 多 女性选 择 回 归家庭 ,把 重心 放 在家 庭上 ,
而在 工 作 上采取 得过 且过 、以不 出事 为主 ,根本 不在 意是 否 能有
绩 。 自然 ,这 样 的心 态对 于女 性在 职场 上 的升 迁是 不利 的 ,也不
利于 女 性在职 场 上取 得 更大 的成就 。 第 三 ,女 性生理 和心 理 弱势 影 响。
从 生理 上 看 ,女性 和男性 有 着截 然不 同 的生理 结 构。 如青 年 女 性在 生育 期和 哺乳 期 内会 因 为身体 状况 的 变化 ,而产 生焦 虑情 绪 ,再加 上 内分 泌 变化 的作 用 ,女 性在 植 物性神 经 功能 的稳 定 性 上 和男 性有 显 著的 区别 。相 比较 男 性 ,女 性在 这 一生 命周 期里 ,
时期 ,女性 应该 注意 提 高 自身的 素质 ,要通 过 自身 的学 习 ,进 一
第 一 ,传统观 念 的 影响 。 中国是 一个 封建 传统 深厚 的国家 ,长期 以 来 ,女 子 无才就 是
德 的封 建落后 思 想 一直 是女 性头上 的巨石 , 使 得 多数 女 性认 同 自 己在 职 场上 的 弱势地 位 ,让她 们 安于 现状 ,对 工作 缺 乏进 取心 , 并对 种 种歧视 现 象 缺乏 斗争 勇气 。这 些 都严 重影 响 了女 性在 工作 岗位 上 的进步 和 自身素 质的发 展 。面对 这样 的现 实 ,许 多女性 只

对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未来发展的思考

对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未来发展的思考

对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未来发展的思考中国女性艺术的真正意义上的觉醒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引入而开始的。

由于她们独特的视角使作品备受艺术界、艺术评论界和社会的关注,而且也对女性追求平等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权利不断得到尊重与实现,21世纪的许多女性艺术家逐渐其从“女性身份”的自我关注中走出来转向对文化的问题、社会整体发展的问题、战争问题、人类的生存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的关注,更多的是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与责任去进行理性的剖析与客观的判断。

本文试图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女性艺术家们发展历程中所担当的角色的诸多变化、关注视点的诸多变化、艺术创作风格等方面的诸多变化的梳理。

对“女性身份”是否有必要如前辈女性艺术家那样将其置于一个特别显著的位置产生质疑,对“男权的反抗”是否有必要如前辈艺术家那样激烈产生质疑。

一、“女性艺术”的概念我们要对中国“女性艺术”这一概念进行梳理就不得不对“西方女权主义”的主旨进行梳理,因为中国的女性艺术是在其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西方“女权主义”运动最早诞生于1791年,法国妇女领袖奥伦比·德·古日撰写的《女权宣言》的出版及1848年在美国通过了有关妇女权利的《权利和意见宣言》,对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她们主张女人应当与男人享有在工作、财产、法律权利、文化及受教育等方面的平等权利,但这一时期其目标还仅仅局限于政治上的男女权利的平等,并没有涉及女性自身性别意义上的文化批评层面。

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法国作家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及诺克林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两篇论文的先后发表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代表,从此揭开了“女性主义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中书写的序幕。

女性艺术家们以其女性自身的全新的视角和精神力量对这个社会传统的和现实的文化进行着重新的诠释,对男权主义艺术发起了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评梅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曾用笔名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

1902年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1923年9月在《晨报副刊》连载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1924年与挚友陆晶清编辑《京报副刊.妇女周刊》,1926年,继续与陆晶清合编《世界日报副刊.蔷藏周刊》,1928年9月30日因病逝世。

石评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

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庐隐、陆晶清等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

[1](概述图片资料来源[2])中文名石评梅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出生日期1902年逝世日期1928年9月30日职业作家毕业院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主要成就主创《京报》副刊—《妇女周刊》代表作品《墓畔哀歌》1人物生平家世背景父亲石铭,字鼎丞,清末举人;石评梅之母,是父亲的续弦,其家庭为山西省平定县内一个书香门第。

[3]主要经历1902年,石评梅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4]石评梅自幼聪颖好学,很受父母喜爱,从三、四岁开始,父亲就教她认字,每晚坚持不断,有时她没有认熟,虽是深夜,也不许去睡,直到念熟为止。

后来进了小学,白天和孩子们一起上课,晚上放学以后,她父亲仍然教读《四书》、《诗经》等。

[5]辛亥革命后不久,石评梅父亲石铭到省城太原山西省立图书馆任职,于是随父来到太原,进入太原师范附属小学就读,附小毕业后直接升入太原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5]由于石评梅天资聪颖,再加上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校里学业突出,被誉为“才女”。

在女师读书期间已经显露了石评梅的反抗思想和组织才能。

一次女师闹风潮,她为组织者之一。

风潮过后,校方要开除她,后因惜其才学,又恢复了学籍。

[1]1919年暑假,石评梅从太原女师毕业,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4]迈出这一步,是对石评梅思想和意志的考验。

因为在当时社会里,一般人思想认为:“一个女孩子,中学毕业就可以了,何必费劲的深造呢!”然而她却不断求学、奋斗着。

她在父亲支持下,走出山西,到北京求学。

到北京后,她本来要报考女高师的国文科,但是当年女高师国文科不招生,于是改考体育系。

[5][1]在新思潮的影响下,石评梅一方面在女高师勤奋学习课业,一方面即开始写诗和散文向各报刊投稿。

1921年12月20日,石评梅的诗歌《夜行》就在山西大学“新共和学会”办的刊物《新共和》第一卷第一号上正式刊出。

[1]1920年在山西同乡会上,石评梅结识了北京大学学生、五四运动健将、山西籍最早的共产党人高君宇。

[4]在同乡会交谈中,得知他们父辈即有交谊。

他乡遇故友,格外亲切,于是二人便建立了友谊,二人经常通信,谈思想,谈抱负。

[1][6]1923年4月15日,石评梅曾致信高君宇,倾吐了她思想的悲哀。

高君宇次日去信,帮助她分析青年之所以普遍感到烦闷,就在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5][1][6]1923年5月下旬到6月下旬,石评梅与体育系12人、博物系14人组成“女高师第二组国内旅行团”南下旅游,她们沿京汉铁路,经保定、武汉、南京、上海,从青岛、济南返回北京。

返校后,石评梅写了一篇五万余字的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连载于《晨报副刊》1923年9月4日到10月7日。

1923年,石评梅完成学业,接受师大附中聘请担任女子部学级主任和体育教员、国文教员,后来还在春明女校、女一中、若瑟女校、师大等校兼任教员和讲师。

[5]担任北京师大附中女子部主任后,在管理上她采取理智指导、真情感化的方法,使学生心悦诚服接受规则约束。

[7]1924年高君宇因张国焘被捕叛变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他从在京住所腊库胡同十六号化装脱险,在狂风暴雨的夜晚到石评梅住处告别。

[6]1924年石评梅和陆晶清合编《京报》副刊的《妇女周刊》时,得到鲁迅的关怀和支持。

[1]1924年11月,石评梅与陆晶清等编辑出刊了《京报》副刊——《妇女周刊》。

她以犀利的笔触,揭露抨击社会的黑暗势力,激励人民革命斗志。

[1]1925年,石评梅在高君宇墓畔[4]1925年3月,高君宇因病逝世。

3月29日,北京大学、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和山西省立一中校友会召开高君宇追悼大会,石评梅送了挽联,上写:“碧海青天无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

又在白布上亲笔题写一首挽词,悬挂在追悼会上。

5月8日,根据高君宇的遗愿由石评梅和高全德出面将高君宇安葬在北京陶然亭,石评梅在高墓周围亲手植松柏十余株,并在墓上题了碑记。

[1][6]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石评梅和陆晶清等编辑的《京报》副刊《妇女周刊》于7月1日第二十九期发表本刊编辑部特别启事,对“沪汉惨屠”表示愤慨之情。

[1]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在天安门前召开国民大会,要求段祺瑞执政府拒绝日、英、美等八国提出的撤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抗议日舰对大沽口的炮击。

会后2000余人游行情愿。

段祺瑞执政府出兵镇压,制造了“三一八”惨案。

石评梅虽然没有亲自参加到执政府门前的请愿行列,但好友刘和珍不幸遇难,陆晶清也负了伤。

1926年3月19日,石评梅即奔医院看望负伤的朋友。

并于3月22日在《京报副刊》发表散文《血尸》,3月25日,又参加了女师大为刘和珍和杨德群召开的隆重追悼大会,同时在《京报副刊》发表《痛哭和珍》一文,悲愤地指出:“昨天的惨案,这也是放出野兽来噬人;”“你的血虽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们的热血,你的尸虽然僵了,铸坚了的是我们的铁志。

”“我也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1]1926年上半年,石评梅又与好友陆晶清等编辑北京《世界日报》副刊《蔷薇周刊》,工作之余在京从事文学事业。

最初以写诗歌与散文为主,当时即被称为北京著名女诗人,到后期创作不少短篇小说。

[1]1926年8月26日,鲁迅离京南下,石评梅至前门车站送行。

鲁迅在当天的日记中记载:“三时至车站,晶清、石评梅来送。

”[1]1927年发表的小说《匹马嘶风暴》,是这一时期石评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8]1928年9月18日,石评梅在北京西栓马桩八号寓所开始发病,剧烈头痛,但她以为身体不舒服是常有的事,所以还是照常去附中教书,但病情日益加重。

友人庐隐等送石评梅进旧刑部街日本山本医院,师大教授兼附中主任林砺儒和庐隐等均在医院守护,不久开始昏迷。

23日由日本山本医院转到协和医院,诊断为脑炎。

30日石评梅即逝世于北京协和医院,被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墓旁。

[7][1]1928年10月13日,世界日报社、女师大学生会、春明女校、蔷薇社及绿波社等在女师大礼堂开追悼会,庐隐报告石评梅生平事迹,焦菊隐代表绿波社致辞,女师大学生会写祭文,陆晶清从上海专程赶回北京,悲恸万分,写下了《我哭你唤你都不应》的祭文。

[9][7]1928年12月,由蔷薇社编辑,《世界日报》印行《石评梅纪念刊》,登载三十余篇悼念文章。

[1]石评梅逝世后,经庐隐、陆晶清等努力,编辑出版了石评梅生前所著小说散文集《偶然草》、散文集《涛语》等书创作风格石评梅的作品不仅有缠绕不清的哲学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层面上也表现得脆弱和哀苦,通篇充满了“冷月、孤坟、落花、哀鸣、残叶”等冷艳的词汇,她的作品仿佛是一串串泪珠汇成,可谓满纸辛酸泪。

然而她的善感与抑郁的气质并不妨碍她对女性命运和人生的思考,反而使她能够从悲观主义的角度循着情感的悲哀逻辑进行思辨与觉悟,表现一种极热烈又悲哀至极的呐喊。

[10]石评梅的作品无论是对光明的渴望、爱情的追求,还是对妇女和社会的解放的渴望,都充满着柔弱女性奋力挣扎和不断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

她的作品呈现了其思想发展过程中从充满时代悲哀的叹息到对理想追求执著精神的转变过程;她充满了对既崇敬又心爱的人的缅怀,也表现了对真挚爱情的执着追求;同时,她深深地理解中国劳动妇女以及全民族的悲惨命运和对黑暗的抗争,从而使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执著精神也赫然纸上。

[10]4人物轶事高君宇与石评梅的爱情曲折而坚定,两个人犹如天空中的烟火,在短暂的生命中演绎了绚丽灿烂的绝世之恋。

•虎口脱险心系评梅•1896年,高君宇出生于山西省的一个富商家庭,少年时代的他就对社会政治问题非常关心。

20岁时,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

在当时进步思想的发源地北京,高君宇受到激进的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响,很快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

1919年5月4日学生爱国游行时,高君宇是组织骨干之一。

1922年,在党的“二大”上,高君宇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4年年初,他又同李大钊、毛泽东等人一起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了国民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4年,北洋政府对北京城内的国共两党成员展开大搜捕。

高君宇将自己扮成厨子侥幸脱险后,接到上级指示,回山西建立党组织。

临走之前,他决定去看一眼心中最放不下的人——石评梅。

•会馆初遇互生好感•1920年的一天,在北京山西会馆的同乡会上,一个学生模样的男子正在作反帝反封建的演讲,他就是高君宇。

石评梅认真地聆听着,并被深深地感染。

山西会馆的偶遇,两人都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书信往来,石评梅和高君宇渐渐建立了友谊。

有时,他们会相约来到北京南郊的陶然亭湖畔散步。

在交谈中,他们发现彼此有很多相同的理想和抱负。

•感情受挫同命鸳鸯•1923年的夏天,石评梅完成了北京女高师范的学业。

毕业后,她受聘于母校的附属中学担任国文教员和体育教员。

这一年的秋天,她收到高君宇的一封来信。

信里只有一片火红的枫叶,上面用毛笔写着几行字:“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

”这封突如其来的求爱信让石评梅陷入忧虑和矛盾中。

她想了很久,在红叶上写下这样一行字:“枯萎的花篮不能承受这鲜红的叶儿。

”原来,石评梅的第一个恋人叫吴天放,是一个风流才子,曾经留美学习。

虽然他有家,但一直疯狂追求石评梅。

在他们相恋的第三个年头,一次突然的造访让石评梅见到了吴天放的妻儿。

最终,她选择了离开。

这次感情的挫折令她失去了重新追求爱情和婚姻的勇气。

高君宇也是一个结了婚的男人。

1914年,18岁的他在父亲的一手包办下,与本县一位姓李的女子成婚。

从一开始,高君宇就试图反抗这桩婚事,但是遭到了父亲的严词拒绝。

认识了石评梅后,高君宇更加坚定了摆脱封建婚姻束缚的信念。

被石评梅拒绝后,高君宇对弟弟说:“我对她的感情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增强了。

”•象牙对戒以表心意•回到前文所说的高君宇虎口脱险后,必须离开北京前往山西。

在临走前的那一晚,他去找石评梅。

那个晚上,他告诉石评梅自己回到山西就解除那婚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