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十大科技成就
我国近两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国近两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近两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首先是经济实力上的发展。
在2018年,我国GDP超过9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居世界各国之首。
此外,我国的经济结构也有所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8.5%,创历史新高。
此外,我国出口总额在2018年达到了2.3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国,经济发展保持强劲势头。
其次是科技创新上的突破。
我国成功实施了“十三五”规划,取得了重大科技成就。
2017年,我国发射了世界上最大的气象卫星;2018年,我国研制的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同年,我国也成功研制出了世界第一个电子光学计算机;2019年,我国的首款量子卫星也成功发射。
此外,我国在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18年,我国推行了多次重要改革,包括《关于完善和调整部分行政审批制度的决定》、《关于完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的决定》等。
这些改革大大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彰显了我国改革的力度。
最后,我国还在民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18年,我国财政支出高达27万亿元,其中教育投入占比超过
20%,医疗保障投入超过15%。
此外,我国也实施了全面深入的贫困攻坚战,到2020年底脱贫攻坚目标将会实现。
总的来说,我国近两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国实现从大国到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7-2018十大科技成就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7月31日在京揭晓。
技进展新闻,201712年1. 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完整活性染色体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了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标志着人类向“再造生命”又迈进一大步。
研究结果10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发表,我国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真核基因组设计与构建能力的国家。
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了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标志着人类向“再造生命”又迈进一大步。
该研究利用小分子核苷酸精准合成了活体真核染色体,首次实现人工基因组合成序列与设计序列的完全匹配,得到的酵母基因组具备完整的生命活性。
该研究结果2017年3月10日在《科学》发表,我国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真核基因组设计与构建能力的国家。
自2012年开始,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美国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共同推动了酵母基因组合成国际计划(Sc2.0),旨在对酿酒酵母基因组进行人工重新设计和化学再造。
我国科学家此次成功合成的4条酿酒酵母染色体,占Sc2.0计划已经合成染色体的2/3。
2. 国产水下滑翔机下潜6329米刷新世界纪录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于2017年3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是根据中科院B类战略先导专项的部署,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水下观测平台。
从原理样机的研发到深渊观测任务的圆满完成经历了.海翼”余台。
此次“2013个年头,包含浅海、深海、深渊等不同型号的水下滑翔机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共完成了12次下潜工作,总航程超过134.6公里,收集了大量高分辨率的深渊区域水体信息,为海洋科学家研究该区域的水文特性提供宝贵资料。
新时代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新时代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1、人类第一个宇航登月胜利:2017年,中国宇航员穿着红色宇航服,在陆家嘴跨越无线电界线,由此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登月胜利,标志着中国空间技术同步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2、中科院深海下潜记录最深极限:2018年,中国科学院研制的“深潜小艇”在极端深海环境内成功实现可控下潜,实现人类望远镜及机器人在10,898米深度下的可控测量,创造了人类深海研究及技术的新的极限。
3、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2019年,中国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全新上市,拥有18万颗处理器,算力达到118.3 petaflops(千兆次/秒),是目前全球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无论在计算技术方面还是算力方面都创造了新的纪录。
中国取得的辉煌科技成就

中国取得的辉煌科技成就中国取得的辉煌科技成就:1. 量子通信领域的突出成就:2016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在实地应用量子通信技术的国家。
2018年8月16日,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实现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两个实验目标,这标志着中国在全球量子通信竞赛中再次处于领先地位。
2. 超级计算机领域:2018年6月,中国自主研发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在TOP500评价中获得排名第一。
这是中国第四次获得该排行榜第一的称号,也是全球第一个拥有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3. 高速铁路领域的成就:自2008年起,中国开始开发高速铁路,目前中国是全球高速铁路里程最多的国家。
2018年9月,中国首列商用17.6万公里/小时高速磁浮列车“复兴号”正式投入运营,刷新了磁浮列车运行速度的世界纪录。
4. 人工智能领域:2017年,中国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并成立了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意见领导小组,旨在成为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大国。
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等领域都有着重大的进展。
5. 深海探测领域:2018年6月,中国自主研发的“探龙一号”潜标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进行了为期9个小时的深海科学考察。
这是中国潜水器首次到达海沟最深处,也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掌握深海科学综合技术能力的国家。
以上就是中国在科技领域的一些突出成就,这些成就都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科技的发展。
细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科技成就

(一 )科 学论 文 成 果丰 硕 。 科 学 论文 的数 量和质 量代 表 了科学 研究 特 别 是 基 础研 究的 水 平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国科 学 论 文 产 出 实 现 快 速 增 长 。 2016年 , 中 文 科 技 期 刊刊登科技 论文49.4万篇 ,是 1990年的5.5倍 ; 国 外 三 大 检 索 工 具 《科 学 论 文 索 引 (SCI)》 、 《工 程 索 引 (EI) 》和 《科 技 会 议 录 索 引 (CPCI)》分 别 收 录 我 国 科 研 论 文 32.4万 篇 、 22.7万 篇 和 8.6万 篇 ,数 量 分 别 位 居 世 界 第 二 、 第 一 和 第 二 位 。 论文 质 量 得 到 进 一 步 提 升 ,根 据 基 本 科 学 指 标 数 据 库 (ESI)论 文 被 引用 情 况 , 2017年中 国科学论 文被 引用 次数 已超 过德 国 、 英国 ,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
细数 改革开
中国科技财富 I 2018年第
一 、 科 技 投 入 持 续 增 加 ,研 发 条 件 显著 改善
善 ,我 国 已 成 为 世 界 科 技投 入大 国 。 (一 )研 发 人 员总 量 稳 居世 界 首 位 。 人 才是科 技创 新的 第一 资源 。改 革开放 以
取得的成就

取得的成就1、载人航天2017年9月22日18时许,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受控离轨。
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全部完成,阔步迈进“空间站时代”。
近几年来,中国载人航天相继取得了神舟十号应用性首飞、长征七号首飞、天宫二号稳定运行、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中期驻留、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天舟一号推进剂顺利补加等一系列成就。
2019年1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突破探测器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技术,2019年年底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探月工程将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目标。
一次次“中国高度”的刷新,彰显着国家工程的神圣和荣光。
② 今日中国发展变化,成就的资料1、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的经济奇迹是建立在中国耀眼的经济发展成就基础上的。
从数量规模上看,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有3679亿元人民币;而到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已经高达82.7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2.2万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6%,仅次于美国。
从经济增速角度看,1978—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名义增速高达14.5%,刨除年均4.8%通胀率,年均实际增速仍高达9.3%。
按照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说,“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
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日趋合理化,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017年,中国三产结构的比例分别为7.9%、40.5%和51.6%。
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幅已经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2、政治方面的成就:港澳回归,一雪百年耻辱;一带一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
五年来我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五年来我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自2016年起,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
以下是五年来中国所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
一、经济成就自2016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在6%以上的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
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一方面,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从过度依赖物质资本和资源的协同发展到注重创新驱动的新动能发展的重大转型。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以革新、创新、激活创新要素、增加结构性需求的方式,向新旧动能的平衡转换。
二、科技成就近年来,中国加强了对科技的投入,推动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的涌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型科学装置的建设。
2016年底,海南省瀑布科技城启动了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建设。
2018年,国家千万级大型科学装置“深地探测与地下实验”,在吉林省亚洲最深钨超低温实验室落成。
2020年11月,中国独立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规模、最强试验性磁约束聚变装置“人造太阳”正式建成并点火成功。
2. 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
2017年,阿尔法围棋战胜了世界冠军李世石,引起广泛关注。
2019年10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阿里巴巴提出了一项名为“ET Brain”的新科技,该技术采用了包括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旨在让机器学习和思考,能够像人类一样应对不同的情况和挑战。
3. 量子计算方面的研究成果。
2017年8月,中国首个量子保密通讯网络在杭州建成,标志着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
三、文化成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中国文化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新突破。
其中,著名的中国传统文化路线越来越受到广大国人的支持和推崇。
2018年5月,以《国家公祭仪式》为契机,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祭祀文化”。
精神财富的传承和保持,成为了当下中国重要的文化任务之一。
盘点中国十大科技成就

盘点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中国近年来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以下是盘点中国十大科技成就。
1. 量子通信:中国成功地开展了全球首个量子卫星通信实验。
这个实验成功地完成了长达1,200公里的实时安全数据传输并打破了科学界的世界纪录。
2. 大飞机:中国自主研发的C919喷气式客机,与波音737和空客A320竞争。
该飞机在2015年5月首次公开亮相。
3. 超级计算机:中国的神威太湖之光是一台超级计算机,速度是现有计算机的超过100倍。
它在2016年6月获得了最高的国际超级计算机排名。
4. 翻译软件:中国的翻译软件已成为全球最流行的翻译工具之一,可以轻松地翻译各种语言之间的文本和语音。
5. 电池技术:中国的磷酸铁锂电池已成为全球迄今为止最高的能量密度电池之一,推动了电动汽车的发展。
6. 无人机:中国制造商的无人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
它们用于各种用途,包括航空摄影和农业。
7. 科技投资:中国在新兴科技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
这些投资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商业发展。
8. 半导体技术:中国的半导体技术在全球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正快速发展。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
9. 3D打印:中国的3D打印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可生产高质量零件和产品的水平。
该技术已在许多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汽车和航空公司。
10. 区块链:中国是全球领先的区块链技术开发者和用户之一。
该技术被用于各种领域,包括金融、物流和安全。
这些成就代表了中国在科技方面强大的实力和可持续的发展。
它们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当前的科技进步,更在于它们为中国未来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7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1. 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完整活性染色体
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了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标志着人类向“再造生命”又迈进一大步。
研究结果10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发表,我国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真核基因组设计与构建能力的国家。
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了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标志着人类向“再造生命”又迈进一大步。
该研究利用小分子核苷酸精准合成了活体真核染色体,首次实现人工基因组合成序列与设计序列的完全匹配,得到的酵母基因组具备完整的生命活性。
该研究结果2017年3月10日在《科学》发表,我国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真核基因组设计与构建能力的国家。
自2012年开始,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美国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共同推动了酵母基因组合成国际计划(Sc2.0),旨在对酿酒酵母基因组进行人工重新设计和化学再造。
我国科学家此次成功合成的4条酿酒酵母染色体,占Sc2.0计划已经合成染色体的2/3。
2. 国产水下滑翔机下潜6329米刷新世界纪录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于2017年3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是根据中科院B类战略先导专项的部署,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水下观测平台。
从原理样机的研发到深渊观测任务的圆满完成经历了
13个年头,包含浅海、深海、深渊等不同型号的水下滑翔机20余台。
此次“海翼”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共完成了12次下潜工作,总航程超过134.6公里,收集了大量高分辨率的深渊区域水体信息,为海洋科学家研究该区域的水文特性提供宝贵资料。
3. 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2017年5月3日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科研团队宣布光量子计算机成功构建。
潘建伟团队在多光子纠缠领域始终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团队利用自主发展的综合性能国际最优的量子点单光子源,通过电控可编程的光量子线路,构建了针对多光子“玻色取样”任务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
实验测试表明,该原型机的取样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加快至少24000倍,通过和经典算法比较,也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
这台光量子计算机标志着我国在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最终实现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奠定了坚实基础。
4. 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
我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于2017年5月5日14时许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
C919的全称是“COMAC919”,COMAC是C919的主制造商中国商飞公司的英文名称简写,“C”既是“COMAC”的第一个字母,也是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第一个字母,体现了大型客机是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期望。
第一个9寓意“天长地久”,19寓意C919大型客机最大载客量190人。
C919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凝聚了国内最优秀的设计人才和工程人才,针对先进的气动布局、结构材料和机载系统,研制人员共规划了102项关键技术攻关,包括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电传飞控系统控制律设计、主动控制技术等。
5. 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
2017年5月18日,我国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
这是“中国理论”“中国技术”“中国装备”所凝结而成的突出成就,中国人民又攀登上了世界科技的新高峰。
源源不断的天然气从1200多米的深海底之下200多米的底层中开采上来,点燃了全球最大海上钻探平台“蓝鲸一号”的喷火装置。
这是我国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对资源量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储层可燃冰成功实现试采。
从“蓝鲸一号”起步的可燃冰试采,不仅对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能给世界能源接替研发格局带来改变。
6. 我国“人造太阳”装置创造世界新纪录
国家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这一重要突破标志着,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在稳态运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将继续引领国际前沿。
东方超环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对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由于核聚变的反应原理与太阳类似,因此,东方超环也被称作“人造太阳”。
该成果将为未来ITER长脉冲高约束运行提供重要的科学和实验支持,也为我国下一代聚变装置——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预研、建设、运行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7.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突破传统分类新型费米子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首次发现了突破传统分类的新型费米子——三重简并费米子,为固体材料中电子拓扑态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这一研究成果于2017年6月19日由《自然》杂志在线发表。
寻找新型费米子是近年来拓扑物态领域一个挑战性的前沿科学问题,也是该领域国际竞争的焦点之一。
此次新型费米子的发现从理论预言、样品制备到实验观测的全过程,都是由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它是凝聚态物理中固体理论的一个重要突破。
这一研究成果对促进人们认识电子拓扑物态、发现新奇物理现象、开发新型电子器件以及深入理解基本粒子性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8. 量子通信“从理想王国走到现实王国”
2017年1月18日,我国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圆满完成4个月的在轨测试后,正式交付使用。
2017年6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彭承志等带领的团队宣布,利用“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于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
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于9月29日正式开通。
结合“墨子号”卫星,我国科学家成功与奥地利实现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
“墨子号”圆满实现了三大既定科学目标,用潘建伟的话说,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终于“从理想王国走到了现实王国”。
9. 中科院推出高产水稻新种质
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夏新界研究员领衔的水稻育种团队于2017年10月16日宣布,历经十余年研究,团队日前培育出超高产优质“巨型稻”:株高可达2.2米、亩产可达800千克以上、具有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
经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DNA指纹检测,以及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56k水稻SNP基因芯片指纹图谱检测,确认“巨型稻”是一种水稻新种质材料。
这种“巨型稻”光合效率高,单位面积生物量比现有水稻品种高出50%,平均有效分蘖40个,单穂最高实粒数达500多粒,单季产量可超过800千克/亩。
它是运用突变体诱导、野生稻远缘杂交、分子标记定向选育等一系列育种新技术,获得的水稻新种质材料。
10. “悟空”发现疑似暗物质踪迹
2017年11月30日,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的首批探测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刊发。
“悟空”测量到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4万亿电子伏特(TeV)能量处的异常波动。
这一神秘讯号首次为人类所观测,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取得了一项开创性发现。
如果后续研究证实这一发现与暗物质相关,将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人类就可以跟随着“悟空”的脚步去找寻宇宙中5%以外的广袤未知,这将是一个超出想象的成就。
即便与暗物质无关,也可能带来对现有科学理论的突破。
“悟空”投入相对小,在“高能电子、伽马射线的能量测量准确度”和“区分不同种类粒子的本领”两项关键技术指标方面世界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