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文赋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陆机《文赋》译文(源网络)

陆机《文赋》译文(源网络)

陆机《文赋》译文【原文】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

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译文】我每当看到文士的作品,私下领会了他们艺术构思的意图。

他们运用语言表意修辞,变化确实够多的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语言来评述的。

我每当自己作文,更加体会到作文的甘苦。

常常害怕思想与所表现的客观事物不相吻合,文辞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不是“知”的困难,而是写作实践上的困难。

所以我作这篇《文赋》,借以介绍古代作家的美文,论述作文成败的缘由,将来或者可以穷尽文章写作的奥妙。

借鉴古代作家的写作经验,就象拿着斧子砍伐木头做斧柄一样,固然榜样就在眼前,至于笔下的千变万化,的确很难用言辞表达出来。

我所要说的,完全在这篇文章里面了。

【原文】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译文】(在创作前的准备阶段,)长久地伫立在天地间深刻观察,在古代典籍中任性情潜化。

随着季节的变迁,他慨叹时光的流逝;看到万物纷呈又思绪纷发。

深秋季节,因树叶零落而感到悲凉;阳春三月看到枝条柔嫩又乐开了花。

有时,心存敬畏,如冰霜在胸;有时,志趣高远,上及行云。

咏唱先贤的丰功伟绩,歌颂古人德行的芳馨。

在文艺的林海中遨游,赞美那优美诗篇的文质彬彬。

有了感受,于是执笔进行写作,把感受在文章中加以敷陈。

【原文】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陆机文赋原文与译文

陆机文赋原文与译文
广采千载不用博取百代未述之意,高空。如早晨绽开的花朵前人已用辞意,之辞。象傍晚含苞的蓓而去之;前人未用辞意,想象贯穿始蕾启而开之。整个构思过程,眨眼之时天下巡终。片刻之间通观古今,行。事布局谋篇。选辞精当,完成构思,含声之物尽理井然,有形之物尽绘其形,由隐至显或者步现其音。葳者层层阐述,如猛虎从易到难,有时纲举目,步深入,似蛟龙出有时偶遇奇句,在山百兽驯伏,有有时信手拈来辞意贴切,水海鸟惊散。这时要排除杂念专时煞费苦心辞意不合,将天地概括整理思绪诉诸语言,心思考,开始好象话把万物融会于笔端,为形象,在干唇难以出口,最后酣畅淋漓泻于文要突出使之成为事理如树木的主体,翰。干壮才能叶茂文辞象树木析枝条,骨干,情绪变化貌有情貌的确非常一致,校繁。说到感伤不禁长表现。心喜悦面露笑容,有时握笔心里感叹。有时提笔一挥而就,到茫然。
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虽逝止之无常,故崎錡而难便。苟达变而相次,犹开流以纳泉;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谬玄黄之秩叙,故淟涊而不鲜。
文章体式也常变客观事物千姿百态,运用文辞贵在华为文立意崇尚巧妙,迁。好象五色配合鲜音调高低错落有致,妍。文辞安排难有最虽说取舍本无定律,艳。就象开但要通晓变化的规律、次序,佳;假如错过变化时机再去泉纳流那样自然。如果颜犹如以尾续首,颠倒混乱。凑合,色配搭不当,就会混浊不清色泽黯然。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遯圆,期穷形而尽相。
文章体式千差万别,客观事物多种多样,因此难以描绘固定形事物繁多变化无穷,文意好比辞采如同争献技艺的能工,象。文辞当不当用他要仔细掌握蓝图的巧匠,即或文章或深或浅他都分毫不让。斟酌,因此也要极力穷尽本象。违反写作常规,

陆机《文赋》原文与译文(6页)

陆机《文赋》原文与译文(6页)

陆机《文赋》原文与译文陆机的《文赋》是一篇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方法。

本文将对其原文和译文进行详细解读,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一、原文《文赋》原文:吾子监兹昭晰,执是以应之,若兹事之终始,固当立名号,然后论其体性。

是以析理则揄辞以昭之,状物则拟象以写之,拟声则比曲以和之,拟色则设采以记之。

及至气貌山海,声采形文,莫不待丽词以宣其义,而达其意也。

故必使文以尽意,意以称文,情以应物,辞以逮意。

然后,使声之高下,抗坠长短,轻浊抑扬,互节其间。

尔其述志,必由气体,其舒也,则其疏也,其促也,则其密也。

夫神思之速,形不可滞,理不可稽,骖驾而游,扬波而观。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终也,在四维而彷徨,无所不至,及情思所止,然后反中而自得。

二、译文《文赋》译文:我的孩子,你看到这些明白的事理,拿着这个来应对,如果这件事的始终,本来就应该立个名号,然后讨论它的体性。

因此,分析道理就通过辞藻来显示它,描述事物就通过模拟形象来描绘它,模拟声音就通过比曲来调和它,模拟颜色就通过设置色彩来记录它。

至于气貌山海,声采形文,没有不等待华丽辞藻来宣示其意义,传达其意旨的。

所以必须使文辞充分表达意思,意思与文辞相称,情感与事物相应,文辞能够表达意思。

然后,使声音的高低、升降、长短、轻重、抑扬,互相调节其中。

至于述说志向,一定要依据气质,它舒展,就疏朗;它急促,就紧密。

神思的速度,形态不可停留,道理不可稽考,驾驭着马匹游走,扬起波浪观看。

开始时,都收回视线,闭耳不听,沉溺于思考,旁征博引,精神驰骋于八极,心灵游荡于万仞。

结束时,在四维之间徘徊,无所不到,等到情感思绪停止,然后回到中心而自我领悟。

三、解读与赏析陆机的《文赋》不仅是一篇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文章,更是一部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

文章通过对文学创作过程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1. 文学的本质与功能在《文赋》中,陆机探讨了文学的本质和功能。

晋代陆机《文赋》原文及译文

晋代陆机《文赋》原文及译文

晋代陆机《文赋》原文及译文《文赋》是晋代陆机的文艺理论作品。

该赋序言说明创作缘由和意图,指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困惑,认为对写作的认识,虽然可以借览前人的经验,但主要靠个人在实践中摸索。

“意物文”与“知能”的各自关系,是写作应处理的两大难题。

接着叙述创作前的准备以及写进入写作过程后,要保持精神意念的高度集中,排除任何杂扰,全心投入构思,充分运用想象和联想,而获得形象准确的语言,极为艰难,要发掘昔日积累,寻求充分表达情志的新颖文辞。

然后论创作立意,并从思想、语辞两方面,说明写作的乐趣,又论述文体多样性的成因,分析十种文种特征,论作文时注意处理的四个问题,说明创作的艰难,最后论艺术灵感及文章的作用。

文赋陆机〔魏晋〕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

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译文】每当我阅读才智之士的作品,自以为对他们创作的用心有所体会。

他们运用语言辞藻,实在有很多变化,但对作品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评论的。

每当自己进行写作时,就更能体会其中的甘苦。

我写作时常常害怕自己的构思与所表现的事物不相符,运用文辞不能准确地表达心意,这不是写作的道理难懂,而是实践起来不容易啊。

因此,我写《文赋》讲述前代作家华美丰富的文采,从而论说写文章的得失原由;以后或许可以详尽地探讨其中的奥妙。

至于总结创作规律,就像拿着斧头砍斧柄,虽然取法于前,可随心应手的变化,却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

这是大凡能讲述的,都写在文章中了。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文赋原文、翻译及赏析_陆机文言文_古诗文网

文赋原文、翻译及赏析_陆机文言文_古诗文网

文赋魏晋:陆机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

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採千载之遗韻。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

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

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

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始躑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可钦。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

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

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

虽离方而遯圆,期穷形而尽相。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

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徹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陆机《文赋》原文、完整译文及注解

陆机《文赋》原文、完整译文及注解

陆机《文赋》原文、完整译文及注解陆机《文赋》原文、完整译文及注解本文在参考古诗文网以及其它来源的译文和注释后,对其译文、注释和评点进行了必要的增补、校订和调整,并对文中某些字词加以注音。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

太康元年(280年)孙吴灭亡后出仕西晋,任太傅祭酒、吴国郎中令、著作郎、平原内史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

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提要该赋序言说明创作缘由和意图,指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困惑,认为对写作的认识,虽然可以借览前人的经验,但主要靠个人在实践中摸索。

接着叙述创作前的准备:精神意念要高度集中,排除任何杂扰,全心构思。

创作时为了获得准确生动的语言,要发掘昔日积累,寻求充分表达情志的新颖文辞。

然后论创作立意,并从思想、语辞两方面,说明写作的乐趣。

文章还论述了文体多样性的成因以及十种体裁的特征,需要注意处理的四个问题。

最后论艺术灵感及文章的功用。

原文文赋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1。

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y án chī)好恶(hào wù)2,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3,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4。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zǎo),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tuó rì)殆可谓曲尽其妙5。

至於操斧伐柯(kē),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於此云尔6。

译文和赏析我每次阅读有才气作家的作品,私自以为懂得了他们创作时的苦心。

他们的造句遣词实在是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分辨并加以评论的。

每当自己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其中的情形,总是害怕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所表现的事物不能相称,写出的文辞不能切合构思时的立意。

这不是懂得道理的困难,而是写作时能力上达不到的困难啊。

文赋原文_翻译及赏析

文赋原文_翻译及赏析

文赋原文_翻译及赏析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

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

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

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

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始踯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

理扶质以立乾,文垂条而结繁。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可钦。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

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

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

虽离方而遯圆,期穷形而尽相。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

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陆机《文赋》原文、完整翻译及评析

陆机《文赋》原文、完整翻译及评析

陆机《文赋》原文、完整翻译及评析陆机(261年-303年),字机伯,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文论家。

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文赋》。

下面将为您提供《文赋》的原文、完整翻译及评析。

原文山融融兮水驰驰。

悠哉铺翳之幽薟,阳驷三绕多奇池。

下有冯唐胡童之浦,上自王母解甲之时。

千尺乎怒髯之盖,百匀乎珠玉之璣。

裂火冠兮腾流烛,环金冕兮骖踶 。

出騑辔之璧车,坐骑寝兮南国。

著赤幘兮刺白襞, 青荇兮夜舞。

飞吖拳兮舴艋翄,建敕印兮王者自如。

纷景耀兮蹑晓之风,拟容之花兮曼与之舞。

磴溪洁兮介之舟,立龙孤兮水有馀。

完整翻译山高而融融,水流而驰驰。

啊,多么宜人的幽薇河,阳驷绕着它周旋,形成了奇特的池塘。

在下面,是冯唐和胡童驶船的浦口;在上面,是王母解下甲胄的那一刻。

那山顶高达千尺,覆盖着浓密而怒气冲天的胡须;而山底下的那百段珠玉串联的璣,犹如百道匀称的光芒。

冠上燃烧着火焰,犹如腾云而上的烛光;头戴金冕,骖踏着美丽的马蹄。

从华丽的玉车上走下来,坐骑卧于南方。

穿着赤色罗裙,刺绣白色襞,踩着青荇,在夜晚中舞蹈。

手拿快速的船桨,执掌王者的印章。

光彩万丈地踏着早晨的清风,舞动美丽的花朵,曼妙地演绎。

洁净的小溪崎岖而幽深,孤独站立在水面上的巍峨山脉。

评析《文赋》是陆机埋没在东晋末年的杂篇之中的一篇佳作,它以丰富的联想和形象的表述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

整篇文章以山水景色和王者形象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作者运用生动的形容词和形象的动词,使文中的景物栩栩如生,给人以视觉和感官的享受。

同时,文章中也融入了一些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使整篇文章更具韵味和深意。

可以说,《文赋》凭借其华丽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陆机的高超文学才华,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颗明珠。

它不仅具有审美的价值,还蕴含着深沉的思想和哲理,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机《文赋》原文: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

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採千载之遗韻。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

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

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

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始躑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可钦。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

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

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

虽离方而遯圆,期穷形而尽相。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

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徹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虽逝止之无常,故崎錡而难便。

苟达变而相次,犹开流以纳泉;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

谬玄黄之秩叙,故淟涊而不鲜。

或仰逼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意妨。

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

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

极无两致,尽不可益。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

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或藻思綺合,清丽千眠。

炳若缛绣,悽若繁絃。

必所拟之不殊,乃闇合乎曩篇。

虽杼轴于予怀,忧他人之我先。

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

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

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

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于集翠。

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

或讬言于短韻,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絃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

或寄辞于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

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犹絃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

或奔放以谐和,务嘈囋而妖冶,徒悦目而偶俗,故高声而曲下;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

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絃之清氾;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

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

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絃而遣声。

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

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

练世情之常尤,识前脩之所淑。

虽濬发于巧心,或受蚩于拙目。

彼琼敷与玉藻,若中原之有菽。

同橐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

虽纷蔼于此世,嗟不盈于予掬。

患挈缾之屡空,病昌言之难属。

故踸踔于短垣,放庸音以足曲。

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惧蒙尘于叩缶,顾取笑乎鸣玉。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

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

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

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

俯殆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

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

塗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

配霑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

被金石而德广,流管絃而日新。

陆机《文赋》今译:我长期地鉴赏考察作家们的创作,私下里深入领会着他们的艺术构思。

他们运用语言来创作的时候确实变化多端啊!文章技法的高下好坏,可以用分析作品语言的方式来加以表述;每当自己亲身参加创作实践的时候,更有刻骨铭心的体验。

文学创作中最难处理的是内心与外物不能够很好地相互统一;作品中的言辞不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

困难的不在于知道这一创作中的矛盾,而在于如何处理好这个难解的矛盾。

因此我写下了这篇《文赋》,用来赞美文学先辈们的优秀篇章,并借此讨论文学创作上成败的关键原因和基本的规则。

从今以后我们或可以据此来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至于谈到创作中的具体操作过程,本文虽然能大略地指点一些,但是那些艺术构思与实际写作之间灵感的突然袭来和临场发挥及其千变万化的性状,实在是难以用语言来穷尽的。

我目前所能探讨的问题,都在以下的论述中了。

(作者进入艺术构思的前提条件和动因是):被宇宙的千变万化深深地吸引、久久地沉迷于对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观察之中;畅游在古代文化典籍之中,被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所感动而激情四起、不可自持。

在上述情景和思想的长期熏陶下,作者逢秋而悲叹万物的凋零败落;遇春而欢呼万物的萌生复苏;经霜时心怀忧伤;登高时壮志凌云;看到先辈们的丰功伟业,被感动得想放声歌唱;反思前人的崇高品格,在激动中心灵得到了净化。

于是,各种适宜于抒发情感的文体仿佛在眼前晃动,无数适宜于表达思想的辞藻好似呼之欲出;作者便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笔,想要通过创作来宣泄自己的种种人生感慨。

在艺术构思的初始阶段,作者仿佛停止了视听功能,专注地思考和探求;精神遨游在宇宙八荒,心灵辐射到九霄云外。

想象达到最高境界时:艺术形象在朦胧中豁然开朗,情节结构一幕幕展现在脑海;文化积淀倾然而出,艺术积累突然爆发;就如同神仙驾风飞天,又好像蛟龙潜入海底。

于是随意间便发现了富于表现力的词汇,就像上钩的金鱼被拉出了水面;于是修辞技法不断地在脑海中涌现,好比神射手击落的天鸡从九天上纷纷落下。

集中了古往今来的美文佳句与和谐的韵律,避免了味同嚼蜡的生搬硬套,想象升华成清水芙蓉般的崭新创作。

真可谓在瞬间就阅尽了古今万物,于刹时便拾取到了艺海珍珠。

然后按照内容来结构层次,用文辞来组织段落。

对所有的景物都认真选择,对所有的音律都仔细辨别。

在有的枝条上添加绿叶(指段落的修饰),在有的支流中探求源流(指在层次中概括出主旨);有的时候需要明确地揭示出深奥的主题,有的时候应该通俗地表现出深刻的内涵;有的时候变易一字而牵动全篇,有的时候设一诗眼而境界全出;有的时候笔到意到、文气贯通,有的时候言辞艰涩、文不达意。

搅尽脑汁构思篇章,挖空心思组织语言;在短小的文体之内概括出天经地义,在下笔的一刹那表现出万物的风韵。

初试笔力时常感到殚尽心虑、无话可说;深思熟虑后又洋洋洒洒、下笔神速。

理足气盛时文章就会线索清晰,文采翩翩时诗赋必然妙语连珠。

心有真情,写出的文章就动人;创作的翻新变化,得益于性情的历练通达;思想愉快时,文辞一定豁达;心情悲伤时,语言必然凄楚。

有时无意间就创作出神来之笔,有时刻意写作却不知从何谈起。

前代文豪所追求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创作境界:于熟视无睹中求创新,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微薄的纸上见出高雅的精神,在瞬间的构思中表现出雄伟的志向。

语言越丰富结构就更加恢弘,思想越厚重主题就越发深刻;因此,创制出的文章也就必然会语句生动、条理清晰、想象神奇,从而成为文坛的杰作。

文体千差万别,作文绝无定法;事物千姿百态,语言很难表现。

作家应当尽力施展才智,努力掌握艺术表现技巧。

让内心与外物相互契合,方可进一步做到熟能生巧;在有意无意之间努力,创作才能取得成功;所以无论题材的大小,写作者都应该认真扎实地进行训练。

不拘格调的恣肆描写,为的是表现出事物的万千情态。

因此讲究辞藻的人语汇斑斓多彩;心灵顿悟的人珍视主旨的提炼;善辩的人言词雄放滔滔不绝;富于哲理的人视野极为开阔。

诗歌随感情的起伏,言辞越加丰富多彩;赋文铺陈写物,声韵更为优美和畅;碑文展开叙述,事迹真实可信;诔句缠绵委婉,抒发凄怆的情感;铭志祥略得当,语言应当修饰;箴谏声韵顿挫,体现清正的节操;颂赞从容大度,文辞丰盛而庄重;论文精确明晰,行文流畅而贯通;奏章平实透彻,语气舒缓而典雅;寓言奇特滑稽,体式汪洋而恣肆。

文体尽管有上述区别,但是一定要禁忌内容的邪辟和体式的毫无规范。

关键是要做到文辞通达而主题鲜明,切勿冗长和繁杂。

写作对象繁多、事物千姿百态,作者也应选择最适合的文体来加以表现。

构思谋篇崇尚精巧;谴词造句贵在优美;音律追求抑扬顿挫,如同五种颜色的搭配妥帖。

文章写作没有定则,构思过程难免阻滞。

如果能在变化中安排好结构,就如同开凿好水渠再引入了汩汩清泉。

如果认识不到这个规律,势必造成轻重颠倒、颜色失调、音律错乱的局面。

有的文章结构前后错乱、相互矛盾;有的文章立意新颖而言辞芜杂;有的文章语言通顺而主旨含混。

修改上述缺憾,文章就会言通意丰;重复上述错失,文章则会语涩意晦。

提炼主题最应在细微处推敲,修订文章必须在字句上磨砺。

反复权衡主旨与文辞是否相互搭配和谐,是文章修改删削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有的文章词句冗长层次繁多,但却不能很好体现主题。

文章的主题不能有两个,一旦确定了主旨就不能轻易变动。

确定主题句是写作的关键,因为它是一篇文章的主脑和作者精神的体现。

文章的辞采纷呈和条理有序,都要靠主题的一贯性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主题的提炼和文眼的设置,实在是写作中事半功倍的节点;因此处理好这关键的问题并非易事。

有的文章构思精巧、联想丰富、语言清新、丰厚繁盛,灿烂如同锦绣,动人好似音乐;人们模仿古人竟至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深得先辈创作的神韵。

但是文学创作的核心是要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怀,绝不能重复前人已说过的辞章。

如果有抄袭剽窃他人词句的嫌疑,尽管是非常喜欢的,也要坚决地割弃。

有的文章俗雅相间,以奇特的风格取胜。

绝佳的文辞好比影子难以捕捉,如同音响难以留驻;它鹤立鸡群,难寻匹配;精心地构思也难以为继,心意缠绵而不忍割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