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

目录

技术1 耳针法 (1)

技术2 艾条灸 (6)

技术3 拔罐法 (10)

技术4 穴位按摩法 (14)

技术5 刮痧法 (18)

技术6 湿敷法 (22)

技术7 涂药法 (24)

技术8 熏洗法 (28)

技术1 耳针法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 评估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心理状况。

2 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 禁忌证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4 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 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6 操作程序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 护理及注意事项

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耳针法操作流程图

项目要求应得分扣分得分说明耳针法(耳穴埋豆)操作评分标准

合计100

科室姓名

主考签名:检查时间: 年月日

技术2 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1 评估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心理状况。

2 目标

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3 禁忌证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 告知

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 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6 操作程序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 护理及注意事项

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

项目要求应得分扣分得分说明

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

注:1.艾条灸方法常用者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2.若有艾灸火脱落烧伤皮肤,烧

坏衣被均为不合格。

主考签名:检查时间: 年月日

技术3 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1 评估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心理状况。

2 目标

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3 禁忌证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4 告知

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

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烫伤。

5 物品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等。

6 操作程序

备齐物品,携至床边,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

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

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

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 护理及注意事项

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

拔火罐法操作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

注:出现烫伤,或衣服被烧坏者,扣20分。

主考签名:检查时间: 年月日

技术4 穴位按摩法

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1 评估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心理状况。

2 目标

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3 禁忌证

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4 告知

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

5 物品准备

治疗巾。

6 操作程序

遵医嘱进行穴位按摩。

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空膀胱。

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注意保暖。

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

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做好记录并签字。

7 护理及注意事项

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穴位按摩法操作流程图

穴位按摩法操作评分标准科室姓名

主考签名:检查时间: 年月日

技术5 刮痧法

刮痧法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从而达到疏通腠理、逐邪外出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1 评估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体质及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心理状况。

2 目标

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禁忌证

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

4 告知

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数日后方可消失。

刮痧部位的皮肤有疼痛、灼热的感觉。

5 物品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6 操作程序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确定刮痧部位。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刮治过程中,用力均匀,蘸湿刮具在确定的刮痧部位从上至下刮擦,方向单一,皮肤呈现出红、紫色痧点为宜。

中医八项护理操作及注意事项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八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目的、注意事项 一、耳针法(耳穴埋豆) (一)、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二)、禁忌证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 1 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 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 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二、艾条灸法 (一)、目标 1 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 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二)、禁忌证. 1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 1 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三、拔火罐法 (一)、目标 1 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 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禁忌证 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 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 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 1 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八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及评分标准

目录 技术1 耳针法 (2) 技术2 艾条灸 (6) 技术3 拔罐法 (9) 技术4 穴位按摩法 (12) 技术5 刮痧法 (15) 技术6 湿敷法 (18) 技术7 涂药法 (20) 技术8 熏洗法 (23)

技术1 耳针法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5心理状况。 2 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 禁忌证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4 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 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6 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6.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6.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6.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 护理及注意事项 7.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7.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7.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 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高热 3 、神昏 4 、中风 5 、中暑 6 、急性出血 7 、痛证8 、暴泻9 、脱证 10 、中药中毒 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风温 3 、感冒 4 、内伤发热 5 、咳嗽 6 、哮喘 7 、悬饮8 、肺痈9 、肺胀 10 、胃脘痛11 、呕吐12、便秘 13 、泄泻14 、黄疸15、积聚 16 、水臌17 、水肿18、肾衰 19 、淋证20 、癃闭 三、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外科手术护理常规 3 、疖 4 、疔 5 、痈 6 、发 7 、丹毒8 、疔疮走黄9 、流痰10 、窦道11 、压疮12 、脱疽13 、乳痈14 、乳岩15 、石癭16 、肠痈17 、肠梗阻18 、石淋 19 、噎膈20 、烧伤 四、中医妇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产科一般护理常 规 3 、妇科手术护理常规 4 、月经不调 5 、痛经 6 、崩漏 7 、绝经前后诸证8 、带下病9 、妊娠恶阻 10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 、异位妊娠 12 、子痫13、产后发热14 、产后恶露不绝 15 、产后缺乳16、阴挺17 、癥瘕 五、中医儿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2、肺炎喘嗽 3 、鹅口疮 4 、泄泻 5 、疳证 6 、惊风

7 、痫证8 、水肿9 、麻疹 10 、水痘11、痄腮12、顿咳 13 、小儿暑温14、疫毒痢15、遗尿 16 、紫癜 六、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 3 、痔 4 、肛痈 5 、肛漏 6 、肛裂 7 、脱肛8 、直肠息肉 七、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黄水疮 3 、蛇串疮 4 、面游风 5 、脚湿气 6 、粉刺 7 、瘾疹 8 、湿疮 9 、药毒 10 、摄领疮11 、白庀12 、猫眼疮 13 、风瘙痒14 、皮痹15 、天疱疮 16 、红蝴蝶疮17 、淋病18 梅毒 八、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 3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 规 4 、牵引术护理常规 5 、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 6 、骨折 7 、上肢骨折8 、下肢骨折9 、脊柱骨折 10 、骨盆骨折11、脱位12 、伤筋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14、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 九、中医眼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内眼手术护理常规 3 、椒疮 4 、天行赤眼 5 、聚星障 6 、凝脂翳 7 、瞳神紧小8 、绿风内障9 、圆翳内障 10 、云雾移睛11 、视瞻昏渺12 、高风雀目 13 、风牵偏视十、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 、耳疖、耳疮 3 、耳鸣、耳 聋 4、耳眩晕 5 、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 6 、鼻槁 7、鼻鼽8 、鼻渊9 、鼻衄 10 、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11 、喉痹12 、喉关痈 13 、喉喑14 、急喉风 十一、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口疮 3 、牙宣 十二、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技术八项操作

耳穴压豆 禁忌症: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护理及注意事项: 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 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 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艾条灸 禁忌症: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针。 2、颜面部及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护理及注意事项 1、采用艾炷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 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穴位按摩 禁忌症: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刮痧法 禁忌症:体型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 护理及注意事项 1、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湿敷法 禁忌症: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 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涂药法 禁忌症:婴幼儿颜面部禁用。 护理及注意事项 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2、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 3、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 4、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精深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簿2016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 使 用 手 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 1.刮痧技术 2.拔罐技术 3.麦粒灸技术 4.隔物灸技术 5.悬灸技术 6.蜡疗技术 7.穴位敷贴技术 8.中药泡洗技术 9.中药冷敷技术 10.中药湿热敷技术 11.中药涂药技术 12.中药熏蒸技术 13.中药热熨敷技术 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 15.穴位注射技术

16.耳穴贴压技术 17.经穴推拿技术 18.中药灌肠技术 刮痧技术 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围 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 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 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

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调整刮痧板角度,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为450,以肘关节为轴心,前臂做有规律的移动。 6.刮痧顺序一般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腰背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先侧后外侧逐步按顺序刮痧。 7.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一般刮至皮肤出现红紫为度,或出现粟粒状、

中医护理常用技术操作流程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流程 及评分标准 一、艾条灸法 (一)评估 1.患者意识状态,配合程度,主要症状、体质及心理状况。 2.施灸部位皮肤情况、对热痛的耐受程度、女病人是否处于妊娠期。 3. 评估环境,必要时屏风遮挡。 4.告知患者: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果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如是瘢痕灸会由于艾火烧灼皮肤产生剧痛。 (二)适应症 1.经络闭阻所引起的风寒湿痹证、寒凝血滞的胃脘痛、痛经、闭经、菌痢等。 2.阳气下陷引起的遗尿、脱肛、崩漏、带下、阴挺、久泻、各种虚寒证、虚脱证、寒厥证和中气不足等。 3.防病保健。 (三)禁忌症 1.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部、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极度疲劳、空腹、过饱或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灸。体弱者,刺激量不宜过强,以防晕灸。(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快速手消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五)操作流程 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2.核对医嘱,做好解释,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再次核对施灸部位和施灸方法。施灸方法: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方法。 4.施灸,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距皮肤2-5厘米处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度,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晕,每处灸5-15分钟。 5.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 8.洗手,核对医嘱,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操作注意事项 1.多穴施灸,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3.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采用艾炷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中医八项护理操作及注意事项

八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目的、注意事项 一、耳针法(耳穴埋豆) (一)、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二)、禁忌证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三)护理及注意事项 1 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 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 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二、艾条灸法 (一)、目标 1 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 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二)、禁忌证. 1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 1 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三、拔火罐法 (一)、目标 1 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 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禁忌证 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 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 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 1 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 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 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高热 3 神昏 4 中风 5 中暑 6 急性出血 7 痛证 8 暴泻9 脱证10 中药中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风温 3 感冒 4 内伤发热 5 咳嗽 6 哮喘 7 悬饮 8 肺痈 9 肺胀10 胃脘痛11 呕吐12 便秘13 泄泻14 黄疸15 积聚16 水臌17 水肿18 肾衰19 淋证20 癃闭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外科手术护理常规 3 疖 4 疔 5 痈 6 发 7 丹毒 8 疔疮走黄 9 流痰10 窦道11 压疮12 脱疽13 乳痈14 乳岩15 石癭16 肠痈17 肠梗阻18 石淋19 噎膈20 烧伤 ... 更多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妇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产科一般护理常规 3 妇科手术护理常规 4 月经不调 5 痛经 6 崩漏 7 绝经前后诸证 8 带下病 9 妊娠恶阻10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 异位妊娠12 子痫13 产后发热14 产后恶露不绝15 产后缺乳16 阴挺17 癥瘕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儿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肺炎喘嗽 3 鹅口疮 4 泄泻 5 疳证 6 惊风 7 痫证 8 水肿 9 麻疹10 水痘11 痄腮12 顿咳13 小儿暑温14 疫毒痢15 遗尿16 紫癜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 3 痔 4 肛痈 5 肛漏 6 肛裂 7 脱肛 8 直肠息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_操作技术

目录 技术1 耳针法 (1) 技术2 艾条灸 (5) 技术3 拔罐法 (8) 技术4 穴位按摩法 (11) 技术5 刮痧法 (14) 技术6 湿敷法 (17) 技术7 涂药法 (19) 技术8 熏洗法 (22)

技术1 耳针法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 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5心理状况。 2 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 禁忌证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4 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 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6 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6.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6.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6.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

耳针法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5心理状况。 2.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4.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6.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6.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

防感染。 6.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7.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7.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7.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耳穴埋籽 耳穴埋籽,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贴于耳穴,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 1.核对医嘱。了解患者既往史、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及耳部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怀有身孕。” 3.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信心。 二、目标 遵医嘱协助治疗,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三、禁忌症 耳部有炎症、冻伤的部位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王不留行籽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盆。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2.核对医嘱,探查耳穴,方法有以下三种: (1)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到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 (2)按压法:一手持住患者耳轮后上方,暴露疾病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另一手用探捧(或棉签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

寻找耳穴压痛点,压痛最明显处即为耳针治疗点。 (3)电测定法:应用耳穴探测仪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治疗点(穴位)。 3.核对穴位后,要严格消毒,先用碘酒,再用酒精脱碘,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王不留行籽、菜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反复按压,进行压迫刺激,每次l-2分钟,每日按2-3次,以加强疗效。夏季可留置l-3天,冬季留置7-10天。 5.按压时,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宜。 6.操作完毕,安排患者舒适体位,整理床位,埋豆者指导按压方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 六、效果评价 1.选穴准确度及操作方法熟练度,局部是否严格消毒。 2.患者体位是否舒适;患者的感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豆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凝血现象的一种技术操作。具有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注:拔罐包括火罐、水罐、药罐3种疗法。罐的种类有竹罐、陶罐、玻璃罐、负压吸引罐等。拔罐的方法有坐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和刺血拔罐法。投火的方法有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 一、目标: 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3、调节机体功能起到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 二、适应症:治疗风寒湿痹、外感风寒、咳嗽、喘逆、跌打损伤、胃肠功能失调及神经、血液、妇科等疾病。如肩胛上背痛、腰痛、腿痛、头痛、感冒、发烧、腹泻、腹胀、消化不良、小儿疳积、腹痛、咳嗽、哮喘、脐部疾病、毒蛇咬伤等。 三、禁忌症: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缺陷障碍患者; 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四、注意事项: 1、拔罐时患者体位应舒适持久。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隆突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起罐时,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洗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五、告知: 1、个别患者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1、接到医嘱双人核对 2、到患者床前核对姓名、诊断,告知患者并解释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过敏史 实施拔罐出的皮肤情况 凝血机制是否正常 女性患者是否处于妊娠期 年龄、体质及心理情况 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根据病情选择大、中、小型火罐,罐口平滑)95%酒精棉球、火柴或打火机、止血钳、纱布、污杯、弯盘、屏风、小口瓶、执行单、快速手消毒液。 环境准备整洁、安静、温度适宜、屏风遮挡

(整理)中医八项操作流程.

一、耳穴埋豆法操作流程 【定义】耳穴埋豆法是采用菜籽或王不留行籽刺激耳廓上相应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 【护理目标】1)疏通经络 2)调整脏腑气血功能 3)促进机体阴阳平衡 【病例】患者李×,女,35岁,近一月睡眠较差,按医嘱给予耳穴埋豆治疗。 【物品准备】车上层:治疗盘﹙弯盘内盛止血钳、探针。压穴籽、棉 签、手消毒液、酒精、必要时备棉球)、 执行单 车下层:医用垃圾桶、生活垃圾桶 【操作流程】 一、用物准备:擦治疗盘—→擦车上层、车下层—→洗手—→备车上层物品、车下层物品 二、口述病例:仪表整洁,手托治疗盘(手消毒液、执行单、压穴籽) 站立口述,医嘱经双人核对。 三、操作前评估:口述完—→床旁,问好—→治疗盘放床旁柜—→手 持执行单—→自我介绍——核对床号姓名—→评 估、告知相关事项、检查局部—→消毒手—→拿执 行单再次核对床号姓名—→询问是否需要协助小 便,嘱休息片刻。 1、评估内容:①环境 ②病人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 ③患者体质(看舌,摸脉)。 ④询问有无习惯性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⑤心理状态和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2、告知相关事项:治疗方法、目的、效果以及在治疗过程中耳廓压 贴处皮肤出现热、麻、胀、痛感等中医得气表现。 3、检查:检查埋豆耳廓压贴皮肤情况 四、具体实施操作: 治疗室七步洗手戴口罩—→推治疗车至床旁,手持治疗单核对床号、姓名并做好解释工作—→移凳至床头、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患者坐凳)—→选择穴位(探针探查、询问感受、探针用后放车的下层)—→消毒压贴皮肤3次(酒精棉签由内向外、由上向下、不可过湿)—→压贴(一手持止血钳取豆,一手固定耳廓)—→按压贴部位询问感受、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按压过程询问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变化,交侍相关事项—→完毕—→协助患者卧床、整理床单位—→消毒手—→交代注意事项:针对病情相关饮食、情志、生活相关健康指导,增

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操作复习题说课讲解

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操 作复习题

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操作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单选题) 1、为病人行豪针刺时,进针“得气”后,一般留针时间为 A、5-8分钟 B、10-20分钟 C、25-30分钟 D35-40分钟 E45-50分钟 2、下列哪些病人或部位禁止应用针刺疗法 A、头痛病人 B、下肢瘫痪病人 C、中风病人 D、类风湿病人 E、孕妇的下腹、腰骶部 3、运用皮肤针(梅花针)治疗疾病时,用较重的腕力进行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病人有疼痛感觉,此称为 A、较弱刺激 B、弱刺激 C、中刺激 D、强刺激 E、超强刺激 4、为病人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时,药液不可注入 A、关节腔、脊髓腔 B、大肌群 C、头面部 D、背部 E、四肢下段 5、电针疗法采用有节率的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波型,此波型称为 A、密波 B疏波 C、疏密波 D断续波 E锯齿波 6、将艾条冉端对准施艾部位,在距离施艾腧穴约2-3cm高处,反复地旋转移动或作左右方向转移,此是 A、温和灸 B、雀啄灸 C、回旋灸 D、温针灸 E、艾柱灸 7、利用灌状器具,借助燃烧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造成局部皮肤充血或淤血的现象为 A、针刺法 B、艾灸法 C、推拿法 D、拔火罐法 E、拔药水罐法 8、为病人换药时应注意,对汞剂过敏者禁用 A、丹药 B、油剂 C水剂 D、散剂 E、注射剂 9、为病人实施药熨时,温度不宜超过

A、30 ℃ B、40℃ C、50℃ D、60℃ E、70℃ 10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者,禁用 A、药浴法 B、中药离子导入法 C、熏洗法 D、换药法 E、坐药法 11、将药物置入阴道内的治疗方法称为 A、药浴法 B、药熨法 C、敷药法 D、换药法 E、坐药法 12、薰洗药温不宜过热,其温度一般为 A、10℃~20℃ B、20℃~30℃ C、30℃~40℃ D、50℃~70℃ E、80℃~90℃ 13、针刺时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此针法为 A、提插法 B、捻转法 C、补法 D、泻法 E、平补平泻法 【B型题】(配伍选择题) A、15℃角 B、30℃角 C、45℃角 D、60℃角 E、90℃角 1、针刺时直刺的角度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E 2、针刺时斜刺的角度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C 3、针刺时平刺的角度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A A、5~8cm B、9~14cm C、15~20cm D、18~25cm E、28~35cm 4、中药保留灌肠时,慢性痢疾病人肛管插入的深度为C 5、中药保留灌肠时,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肛管插入的深度为D A、50~100次/秒 B、2~5次/秒 C、6~10次/秒 D、30~40次/秒 E、16~20次/分或20~25次/分 6、电针密波的频率是A 7、电针疏波的频率是B 8、电针锯齿波的频率是E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 一、单选题 1.在书写护理病历时,一级护理的病人,应每周书写: A.1次 B.2~3次 C.4次 D.5次 E.每日一次 二、填空 1. 长期医嘱的有效期为。 答案为:24小时以上 2. 临时医嘱的有效期为。 答案为:24小时以内 3. PRN医嘱表示医嘱。 答案为:长期备用医嘱 4. SOS医嘱表示医嘱。 答案为:临时备用医嘱 5. 护理诊断的提出目前多采用PIO的方式,其中P代表;I代表;O代表。 答案为:诊断、措施、结果 三、名词解释 1. 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四、问答题

1. 简述提出护理诊断(问题)的要求。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是指在全面了解病人有关情况(全身心的健康资料)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念和辨证分析的理论作指导,归纳出需要通过护理手段来解决或部分解决的病人身心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 问答题 答:(1)护理诊断提出的顺序,可按马斯洛基本需要层次论进行排列,优先解决生理需要,以后随着病情的变化随时提出新的护理问题,记录于此表中。 (2)护理诊断应表达准确,括号内说明诊断的依据、原因等相关因素。 如:饮食调养的需要(与发热、纳差有关) (3)在书写原因时,应妥善表达,不应有易引起法律纠纷的陈述。 如:皮肤完整性受损(与强迫体位,不允许定时翻身有关)。而不能写(与护士未及时翻身,组织受压有关)。 (4)护理诊断要有针对性,注意病人个体差异,掌握“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 (5)护理诊断要体现动态性、阶段性,当病情有转归时要及时制定新的护理诊断。 3. 瘢痕灸。 4. 刮痧法。 四、简答题 1. 简述间接灸的注意事项。 五、问答题 1. 叙述晕针的临床表现及预防和护理措施。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

目录 令狐采学 技术1 耳针法1 技术2 艾条灸5 技术3 拔罐法8技术4 穴位按摩法11技术5 刮痧法14技术6 湿敷法17技术7 涂药法19技术8 熏洗法22

技术1 耳针法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 评估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5心理状况。 2 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3 禁忌证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4 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 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6 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6.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6.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6.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 护理及注意事项 7.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7.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

中医护理操作评分标准

灸法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支撑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灸的一种技术操作,包括艾条灸、艾炷灸和温针灸。 (一)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 ①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②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③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④心理状况。 2、目标 ①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得临床症状。 ②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 的。 3、禁忌症 ①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②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告知 ①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②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③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④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6、操作程序 ①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②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③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部、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④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⑤施灸中英几十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⑥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⑦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⑧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①采用艾炷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②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 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8、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见图7.

2017常用中医护理技术1

2017常用中医护理技术(仅供参考)第一章 1【单选题】(5分) 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中医护理系创建于 A. 1983年天津中医学院 B. 1983年北京中医学院 C. 1984年北京中医学院 D. 1984年天津中医学院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5分 2 【单选题】(5分) 开创了辨证施护先河的医学巨著为 A. 《黄帝经》 B. 《本草经》 C. 《伤寒杂病论》 D. 《本草纲目》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5分 3 【单选题】(5分) 首创猪胆汁灌肠法的医家是 A. 华佗 B. 仲景

C. 扁鹊 D. 思邈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5分 4 【单选题】(5分)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是 A. 《伤寒论》 B. 《神农本草经》 C. 《黄帝经》 D. 《素问》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5分 5 【单选题】(5分) ()创建辨证施护的理论。 A. 思邈 B. 仲景 C. 华佗 D. 叶天士 第二章 1 【多选题】(5分) 中医护理原则包括 A.

扶正祛邪 B. 调整阴阳 C. 护病求本 D. 标本缓急 E. 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F. 三因制宜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5分 2 【多选题】(5分) 正护法的容有 A. 寒者热之 B. 热者寒之 C. 实者泻之和虚则补之 D. 实者补之和虚则泄之 正确答案是:A,B,C 查看答案解析 3 【单选题】(5分)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实而不满。 A. √ B. ×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5分

4 【单选题】(5分) 母病及子,子病犯母,说明了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 A. √ B. ×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5分 5 【多选题】(5分) 在护理程序中,制定护理计划的过程,分四个过程,即: A. 护理诊断排序 B. 制定目标 C. 制定护理措施 D. 记录护理计划 第三章 1 【单选题】(5分) 疾病在一日会呈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护理中首先要注意()。 A. 夜间防寒 B. 夜间防暑 C. 夜间病情变化观察 D. 睡前活动锻炼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5分 2

中医八项操作.

艾灸法 【仪表】 仪表端庄,衣帽整洁,七步洗手法洗手。 【操作步骤】 一、评估: 1.核对医嘱及治疗卡:患者床号、姓名、年龄、诊断、治疗项目、穴位。 2.到病人床旁,评估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既往史、意识状况及合作程度等。 护士沟通:您好!先生请问您叫什么名字? 患者:王刚 护士:请问您多大年纪? 患者:36岁 护士:我是您的责任护士××,由于您颈部疼痛,遵医嘱给您做中医的艾灸治疗,请问您以前做过艾灸这项治疗吗? 患者回答:没有。 护士沟通:那好,我简单地给您介绍一下,艾灸就是以艾绒为原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人体某穴或患处熏灸的一种技术操作。借其温热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腧穴,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和防病保健、治疗疾病的功效。这项操作您能接受吗? 患者:能。

护士:那好,让我来选择一下穴位。我们今天选择的穴位是阿是穴、大椎穴、风池穴三个穴位(阿是穴:痛点。大椎穴:后颈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风池穴: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我按的时候有酸胀的感觉吗? 患者:有 护士:那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施灸的穴位,请让我看一下您施灸部位的皮肤情况,您艾灸部位的皮肤平整光滑,无大血管,适合艾灸。请问您对热能耐受吗? 患者:能。 护士:我们今天是艾条灸,是将纯净的艾绒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我会妥善处理您不必担心。我说的这些您能理解吗?您还有什么疑问吗? 患者:没有。 护士:过饥过饱,高血压,心脏病,不适合艾灸,您有这些吗? 患者回答:没有。 护士沟通:灸后请您喝一杯温开水(说话的同时倒水),我去准备用物,您也准备一下,比如<需要上厕所>之类。我们一会儿见。 二、用物准备 1.七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禹城市人民医院

目录 第一章针刺疗法 (2) 一电针疗法 (2) 二穴位注射 (2) 三耳针疗法(耳穴埋籽) (3) 四针刺护理 (3) 第二章灸法 (4) 一艾条灸 (4) 二艾炷灸 (5) 三温针灸 (5) 四灯火灸 (6) 第三章放血疗法 (6) 第四章挑治疗法 (7) 第五章拔罐疗法 (8) 一拔火罐法 (9) 二拔药罐法 (9) 第六章发泡疗法 (10) 第七章磁疗法 (11) 第八章推拿疗法 (12) 附:小儿推拿疗法 (14) 第九章刮痧疗法 (15) 第十章数码多功能治疗仪的使用 (16) 第十一章换药法 (17) 第十二章熏洗疗法 (20) 第十三章溻渍法 (20) 第十四章涂药法 (21) 第十五章敷药法 (22) 第十六章贴药法 (22) 第十七章吹药法 (23) 第十八章点眼药法 (23) 第十九章药熨法 (24) 第二十章导便法 (25) 第二十一章坐药法 (27) 第二十二章煎药法 (27) 第二十三章服药法 (28) 第二十四章口腔护理法 (30)

第一章针刺疗法 一、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将亳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加强对穴位的刺 激,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 适应症 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痛、神经麻痹与痉挛、神经官能症、关节痛、中风后 遗症、外伤性截瘫、反应性精神病、小儿麻痹后遗症、针刺麻醉等。 (二) 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消毒亳针、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镊子、电针仪。 (三) 操作方法 1、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 2、按毫针刺法进针。 3、针刺得气后,先将电针仪上的输出电位器调至零值,再将两根输出导线分 别接于两根针的针柄或针体上。 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再慢慢旋转电位器,逐渐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电 流量,以患者能忍耐为度。 5、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10~20分钟。 6、治疗完毕,把电位器调低到零值,关闭电源,拆去输出导线。 7、按起针法退出毫针。 (四) 注意事项 1、电针刺激量较大,所给电流量须以患者能耐受为限,以防晕针,调节电流量时 须慢慢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避免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 2、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以免发生意外。 3、经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不导电,应将输出线接在针体上。 4、如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可能是导线接触不良所致,应检修后再用。 二、穴位注射法 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叫穴位注射法。 (一) 适应症 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肩背痛、关节疼痛以及软组织扭挫伤、高血压、胃病、胆绞痛、肝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等。 (二) 物品准备 治疗盘、注射用药液、5~20毫升注射器和6~7号针头、75%酒精棉球、镊子、消毒干棉球。 (三) 操作方法 1、操作者洗手、戴口罩。 2、选择大小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抽吸药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