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疲劳断裂失效分析
第五章__材料的疲劳性能(1)分析

疲劳微裂纹形成的三种形式
表面滑移带开裂解释 1)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即使循环应力未超过材料屈服强 度,也会在试样表面形成循环滑移带 2)循环滑移带集中于某些局部区域(高应力或簿弱区) 3)循环滑移带很难去除,即使去除,再次循环加载时, 还会在原处再现 (驻留滑移带)
特征: 1)驻留滑移带一般只在表面形成,深度较浅,随循环次数 的增加,会不断地加宽 2)驻留滑移带在表面加宽过程中,会出现挤出脊和侵入 沟,在这些地方引起应力集中,引发微裂纹
四: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试验表明:测量疲劳裂纹长度和循环周数的关系如图
疲劳裂纹扩展曲线
Δσ2﹥Δσ1
从图可知: 1)曲线的斜率da/dN(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在整个过程中 是不断增长的 2)当da/dN无限增大,裂纹将失稳扩展,试样断裂 3)应力增加,裂纹扩展加快,a-N曲线向左上方移动,ac相 应减小 结论:裂纹扩展速率da/dN 和应力水平及裂纹长度有关 根据断裂力学: 可定义应力强度因子幅为
特征 1)疲劳源区比较光滑(受反复挤压,摩擦次数多) 2)表面硬度因加工硬化有所提高 3)可以是一个,也可能有多个疲劳源(和应力状态及 过载程度有关)
疲劳裂纹扩展区
是疲劳裂纹亚临界扩展的区域
特征 1)断口较光滑,分布有贝纹线(或海滩花样),有时还有 裂纹扩展台阶 2)贝纹线是疲劳区的最典型特征,贝纹线是以疲劳源为圆 心的平行弧线,凹侧指向疲劳源,凸侧指向裂纹扩展方向 3)近疲劳源区贝纹线较密,远离疲劳源区贝纹线较疏
5.2 疲劳破坏机理
一:金属材料疲劳破坏机理
疲劳裂纹的萌生
1)在材料簿弱区或高应力区,通过不均匀滑移, 微裂纹形成及长大而完成 2)定义裂纹长度为0.05—0.10mm时为裂纹疲劳 核,对应的循环周期为裂纹萌生期
断裂力学基础

2
5.1 结构中的裂纹
低应力断裂: 在静强度足够的情况下发生的断裂。
低应力断裂是由缺陷引起的,缺陷的最严重形式是 裂纹。裂纹,来源于材料本身的冶金缺陷或加工、制造、 装配及使用等过程的损伤。
断裂力学 研究材料内部存在裂纹情况下强度问
W
2a
s 中心裂纹
s
a s
边裂纹
at s
2c s
表面裂纹
4
裂
应力集中
纹
严重
结构或构件 强度削弱
剩余强度: 受裂纹影响降低后的强度。
载荷或腐蚀环 境作用
裂纹尺寸 剩余强度
载荷
裂纹扩展 剩余强度下降
使用时间 a) 裂纹扩展曲线
最大设计应力 正常工作应力
可能 破坏 破坏
裂纹尺寸 b) 剩余强度曲线
在大的偶然载荷下,剩余强度不足,发生破坏。
裂纹面位移沿z方向,裂纹沿 z方向撕开。 7
一、断裂力学的处理方法
当外加应力在弹性范围内,而裂纹前端的塑性区很小 时,这种断裂问题可以用线性弹性力学处理,这种断裂力 学叫线弹性断裂力学(LEFM)。适用于高强低韧金属材料 的平面应变断裂和脆性材料如玻璃、陶瓷、岩石、冰等材 料的断裂情况。
对延性较大的金属材料,其裂纹前端的塑性区已大于 LEFM能够处理的极限,这种断裂问题要用弹塑性力学处理, 这种断裂力学叫弹塑性断裂力学(EPFM)。
这是进行抗断设计的基本控制方程。
f是裂纹尺寸a和构件几何(如W)的函数,查手册;
K1C是断裂韧性(材料抗断指标),由试验确定。
K由线弹性分析得到,适用条件是裂尖塑性区尺寸r远
小于裂纹尺寸a;即:
第五章 断裂

•如用实际晶体的E,a。,γ值代入式(56)计算,例如铁,E=2×105 MPa,a0=2.5×10-10 m,γ=2 J/m2, 则σm= 4×104 MPa≈E/5。 •高强度钢,其强度只相当于E/100,相差 20倍。 •在实际晶体中必有某种缺陷,使其断裂强 度降低。
5.3.2 格雷菲斯裂纹理论(Griffith)
• 当裂纹增长到2ac后,若再增长,则系统的总 能量下降。从能量观点来看,裂纹长度的继 续增长将是自发过程。临界状态为: (Ue+W)/ a =4γ-2πσ2a/E =0 (5-10) • 于是,裂纹失稳扩展的临界应力为: σc=(2Eγ/πa)1/2 (5-11) • 临界裂纹半长为 ac=2Eγ/πσ2 (5-12) • 式(5-11)便是著名的Griffith公式。 • σc 是含裂纹板材的实际断裂强度,它与裂 纹半长的平方根成反比;
摘要发表于 Int. J. of Fracture, Vol23, No.3, 1983 译文见 力学进展, Vol15,No2,1985
对策
普及断裂的基本知识,可减少损失29%(345亿/年)。
设计、制造人员了解断裂,主动采取改进措施, 如设计;材料断裂韧性;冷、热加工质量等。
利用现有研究成果,可再减少损失24%(285亿/年)。 包括提高对缺陷影响、材料韧性、工作应力的预测 能力;改进检查、使用、维护;建立力学性能数据 库;改善设计方法更新标准规范等。
• Griffith认为,裂纹尖端局部区域的材料强度可
达其理论强度值。 • 倘若由于应力集中的作用而使裂纹尖端的应 力超过材料的理论强度值,则裂纹扩展,引 起断裂。 • 根据弹性应力集中系数的计算,可以得到相似 公式 • Griffith公式适用于陶瓷、玻璃这类脆性材料。
失效分析知识点

失效分析知识点第一章概论1.失效的定义:当这些零件失去其应有的功能时,则称该零件失效。
2.失效三种情况:(1).零件由于断裂、腐蚀、磨损、变形等从而完全丧失其功能;(2).零件在外部环境作用下,部分的失去其原有功能,虽然能工作,但不能完成规定功能,如由于磨损导致尺寸超差等;(3).零件能够工作,也能完成规定功能,但继续使用时,不能确保安全可靠性。
3. 失效分析定义:对失效产品为寻找失效原因和预防措施所进行的一切技术活动。
也就是研究失效的特征和规律,从而找出失效的模式和原因。
4. 失效分析过程:事前分析(预防失效事件的发生)、事中分析(防止运行中设备发生故障)、事后分析(找出某个系统或零件失效的原因)。
5. 失效分析的意义:(1).失效分析的社会经济效益:失效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质量低劣、寿命短导致重大经济损失;提高设备运行和使用的安全性。
(2).失效分析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促进产品质量提高;(3).失效分析有助于分清责任和保护用户(生产者)利益;(4).失效分析是修订产品技术规范及标准的依据;(5).失效分析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促进作用:材料强度与断裂;材料开发与工程应用。
第二章失效分析基础知识一.机械零件失效形式与来源:1.按照失效的外部形态分类:(1)过量变形失效:扭曲、拉长等。
原因:在一定载荷下发生过量变形,零件失去应有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2)断裂失效:一次加载断裂(静载荷):由于载荷或应力超过当时材料的承载能力而引起;环境介质引起的断裂:环境介质和应力共同作用引起的低应力脆断;疲劳断裂(交变载荷):由于周期作用力引起的低应力破坏。
(3)表面损伤失效:磨损:由于两物体接触表面在接触应力下有相对运动,造成材料流失所引起的一种失效形式;腐蚀: 环境气氛的化学和电化学作用引起。
(4).注:断裂的其他分类断裂时变形量大小:脆性断裂、延性断裂;裂纹走向与晶相组织的关系:穿晶断裂、沿晶断裂;2.失效的来源:(1).设计的问题:高应力部位存在沟槽、机械缺口及圆角半径过小等;应力计算错误;设计判据不正确。
材料失效分析(第五章-疲劳)

§2
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机理(模型)
一、疲劳裂纹萌生机理 1、挤出挤入模型—Wood模型
10
金属表面形成的挤出脊与挤入沟
11
2、位错销毁模型—藤田模型
两列平行的异号刃位错,在相距几个原子间隔 (约10埃)的两平行滑移面上互相对峙塞积;
由于这种位错排列所产生的高拉应力引起原子 面分离,形成孔洞
12
20
锯齿形断口或棘轮花样
轴类零件在交变扭转应力作用下产生的 有应力集中(轴颈)+扭矩作用
多源裂纹
裂纹以螺旋状方式向前扩展,最后汇合于轴的中央 若为单向交变扭转应力——棘轮花样 若为双向交变扭转应力——锯齿状断口
21
锯齿形断口
棘轮花样
22
3、瞬断区
形貌:具有断口三要素(放射区、剪切唇)的特征
对于塑性材料,断口为纤维状、暗灰色 对于脆性材料,断口为结晶状 位置:自由表面 断面中心
7
4、疲劳断裂过程
疲劳裂纹的萌生: 表面(次表面、内部) 疲劳裂纹的扩展(两个阶段)
8
第一阶段:裂纹起源于材料表面,向内部扩展
范围较小,约2—5个晶粒之内 显微形貌不好分辨 与拉伸轴约成45°角,裂纹扩展主要是由于τ 的作用
扩展速度很慢,每一应力循环只有埃数量级
第二阶段:断面与拉伸轴垂直,凹凸不平 裂纹扩展路径是穿晶的 扩展速度快,每一应力循环微米数量级 显微特征:疲劳辉纹
3、空穴模型—Mott模型
由于螺位错围绕着环形通道,进行连续交叉滑移运动, 结果从表面上挤出了材料的一个舌片,并相应地形成 了一个空穴,这个空穴就是疲劳裂纹源
13
4、位错交叉滑移模型—Cottrell和Hull模型
14
二、疲劳裂纹扩展模型
疲劳断裂失效分析精品PPT课件

3.1 疲劳断裂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5、疲劳断裂对腐蚀介质的敏感性
金属材料的疲劳断裂除取决于材料本身的性能 外,还与零件运行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对 材料敏感的环境条件虽然对材料的静强度也有一定 的影响,但其影响程度远不如对材料疲劳强度的影 响来得显著。大量实验数据表明,在腐蚀环境下材 料的疲劳极限较在大气条件下低得多,甚至就没有 所说的疲劳极限。
2
5.1 疲劳断裂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大多数的工程金属构件的疲劳失效都是以正断形 式进行的。特别是体心立方金属及其合金以这种形式 破坏的所占比例更大;上述力学条件在试件的内部裂 纹处容易得到满足,但当表面加工比较粗糙或具有较 深的缺口、刀痕、蚀坑、微裂纹等应力集中现象时, 正断疲劳裂纹也易在表面产生。
2
5.1 疲劳断裂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1、切断疲劳失效
切断疲劳初始裂纹是由切应力引起的。切应力引 起疲劳初裂纹萌生的力学条件是:切应力/缺口切断 强度≥1;正应力/缺口正断强度<1。
切断疲劳的特点是:疲劳裂纹起源处的应力应变 场为平面应力状态;初裂纹的所在平面与应力轴约成 45º角,并沿其滑移面扩展。
2
5.2 疲劳断口形貌及其特征
5.2.1 疲劳断口的宏观形貌及其特征
由于疲劳断裂的过程不同于其他断裂,因而形成了疲劳断 裂 特有的断口形貌,这是疲劳断裂分析时的根本依据。
典型的疲劳断口的宏观形貌结构可分为疲劳核心、疲劳源区 、疲劳裂纹的选择发展区、裂纹的快速扩展区及瞬时断裂区等 五个区域。一般疲劳断口在宏观上也可粗略地分为疲劳源区、 疲劳裂纹扩展区和瞬时断裂区三个区域,更粗略地可将其分为 疲劳区和瞬时断裂区两个部分。大多数工程构件的疲劳断裂断 口上一般可观察到三个区域,因此这一划分更有实际意义。
失效分析之五

2.0
2.4
试样直径
2
10
5.1 过载断裂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3、载荷性质的影响
载荷性质不仅对断口中“三要素”的相对大小有影响, 载荷性质不仅对断口中“三要素”的相对大小有影响,而且其断 裂的 性质有时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性质有时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冲击断口形貌示意图 a—一般情况,b—材料塑性较好,c—材料脆性较大,d—脆性断口 一般情况, 材料塑性较好, 材料脆性较大 材料脆性较大, 一般情况 材料塑性较好 脆性断口 F—纤维区,R—放射区,S—剪切唇 纤维区, 放射区, 纤维区 放射区 剪切唇
2
7
5.1 过载断裂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3)中碳钢及中碳合金钢的调质状态,断口的主要特征是具 中碳钢及中碳合金钢的调质状态, 有粗大的放射剪切花样,基本上无纤维区和剪切唇。 有粗大的放射剪切花样,基本上无纤维区和剪切唇。放射剪切是一 种典型的剪切脊。这是在断裂起裂后扩展时, 种典型的剪切脊。这是在断裂起裂后扩展时,沿最大切应力方向发 生剪切变形的结果。其另一特点是放射元不是直线的, 生剪切变形的结果。其另一特点是放射元不是直线的,这是因为变 形约束小,裂纹钝化,致使扩展速度较慢等。 形约束小,裂纹钝化,致使扩展速度较慢等。 (4)塑性较好的材料,由于变形约束小,断口上可能只有纤 塑性较好的材料,由于变形约束小, 维区和剪切唇而无放射区。 维区和剪切唇而无放射区。 (5)纯金属还可能出现一种全纤维的断口或45°角的滑开断口 纯金属还可能出现一种全纤维的断口或45° 45 (6)脆性材料的过载断裂,在其断口上可能完全不出现“三 脆性材料的过载断裂,在其断口上可能完全不出现“ 要素”的特征,而呈现细瓷状、结晶状及镜面反光状等特征。 要素”的特征,而呈现细瓷状、结晶状及镜面反光状等特征。
疲劳与断裂

变幅载荷
随机载荷
24
Three primary fatigue analysis methods which are the stress-life approach, strainlife approach, and the fracture mechanics approach, will be discussed. These methods have their own region of application with some degree of overlap between them.
二、疲劳破坏机理及断口微观特征
疲劳裂纹萌生机理:
疲劳裂纹的起始或萌生,称为疲劳裂纹成核。 疲劳裂 纹成核 扩展至临 界尺寸 断裂 发生
裂纹起源(裂纹源)在何处? 高应力处: 1)应力集中处;缺陷、夹杂,或孔、切口、台阶等 2)构件表面; 应力较高,有加工痕迹, 平面应力状态,易于滑移发生。
16
延性金属中的滑移
19
疲劳条纹(striation) 不同于海滩条带(beach mark) Cr12Ni2WMoV钢疲劳条纹:(金属学报,85)
透射电镜:1-3万倍
S
谱块
t
循环
条纹
20
条带
疲劳裂纹扩展的微观机理 1976 Crooker
Cr12Ni2WMoV钢疲劳断口微观照片:(金属学报,85)
三种破坏形式:
微解理型 microcleavage
23
1.5 疲劳问题研究方法
裂纹扩展规律 断裂力学规律
缺口影响 尺寸、光洁度 等影响 平均应力的影响 Goodman直线 Miner 累积损伤理论 雨流计数法
损伤容限设计 构件S-N曲线 (各种修正) 无限寿 命设计 安全寿 命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疲劳断裂对腐蚀介质的敏感性
• 金属材料的疲劳断裂除取决于材料本身的 性能外,还与零件运行的环境条件有着密 切的关系。对材料敏感的环境条件虽然对 材料的静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 程度远不如对材料疲劳强度的影响来得显 著。大量实验数据表明,在腐蚀环境下材 料的疲劳极限较在大气条件下低得多,甚 至就没有所说的疲劳极限。
第5章疲劳断裂失效分析
• 大多数的工程金属构件的疲劳失效都是以正 断形式进行的。特别是体心立方金属及其合 金以这种形式破坏的所占比例更大;上述力 学条件在试件的内部裂纹处容易得到满足, 但当表面加工比较粗糙或具有较深的缺口、 刀痕、蚀坑、微裂纹等应力集中现象时,正 断疲劳裂纹也易在表面产生。
• 高强度、低塑性的材料、大截面零件、小应 力振幅、低的加载频率及腐蚀、低温条件均 有利于正断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
量的实验数据,目前仍然有许多设备和机器发生疲
劳断裂。
•
疲劳设计现在已从无限寿命设计发展到有限寿
命设计。零件、构件和设备的寿命估算,已成为疲
劳强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疲劳已从一个古老的
概念发展成为材料科学、力学和工程设计相结合的
一门新兴学科——疲劳强度。
第5章疲劳断裂失效分析
5.1 疲劳断裂失效的基本形式来自特征第5章疲劳断裂失效分析
5.2 疲劳断口形貌及其特征
5.2.1 疲劳断口的宏观特征
1.金属疲劳断口宏观形貌
• 由于疲劳断裂的过程不同于其他断裂,因 而形成了疲劳断裂特有的断口形貌,这是 疲劳断裂分析时的根本依据。
• 在工程上通常把试件上产生一条可见的初 裂纹的应力循环周次(N0)或将N0与试件 的总寿命Nf的比值(N0/Nf)作为表征材料 疲劳裂纹萌生孕育期的参量。
第5章疲劳断裂失效分析
部分材料的N0/Nf值
第5章疲劳断裂失效分析
各因素对N0/Nf值影响的趋势
影响因素 应力幅 应力集中 材料强度 材料塑性 温度 腐蚀介质
第5章疲劳断裂失效分析
2.正断疲劳失效
• 正断疲劳的初裂纹,是由正应力引起的。初 裂纹产生的力学条件是:正应力/缺口正断 强度≥1,切应力/缺口切断强度<1。
• 正断疲劳的特点是:疲劳裂纹起源处的应力 应变场为平面应变状态;初裂纹所在平面大 致上与应力轴相垂直,裂纹沿非结晶学平面 或不严格地沿着结晶学平面扩展。
第5章疲劳断裂失效分析
2、疲劳断裂应力很低
• 循环应力中最大应力幅值一般远低于材料的 强度极限和屈服极限。例如,对于旋转弯曲 疲劳来说,经107次应力循环破断的应力仅为 静弯曲应为的20~40%;对于对称拉压疲劳 来说,疲劳破坏的应力水平还要更低一些。
对于钢制构件,在工程设计中采用的近似计 算公式为:
σ-1 = (0.4 - 0.6)σb
或
σ-1 = 0.285 (σs+σb)
第5章疲劳断裂失效分析
3、疲劳断裂是一个损伤积累的过程
• 疲劳断裂不是立即发生的,而往往经过很 长的时间才完成的。疲劳初裂纹的萌生与 扩展均是多次应力循环损伤积累的结果。
• 疲劳裂纹萌生的孕育期与应力幅的大小、 试件的形状及应力集中状况、材料性质、 温度与介质等因素有关。
第5章疲劳断裂失效分析
5.1.2 疲劳断裂失效的一般特征
• 金属零件在使用中发生的疲劳断裂具有突 发性、高度局部性及对各种缺陷的敏感性 等特点。引起疲劳断裂的应力一般很低, 断口上经常可观察到特殊的、反映断裂各 阶段宏观及微观过程的特殊花样。
第5章疲劳断裂失效分析
1、疲劳断裂的突发性
• 疲劳断裂虽然经过疲劳裂纹的萌生、亚临 界扩展、失稳扩展三个过程,但是由于断 裂前无明显的塑性变形和其它明显征兆, 所以断裂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即使在静拉 伸条件下具有大量塑性变形的塑性材料, 在交变应力作用下也会显示出宏观脆性的 断裂特征。因而断裂是突然进行的。
第5章 疲劳断裂失效分析
第5章疲劳断裂失效分析
•
疲劳断裂是金属构件断裂的主要形式之一,在
金属构件疲劳断裂失效分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疲
劳学科。自从Wöhler的经典疲劳著作发表以来,人
们充分地研究了不同材料在各种不同载荷和环境条
件下试验时的疲劳性能。尽管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
和设计人员已经注意到疲劳问题,而且已积累了大
• 切断疲劳的特点是:疲劳裂纹起源处的应 力应变场为平面应力状态;初裂纹的所在 平面与应力轴约成45º角,并沿其滑移面扩 展。
第5章疲劳断裂失效分析
• 由于面心立方结构的单相金属材料的切断强度一般 略低于正断强度,而在单向压缩、拉伸及扭转条件 下,最大切应力和最大正应力的比值(即软性系数) 分别为2.0、0.5、0.8,所以对于这类材料,其零件 的表层比较容易满足上述力学条件,因而多以切断 形式破坏。例如铝、镍、铜及其合金的疲劳初裂纹, 绝大多数以这种方式形成和扩展。低强度高塑性材 料制作的中小型及薄壁零件、大应力振幅、高的加 载频率及较高的温度条件都将有利于这种破坏形式 的产生。
• 但其基本形式只有两种,即由切应力引起 的切断疲劳及由正应力引起的正断疲劳。 其它形式的疲劳断裂,都是由这两种基本 形式在不同条件下的复合。
第5章疲劳断裂失效分析
1.切断疲劳失效
• 切断疲劳初始裂纹是由切应力引起的。切 应力引起疲劳初裂纹萌生的力学条件是: 切应力/缺口切断强度≥1;正应力/缺口正断 强度<1。
5.1.1 疲劳断裂失效的基本形式 • 按交变载荷的形式不同,可分为拉压疲劳、
弯曲疲劳、扭转疲劳、接触疲劳、振动疲 劳等; • 按疲劳断裂的总周次的大小(Nf)可分为高 周疲劳(Nf>105)和低周疲劳(Nf< 104);
第5章疲劳断裂失效分析
• 按零件服役的温度及介质条件可分为机械 疲劳(常温、空气中的疲劳)、高温疲劳、 低温疲劳、冷热疲劳及腐蚀疲劳等。
变化 增加 加大 增加 增加 升高 强
对N0/Nf值影响的趋势
降低 降低 升高 降低 降低 降低
第5章疲劳断裂失效分析
4、疲劳断裂对材料缺陷的敏感性
• 金属的疲劳失较具有对材料的各种缺陷均 为敏感的特点。因为疲劳断裂总是起源于 微裂纹处。这些微裂纹有的是材料本身的 冶金缺陷,有的是加工制造过程中留下的, 有的则是使用过程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