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8年宜昌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评价

合集下载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
12月龄内儿童和超过12月龄儿童完成乙 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 苗、麻疹疫苗、乙脑、流脑疫苗的基础 免疫受种人数应分别统计。
接种率计算
本次接种某疫苗某针(次)实种人数 接种率=
本次接种某疫苗某针(次)应种人数
X100%
累计接种率的统计
累计应种人数:指本年度某疫苗(某剂次) 累计实种人数与本年度最后1次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苗 (某剂次)的应种人数之和。
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定期 或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不定期对本行政区 域内儿童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 率进行抽样调查。
调查内容
适龄儿童建卡率、建证率、卡证填写符合率;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合格接种率、及时接
种率和全程覆盖率 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 卡介苗疤痕率 含麻疹疫苗成分疫苗接种率; 流脑疫苗(A群2剂次)、乙脑疫苗基础免疫合格
1992年,《关于实行统一免疫接种情况常规免疫 报表和脊灰疫情专报系统工作规则的通知》
开展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建立接种率常规报告制度,统 一接种率报表,一年上报一次
1995年,常规免疫报表修订,每季度报告 1998年,《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
1999年起建立常规预防接种率报告系统
2002年,第三次修改常规免疫报表,增加乙肝疫 苗首针及时接种信息
接种率; 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乙脑疫苗加强免疫合格接
种率; 甲肝疫苗合格接种率; 不合格接种原因、未接种原因
接种率的评价
.
接种率评价
开展接种率评价是了解接种工作质量的一 种有效方法。
通过评价,可以确定接种率的真实性、可 靠性,为上级部门制定有关免疫规划政策 提供科学依据。

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监测方案

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监测方案

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监测方案
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监测工作是体现计划免疫接种质量的真实评价。

为了解掌握我乡免疫接种情况,及时发现免疫接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并制定具体报告监测方案。

一、监测调查对象及内容
全乡辖区内所有常规免疫接种单位均为免疫接种率报告及监测单位,全乡接种报告单位为19个,监测接种率依据各接种点接种报表数据和入户调查0—7岁儿童接种基础或加强免疫真实情况,监测调查内容为新生儿出生建卡建证情况,首针乙肝卡介苗及时接种情况,“四苗”全程合格接种率及单苗基础,加强应种实种情况核对。

二、调查方式及监测方法
依据各接种点接种情况、报表统计各苗接种率,得出全乡单苗接种率和四苗全程接种率,或以乡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将全乡由里向外顺时针方向编排序号,然后以抓阄形式决定被检单位,乡防疫组人员下村,由村防疫医生陪同,入组到户,认真详细对每个被查儿童接种情况信息记录在案。

三、接种率报告监测结果评估
每次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监测资料报表认真填写,实事求是,逻辑合理,将每次各村运转报表估算接种率及监测报告质量
进行评价。

R值评价,R值在0.95—1.05之间为可信,0.90—0.95或1.05—1.15为可疑,小于0.90或大于1.15时不可信,D值评价当D≤
0.05时可信,0.05—0.15时可疑,D>0.15时为不可信。

四、存在问题的解决
通过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评估,清楚掌握全乡及各村接种点的真实免疫情况,针对接种率偏低或差距较大的单位,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改正。

马市坪乡卫生院
2008年1月。

接种率免疫效果监测与评价

接种率免疫效果监测与评价

接种率免疫效果监测与评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疫苗成为预防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

接种率是衡量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接种率免疫效果的监测与评价是确保疫苗预防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

一、接种率的意义接种率是指在预定的时间和地点,特定人群中接受指定疫苗接种的比例。

它是评估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指标,对于传染病的流行控制和预防至关重要。

首先,接种率反映了群体免疫水平。

只有当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时,疫苗免疫才能有效地抑制该疾病的传播。

例如,麻疹疫苗的效果要求接种率达到95%以上。

只有当大部分人都接种疫苗,才能实现“群体免疫”,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并保护未接种者。

其次,接种率反映了免疫接种工作的覆盖率。

高接种率意味着更多的人受到了预防性疫苗的保护,减少了疾病的发病率和传染风险。

通过监测接种率,可以评估疫苗接种工作的覆盖范围和效果。

最后,接种率可以帮助制定疫苗接种策略。

接种率的监测与评价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关键信息,以便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疫苗接种策略。

根据接种率的数据,政府部门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接种率并改善人们对疫苗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二、接种率免疫效果的监测接种率免疫效果的监测是评估疫苗预防工作的有效性和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接种率,可以及时了解疫苗接种覆盖面和人群接种率的情况,及早发现和解决接种工作中的问题。

1. 数据收集与统计:收集和整理接种率的数据是监测工作的首要任务。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医疗卫生机构报告等方式,收集不同人群的接种率数据。

然后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2. 接种率监测网络:建立接种率监测网络是有效监测接种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覆盖范围广泛的监测网络,可以及时获取关于接种率的数据,并进行实时的监测和评估。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接种率的波动和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数据分析与报告:监测工作完成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报告。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接种率情况,并进行比较和评估。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及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使用要点介绍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及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使用要点介绍

一、接种率监测——历程
1
《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及监测方法》(卫生部,1994年)
2
《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卫生部,1998年)
3
《关于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的通知》(国家CDC,2006年)
4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相关监测信息报告工作方案》(国家CDC,2010年)
一、接种率监测——方法
被动监测 接种率报告
二、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应用(GAVI项目)
系统环境
• 正式平台网址: /
– 电信IP:1.202.129.151 – 联通IP:111.207.225.151)
• 测试平台网址: /
1.1.1乡级填报
填写说明
• “总人口数”和“出生率”目前根据年报数据填写,等整个系 统信息完善以后,总人口数、出生率在综合管理系统中维护, 这里可以自动引用,不用手动填写
• “流动人口系数”为以1为基数,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对目标年 龄组的调整系数
– 流动人口系数=1+流动人口数/常住总人口数 – 根据省平台的人口情况可以得出全省流动人口系数为
设备信息变更: 在完成历史数据报告后, 对发生变化的接种单位和 冷链设备(包括新装备或 原有设备的状态发生变 化),要求在变更后15日 内通过国家平台进行更新 报告。
续上
年度审核 每年1月份,各 级冷链设备报 告单位必须登 录系统,查询、 修订本级冷链 设备状态
确认无误后完成本 级审核确认工作, 实现各级报告单位 含零报告状态的审 核确认。
1 维护
实体单位每年维护一次,时间为12月。方法为将上 一年度的实体单位继承到下一年度。用户可以修改、 增加或删除已变更的实体单位。
2
新增、 停用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制度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制度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制度首先,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制度的作用不仅是评价免疫接种情况,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制定免疫政策和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免疫接种率的监测报告,可以及时掌握预防接种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免疫接种工作的有效进行。

其次,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免疫接种覆盖率和免疫接种效果。

免疫接种覆盖率是指在一定期限内,针对特定疫苗的接种人数占总应接种人数的比例。

通过监测免疫接种覆盖率,可以看到预防接种工作的覆盖情况,发现接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

免疫接种效果则是通过监测免疫接种后的疫苗效果,如预防效果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数据,以评估免疫接种的效果。

然后,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制度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数据报告等环节。

数据收集是制度的基础,可以通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等途径进行。

数据分析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以发现问题和发现趋势。

数据报告是将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和呈现,通过报告向有关部门和公众进行传达。

此外,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制度需要具备一些关键要素和要求。

首先,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指示,以确保监测工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其次,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等工作,以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再次,需要有明确的监测频率和时间节点,以便及时了解免疫接种情况。

最后,需要建立沟通渠道,便于监测结果的交流和共享,以便各个层级可以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决策和行动。

综上所述,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监测和评估免疫接种率的手段,对于指导和改进免疫接种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在建立制度时,需要明确其作用、内容和实施途径,并具备统一的标准和指示、专业技术人员、明确的监测频率和时间节点以及沟通渠道等要素。

通过不断完善和落实该制度,可以为保护公众健康提供科学支持。

国家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水平监测管理办法

国家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水平监测管理办法

苗,
性,≥1:320 计算保 者占 75%
护水平
间接血凝试验 白喉类毒 锡克氏试验

抗毒素≥0.01IU/ml ≥80% 96 小时判定,局部反 阴转率≥80% 应直径≤10mm 为阴 性
破 伤 风 类 间接血球凝集试验 毒素
抗毒素≥0.01IU/ml ≥85%
微量血球凝集抑制试验 血凝抑制抗体≥1:2 ≥85%
1.2 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报告 接种单位每半年将本责任区内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品种、受种人数
向所属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报告内容见
《附件五》表 3-1-5、表 3-1-6。 1.3 接种率调查
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定期或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不定期
对本行政区域内儿童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进行抽样调查。 1.3.1 调查内容 1.3.1.1 适龄儿童建卡率、建证率,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 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的合格接种率和“五苗”全程覆盖率,乙肝疫苗 首剂及时接种率,卡介苗疤痕率等; 1.3.1.2 不合格接种原因; 1.3.1.3 未接种原因。 1.3.2 调查方法 1.3.2.1 评价县级以上单位接种率:组群抽样法,具体方法参见有关 材料。 1.3.2.2 评价乡级接种率:批质量保证抽样法,具体方法参见有关材 料。 1.4 接种率评价 1.4.1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报告接种率的评价 1.4.1.1 评价内容及方法 (1)常规报告接种率的及时性、完整性和正确性评价 ①及时率:在规定时限内报告单位数占应报告单位数的比例。 ②完整率:在规定时限内实际报告以及无漏项单位数占应报告单位数 的比例。 ③正确率:报表中无逻辑性、技术性错误的单位数占应报告单位数的 比例。 (2)常规报告接种率的可靠性评价

免疫监测和评价

免疫监测和评价

免疫监测和评价摘要】目的讨论免疫监测和评价。

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结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应当按照疫情报告属地管理的原则,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信息网络系统报告疫情。

【关键词】免疫监测评价一、接种率监测和评价1.接种率计算某疫苗(某剂次)接种率=某疫苗(某剂次)实际接种人数/该疫苗(该剂次)应种人数×100%。

应种人数:到本次接种时,在接种单位辖区范围内,常住户口和流动人口中达到免疫程序规定应接受某疫苗(某剂次)接种的适龄儿童人数,加上次接种时该疫苗(该剂次)应种儿童中漏种者。

12月龄内儿童和超过12月龄儿童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的基础预防接种人数应分别统计。

受种人数:指本次接种中,某疫苗(某剂次)应种人数中的实际接种人数。

12月龄内儿童和超过12月龄儿童完成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受种人数应分别统计。

2.累计接种率计算某疫苗(某剂次)累计接种率=某疫苗(某剂次)累计实种人数/该疫苗(该剂次)累计应种人数×100%累计应种人数:指本年度某疫苗(某剂次)累计实种人数与本年度最后1次该疫苗(某剂次)的应种人数之和。

累计受种人数:指某疫苗(某剂次)的各次实种人数之和。

3.接种率评价(1)及时率:在规定时限内报告单位数占应报告单位数的比例。

(2)完整率:在规定时限内实际报告以及无漏项单位数占应报告单位数的比例。

(3)正确率:报表中无逻辑性、技术性错误的单位数占应报告单位数的比例。

4.常规报告接种率的可靠性评价(1)图表法、差值(D)评价法、比值(R)评价法等。

(2)比较法:将常规报告接种率与调查接种率进行比较,是否一致,分析不一致的原因;根据疫苗使用情况和出生儿童数估算实际接种率。

二、免疫成功率监测1.监测对象乙肝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分别为完成基础免疫(初种)后1个月,卡介苗完成接种后12周的儿童。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
12
应种人数
• 在接种单位的辖区范围内,常住户口和外来人 口中的适龄儿童。
13
应种人数
• 基础免疫第1针(次)的应种人数:指按免疫程序的规定, 本次接种时达到该疫苗初免月龄的适龄儿童数,加上次接 种时该疫苗该针(次)应种儿童中未完成接种者。
• 基础免疫第2或第3针(次)的应种人数:是指上次接种时己 完成该疫苗第l或第2针(次)免疫的儿童数,加上次接种时 该疫苗该针(次)应种儿童中未完成接种者。
C:
村医未掌握其出生的儿童
25
某县所辖各乡某年常规免疫数据报告状态
31%
40%
漏报
迟报
及时报
29%
乡次数
26
部分地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示意图
应接种 儿童
接种率报告 “1100万”儿童
27
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
1. 未能掌握所有应接种对象 2. 漏报问题普遍,报告不及时 3. 报告数据准确性差 4. 未包括流动人口相关数据
报告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
28
上述原因的成因 1.报告意识淡漠 2.培训效果不尽人意 3.指导、督导力度较弱 4.人员更换频繁
29
接种率监测
30
我们面临的问题
“分母问题”带来的忧患
未能掌握所有的应接种儿童 (如新出生儿童)
后果
未接种(漏种) 报告数据无法使人信服
31
报告接种率的评价
• 2019年,《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
再次修订常规免疫报表,双月报
8
历史回顾(3)
• 2019年,第三次修改常规免疫报表 增加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信息
• 2019年,第四次修改常规免疫报表 将原表“3-1-2”、“3-1-3”、“3-14”取消,合并为一张报表,增加第二类疫 苗报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8年宜昌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评价
摘要】目的:了解2013—2018年湖北省宜昌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情况,提高
免疫规划信息化质量。

方法:通过计算D值、R值和估算接种率,对宜昌市2013—2018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结果:2013-2018年宜昌
市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均>96%,估算接种率为71.90%~96.94%;D值评价显示,16.66%评价为“可信”,56.67%评价为“可疑”,26.67%评价为“不可信”;R值评价显示,40.00%评价为“可信”,50.00%评价为“可疑”,10.00%评价为“不可信”;综合
评价显示,2017和2018年份判断为“可信”,2013-2016年均判断为“不可信”。

结论:2013-2018年,宜昌市常规免疫接种报告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报告可信
度呈逐年升高趋势,接种率监测数据报告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评价
【中图分类号】R1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1-0243-02
常规免疫接种率是评估免疫规划工作实施情况的重要指标,及时找出问题,对巩固和提
高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具有重要意义[1]。

常规接种率报表作为接种率监测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实时监测接种率的变化,指导基层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

本文通过计算估算接种率、D 值、R值和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宜昌市2013—2018年常规免疫接种报告的情况,评估报告的
真实性和可靠性。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湖北省宜昌市13个县(市、区)每月在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报告的常规接种率报表。

通过湖北省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统计宜昌市出生人口数。

1.2 评价方法
1.2.1可靠性评价对宜昌市2013—2018年常规接种率报表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计算卡介
苗(BCG)、脊髓灰质炎疫苗(PV)、乙肝疫苗(HepB)、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PT)和麻
疹-风疹联合疫苗(MR)的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和估算接种率,采用差值(D)、比值(R)评
价法进行评价。

[2]
1.2.2报告接种率报告接种率=(报告实种人数/报告应种人数)×100.00%,报告实种人
数和报告应种人数均来自宜昌市常规接种率报表。

1.2.3估算接种率估算接种率=(报告实种人数/估算应种人数)× 100.00%,估算应种人
数来自于湖北省免疫规划信息系统中统计的出生人数。

1.2.4差值(D)评价D值=|估算接种率-报告接种率|,评价标准:D≤0.05 为“可信”,0.05 <D≤0.15 为“可疑”,D > 0.15 为“不可信”。

1.2.5比值(R)评价 R值≈3BCG(或3MR)/PV(或DPT),R值≈DPT/PV,评价标准:0.95≤R≤1.05判为“可信”;0.90≤R<0.95或1.05<R≤1.15,判为“可疑”;R<0.9或R>1.15判
为“不可信”。

1.2.6综合评价统计2013—2018年D值和R值的可信、可疑、不可信次数,每年总次
数合计为10次,若累计可信数≥5次,且不可信数<5次,可判定为该市在该年度的常规接
种率报表“可信”;若累计可信数<5次,则判断为“不可信”。

1.3 分析方法
应用Excel2007软件录入2013—2018年宜昌市常规接种率报表数据和湖北省免疫规划信
息管理系统选取的出生人口数据,用于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 报告接种率
2013—2018年宜昌市五苗(BCG、HepB、PV、DPT、MR)的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均在96%以上。

见表1。

2.2 估算接种率
估算接种率在71.90%~96.94%之间。

其中,2016年DPT估算接种率最低(71.90%),2018年PV估算接种率最高(96.94%),估计接种率均小于报告接种率。

见表1。

2.3 差值(D值)评价
2013—2018年宜昌市常规免疫接种率D值为0.00~0.28,其中,评价为“可信”的占
16.66%(5/30),且评价为“可信”的D值集中在2017—2018年,评价为“可疑”的占56.67%(17/30),评价为“不可信”的占26.67%(8/30)。

见表2。

2.4 比值(R值)评价
2013—2018年宜昌市常规免疫接种率R值为0.00~1.28,其中,评价为“可信”的占
40.00%(12/30),且评价为“可信”的R值主要集中在2016-2018年,评价为“可疑”的占
50.00%(15/30),评价为“不可信”的占10.00%(3/30)。

见表2。

2.5 综合评价
2013—2018年宜昌市常规免疫接种率报表判为“可信”的次数依次为:1、1、1、3、5、6。

通过对D值和R值的结果综合评价表明,除2017、2018年份判断为“可信”,其余年份均判
断为“不可信”,2013—2018年宜昌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的可信度逐年提高。

见表2。

3.讨论
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是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方法,作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
的一部分,已在中国广泛使用多年。

宜昌市自2010年启用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以来,通过系统所有乡级预防接种单位每月逐级报告辖区预防接种情况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常规免疫接种接种报告能够及时并全面地反映全市所有预防接种单位的接种率实时变化情况。

宜昌市2013—2018年五苗(BCG、HepB、PV、DPT、MR)的估算接种率在71.90%至96.94%
之间,估算接种率均低于报告接种率,说明报告接种率普遍存在虚高现象,可能与部分基层
接种门诊对儿童底数不清,未准确掌握应种、实种人数,报表中的应种人数直接填写实际接
种人数有关。

同时,部分接种门诊疫苗接种报告未计算流动儿童接种针次,导致估计接种率
中的实种人数偏低。

D值评价中,仅2017—2018的BCG和MR评价为“可信”、2018年的PV评价为“可信”,
说明2013—2018年估算接种率与报告接种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D值波动范围为0.00~0.28,D值波动范围较大,说明湖北省免疫规划系统统计的出生人数与该市接种门诊统计的出生人
数差距较大。

R值评价显示,DPT、PV、MR应种人数基本符合逻辑,但存在报告接种率不可
信的现象。

2014、2016年BCG的R值偏差较大,且“不可信”集中在以BCG为应种人数为基
数计算的R值,提示BCG的应种人数统计有误,这与邵燕[3]的研究结果相同。

综合评价中,“不可信”主要集中在2014年与2016年,2013—2018年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可信”数呈逐年升高趋势,这可能与逐渐提高的数据监测质量以及规范化的专业培训
有关。

在今后的工作中,定期的接种率报告监测评价将有助于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
的可靠性。

由于宜昌市独特的经济和地理位置,被称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拥有较多的流动人口,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相对较大,准确掌握预防接种应种人数,尤其是流动儿童的数量,是常规
免疫接种率监测与评价的重点[4]。

加强流动儿童管理以及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村医生
定期对辖区内开展儿童主动搜索以及逾期未种的调查,和公安、计生部门紧密合作,尽可能
全面真实的掌握辖区内儿童底数及预防接种应种数,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报表数据的真实性
和准确性,同时提高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对于报告接种率评价为“不可信”的地区,开展实
地接种率调查,重新评估当地实际接种率情况,并认真查找原因,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
施及时解决。

接种率报告作为接种率监测的其中一项内容,在监测数据质量不一的情况下,
需要结合接种率调查、免疫监测等其他监测资料,及时发现报告质量有问题或是监测数据可
疑的地区,更好地了解实际接种率水平[5]。

综上所述,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对于监测该地区
接种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只有不断提高报告质量,让报告更真实、准确地反映该地区接种率,才能为我们免疫规划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真正做到用数据说话。

【参考文献】
[1]崔健,曹雷,郑景山,等.中国2014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分析[J].中国疫苗
和免疫,2016,22(1):34-4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8.
[3]邵燕,杜国明,陆明霞,等.江苏省张家港市2011-2016年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7,33(11):1205-1207.
[4]鲍立玲.2010-2013年东丽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评价[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
30(4):72-74.
[5]王明衡.2011-2014年海口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7,
44(10):1819-18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