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基础知识ppt课件

心电图波形与心脏电生理的关系
02
心电图波形反映了心脏电生理过程中的电位变化,包括除极和
复极过程。
心电图波形的命名与意义
03
P波、QRS波群、T波等波形的命名与心脏电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具有特定的临床意义。
心电图导联系统
标准导联
包括双极肢体导联(I、II、III)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用于记录心 脏不同部位的电活动。
心电图检查注意事项
01
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或 情绪激动,以免影响检 查结果。
02
检查时需保持安静,不 要讲话或移动体位,以 免干扰心电信号的记录 。
03
对于女性患者,检查时 需解开内衣,露出胸部 ,以便正确放置电极片 。
04
检查过程中如出现不适 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告 知医生。
06
心电图判读技巧与误区解 析
ST-T改变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结合 患者病史、症状等综合分析,避免误诊。
自动分析心电图结果可能存在误差,需要 结合人工判读进行综合分析。
提高心电图判读能力的方法
01
02
03
04
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深入学习心电图相关基础知识 ,包括心脏电生理、心电图波
形特征等。
多看多练
通过大量阅读和分析各种类型 的心电图,提高判读能力和经
房性心动过速
起源于心房的心动过速,频率多在100-220次/ 分。
3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
心房内产生极快的不规则颤动波,心房率通常在 250-350次/分。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
提前出现的室性异位搏动,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室性心动过速
起源于心室的心动过速,频率多在100-250次/分。
心电图基本知识秀

此时,可引起心肌复极顺序的逆转,即转为心内膜复极在先而心外膜复极在后,于是即出现与正常方向相反的T波。
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
在心电图上典型的缺血型ST改变,往往表现为ST呈水平和下移或T波倒置。
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
心肌梗死-概念
心律失常-房颤
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同、形态各样的、间隔极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频率350~600次/分。 QRS波群形态为室上性型,与窦性节律中的QRS波群基本相同。 心室波群间隔很不规则,但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律变为慢而匀齐。
心律失常-房扑
P波消失,代之一系列大小相同、形态如锯齿样的扑动波(F波),频率240~400次/min,节律匀齐。 QRS波群呈室上性型,与窦性心律QRS波群基本相同。 房室传导可按不同的比例下传:如2:1、3:1、4:1、5:1等传导,心室率匀齐。
当某支冠状动脉供血突然中断时,心肌相继发生【缺血】、【损伤】、【坏死】、 引起相应的三种心电图改变。
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心肌梗死缺血型心肌改变
若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T波呈对称性,高而直立;若发生于心外膜面,使外膜面复极延迟晚于内膜面,复极程序反常,就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
心律失常-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阻滞:房室传导时间延长、但每个来自心房的激动均可下传至心室;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0.21s(14岁以下儿童为0.18s),每个P波之后有QRS波群。
心律失常-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Ⅰ型:亦称莫氏Ⅰ型 ,即文氏型阻滞。 P-R间期依次呈进行性延长,直至P波不能传入心室,发生心室漏搏一次,心室漏搏以后,P-R间期缩短,以后又依次逐渐延长,这种周而复始的P-R延长现象、称为文氏现象。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按一定的房室传导比例下传,常见者为4:3或5:4、即4个P波有3个下传至心室或5个P波有4个下传至心室。
心电图基础知识ppt课件

心肌梗死与心绞痛
心肌梗死
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 氧,最终引起心肌坏死。心肌梗死可 能导致剧烈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心绞痛
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 氧,引起胸痛或胸部不适。心绞痛通 常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后 可缓解。
心脏肥大与心脏扩大
心脏肥大
心脏肌肉体积增大,通常由于心脏负荷过重或心脏疾病引起。心脏肥大可能导致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严重 时可能引发心力衰竭。
心电图的用途
总结词
心电图在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于诊断心脏疾病、监测心脏功能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
详细描述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常用手段,同时也可 以用于监测心脏功能,如评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此外,心电图还可以用于 评估治疗效果,如监测心脏疾病的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后的效果。
03
心电图异常与疾病关联
心跳过速与心动过缓
心跳过速
心跳速度超过100次/分钟,可能由于运动、情绪激动或某些 疾病引起。心动过速可能引发心悸、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 能导致晕厥或猝死。
心动过缓
心跳速度低于60次/分钟,常见于运动员或健康人。但心动过 缓也可能由于心脏疾病引起,可能导致乏力、胸闷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导致晕厥或猝死。
如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心律失常,以及 心脏传导阻滞等异常波形。这些异常波形 可能提示心脏疾病或其他问题。
常见心电图波形识别
P波
正常P波形态两肢不对称 ,前半部斜度较平缓,而 后半部斜度较陡。时间不 超过0.11秒,电压不超过 0.25mV。
QRS波群
正常成年人一个标准导程 中QRS波群的时限为 0.06~0.10s,平均为 0.08s。V₁导联R/S≥1,V₅ 导联R/S≤1,R波自V₁至 V₅逐渐增高,而S波逐渐减 小。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概念1.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成的具有自主节律、自动传导和兴奋传导功能的脏器,心肌细胞通过电生理活动产生的电信号,产生心脏电活动。
这种电活动经皮肤表面传导到表面的电极上,形成的记录称为心电图。
2. 心电图的记录方法心电图是通过将心脏电活动传导到体表上,经过放大、滤波、放大和记录等步骤,形成纸带上的图形。
常见的记录方法有静态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静态心电图是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的皮肤上,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心电活动。
动态心电图通常是指24小时动态心电图,通过患者佩戴便携式心电图仪器,持续记录24小时内的心电活动。
3. 心电图的波形正常心电图包含有P波、QRS波群和T波,它们代表了心脏不同阶段的电活动。
P波代表心房的兴奋传导,QRS波群代表心室的兴奋传导,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持续时间都可以用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
二、正常心电图的特征1. P波P波是由心房兴奋传导所产生的,其形态应该是相对正常的,持续时间通常在0.06-0.12秒之间。
在Ⅱ、Ⅲ和aVF导联中,P波应该是正向的,而在aVR导联中为负向。
2. PR间期PR间期是指从P波开始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通常持续时间在0.12-0.2秒之间。
正常的PR间期可以反映房室结和心室肌细胞的兴奋传导情况,对于心房、心室和传导系统的异常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3. QRS波群QRS波群是由心室兴奋传导所产生的,其持续时间应该在0.06-0.1秒之间。
在Ⅰ、aVL、V5和V6导联中,QRS波群应该是正向的;在Ⅱ、Ⅲ和aVF导联中,QRS波群应该是负向的。
4. ST段ST段是从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的一段时间,通常是等电位的。
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以反映心肌缺血或损伤等病理性改变。
5. T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其形态应该是相对正常的,通常是正向的。
T波的改变可以反映心肌再极化异常,如低钾血症、心肌缺血和心肌病等疾病。
心电图基础知识ppt课件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期前收缩
可编辑课件
26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期前收缩 • 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各异 • 提前的P波重叠于前面的T,且不下传,可无
QRS波 • 不完全性代尝间歇居多 • 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可编辑课件
27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1.P波: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2)P-R间期: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除极开始 时限:0.12~0.20s (3)PR段:P波终点至QRS波群起点 时限:0.02~0.12s
可编辑课件
9
一、正常心电图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
可编辑课件
10
一、正常心电图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
2.QRS波群:为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 波型:
13
一、正常心电图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
正常Q-T间期及其最高限
R-R 间期度
心率
(s)
(次/min)
正常
正常 最高限度(s)
1.50
40.0
0.478
0.52
1.20
50.0
0.427
0.47
1.00
60.0
0.390
0.43
0.80
75.0
0.348
0.39
0.60
100.0
0.302
2.房性心动过速
可编辑课件
28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3.心房扑动
可编辑课件
29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3.心房扑动 • P波消失,代之规律的锯齿状F波,等电线消失 • F波频率250~350次/分 • 心室率规则与否取决于房室传导比率是否恒定,
心电图基础

这些导联可以组合成不同 的配置,以获得更全面的
心脏电活动信息
4
心电图的正常波形和意义
正常的心电图波形应该具有一定的形态和振幅,各波形的意义如下
P波:正常情况下,P波应该是圆钝、正向的,振幅不超过0.25mV。P波异常可 能提示心房疾病,如心房颤动、心房扩大等
QRS波群: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应该是正向的,振幅在0.5-1.0mV之间。QRS波 群异常可能提示心室疾病,如心室肥大、心肌梗死等
-
01 什么是心电图? 02 心电图的基本组成 03 心电图的导联 04 心电图的正常波形和意义 05 心电图的阅读和分析 06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1
什么是心电图?
2
心电图的基本组成
心电图由一系列连 续的波形组成,每 个波形都有一个特 定的名称和意义。 以下是心电图的基
本组成
心电图的基本组成
电解质紊乱的诊断:心电图可以通过观察U波的变化,帮助诊断电解质紊乱等 疾病
-
Thank You
感谢你的观看
XXXXXX
THANK YOU
6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心电图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律失常的诊断:心电图可以记录心脏的节律和频率,帮助诊断各种心律失常 疾病,如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诊断:心电图可以通过观察ST段和T波的变化,帮助诊 断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等疾病
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心电图可以通过观察QRS波群的形态和振幅, 帮助诊断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等疾病
T波:正常情况下,T波应该是正向的,振幅在0.1-0.25mV之间。T波异常可能 提示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
U波:正常情况下,U波可能是正向的,但有时也可以是负向的。U波异常可能 提示电解质紊乱、心肌炎等
完整版心电图知识快速入门

房性心律失常
总结词
房性心律失常是指心房肌细胞电信号传导异常,导致心房收缩和舒张不规律。
详细描述
房性心律失常通常表现为心房肌细胞的电信号传导异常,导致心房收缩和舒张 不规律,可能引起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 搏、房颤和房扑等。
室性心律失常
总结词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心室肌细胞电信号传导异常,导致心室收缩和舒张不规律。
在急救现场或医院急诊室,心电图可 以及时捕捉患者的心电异常,为后续 的急救治疗提供依据,有助于挽救患 者的生命。
心电图的注意事项
心电图是一种无创、无痛、无辐射的 检查方法,安全性较高,但也有一些 注意事项需要遵守。
检查时应保持安静,不要说话或移动 身体,以免干扰检查结果。
检查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身体状况和 用药情况,以便医生更好地解读心电 图结果。
完整版心电图知识 快速入门
contents
目录
• 心电图基础知识 • 心电图的解读 • 心电图异常解读 • 常见心电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心电图的日常应用与注意事项
01
CATALOGUE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的定义与作用
定义
心电图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反 映心脏的功能状态。
心肌炎
总结词
心肌炎是指心肌组织的炎症性疾病, 可引起心肌细胞坏死和纤维化。
详细描述
心肌炎的病因可以是感染、自身免疫 、药物等多种因素。心电图可以表现 为心律失常、ST段改变等变化。治疗 心肌炎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治 疗和针对病因的治疗等。
心力衰竭
总结词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不 能满足身体需要的一种状态。
心电图波形包括P波、 QRS波群、T波和U波等, 每个波形都有特定的意义 和变化规律。
心电图基础知识

监测手术效果: 通过心电图监测 手术前后心脏功 能变化,评估手
术效果
监测病情变化: 通过心电图监测 心脏功能变化, 及时发现病情变
化
指导治疗方案: 根据心电图监测 结果,调整治疗 方案,提高治疗
效果
评估预后
评估心肌缺血: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判断 心肌缺血的程度和范围
评估心律失常:心电图可以检测到心律失常 的种类和程度
评估心脏功能: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评估 心脏的功能和状态
评估心脏疾病:心电图可以诊断多种心脏 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等
谢谢
心电图的分类:分为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运 动心电图
心电图的应用:用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 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心电图的应用
1
诊断心律失常: 通过心电图可 以诊断各种类 型的心律失常, 如房颤、室颤、 早搏等。
2
诊断心肌缺血: 心电图可以诊 断心肌缺血, 如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等。
3
诊断心脏结构 异常:心电图 可以诊断心脏 结构异常,如 先天性心脏病、 瓣膜病等。
诊断心脏病
01
心电图可以 检测心脏的 电活动诊断心肌缺 血、心肌梗 死等疾病
03
心电图可以 诊断心律失 常,如房颤、 室颤等
04
心电图可以 诊断心脏传 导阻滞,如 房室传导阻 滞、束支传 导阻滞等
监测治疗效果
评估药物疗效: 通过心电图监测 药物对心脏的影 响,评估药物疗
动态心电图
1
原理:通过连 续记录心脏的 电活动,分析
心脏功能
3
应用:用于诊 断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等疾
病
2
特点:可长时 间监测,不受
活动限制
4
优点:可及时 发现心脏异常, 为治疗提供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性心律失常
◆ 扑动与纤颤
● 心室扑动(ventricular flutter,VF)
心电图特点:表现为匀齐的、连续的、较大的波 动,无法辩认QRS-T波,频率在150~250次/min 以上 图解:
主动性心律失常
◆ 扑动与纤颤
● 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
主动性心律失常
◆ 期前收缩
● 房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atrial contraction) 心电图特点: ◎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有异位P波,其形态不同 于窦性P波。 ◎ QRS波群时限<0.12s时,其形态可以与窦性下传之 QRS波群形态相似;QRS波群时限>0.12s时,可以不同于窦 性下传之QRS波群形态(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 QRS波群后代偿间歇不完全;间位性房性期前收缩无 代偿间歇。 ◎ 期前收缩可频发呈二联律、三联律、四联律。
QRS波群的命名
目测心电轴偏移
心室肥厚
◆ 左心室肥厚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VH)
正常左心室位于心脏的左后下方,右心室位于心脏 的右前上方。左心室除极心电综合向量朝向左后下,右 心室除极心电综合向量朝向右前上方,二者在一定程度 上相互抵消。由于左室壁厚度远远超过右室壁的厚度, 因此心室的除极综合向量仍朝向左后下方。当左心室肥 厚时心室的除极向量向左后明显增大,偏上或偏下,表 现在心电图上是QRS电压(振幅)显著增高。 电压增高是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厚的主要条件。
◆ 左束支阻滞
(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 )
主要是V5导联(左胸导联)呈特征性改 变, V5导联的R波呈“M”型或平顶型,有继
发的S-T、T改变。QRS时限大于0.12s属完
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时限小于0.12s属不完 全性左束支阻滞。
◆ 右束支阻滞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
主动性心律失常
◆ 阵发性心动过速
●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paroxysm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PVT)
为连续发生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特点: ◎ 连续出现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宽大畸型的QRS 波群,R-R间距略有不匀齐,频率为 150~200次/min,最快可达220次/ min。 ◎ 可见房室脱节,房率慢,室率快,P波与R波 无关系。 ◎ 可见心室夺获,大部分夺获的QRS波群是正 常的。亦可形缩
◎ 联律间期(偶合时间,配对时间) ☉ 同源性室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一致,图形一致 ☉ 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不一致,图形不 一致。 ☉ 同源多形室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一致,图形各 异。 ◎ 继发S-T、T改变 以R波为主导联,S-T段下降,T 波倒置;以S波为主导联,S-T段抬高,T波直立。 ◎ 期前收缩可频发呈二联律、三联律、四联律。
V1导联QRS波群呈rsR’或“M”型,有 继发的S-T、T改变。QRS时限大于0.12s 属 完 全 性 右 束 支 阻 滞 , QRS 时 限 小 于
0.12s属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临床上右
束支阻滞多见。
◆ 不完全性束支阻滞
● 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IRBBB) 临床上多见,心 电图图型与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相似,但QRS波群 时限小于0.12s。 ● 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滞(ILBBB) 临床上少见, 心电图图型与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相似,但QRS波 群时限小于0.12s。
主动性心律失常
◆ 扑动与纤颤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 心电图特点: ◎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时限、电压绝对不 等之f波,频率为350~600次/min。 ◎ R-R间距绝对不等。心室率>100次/min, 称快速心房纤颤;心室率<60次/min,称 慢速心房纤颤,心室率>180次/min提示心 房纤颤合并预激征候群。 ◎ R-R匀齐的几种情况 ☉ 慢而匀齐:为合并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提示洋地黄中毒。 ☉ 快而匀齐:为合并阵发性心动过速,提 示有心肌损害。
主动性心律失常
◆ 扑动与纤颤
● 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AF) 心电图特点: ◎ P波消失,代之以匀齐的、锯齿状或波浪 状的F波,频率为250~350次/min。 ◎ F波与R波以2:1传导多见,传导比例固 定,R-R间距匀齐;传导比例不固定,R-R 间距不匀齐。 ◎ F-R间期固定。
◆ 窦性心律失常
● 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频率>100次/分。 ● 窦性心动过缓 (sinus bradycardia) 频率<60次/分 ● 窦性心律不齐 (sinus arrhythmia) P-P与P-P之差 >0.12s(同一导联测量)。 ● 窦房结内游走节律点 P-P与P-P之差>0.12s,P波 形态各异。 ● 窦性早搏,提前出现之P波与正常窦性P波形态一致,其后 无代偿间歇。 ● 窦性停搏 (sinu arrest) 较长时间内无窦性P波出现, 常伴有交界区逸搏或室性逸搏。
心电图特点:表现为不匀齐的波动,无法辩认 QRS-T波,频率为250~500次/min。 图解:
◆ 室内阻滞
( QRS波群时限≥0.12s,心电图图形既不象左
束支阻滞,也不象右束支阻滞,称室内阻滞。常提 示心肌损害弥散、广泛。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电兴奋或电激动在传导过程中出现传导中断或传 导延缓称为传导阻滞。从电生理的角度上讲传导阻滞实际 上是不应期的异常延长引起。临床上最常见的阻滞是房室 传导阻滞(auriculo-ventricular block),是由于房室 交界区不应期延长所引起的房室传导迟缓或阻断。按阻滞 的程度可分为:I度房室传导阻滞、II度房室传导阻滞和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其中I度、II度属于不完全性房室传 导阻滞,III度属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
● 缺血性改变-T波改变 表现为T波倒置、尖深、双肢对称,称“冠状T” ● 损伤型改变-S-T改变 表现为S-T段弓背抬高,形成单向曲线 ● 坏死型改变-坏死Q波出现 Q波时限>0.04s 振幅>R/4
◆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
● 心电图肢体导联、加压肢体导联S-T段弓背 抬高,大于0.1mV; ● 右胸导联大于0.3mV; ● 左胸导联大于0.2mV,伴有异常Q波出现, Q波时限>0.04s,振幅>R/4,T波倒置呈 “冠状T”即可诊断。 临床心电图记录到的是一综合图形。
主动性心律失常
心脏的主节律点是窦房结,窦房结的节律性最 强,频率为60~100次/min,房室交界区频率为40~ 50次/min,心室频率为20~40次/min,因此窦房结 控制着整个心脏的激动,其它节律点都为潜在起搏 点,又称异位节律点(起搏点)。当异位节律点的 兴奋性提高,控制了心室的激动,称为主动性心律 失常。主动性心律失常中以期前收缩最常见,根据 异位节律点的位置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室性期前 收缩三种,其中以室性期前收缩最为常见,其次是 房性、交界性期前收缩。
主动性心律失常
◆ 期前收缩
● 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contraction) 心电图特点: ◎ 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 P波。 ◎ QRS波群后有代偿间歇 ☉ 完全性代偿间歇:室性期前收缩未打乱窦房结节律 的基本周期。 ☉ 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室性期前收缩打乱窦房结节律 的基本周期,窦房结重新排列周期。 ☉ 间位性或插入性室性期前收缩无代偿间歇。
预激症候群
◆ 不典型预激症候群两种类型 ● Mahaim纤维
P-R在正常范围,P-R>0.12s<0.20s,QRS波 群起始部有delta波,QRS时限>0.12s。 ● James束 L-G-L综合症,P-R间期缩短<0.12s,
无delta波,QRS时限<0.12s。
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 预激征候群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融和波型
预激症候群分两种类型,主要见于左、右Kent束者。
● A型 P-R间期缩短,小于0.12s,有delta波,V1-6导以R 波为主,QRS波群呈R型,有继发S-T、T改变。 ● B型 P-R间期缩短,小于0.12s,有delta波,V1-3导主波 向下,QRS波群呈Qs型或rS型,V4-6导主波向上,QRS波群 呈R型,有继发S-T、T改变。
房室传导阻滞是由于房室交界区的不应期病理性 延长所引起的房室传导延缓或中断传导,按阻滞的程 度分为Ⅰ°、Ⅱ°、Ⅲ°房室传导阻滞。
类型
分级
参数 P-R 间期
Ⅰ° 延长>0.20s Ⅰ 递增
QRS 波群脱落 无 有 有 循环往复 成比例
不完全性
Ⅱ°
Ⅱ 固定
完全性
Ⅲ°
不定
各自为政 房率>室率
预激症候群
P波时间延长,电压增高
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MI)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被供处的心肌发 生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所引起。绝大多数的心肌梗死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发生心肌梗死的原因一般都 是在已狭窄的冠状动脉管壁产生血栓或冠状动脉内膜 下出血、水肿,堵塞了动脉血流,使该处心肌因持久 缺血,产生坏死。心电图检查除特殊情况外大多数能 显示出特征性的改变,对明确诊断和指导临床处理都 有极大的帮助。 心肌梗死的部位大多在左心室、心室间隔或右心 室与左心室毗邻之处,右心室梗死较少见,心房梗死 偶尔。
心室肥厚
◆ 右心室肥厚
(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VH)
轻度的右心室肥厚,表现为正常心电图,主要 因为右心室所产生的心电向量不能抵消左心室占优
势的心电向量,只有在右心室肥厚达到一定程度,
QRS综合向量与心电图图型才能发生明显改变。 电轴右偏是心电图诊断右心室肥厚的主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