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3年7月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和答案
2013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真题及答案

2013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及答案课程代码00264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明德慎罚”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 )A.舜B.周公C.孔子D.朱熹正确答案:B2、管仲所说的“旧法”主要是指( )A.“三国五鄙”制B.西周的礼制和刑罚制度C.礼义廉耻D.殷商的神权法正确答案:B3、春秋时期认为礼是“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的思想家是( )A.周公B.子产C.邓析D.韩非正确答案:B4、“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法律命题的提出者是( )A.商鞅C.子产D.邓析正确答案:D5、“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的主张出自( )A.荀子B.孟子C.孔子D.周公正确答案:C6、荀子的法律起源理论可以概括为( )A.天命所归B.社会契约C.天下大同D.明分使群正确答案:D7、“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法律主张出自( )A.法家B.道家C.儒家D.墨家正确答案:B8、战国中期,齐国“黄老学派”的部分思想源自( )A.炎帝B.韩非D.老子正确答案:D9、“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的说法,体现了法的( )A.公正性B.公开性C.透明性D.自然性正确答案:A10、西汉中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 )A.董仲舒B.贾谊C.晁错D.陆贾正确答案:A11、西晋时期明确提出恢复肉刑的思想家是( )A.杜预B.张斐C.刘颂D.阮籍正确答案:C12、历史上曾经实行“班禄制”的朝代是( )A.元代B.唐代C.北魏正确答案:C13、李世民治国的总方针是( )A.轻徭薄赋B.安人宁国C.德礼为本,政教为用D.大明法度,众建贤才正确答案:B14、下列法典中,明确载有“重罪十条”的是( )A.《北齐律》B.《北魏律》C.《曹魏律》D.《晋律》正确答案:A15、“夫刑者,可以禁人之恶,不能防人之情”的观点出自( )A.董仲舒B.朱熹C.白居易D.丘正确答案:C16、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A.存天理,灭人欲B.三纲五常C.德礼为本,刑政为末D.恤民A17、丘濬认为,刑罚的根本价值在于( )A.以刑去刑B.明刑弼教C.定分止争D.兴功禁暴正确答案:B18、下列与范仲淹“君臣共理天下”思想不符的说法是( )A.开言路,采群议B.谏官御史,耳目之司,不讳之朝,宜有赏劝C.舍一心之私,示天下之公D.强法纪以肃群工,揽权纲而贞百度正确答案:D19、宋代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口号的思想家是( )A.周敦颐B.王安石C.范仲淹D.司马光正确答案:B20、耶律楚材主张“九州成一统,刑赏归朝权”的实质在于( )A.司法分立B.司法统一C.万民共主D.以儒治国B21、近代提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家是( )A.龚自珍B.魏源C.洪秀全D.曾国藩正确答案:A22、下列与荀子“有治人,无治法”主张较为接近的是( )A.大明法度,众建贤才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C.有治法,而后有治人D.不难于立法而难得行法之人正确答案:D23、为求政治“上下情通”,“以收民心公议”,洪仁玕主张设立( )A.新闻馆B.新闻局C.登闻鼓D.机器局正确答案:A24、曾国藩总结子产、诸葛亮等人的治国经验,得出的结论是( )A.治道在宽B.以德治国C.以礼服人D.严刑以致乂安正确答案:D25、根据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理论,可以变革的是( )A.法制B.父为子纲C.夫为妻纲D.君主专制制度正确答案:A26、清末修律时期,围绕《大清新刑律草案》发生激烈论战的两派是( )A.洋务派与改良派B.革命派与礼教派C.法理派与礼教派D.洋务派与礼教派正确答案:C27、下列人物中,主张设置律学博士,教授法学的是( )A.谭嗣同B.梁启超C.沈家本D.章太炎正确答案:C28、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是( )A.康有为、梁启超B.伍廷芳、沈家本C.孙中山、章太炎D.谭嗣同、严复正确答案:C29、新三民主义的首要任务是( )A.反帝国主义B.反满C.反帝制D.反垄断资本正确答案:A30、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中,属于“政权”范畴的是( )A.立法权B.司法权C.监察权D.复决权正确答案:D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属于西周“礼治”基本原则的是( )A.亲亲B.尊尊C.忠孝D.长长E.男女有别正确答案:ABDE2、下列符合道家“无为而治”政治法律思想的说法有( )A.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B.法令者民之命也,而治之本也C.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E.仁者,所以爱人也正确答案:AC3、北魏拓跋宏“齐之以法,示之以礼”法律思想的外在表现有( )A.加重对不孝罪的刑罚B.创建“存留养亲”制度C.区分斩、绞,废除“裸形”处斩的行刑方式D.恢复肉刑E.否定君权神授正确答案:ABC4、下列对黄宗羲及其法律思想表述比较正确的是( )A.重要的启蒙思想家B.抨击君主专制C.具有一定民主性D.代表资产阶级利益E.维护“一家之法”正确答案:ABC5、章太炎所欣赏的古代之法是( )A.魏律B.明律C.唐律D.晋律E.汉律殷桃正确答案:AD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神权法思想答案解析:这是夏、商、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一个主要特点。
2013年中国法律思想史网考试题及答案

每题有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每题3分,共10题,共30分。
(总分30.00)1.下列能够体现“神权法”思想的说法有( )。
(3.00分)A. 用天之罚B. 有夏服天命C. 天用剿绝其命D.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2.下列符合“刑不上大夫”礼治精神的有()。
(3.00分)A. 放弑其君B. 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C. 公族无宫刑D. 王子犯法,与民同罪3."明德"的内容包括()。
(3.00分)A. 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B. 对"不孝不友"者,"刑兹无赦"C. "眚"者从轻,"非眚"者从重D. "父子兄弟,罚不相及"4.荀子提出的人治思想包括()。
(3.00分)A. 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B. 法是人制定的C. 有治人,无治法D. 当法律不能适应实际情况时,要靠人的灵活运用和当机立断5.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是()。
(3.00分)A. 提倡人治B. 无为而治C. 重视德治D. 维护礼治6.荀况注重对法的理论探讨,他提出的重要的法学概念有( )。
(3.00分)A. 法数B. 法条C. 法义D. 类7.孔孟所强调的"仁义"的基点是()。
(3.00分)A. 子孝B. 弟恭C. 兄友D. 父慈8.下列人物属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有()。
(3.00分)A. 管仲B. 邓析C. 叔向D. 子产9.下列人物中,公开反对公布成文法的有( )。
(3.00分)A. 叔向B. 孔子C. 子产D. 赵鞅10.管仲所讲的"国之四维"包括()。
(3.00分)A. 耻B. 义C. 礼D. 廉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每题2分,共10题,共20分。
(总分20.00)1.西周时期,礼的作用是( )。
(2.00分)A. 亲亲,尊尊B. 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C.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D. 长长,男女有别2.西周时期,使神权法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思想命题是()。
7月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试题(3)

2013年7月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试题全国2013年7月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以德配天”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A.周公B.商汤C.周文王D.夏禹2.下列符合西周“亲亲”原则的行为是A.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B.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C.贵族儿子服从贵族父亲D.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3.西周司法的指导原则是A.重重而轻轻B.明刑弼教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D.德主刑辅4.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先秦思想家是A.邓析B.子产C.管仲D.慎到5.为了确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子产创立的制度是A.作丘赋B.铸刑书C.作竹刑D.改礼制6.被《吕氏春秋》评价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而可与不可日变”的先秦思想家是A.邓析B.管子C.子产D.荀子7.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先秦思想家是A.管仲B.孟子C.荀子D.商鞅8.“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这一命题的思想本质是A.人治B.法治C.德治D.礼治9.墨家用来衡量国家法律制度、评价各种学术观点的原则是A.重义轻利B.兼相爱,交相利C.天志D.无为而治10.“官无长贵,而民无终贱”的法律主张出自A.道家B.墨家C.阴阳家D.法家11.庄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A.道B.德C.仁D.礼12.直接受到李悝影响的先秦思想家是A.韩非B.商鞅C.管子D.庄子13.“事断于法,国之大道”的说法出自A.《荀子》B.《韩非子》C.《慎子》D.《商君书》14.“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说法,旨在要求执法的A.公开性B.有效性C.平等性D.透明性15.为汉初“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实践奠定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新语》B.《新书》C.《新序》D.《淮南子》16.儒家的“三纲”学说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A.父为子纲B.夫为妻纲C.君为臣纲D.子为母纲17.魏晋时期,曾经提出“无为而治”主张的玄学家是A.杜预B.黄宗羲C.拓跋宏D.王弼18.下列能够体现北魏在刑罚方式上由野蛮到文明进步的措施是A.存留养亲B.加重对不孝罪的处理C.废除死刑D.废除“裸形”处斩的行刑方式19.唐代坚持“道统论”的著名思想家是A.韩愈B.柳宗元C.白居易D.朱熹20.在朱熹法律思想中,“理”的最主要内容是A.无为B.人欲C.仁政D.三纲五常21.提出“以公理而灭私情”的明代思想家是A.龚自珍B.张居正C.明神宗D.丘濬22.宋代力主加强对刑部和大理寺统一领导的思想家是A.王安石B.司马光C.范仲淹D.朱熹23.“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命题的提出者是A.王夫之B.顾炎武C.顾祖禹D.黄宗羲24.王夫之认为“三代久安长治”的主要法度,除了“封建”和“井田”外,还有A.肉刑B.分封C.郡县D.宗法25.曾经提出民主议政、广开言路法律主张的近代思想家是A.曾国藩B.张之洞C.龚自珍D.魏源26.下列最能反映洪秀全封建家长思想的说法是A.国家以法制为先B.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C.德化于前,刑罚于后D.政教皆本天法,斩邪留正27.“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认为“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是A.严刑重罚B.变法维新C.大明法度D.明刑弼教28.谭嗣同主张设立的代行议院职权的机构是A.学校B.学会C.国会D.国民大会29.在新三民主义阶段,孙中山用来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原则是A.耕者有其田B.土地彻底国有化C.平均地权D.均配土田30.近代激烈批判“国家为主体,人民为客体”观点的思想家是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章太炎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全国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2005-2017)历年真题分章分类汇总第17章

全国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2005-2017)历年真题分章分类汇总第17章全国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2005-2017)历年真题分章分类汇总第17章第17章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054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25.下列属于洋务派法律思想代表人物的是( D ) 087 17-377 A.魏源 B.张之万 C.章太炎D.李鸿章22.洋务派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D ) 05417-377A.师夷长技以制夷B.以礼自治,以礼治人C.民权学说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8.为了维护封建纲常名教,曾国藩提出的政纲是(B)06417-378A.严刑致安B.以礼自治,以礼治人C.国家以法制为先D.整顿中法,采用西法19.提出“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清代思想家是(B )06717-378A.林则徐B.曾国藩C.李鸿章D.张之洞22.曾国藩“隆礼”思想的核心是( B )07717-378/379 A.维护封建宗法B.以礼自治,以礼治人 C.提倡仁学 D.以刑辅礼20.曾国藩认为“修、齐、治、平”的结合点是(D )084 17-A.大一统B.严刑重法C.天下一家D.一秉于礼22.曾国藩从维护纲常名教的立场出发,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结合点是(D)064、074 17-379 A.忠信笃敬B.严刑重法C.修齐治平D.一秉于礼25.“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于礼”的法律思想出自151017-379A. 李鸿章B. 曾国藩C.张之洞D.刘坤一25.“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于礼”,该法律思想出自( B ) 1710 17-379A.李鸿章B.曾国藩 C.张之洞 D.刘坤一25.清代后期,认为“管子、荀子、文中子之书,皆以严刑为是”的是( B ) 05417-379A.李鸿章B.曾国藩C.张之洞D.左宗棠19.《劝学篇》所体现的法律思想派别是(D)06417-382A.维新派B.礼教派C.革命派D.洋务派16.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B ) 077 17-382A.孙中山 B.张之洞 C.康有为 D.沈家本23.张之洞“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的前提是( B ) 087 17-383A.西体中用B.不违反纲常名教 C.全盘西化 D.冲决一切封建网罗24.张之洞主张“整顿中法,采用西法”,同时坚持【】15417-A.西体中用B.司法独立C.比附援引D.陪审制度26.下列与张之洞采用西法的具体主张相悖的是(D ) 1710 17-384 A.编纂矿律 B.编纂商律 C.编纂交涉刑律D.三权分立19.认为设置法律在于“纳民于轨物之中”的清末思想家是(B )084 17-384A.左宗棠B.张之洞C.曾国藩 D.曾国荃27.“法律之设,所以纳民于轨物之中”的提出者是(C)06417-384A.左宗棠B.曾国藩C.张之洞D.曾国荃20.在张之洞看来,经术中之“最著者”是( B )074 17-384A.尊尊、亲亲B.亲亲之义、男女之别C.尊尊、亲亲、男女有别 D.刑罚平,结民心20.在张之洞看来,经术中之“最著者”是(B)05717-384A.禁止刑讯B.亲亲之义、男女之别C.改良监狱D.刑罚平,结民心24.张之洞认为中国数千年“五伦之要,百行之原”是151017-385A.君主立宪B.申韩之术C.纲常名教D. 黄老之学二、多项选择题(本大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054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013年7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7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真题及详解绝密★考试结束前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课程代码:03706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称为()。
A.幻想B.理想C.信念D.信仰【答案】B【解析】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2.中国有句俗话,“望山跑死马”。
期望自己一觉醒来发现理想已经实现,这种便宜事是不可能出现的。
这说明,理想的实现具有()。
A.自发性B.简易性C.长期性D.偶然性【答案】C【解析】“望山跑死马”,意思是说,看起来山离我们很近,似乎马上就能到达山脚下,但实际上把马累死也难以迅速到达。
这句话说明了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3.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当发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时,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A.对理想失去信心,“告别理想”B.不加分析地全盘认同当下的现实C.对现实大失所望,逃避或反对现实D.坚定信念,在实践中把理想变为现实【答案】D【解析】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出片面性的误区:①要走出“以理想来否定现实”的误区;②要走出“以现实来否定理想”的误区,当发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时,应该坚定信念,在实践中把理想变为现实。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课程代码:00264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以德配天”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A.周公B.商汤C.周文王D.夏禹2.下列符合西周“亲亲”原则的行为是A.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B.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C.贵族儿子服从贵族父亲D.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3.西周司法的指导原则是A.重重而轻轻B.明刑弼教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D.德主刑辅4.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先秦思想家是A.邓析B.子产C.管仲D.慎到5.为了确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子产创立的制度是A.作丘赋B.铸刑书C.作竹刑D.改礼制6.被《吕氏春秋》评价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而可与不可日变”的先秦思想家是A.邓析B.管子C.子产D.荀子7.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先秦思想家是A.管仲B.孟子C.荀子D.商鞅8.“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这一命题的思想本质是A.人治B.法治C.德治D.礼治9.墨家用来衡量国家法律制度、评价各种学术观点的原则是A.重义轻利B.兼相爱,交相利C.天志D.无为而治10.“官无长贵,而民无终贱”的法律主张出自A.道家B.墨家C.阴阳家D.法家11.庄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A.道B.德C.仁D.礼12.直接受到李悝影响的先秦思想家是A.韩非B.商鞅C.管子D.庄子13.“事断于法,国之大道”的说法出自A.《荀子》B.《韩非子》C.《慎子》D.《商君书》14.“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说法,旨在要求执法的A.公开性B.有效性C.平等性D.透明性15.为汉初“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实践奠定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新语》B.《新书》C.《新序》D.《淮南子》16.儒家的“三纲”学说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A.父为子纲B.夫为妻纲C.君为臣纲D.子为母纲17.魏晋时期,曾经提出“无为而治”主张的玄学家是A.杜预B.黄宗羲C.拓跋宏D.王弼18.下列能够体现北魏在刑罚方式上由野蛮到文明进步的措施是A.存留养亲B.加重对不孝罪的处理C.废除死刑D.废除“裸形”处斩的行刑方式19.唐代坚持“道统论”的著名思想家是A.韩愈B.柳宗元C.白居易D.朱熹20.在朱熹法律思想中,“理”的最主要内容是A.无为B.人欲C.仁政D.三纲五常21.提出“以公理而灭私情”的明代思想家是A.龚自珍B.张居正C.明神宗D.丘濬22.宋代力主加强对刑部和大理寺统一领导的思想家是A.王安石B.司马光C.范仲淹D.朱熹23.“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命题的提出者是A.王夫之B.顾炎武C.顾祖禹D.黄宗羲24.王夫之认为“三代久安长治”的主要法度,除了“封建”和“井田”外,还有A.肉刑B.分封C.郡县D.宗法25.曾经提出民主议政、广开言路法律主张的近代思想家是A.曾国藩B.张之洞C.龚自珍D.魏源26.下列最能反映洪秀全封建家长思想的说法是A.国家以法制为先B.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C.德化于前,刑罚于后D.政教皆本天法,斩邪留正27.“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认为“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是A.严刑重罚B.变法维新C.大明法度D.明刑弼教28.谭嗣同主张设立的代行议院职权的机构是A.学校B.学会C.国会D.国民大会29.在新三民主义阶段,孙中山用来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原则是A.耕者有其田B.土地彻底国有化C.平均地权D.均配土田30.近代激烈批判“国家为主体,人民为客体”观点的思想家是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章太炎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全国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2005-2017)历年真题分章分类汇总第19章

全国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2005-2017)历年真题分章分类汇总第19章全国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2005-2017)历年真题分章分类汇总第19章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054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28.清末法律改革的指导方针是( C ) 054 19-409A.中体西用B.权能分治C.中外通行D.应经合义26.清末修律的指导方针是( A ) 174 19-409A.中外通行B.模范列强C.会通古今D.托古改制24.《大清新刑律》颁布于( C )06719-409A.1908年B.1909年C.1910年D.1911年(?)21.清末法律改革的直接目的在于(D)06419-409 A.自强求富 B.改革大清律C.共和革命 D.收回领事裁判权21.“收回领事裁判权”是清末法律改革的( C )06719-409A.最终目的B.根本目的C.直接目的D.权宜之计28.在清末礼法论争中,礼教派的代表人物是【】154 19-410A.伍廷芳B.劳乃宣C.沈家本D.杨度26.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完成后,触发了哪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C)05719-410 A.改良派与礼教派B.革命派与礼教派C.礼教派与法理派D.洋务派与法理派27.清末法律改革中,针对《大清新刑律草案》展开激烈论争的两派是( C ) 074 19-410 A.改良派与礼教派B.革命派与礼教派C.礼教派与法理派D.洋务派与法理派27.清末法律改革中法理派的代表是( C ) 087 19-410 A.张之洞B.劳乃宣C.沈家本 D.章炳麟25.在清末法律改革中,杨度的立场属于( A ) 077 19-411A.法理派 B.革命派 C.家族主义派 D.洋务派26.《寄簃文存》的作者是( D ) 077 19-414 A.黄宗羲 B.顾炎武 C.劳乃宣 D.沈家本18.近代被誉为“媒介东西方几大法系成为眷属的一个冰人”的是( C ) 077 19-414 A.梁启超 B.谭嗣同 C.沈家本 D.章太炎29.《历代刑法考》的作者是151019-415A.杨度B.劳乃宣C.沈家本D.张之洞25.“先王之世,以教为先,而刑其后焉者也”的提出者是( B )06719-416A.戴鸿慈B.沈家本C.劳乃宣D.伍廷芳27.在沈家本看来,审断适当的根本存于( B ) 054 19-417A.得中B.平恕C.公平D.宽恕28.“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的主张反映了沈家本当时(B)06419-417 A.提倡援引比附B.反对比附援引 C.反对罪刑法定 D.主张教化为先27.与比附类推原则最为接近的说法是(C )084 19-417/63 A.“徒法不足以自行”B.“隆礼重法则国有常”C.“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D.“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28.近代中国历史上,提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主张的思想家是(D)05719-418 A.孙中山B.梁启超C.张之洞D.沈家本28.清末提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的是( D ) 074 19-418 A.孙中山 B.梁启超 C.张之洞D.沈家本28.下列主张中不属于沈家本的是(D )087 19-414~417 A.平恕为审断之本 B.变法图强 C.会通中外D.比附援引29.视“法律为专门之学”的清末思想家是( A )06719-418/422A. 沈家本B.杨度C.洪仁玕D.黄兴29.“法学之盛衰,与政之治忽,实息息相通”出自沈家本的【】154 19-419A.《中国法律发达史》B.《新编法学通论》C.《法学盛衰说》D.《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8. 清代提出“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的著名人物是151019-419A.纪晓岚B.沈家本C.劳乃宣D.伍廷芳二、多项选择题(本大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054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试卷2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试卷2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名词解释题 4. 简答题 5.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公族无宫刑”反映的是( )A.亲亲B.尊尊C.刑不上大夫D.礼不下庶人正确答案:C解析:礼与刑在适用对象上虽有所不同,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是相对的。
即使用刑,奴隶主贵族也常常享受各种特殊照顾,如“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公族无宫刑”,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等等。
2.先秦思想家中第一个提出系统礼治思想的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周公正确答案:D解析:相传西周初期,“周公制礼”,即在周公的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制定出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3.春秋时期,既主张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又实行分而治之的地方自治的是( )A.管仲B.商鞅C.子产D.邓析正确答案:A解析:管仲“以法统政”思想的特点是,既强调国君掌握权威和法令以维护君主的地位,又利用带有宗法性的乡属组织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既主张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又实行分而治之的地方自治。
4.主张“惟仁者宜在高位”的“人治”思想的是( )B.孟子C.荀子D.庄子正确答案:B解析:孟子继承了孔子“为政在人”的思想,提倡“贤人政治”,提出了“惟仁者宜在高位”的“人治”论。
5.墨翟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 )A.权威B.来源C.公正和平等D.基础正确答案:C解析:墨子认为天兼有万物,公正无私,一视同仁,这是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平等性。
6.对于刑罚的运用,墨家主张的原则是( )A.严刑峻罚B.省刑罚C.赏罚得当,不枉不纵D.宽猛相济正确答案:C解析:墨家十分重视刑赏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考试结束前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和答案课程代码:00264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以德配天”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A)1-7A.周公B.商汤C.周文王D.夏禹2.下列符合西周“亲亲”原则的行为是(C)2-10A.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B.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C.贵族儿子服从贵族父亲D.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3.西周司法的指导原则是(C)2-11A.重重而轻轻B.明刑弼教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D.德主刑辅4.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先秦思想家是(C)3-23A.邓析B.子产C.管仲D.慎到5.为了确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子产创立的制度是(A)3-28A.作丘赋B.铸刑书C.作竹刑D.改礼制6.被《吕氏春秋》评价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而可与不可日变”的先秦思想家是(A)3-37A.邓析B.管子C.子产D.荀子7.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先秦思想家是(B)4-40A.管仲B.孟子C.荀子D.商鞅8.“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这一命题的思想本质是(A)4-41/42A.人治B.法治C.德治D.礼治9.墨家用来衡量国家法律制度、评价各种学术观点的原则是(B)5-66A.重义轻利B.兼相爱,交相利C.天志D.无为而治10.“官无长贵,而民无终贱”的法律主张出自(B)5-72A.道家B.墨家C.阴阳家D.法家11.庄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A)6-81A.道B.德C.仁D.礼12.直接受到李悝影响的先秦思想家是(B)7-91A.韩非B.商鞅C.管子D.庄子13.“事断于法,国之大道”的说法出自(C)7-103A.《荀子》B.《韩非子》C.《慎子》D.《商君书》14.“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说法,旨在要求执法的(C)7-109A.公开性B.有效性C.平等性D.透明性15.为汉初“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实践奠定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8-128A.《新语》B.《新书》C.《新序》D.《淮南子》16.儒家的“三纲”学说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C)8-154A.父为子纲B.夫为妻纲C.君为臣纲D.子为母纲17.魏晋时期,曾经提出“无为而治”主张的玄学家是(D)9-201A.杜预B.黄宗羲C.拓跋宏D.王弼18.下列能够体现北魏在刑罚方式上由野蛮到文明进步的措施是(D)9-211A.存留养亲B.加重对不孝罪的处理C.废除死刑D.废除“裸形”处斩的行刑方式19.唐代坚持“道统论”的著名思想家是(A)10-241A.韩愈B.柳宗元C.白居易D.朱熹20.在朱熹法律思想中,“理”的最主要内容是(D)11-270A.无为B.人欲C.仁政D.三纲五常21.提出“以公理而灭私情”的明代思想家是(D)11-277A.龚自珍B.张居正C.明神宗D.丘濬22.宋代力主加强对刑部和大理寺统一领导的思想家是(C)12-291A.王安石B.司马光C.范仲淹D.朱熹23.“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命题的提出者是(D)14-324A.王夫之B.顾炎武C.顾祖禹D.黄宗羲24.王夫之认为“三代久安长治”的主要法度,除了“封建”和“井田”外,还有(A)14-333A.肉刑B.分封C.郡县D.宗法25.曾经提出民主议政、广开言路法律主张的近代思想家是(D)15-360A.曾国藩B.张之洞C.龚自珍D.魏源26.下列最能反映洪秀全封建家长思想的说法是(B)16-370A.国家以法制为先B.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C.德化于前,刑罚于后D.政教皆本天法,斩邪留正27.“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认为“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是(B)18-397A.严刑重罚B.变法维新C.大明法度D.明刑弼教28.谭嗣同主张设立的代行议院职权的机构是(B)18-405A.学校B.学会C.国会D.国民大会29.在新三民主义阶段,孙中山用来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原则是(A)20-430A.耕者有其田B.土地彻底国有化C.平均地权D.均配土田30.近代激烈批判“国家为主体,人民为客体”观点的思想家是(D)20-440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章太炎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下列属于荀子法律思想的命题有(BCDE)4-58/62A.人定胜天B.隆礼重法C.人性恶D.先礼后法E.有治人无治法32.下列属于商鞅第一次变法的内容有(CDE)7-91A.废井田B.开阡陌C.实行连坐法D.重农抑商E.奖励军功33.晋朝律学家张斐的法律思想主要有(AD)9-188A.以礼率律B.区分律、令的界限C.恢复肉刑D.理直刑正E.越名教而任自然34.下列人物中,主张限制赎刑的有(AB)11-272/281A.朱熹B.丘濬C.贾谊D.李世民E.白居易35.下列属于黄宗羲法律思想内容的是(ABE)14-323/326/328A.反对“一家之法”B.建立“天下之法”C.主张“学校议政”D.民主议政,广开言路E.强调“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非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天志”5-68答:在墨家看来,天之“所欲”是人们的“相爱相利”,天之“所不欲”是人们的“相恶相贼”。
天既有爱恶,说明天是有意志的,墨家称之为“天志”。
墨家并把其“兼相爱、交相利”说成是“天志”,他们要求以它作为测定是非善恶的客观依据和衡量人们行为的最高标准。
37.“兴功禁暴”7-95答:所谓“兴功”,主要指富国强兵。
商鞅认为,国家贫弱,就要危亡;国家富强,才能安存。
所谓“禁暴”,是指制止被压迫者的反抗。
商鞅用法律和禁令来维护并扩大地主对农民的统治,是十分自觉的。
38.“存留养亲”9-211答:孝文帝特制令格,曲法伸情,对于身犯死罪,父母、祖父母陷入绝嗣和无人赡养者,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
这就是后世遵行的犯罪存留养亲制度。
39.“大明法度,众建贤才”12-297答:“大明法度”,即废除旧法、弊法,创立新法、善法;“众建贤才”,即汰除守旧平庸之吏,起用进取有为之士。
40.“师夷长技以制夷”15-358答: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以达到战而胜之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老子》的法律思想。
6-76/77/78/79/80答:(1)“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2)顺应自然,无为而治;(3)“绝仁弃义”,“绝圣弃智”;(4)“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42.简述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思想。
8-158答:董仲舒所讲的《春秋》大一统,实际上是汉朝大一统,就是主张一切权力要集中到汉武帝手里。
43.简述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思想。
18-391/392答:康有为倡导实行君主立宪,三权分立。
(1)设议院开国会。
(2)制定宪法。
(3)行三权分立,即“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试论孔子的德治理论。
4-45/46答:德治论的内容:一、“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1)孔子代表的儒家强调了礼义道德的教化作用,过分地贬低了“刑赏”法制的作用;(2)孔子突破了礼不下庶人传统,主张对民进行教化,反对“不教而杀”;(3)孔子重道德教化、轻刑罚也只是相对的,当教化不起作用时便要诉诸暴力,即他的主张的实质是:宽猛相济,德主刑辅。
二、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1)孔子习惯于把道德放在首位,认为利是次要的,因此重义而轻利,忽视社会物质生产力的重要地位。
(2)孔子反对之“利”,是指个人私利,他强调道德理想高于物质利益,坚决反对追求个人私利。
(3)孔子轻利,但不排斥利。
(4)孔子要求仁人君子以道、义、仁、德等道德准则为“志”,任何时候,即便“杀身成仁”,都不能失去”志“。
45.试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法律思想。
17-382/383答:(1)张之洞撰写的《劝学篇》中全面阐发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这也是清末洋务派的思想武器。
(2)张之洞所谓的“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维护三纲五常的儒家学说,这是“体”,不能变、不可变和不许变的。
(3)他在强调“中学为体”的同时又提出西学为用,即“西学”只能为“中体”服务。
(4)但西学本身也有“体”、“用”两个方面,而能为中体服务的西学只能是西学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