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雪涛《大师》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题)
《大师》阅读答案

《大师》阅读答案《大师》阅读答案在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大师》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大师上午九点钟,年届八旬的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着茶,目光落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
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
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怎么没人去开门?小保姆呢?老妻呢?黄云山有些生气。
正要大声呼喊,猛然想起小保姆上街买菜去了,老妻替他上医院拿药去了,家里就只他一个人。
他本来不想理睬,但一想,倘若来的是一位老朋友岂不失礼?他重重地放下紫砂壶,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先生吧?”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字,便点了点头。
“笔先生,我叫秋小峦,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
父亲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极为倾服。
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很快,怕耽误了黄老先生的时间。
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
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
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哦”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
他用一只手习惯性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幅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大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大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文章开篇引用名言,指出“读书可以开启智慧之门”,并强调了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这样的开头既具有说服力,也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第二段列举了朱熹的例子,说明了古代先贤们重视读书,认为读书是获取知识、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
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读书的重要性。
3、第三段提出了“读书要与思考相结合”的观点,并引用名言进行论证。
这样的写法既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也使文章更加有深度。
4、第四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正面方面,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知识;反面方面,只读书不思考则会产生危害。
这种对比论证使得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5、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要与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同时,也鼓励读者要多读书、善思考,以开启智慧之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6、小说开篇描述了主人公李老师在贫困的背景下,依然坚持为孩子们上课的场景。
这样的描写既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也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主题。
7、第二段通过描写李老师在艰苦环境下努力为孩子们上课的情景,进一步突出了他的形象和主题。
同时,也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8、第三段通过描写李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他们的关系和情感。
这样的描写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
9、第四段描述了李老师在艰苦环境下努力为孩子们上课的故事情节。
这一段的描写既增强了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也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主人公的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10、最后一段描述了李老师去世后,孩子们为他送行的场景。
这一段的描写既增强了故事的感人程度,也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11、第一段介绍了“中国天眼”的背景和特点。
通过引用专家的说法,说明了“中国天眼”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和重大意义。
精品解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原卷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大师现代文阅读答案

大师现代文阅读答案我们大家知道在我们中考以及高考中,阅读理解都是很重要的考察对象,所以我们大家在平常就要多加练习一下。
下面是整理的大师现代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期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大师现代文阅读答案上午九点钟,年届八旬的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落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
门铃当心翼翼地响了。
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怎么没人去开门?小保姆呢?老妻呢?黄云山有些生气。
正要大声呼喊,猛然想起小保姆上街买菜去了,老妻替他上医院拿药去了,家里就只他一个人。
他原来不想理睬,但一想,如果来的是一位老好友岂不失礼?他重重地放下紫砂壶,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生疏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来人谦谦君子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黄云山很意外,来人竟然知道他的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
父亲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老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极为倾服。
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是否枉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很快,怕耽搁了黄老先生的时间。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老师进京参观。
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访问,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哦”了一声,好像有点印象,又好像一点印象也没有。
他用一只手习惯性地扶住门框,照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搁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幅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1小说阅读任务1真题感知教师用书

专题一小说阅读“阅读和鉴赏中外小说作品”是高考语文的主要考查方向之一。
这一部分主要涉及以下考点:(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5)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7)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8)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任务一真题感知一、(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石门阵卞之琳“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
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
——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
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
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
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
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
”大家一起想。
果然——“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
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2,参考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大师》双雪涛习题答案_

父亲原是一名工人,负责看仓库。
仓库边上是监狱。
监狱的犯人们要出来做工。
一次,忙了整整一天,活已干完,天黑尚早,不着急回去。
一位狱警便掏出棋子和棋盘,要和犯人下棋。
犯人们没人敢上,你推我,我推你。
这时,一个跛脚犯人走上前来,说:“政府,瘸子跟您学学。
” 狱警说:“行,坐下吧。
”两人便摆开了架势。
二十几手后,狱警的子全给压在后面,除了一个卒,都没过河。
瘸子的大队人马已经把红方的中宫团团围住,却不着急取子,只是把对方全都立案住,动弹不得。
父亲在旁边一直站着看着,明白已经几乎成了死局,狱警早就输了。
这时父亲说:“兄弟,炮五平八。
”狱警反正要输,就依父亲的话走了一手。
就这样狱警依父亲的指点走了三五手后,下成了和棋。
瘸子忽然站起,盯着父亲说:“我俩下”。
父亲还没说话,狱警说:“反了你了,是不是想让老子把你铐上!”父亲趁机躲回仓库,很晚了才开门出来回家。
那年父亲三十五岁,妈妈离家走了。
一个月后,父亲下了岗。
父亲十几岁开始喜欢下棋,到了让人无法容忍的程度。
在我的记忆里,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
一般是下三盘,父亲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
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
有的人输了,不服气,说,我们挂点东西。
挂,就是赌。
父亲说,朋友,我从来不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就不能再下了,刚才三盘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
还有人下完了棋,第二天拎着鱼啊,肉啊,来要拜父亲为师,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教不了人。
我十五岁时,父亲四十四岁。
他胡子长了满脸,比以前要瘦了,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穷苦不堪,变成每天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终日在棋摊泡着,但只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
而我受父亲指点,也渐渐有了点名声。
一个星期六的中午,一个跛脚和尚突然找上门,要和父亲下棋。
父亲指了指自己:“我这十年,呵,不说了,好久没下棋,脑袋转不过来了。
” 和尚说:“我这十年,好到哪里去了呢但你十年前欠了我一盘棋,我们今天挂点东西下一盘。
2020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卷)语文及答案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卷)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师(节选)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
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
你好好活着。
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
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
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
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
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
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
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
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
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
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
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
“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
”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眼镜不是第一个。
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
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
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
然后换身衣服出去。
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
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
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
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
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
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
挂,就是赌。
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
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
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
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
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
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
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
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
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
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
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
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
脑子坏了。
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
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
大伙儿笑了。
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
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
大伙儿又笑了。
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
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
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
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
我们下棋是下棋。
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
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
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
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
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
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
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
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
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
8.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
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
(6分)9.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6分)
答案:
(二)
6.B 7.B
8.①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
9.①父亲追求的是下棋的纯粹,恪守君子之交,绝不拿棋艺换取世俗利益,这既关乎下棋之道,更关乎个人尊严;②父亲这话既是说给“眼镜”听,以拒绝对方馈赠,也是说给儿子听,含有言传身教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