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红色泉州调研报告

红色泉州调研报告

红色泉州调研报告红色泉州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我们此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泉州市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情况,以及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调研,了解泉州市在红色资源方面的亮点和问题,为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在实地走访中,我们前往了泉州市的红色旅游景点、纪念馆和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交流;同时,我们还根据调查需求设计了问卷并进行了调查,以获取公众对红色资源利用的意见和建议;此外,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包括历史资料、学术研究和政府文件等。

三、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泉州市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红色资源的地区,通过多年来的努力,红色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利用。

红色旅游景点如中共中央直属机关旧址、刘胡兰纪念馆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同时,泉州市也加大了对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举办了一系列相关活动,提高了公众对红色资源的认知。

四、红色资源的经济效益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不仅仅对于保护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泉州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服务、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此外,红色资源还为泉州市带来了巨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为城市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五、红色资源的社会效益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不仅对于泉州市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学习红色资源,人们可以深刻理解革命历史的伟大意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培养了广大市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

六、问题与建议尽管泉州市在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红色旅游景点的管理不够专业,影响了游客体验。

其次,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科学,一些潜力景点尚未充分开发。

泉州旅游发展现状

泉州旅游发展现状

泉州旅游发展现状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历史名胜和自然景点。

泉州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福建省乃至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一、旅游资源丰富泉州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众多历史古迹,如开元寺、西湖、清源山、宝祥寺等。

其中,开元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庙宇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此外,泉州还有众多的清代园林如青草巷、清源山庄等,这些古老的园林景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二、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泉州市投入巨大资金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城市道路畅通,交通便利,各类酒店、宾馆、旅游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

此外,泉州还积极发展旅游商品,使得游客可以购买到地道的特色纪念品,进一步提升旅游体验。

三、旅游活动丰富多样泉州的旅游活动丰富多样,有传统的文化节庆如泉州木偶戏表演、灯会等,也有现代的主题公园和游乐设施。

此外,泉州搭建了多个旅游专线和旅游包车服务,方便游客游览各个景点。

四、旅游宣传力度加大泉州市政府加大旅游宣传力度,举办各种旅游推介活动,参加国内外旅游展览,提高泉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泉州市政府还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泉州市不断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扩大旅游产业规模。

如加大对旅游景点的保护力度,改善景区的设施和服务,提高旅游设施的使用效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游客需求。

但是,泉州旅游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一些景点的开发和管理还不够完善,导致游客体验不佳;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亟待解决。

综上所述,泉州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在旅游宣传和接待能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还需要加大对旅游景点的保护和管理力度,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进一步提升泉州旅游的品质和水平。

泉州调研报告

泉州调研报告

泉州调研报告泉州是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一个城市,地处闽南地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港口城市之一。

该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为了更好地了解泉州市的发展状况和潜力,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城市概况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总面积约为11283.2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964.59万人。

该市下辖6个区、2个市和2个县,区域范围较大。

泉州市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交通便利。

同时,泉州市还是福建省的一个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

二、经济发展泉州市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主要以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为主导。

该市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的企业和品牌,如安踏、特步、比亚迪等。

同时,传统行业如纺织、服装、鞋业等依然占据较大比重。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泉州市正在努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文化底蕴泉州市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泉州泉州建筑群和南靖土楼,这些都是该市的独特文化景观。

此外,泉州市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如郑成功、黄克强等。

这些为泉州市文化底蕴的积淀,为该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交通便利泉州市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其中以陆路交通和海上交通为主。

该市拥有完善的公路网和铁路网,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物资的流通。

同时,泉州港是中国南部地区的重要港口之一,也是福建省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

泉州市还有多个飞机场,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物流的发展。

五、旅游资源泉州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山水风光、历史建筑和文化名胜等。

其中,泉州建筑群和南靖土楼是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泉州还有多个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户外活动和生态旅游体验。

旅游业成为泉州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综上所述,泉州市是一个拥有较高发展潜力的城市。

泉州调研报告

泉州调研报告

泉州调研报告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经济开放城市之一。

我于近期对泉州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泉州市发展概况泉州市是福建省下辖的地级市,人口约为900多万人。

经济发展快速,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泉州市的主要产业包括纺织、服装、皮革、化工、机械制造等,其中纺织和服装业是其支柱产业。

此外,泉州市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清源山、开元寺、东山岛等。

二、泉州市产业特点1. 纺织业:泉州市的纺织业发展历史悠久,目前已形成了以纺织、印染、服装为主的完整产业链。

许多知名纺织企业在泉州市设有生产基地,如新希望、特力、安踏等。

2. 服装业:泉州市的服装业规模庞大,以出口为主导。

泉州市的服装制造企业很多,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

这些企业具有独特的设计创意,强调质量和时尚,深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3. 皮革制品:泉州市的皮革制品产业也发展迅速,主要集中在晋江地区。

该地区的皮革制品制造企业以生产高档皮鞋为主,他们注重产品品质和市场营销,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市场。

4. 旅游业:泉州市的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

泉州作为海丝的起点,有许多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遗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泉州市还着力开发乡村旅游,推动农民增收。

三、发展优势与问题1. 优势:泉州市地理位置优越,海陆空交通便利,与台湾有着密切的经贸交流。

此外,泉州市的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2. 问题:泉州市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过度依赖于传统的纺织和服装行业。

一些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缺乏创新意识,产品同质化严重;同时,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泉州市的产业扩张受到一定限制。

四、发展建议1. 继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加大改革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泉州投资兴业。

2.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3. 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和引导: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市场多元化布局,鼓励发展高附加值的产品。

泉州乡村文化旅游调研报告

泉州乡村文化旅游调研报告

泉州乡村文化旅游调研报告泉州乡村文化旅游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泉州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泉州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收集游客对泉州乡村文化旅游的看法和意见。

2. 实地考察:选择几个典型的乡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

三、调研结果1. 乡村文化资源丰富:泉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乡村中可以找到许多传统建筑、庙宇和古代历史遗迹等文化景点。

2. 文化旅游产品有待提升: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以自然景观和传统民俗活动为主,缺少内容丰富、有吸引力的文化主题活动。

3. 旅游设施不完善:乡村的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如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缺乏,导致游客体验不佳。

4. 乡村宣传推广不足:乡村文化旅游在宣传推广方面不够,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和推广渠道,限制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四、调研分析1. 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但需要进行深入开发和挖掘,增加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提升游客体验。

2. 乡村旅游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以提升游客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3. 乡村旅游需要加强宣传推广,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加游客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五、建议1. 深入开发文化资源:加大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开发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文化旅游的内涵和品质。

2. 完善旅游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游客体验。

3. 加强宣传推广:注重乡村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开展宣传活动和推广活动,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渠道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

4. 加强合作共建:乡村旅游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各方共同合作,加强资源整合和开发,形成乡村旅游的合力。

六、总结泉州乡村文化旅游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在旅游产品、基础设施和宣传推广方面仍有不足。

通过深入开发文化资源、完善旅游设施、加强宣传推广和加强合作共建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推动泉州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乡村旅游品牌。

泉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泉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泉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泉州市辖区面积为11,015平方公里,下辖1个市辖区、4个市辖市、2个县级市和1个县,总人口为9,415,000人。

泉州市旅游资源丰富,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一、泉州市的自然景观泉州市地理位置优越,既有海岛,也有山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使得泉州市蕴藏着众多难以抵挡的自然风景。

泉州市的自然风景主要包括:1.东山岛:东山岛群是中国优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它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部沿海,海域中央,面积约300平方公里。

岛上分布有众多的珊瑚礁、贝壳、海洋生物等景观。

此外,还有许多水上活动可以体验,包括钓鱼、潜水、海上风帆等。

2.清源山:清源山地处福建泉州市南安市境内,因为清溪涧筑有一又一的山壁,形成了壮观的“十八弯”,而得名“清源十八弯”。

山上有三星坛、八仙宫等景点。

此外,还有许多的休闲娱乐项目,包括野炊、露营、登山等。

3.盘龙湾:盘龙湾是泉州市的一个海湾,位于泉州市区东南端,是东海南部的极目海宴。

湾内水域清澈见底,海水质量优良,海滨风光秀美。

盘龙湾风光秀丽,环境绝佳,是吸引游客来此观光游览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泉州市的人文景观泉州市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和处处传承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景观。

泉州市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1.开元寺:开元寺是中国清代的佛教寺庙,位于泉州市区西南部的开元路。

开元寺规模宏大,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是泉州市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2.清华园:清华园位于泉州市区内,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园林。

该园景色优美,建筑别致,葱郁的树木、清丽的水池,使游客可以饱览古风神韵。

3.锦鸡坊:锦鸡坊是泉州市的一批古建筑群落,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

这里有清代的民居和古代的街道,被誉为“闽南的故都”。

三、泉州市的旅游资源潜力泉州市的旅游资源潜力很大。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泉州市的旅游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泉州市的旅游业已成为泉州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泉州古城调研报告

泉州古城调研报告

泉州古城调研报告泉州古城调研报告一、引言泉州古城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泉州古城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以及旅游资源,并收集关于古城保护和利用的相关信息。

二、历史沿革泉州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战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

唐代时期,泉州古城成为东南亚贸易的重要港口,并发展出独特的海外贸易文化。

宋代时,古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文化繁荣,城市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推动。

明代以后,泉州古城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建筑。

三、文化底蕴泉州古城是一座融合了多种文化的城市,在宗教、建筑、民俗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首先,泉州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清真寺,如姑嫂塔清真寺、陈塘清真寺等,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的重要中心之一。

其次,古城的建筑风格多样,有宋代古街区、元代古汇庙、明代古楼阁等,展示了泉州古城的历史变迁。

此外,泉州古城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传统的婚俗、节日庆祝等都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四、旅游资源泉州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泉州古城内散布着众多历史建筑和遗迹,如开元寺、开福寺、泉州东西溪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另外,泉州还以其美食闻名,古城内的小吃街和夜市提供了海鲜、糕点等各种美食供游客品尝。

此外,泉州的民俗表演也是旅游者的亮点,如闽南婚俗表演、泉州海丝歌舞等,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了泉州古城的特色文化。

五、古城保护和利用在保护和利用古城方面,泉州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泉州古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了重要历史建筑和遗迹。

其次,泉州古城的城市规划也很注重保护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

另外,泉州还积极开展文化旅游产业,开设了众多旅游景点和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旅游资源。

六、结论泉州古城以其丰富的历史沿革、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在古城保护和利用方面,泉州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正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泉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泉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泉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泉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⒈引言本文旨在对泉州市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旅游情况和发展潜力。

该报告将包括市内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址、旅游设施、旅游交通等内容。

⒉自然景观调查⑴泉州市地理概况在这一部分,将介绍泉州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地貌等。

对于旅游来说,这些因素对游客的访问体验具有重要影响。

⑵主要自然景点本节将和描述泉州市的主要自然景点,包括山川、海滩、湖泊等,同时详细介绍其特点、旅游设施和寓意。

⒊历史文化遗址调查⑴古建筑和文化街区在这一节,将介绍泉州市内的古建筑和文化街区,包括寺庙、古镇等,以及其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

⑵博物馆和展览馆本节将介绍泉州市内的博物馆和展览馆,包括展品的特点和展示方式,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贡献。

⒋旅游设施调查⑴酒店和住宿在这一节,将介绍泉州市的酒店和住宿设施,包括星级酒店、民宿等,同时对其服务质量和价格进行评估。

⑵餐饮和购物本节将介绍泉州市的餐饮和购物场所,包括特色美食、购物中心等,对其口碑和价格进行评价。

⒌旅游交通调查⑴进出泉州市的交通方式在这一节,将介绍进出泉州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包括航空、铁路、公路等,以及其便利程度和价格情况。

⑵泉州市内的交通工具本节将介绍泉州市内的交通工具,包括公交、出租车、汽车租赁等,对其覆盖范围和乘坐便利性进行评估。

⒍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清单。

⒎法律名词及注释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以下是相关名词及其注释:●旅游景区:指国家旅游局认定的有独立名称、号称具有某一或几个特定功能的旅游景观或景点。

其具体划定由地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

●文物保护单位:指国家文物局认定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古迹、古建筑等,应当加以保护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名称:泉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小组成员:林雅瑜(1)田芳芳(6)邱志康(8)所在院系: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年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级泉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宝岛,辖4个区,3个县级市,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

泉州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影响力小,在国内旅游中的地位不明显。

政府部门对其发展的重视力度不够,城市旅游发展存在很多问题,离旅游大市还有一段距离。

本次旅游资源调查主要为区域旅游开发和投资结构分析提供依据,根据旅游资源特征分层次,突出重点。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例如政府旅游门户网站、地图、地名录、百度百科、旅游志等相关资料,通过这次资料的整理,可以了解和掌握旅游资源种类和分布特征。

一、泉州市旅游概况泉州市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

全市风景奇特,古迹众多,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0多处,其中国家级14处,省级44处,在福建省首屈一指。

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交汇荟集,特别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

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泉州市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亚热带的气候条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为泉州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亦使泉州成为福建省旅游资源的富集区。

泉州市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多,类型全,分布相对集中。

全市旅游资源单体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个主类均有。

作为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古城文化旅游核心区的重要文化旅游景点:清源山、清净寺、天后宫、府文庙、崇福寺、李贽故居、承天寺、铜佛寺、县城隍庙、通淮关岳庙、释迦寺、玄妙观、花桥慈济宫、富美宫、白耉庙、铁炉庙、圣公宫一峰书院碑记及梅花石等。

非物质的闽南文化生态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为南音(泉州弦管)。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0项,为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园戏、高甲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惠安石雕、泉州花灯、德化瓷烧制技艺、惠安女服饰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7项,为打城戏、晋江高甲戏(柯派)、泉州五祖拳、李尧宝刻纸、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晋江水密隔舱造船技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泉州市)、闽南民居(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惠安县)、闽南民居(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南安市)、闽南民居(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鲤城区)、灵源万应茶、泉州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晋江闽台东石灯俗、晋江“嗦啰连”习俗、蟳埔女生活习俗等。

全市旅游资源单体90%集中分布在旅游业发达的惠安、洛江、泉港三个地方,且新发现的120多个旅游资源单体也主要分布在这三个地方。

泉州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戴云山主体部分,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21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是戴云山脉的主峰。

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有"闽中屋脊"之称,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二高峰,与台湾阿里山遥遥相望。

戴云寺周围风光秀丽,明人把它的风光景物概括为:"戴云秋景"、"迎雪春潮"、"一柱撑空"、"七里盘谷"、"六朝真僧"、"石帽顶冠"、"风髻通玄"、"涧畔石英钟舟"、"天池洒雪"、"石壁悬松"、"云中石厂"、"天外线泉"、"山西三鼓"、"岩东石钟"等十六胜景。

南宋理学家朱熹、明代大学士张瑞图曾登临戴云,都曾留下墨宝。

2005年8月9日,戴云山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戴云山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

孕育有维管束植物145科393属580种。

有些地方至今尚保存着成片的半原始森林,有鹅掌楸、黄檀、油杉、福建柏、建宁椴、红豆树、东方古柯等国家珍稀林木和樟、楠、栎、黄山松等福建乡土珍贵树种。

另有山茶花、花、杜鹃、百合、卷丹、野牡丹等多种花卉。

此外,还有石菇、石绥、瑞香、黄连、香薷、银耳、金线莲、银线莲和夜明砂等60多种中药材,以及茅膏菜、圆叶茅膏菜、黄花狸藻、挖耳草等有趣的食虫植物。

旅游者在观光浏览的过程中,体验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感受回归大自然愉悦心情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森林、保护自然的美好情愫,在这里您还可挖掘出丰富的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内涵。

戴云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明显,又具有北亚热带和南温带某些特征。

夏季凉爽,冬季无严寒,潮湿多雨,雾日多,光照充足,山地气候景观突出,人为破坏少,是城市中稀缺的原始原生态自然环境。

本区气候年均温℃,大于等于10℃年积温3200-5200℃。

年降水量1603毫米,日照数195-240天,全年雾日达300天,相对湿度87%。

素以云雾著称的戴云山,云海四时常有,随着气候冷暖变幻无常。

二、泉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政府重视的实际力度不够, 旅游发展模式定位不准确由于泉州的制造业比较发达,旅游业在泉州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偏小。

因而,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不够。

旅游专项经费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很小,2005年算是历年来最高的也仅有800万,只占2004年泉州市财政总收入亿元的% 。

这几年政府已比以前重视了,旅游主管部门也主动走出去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去促销,但是游客请进来了,却觉得没有什么特别好玩的,影响不能进一步扩大。

这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原来走的是政府主导、全方位开发的路子。

由于是全方位开发,各个县市区都有自己的一套发展思路,却不能形成合力,就是近几年旅游开发做得比较好的永春牛姆林也只是吸引近距离的游客,而每年一届的旅游节都由几个县、市、区轮流主办,久而久之也变成年年雷同、没有特色的鸡肋。

另外,泉州是属于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区域经济背景都较好但不突出的类型,不适合走全方位开发的路子,应该要有拳头产品和特色形象定位,并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这个上面。

2、原有的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不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要求,可操作性不强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依赖于对该目的地旅游形象的认知水平,往往受其所掌握的旅游信息所影响。

在诸多信息中,旅游形象是吸引旅游者并驱动其前往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泉州目前的旅游形象定位为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主打海丝品牌,但海丝品牌形象零散、不鲜明,文化内涵较深,普通旅游者不知道它的内容是什么,即使是泉州市民,对家乡旅游形象的认知也还缺乏统一性。

因此,在对外的广告宣传促销中经常要跟别人解释半天,并不能用一两句话来简单概括,严重制约了泉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发展和迅速崛起。

3、旅游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改善泉州现有的旅游管理体制凌乱,各个旅游景点景区分别隶属于建委、市政公用事业局等不同部门,致使多头交叉管理,各部门从自身业务考虑,缺乏统一规划协调,造成景区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和旅游行业总体发展规划相脱节,旅游部门对景区开发的行业职能得不到有效体现,难于形成合力进行对外宣传和促销。

4、旅游产品开发多而杂, 产品的功能单一,缺乏拳头产品和精品的带动一条好的旅游线路应该是金字塔形的,旅游产品组合最上面的要有一两个拳头产品或景点,中间是几个重要产品或景点,最下面的是有好多附属产品。

而泉州旅游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没有拳头产品,只是满天星星,而且这些星星也过于分散,没有形成一个主题,缺乏一根主线将它串起来。

另外,好的旅游线路的产品也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互补性,既要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也要有人文旅游资源,还要有民俗风情等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的产品。

泉州目前对外推介的专项旅游线路多达10几条,有名胜古迹游、海上丝路史迹游、工农业观光游、滨海休闲度假游、惠安惠女风情游等等,这些专项旅游产品面对的客源市场较窄,而且吸引客人的逗留时间也比较短,参观的成分多,参与性和体验性不足。

5、旅行社长期处于弱、小、散、差状态,市场竞争无序泉州现有旅行社80多家,其中只有5家国际社。

不少旅行社长期处于弱、小、散、差状态,没有良好的政策背景支撑和经济实力,只能靠赚取一部分边际利润来进行原始积累和发展。

旅行社的整体规模偏小也使市场的无序竞争进一步加剧,很多旅行社不愿投入新的精品线路的开发,更不愿支付前期投入很大的广告宣传费用,旅行社没有发挥它作为旅游业龙头应有的地位。

三、应对策略及建议关于以上几个基本问题,本组成员经过讨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逐步解决,以推动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1、确立旅游形象定位,培育城市旅游竞争力海上丝路是泉州市打造品牌的一个中心,应进一步丰富泉州海上丝路专项旅游的内容,可组织宗教信徒和有兴趣的游客参加宗教仪式、法会、礼拜等活动;举办如天后宫妈祖祭祀表演、九日山仿古祈风仪式表演、文庙祭孔文艺表演、广场仿古民俗游园以及梨园戏、南音、木偶戏和高甲戏专场演出,充分展示泉州丰厚的海丝历史文化内涵。

2、强化资源整合与开发,塑造旅游精品工程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资源整合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建设旅游目的地为重点,实施精品战略,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联动开发、整体推进”的旅游发展格局。

突出泉州史迹旅游开发;利用泉州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发展工业旅游和商贸旅游;同时促进泉州各个市县形成一批特色旅游点,比如德化陶瓷制作、永春柑橘采摘等,加以深化整合。

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体系针对区内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重点旅游区可进入性不强,景区内部交通条件有待改善,交通“瓶颈”突出的状况,旅游、市政及交通部门需下大力气优先解决交通这一大制约因素。

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将旅游开发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使城市结构和功能既符合工业城市的要求,又与旅游城市的功能相协调。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必要时作一定程度的调整。

4、加强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深化旅游管理体制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解决制约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管理体制问题。

一是借鉴先进地市的做法,对全市旅游业的全面领导和协调作用,把规划、土地、投资和融资、公安、旅游和商贸系统有机统一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