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政策
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方向

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方向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当今全球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许多物种已经失去了栖息地,受到了极大地伤害,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严重下降。
为了保护和维护现有的生物多样性,许多机构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探究其成因和研究方向。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方向。
一、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现状1、物种丰富度监测与评价随着国内外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提高,物种丰富度监测与评价逐渐成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目前,许多国家和机构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利用调查数据对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评价和监测。
这有助于监测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以及根据变化的趋势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2、生态位和生物资源的保护生态位和生物资源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方向。
许多机构开展了针对不同生态位和生物资源的研究,分析其组成和分布规律,以及处理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的能力。
生态位和生物资源的保护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还有助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3、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可视作物种保护的一种具体手段。
在目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的研究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研究热点。
通过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能够提高物种恢复能力,加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未来方向1、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一直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领域。
未来,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资源的逐渐短缺,野生动物保护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同时,更多的机构和组织也将加入到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的队伍中,共同推进野生动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程。
2、生物基因库研究生物基因库研究是保护物种基因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未来,随着生物基因库研究的深入,人类将可更加有效地保护和保留生物多样性。
此外,生物基因库研究还可为物种的繁殖和培育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法律和政策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法律和政策随着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威胁,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正处于严重的退缩状态。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发起了许多重要的国际公约和法规,进一步加强了生态环保的法律保护和政策宣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法律和政策,探讨其对于生物多样性维护的作用、局限和策略。
一、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1.《联合国条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1982年,《联合国条约》通过了第21项内容,正式建立了生态环保问题的国际法律制度。
1992年,针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退化现象,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制定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公约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公约自1993年开始实施,累计已有196个国家和欧盟加入其中。
2.《红岛沟谷热点区环境与发展生物多样性公约》为了更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国际生态保护组织2000年下发了《红岛沟谷热点区环境与发展生物多样性公约》,旨在通过政府层级、企业界合作、民间组织网络等各种合作形式推进热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这一公约在物种保护、保护区调查、政策建议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
3.《核心生物多样性区马瑙斯坦公约》200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提议成立《核心生物多样性区马瑙斯坦公约》,旨在通过国际合作影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该公约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为4个不同等级,分别是非核心、核心、极度核心和危急核心。
公约需要支持核心和极度核心区域的保护,确保保护面积不低于生态保护面积,并增加森林面积和乡村公共景观。
二、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已经发布了一系列支持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政策。
1. 关于实施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2013年,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的意见》。
这个文件确认了水土保持、沙漠化治理和森林火灾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是重要任务,而且将国土规划中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成为了评估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包括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生态系统, 以及丰富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物种。这些生物资源对于全球生态平衡和经济 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捕捞、污染等,中国 的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三、《生物多样性公约》在中国 的应用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约国之一,积极履行公约义务,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来保护和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首先,中国加强了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 建立了多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对重要生态系统进行严格保护。其次,中国加强了 对海洋污染的治理,通过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加强污染源监管等手段,努力减 少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此外,中国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对海洋生物多 样性的认知和理解,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四、中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实践
中国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例如,中国实施了严格的 渔业管理制度,限制捕捞量和时间,保护重要渔业资源。此外,中国还开展了大 规模的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恢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同时,中国加强了对海洋 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问题。这些实践行动对于保护海洋 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公众参与和教育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不仅是政府和相关机构的责任,也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 和支持。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 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例如,可以通过举办海洋生物多样性展览、开展海洋公 园活动、制作宣传教育片等方式,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 性和保护方法。参考内容二 Nhomakorabea引言
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之一,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 生态服务和物质资源。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 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次演示将概述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分析,旨在 强调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不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许多国际组织、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已经采取了各种行动。
本文将讨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现状在毁灭性的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衰退。
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许多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森林砍伐、乱捕乱猎、过度捕捞以及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等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公约和法律,例如《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这些公约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共享信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此外,一些国家还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来保护本国的生物多样性。
例如,中国实施了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红线政策,以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物种。
许多国家还建立了各种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
然而,尽管已经采取了种种措施,但生物多样性保护仍面临许多挑战。
其中之一是资源不足。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资金、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的支持,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这些资源非常有限。
另一个挑战是宣传教育工作的不足。
大多数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了解甚少,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自知。
二、未来发展趋势在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将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国际间的合作不断加强,各国之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合作将会更紧密。
共享信息、经验、技术和资源将帮助各国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其次,科技的发展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新的机遇。
例如,无人机和卫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和保护远程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来保护珍稀物种的基因,避免遗传缺陷。
这些新技术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多的工具和方法。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原因及保护对策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原因及保护对策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法,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的效果.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可持续利用保护的方法.1. 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
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
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
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
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
如:藏羚羊。
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 自然原因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
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
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
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包括不同的物种、基因以及生态系统。
它不仅是自然界中生命之美的体现,更是维持生态平衡和支持人类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并分析其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一、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的问题。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报告,目前有超过一百万种生物正面临灭绝风险。
这其中包括许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如同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物种本身,还有它们所承载的生态功能。
濒危物种数量增加近年来,濒危物种的数量不断增加。
一些知名的物种如北极熊、雪豹和大熊猫等都面临着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狩猎等威胁。
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这些服务包括水源净化、土壤肥力保持、气候调节和病虫害控制等。
例如,栖息地的破坏使得植物无法再吸收足够的二氧化碳,从而加剧了全球变暖的问题。
遗传多样性降低很多动植物种群规模骤减,导致其遗传多样性降低。
这使得它们更容易受到疾病、气候变化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降低了适应新环境或抵御外来威胁的能力。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保障了空气和水质的清洁,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生态基础。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生态责任,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增强生态系统抵御力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增强生态系统应对外部冲击和变化的能力。
例如,在遭遇干旱或暴风雨时,多样化的植被可以更好地保持土壤结构,并减少水土流失。
促进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人类健康。
例如,丰富的植物种类可以提供更多样的药用资源,而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传播。
推动经济发展许多经济活动,如农业、渔业和旅游业,都依赖于健康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关乎生态环境,也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谈我国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

谈我国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的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然而,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作为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当今上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粮食能源五大危机,这些危机的出现与解决都与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与发展,为我们人类的生存与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生物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
很多物种未被定名即已灭绝,大量的基因丧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面积锐减,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一次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它包括数百万种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它内涵丰富层次很多,主要有四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1 遗传多样性地球上有数百万种生物,它们在形态、生理、生活方式上千差万别,即使在同一物种内的不同个体,由于生活条件不同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反映了遗传多样性,或称基因多样性。
基因是遗传密码,所有遗传多样性都发生在分子水平上,都与核酸的理化性质有关。
新出现的变异是突变的结果,这些突变经过自然选择和通过随机过程整合到基因组中,从而形成了遗传的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有两个含义,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同一物种内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多种家养动物及其地方品种,不同地区野生动物的种群之间都有非常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所谓物种是指一类遗传特征十分相似,能够交配繁殖并具有繁育后代能力的一个有机体。
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数量非常丰富,由于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和编目工作十分艰巨,至今我们还不能将地球上的生物物种估计到一个确定的数量级,其变化幅度为500万3000万种(Wilson等,1988),也有人认为是200万一亿种(世界资源研究所,199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分析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分析在我们的星球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体,生存着自己的方式。
从最小的微生物到最大的大象,都有自己的生态栖息地和生命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承诺。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许多法律法规和政策已经出台,并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生物多样性法律法规与政策进行分析。
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各种生物体的数量和种类的总和。
生物多样性不仅包含动物和植物,还包括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不同种类的动植物都有各自独特的生命价值,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为了维护生命系统的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健康和人类健康的基础。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对未来的负责,有助于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持全球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我国的法律法规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非常大,不仅有专门的法律,还有各种相关法规和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2008年10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开始施行。
该法主要包括:保护生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监测与监察等内容。
该法明确规定:文化、环保、农业、水利、林业、渔业等行政机关,应根据各自职责,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提供保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开展跨行政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合作。
此外,该法还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不得非法猎捕、砍伐、采摘、饲养、运输和贸易保护动植物及其产品,不得非法进出口濒危或者受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
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18年7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修订后正式发布。
新增保护动物30个,取消保护动物5个,现保护动物总共有980种。
同时,对存在不良姿态的野生动物,如斑鬣蜥、赛刀鱼、日本田鸡等,也被列入国家管制范畴。
此外,修订后的野生动物名录对分布水平、生态地位和遗传资源进行了评估,科学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但具有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也有丰富的动植物饲养和栽培品种。
但中国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多样性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弄清中国生物物种多样性受威胁及灭绝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与对策,保护中国的生物物种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中国生物多样性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论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关键词:中国;物种多样性;濒危;灭绝;保护。
1 引言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
自人类社会出现以后,随着人口的剧增,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生物资源的规模越来越大,强度越来越强,最终导致自然生态系统恶化,物种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据资料显示,目前物种丧失的速度比人类干预前的自然灭绝速度要快1000——10000倍【1】。
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成为人类的当务之急。
本文着重于探讨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以及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建议及对策。
2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价值2.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按照《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2.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其价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 直接价值。
从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和驯化的组分中,人类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同时,它在娱乐和旅游业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 间接价值。
主要表现在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学过程、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等7个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多样性的最大价值可能在于为人类提供适应当地和全球变化的机会。
生物多样性的未知潜力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显示了不可估量的美好前景。
3 生物多样性的现状3.1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过去遭受到的破坏和当前面临的威胁都是严重的,生物多样性尽管丰富多彩,但在许多方面是残破不全的。
3.1.1目前威胁主要是:(1)森林面积狭小,碎裂分散;(2)草场超载过牧,退化严重;(3)对动植物资源过量开发利用及偷猎偷采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现象仍然存在;(4)不断发展的环境污染;(5)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变化;(6)外来种的入侵;(7)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导致资源的衰退;(8)旅游、采矿、围垦湿地等其它活动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
3.2中国近代就有记录动物的灭绝中国近代有纪录的灭绝的脊椎动作就有7种,也可能是10种,而受威胁的有400多种(详见表1、表2)中国250种裸子植物中有近1/3处于濒危和稀有状态.被子植物约有4000种受到各种威胁,占全部被子植物的13%,列入珍稀濒危保护的植物约1000种.农作物的野生种源破坏也很严重,比较突出的如云南、海南、广东的野生稻,东北和山东的野生大豆等。
[3]3.2.1表1 中国脊椎动物绝灭物种[3]3.2.2表2 中国脊椎动物特有和受威胁的种数统计4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4.1生物环境的破坏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新技术的发展,人类占有地球资源的欲望恶性膨胀,森林超量砍伐、草原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导致生物生存环境破坏,甚至消失,影响现物种的正常生存,有相当数量物种已绝灭。
如我国的缘毛红豆、喜雨草等数十种珍稀特有种植物已经绝灭,南中国海的珊瑚礁为栖息地的鱼类的消失.此外,兴修水利工程造成江湖阻碍,破坏了水生生物栖息的生活环境,阻塞某些鱼类的回游通道,致使大量物种濒危.长江葛洲坝至南津关段是“四大家鱼”的产卵场,大坝截流后流速、水温等水文条件发生变化,“四大家鱼”鱼苗数量有减少趋势.大坝截流阻挡了中华鲟滞留于坝下江段,有的甚至撞死于坝下,这对中华鲟的生活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对生活环境的依赖性大,对生活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因此,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使很多微生物在尚不为人所知的情况下就已经灭绝了。
4.2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滥捕乱猎是造成物种受威胁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本世纪50年代就开始大量对猕猴进行捕捉,加之栖息地的丧失,中国猕猴的种群大量减少,至今尚未得到恢复.此外,羚羊、野生鹿及用作裘皮的动物、各种鱼类等资源,由于进行过量的狩猎、捕捞,种群数量也大量减少甚至绝灭。
过度采挖野生经济植物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几年在内蒙、新疆、甘肃等地草原上大量挖掘甘草,使其分布面积大量减少,如新疆巴楚县1967年调查有甘草面积60万亩,现已有一半被挖尽.内蒙黄芪是驰名中外的特产,目前在草原上已很难见到。
有许多珍贵的食用和药用真菌是我国特有的,如冬虫夏草、灵芝、竹荪等,由于长期过度【4】采摘已濒临灭绝的境地。
4.3环境污染城乡工农业污水大量排入水域,大气污染物、特别是酸雨的危害,重金属以及长期滞留的农药残毒富集于环境,使许多水陆生物及生态系统因生存环境恶化而濒危.我国的不少湖泊及其他主要河流已被工业废水严重污染,这是水生动物区系大量消亡的主要原因.长江、松花江等河流的某些河段中自然生长的梭鱼、三角鳊、鲫鱼、甚至草鱼、白鲢、花鲢、青鱼等也处于濒危甚至濒临灭绝的状态.至于海洋,特别是近海的海岸污染也是物种减少的主要因素。
4.4外来物种的引入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威胁仅次于栖息地的丧失.当引进一些物种到它们的非土著地时,它们与其他物种竞争空间与食物,变成其他物种的捕食者,破坏或使栖息地退化,传播疾病和寄生物.40年代中国引入一种叫“水花生”(喜旱莲子草)的饲料作物,由于该物种适应性强,无性繁殖快,且加上未能有效利用,致使水花生成为苏南地区的一种恶性杂草,遍及农田、水沟和池塘中.还有“大米草”的例子.过去作为海滩护提和牧草植物引入国内,因繁殖力强,现在在苏、福建等省的沿海海滩蔓延,严重影响贝类等水生产品的生产,使当地农民极为头痛。
4.5其他原因全球气候变化,工业化和林业、新的城市、水坝、水库的建设,新矿区的开发,地震水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以及法制不健全,某些破坏资源的现象无法可依或者执法不严,各资源保护部门缺乏有力的协调与配合,导致管理中的漏洞和失误等等,都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或灭绝的原因。
5 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与对策5.1正确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全面评价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发展规划低估了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在评价生物资源时往往只注意到具体的作为食物、药物和工业原料的直接价值,而忽略了生物多样性对稳定环境,保持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间接价值.由于推行大量消耗生物资源的政策,全国大多数地区生物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生物多样性严重消失.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一步是提高全民、特别是政府规划者、决策者和国家公务员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应首先反映在制订保护法规及政策调整上,制定统一的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纲要,制订国家和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和行动计划.当前应充分发挥国务院环境保护委【5】员会的作用,加强国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领导和协调工作。
5.2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对生物资源保护的意义包含保持、恢复、重建和持续利用,而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持续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制订有关法规和行业规范,保证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在传统农业、畜牧业和林业地区开展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土地资源,通过恢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维护它们的生态学过程,减少农牧业压力,使其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持续地发挥作用。
5.3加强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栖息地丧失或改变是物种濒危和消失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护栖息地是保护物种最基本的措施之一.为实现保护目的必须有效地管理保护区.中国已建立的约700个保护区还不足以保护全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需要增加新的保护区和扩大保护区的面积.有时当物种面临灭绝境地时,要采取应急的特别保护措施,如,移地保护,禁止或限制利用生物资源,改善局【6】部栖息地等。
5.4建立可靠的财政机制充足的经费是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国家财力有限,单靠国家现有的保护经费不可能完全达到保护目的。
在增加国家投资的同进,应采取多种途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筹集资金,筹资的基本原则应是:“谁开发利用,谁出资保护”.具体方式有: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需资金纳入国家和地方财政预算,征收开发利用资源的补偿费,争取国际援助、民间募捐,建立保护基金【7】等。
5.5促进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是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研究方面基础薄弱,家底不清,科研和专职管理人员少.因此,应特别加强生物多样性研究。
5.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许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地处边境,有较多跨国边界的迁 生物,受洋流和季风的强烈影响,海域广阔、海岸线长,因此与邻近国家和地区合作,缔结双边或多边合作协定,积极参加和认真实施各项国际公约,促进全球及地区性的保护工作.同时,通过国际交流,共享技术信息,创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国际环境。
6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和对策6. 1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中国科学地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广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这标志着中国自然保护的新纪元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二、三十年,随着中国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严重损失,中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日趋重视颁布有关法令、制度、条例和规定;开展大型综合考查、区系调查和野生生物资源考察;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公布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和濒危动植物名单;编订濒临灭绝危险的动植物红皮书;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构;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和普及教育;积极加入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和组织,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目前,中国己经颁布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规和政策30多项,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 200多个【8】,考察了全国各种各类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加入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10多个国际公约和组织。
6. 2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绝对量少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绝对量少,加之人口众多,经济、科研、教育等还比较落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情况有一定差异因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除采取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对策外,还必须就中国的具体情况,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确定对策,发展适用于中国的保护体制与保护方法。
6.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提高全民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让人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真实价值,使全社会重视、理解、支持和参与保护工作可通过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等有关环境课程,开展这方面的科普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特别是广播电视的宣传教育作用;应充分发挥迁地保护设施动物园、植物园和水族馆吸自然博物馆、标本馆和保护区的科普和大众教育作用使远离自然界的城市和农区居民了解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全民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