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基础知识及临床常见心电图详解
合集下载
心电图基本知识秀

心肌缺血-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此时,可引起心肌复极顺序的逆转,即转为心内膜复极在先而心外膜复极在后,于是即出现与正常方向相反的T波。
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
在心电图上典型的缺血型ST改变,往往表现为ST呈水平和下移或T波倒置。
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
心肌梗死-概念
心律失常-房颤
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同、形态各样的、间隔极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频率350~600次/分。 QRS波群形态为室上性型,与窦性节律中的QRS波群基本相同。 心室波群间隔很不规则,但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律变为慢而匀齐。
心律失常-房扑
P波消失,代之一系列大小相同、形态如锯齿样的扑动波(F波),频率240~400次/min,节律匀齐。 QRS波群呈室上性型,与窦性心律QRS波群基本相同。 房室传导可按不同的比例下传:如2:1、3:1、4:1、5:1等传导,心室率匀齐。
当某支冠状动脉供血突然中断时,心肌相继发生【缺血】、【损伤】、【坏死】、 引起相应的三种心电图改变。
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心肌梗死缺血型心肌改变
若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T波呈对称性,高而直立;若发生于心外膜面,使外膜面复极延迟晚于内膜面,复极程序反常,就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
心律失常-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阻滞:房室传导时间延长、但每个来自心房的激动均可下传至心室;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0.21s(14岁以下儿童为0.18s),每个P波之后有QRS波群。
心律失常-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Ⅰ型:亦称莫氏Ⅰ型 ,即文氏型阻滞。 P-R间期依次呈进行性延长,直至P波不能传入心室,发生心室漏搏一次,心室漏搏以后,P-R间期缩短,以后又依次逐渐延长,这种周而复始的P-R延长现象、称为文氏现象。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按一定的房室传导比例下传,常见者为4:3或5:4、即4个P波有3个下传至心室或5个P波有4个下传至心室。
此时,可引起心肌复极顺序的逆转,即转为心内膜复极在先而心外膜复极在后,于是即出现与正常方向相反的T波。
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
在心电图上典型的缺血型ST改变,往往表现为ST呈水平和下移或T波倒置。
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
心肌梗死-概念
心律失常-房颤
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同、形态各样的、间隔极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频率350~600次/分。 QRS波群形态为室上性型,与窦性节律中的QRS波群基本相同。 心室波群间隔很不规则,但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律变为慢而匀齐。
心律失常-房扑
P波消失,代之一系列大小相同、形态如锯齿样的扑动波(F波),频率240~400次/min,节律匀齐。 QRS波群呈室上性型,与窦性心律QRS波群基本相同。 房室传导可按不同的比例下传:如2:1、3:1、4:1、5:1等传导,心室率匀齐。
当某支冠状动脉供血突然中断时,心肌相继发生【缺血】、【损伤】、【坏死】、 引起相应的三种心电图改变。
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心肌梗死缺血型心肌改变
若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T波呈对称性,高而直立;若发生于心外膜面,使外膜面复极延迟晚于内膜面,复极程序反常,就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
心律失常-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阻滞:房室传导时间延长、但每个来自心房的激动均可下传至心室;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0.21s(14岁以下儿童为0.18s),每个P波之后有QRS波群。
心律失常-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Ⅰ型:亦称莫氏Ⅰ型 ,即文氏型阻滞。 P-R间期依次呈进行性延长,直至P波不能传入心室,发生心室漏搏一次,心室漏搏以后,P-R间期缩短,以后又依次逐渐延长,这种周而复始的P-R延长现象、称为文氏现象。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按一定的房室传导比例下传,常见者为4:3或5:4、即4个P波有3个下传至心室或5个P波有4个下传至心室。
心电图基本知识+普大

二、心电向量
心电向量与综合心电向量
物理学上,既有数量大小又有方向性的量叫做向量, 又称矢量。 心肌细胞在除极和复极过程中形成电偶,电偶既有 数量大小,又有方向性,称为电偶向量。 心电向量的方向就是电偶的方向。
由于心脏的解剖结构及其电活动相当 错综复杂,致使诸心电向量间的关系亦较 复杂,然而一般均按下列原理合成为“综 合心电向量”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心脏正常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窦房结有节律 地发出激动,激动沿着房间和结间传导束分别 传人两侧心房至房室交界区,使心房除极,形 成心电图上的P波。 然后激动经房室交界区、房室束与左右束支传 人心内膜下层的Purkinje纤维,使心室肌由内 膜向外膜除极,形成QRS波 心房复极形成的波幅很小,埋于QRS波群中而 不显,心室复极在心电图上出现T波,所以每 一个心动周期均产生一组心电图波形。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导联轴,等边三角形的中心O点相电位点或中 心电端,其中OR、OL、OF段为正,反方向为负。
2、胸导联轴 胸导联的各导联轴均位于横面同一水平,O点为中心电 端,电位为零,近探查电极侧为正,其对侧为负。
肢体导联系统—反映额面情况
肢 体与 导其 联六 的轴 导关 联系 轴
胸前导联—反映水平面情况
第一节 心电图的基础知识
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在心脏发生机械性收 缩之前,首先发生电 激动。 正常激动始于窦房结, 沿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下传顺序激动心房、 心室并产生电活动, 形成微弱的生物电 流——心电。
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由于人体是个导体,心脏处于这一
导体之中,心电经身体组织传导到 人体表面各个部位。 如在身体表面连接一个能放大和记 录电流变化的器(心电图机),则可 将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心电流变 化描记成一连续曲线,这个曲线即 称为心电图。
心电图基础知识及常见

形状不同,频率快慢不一,振幅高低各 异,完全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150— 500次/分左右。
(五)心房扑动: • 心电图特征: ①各导联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相同,
节律规则,快速的连续性锯齿样的扑动 波(F波),频率250—350次/分。 ②F-R间期常相等或略有不等。 ③QRS波群呈室上性。
心电图基础知识及常见 心律失常的辨别
梅州市人民医院 刘竹英
第一节 心电图基础知识
一、心电图概念
• 心肌细胞激动时,细胞内外发生电位变化 所产生的微弱电流可从心脏传到周围组织, 因此在人体不同部位的表面上可获得一个 心动周期中的电位变化,将这电位变化用 心电图机描记器记录下来,就成为一个连 续的曲线,即心电图(ECG)。
常用心电图导联的分类: 1、标准导联(双极肢体导联)—Ⅰ、Ⅱ、
Ⅲ导,它所反映的是两个肢体之间的电 位差。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加压右上肢单极导联。 avL:加压左上肢单极导联。 avF:加压左下肢单极导联。
3、胸导联(V) V1导: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导: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导:V2 与V4连线的中点 V4导: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水平处 V5导:左腋前线第5肋间水平处 V6导: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处
2、QRS波:正常值为0.06—0.10秒,其中Q 波<0.04秒,深度应小于同导联R波的1/4。
3、T波:在正常情况下,T波方向大多和 QRS波方向一致,除Ⅲ、avL、avF、V1— V3导联外,T波振幅不应低于同一导联R 波的1/10。
4、P-R间期:心率在正常范围时,成人P-R 间期在0.12—0.20秒之间。
二、心电图的组成
• 在每个心动周期内,一个典型心电图有5 或6个波组成,即P、Q、R、S、T(U) 波。
(五)心房扑动: • 心电图特征: ①各导联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相同,
节律规则,快速的连续性锯齿样的扑动 波(F波),频率250—350次/分。 ②F-R间期常相等或略有不等。 ③QRS波群呈室上性。
心电图基础知识及常见 心律失常的辨别
梅州市人民医院 刘竹英
第一节 心电图基础知识
一、心电图概念
• 心肌细胞激动时,细胞内外发生电位变化 所产生的微弱电流可从心脏传到周围组织, 因此在人体不同部位的表面上可获得一个 心动周期中的电位变化,将这电位变化用 心电图机描记器记录下来,就成为一个连 续的曲线,即心电图(ECG)。
常用心电图导联的分类: 1、标准导联(双极肢体导联)—Ⅰ、Ⅱ、
Ⅲ导,它所反映的是两个肢体之间的电 位差。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加压右上肢单极导联。 avL:加压左上肢单极导联。 avF:加压左下肢单极导联。
3、胸导联(V) V1导: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导: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导:V2 与V4连线的中点 V4导: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水平处 V5导:左腋前线第5肋间水平处 V6导: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处
2、QRS波:正常值为0.06—0.10秒,其中Q 波<0.04秒,深度应小于同导联R波的1/4。
3、T波:在正常情况下,T波方向大多和 QRS波方向一致,除Ⅲ、avL、avF、V1— V3导联外,T波振幅不应低于同一导联R 波的1/10。
4、P-R间期:心率在正常范围时,成人P-R 间期在0.12—0.20秒之间。
二、心电图的组成
• 在每个心动周期内,一个典型心电图有5 或6个波组成,即P、Q、R、S、T(U) 波。
心电图的基础知识及常见异常心电图识别课件

左心室肥大
总结:
阅读心电图,要想知道是否存在某侧心腔肥厚。 怎么办??
首先,要检查V1中P波是否是双向; 第二,检查V1中的R波及S波,再检
查V5中的R波。
这非常重要,请紧记!
2.期前收缩
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起源于窦房结 以外的任何部位。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期 前收缩。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可见于正常 人和心脏病患者。病因包括心脏外疾病及各种 原因的心脏病,临床表现有心悸不适。
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在以下情况下应十分重视: 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 心功能差或心脏扩大。 临床有眩晕、黑朦等。
心电图上室早为多源、成对、连续≥3个, 出现RonT现象
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
一、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给予精神安慰,症状明 显者加用镇静剂,并选用β受体阻滞剂。
二、器质性室性期前收缩: 1.急性冠脉综合征:出现室早需迅速治疗,首选
4.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 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室早。 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秒,T波
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室速频率通常为140~220次/分,心律略
不规则。
偶有夺获心房,或心室夺获、室性融合波。 后二者是室速的可靠证据。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
一、急性发作的治疗:无血流动力 学障碍者,首选利多卡因静脉注射,也可 使用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无效时用胺 碘酮或心脏电复律;对有血流动力学障碍 者,首选心脏电复律,但洋地黄中毒引起 的室速,不宜用电复律。
胺碘酮、利多卡因静注,有效后维持治疗。 2.慢性心脏疾病:除对因治疗外,无症状者可不
必治疗。症状明显者可给予β受体阻滞剂、胺碘 酮等治疗。
3.心房颤动
心电图基础

这些导联可以组合成不同 的配置,以获得更全面的
心脏电活动信息
4
心电图的正常波形和意义
正常的心电图波形应该具有一定的形态和振幅,各波形的意义如下
P波:正常情况下,P波应该是圆钝、正向的,振幅不超过0.25mV。P波异常可 能提示心房疾病,如心房颤动、心房扩大等
QRS波群: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应该是正向的,振幅在0.5-1.0mV之间。QRS波 群异常可能提示心室疾病,如心室肥大、心肌梗死等
-
01 什么是心电图? 02 心电图的基本组成 03 心电图的导联 04 心电图的正常波形和意义 05 心电图的阅读和分析 06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1
什么是心电图?
2
心电图的基本组成
心电图由一系列连 续的波形组成,每 个波形都有一个特 定的名称和意义。 以下是心电图的基
本组成
心电图的基本组成
电解质紊乱的诊断:心电图可以通过观察U波的变化,帮助诊断电解质紊乱等 疾病
-
Thank You
感谢你的观看
XXXXXX
THANK YOU
6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心电图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律失常的诊断:心电图可以记录心脏的节律和频率,帮助诊断各种心律失常 疾病,如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诊断:心电图可以通过观察ST段和T波的变化,帮助诊 断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等疾病
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心电图可以通过观察QRS波群的形态和振幅, 帮助诊断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等疾病
T波:正常情况下,T波应该是正向的,振幅在0.1-0.25mV之间。T波异常可能 提示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
U波:正常情况下,U波可能是正向的,但有时也可以是负向的。U波异常可能 提示电解质紊乱、心肌炎等
心电图基础知识

效
监测手术效果: 通过心电图监测 手术前后心脏功 能变化,评估手
术效果
监测病情变化: 通过心电图监测 心脏功能变化, 及时发现病情变
化
指导治疗方案: 根据心电图监测 结果,调整治疗 方案,提高治疗
效果
评估预后
评估心肌缺血: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判断 心肌缺血的程度和范围
评估心律失常:心电图可以检测到心律失常 的种类和程度
评估心脏功能: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评估 心脏的功能和状态
评估心脏疾病:心电图可以诊断多种心脏 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等
谢谢
心电图的分类:分为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运 动心电图
心电图的应用:用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 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心电图的应用
1
诊断心律失常: 通过心电图可 以诊断各种类 型的心律失常, 如房颤、室颤、 早搏等。
2
诊断心肌缺血: 心电图可以诊 断心肌缺血, 如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等。
3
诊断心脏结构 异常:心电图 可以诊断心脏 结构异常,如 先天性心脏病、 瓣膜病等。
诊断心脏病
01
心电图可以 检测心脏的 电活动诊断心肌缺 血、心肌梗 死等疾病
03
心电图可以 诊断心律失 常,如房颤、 室颤等
04
心电图可以 诊断心脏传 导阻滞,如 房室传导阻 滞、束支传 导阻滞等
监测治疗效果
评估药物疗效: 通过心电图监测 药物对心脏的影 响,评估药物疗
动态心电图
1
原理:通过连 续记录心脏的 电活动,分析
心脏功能
3
应用:用于诊 断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等疾
病
2
特点:可长时 间监测,不受
活动限制
4
优点:可及时 发现心脏异常, 为治疗提供依
监测手术效果: 通过心电图监测 手术前后心脏功 能变化,评估手
术效果
监测病情变化: 通过心电图监测 心脏功能变化, 及时发现病情变
化
指导治疗方案: 根据心电图监测 结果,调整治疗 方案,提高治疗
效果
评估预后
评估心肌缺血: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判断 心肌缺血的程度和范围
评估心律失常:心电图可以检测到心律失常 的种类和程度
评估心脏功能: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评估 心脏的功能和状态
评估心脏疾病:心电图可以诊断多种心脏 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等
谢谢
心电图的分类:分为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运 动心电图
心电图的应用:用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 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心电图的应用
1
诊断心律失常: 通过心电图可 以诊断各种类 型的心律失常, 如房颤、室颤、 早搏等。
2
诊断心肌缺血: 心电图可以诊 断心肌缺血, 如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等。
3
诊断心脏结构 异常:心电图 可以诊断心脏 结构异常,如 先天性心脏病、 瓣膜病等。
诊断心脏病
01
心电图可以 检测心脏的 电活动诊断心肌缺 血、心肌梗 死等疾病
03
心电图可以 诊断心律失 常,如房颤、 室颤等
04
心电图可以 诊断心脏传 导阻滞,如 房室传导阻 滞、束支传 导阻滞等
监测治疗效果
评估药物疗效: 通过心电图监测 药物对心脏的影 响,评估药物疗
动态心电图
1
原理:通过连 续记录心脏的 电活动,分析
心脏功能
3
应用:用于诊 断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等疾
病
2
特点:可长时 间监测,不受
活动限制
4
优点:可及时 发现心脏异常, 为治疗提供依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房 心室肥大
• 机理:
– 心肌纤维增粗,截面积增大,产生的电压增 高 – 心室壁增厚,心室腔扩大及心肌细胞变性 所至传导功下降,心肌激动总时程延长;
– 心肌增厚、劳损以及相对供血不足所至 心肌复极顺序改变 。
一、房、室肥大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房肥大示意图
正常心房 右房大 左房大
一、房、室肥大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左心室肥大(以反映左室面的导联 QRS 波振 幅增高为首要表现)
1. 左心室高电压表现: ⑴ RV5>2.5mV,RV5+SV1>4.0mV(男 性); >3.5mV(女性)。 ⑵ RI > 1.5mV, RII >2.5mV, RIII > 1.5mV, RI+SIII > 2.5mV ,RII+RIII > 4.0mV。 ⑶ RaVL > 1.2mV , RaVF > 2.0mV。
3、PⅡ时间≥0.11s或PⅡ呈双峰(呈M型),峰 距﹥0.04s 4、左房扩大一般由二尖瓣病变引起(狭窄、关 闭不全),故临床上又称“二尖瓣P波”。多见 于风心病、先心病。
左 房 大
双侧心房 大
心室肥大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 左室肥大的心电向量:
– 正常心室肌除极向量指向左下,左室肥大时此向 量增大;
Q-T间期:
Q-T间期随心率不同而不同,心率在60-100次/分, Q-T间期在0.32-0.44s; 经修正过的Q-T间期公式:Q-Tc=Q-T/ RR,其最高 值为0.44s。
U 波:
T波后0.02-0.04s,为低振幅小 波,在胸导易见,尤其V3导联, 低血钾时明显。
临床上常见异常心电图
←
5s
→
(三)心电轴的测量
心电图基础知识_含常见异常心电图

变小; • QRS波群总时长:0.06~0.10秒。
(1.5~2.5小格)
正常人胸导联R波和S波振幅变化规律示意图
QRS波群命名示意图
S-T段
• 自QRS波群终点(J点)至T波起点的线段, 代表心室缓慢复极的过程。
• 正常的ST段多为等电位线,任何导联 下移不超过0.05mV,抬高在肢体导联及 V4-6不超过0.1mV,V1-3不超过0.3mV。
2.单极胸导联:
V1、V2:反映右心室电位变化 V3、V4:反映室间隔近心尖部电位变化 V5、V6:反映左心室电位变化
3.附加导联
V7、V8、V9: 将探查电极分别置于左腋后线、 左肩胛线、 后正中线与V4同一水平处。适用于左室肥厚, 后壁心肌梗死,心脏移位等。
右胸导联(V3R-V6R) : 将探查电极置于右胸壁,相当于V3~V6相对应 的位置。适用于小儿心电图,右室肥厚,右室 心肌梗死、右位心,心脏移位等。
• 如果P-P间期、R-R间期、P-R间期不等,说明 存在心律失常。
节律规整的情况下计算心率:
• 数出R-R(P-P)间期距离多少个小格, 1500除以小格的数目;
• 数出R-R(P-P)间期距离多少个大格, 300除以大格的数目;
• 60除以R-R间期或P-P间期(秒)。
节律不规整的情况下估算心率:(节律规整 同样适用)
各 ① P波
波 段 正
② P-R间期 ③ QRS波群
常
④ S-T段
值
⑤ T波
包 括
⑥ Q-T间期 ⑦ U波
典型心电图波形特点
P波
• 反映左右两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 导联Ⅰ、Ⅱ、avF、V4-6直立,avR倒置; • 时长:<0.12秒(3小格); • 电压:肢导<0.25mV(2.5小格)
(1.5~2.5小格)
正常人胸导联R波和S波振幅变化规律示意图
QRS波群命名示意图
S-T段
• 自QRS波群终点(J点)至T波起点的线段, 代表心室缓慢复极的过程。
• 正常的ST段多为等电位线,任何导联 下移不超过0.05mV,抬高在肢体导联及 V4-6不超过0.1mV,V1-3不超过0.3mV。
2.单极胸导联:
V1、V2:反映右心室电位变化 V3、V4:反映室间隔近心尖部电位变化 V5、V6:反映左心室电位变化
3.附加导联
V7、V8、V9: 将探查电极分别置于左腋后线、 左肩胛线、 后正中线与V4同一水平处。适用于左室肥厚, 后壁心肌梗死,心脏移位等。
右胸导联(V3R-V6R) : 将探查电极置于右胸壁,相当于V3~V6相对应 的位置。适用于小儿心电图,右室肥厚,右室 心肌梗死、右位心,心脏移位等。
• 如果P-P间期、R-R间期、P-R间期不等,说明 存在心律失常。
节律规整的情况下计算心率:
• 数出R-R(P-P)间期距离多少个小格, 1500除以小格的数目;
• 数出R-R(P-P)间期距离多少个大格, 300除以大格的数目;
• 60除以R-R间期或P-P间期(秒)。
节律不规整的情况下估算心率:(节律规整 同样适用)
各 ① P波
波 段 正
② P-R间期 ③ QRS波群
常
④ S-T段
值
⑤ T波
包 括
⑥ Q-T间期 ⑦ U波
典型心电图波形特点
P波
• 反映左右两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 导联Ⅰ、Ⅱ、avF、V4-6直立,avR倒置; • 时长:<0.12秒(3小格); • 电压:肢导<0.25mV(2.5小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时间和电压的测量
1.测量波的振幅: (1).向上的波自水平线的上缘到波的顶端的垂直距离;负向波自 水平线的下缘到波的底端的垂直距离。 (2).P波振幅测量的参考水平以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为准。测量 QRS波群、J点、ST段、T波、U波振幅,采用QRS起始部 水平线为参考水平。 2. 测量波的时间: (1).自波的起点内缘到波的终点内缘的时距。 (2).测量P波、 QRS波群时间,分别从12导联同步记录中最早的 P波或QRS波群起点测量至最晚的P波或QRS波群终点; PR 间期从12导联同步记录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至最早的 QRS波群起点; QT间期从12导联同步记录中最早的QRS波 群起点测量至最晚的T波终点。 目录
目录
QRS波群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⑴ 时限、VAT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室内 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 ⑵电压增高: 常见于正常青年男性,心室肥 大,预激综合征。 ⑶电压降低:常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心肌 损害,水肿,正常肥胖健康人。 ⑷异常Q波( 时限、电压、形态异常):常见于 肺心病,心肌病,心肌梗塞。
目录
正常成人P-R间期的最高限度
心率 (次/分) <70 71-90 91-110 111-130 >131
时限(秒)
0.20
0.19
0.18
0.17
0.16
目录
*QRS波群(QRS complex)
1. *QRS波群:心室除极波,代表心室除极的时间、电压变化。 2.* 命名: 第一个正向波称为R波,R波之前的负向波称为Q波, R波之后第一个负向波称为S波, 第二个正向波称为R’波,R 波之后第二个负向波称为S’ 波,……。 只有一个负向波称为 QS波。
目录
目录
常用12导联体系
在长期临床心电图实践中,形成了 一个由Einthoven创设而目前广泛采纳的 国际通用导联 体系(lead system),称为常 用12导联体系。 1.标准导联(双极肢导联) Ⅰ、Ⅱ、Ⅲ。 2.加压单极肢导联 avR、avL、avF。 3.胸导联 V1、V2、V3、V4、V5、V6。
目录
中心电端(central terminal)
定义: 将肢体 导联三个电极(右手、 左手、 左脚)各串一 5 kΏ 电阻 , 然后将 三者连接起来,构成 “无干电极” 或称 中心电端。
目录
加压单极肢导联
1.连接方法: avR导联:右上肢接正极 ,左上肢、左下肢接负极。 avL导联:左上肢接正极 , 右上肢、左下肢接负极。 avF导联:左下肢接正极 , 右上肢、左上肢接负极。 2.特点:(1)探查局部心肌电位改变。 (2)avR导联是心律诊断的关键导联。
目录
J点(J point)
1. J点:QRS波群终末与ST段起始的交点, 反映心室除极结束,复极开始。 2. J点上移: 3. J点下移:
目录
J点(波)
目录
S-T段(S-T segment)
ST段:自QRS波群终点(J点)到T波的起点间的时距。代表心室
缓慢复极过程。 1. 正常时限 : <0.15s。 2. *与等电线在同一水平位上。在等电线以下,称为压低; 在等电线以上,称为抬高。 正常压低: 每个导联均 < 0.05 mv; 正常抬高: 肢导联、V4~6 < 0.1 mv, V1~2< 0.3 mv, V3<0.5mv。 3.临床意义: ⑴时限延长:常见于低血钙 (>0.16s )。 ⑵压低大于正常值:常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损害,心肌劳损, 心动过速。 ⑶抬高大于正常值:常见于心肌损伤,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 包炎。 目录
目录
*P-R间期(P-R interval)
1. P-R间期: 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 间。*(房室传导总时间) 2.* 测量: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距。(包括P 波时限、P-R段。)
目录
*P-R间期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1.*正常成人心率在60-100次/分时为0.12~0.20s, 随年龄、心率不同而不等 ,年龄越小 ,心率 越快 , P-R 间期越短。(老年人<0.22s) 2.临床意义: ⑴P-R 间期延长(P-R段): 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⑵P-R 间期缩短:常见于预激综合征,交界心律, 房室脱节。
目录
心电图概念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 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 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目录
临床意义
*1、对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对心肌梗塞的诊断。 3、各种心肌疾患的诊断:如心肌炎、心肌病等。 4、各种心包疾患的诊断。 5、心房、心室肥大的诊断。 6、观察药物对心肌的影响。 7、观察电解质紊乱情况。 8、心脏手术、危重患者的监护。
波幅<5mm的用小写q、r、s ; 波幅≥5mm的用大写Q、R、S。
目录
*QRS波群正常值
1.*时限:正常成人<0.12s,多数在0.06~0.10s ,平均0.08 s。 2.电压: *胸导联:A.右室 RV1 <1.0 mv, RV1 +SV5 <1.2 mv。 B.左室 RV5<2.5 mv,
目录
标准导联
1. 定义: 将两个电极置于人体两肢体上的导联。 2. 连接方法: Ⅰ导联: 左上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 Ⅱ导联: 左下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 Ⅲ导联: 左下肢接正极,左上肢接负极。 3. 特点:(1).综合反映两肢体间的电位变化。 (2).Ⅱ导联是测量基本间期的导联。 (3).利用Ⅰ、Ⅲ导联电压代数和测定心电轴。
第一讲 心电图基础 第二讲 心电图的测量及正常值
目 录
第三讲 窦性心律、期前收缩及逸搏 第四讲 异位心动过速
第五讲 心脏传导阻滞 第六讲 预激及房室肥大 第七讲 心肌梗死
第一讲 心电图基础知识
一.心电图概念(重点)。 二.临床意义。 三.导联: 1.定义; 2.导联线及与人体的连接(重点); 3.常用导联 (难点): (1).标准导联、加压单极肢导联及连接方法 ; (2).胸导联及连接方法,胸导联的安放位置(重点); (3).附加导联及连接方法。 四.波的形成(难点)。 五.心脏传导系统。 六.心电图坐标。(重点) 七.心电图的测定方法。(时间与电压)
目录
心肌细胞电位图与体表心电图的关系
心肌细胞电位图反映单个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体 表心电图则是反映无数心肌细胞的综合电活动。(以心 室为例)。 0相,相当于心电图上的QRS波群; 1相,相当于J 点,即QRS波群与S-T段的连接点; 2相,相当于S-T段; 3相,相当于T波; 4相,相当于静止状态的等电位线; 0相至3相末,相当于Q-T间期。 目录
目录
P波异常的临床意义
1. 电压增高:常见于右房肥大、肺部疾患(肺 型P波)、先心、甲心、低血钾等。 2. 时限增宽:常见于左房肥大(二尖辨病变)房 内阻滞。 3. PtfV1增大:常见于冠心、左房肥大。
目录
*P-R(P-Q)段(P-R segment)
1. PR段: 反映激动由心房肌除极后传至心 室肌除极开始的过程。 2. 测量:P波终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距。
目录
正常心电图
目录
QRS波群正常值
5.* R峰时间(R peak time): (室壁激动时间 VAT) (1) 定义: 指QRS 波群起点至 R波顶峰(peak of R wave)垂线的 时距。 (2) 代表激动从内膜传至外膜 的时间,反映心室壁的厚 度。 (3)正常值* : 右室(VATV1) < 0.04s; 左室(VATV5) < 0.05s。
目录
*《PtfV1》
1. PtfV1: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 terminal force)。 2. V1导联P波为正负双向,负向波的宽度(S)乘以负向波 的振幅(mm)。 3. 正常值为 -0.02 mm . s。
目录
单击放大局部图像
• P波时限0.16s。 • PⅠ、Ⅱ双峰,峰间距0.05s(>0.04s)。 • Ptfv1=-0.12mm.s(<-0.04mm.s)。
RV5 +SV1< 4.0 mv (男) <3.5 mv (女)。 肢导联:A.右室 RavR < 0.5 mv。 B.左室 RavL<1.2 mv, RavF<2.0 mv, RⅠ<1.5 mv RⅡ + RⅢ<4.0 mv ; RⅠ +SⅢ < 2.5 mv。
目录
QRS波群正常值
3.*Q波正常值:(avR联除外) 时限<0.04s,电压 < 1 / 4 R。 不应有切迹,V1~2不应有Q或q波,但可为QS型。 4.*低电压: (1)在6个肢导联中,每个QRS波群电压算术和均≤ 0.5mv,称 为肢导联低电压; (2)在6个胸导联中,每个QRS波群电压算术和均 ≤0.8mv,称 为胸导联低电压; (3)肢导联低电压加胸导联低电压称为低电压。
目录
肢导联低电压
• 肢导联各 QRS波群R+S<0.5mv。
目录
广泛低电压(局部放大)
• 肢导联各QRS波群R+S<0.5mv。 • 胸导联各QRS波群R+S<0.8mv。 目录
胸导联QRS波群正常图形
正常心室除极始于室间隔中部,自左向右方向 除极(方向:自左向右下);随后左右心室游离壁 从心内膜朝心外膜方向除极(方向:自右向左); 左室基底部与右室肺动脉圆锥部是心室最后除极部 位(方向:向左后)。 * V1~6的正常形: V1~2: rS 型 r/S < 1 V3~4: RS型 R/S ≈1 V5~6: 以R波为主 (qRs、 Rs 、qR、 R) R/S >1
• • • • • •
心肌细胞电位图与体表心电图的关系图
目录
心电图波形形成的三条基本法则
1.除极方向朝向导联的正极,出现向上的正波。 2.除极方向朝向导联的负极,出现向下的负波。 3.除极方向与导联垂直,出现双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