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合集下载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简称《乙肝诊断标准》)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

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诊断标准的理解,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我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乙肝病毒( HBV)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

通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我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HBV感染率显著下降。

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根据工作需要,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CDC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

2008年12月11日,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并于2009年6月15日正式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5990-1995)(简称1995年国家标准)白《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年国家标准的异同(一)适用范围和目的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二)诊断原则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

乙肝诊断标准

乙肝诊断标准

急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HBsAg阳性+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HBsAg阳性+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急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疑似乙肝+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2. 疑似乙肝+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

3. 疑似乙肝+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4. 疑似乙肝+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慢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2.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慢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2.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4.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乙型肝炎的诊断与报告

乙型肝炎的诊断与报告

乙型肝炎的诊断与报告对于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报告,需要进行以下步骤和内容的描述:1. 临床病史和症状描述:患者的个人病史、生活习惯、既往其他疾病史等信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症状表现,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黄疸、腹胀等。

2. 体格检查结果:包括肝脾是否肿大、腹部是否有压痛等体征的观察描述。

3. 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血清学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anti-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anti-HBc)等指标,以确定是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4. 血清学检测解读:根据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结果的解析和评估,包括HBsAg的阳性或阴性判断,HBeAg或anti-HBe的阳性或阴性判断,以及抗体的滴度等。

5. 肝脏成像检查:如B超、CT、核磁共振等检查,用于了解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等信息。

可以观察到肝脏是否有异常改变,如肿块、肝硬化等。

6. 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通过PCR或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存在与否,从而确定病毒复制状态和感染程度。

7. 诊断和分型:根据以上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乙型肝炎的诊断,并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乙型肝炎病毒指标来进行分型,如急性感染、慢性感染、肝炎病毒携带者等。

8. 报告格式:根据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编写乙型肝炎的报告,包括患者个人信息、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肝脏成像检查结果、诊断和分型等,并签名确认报告真实可靠性。

同时负责医生需按照相关法规将报告及时提交给卫生主管部门。

总之,乙型肝炎的诊断与报告需要结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肝脏成像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来判断,最后通过编写乙型肝炎的报告来记录和通报疾病相关信息。

乙肝报告单怎么看

乙肝报告单怎么看

乙肝报告单怎么看一、乙肝报告单怎么看乙肝报告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 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表示感染了乙肝病毒。

2. HBsAb: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表示体内已经产生了针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抗体,说明免疫系统已经启动了对乙型肝炎的防御。

3. HBeAg: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表示感染者患有乙型肝炎病毒活跃型感染。

4. HBeAb:乙型肝炎e抗体,阳性表示感染者对乙型肝炎病毒有过感染,但可能存在复发风险。

5. 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乙肝病毒的数量和活力水平。

根据以上指标判断乙肝感染的严重程度及其治疗方案。

二、乙肝治疗方法1. 抗病毒治疗:早期、中期乙肝患者,一般采用抗病毒治疗,以降低病毒载量,减缓疾病进展。

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的抗病毒药物有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

2. 免疫抑制治疗:对于免疫修复功能较差、慢性乙肝患者,可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以防止炎症反复发作。

3.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乙肝以调节患者体内机能为主,通过中药的抗炎、抗氧化、活化免疫系统等多方面作用来达到治疗效果。

三、注意事项1. 饮食方面:患有乙肝的人应少吃生、冷、辛辣的食物,以防止疾病反复发作。

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含高纤维素的食物,有益于肝功能的恢复。

2. 生活习惯:患有乙肝的人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期熬夜、饮酒等不良习惯,应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3. 预防措施:患有乙肝的人应注意避免交叉感染,避免使用一些有害的物品,如毒针、注射器等,同时要维护良好的卫生环境,以避免感染病菌。

此外,乙肝病毒疫苗是预防肝炎的有效措施,应积极接种。

注射乙肝疫苗需注什么意思1. 注射乙肝疫苗需注什么意思乙肝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感染后容易引起肝损害、肝硬化、肝癌等疾病。

针对乙肝病毒的疫苗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作用是让人体产生抗体保护自己免受乙肝病毒侵害。

乙肝疫苗分为成人乙肝疫苗和儿童乙肝疫苗两种类型。

《传染病报告制度》

《传染病报告制度》

《传染病报告制度》1、各科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立即向医院预防保健科进行报告。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应于6小时内向医院预防保健科进行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向医院预防保健科进行报告。

2、医院预防保健科负责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当接到疫情报告时,在规定时限内进行网上直报。

3、疫情报告实行首诊医生和首次发现者负责制,谁首次发现谁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向预防保健科报告。

门诊、住院医生直接填写报告卡,检验、放射科工作人员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必须由检验、x光或ct 室工作人员及时向医院预防保健科反馈,同时向诊病医生反馈,由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督促诊治医师填写报告卡。

4、诊治医师对报告卡填写必须认真、规范、全面,字迹清楚易认。

各科应按要求完善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和传染病登记本;预防保健科负责对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发和核对,并按要求设立传染病报告薄,统一填报有关报表。

5、初诊者必须全部报告,即报告率100%,复诊者可不报告(在登记本上注明)。

如发现有漏报现象,甲类传染病漏报1例扣除当事人300元,乙类传染病漏报1例扣除当事人100元,丙类传染病漏报1例扣除当事人50元。

漏报者取消当年评优评奖资格。

6、节假日传染病疫情报告。

院本部医生节假日期间发现传染病疫情,按有关规定要求填写报告卡后送传达室并做好交接登记;新城医院和解兴医院医生节假日期间发现传染病疫情后按有关规定要求填写报告卡后通知传达室叫支持中心值班人员立即前往取卡,并做好交接登记,院本部传达室接到传染病报告卡后应立即通知预防保健科值班人员到传达室取卡并进行网络直报。

第二篇:传染病报告制度一、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全面做好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报告制度。

乙型病毒性肝炎检验诊断报告模式

乙型病毒性肝炎检验诊断报告模式

三、乙肝检验诊断报告的模式
(二) 检测结果
与乙肝相关检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包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 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IgM(抗-HBc-IgM)。 每项应报告确切的阴性或阳性结果,使用定量方法进行检测的还应报告 具体的检测数值,以及参考范围。检测HBsAg定量的应报告滴度,检测 抗-HBc-IgM应报告阴阳性结果和(或)滴度。
(三) 检验诊断/结论
1. 急性乙肝: 指近期感染乙肝病毒,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肝组织发炎的病变。同时符合
以下诊断标准中的(1)和(3),或同时符合(2)和(3)可诊断为疑似急性乙肝。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需满足: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或疑似病例同时符合 (5),或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或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
三、乙肝检验诊断报告的模式
(一) 检验信息
2. 检测信息: (1)样本:编号、收样时间、检测时间和报告时间; (2)检测方法:如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生化法
等; (3)检验者和审核者; (4)检测实验室名称、地址、电话等。
三、乙肝检验诊断报告的模式
(二) 检测结果
一、概述
准确了解体内HBV的复制水平、患者的免疫状态、肝脏损伤程度,对患 者疾病的诊断、病情的评估以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HBV感染常见4个时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 (非) 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期和再活动期,不同时期血清HBV标志物和病毒复制水平有一定的 区别又有交叉,靠单一化验指标很难界定。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诊断与报告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诊断与报告
7
◆临床诊断
(四)携带者
1.慢性HBV携带者:多为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sAg、
HBeAg和HBV DNA阳性者,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均显示ALT
和AST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异常。
2.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
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限,1年内连
续随访3次以上,AL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
Knodell 肝炎活动指数(HAI)< 4或根据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
判定病变轻微。
8
◆临床诊断
(五)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
DNA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除HBV DNA
阳性外,患者可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阳
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3
◆临床诊断 (一)急性乙肝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
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HBsAg
阳性。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
性。 抗HBcIgM阳性1:1000以上。 恢复期血清HbsAg阴
(二)抗-HCV检测:抗-HCV酶免疫法(EIA)适用于高危人群筛查,也可用于HCV 感染者的初筛。但抗-HCV阴转与否不能作为抗病毒疗效的指标。
(三)HCV RNA检测 :
1.HCV RNA定性检测:对抗-HCV阳性的HCV持续感染者,需要通过
HCV RNA定性试验确证。HCV RNA定性检测的特异度在98%以上,只要一次
转,抗HBs阳转。
4

乙肝诊断报告管理相关要求

乙肝诊断报告管理相关要求
乙肝诊断报告管理相关要求
2023-11-07
目 录
• 引言 • 乙肝诊断报告概述 • 乙肝诊断报告的收集与整理 • 乙肝诊断报告的分析与利用 • 乙肝诊断报告的安全与保密 • 乙肝诊断报告管理的评估与改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乙肝诊断报告管理旨在提高乙肝诊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为医生、患者和科研人 员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在当前医疗环境中,乙肝诊断报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避免误诊、漏诊和重复诊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报告管理的意义
有助于医生了解患 者病情,制定更为 准确的诊疗方案。
提高患者自我管理 和预防意识,减少 乙肝传播和预防并 发症的发生。
为科研人员提供宝 贵的数据支持,推 动乙肝防治和研究 工作的发展。
乙肝诊断报告是患者就医、治疗和康复的重要依据,也是科 研、教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资料。
乙肝诊断报告的内容
病史记录
详细记录患者的既往病史、家 族史、传染病史等。
诊断结论
医生根据上述检查结果,对患 者的乙肝病情进行诊断,并提 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患者基本信息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 等。
临床检查
包括肝功能检查、病毒检测、 肝脏影像学检查等的结果。
定期对乙肝诊断报告的安全管 理制度进行审查和更新,以适 应新的安全威胁和挑战。
保密措施与规定
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确保乙肝诊断报告的保密性。
对乙肝诊断报告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 获取报告中的敏感信息。
限制对乙肝诊断报告的访问权限,只有授权人员才能 访问和获取报告。
定期对保密措施和规定进行审查和更新,以适应新的 安全威胁和挑战。
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
建立完善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 机制,确保在发生安全事故时 能够及时响应和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肝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WS 299-2008)》
一、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
慢性乙肝、乙肝
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三、诊断
(一)急性乙肝
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 HBsAg 阳性。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 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 阴性。

5抗-HBc IgM 阳性1: 1000以上。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 恢复期血清HBsAg 阴性,抗HBs 阳性。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同时符合1和3。

♦同时符合2和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

(1、3、4或2、3、4)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

(1、3、5或2、3、5)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

(1、3、6或2、3、6)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

(1、3、7或2、3、7)(二)慢性乙肝
1、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 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血清HBe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疑似慢性
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1和3。

♦符合2和3。

♦符合2 和4 。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同时符合1、4 和6。

♦同时符合1、5 和6。

♦同时符合2、4 和6。

♦同时符合2、5 和6。

四、乙肝病例诊断、判定对医院传染病相病相关科室(内、儿、传染病科等)门诊日志、住院病例等,在医院检验科核实这些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包括“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谷丙转氨酶(
ALT),并进行结果判定。

▲若HBsAg卩日性且ALT>40,判定为确诊病例;
▲若HBsAg阳性且ALTV40,判定为病原携带者;
▲若无HBsAg检测结果且ALT》40,判定为疑似病例;
▲若HBsAg阳性,但无ALT检测结果或无HBsAg和ALT的监测结果,填写“无法判断”。

五、乙肝确诊病例急慢性判定
▲若自就诊日起乙肝病程(本次就诊时间- 首次发病时间的间隔)超过半年者或抗-HBcIgM 阴性,判定为慢性乙肝;
▲若自就诊日起乙肝病程不超过半年者或抗-HBcIgM 阳性(1:1000 以上),判定为急性乙肝。

六、乙肝病例报告要求
1、医疗机构对乙肝病例进行诊断和网络直报时必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综合判断分类报告。

2、医疗机构诊断的乙肝病例,进行网络直报时必须在病例分类中明确“急性”或“慢性” 病例,以便区分新发和既往病例,及时掌握新发乙肝病人的发病情况。

新发病例是指以前从未患过乙肝,首次发病的现症例;急性肝炎是指半年内有过感染史的新发病例,其它所有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包括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均作为“慢性肝炎”报告。

3、乙肝病例只在首次确诊登记报告一次,对曾经(包括往年)在各级医疗机构就诊过的复诊病人,在门诊日志上注明“复诊”后,不再重复报告。

复诊病人是指可以提供既往就诊信息的病人。

既往就诊信息包括门诊、急诊病历手册、住院病历、处方、就诊机构名称及具体就诊时间等。

如患者或陪同人员能够提供以上就诊信息中的任一一
项的纸质材料或口述情况均可视为复诊。

乙肝报告附卡
(必填信息)
1、HBsAg阳性时间:□ >6个月/ □ 6个月内(包括6个月)由阴性转为阳性/ □既
往未检测或结果不详
2、首次出现乙肝症状和体征的时间: ____ 年_月/ □无症状
3、本次ALT U/L
4、抗-HBc IgM 1:1000 检测结果:□阳性/ □阴性/ □未测
5、肝穿检测结果:□急性病变/ □慢性病变/ □未测
6、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是/ □否/ □未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