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系统培训之测谎技术

合集下载

公安干警测谎实验报告

公安干警测谎实验报告

警察学院实验(实训)报告实验(实训)课程名称:测谎技术实验(实训)项目名称: G K T 测试 年级、 专业、 区队:2007级刑技二区队 学 生 姓 名: 王 江 平 号: 0712101043时间:2010年10月12日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制学实验(实训)一、实验(实训)目的1•了解和初步掌握GKT测试原理及操作流程。

2•学会对GKT测试图谱进行分析评分,综合判断受测者是否为知情者。

3•通过实验,分析测试中应注意的细节和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

4.通过实验,简单谈谈对GKT测谎技术的理解。

二、实验(实训)原理1.心理生理对应变化原理。

2.相同问题刺激不同反应原理。

(心理痕迹的存在,心理痕迹是持久的心理状态)3.比较心理测试原理。

三、实验(实训)器材测谎硬件系统:腹呼吸传感器、胸呼吸传感器、皮电传感器、血压传感器电脑、GKT测试软件、打印机四、实验(实训)实施过程GKT测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测试阶段、图谱分析和综合评判阶段。

一、准备阶段1•了解分析案情,根据我实验组准备的案件,结合现场勘查的结果,分析现场痕迹与嫌疑人的关系。

2•与受测者进行测前交流,充分了解受测者的基本情况。

(主要是性格特点、学历、爱好或癖好、特长、社会关系等)3•结合案情和受测者的基本情况,编制适合受测者的GKT测试题目,也就是适合的目标问题问陪衬问题。

4•测试前保证受测者休息好,使其达到最佳受测条件。

二、测试阶段1•把心理测试室温度调节到舒适状态,(根据季节与各地温度而定)将受测者带到测试室,把测试硬件系统依次给受测者戴上,保持室内安静。

2•将准备阶段编写好的测试题输入到GKT测试软件。

3•告知受测者将要进行测试的问题及答案选项,并告知受测者测谎技术的科学可靠性。

(一般开始测试前都进行扑克牌测试实验来印证测谎技术)4•进行GKT测试同时记录受测者在各个问题点时的细微动作。

5•调整目标问题与陪衬问题的顺序,对每个问题进行三次测试。

测谎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测谎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测谎技术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测谎技术是一种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生理反应和言语表达来判断其是否说谎的方法。

它在法律、犯罪侦查、心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测谎技术的原理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场景。

2. 测谎技术的原理测谎技术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假设:•人们在说谎时会产生一些生理上的变化,如心率的增加、呼吸的加快、皮肤的电导率的变化等。

•谎言的表达方式可能与真实的陈述存在一些差异,如声音的频率、语速的变化、眼神的流动等。

3. 测谎技术的应用测谎技术在以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3.1. 刑事司法在刑事司法领域,测谎技术常被用于辅助破案和审判过程。

通过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测谎分析,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和证据。

3.2. 安全审查测谎技术在安全审查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边境安全检查中,测谎仪可以用来辅助判断旅客是否携带违禁品或者有其他不良行为。

3.3. 就业面试测谎技术在就业面试中也逐渐得到应用。

通过测谎分析,雇主可以对应聘者的真实性进行评估,从而提高招聘的准确性。

3.4. 心理学研究测谎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也被广泛采用。

通过观察被试者在不同情境下的生理反应和言语表达,研究人员可以深入了解人们的情绪、意图和心理状态等。

4. 测谎技术的局限性尽管测谎技术在一些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缺陷:•测谎技术并非百分之百准确,可能会被一些特殊情况所干扰,如焦虑症患者、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等。

•对于擅长欺骗和伪装的人来说,测谎技术容易受到欺骗。

•测谎技术可能会对被测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反应和言语表达。

5. 总结测谎技术在法律、犯罪侦查、心理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基于观察人的生理反应和言语表达来判断是否说谎,并在刑事司法、安全审查、就业面试以及心理学研究等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测谎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缺陷,因此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加以谨慎使用。

以上就是测谎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的简要概述。

教你最实用的谎言鉴别术

教你最实用的谎言鉴别术

教你最实用的谎言鉴别术
通过研究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确定一个人是否撒谎可能有助于避免欺骗的伤害,或者帮助你知道某人是否诚实。

陪审团用着这个方法来作出他们的陪审决定,警察用这个来对付嫌疑犯。

当然测谎仪更是用这个原理来工作,当然使你相信这个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有必要学习一点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知识帮助你从真实中辨别出谎言。

1、观察人是如何笑的。

强装的笑容很容易区分因为只有嘴部周围有限的肌肉参与了这个动作,看起来有点过度放松并且不是真实的高兴。

看看正在笑的那张嘴,看是否可以看见牙齿。

真正的笑容会显露出一点牙齿,而虚假的笑容就不会。

在真实的笑容中,嘴部会有更多的肌肉参与进来。

任何一种表情,如果超过5秒钟,基本上都是假的。

比如,真笑持续的时间只能保持2/3秒到4秒,而假笑保持的时间特别长,因为假笑没有内在的真实感情的激励,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结束。

假笑时面孔两边的表情也会有些许的不对称。

另外,笑容来的太早或太迟以及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不是同时发生,都表明是在撒谎。

还有一个地方会泄露秘密:笑的时候伴随着眼睛的紧张,经常会产生鱼尾纹(crows-feet),很少有人能假装笑脸并以这种方法控制眼睛。

2、当一个人说谎时,他的手、胳膊、腿会缩手缩脚、僵硬,手会不自觉的摸鼻子、脸、或者耳朵,但是好象从来不用打开的手掌去摸胸。

测谎技术

测谎技术

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犯罪心理测试 LIE-DETECTION美国司法心理学家Freud(2008):“那些有眼能看、有耳能听的人相信,没有任何人能够保守一个秘密。

即便他的嘴能够保持沉默,他的指尖却在”喋喋不休“;其背叛的内容从每一个毛孔中缓缓流出来。

”说谎/欺骗高手(谁成功说谎者)?IQ::EQ ? 冷认知::热认知?共情能力(认知与情绪共情)?人格力量与感染力?•测谎技术原理•控制问题测试法•犯罪情景问题测试法•反测试对策与手段•犯罪心理测试的准确性•新进展:神经科学与微表情研究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测谎”: Lie Detection心理生理测谎:Psychophysiological Detection of Deception 向被测人员呈现刺激(测试刺激)诱发案件相关人员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导致其生理活动的改变(测试反应);借助生理活动记录设备记录案件相关人员的测试反应,并根据一定原则进行测量分析,以判断测试刺激对相关人员的甄别价值。

人类谎言的普遍性类型含义与个人感觉有关的谎言在对人、物或事方面的情感、情绪、观念或评价方面说谎,包括捏造正向或负向的感受和评价。

例如说谎者告诉对方,她做的饼干很好吃(实际上很难吃)。

与成就、知识有关的谎言在成就、成绩、成败、缺点和知识方面说谎。

例如说谎者告诉对方他的算术作业还没怎么动(实际上他已经做完了)。

与行为、计划和行踪有关的谎言在曾经、现在或者将来的行为和行踪方面说谎。

例如说谎者向某人许诺将会和他一起外出(但实际上他根本不会这么做)。

与解释、理由有关的谎言为自己的行为编造理由或解释。

与事实、财产有关的谎言在有关物、事、人或财产等具体事实方面的说谎。

例如说谎者宣称自己的父亲是大使(实际上不是大使)。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原理谁是成功的说谎者?Aldert Vrij认为一般说谎者被识别,是因为持续说谎有认知上的困难,或者因为处理情绪的方式暴露了他们的谎言。

公安系统培训之测谎技术

公安系统培训之测谎技术
RE来自ORTING测谎技术的局限性
准确率问题
测谎技术并非100%准确, 其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测试者的心理 状态、测试环境等。
法律和伦理问题
使用测谎技术可能涉及到 个人隐私和法律问题,需 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和伦理规范。
成本问题
测谎技术需要专业的设备 和人员,成本较高,可能 限制其在公安系统中的广 泛应用。
安全检查
在某些安全敏感领域,如政府机构、军事设施等,测谎技 术可用于对工作人员进行忠诚度和安全背景调查。
商业调查
在商业领域,测谎技术可用于调查商业欺诈、知识产权侵 权等行为,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个人隐私保护
虽然测谎技术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如婚姻调查、亲子关系确认等,一些个人可能会选择使用 测谎技术来保护自己的隐私和权益。
测谎技术的有效性评估
准确性
测谎技术的准确性是评估其有效性的关键指标。研究表明,经过专业培训的测谎员和先进 的测谎仪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准确地判断被测者是否说谎。
限制性
尽管测谎技术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其也存在一些限制性。例如,一些心理素质较高的人 可能能够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从而逃过测谎仪的监测。此外,一些外部因素如药物、疾 病等也可能影响测谎结果。
02
通过测谎技术,可以了解犯罪嫌 疑人的心理特征,如紧张、焦虑 、恐惧等,从而判断其是否在说 谎。
侦查阶段的辅助手段
在侦查阶段,测谎技术可以作为辅助 手段,帮助侦查人员缩小嫌疑人范围 ,提高侦查效率。
通过测谎技术,可以快速确定嫌疑人 的真实身份和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程度 ,为后续的调查取证工作提供依据。
审判阶段的证据支持
在审判阶段,测谎技术可以作 为证据支持,为案件的判决提 供依据。

测谎技术

测谎技术







五、测谎仪的作用 发现实体真实,维护程序公正,提高诉讼效率 1、能够迅速可靠的排除嫌疑 2、测谎仪使用的本身具有震慑作用,能迅速突破 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 3、识别伪供或伪证 4、减少刑讯逼供,实现“由供到证”向“由证到 供”的转变 5 、测谎过程可能会有附带的收获(未知情节) 6、节省警力,提高效率 哈佛大学教授肖德微茨:测谎器在某些情况下是 有效的调查工具,但不是判断真伪的技术,1966年加以推 广,1976年成立了加拿大警用测谎协会,1979年 渥太华加拿大警察学院开设了测谎专业 1980年前,日本曾全盘否定测谎技术;1980年后 开始引进测谎技术,主要用于盗窃案件的侦查, 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1991年中国公安部研制成功测谎仪,至2005年已 举办了九次培训班。有28个省市警察部门在使用 测谎仪,1992年沈阳中院从美国引入测谎仪,在 民事案件中运用 现在世界上有五十多个国家使用测谎技术


3、脑电波心理测试仪 1965年发现的P300波被公认是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和判断人的认知能力的有用指标。 我国与美国的学者都发现,刺激物与被试者的利 害关系及被试者的情绪都在P300上有所反映,而 且P300的这些变化是被试者无法控制的。P300、 N400已经成为用脑电波进行心理测试的成分,这 是当代心理测试研究的一次突破。 脑电波心理测试仪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被试者施 加一定方式的刺激(如视觉、听觉等),并从同 时采集到的脑电波中提取相应的事件相关电位 (P300)进行分析,从而对被试者的心理状态做 出评判。


国外的技术专家们已经研发了多种“令人 振奋而又有效”的技术,用来“偷听人的 潜意识”。比如,利用药物抑制人的中枢 神经系统,使之轻易袒露真相;再如诚实 血清;读脑仪等。 一旦这一切成为现实,那些执掌该项技术 的人,就能控制我们、支配我们,事先知 道我们要干什么,事后知道我们干了什么, 最终做到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测谎技术》课程中CQT测试法实训教学探索

《测谎技术》课程中CQT测试法实训教学探索
像。
二 、《 测谎技术》 课程概 述
模拟实训前 召集学生进行集 中谈话 ,强调测谎 实训的纪律和要求 。一是强调测谎实训成 绩计入 成
《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将 尊重保 障人权作 为基
本原则将写入刑诉法 。而测谎 是充分尊重人权 的一 种侦查辅助手段 ,将会在未来的侦查工作 中起到越
导手册 交给学生课后进行学 习;安排一个 课时 ,由
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才能取 长补 短 ,相得益彰。本 文介绍 《 测 谎技术 》课 程 中准绳 问 题测 试法 的模 拟实训教学安排 ,并 对模拟 实训教学特点进行 了总
结。
指导老师在测谎实验室现场模拟从编题到评 图整个 C Q T测试过程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让学 生通过 同 步录像现场 观看 实 际测谎 办 案或 观 看实 际 测谎 录
目前 我国现行公安教育大多仍沿用 传统的教学
模式 ,即过分重视理论教学 ,忽视实训 教学 。虽然
判断其各操作过程。通过实训 ,学生可快速掌握 侦
查技术要领 ,及时发现各项 问题 ,同时在教师 的指
有的院校也开展 了一些实训教学 ,但 实训 教学 内容
单一 ,流于形式 ,实训教学多为理论课 中的一个 教 学环节 ,大多未独立设置实训课程。
2 0 1 4年 第 2期

武 汉 公 安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2 0 1 4 N o .2
璺 蔓 Q Z . 塑_ . , .

! 兰 竺 至
堡 :

兰 ! ! : :
《 测 谎 技术 》 课 程 中 C Q T测 试 法
实 训 教 学 探 索
导 下,及时解决问题。实训教学是侦查和刑技专业

实验名称:案件隐秘信息测谎技术的操作

实验名称:案件隐秘信息测谎技术的操作

实验名称:案件隐秘信息测谎技术的操作1 引言测谎技术又称为心理测量或心理测试,是在控制条件下,让被测试者对一系列预先编好的问题做出反应,通过测量仪记录被测试者的生理指标、分析其心理信息,进而推断其与事(案)件关系的一种技术,即通过提问对受测者有控制地实施言语刺激,激发其生理反应,通过仪器采集生理反应指标,对生理反应指标形成图谱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确定被测者是否说谎的一种技术。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生理与心理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身体状态能用一些可测量的参量表示。

可根据身体情况进行心理分析,即以人的生理为桥梁分析其心理。

“测谎”是测试心理反应所引起的生理参量变化。

人在说谎时受自主(植物)神经系统控制,自主(植物)神经系统主要支配内脏、平滑肌、腺体及心脏活动,它的许多活动都不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又被称为不随意神经系统,它是一个运动系统,将冲动传给组织或器官,从而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皮肤、内脏、肾上腺、肌肉等产生生理变化。

但有些变化是轻微的,从外表观察不出来,我们便利用电子仪器根据人的心理参数变化测试是否说谎。

2 方法准绳问题测试法(CQT,control question test)案件隐秘信息测试法(CIT,concealing information test)本实验根据我院现有测谎仪测试仪进行实验,将胸呼吸传感器、腹呼吸传感器、皮肤电传感器与计算机连接,采集被测试者皮肤电、呼吸、脉搏等生理参数,通过参数的变化来判断被测试者的心理状态。

2.1 被试被试为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在校本科生,其中男生2名,女生两名,身体健康。

2.2 材料测谎仪、扑克牌以及五类测试问题:1.中性问题:是对被测试者不会产生心理刺激的问题,可减轻被测试者心理压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又称为无关问题,如问天气、姓名、年龄、出生地之类的问题,不会引起情绪反应,目的是观察被测试者正常心理下的生理反应。

2.相关问题:与具体事件相关的问题,是测试的要害、核心问题,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70年代工作图
பைடு நூலகம்
20世纪90年代的工作图
历史与现状—发展现状
应用现状—国际应用
设备相对完善 管理基本规范 处在第三次应用高峰期
1、国际应用现状—DoDPI
美国防部心理测试学院
(Department of Defense Polygraph Institute )
成立于1986年 是美国政府心理测试技术培训学校和研究中心 位于南加里佛里亚州的Ft. Jackson城 核心工作是技术培训,质量控制和学研究 有专业测试人员140名左右 年测试量10000人左右
在实际办案中如何 运用测谎技术
自然 发展
科学 发展
时间顺序 1895年前
探索 18951921 专业
化 19211986
规范 化
1986-
1895年 1908年 1917年 1921年 1938年 1942年 1947年 1959年 1961年 1966年 1970年 1977年 1978年 1980年 1981年 1986年 1986年 1988年 1991年 1992年 1996年 2004年
重点与难点——技术过程
• “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对 测试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更高
• 同一个体的相同测试会因时境的不同而不同, 与通常意义上的“物证检验”有较大差别
• 是其他刑事技术的有机补充和拓展,实际应用 中可与其它技术协调结合
技术过程—样本污染
主动污染 被动污染
有偏测试
方向与前景——技术方向
美国军队提出改进的ZCT 美国心理测试技术协会(APA)成立
拉斯金系统改进ZCT AAPP成立
拉斯金开始测试技术计算机化 心理测试技术进入中国
莱克肯出版《血液的颤抖》 计算机化仪器设备商品化 DoDPI成立 EPPA颁布 国产仪器开发成功 扬克提出PDD概念
迈特提出“求实测试”概念 国内心理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
2、国际应用现状—EPPA
雇员心理测试保护条例
(Employee Polygraph Protection Act,EPPA)
1988年颁布实施 在美国规范了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范围 该法律颁布后的两个直接后果: ⑴私营机构的测试人员急剧减少 ⑵专业测试机构的标准化测试进程大大加快
3、国际应用现状—三次应用高峰
脑纹工作流程与心理测试的工作流程极为相似
• 确认罪犯的记忆信息与实际犯罪活动信 息是不是吻合,
• 确认情报来源是不是准确,
• 对线人进行测控,
• 确认系列案件的供述程度。
• “9.11”事件以后,该系统方法在对恐 怖分子的准确识别上独辟蹊径,实验效 果非常好。
测试数据专家系统的不断开发与完善
1895年,意大利人朗布罗索(Cesare Lombroso) 1914年,奥地利人贝努西(Vittorio Benussi) 1915年,美国人马斯顿(William Marston) 1921年,美国人拉尔森(John Larson) 1938年,美国人基勒(Leonarde Keeler) 1947年,美国人里德(John Reid)
⑴20世纪30年代,由基勒和里德等人 发起,结束于20世纪40年代末
⑵20世纪70年代,因“冷战”的原因 被大范围应用,结束于EPPA的颁布
⑶“9.11”事件以后,目前正处在应 用的高峰期
应用现状——国内发展应用
1980年,开始试用 1991年,开发出自主设备 1998年,应用开始普及 2004年,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心理测试 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
重点与难点——法律过程
对检验(测试)的程序要求非常严格: 测试(检验)对象要求 测试人员、仪器设备及测试环境要求 心理测试技术实施步骤要求 图谱分析与测试结果报告要求
法律过程—案例解析
• 李文和泄密案
1999年3月,公开调查 1999年12月,被判入狱 2000年9月14日,有条件释放 2001年9月14日,彻底释放
一、新的心理信息提取手段开拓 离体信息 脑纹技术
二、测试数据专家系统的不断开发与完善
新的心理信息提取手段—离体信息
瞳孔检测 红外测温 声音检验(异态声音) 心电发射
新的心理信息提取手段—脑纹技术
事件相关电位(ERPs) MERMER 技术 脑磁图技术(MEG)
脑纹技术简介
脑纹(Brain Fingerprinting 或 Brainprinting)技术是美国中央情报局 (CIA)于1990年就开始着力开发的一项 通过个体心理信息的形成——即对意识 活动直接进行评析的技术。
代表人物、事件 天平称重 嚼米讯问
意大利犯罪学家朗布罗索首次成功运用心理测试技术 心理测试技术进入美国
美国马斯顿将测试技术引入美国军队 美国人拉尔森发明心理测试技术专业设备
拉尔森的学生基勒将测试仪器成型
基勒组建专业培训学校,系统整理测试方法,主要是POT
里德总结完成准绳问题测试技术 贝克斯特提出ZCT 莱克肯提出GKT
1984、1998和1999年曾三次接受心理测试
法律过程—时机掌握
• 早:即介入早,提前进入 • 柔:即准备工作如谈话以柔为主,
柔中带刚,最好让嫌疑人自己选择 接受测试 • 巧:即制订的测试方案既要识别嫌 犯,又要保护无辜,双重兼顾
法律过程—条件选择 • 界定良好条件——测试最佳 • 界定不良条件——可以转化
功能发展 自然探索
谎言测试
说明
尽管拉尔森 反对“特异 撒谎”反应, 但是里德等 人一直坚持 “特异撒谎” 反应存在
欺骗检验, 求实检验,
信息探查
欺骗检验是 影响最大的 功能解释。
心理信息探查
历史与现状—历史回顾
一、自然发展探索 1、肉体摧残、神示与“诈术 2、朴素科学意识
历史与现状—历史回顾
二、谎言测试(Lie Detection)
1910年时的设备器械
1918年美国Marston博士的工作照
1921年Larson的工作照
1925年Keeler使用的仪器
历史与现状—历史回顾
三、欺骗检验(Detection of Deception)
1959年,贝克斯特(Cleve Backster) 1966年,美国心理测试技术协会(APA) 1970年,拉金斯(David Raskin) 1986年,美国DoDPI成立 1988年,美国EPPA颁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